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经典历史战争电影《大决战》三部曲

1991年上映的《大决战》电影三部曲,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解放战争后期的三大战役,可以说是我国电影界空前绝后的大制作。无论是对战争的场面,还是对国共双方上至领导人、下至普通一兵的刻画,都有很多让人过目不忘的精彩之处。许多场景和台词至今仍然让人津津乐道。堪称国产片的经典。

可惜的是,网上至今没有一个《大决战》的高清资源。而且由于剧中一些主要人物是说方言的,影片又涉及不少军事术语,又提到不少历史中的人物和地理上的地名,不熟悉的观众往往不知所云。所以很多地方就需要字幕的帮助。而现在最流行的是“Norm-Team”制作的字幕。大概是字幕组的成员对于方言、术语、人名、地名不太熟悉吧,有很多地方错得离谱。我就在A站上看到有弹幕一处一处地给本片的字幕纠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啊。这么经典而又重要的影片,如果因为字幕的原因而影响了流传,真是太可惜了。
所以,在下就斗胆来为这部经典影片重新配上新的字幕。我是在“Norm-Team”的字幕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所以只敢说是“修订字幕”而不敢说“原创字幕”。在修改字幕的过程中,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三大战役时期的文件,以及后来的回忆录和研究文献。不谦虚地说,新字幕的每一个人名和每一个地名都是有依据的。对于影片中出现的电报和信件,除一处之外,我都找到了原文或者原文节选,所以能够保证字幕的正确。关于方言的问题,由于在下是湖北人,上大学是在上海,对于影片中出现得比较多的方言——四川话,湖南话,天津话(仅周公一人),浙江话(仅蒋介石一人)都算比较熟悉的,所以也尽量做到还原真实。
对于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我都加上了对他们当时的职务的说明,例外的是TG方面的“五大书记”及其亲属——比如邓颖超、康克清、毛岸英等;KMT方面的蒋氏夫妇和二子也没有说明其职务。一些影片中没有直接点出名字的人物,我补充了他们的名字和职务。对于片中人物引用古书的地方,我也找到了出处。一些旧地名我也做了说明。大家看到后面的截图就明白了。





楼主是从其它贴吧转帖的,不喜欢的话直接右上就好了,靴靴!八一镇楼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7:51:00 +0800 CST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7:54:00 +0800 CST  
要知道为什么无法超越,我们只要看看影片结尾那可以说“吓死人”的一长串“致谢”就明白了。什么叫做“国家行为”,什么叫做“史诗电影”。这样的“致谢”,估计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唯一了,连苏联的《解放》系列电影和《莫斯科保卫战》都没有得到这样的官方的关注。(请注意,主持拍摄的八一厂居然在拍摄领导小组中排名最后,因为确实前面的每一个部门都比它更厉害。)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7:56:00 +0800 CST  
从《辽沈战役》开始。
首先当然是386那笔不能说很好的字了。



再看顾问名单,个个都不得了。当然,这只是全部三部曲的主要顾问,其他的顾问,比如单个战役的顾问(包括原国军方面的)就没有列出来了。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03:00 +0800 CST  
说完了顾问,再来看强大的导演阵容(真的,这里需要用“阵容”这个词)。



李俊(1922-2013):这可是参加过“百团大战”的老兵了,后来加入八一厂担任导演,其最著名的影片是《闪闪的红星》。由于年龄的关系,在拍摄《大决战》时他担任的是各部分之间协调工作。



这一位才是《辽沈战役》的实际导演。
杨光远(1930-2011):最著名的影片是《归心似箭》、《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等,应该说是WG之后比较出色的导演之一。《大决战》之后的《大进军-席卷大西南》是他独立指导的。



那么这几位又是做什么的呢?其实,当时拍摄《大决战》是分了五个剧组,一个导演负责一块,然后由总导演李俊来协调。杨光远是负责《辽沈战役》的这一块,而另四位:
韦廉(1945-):他是负责《平津战役》这一块的,后来的《大转折》和《大进军-大战宁沪杭》是他单独指导的。
景幕逵(1931-):主要是负责全部三部曲的共军统帅的部分。
翟俊杰(1941-):主要是负责全部三部曲的国军统帅的部分,前面提到的《血战台儿庄》就是他的作品。
蔡继渭(1929-):他是负责《淮海战役》这一块的。著名作品有《四渡赤水》。


所以,到了《淮海战役》的片头字幕里,观众会看到蔡继渭成了“首席导演”,另四位就“以姓氏比划排列”了。
以后介绍《淮海》、《平津》的时候,我将不再介绍导演部了。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03:00 +0800 CST  
影片一开始,照例是要交待双方的最高领导人的。
TG方面:

毛、周、任正在渡黄河。满怀诗意的毛还感慨了一句:

似乎得天下之志已显。毕竟去祭扫黄帝陵这个象征意义太大了。


KMT方面呢?倒是一副父慈子孝的和睦景象:


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虽然不是很彻底而且能力、气魄都不足以驾驭局势),蒋还是很在意中国的历史的:

不忘对孙辈的教导,很好嘛!不知他在地下听说了今天台湾的课纲,会是什么反应。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06:00 +0800 CST  
镜头一转,TG的“五大书记”已经在西柏坡会合了,但是得到的消息却不好。东野那边不愿去打锦州,华野那边不愿过长江。
这里出现了我的一个没有把握的字幕修改。

我见到的字幕有的写作“要来却不来”,有的写做“要来推不来”。都觉得意思不对,于是改成了这样一句俗语,说明了毛对两大野战军“阳奉阴违”的态度的不满。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08:00 +0800 CST  
KMT这边,蒋对美国人要他撤出东北很生气。

这里的第一句,我看到有的字幕是”东北不是万国主义“,真是不知所云。看来是对江浙一带的方言不熟悉所致。
至于”东北九省“一句,是因为KMT接收原来的”伪满“之后,把东三省每一个又分了三块,为什么如此实在是令人费解(政府冗员太多?)。
至于这里的蒋对美国人的不满,我看到杜聿明后来写的回忆辽沈战役的文章,里面说蒋在日本投降之初只是希望驻军在锦州,再往北就不肯去了,是马歇尔催他去的。说实话,如果蒋真的只要锦州,东野的势力发展起来只会更块。马歇尔的催促是有道理的,蒋也把抗战后手里的精兵强将调了进去,新一军、新六军、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等,只是没想到开局不错之后就被林帅翻盘了。后来辽沈战役的时候,蒋一直念念不忘收复锦州,就是因为这里原本就是他的底线。杜还回忆说锦州被打下之后,蒋曾在北平当着傅和杜的面大骂马歇尔,简直都要哭出来了。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10:00 +0800 CST  
然后就是东野这边的将帅们出场了。
除了前面剧照已经出现的林、罗二帅之外,还有一个大将:


不过谭大将在本片中似乎戏很少。比他更出彩的是一个上将:

我记得拍完《大决战》之后,有四野的老兵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张卫国把刘亚楼演得很好,很传神。


二帅二将在讨论怎么看待军委再次要求他们去打锦州。两位政工系的都表示要服从毛主席的命令,刘上将则表示主席也没有把话说死,林帅就一句话定基调了。



虽然最后罗帅出来说把问题交给东北局讨论,但也只是缓兵之计。毕竟在军事上,东北局也不可能逆林帅的意思。
比较有趣的,《辽沈》、《淮海》中历史上作用十分重要的东北局和华东局都没有什么戏。恐怕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局的负责人,一个是高岗,一个是饶漱石吧。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20:00 +0800 CST  
针对东野的倔强,TG的”五大书记“也一起讨论该怎么办。

毛的态度是很明显的。
这里的”不甚适宜“,有的字幕写作”不适时宜“,语不成句啊。我查了当时东野的电报,虽然没有找到全文,但发现是”不甚适宜“,遂改之。
作为一般观众,似乎也不知道锦州和长春哪个该先打,于是编剧以周公之口来了个评价。





看来观众是明白谁对谁错了。不过林帅提出南下攻锦的困难(锦州比长春敌人兵力多,补给线过长等等)也是实际存在的。在其它几位书记的调和下,主席也只好同意也打长春,试试东野的攻坚力量怎么样。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28:00 +0800 CST  
国军这边,国府中最著名的”亲日派“何应钦也在问计于冈村宁次。

结果得到了和军委一致的结论:


冈村的分析不可谓不对,但他也是把整个判断建立在”半年之后,国际局势会大变“的基础上的。想来他也知道,现在光靠国军自己,已经很难收复整个东北了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29:00 +0800 CST  
那边东野开始攻长春了,这边军委迎来了好几位重量级的客人。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31:00 +0800 CST  
另两位贵客大家都很熟悉了。
不像元帅的元帅和不是元帅的元帅。

粟大将刚刚说服了军委不过江,却马上面临着要独当一面的考验。

这将是粟大将一生的机会。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34:00 +0800 CST  
共军那边都要大出动了,过府这么却还在勾心斗角。
蒋介石当上了总统,他最讨厌的人(没有之一)李宗仁当上了副总统。

桂系的问题,台湾方面现在一直不怎么谈,要谈就说是让KMT败走大陆的主因之一。不过看到今天的KMT仍然是党内派系林立,不知道他们这么多年是怎么混的。还好今天的KMT派系不再掌兵,要不然的话。估计我们能再一次看到军阀混战的历史剧。


这段蒋的就职大典的戏里,还穿插了一些国际局势的介绍。比如美国对蒋已经失望,而苏联还不想直接和蒋翻脸转而支持TG。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35:00 +0800 CST  
作为东野的对手,东北剿总的几位国军统帅终于也出场了。

对于东野攻长春,卫总的意思是以不变应万变。

也许有人要说卫这个时候就算不是”共谍“,至少也有一个”通共嫌疑“。但为什么他手下的左膀右臂也同意他的”乌龟战术“呢?



我就是不出头,你能耐我何?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36:00 +0800 CST  
说卫立煌”通共“,其实也是有根据的。这不,刚刚还在布置怎么拖住林彪,现在又在和夫人一起还旧了。

卫的夫人可是开明的很。她直接问卫为什么不去”恢复友谊“。这像是两军阵前该说的话吗?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37:00 +0800 CST  
东野这边攻不动长春,又引不出廖耀湘的九兵团(沈阳国军的主力),对付这种”乌龟战术“确实也很难办。

有的眼尖的果粉会指着墙上的地图大骂TG出卖外蒙古。其实他眼睛再尖一点的话,就会看到这个:

没错,KMT在1945-1953年间出版的地图就是这么写的。53年之后嘛,反正和蒙古已经断交了,就擦去了这几行字,并开始了”地图开疆“的伟大梦游。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39:00 +0800 CST  
看来长春实在是打不动啊!

于是就算了吧。



于是长春围城开始了。当然会有人跳出来说长春饿死多少万人,可是怎么就不提长春解围时国军仍然有粮而百姓皆饿殍呢?就算都是国军,新七军和六十军也是差别对待啊!这种情况下,真是官逼民反,甚至是官逼官反。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40:00 +0800 CST  
东野现在也只能听军委的了,开始准备攻锦州。注意,这时林帅内心对于南下还是不情愿的。

请注意这里出现的这个带黑框眼镜的军委工作人员。按职务看的话,他应该是本片顾问之一的叶子龙。但是叶子龙当时是不带眼镜的(大家可以去百度他的老照片)。毛的著名秘书胡乔木也是不带眼镜的。从形象看的话,他又好像是毛的另一个著名秘书——陈伯达,陈是一直带黑框眼镜的。但是陈似乎并不参与军委的决策。所以我没有说明他是谁。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40:00 +0800 CST  
既然东野要攻锦州了,那么共军的优良传统之一(同时也是国军始终学不会的一点)就来了——互相支援。华北这边就去打归绥(今天的呼和浩特),尽量把傅作义部队的注意力往西引,不要让他们去注意东边的锦州。所以这叫做”关外的文章从关内做起“。


某著名人物的父亲也露了一脸。




注意:华北军区这时已经开始正规化了,即不再像以前那样叫XX纵,而是开始叫XX兵团了。等到49年中期的时候,全部四大野战军都完成了正规化。

楼主 abc74745532  发布于 2016-10-11 18:41:00 +0800 CST  

楼主:abc74745532

字数:15873

发表时间:2016-10-12 01: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6-08 20:43:14 +0800 CST

评论数:110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