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启迪

这个帖子在天涯煮酒论史以及新浪凭栏观史中都有连载,现在转到贴吧,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5 16:52:00 +0800 CST  
成功背后(1)
每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是牛人,什么秦皇汉高,唐宗宋祖。五百年才出一个,比熊猫还珍贵,快跟上功夫熊猫了。不过,这些牛人确实有功夫,每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一大批枭雄。只有把这些枭雄统统干掉,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人。
正像现今热播的后宫剧,笑到最后的,不一定是最漂亮的,却一定是最能玩心眼的。打天下也一样,坐天下的不一定是杀敌最多的,一定是最会把握时机的。
比如,朱元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连群雄之一都算不上。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在颍州造反。开张不久,就立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皇帝。国号宋,年号龙凤。韩林儿也被称为小明王。
布贩子徐寿辉在湖北蕲水造反,做了皇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
至正十四年(1354年),私盐贩子张士诚,打下泰州、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年号天佑。
一个个土老帽起事后第一件事就是过把皇帝瘾。
朱元璋出道比较早,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但他此时投奔的是濠州的郭子兴,先做的是郭子兴的亲兵。郭子兴是小明王名下的元帅。也就是说,朱元璋此时还只是一个小喽啰。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占了大便宜。那些急着过皇帝瘾的造反强人们,元朝皇帝就太不过瘾了。要说皇帝也是死心眼,谁冒头当皇帝就打谁。敢跟皇帝争独家冠名权,玩不死你。
如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朝丞相脱脱调集百万大军,在高迪把张士诚打了个屁滚尿流,还把六合给围了。
六和是滁州的东大门,朱元璋此时就在滁州。为了保住大门,朱元璋决定亲自出马。挖坑打埋伏,打了一个打胜仗,还得了蒙古人不少马。
但朱元璋此时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派了中间人,把马全部奉还,还搭了点礼物——牛肉老酒。并且做出保证,良民大大的,不敢造反。甚至愿意为元军提供粮草,请求只有一个,赶快去打高迪张士诚,别打我们。
此时的朱元璋,虽然仍在郭子兴手下,但也有自己的翅膀了。文有李善长,武有徐达、冯胜,亲戚有侄子朱文正、外甥保儿(后改名叫李文忠,开国公爵),还有沐英等一大帮干儿子,兵力至少有三四万。
但朱元璋还是选择了缩头。
因为朱元璋有心眼。上司郭子兴打算在滁州称王,朱元璋说,不好,山脚旮旯的,一称王,先打你,不划算。后来谋士朱升给他的九字箴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被他忠实执行了。
等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做了左副元帅,成了一方统兵大将。当然,正元帅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右副元帅是张天佑。可是,郭天叙没有军事经验,张天佑莽夫一个。两个都中看不中用。朱元璋就不同了,能拉人又能耍心眼。所以朱元璋排名老三,实际老大。
无论老大老三,都承认刘福通的宋国,用着龙凤年号。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5 16:53:00 +0800 CST  
成功背后(2)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八月,朱元璋两次攻打集庆(南京),都失败了。但也有好消息,大帅郭天叙、二帅张天佑都被杀了。朱元璋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大。
据说,打仗前,朱元璋就知道军队出了叛徒,但还是让那两傻哥们去了(他自己当然没去),去了就被人宰了。
至正十六年(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后来成了大明的开国皇都。得到应天后,一下子有军民五十万人来降,朱元璋一下子成了大财主。
但此时的朱元璋仍没有自立门户,仍做龙凤的大元帅,十万大军的大元帅。
这里先介绍一下江南形势。朱元璋占据应天,西到滁州、芜湖,东到句容、溧阳。西边疆界长,东边疆界短,像一个梯形。他的应天正在梯形的短边处。
梯形周围都是军阀:东边元将定定守镇江。东南张士诚(后来的主要对手)占领苏州、常州,转攻浙西。东北面张明鉴占据扬州。南面元将八思尔不花占据徽州、宁国。西南徐寿辉占据池州。再外围仍是军阀。
总之,朱元璋还是一个小军阀。四面受敌,别人动一动,他就可能被灭了。
但是他没有被灭,因为他还是一个轻量级人物。元朝看不上他,别的大军阀也没瞧得起他。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北面的刘福通和东面的张士诚太能折腾了。像刘福通居然发动了三路大军,对元朝进行了全面战争。有一路竟打到了上都(在内蒙古),烧了元朝皇帝的行宫,又绕到辽东,直逼高丽。还有一路,居然打到了通州,眼看就到大都城下了。
元军着了急,调了大军,左遮右挡,忙着和刘福通掐架。等到快要把刘福通掐死时,自己也被掐得只剩一口气了。而朱元璋北边刘福通,东边张士诚,西边徐寿辉,三大卫星守着,元朝主力根本没法打。
朱元璋抓住这个天赐良机,开始大展拳脚。先取了镇江,拔了眼中钉。接着,长兴、常州、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短短一年,眼皮子底下的据点统统落到了朱元璋手里。应天周围再无大忧。
这时的朱元璋已经鸟枪换炮了。东边堵住了张士诚,西边接壤徐寿辉,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和平相处(仍旧不敢主动招惹)。北边是刘福通、小明王,还是名义上的上司,更无危险。
朱元璋决定先打东南,浙江东部的元军。虽然是元朝的正规部队,却有一个特点:孤立无援。死定了。
朱元璋很快搞定了。形势大不一样了。
至正十九年(龙凤五年,1359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这时的朱元璋已经把浙东的驻军全摆平了。
这时朱元璋的局面就变成东北邻张士诚,西邻陈友谅(武力夺了徐寿辉的班,改国号大汉,自称大义皇帝),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5 18:57:00 +0800 CST  
成功背后(3)
方国珍、陈友定是两个混世魔王,没什么大志向。
陈友谅、张士诚就不一样了。成为朱元璋晋级皇帝的主要对手。
陈友谅最强, 张士诚最富。
先拿哪一个开刀。手下都说张士诚,因为好打,打下来钱多。朱元璋说不行。这两人一比,张士诚顾虑多,疑心重。陈友谅野心大,欲望高。老张见识短,放他一马,他也跑不了。要是先把他惹毛了,陈友谅再从背后捅一刀,到时别说钱,就是命也难说。而老陈进取,你不打他他也要打你。不如先揍他一顿,东边的张士诚也不会背后下刀子。
不服不行,后来局势的发展,全印证了朱元璋的猜想。
至正二十年(龙凤六年,1360年)陈友谅第一次与朱元璋过招。本来都约好了,老张同时出兵。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从开打到打到高潮,直到最后打完,老张也没露面。
朱元璋可就不客气了,上来就坑了陈友谅一把。挖坑打埋伏,一下子几乎把陈友谅的主力全灭了。据说光俘虏的就有两万。
至正二十三年(龙凤九年,1363年)双方第二局开始。陈友谅60万人(号称),朱元璋20万人,都摆开了拼命的架势,开始了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水上战役——鄱阳湖大战。
陈友谅学曹操,用铁链锁住战船。朱元璋就学周瑜,火烧战船。陈友谅再学曹操,想跑路,但没有学成。陈友谅刚想伸出头看看路,一箭飞来,就直接把他送上了天。
陈友谅大败,朱元璋大胜。
第二年,朱元璋就拿下了陈友谅的老巢——武昌。
江南的山大王们,朱元璋一头独大了。
但朱元璋依然不敢与蒙古人公开叫板。
不仅不敢,反而猛拍蒙古人的马屁。因为形势发生了变化。
早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第一次过招的时候,元朝的名将察罕铁木耳,太能打,把陕西河南的起义军全打趴下了,又来打山东。山东一失,不仅小明王的都城安丰保不住,就连朱元璋的老窝应天,也够呛。
朱元璋这几年大发横财,全仗着小明王在北方掩护,吸引元军主力。现在要突然面对大元的正规军,硬拼还真拼不过,况且西边还有陈友谅那厮(当时还没有鄱阳湖大战)。
但朱元璋有朱元璋的办法。
他两次派代表去见察罕,送上了重礼。还写了一封亲笔信,猛拍了一通马屁,就一个要求,通好。
这时的察罕,正在打山东益都,死打活打就是打不下来。察罕也不愿意一个对头没解决,就得罪另一个对头。于是就派户部尚书张昶,带着御酒,八宝顶帽送给朱元璋作为回礼。还送给朱元璋一个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官。这是元朝的官。时间是至正二十二年(龙凤八年,1362年)。
顺便说一句,至正二十一年(龙凤七年,1361年)正月,小明王就封朱元璋为吴国公。这是宋国的官。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5 21:14:00 +0800 CST  
成功背后(4)
只是后来,察罕被杀了,察罕的儿子扩郭帖木儿(就是有名的王保保)接班。忙着和别人抢地盘,没空搭理他。朱元璋这才下定决心,不投降了,只做宋国的吴国公。
上天也太眷顾朱元璋了。他怕察罕铁木耳来打,正想投降。察罕就被人刺杀了。扩郭准备南征,又和孛罗铁木耳抢地盘,打得难分难解。陈友谅第一次约张士诚夹击朱元璋,张士诚犹豫不决,误了大事。第二次张士诚打安丰,朱元璋调大军去救,陈友谅不打应天,而去打南昌,还被射死了。
其实每个人都错了一点点。
正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错了一点点,才成就了朱元璋的宏图大业。
至正二十四年(龙凤十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注意这个)为吴王。还设置了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同时立朱标为世子,连接班人都找好了。
两年后,朱元璋就拿下了张士诚的老家——平江(今天的苏州)。
又过了一年,身为吴王的朱元璋想接上司小明王韩林儿来应天享享福,没想到半路出了交通事故,在瓜洲渡江的时候船沉了。小明王、刘福通全淹死了。
朱元璋就没事偷着乐吧。
现在没有了龙凤,朱元璋干脆就自己定了一个特别的年号——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一个字的年号。公元1367年就成了特别的吴元年。
第二年的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祭天称帝,定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就在这年的秋天,朱元璋的北伐大军,攻克元朝都城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一个生机勃勃的新王朝就此开始了它二百七十七年的风雨历程。
其实,任何一个帝王的成功之路,不仅在于对手的愚蠢,而且更在于自己的狡猾。只是皇帝开国后,就拼命说对手的愚蠢。对于自己则是一副大无畏的模样,战天斗地,无所不能。
但是,斩不断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新生政权多么牛,也必然与老政权有千丝万缕的瓜葛。
像努尔哈赤,刚起兵时仅有十三副铠甲,加上必要的从属人员,估计(据别人)也不会超过五十人,就算杀了仇人尼堪外兰,也就有百十人。要想只以这些人,努尔哈赤就像一个团伙头目。别说斗明朝,争辽东。就是统一建州女真,估计鬼都不信。
但努尔哈赤有一个优势,他的身份是建州左卫首领,明朝封的。受明朝保护啊。并且,努尔哈赤还跟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的私人关系极好。在努尔哈赤的民族统一战争中,帮助极大。对着努尔哈赤的老对手叶赫、哈达一顿猛打,就是不打努尔哈赤。
不仅如此,李成梁还在第二次任辽东总兵的时候,为努尔哈赤请了龙虎将军的封号。龙虎将军,散阶正二品,是明朝给女真首领的最高封号。
事实表明,努尔哈赤也相当会拍马屁。给李成梁的礼物自然不用说。努尔哈赤曾数次到北京朝贡,把大明上下哄得是笑逐颜开,晕头转向。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6 08:13:00 +0800 CST  
成功背后(5)
努尔哈赤却加紧了扩张步伐。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时,努尔哈赤已经有了四个牛录,用黄、红、蓝、白做标志,形成了八旗中最早的四旗。
之后,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飞速发展,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灭哈达,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灭辉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灭乌拉,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灭叶赫。
此时的明朝感觉到了努尔哈赤是一个威胁,但一时动不了他了。因为努尔哈赤长肥了。这时努尔哈赤手下有八个旗,六万多人。如果算上投降的蒙古人和汉人,则超过了十万。
长肥的努尔哈赤对明朝可就不客气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努尔哈赤给明朝凑了“七大恨”,凑完就跟明朝掐架,完全忘了当年的蜜月时光。
结果不用说了,努尔哈赤走的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老路,明朝皇帝则走的是元朝皇帝的老路。
都是老路,当然驾轻就熟。
只是历史不厚道的一点就是,成功的路人人争着走,失败的路却让成功的人猛踩。
比如,近代史,什么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统统给加了一个帽子:历史局限性。
但反过来看,无论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还是康有为,孙中山。他们一个个都是趟雷者。病入膏肓的老弱中国,在走向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布满了地雷。有八国联军这样的洋雷,有大清死不开窍、坚决排外这样的国产雷,有愚昧麻木、“无健全之人格”的国人这样的土雷,有戴顶留学帽子,就照搬外国经验、外黄内白香蕉式的新雷。
总之,雷太多,谁先上去,谁先挨炸。
太平天国失败了,知道农民兄弟挑不了大梁。洋务运动失败了,知道光学外国技术不赶趟了。维新变法失败了,知道留个皇帝真是累赘。辛亥革命失败了,知道手里没枪,纯属扯淡。
雷被扫的差不多了,再上来的人就有福了。
我常想,要是朱元璋、努尔哈赤、毛泽东这样的牛人早生五十年,会不会也干出这么一番伟业呢?
恐怕肯定不会。因为成就他们的,一个是个人的能力,另一个就是时代的大势。他们早生了,能力或许早生,但时代大势却不会早生。他们会干成什么,只有天知道。
成功的背后,常常有那么多的不可思议,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6 10:12:00 +0800 CST  
下一章:朱元璋治国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6 13:38:00 +0800 CST  
朱元璋治国(1)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传奇的一生,农民出身,放过牛,遭过天灾,当过和尚兼职乞丐,最后造反。除陈友谅,灭张士诚,溺小明王,降方国珍,克陈友定,逐蒙元,扫沙漠。一步一个血印的打下了一个治世江山。
俗话说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更何况说对一个大老粗出身的朱元璋呢?
但这个传奇皇帝确实有两把刷子,他总结历代亡国之祸,不外乎六个方面: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女宠。
他曾对侍臣讲“汉无外戚阉宦之权,唐无藩镇夷狄之祸,国何能灭?朕观往古,深用为戒。然制之有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闹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于私爱,唯贤是用苟于政典,裁之至公,外戚之祸,何由而作?阍寺便习,职在扫除,供给使令,不假以兵柄,则无宦寺之祸。上下相维,大小相制,防耳目之壅蔽,谨威福之下移,则无权臣之患。藩镇之设,本以卫民,使财归有司。兵必合符而调,岂有跋扈之忧?至于御夷狄,则修武备,谨边防,来则御之,去不穷追,岂有侵暴之虞?凡此数事,尝欲著书,使后世子孙以时观览,亦社稷无穷之利也。”
说实话,朱元璋讲的这几个方面,真是击中了王朝盛衰的要害,至少是表面上的要害。他接下来的三斧子半,也确实正对路的。
当时的大明王朝宦官、外戚、女宠还比较老实,让他们歇一歇,先说权臣。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借口胡惟庸(时任丞相)“擅权枉法”(后来又加上通倭、通虏、谋反),被判了个死刑。
既然是谋反,牵出来的自然不是一个两个,案子一发就牵出了上万人,之后不断牵藤扯蔓,十年间战果辉煌,著名人物有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假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宣德侯金朝兴、靖宁侯叶升、申国公邓镇、济宁侯顾敬、临江侯陈镛、营阳侯杨通、淮安侯华中、高级军官毛骧、李伯升、丁玉和宋濂的孙子宋慎。一大堆啊一大堆,统统送进了阎王殿。
关键不是他杀了多少人,而是他撤消了中书省。从此宰相一职被彻底废掉。权利分给了六部,由各部部长(官名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实际上皇帝兼职宰相,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再次举起屠刀。这次是以凉国公蓝玉为核心,以众多高级公侯、荣官显贵为成员的蓝党,据说这一次被杀的人有五万。有兴趣的可翻翻此案的官方记录《逆臣录》(胡惟庸案也有一本,叫《昭示奸党录》)。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7 18:44:00 +0800 CST  
朱元璋治国(2)
经过这两次大清洗,开国功臣、文武显爵基本上被一扫而空。洪武权臣基本上不会再产生了。
但为了大明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还对权臣使出了一个赶尽杀绝的招数:以小制大,上下相维。 就是以官阶极低的监察言官来牵制官位极高的部院大臣。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最高长官为左右都御使(这个官高,从一品),但下面干实事的是监察御史(这个官小,七品)。当时有御史110人,分别派到十二个地区当差(当时有十二个布政使司)。
这些监察御史的主要工作就是找事。“纠劾百司,辨明冤枉”。也就是说,只要你犯事,我七品官就敢弹劾你一品官。而后来的明朝也确实不少这样的例子。
朱元璋把权力分给了六部,但他对六部也不放心。他就仿效六部设了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专门监察那些一品二品的尚书侍郎。每科领导人叫都给事中,六品。都给事中手下是专门管上折子骂人的科员,叫给事中,七品或八品。
让七八品的芝麻官去监察一二品的朝廷大佬,反正官小也不会有什么远大前程,扳倒一个还会捞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这招真阴。
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以及大理寺等官员共同构成了大明王朝的官僚监察体系。
总之,朱元璋的驭人之术就是给实权的不给高位,给高位的不给实权,让他们互相牵制。后来蒋介石也用过这一招。

解决了权臣,其余五个也就好对付了。
朱元璋的正牌皇后马娘娘,在朱元璋还是大头兵的时候就相依相伴,可谓患难夫妻。而做了皇后以后,又把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从来不让后院起火,堪称模范皇后。
而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们,也继承了老朱家的优良传统。大明三百年没出现过一位垂帘听政的“老佛爷”。
后宫管好了,外戚也就好治了。其实明朝皇帝选皇后,并不看重门当户对,就是为了防止外戚权力过大。只要女子出身清白,不缺胳膊少腿就行。像崇祯的皇后周娘娘,其父周奎,只是大兴县的一个生员,并非名门望族。
一般情况下,只要女儿成为皇后,皇帝才对其老丈人进行册封,封爵也不会太高。如武清伯李伟是万历的外公。这外孙当了皇帝,外公仅仅是个伯爵(张居正死后才被加封为侯爵)。俸禄也不多,仅有一点的好处就是在参加重大典礼时,有个好位子—离主席台很近,享受一下VIP服务。
皇帝的女儿更不会选位高权重的人了。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却被老朱咔嚓了。后来明朝政府下发文件,规定在朝为官的人,想要公主做儿媳妇,必须退休。
终明一代,女宠和外戚都没能癌变,发展成为威胁大明生存的毒瘤。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7 20:58:00 +0800 CST  
朱元璋治国(3)
至于宦官,洪武时的宦官仅仅是宦官。主要工作就是扫扫地洒洒水,完全当奴隶来看。汉唐时太监专横跋扈的记忆太让人痛苦了。朱元璋专门在宫中立下了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又规定宦官不得兼任外朝的文武官衔,不许穿外朝官员的衣服,官阶不超过四品,每月领米一石(100斤),外朝官员不得和内官通信。
严防死守之下,洪武朝未出现过一个大太监。
而夷狄更好说了,自己就是把蒙古人打跑的。还分别于洪武三年、五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大规模出征,犁庭扫穴,肃清沙漠(当然五年那次比较失败,主力在岭北被王保保打败)。最北打到了捕鱼儿海(今天的贝尔湖)对于投降的蒙古人也妥善安置,像镇守辽东的元朝丞相纳哈出,就哄得好好地。
当然在“防”上也没少下功夫。平了辽东后,老朱就在大宁设了北平行都司,东接辽阳,西连大同,构成防御性极强的铁三角。再加上开平卫、兴和所、东胜城等各个据点,长城的外围防线固若金汤。
这样一打一拉一防,蒙古暂时消停了。
而藩镇,蓝玉案前后,一大批能打能杀的都被自己报销的差不多了。现在镇守边塞的几个藩王(史称塞王)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姓朱。宁王朱权、燕王朱棣、晋王朱 、秦王朱 都是自己的至亲骨肉,上阵父子兵。难道这些至亲会起兵反对自己吗。有了他们替自己守边疆,江山才会世世代代坐稳。老朱的算盘打得精啊。
老朱实在是太精明了,在他的算盘里把一切都扒拉的一清二楚。但似乎所有的问题都走向了他设计的反面。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2-28 18:02:00 +0800 CST  
明清的启迪(4)
他裁抑藩镇,打杀宿将。而仅在他死后一年,大明便首先遭到了藩镇之祸。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起兵造反。朝中腐臣,军中庸将。短短四年,江山就由太子一脉转入燕王一脉手中。建文削藩反倒削没了江山。
他奴役宦官,大明却权宦屡出。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一个个妖风肆虐,遗臭万年。口衔天宪,生杀予夺。甚至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阉党。权势之盛,蔽日熏天。几乎同大明朝相始终。
他镇压权臣,废掉丞相。却没想到繁重的国家大事小情压得他后世子孙直不起腰。只好设立内阁大学士来帮忙。日后出现的内阁首辅,如严嵩、徐阶、张居正,其专权擅宠比丞相有过之无不及。而由此引发的党争,不可救药的把大明朝推向了灭亡之路。
他威慑夷狄,蒙古人却在百年之内两次打到北京城下,还逮走了正统皇帝,给大明朝留下了奇耻大辱。女真人在短短四年内,拿下辽东七十余城。十五年内,皇太极五次派兵攻入长城以内,把直隶、山东搅了个天翻地覆、鸡犬不宁。最终大明江山也落入夷狄之手。
只是它在设计帝国游戏规则的时候,漏掉了最重要的棋子—皇帝。毕竟皇帝是世袭的,龙种又是最容易退化的,几代下来,皇帝下棋的水平越来越差,成了臭棋篓子。而太监、大臣却是通过竞争上岗,棋力相当了得。几盘下来,皇帝也被当成了大号棋子。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悲哀。
纵观朱元璋的治国之策,也是雄主所为。《明史》上说他“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当然也当之无愧。然而还有一个人与他如此相似:同样出身寒微而胸怀大略,同样身经乱世而又开创伟业,同样善聚贤才而又难容勋旧,同样权欲极盛而又心机极重,同样极度爱民而又极端愚民,同样蔑视规律创造时代而又被规律打倒被时代抛弃。他便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两个人相距六百年,其境界其行为却如出一辙。
大概开国领导都是这样的吧。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1 18:55:00 +0800 CST  
下一章:贪官污吏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1 21:45:00 +0800 CST  
贪官污吏(1)
西方人的文化中,认为人性是恶的。据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违反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从此,两人的身上就背负了罪恶。而身为始祖后代的人类,一出生就是有罪的。所以西方人讲赎罪,讲自我忏悔。一旦出现了什么坏事,肯定是自身出了什么问题。
像匈奴的阿提拉、蒙古的拔都(成吉思汗的孙子,专打欧洲)把欧洲折腾的魂飞胆丧。欧洲人却把他们称为“上帝之鞭”,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事,上帝派他们来惩罚自己的。
在中国的文化里,则认为人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出生后教化不好,才会变恶。“苟不教,性乃迁”。所以中国的历代王朝都特别注重教化。不管是想糊弄老百姓,还是真想动真格的,反正都做了。
一心扑在教化事业上的山东孔老先生就认为,通过持之以恒的教化工作,就可以达到他心中的“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为大同。
一句话,人的道德水平极度提高,博爱诚信,宽容公平,劳动成为人类第一需要。从没有偷鸡摸狗,也不玩阴谋诡计。
别说,这一套还真忽悠了不少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历代文人拍盛世拍的最常见的马屁。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们向往的生活:大碗吃酒肉,论秤分金银。就是山寨版的“大同社会”。就连后来的革命斗士孙中山就亲自手书《礼记·大同篇》,表达了对大同社会的无限向往。
但这个“大同”要求太高,孔老夫子也估计一时半会难以实现,就大大降低标准,搞了一个小康标准,“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但为了权力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圣人大大的失望了,简直就成了“不亲其亲,不子其子”。
晋朝的八王之乱(实际作乱的可不止这八个),大家都姓司马,为了皇权,都往死里掐。直把司马掐成了“死马”,让北方的五胡狠狠地折腾了一把。
皇帝身边的大臣,自然逃不了权力斗争的漩涡。其实很多人不仅不逃,还拼命往里挤。挤得越近,风险越大,收益越高。这时候的君臣关系可就有点微妙了。
一般说来,越能哄得最高领导人高兴,自己的恩宠越重,收益越高,地位也就越安全。
但能当上皇帝的,都是属狐狸的,见谁怀疑谁。总喜欢玩些天威难测的把戏,就是不愿别人把自己的心思猜透。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2 19:18:00 +0800 CST  
贪官污吏(3)
看起来这个制度彼此牵制,尽善尽美,绝无贪污可能。但其中的猫腻却早已产生。
如造工程就要买木材,买木材需到承修大臣指定的木场,价格也早已经由承修大臣敲定。当然,大大高出市场价格。比如买木头用了十两银子,承修大臣分三两,监督大臣分一两,勘估大臣分一两,勘估大臣的随员分半两,衙门书吏合着分一两,经手中间人分一两,木场实际收入二两半。
另外,由于从朝廷掏银子手续太过繁琐,得分期分批。从户部领出银子后,大约一年才能付清。除去中间损耗,木场实际只能得二两银子。
二两银子的料,却要花十两银子,皇帝成了冤大头,全便宜了下边那帮王八蛋。
但皇帝的银子也是从老百姓那捞来的,为了哄着这帮王八蛋干活,就还得从老百姓那多捞银子。
最后捞狠了,百姓就反了。
有人就说,贪官都是皇帝养起来的,皇帝才是最大的贪官。
这可就真冤枉了皇帝。整个国家都是皇帝的,皇帝也怕这帮贪官把自己的大好江山给糟蹋了。有的皇帝还特别恨贪官,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贪官都赶尽杀绝。
像放牛娃出身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就认为官逼民反,元朝的江山就是让一群贪官给祸害完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就特别在意对贪官的打击。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就借着郭桓贪污案,就一口气干掉了三万多人。问题的关键还不是这个案子的人数,而是这些人的职位。计有:户部侍郎郭桓(首犯),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志德。这当然不是全部,几乎整个六部的人全都给牵了进去。
要知道,这是洪武十八年,早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之案后,朱元璋就把丞相给废了。这时的六部就是实权部门啊。
为了反贪,几乎把整个六部扫了个干净,下手不可谓不狠。
惩罚贪官的手段可就更狠了。杀头都是最痛快的,抽肠,刷洗(先用开水烫,再用铁刷子刷,刷死为止),抽筋,阉割,挖膝盖十几种酷刑,看着都会让人害怕。但还有一种刑罚可真是让人毛骨悚然: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来,用干草填上,挂在县衙的显眼处,警告后来人。据说,洪武时代,每个县衙都有一个这样的标本。
更绝的是,朱元璋对贪污的认定范围。他规定,凡贪污六十两银子的,就是贪官,就要砍了。明朝官员的俸禄本来就低的可怜,一个县长一个月的总收入不过五两银子,这五两银子不仅要养县长本人,还要养县长一家子,还要养县长的师爷等一大帮子人。不贪污实在养不活啊。
六十两银子,不过是县长一年的工资。就是这么个红线,就一刀给咔嚓了,多冤啊。像后来严嵩一贪就是几十万两,上百万两,不知道要咔嚓多少回才能顶上那个罪。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3 19:19:00 +0800 CST  
贪官污吏(4)
有的人更冤,不过是“收受衣服一件,靴二双”,“圆领衣服一件”,“书四本,网巾一个,袜一双”,也都被当成贪官给咔嚓了。朱元璋甚至放出话来:“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
但让朱元璋死不瞑目的是,在他死后,大明的贪污之风越刮越烈,大有刮成旋风之势。就连以“救时宰相”面孔出现的张居正,死后也留下了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的家产。
其实,所有的肃贪都是杀鸡吓猴。其主要目的就是,杀了鸡,吓了猴。但要是肃贪肃的太狠,把猴都杀了,那就难办了。
关于反贪的两难选择,正如《建国大业》中蒋介石对蒋经国说过的一句话:“反腐则亡党,不反则亡国。”
对于一个充满贪官污吏的朝廷来说,改革是找死,不改是等死。
因为任何形式的改革,经过贪官们的积极动脑,都会变成新的敛财工具。敛财之疯狂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像清朝末年的新政。大清国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猛开改革:兴办学堂,大办警政,调查户口,查禁鸦片。一项项手笔大得很。
但清政府此时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没钱。中央拿不出钱来,只能给政策,具体的工作只能地方政府去干了。当然,钱也有地方去筹办了。
这下坏了。本来就愁没捞钱的道,这下更名正言顺了。
像山东莱阳县新办警政,警局每年经费仅为大钱4695吊,但实际征收却是7800余吊;中学堂每年经费仅大钱1883吊,却要从老百姓手里14000余吊。
这都是成倍的捞啊,而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捞得越狠。
再有,皇帝下狠心干掉一个贪官,新上来的很快就贪,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清朝末年的新兴部门邮传部,掌管的都是大把花钱的地方:邮政、铁路、电信。也成了贪污的“重灾区”。从1906年到1911的6年间就换了13个部长(邮传部尚书),每个部长都逃不了“贪污受贿”的罪名。
而没有当权的在野派,拼命打出“反贪污”、“反专制”的动人口号。一旦上台,就立即与官场主旋律协调,捞起钱来一点也不含糊。辛亥革命后,上台的革命派、立宪派都是这么干的。
其实,贪污之难治,根本不在于官而在于民。
所谓贪官,不过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一点,若是没有下面庞大的塔基,塔尖怎能高高矗立?
大清朝末年的状况正在于“全民皆腐”。官场的腐败自不必说,就是经常跟官人们打交道的商人们,也竞相掏银子,拉关系,千方百计的与官场发生联系。
有人就统计过,在1885-1894年间创办民营企业的85人中,有布政使衔的2人,候补道、候选道5人,候补知府、候补知县6人,其他佐贰杂职7人。甲午战争后,1895-1900年新办的64家民营企业,其创办人中有卿、寺、布政使衔的有5人,候补道9人,候补、候选知府、知州、知县17人,其他佐贰杂职28人。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3 21:29:00 +0800 CST  
贪官污吏(5)
这些政治身份都是要掏钱才能得到的。这倒不是说,商人们开了企业以后有多少官威可以摆,至多不过享受一下政治待遇。在受到官员勒索时,掏一下身份证明,能蒙就蒙,能混就混。
只不过这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贪污腐败的大环境下,贪污的受害者也不得不接受“潜规则”,并且还要遵守这一规则。
至于最下层的劳苦大众就更明白了。“逮鸽子,要下豆”。要找官员办事,请客送礼往往是老百姓首先想到的,并且习以为常。如果办事不送礼,反倒觉得别扭了。
当然老百姓也不傻,光送礼,不捞点好处,谁也不干。
中国人有一个大众性毛病:爱占小便宜,并且要是别人占了,自己占不了,就跟吃了亏一样,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报纸上的抢花抢伞就不说了,说我身边的一个例子吧。国家修铁路,要从村旁经过。为了不影响村里的进出,就在每个路口修铁路桥。修桥就要有沙子、石灰、钢筋,等这些建筑材料一运来,村民就当起了“地头蛇”,一顿明偷暗抢。反正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占了也白占,白占谁不占啊。占,占,占。
只是公家不会造钱(不是不会印钱),最后的成本还是会摊到老百姓身上。
一到冬天,最让村民们头疼的就是水井上的变压器被盗了,来年开春,浇地就成了难题。其实盗贼并不是什么江洋大盗,就是附近村的村民。当然,他们不偷自己村的,他们也怕自己浇地成难题。
其实,无论是“地头蛇”的村民还是盗窃的村民,骨子里都没有杀人放火的大恶,有的只是小偷小摸的小恶。正是这种小恶却是人贪欲的根源。
官是大贪,民是小偷。贪与偷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掌没掌权。手中有了权,小偷就成了贪官。失了权,贪官也就成了小偷。
道德不足敬,法律不足畏。中国人长期以来没有敬畏。而最能让人敬畏的就是宗教。
其实,中国有宗教。不仅有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有外国进口的佛教,阿拉伯人骑着骆驼带来的伊斯兰教。至于历史上流传的宗教,像明教(张无忌的信仰),景教,拜火教,弥勒教就更不可胜数了。但相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中国还是一个无神国家。
虽然无神,中国人还是要拜神的,抱着对任何宗教的极大宽容和一知半解,什么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太上老君,如来佛祖,拉过来就一通乱拜。
拜他们可不是敬他们,不过就是为了求福,求子,求财。现实得很。至于他们有什么来头,中间应该包含着怎样的敬畏之心,谁也不去操心。
当然,拜完之后,该偷还偷,该蒙还蒙,丝毫不拿这些“神”当回事。
几千年来,中国人敬畏的就两样:一是权,二是钱。权可以捞钱,钱可以买权。两位搭档配合默契,天衣无缝。
有这样的敬畏,贪官屡出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4 19:37:00 +0800 CST  
下一章:盛世下的隐忧(上)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4 21:23:00 +0800 CST  
可以转,欢迎转载。只是还没有连载完,会继续的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4 21:51:00 +0800 CST  
盛世下的隐忧 (上)(1)
中国从不缺治世、盛世,文景、汉武、贞观、开元、仁宣、康乾,“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让无数身经乱世苦难的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说实话,读史的时候,我也爱读牛的朝代,不爱读怂的。爱读朝代牛的时候,不爱读怂的时候。后来我发现,牛的朝代从出生的时候就不同凡响。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下边这些数字。他们就像人的生命指标,直接决定了新生王朝的命运走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十年间,北征匈奴,南伐南越,修长城,建陵墓,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大手笔。但经过秦末大乱和楚汉相争,十几年下来,到刘邦初定天下,奠鼎汉祚时,大概只有六百万人了。虽然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认为还要多些,但汉初人口锐减,已是不争的事实了。据说,刘邦当了皇帝出门,竟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公卿出门只能坐牛车(要想上朝不迟到,就得起早了)。
隋朝在大业二年(606年)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此时,大隋有8907536户,46019956人。据有的历史学家估计,当时还存在黑户口,北方不多,南方相当严重。隋朝平定南方不久,统计工作很不扎实。人口高峰大概有5600万—5800万。
但经过草头王们十八年混战,到唐高祖把他们都摆平时,仅有200多万户。贞观之治开始时才增加到300万户。人口大减。交战激烈的,像关中、河南,十死七八。就是边境地区也是一片惨淡。贞观四年(630年),高昌王曲文泰应邀访问大唐,说了这样一番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
大明王朝在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也来一次人口普查。普查范围两京十三省。统计结果户10622436,人60692856。而大清朝在康熙时也干过这事,范围与明朝大体相同。但十五省区有十四个比万历六年的人数大规模缩水。最惨的江苏(包括安徽,与万历时的南直隶大体一致)竟少了641万余人。江西紧跟其后,减少了366万。这两个地方就少了1000万。人口缩水最少的贵州也有25万的差额。只有四川人口增长了70余万(理由待会再坦白交代)。
这不是康熙元年的统计数字,而是康熙五十年的。康乾盛世也开始了一半。
而万历六年(1578年)到崇祯元年(1628年)天下大乱还有五十年的时间啊。太平时代,人口通常是打着滚的往上翻。据估计,崇祯上台之前的人口至少突破了2亿大关。创下中国历代人口新纪录。而明末清初人口也有相当惊人的折损率,估计有40%(比元明交替高多了)。也就是八千万人非正常死亡了。
上面说的只有四川人口有增加,不是说四川战乱少。恰恰相反,明末清初四川战乱最多,损失也最大。打到最后实在没人了。清朝只好“湖广填四川”,拼命从周边省份往四川扒拉人,才把四川撑起来。据说开国元帅朱德的先人就是这时从外地迁来四川的。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5 18:45:00 +0800 CST  
盛世下的隐忧(上)(2)
知道了这点就明白了这样一个历史定律:盛世的产生,就是以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死亡为先决条件的。长期大规模的天灾、没完没了的掐架,人口锐减就在一瞬间。
人口突然大量减少了,荒地就大量出现了。像明末清初的河南,“满目荒榛,人丁稀少”。山东“地土荒芜,有一户之中只有一二人,十亩之田只种一二亩者”。江南“人民多遭屠杀,田土尽成丘墟”。四川“民无遗类,地尽抛荒”。直到康熙初年还是“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
这时候政府不怕土地兼并,巴不得有人来种地。加上刚开国,政府毛病少,领导人手腕多,担子也就轻。有上三五十年的太平时光,人口像蹿天猴似的飙升。国家税收也收得多,出兵打仗也硬得很。一个煌煌盛世也就新鲜出炉。开元、仁宣、康乾就是这么干出来的。
但是盛世的麻烦也来了。
首先是土地兼并。提起土地兼并,人人都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兼并的人生吞活剥。似乎劳苦大众的所有苦难、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全都是因为它。
但我要说的是,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是任何时代(只要私有观念存在)必然产生的。洪秀全想来一个绝对平均的太平天国,但还没建成,自己先腐败了。毛泽东想搞“人民公社”,结果搞得中国经济差点破产。
其实最大的难题在于人口的激增。
前面说过,盛世最大的特点就是太平。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月,闲来无事生孩子就成了人们(无论是劳苦大众还是天潢贵胄)头等大事。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但土地的增殖能力明显赶不上人。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一块土地上要养的人口越来越多。先不说养不养得活,(其实早在宋朝时,因为人口与粮食的问题没有协调好,就出现过杀婴现象)。更深一点的是,一旦失去这块土地,闲下来的人口也就越来越多。赶上动荡年代,这就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再说一下,兼并的受益人。通常是皇亲国戚、勋侯富豪。皇帝的儿女,皇帝自然不会让他饿着。像万历的宠儿福王朱常洵,万历一挥手就赐给他400万亩土地,占到了全国总耕地的1%。据说后来福王体重三百多斤,大概就是因为粮食太多,经常吃饱了撑得造成的。
还有勋侯,人家出生入死,为皇帝打江山总要有点好处吧。皇帝再一挥手,这些土地归你了。千户侯、万户侯就是这么来的。明朝开国大将、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后代一直镇守云南,沐家土地占云南的1/3.更缺德还有清朝刚入关时,八旗子弟竟然围着地跑一圈,这地就是他们的了,玩起了跑马圈地。
其实,开国之初,政府分配土地也是按人头来的。尽量做到公平合理。但人总有个旦夕祸福。万死的旧社会也没有什么保险,劳苦大众一旦挺不过去,唯一能卖的也只有手里的土地。这样的事多了,一部分人就成了佃农,而另一部分人就成了地主。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05 21:00:00 +0800 CST  

楼主:虔诚的祈祷未来

字数:1053706

发表时间:2014-02-26 00: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13 06:54:45 +0800 CST

评论数:122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