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古以来除了“网红”的称谓,还有些什么?(原创)

喝一口用扬子江水泡的蒙山顶上茶,娓娓道来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17:00 +0800 CST  
参考文献
1、三星堆博物馆、金沙博物馆简介
2、(西汉)司马迁:《史记》;扬雄:《蜀王本纪》
3、(晋)常璩:《华阳国志》
4、段渝、罗开玉、粟品孝、谢元鲁等:《成都通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
5、(晋)张华:《博物志》
6、(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
7、(宋)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
8、(清)张晋生:《四川通志》
9、三国志等其他书籍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20:00 +0800 CST  
成都自秦朝后归属中原,古蜀人因多次起兵抗争而被杀戮,后秦朝从中原各地迁入大量人口,其中秦人“移秦民万家实之”,而著名富豪卓王孙家的祖先等也从山东被迁移过来,真正的古蜀人剩下的应该不多。

三国时,战乱导致益州人口锐减。两晋隋唐前后蜀期间,北方的文化人、有农工商技术的人和流民大量流入四川,使当时的成都文化经济大为提升。

两宋时期,除了最初的三十年四川动乱起义不断,人口减少之外,金军占领中原,引发大量北方人口进入四川,加上自身人口的持续恢复,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暴增至约1153万人,经济文化也达到顶峰。

蒙古军攻打川渝,惨烈的屠杀使成都乃至四川人口大减。明朝灭亡大夏时,也使成都乃至四川人口大减。清朝灭亡大西时,双方更使成都的人烟灭绝。今天四川地区的人可以基本确认是为原来的外地移民。

从成都兴衰的曲线,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兴盛与发展,与人口的数量及素质无法分开。

成都人自古都有包容、开放、进取、创新等特质。从古蜀文化可以看出,已经挖掘出的这么多辉煌璀璨的青铜器、金器和玉器等等,不是一个坐井观天的族群就能干出来的,而是从外引进、消化后,与自身的审美及技术相结合出来的工艺品。

成都人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向外探索有成,买卖商品早在汉朝就形成了规模。谁说蜀人只是贪图享乐,不愿吃苦耐劳,不信你也走一走“蜀身毒道”,卖出特产后,将印度、阿富汗的货物买回来。
至于说蜀人懦弱,应该是指男人对待老婆吧,耙耳朵是这边的特点。君可见,历史上成都平原多少次人口的剧烈洗牌,或是反抗暴政,或是抵御外辱。抗日战争有多少四川人为了保家卫国而战死沙场。那不是懦弱,而是没到那个份上。


愿天佑成都。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22:00 +0800 CST  
漫步在春熙路上,随着人潮人海头出头没的走着,五光十色的广告牌在路旁闪烁,一幢幢高楼大厦静默无声的消失在身后,一群群穿着时髦的女子从身边飘过。但就在不经意抬头的瞬间,古大圣慈寺的匾额映入了眼帘,隐约有钟磬声传入这喧嚣的红尘俗世,传说这里是唐三藏法师玄奘受戒的地方,他在历经五年的苦学之后,西行取经由此起步。
今天,远洋太古里就在寺庙周边,低密度的建筑让它与街区互相融合,按功能又可分为“快里”和“慢里”,快里是三条购物街和两大广场,慢里则是大慈寺周边的小街巷,一个主打高端的奢侈消费,一个主打传统的市井消遣,游人们可以随意的各取所需。这里就像成都的缩影,厚重鲜明的历史与与时俱进的今天相映成趣,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沧桑在日升月落的时光长河里泛起点点波光,李冰、司马相如、诸葛亮、李白、杜甫、苏轼、杨廷和等一个个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只留下一个个匆匆的背影。
这里从不缺乏世俗的消遣,遍布城市乡间的茶馆可谈天,也可麻将。夜深时,酒吧的灯光照亮红男绿女的脸,一首首歌连续唱到天明。赵雷的一曲《成都》让这座古城更添三分网红本色,但成都是有内涵的“网红”。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23:00 +0800 CST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24:00 +0800 CST  
成都市新津县宝墩村位于一马平川的绿野之上,有一圈不规则的高4到5米,宽10多米的黄土埂子。
其内沟渠交流,一条条小道纵横其间,小孩子们在这里跑来跑去,有时会发现一些砖瓦器物,当地居民对此也不以为奇。
1996年,一支由中国和日本专家组成的考古队对宝墩村进行挖掘,他们连续寻找了几个月,发现那些不规则的黄土埂子其实是一座距今约4500年的古城墙。
这种沿着河流修筑高耸的土城墙和宽大的壕沟具有明显的军事意义,也可能与排水有关系。
房屋用长方形的木(竹)骨泥墙方式修建,其中一座建筑内,明显出现了大型礼仪性设计,据推测这里是古城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小型石器经过通体磨制,可以用来提高生产力。
不少器具上有被切割和钻孔的痕迹,说明相关技术被熟练掌握。使用的陶器形状也富有变化,这里的人们以农业种植为主,过着定居的生活。
2009年,当考古学家再次踏上这里时,原来十多年前发现的仅仅是遗址的内城,这次的再发现使它的总面积达到了276万平方米左右,就规模而言,在国内仅次于浙江余杭良渚古城与山西襄汾陶寺古城,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时期。
在距今4000年至5000年这个时期,成都平原前后挖掘出的宝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崇州紫竹古城、大邑盐店古城和大邑高山古城等星罗棋布的遗址,被考古学家命名为宝墩文化。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27:00 +0800 CST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27:00 +0800 CST  
1929年,农民燕道诚挖水沟时怎么也没想到,他挖泥巴会发现玉石器,而且是300多件,这次偶然发生的事,成为三星堆重见天日的缘起。
一名英国传教士知道后,将收集到的玉石带回华西大学博物馆保管,得知消息的博物馆长组织人员到三星堆挖掘出大量文物。
但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工作在1980年才算真正开始,前后持续了二十年。
三星堆遗址在1986年7月至9月发掘的两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铜、玉等珍贵文物近千件,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
据三星博物馆简介:“东、西、南三面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旷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被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28:00 +0800 CST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29:00 +0800 CST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29:00 +0800 CST  
说三星堆发现充满戏剧性,那么金沙遗址的发现更是突然。
2001年2月8日,一个房地产公司的两台挖掘机正在进行挖掘作业。它们将泥土挖好后倾倒至已经颇高的土山旁。一个人发现泥土中有象牙、玉器,就拾起来研究,这引发了包括司机在内的群众寻宝活动。
经警方和考古人员的介入,文物大多追回。
而金沙遗址就此边挖掘边建馆,五年就建成金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据博物馆介绍:“金沙遗址的总面积约5平方千米,距今约3200年—2600年。目前挖掘的区域约占十分之一,已出土了大量的的玉、金、青铜器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上可以找到与三星堆的联系。
另外,大量的陶片、象牙及野猪獠牙和鹿角,说明祭祀方面的文化已经非常成熟,当年气温较高,这里应该生存有大象等热带动物”。
此处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仅43克重,有行家目测至少需300g,能打造的如此轻薄,需要极高的工艺,它内层的圆等分12条顺时针方向的齿状芒,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外层由四只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让人联想到山海经“金乌负日”的传说。
今天,太阳神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和成都市的标志。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31:00 +0800 CST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31:00 +0800 CST  
古蜀文明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以新石器晚期成都平原城址群为标志的宝墩文化→以夏商时期三星堆遗址为标志的三星堆文化→以两周时期成都金沙遗址为标志的十二桥文化→以春秋战国时期成都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葬为代表青铜文化。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成都的名字是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其后,历经三千年沧桑巨变,成都的城址未徙,城名未易。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31:00 +0800 CST  
秦汉: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公元前316年,蜀国出兵攻苴国,苴侯从巴国逃到秦国求救。
秦惠王采取司马错的战略,命令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石牛道攻蜀。
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抵御,兵败后被秦军杀死,经过十个月的战斗,古蜀自此灭亡。
秦军再接再厉灭了巴国与苴国,达到了“得其地足以广国”和“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的战略目标,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是秦国一统六国的关键性一步。
公元前311年,张仪和郡守对成都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按秦国都城咸阳的建制兴筑成都、郫城和临邛,其中成都的城墙有12里长,高度达到7丈,东边的太城修有郡守的官舍;西边的少城供商人开店铺营业,盐铁官在此收盐铁税,市官管理市场并收商业税。
传说,张仪筑城时,“仪因筑城,城终颓坏。后有一大龟从硎而出,周行旋走。乃依龟行所,筑之乃成”。因此,成都早期又称“龟划城”。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33:00 +0800 CST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李冰成为蜀郡太守。
期间,因水患旱灾严重,李冰和他的儿子就带领民工在岷江流域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为知名。
他们开凿离堆,引郫江和捡江入成都平原,既可以行船,也可以灌溉,使成都市形成“二江并流”之势。
可以根据需求控制水流,“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此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成都平原更为富庶,取代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通过安设石人用来观测水位高低,“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后世的老百姓为纪念李冰父子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业,在都江堰渠首修建了伏龙观和二王庙,父子都成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
自此,当地的居民只要每逢清明节,都会在都江堰的二王庙举行李氏父子有关的祭祀和开水典礼。
笔者曾写过一首游都江堰的七绝,“快乐忧伤酒一杯,夏初划桨泛离堆。熏风吹过飞沙堰,明月中天照旧台”,算是对游都江堰的纪念。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34:00 +0800 CST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34:00 +0800 CST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中国分为十三个州,成都为益州的首府。
要说汉朝的文人,划时代的人物莫过是司马迁与司马相如,一个称史圣,一个为赋圣。
司马相如从小喜欢读书练剑,汉景帝时因家庭富裕被授为郎官的职务,但景帝并不爱好辞赋。
感到不受重视的他投靠梁孝王,创作了《子虚赋》,后来回到成都。
没有正式职业的他家徒四壁,就应旧友临邛令王吉相邀,暂住临邛。巨富卓王孙家举办宴席,邀请司马相如与王吉参加。
司马相如在酒席上弹了一曲凤求凰,不求其它,只求赢得美女的芳心。
原来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美貌非凡,“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又精通音律和辞赋。
文君识得相如的琴中真意,又仰慕他的文名,就通过门缝悄悄地看他。
而司马相如通过赏赐卓文君的侍者,转达了对她的爱慕之情。当天深夜,十七岁的文君与相如私奔到了成都。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36:00 +0800 CST  
爱情虽美好,但贫困的现状使他们很快又回到临邛。
他们在街上开了一个酒馆,卓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充当伙计。
感到丢失颜面的卓王孙在亲戚的劝导下,给了卓文君奴仆一百人,钱一百万,另有各种衣服、被褥和财物。
文君与相如一跃成为富有人家,回到成都享受生活。
不久,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文章后大为赞叹,邀请他赴长安任职。
传说司马相如在成都升仙桥与卓文君告别的时候,在桥柱上大书立誓:“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
他到长安后名动京师,汉武帝委以重任。
几年后,司马相如被任命为中郎将,两次出使西南夷非常成功,“邛、笮、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相如坐着高车驷马回成都,“令蜀太守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卓王孙置酒肉相迎的同时,暗自庆幸自己当年没有把事做得太绝。
这座桥的名字就成了驷马桥。李石的《题升仙桥》:“茂陵读赋喜虚无,不是题桥便丈夫。漫说归乡夸驷马,了曾涤器对当垆。”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38:00 +0800 CST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40:00 +0800 CST  
扬雄编撰了世界上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被称为“西蜀孔子”,陋室铭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辞赋的成就上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
严君平的著作《老子指归》对道家和禅宗都有影响,他在成都市卜肆的事迹广为流传,有“易学在蜀”的说法。
成都的文教事业也出现了现象级事件。
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创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学:“文翁石室”。有学者认为文翁在成都兴办地方官学,是中国科举取士的发源和开端,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开一国风气之先。
《汉书》评论:“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与“文翁石室”的创立,使“天府之国”获得了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

楼主 音翻海浪  发布于 2019-05-12 10:41:00 +0800 CST  

楼主:音翻海浪

字数:17790

发表时间:2019-05-12 18:1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5 08:54:12 +0800 CST

评论数:22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