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的起源(双枚腰搜集整理原创)

吴姓的历史起源
关于“吴(吳)”字的由来,据《说文解字》:吴者,哗也。古时先人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男人狩猎,女人采摘。在群体狩猎时,发现大兽后,需有人包抄并呼喊驱逐,其人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呜”叫。这种手挥棍棒、呼叫奔跑的动作象一个“吳”字。上古时期从事此工作者曰“吳”人。炎帝时就有一个臣民叫吴权。上古时的吴人及源流已无可考。今天的吴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与上古的吴人不是同一回事。
关于吴姓的起源,有五种起源之说,其中最早的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zōu yú 古代传说中的仁兽,虎头狮身,生性仁慈,不食非自然死亡的生物)为图腾。上古时,虞吴同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名称并发展为姓氏。至夏王少康(即酒祖杜康)时,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与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而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影响最深远、人丁最旺盛的一支起源,是源于黄帝(姬姓),也是目前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商朝末期,黄帝的第16世孙古公亶(dăn)父(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带领部落由豳(bīn,今陕西旬邑)迁至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他有3个儿子:太伯(泰伯)、仲雍、季历,其中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很有才能,亶父便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以传给姬昌。太伯仁明,为了让位,与仲雍一齐带着家眷于公元前1123年远走东南的句(gōu)吴之地(苏州、无锡、吴县一带),太伯高风亮节感动荆蛮,归附之众千余家。太伯在太湖(因太伯而得名)畔的梅里(今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营建早期的都城太伯邑,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多以国为姓。这里题外话提到一点,吴国的铸剑技术在春秋列国中独树一帜,其中铸剑大师干将、莫邪即吴国人,铸出来的宝剑异常锋利且外观精致。后越国灭吴,吴国铸剑人自然成了越国人,众人都知道后来考古发掘出土的“越国勾践剑”因放在历史课本的插图中而闻名全国。可惜,后来秦始皇称帝时为防民众叛乱,收邀天下兵器,镕化后铸成12个高大的铜人,据说总重45万公斤。吴国的剑存世的几乎没有了。有句唐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复关山五十州”可见吴国的兵器闻名千年。如果存世,实乃国之瑰宝。
言归正传。太伯年长,自绝子嗣,在位49年,享年91岁寿终,弟弟仲雍继立为吴君,在位4年,亦享年91岁。此后,该部落以姬为姓,以吴为氏,世代相传。仲雍下传至其曾孙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后裔,故名为周章。周章继位时,周武王(姬发)已灭掉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周武王称天子,推行以德治国,制定周礼,大封天下诸侯,派人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由于周章已当上吴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为吴国君主。周章的弟弟吴仲,被封在周原(上文中提到的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陆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仲被称为虞仲。其后人以虞为姓,所以,吴虞同源。周武王又追封太伯为吴伯。太伯,被后世吴姓人尊为开氏始祖。仲雍地位仅次于太伯,被尊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
因吴国与中原来往甚少,故史书记载事迹不多。至公元前585年,仲雍第19世孙寿梦继位国君。寿梦在位期间,奠定了吴国的强盛基础,始称吴王。寿梦年老时,遇到和老祖宗古公亶父一样头疼的问题。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夷昧、四子季札。季札在寿梦四子中最知书达礼、仁爱贤明,受百姓爱戴,因而得到寿梦的宠爱,寿梦想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三位兄长亦疼爱季札,认为他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可是季札不肯接受,说:“礼有旧制,岂因父子情感而废先王礼制”。坚持将王位让给哥哥(因为周礼中规定王位应由嫡长子继承,又或父薨子继、兄终弟及)。寿梦临终前,将四个儿子都叫到身边,并嘱咐长子诸樊,王位要兄终弟及,以次相传以便传到季札的手中,诸樊感泣而应。
长子诸樊接位,服丧期满。他觉得自己的德能远不及季札,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季札举古例说明本意,认为遵守礼制、遵从道德操守,才是臣民应有的忠义。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众星捧月般,一心想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为了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退隐山水之间,出走至舜耕山(常州附近,又名舜过山)下。成日躬耕劳作以明坚志。这才打消吴人拥立之念。
诸樊当政13年,卒前遗命传位于弟余祭,定要将国家依次传位于季札以满足父亲遗愿。余祭即位后,将季札分封在延陵(常州、江阴一带,主要在江阴申港一带),故季札又称为“延陵季子”或“吴季子”等尊称。余祭在位4年,卒。依父兄之愿,传位于三弟夷昧。夷昧在位16年,终前欲请季札继位,季札仍然不受。遂传子僚,即吴王僚。后诸樊之子吴光谋刺吴王僚而夺位,即吴王阖闾,成为《旬子·王霸》中记载的春秋五霸之一。
延陵季子三让国君之位,受世人称颂。
季子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春秋时期各国互相攻伐,有一次,楚国名将子期率兵进攻陈国,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子传言给子期,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子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出使中与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产及各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吴国。其中出使晋国时,季子经过了解,得出一个结论“晋国必被韩、赵、魏三家分之”。事后果不其言,三家分晋,晋国灭亡,分为韩、赵、魏三国。可见季子的政治远见非常人能及。
季子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今江苏泗洪县)时,徐国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季子察之,但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宝剑有权杖之用意,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故,季子取宝剑欲赠于徐国嗣君,嗣君因无父命,不受。季子至徐君墓前,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墓旁的松树上转身离去。侍从不解,季子言:“我内心早已答应将此剑赠予徐君,岂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内心的许诺吗?君子怎么能因为爱惜身外之物而背弃信义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季子挂剑”的故事。受世人传颂!时有徐人感泣而作歌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子品德高尚、广交贤士,对华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于公元前484年寿终,享年92岁。墓葬在今江阴申港。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有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世称“十字碑”。抗战之初被毁。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
太伯(前1165-前1074)、仲雍(前1161-前1070)、季札(前576年-前484年),是吴姓后人最为尊崇的三位祖先。孔子对季子更是赞曰“至德”、“三让”。后多有吴氏宗祠正厅之上大书匾额“至德堂”或“三让堂”歌颂追忆太伯让位或季札三让国君之位的贤明之德以勉励子孙。
延陵季子共育有五子,子孙甚多。之后吴姓子民又逐渐向中原一带迁徙并最终迁徙至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其中湖南省慈利县吴氏是季札第五子吴木熹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
此后,吴姓人家在过年时书写对联,多在门庭之上豪书“延陵世家”四字以示宗祠身份系出仁明贤德之世家焉!吴姓之人更以“至德”延陵季子吴君之后而深深为之自豪!
附:何为姓?何为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三代(夏商周)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秦汉之后,姓氏合而为一。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者,女之生也。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最古老的八大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等几乎全是“女”字旁。同一母亲的血缘则为同姓同族。后来随着社会发展,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取代,社会出现等级分化,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便产生了。
比如说季札,不能说姓姬,虽然姬姓可以表明其为大周的王族血统,但天下被分封的姬姓诸侯太多,别人不知其出自何地,如说姓吴,则天下人知其为姬姓分封吴国之后。故,吴人最初是姬姓吴氏,然而最终归统为吴姓。

楼主 双枚腰  发布于 2017-06-08 22:55:00 +0800 CST  
抛砖引玉。欢迎指正。

楼主 双枚腰  发布于 2017-06-08 22:57:00 +0800 CST  

楼主:双枚腰

字数:3280

发表时间:2017-06-09 06: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8 20:08:22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