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时时辰

时、刻、更、鼓、点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
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折合现在的两小时。以 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算,夜半十一时至一时是子时,夜一时至三时是丑 时,其余类推。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顷刻,指 短时间。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大致分为:晚七时至九时为一更,九时至夜 十一时为二更,其余类推。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故以其为更的代称。
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2:55:00 +0800 CST  
生肖与时辰
生肖的制订与十二时辰有关。古人在对一昼夜产生了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又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与时辰有关的动物就成 为生肖属相。
子(鼠),深夜十一时至一时。
丑(牛),凌晨一至三时。
寅(虎),凌晨三至五时。
卯(兔),清晨五至七时。
辰(龙),上午七至九时。
巳(蛇),上午九至十一时。
午(马),中午十一至下午一时。
未(羊),午后一至三时。
申(猴),下午三至五时。
酉(鸡),黄昏五至七时。
戌(狗),晚上七至九时。
亥(猪),晚上九至十一时。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2:56:00 +0800 CST  
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一早,一晚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其中的“食时”和“哺时”

便是古人两餐的时间。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2:57:00 +0800 CST  
时间计量单位及时间长度
世纪:一个世纪为100年
花甲:60年,自“甲子年”起到“癸亥年”为一个60花甲
纪:12年
年代:10 年
年:公历一年12个月,农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
公历一年为365至366日,农历一年为354或355至383或384日
季:一季三个月,一年有四季
月:公历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
旬:每10为一旬,月初10天为上旬,月中10天为中旬,月末为下旬
周:一周为七天,也叫一个星期,西方称为一个礼拜
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23小时56分 4.09054秒);天文学上规定: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即过子午线)的平均时间间隔为一“日”;古埃及把一日划为24小时;中国的农历把一日划为12个时辰
时辰:每个时辰为2小时
时:一个小时60分钟
分:一分钟等于60秒节气与节令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2:58:00 +0800 CST  
节气与天候
我国早在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中,就有八节二十四气的记载。所以谓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八节是季节转换的时候,可以明确地划分为四季。这八节中,每节有三个时令,如立春,包括立春、雨水、 惊蛰;春分,包括春分、清明、谷雨 ……共二十四节气,除上述八节之外,其余节气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人们只要知道目前是什么节气,就可大体推算 出近期的气候情况。因此,节气与农业结合得为紧密。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2:59:00 +0800 CST  
节日 节令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入梅 芒种后第一个丙日
出梅 小暑后第一个未日
初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中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
末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
九九 自冬至起八十一天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3:00:00 +0800 CST  
朔、望、上弦、下弦是怎么回事?
当月亮轨道上绕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的黑暗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朔,正是农历每月的初一。
当月亮绕行至地球的后面,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对着地球,这时叫望,一般在农历每月十五或六十日。
在农历每月初八前后,这时月亮的西半边是明的,东半边提暗的,叫做上弦。
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这时月亮东半边是明的,西半边是暗的,叫做下弦。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3:00:00 +0800 CST  
关于古代计算时间的素材资料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3:01:00 +0800 CST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3:02:00 +0800 CST  
关于古代打更制度的资料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他们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当然,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
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觉,而要守着滴漏(一种记时的东西)或燃香(也是计时的东西),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打更的职业虽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时也常拿打更的开涮,有句俗话叫“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就是明证。还有句话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错了。其实,打更的历史源远流长,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的。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著名的《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3:03:00 +0800 CST  
目前就这些,以后看到有关的还会继续更,如果有歧义的还望各位指出

楼主 小樂梓  发布于 2017-05-28 13:04:00 +0800 CST  

楼主:小樂梓

字数:3254

发表时间:2017-05-28 20: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24 09:09:07 +0800 CST

评论数:1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