【中哲】自己读中国哲学(尤其儒家)的一些感悟(长期更新)

四书无疑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目前自己只完整读过大学、中庸,论语正在读,孟子几乎没读过。开这个帖子主要就是说说自己的感悟,也欢迎真心喜欢中哲,喜欢儒家的朋友来交流。
最主要的参考书目就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正在读的论语还有对照钱穆的《论语新解》一起看。
另推荐一本中哲入门书籍: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先生这本书可以说是纯正的中国哲学,书中也主要以儒家为介绍对象,相比之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就要偏西方化一些,一开始就读会容易对中哲形成误会。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4-30 14:31:00 +0800 CST  
首先是说《大学》
《四书章句集注》以后就直接称是集注,在大学前有一篇朱子自己写的序,很是值得玩味。下面附上此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踰,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4-30 14:35:00 +0800 CST  
这篇序可能也是寄托了朱熹一生的志向吧,给出了一条恢复三代政治的道路,也是描绘了朱子心中的理想社会。
该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教化,这是朱子所说恢复三代政治的关键,甚至可以说,待圣贤出也不过为的是教化于民——“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只有圣人才能制礼乐,复本性。何种政体不是关键,关键即在于民是否能教,若普天之下都能施以教化,必能恢复三代之治。
朱子还区分出了大学和小学,小学是教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是基本教化,也可以说是“义务教育”,所有人都必须接收的教育;大学是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但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接收,或者是有必要接收,是贵族教育,大人之学。
对于小学,朱子也有专门编写《小学》,虽算不上儒家经典,但也算蒙学经典吧。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4-30 15:00:00 +0800 CST  
儒家的很多东西还挺容易被读成心灵鸡汤的,但如果真的能用心读,确实会有不同的眼光。自己也深有体会,七岁的时候在家人和学校的要求下开始读论语,完全不能理解啊,包括看于丹论语心得,觉得不过就是一些心灵鸡汤,以至后来也比较排斥论语,最近才渐渐觉得论语中其实有很深的涵义,只是读的人水平不足。
对于儒家,自己也有过很深的误解。同样是脱身于中国这样的教育之下,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比较深,甚至于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或许也是受这个多元化时代的影响,对儒家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偏见,把儒家总和专制和封建社会联系在一起,把儒家和教条联系在一起。都是很浅薄的看法。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4-30 15:24:00 +0800 CST  
本末观是大学给我影响很深的一个地方。“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之所先后则近道矣。”言做事一切只在当下,犹如种树,只是把树苗栽好,细心培养就是,何必管它到底能长几个果子。本末直接,还蕴含着儒家的天命观,本是人之所及,自当悉心求之,末是天命所归,又何必如此在意,无可无不可而已。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4-30 23:28:00 +0800 CST  
楼主今年在准备考研,前一阵也一直在纠结自己考不考得上,也是读大学得到的启发,做好自己当下该做的准备,考上考不上又怎样,有本此有末。很多时候盯着最后的结果或者效用,或许它们是名是利,看起来很有用,很实际,却殊不知这样完全比不上那些不管结果或者效用,悉心做好当下的人。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4-30 23:39:00 +0800 CST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明明德,是要正心诚意修身,是修身之道,人之如铜镜,须经打磨才可浑然通透,能得天理之明。亲民,是自明而又推己及人,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为本,新民为末。明明德、新民都应止于至善,当止则止,是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明明德和新民的关系,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多次对话都有类似的含义。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很生动的场面,子贡心怀天下,一心想要济天下,却也多次被孔子教之明德为本,而后方可推己及人,若已明明德又何患不可新民而济天下。尧舜其犹病诸的告诫更是有趣,论语中孔子也不只一次如此告诫子贡,似乎略有开玩笑的意味,子贡你那么聪明,尧舜可都做不到啊,但其实也略有嘲讽意味,以此启示子贡。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5-06 10:20:00 +0800 CST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君子慎独,这里的独不仅仅是指独处时,没有外界道德舆论监督时,更是指意念发之地,一个人的意念所动是难以被人直观看到的,现代法律也早就禁止对思想的约束,但意念所动我们自己是清楚的,比如老人倒地,究竟是因为自己恻隐之心而起去扶他,还是想为此得到名声去扶他?毋自欺也!即便自己身上仍有很对好名、好利、好货、好色的心,在意念发动时也只需直视它,如此才可能真正用力改过,一点一点去除自身的人欲,天理才一点一点明亮起来。最终行善也不过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第一心,是自然流露,不再需要改过克制,求之必得。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5-07 09:02:00 +0800 CST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皆是心之用,人都能有此四者,但有而不能察,则欲动情胜,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人都有此心,无需有所压制,然而此心之动,必至中节,当止则止,止于至善。过抑或不及,皆是欲动而情胜,心未得其正。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5-08 08:49:00 +0800 CST  
说到这一点,还想简要谈一下自己对宋儒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
人欲在儒家主导的中国文化中向来不是合法的,之所以存在如今对“灭人欲”的批评,多数也是源自西方近代国家理论的构建。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鸠等人的国家理论,其根源即在于对人自然欲望的假设,并将其确定为衣食财产,将其视为人之生存的保障。但值得反思的是,这样的假设或许对多数人是成立的,却也忽视了部分不以这些为自然欲望的人,其后的黑格尔也提出哲学家的自然欲望就是思考,并且希望以此作为整个国家构建的基础。但其实,这两种国家的构建方式看似有差别,孟德斯鸠等人看似流俗,但实际他们的考虑也不过是为普通人提供一个适合他们的方式,从而使得哲学家们能够不受干扰,获得自由并左右这个国家。
在中国,则无如此的分别,将人欲全部否定,无论是思考的欲望,还是货、色的欲望,并没有高下之分。但随之确立的是天理的观念,是正的理念。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之动是无法否认的,儒家也是予以了承认,即便如孔子圣人,喜怒哀乐也都有,可意之动当符合天理,无不及也无过,否则即是欲。此处的天理是天的理,但也是人的理,天理又何尝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见孺子入井,恻隐之心则起,此是心之动,但也是天理之名,何来的欲?孔子评价诗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好好色,此非欲,关雎中描述的爱情难道不是我们所向往的吗?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5-08 09:19:00 +0800 CST  
这几天没有更贴,但是看到大家普遍在说几个问题,就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开这个贴主要还是想发一下自己的感受,也主要还是想和有共识的吧友们进行一些交流,本人修行不足,很难展示出儒学本身的魅力,自知难以说服别人相信儒家,但还是希望有更多人能认真读一读儒家经典。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5-18 11:42:00 +0800 CST  
中哲标题是贴吧自带的,我必须去选,但是我也还是认同这个标题。要说按西方的要求来看,儒家当然是算不上哲学,因为学这个词的要求就是完整的体系,儒家明显是没有所谓完整的体系的。或者说,孔子可以称为思想家,但不可称为哲学家?论语中全都是只言片语,对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情况下的回答还不一样,怎么会有体系呢?但是没有体系,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孔子说话全部只不过是胡说吗,抑或解释为道德的自发。深读论语,会发现当然不是如此。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5-18 11:47:00 +0800 CST  
其实本不想过多涉及政治层面,不是真的不想,只是觉得在贴吧这个平台不是特别合适。只简单说一说~
儒家思想根本上是探求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最重要的是人人,即人如人。至于政治上,儒家从来不主张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统治,根本上是否认“统治”的,追求的是完全自觉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要君如君,臣如臣,父如父,子如子,至于君臣父子究竟该如何,每个人都有良知,通过修身来致良知,又怎能给出一个固定标准呢?

楼主 错骨惊风  发布于 2016-05-19 23:18:00 +0800 CST  

楼主:错骨惊风

字数:4188

发表时间:2016-04-30 22: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9 06:26:20 +0800 CST

评论数:45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