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发】晋朝的那些事儿--请容我缓缓道来这本小说

第四卷:极乐盛世

天下一统之后,司马炎先生终于要开始他早就想做的计划了,首先,他改革了经济制度。
司马炎推出了西晋的终极经济制度:占田制 户调制 品官占田荫客制
现在先让我们穿越成曹魏的一个老农。
首先,如果你是曹魏的一个农民,那么你就很不开心了,因为曹老板大部分地区是屯田制,怎么收税呢?曹老板规定了,使用官府耕牛的人,你得交地里六成给曹老板,如果你这货是使用自己耕牛的,那么你得交五成。
我们之前说过,这种收税方式就和抢劫没有区别。
好不容易司马公(司马昭)死前做了件好事,规定大家伙不用再屯田了,把屯田制度废了,你作为一个老农立刻欢呼雀跃,总算是解放了,穷苦人民终于要翻身了。
但是你没想到,你的地立刻就被那帮世家大族给占了,这下惨了,那帮人贪得无厌,虽然你是吃喝不愁但是没有一分钱是你自己的,还不如曹魏时期。
最惨的还是国家,司马炎老兄很快发现,天下太平国家人口居然发生了负增长(简直太不科学了)因为大量的屯田客人口被门阀士族隐藏起来,太康元年(280年),全国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根据现代统计,这个人口数目远远小于实际人口数目,根据《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晋实际人口应该在3500万人左右,我觉得这个数字是比较靠谱的,司马炎老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了全新的制度。
很快你发现,朝廷规定你可以拿地了,每个男人给你七十亩地(这个地未必是实际授予的大小),女人三十亩地(这个不是性别歧视,是考虑到耕作能力的大小)成为丁男丁女,然后如果你要是没到十五岁或者大于六十一岁,那么你是男的就就成为次丁男,女的成为次丁女。然后国家就要收税了,司马炎先生规定,每户的丁男交三匹绢,三斤棉,丁女与次丁男立户的交一半,边郡民户的户调,纳规定数目的三分之二,更远的纳三分之一。如果你要是少数民族,司马炎先生规定近的(边地)交三斛米,再远的二十八文钱。
这个税收就算放到中国历史上都算低的,每个丁男的都有二十亩地不上税,女三十亩有十亩不上税,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税。
· 《晋书·食货志》: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
· 《晋书·食货志》: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
· 《晋书食货志》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08:41:00 +0800 CST  
这下你高兴了,总算解放了,地是自己的虽然交点税但是还好不算太多,反正比曹老板好多了,也比给那帮士族干活强多了。
但是你弟弟比较悲催,还得给那帮士族干活,因为朝廷也颁布了另外一套制度:品官占田荫客制。
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廕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廕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及举辇、迹禽、前驱、由基、强弩、司马、羽林郎、殿中冗从武贲、殿中武贲、持椎斧武骑武贲、持鈒冗从武贲、命中武贲武骑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没事,如果你看不懂上面这段话,你也可以听我讲。
司马炎先生规定,官僚是可以占地的但是国家规定你们的占田数目和荫客数目(按等级分层),这些地盘都是不收税的,这些食客都是只向主人交税就行了,国家是不收取税收的,因为西晋和历朝历代一样都是收取人头税的,那么这些人都是不交税的实际上就是很大一笔收入。
现在国家规定了以后,多出的人口必须交税,那么就可以逼迫门阀把那些人口吐出来。
司马炎想通过这种方式减少门阀食客的数量增加国家收税。
然而,士族们是非常聪明的,根据中国传统他们早就想出了应对之策,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帮人的方法也是非常简单——隐瞒户口。
司马炎先生的目的是解决隐瞒人口的问题,实际上,效果非常有限。
由于这帮人隐瞒了大量户口,导致西晋的人口数目严重与实际不符,这些人几乎隐瞒了全国半数的人口,这些人都成为了自己的奴隶,不仅仅要提供自己几乎全部所得,而且他们有好女儿的得上交女儿作为奴婢,有好妻子的也得上交,就是有好儿子的都得上交作为娈童。
菊花都保不住,谈何人权?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08:46:00 +0800 CST  
司马炎先生虽然推出了这套政策实际上并不是特别管用,好在还是有很多人脱离了门阀变成了自由农民,所以实际上他们成为了西晋政府的纳税主力军,同时司马炎先生建设水利,增修仓库平抑物价,所以西晋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所谓:“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晋书食货志》
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晋书傅咸传》
要知道,西晋富裕到什么程度,号称“天下无穷人”,虽然是夸张,但是这是非常富裕,空前富裕,堪称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富裕之世。
但是,这也是一种病态的富裕,恐怖的富裕,柯立芝式的繁荣。
在这盛世的华丽外表之下,是所有人的糜烂与腐败。

司马炎先生同时改革了政治制度,天下一统之后,他的第一目标不是别的,就是要稳定大晋江山千秋万代,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
首先,司马炎先生做了一个决定——尽罢州郡兵马。
司马炎先生这个决定其实有着自己的考量,首先在经济上大量的州郡兵马已经成为了西晋政府沉重的经济负担,政府的财政开支大量支付给了这些人,现在天下已经无事,在马隆的打击之下北方鲜卑略定,而南方东吴也已经平定,养着这些兵已经没什么用了。
司马炎的罢兵计划是这样的:将州郡兵马缩减然后变为诸王的兵马,实际上也就是改刺史领兵为诸王领兵,罢州郡兵马只是将他们的兵役免除让他们交税罢了,但是课役还得服从,每个郡只留下大郡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看上去这是一件转变战时体制到和平时期体制的大好事。
而且不止如此,这个举动背后还另有深意。
司马炎罢去州郡兵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防着士族,汉末诸侯割据靠的就是各个州刺史手底下的州郡兵马,刺史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司马炎本身是不信士族的,只不过为了治国他要用这些人,但是他也必须防着他们。
司马炎心里很清楚,他只能依赖宗室压制士族,所以他决定将兵权交给诸王,毕竟都是自己人,他很放心。
大错特错!
其实当时朝中众人心知肚明司马炎的意思,但是大家都觉得其实这也没什么,除了一个人——山涛。山涛先生当时身体不好,听到这个司马炎提出这个政策之后,他再次提出了反对,山涛先生说的是头头是道,司马炎表示:“天下名言也。”然而他不听。
司马炎不知道的是,他打开了两扇地狱之门,诸王领兵之后实力快速膨胀,凭借着封地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上的地位,现在他们又有了州郡兵马那么数州之内都不可能有什么力量压制他们,如果这些诸侯王举兵造反,根本无人可以与之抗衡。
但是司马炎表示,他们不会的,就算他们会,也会因为互相牵制无法成功。
没人会蠢到以一隅敌全国的。
司马炎先生啊,你考虑的是和你一样的聪明人的做法,但是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乏蠢货。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09:49:00 +0800 CST  
另一方面,尽罢州郡兵马万一州郡有事,谁来处理?
司马炎表示,诸王处理啊,诸王平叛,诸王抵御外患不就行了。
可是,万一诸王不这么做呢?司马炎万万想不到的是,他们后来就算想做也做不了了。
司马炎最可怕的是,他竟然把凉州 益州 荆州 雍州等重镇蛮夷多事之州全部划为“轻州”,也就是需要罢去州郡兵马的州郡。
这些州郡面对的是一群无法无天的蛮族,尤其是凉州外面就是鲜卑,司马炎根本想不到,这些司马氏的王爷们虽然现在看上去一个个英明神武,但是很快这些人就会展现出他们的另一面:腐朽无能,争权夺利,野心勃勃。
我提过的那四道枷锁,一道已经粉碎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道。

其实,司马炎先生此时早就想不了那么多了,灭吴之后他最忙的事情不是别的,就是享乐。
作为一个好女色的君王,司马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好色是出了名的,一般来说君王好色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君主如果禁欲没有子嗣国家很容易没有继承人,那么恐怕会江山动荡,所以君主多生几个皇子也是不错的。
但是司马炎先生就不一样了,司马炎先生的生育能力虽然还行但是他的好色是恐怖的。
如果说陈冠希先生的等级是A,那么司马炎老兄就是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皇帝不就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嘛,一般来说还到不了三千,比如满清一般也就几十个人嘛。
司马炎先生表示,几十人?那不过是我的零头罢了。
《晋书·后妃传》: “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司马炎老兄后宫万人,由于不知道睡谁比较好,他干脆就坐羊车车停到哪他睡谁。
这真是男人的天堂啊!司马炎先生,你这么好色你老婆知道吗?
对不起,不仅知道,而且她还帮着司马炎先生选美。
泰始年间,皇后杨艳(司马衷生母)亲自主持选美,盛况空前,司马炎广选良家女子以备后宫,为了选美,司马炎老兄事先禁止百姓结婚(奇葩啊),然后派遣宦官到处搜罗美女,不仅如此,司马炎先生连大臣的女儿都不放过,司徒李胤、镇军大将军胡奋、廷尉诸葛冲、太仆臧权、侍中冯荪、秘书郎左思以及世族的女子一起充三夫人九嫔之列。不过杨艳小姐还是有妒忌之心的,为了防止选一帮红颜祸水和自己的情敌,她只选那种长得白的,个子高的,反正看上去不是妖孽的那种女生,结果司马炎先生就不愿意了。
“皇后啊,我看卞氏不错(帝掩扇谓后曰:“卞氏女佳)。。”
杨艳小姐果然聪明过人:“卞藩三代都是皇后的亲属,他的女儿不能委屈地居于卑位(后曰:“藩三世后族,其女不可枉以卑位)。” (你要选她我皇后就不当了,你立她吧。)
司马炎先生还是最爱皇后的,一听她不愿意,只能作罢。
毕竟外面的女人只是玩玩罢了,家里面的正妻才是真爱啊。
那帮幻想能上位的小三,还真就不明白这个道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10:25:00 +0800 CST  
二十万字达成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11:00:00 +0800 CST  
凭借着后宫万人的恐怖记录,司马炎先生差一点就登上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后宫人数排行榜第一名,不过实在对不起,后面这个记录还会被持续刷新,不过司马炎先生排在大一统王朝第一名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中国古代君主好色奇迹多得是,康熙帝六十岁为何能夜御数女?(他应该没吃药),司马炎后宫人数为何达到上万?同治皇帝为何死于梅毒?(这个其实可以理解,毕竟慈禧管得严,出去偷腥还是爽),汉武帝为何专爱萝莉?明武宗为何钟情人妻?冯小怜为何玉体横陈?李祖娥为何屡屡怀孕?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敬请收看兰陵柳叶刀为您献上的作品《古代陈冠希们的前世今生》
说穿了,男性都是一帮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罢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11:15:00 +0800 CST  
不过虽然后宫万人,但是司马炎老兄也没做别的什么过分的事情,虽然司马炎荒淫,但是司马炎老兄的开销和他的那些大臣们比起来,还真的不算大。
比如十大家族之一的太尉何曾先生,未见治国有何成就,但见花销如水奔流,何先生号称“日食万钱”就是一天要吃一万钱,在当时的一万钱的购买力绝对超越了今天的一万块钱,所以别说放在当时,就是放在今天,何曾先生都堪称一个土豪。
何曾老兄不好女色,很孝顺,但是就是喜欢吃,每次晋武帝开宴会,何太尉都自己带吃的,司马炎问他:“太尉为何不吃宫里的食物啊?”何曾回答:“不好吃。”
司马炎先生还是好脾气,反正你不爱吃我还省事了呢,就默许他搞特殊化。
其实不只是那帮豪族派奢侈,名士派也不落下风,比如任恺先生吃饭也是奢华无度,最后还因为吃饭把官职都弄没了,再比如那位校订《竹书纪年》的和峤大神,为人确实很正直,也很有能力,但是却爱财如命是个守财奴,杜预老兄都看不下去了认为这货有“钱癖”,和峤老兄死的时候家里的钱多的和王室一样,真是富可敌国。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人死了,钱没花了。
不过以上两位大神和接下来这两个人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请让我隆重推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超级财神爷,大富豪,即便是今天都让人叹为观止的超级富豪——石崇 王恺闪亮登场。

石崇先生的老爸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勋,十大家族之一的石苞先生。话说石苞先生死的时候,给几个儿子都分了巨大的财产,唯独没给石崇。石崇的母亲问石苞:“你咋不给我儿子分点钱呢?”石苞先生表示:“他年纪最小但是最能赚钱,你等着瞧吧。”
石崇先生发家致富的路和今天的索马里海盗有一拼。
他靠的是抢劫。
石崇先生担任荆州刺史之时大设陆卡,抢劫来往客商,大有“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架势,获得了巨额财富。不过,说实话,这种方式并不是他获取巨额财富的主要来源,他的主要来源一共有三条:庄园经济皇帝封赏 商业贸易
因为石崇担任荆州刺史已经是晋惠帝时期的事情了,然而他在晋武帝时期就已经富可敌国,所以根据后人分析石崇老兄其实主要是个商业人才,什么红顶商人胡雪岩,看好了,石崇先生才是这帮人的鼻祖。
石崇老兄作为公认的财神,堪称西晋第一的财神,靠的其实是另外一件事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斗富。他斗富的对象就是同样大名鼎鼎,司马炎老兄的舅舅,山都县公王恺。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11:16:00 +0800 CST  
王恺这货其实也算是石崇的好基友,后来石崇老兄差点因为送王恺先生鸩鸟获罪,双方也算是斗出了感情,斗出了友谊。(《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出为南中郎将、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加鹰扬将军。崇在南中,得鸩鸟雏,以与后军将军王恺。时制,鸩鸟不得过江,为司隶校尉傅祗所纠,诏原之,烧鸩于都街。)
这俩货的斗富确实斗出了高度,斗出了深度,斗出了国际水平。今天那帮富二代也顶多就是炫钱,炫枪,炫车,炫房,要不就是美元卷香烟加嗑药。
估计石崇先生要是看见,顶多也就是微微一笑——哼,这也配和我比。
由于对石崇表示不服所以在斗富之中,王恺一般是主动出击,石崇是被动应付,但是石崇先生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后发制人。谁让他更有钱呢。
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其实这一条上可能王恺更浪费);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先生一听,立刻表示自己用花椒涂墙,不过我觉得用花椒。。。不会呛死吗?
总而言之石崇先生总是略高一筹,这让王恺感觉非常不开心。
司马炎老兄一听自己的舅舅斗富要输,立刻表示我来帮你,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恺先生一看,这是好东西啊,可以秀一波。立刻找到石崇:“亲,你看我这个你没有吧。”不料石崇看了一眼,嘴角一撇:“垃圾。”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死了,“石崇,你这是嫉妒宝宝的宝物!这可是皇上给的,你赔不起。”石崇微微一笑:“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着便命手下取来六七株珊瑚树,王恺惊呆了。
这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瞬间崩溃。
你咋啥都有啊,难道你还在海边挖过珊瑚吗?!(《晋书卷三十三》)
为了何石崇斗富,王恺连商业间谍都用上了,当时石崇有三大法宝——跑的飞快的牛车,热气腾腾的豆粥总是能片刻间就端上来,冬天也能吃上晶莹剔透的韭菜。在没有冰箱和保温设施的时代,这简直是不可能的,王恺先生干脆就花钱贿赂了石崇的下人,那货告诉他:“老爷的牛车驾驶员是老司机,牛随便跑他控制得好所以快,老爷把韭菜和麦苗放一起(这个是有生物学依据的,通过麦苗的生长素刺激)所以能保证晶莹剔透,老爷的豆子是切成粉的熟豆粉末,所以才能很快煮好。
楼主我确实也算是学了一手,本人不才自己跑去试了一番果然效果还是挺好的,事实证明古人诚不欺我啊!
这么一来,王恺老兄也学会了,这才稍微能和石崇相比,不过石崇先生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斗富而是冷漠。
当这个世界只剩下金钱的时候,对于人们来说,一切都是只不过是数字的转换罢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11:40:00 +0800 CST  
有一次,王敦和王导两兄弟去石崇家里开宴会,石崇的金谷园富丽堂皇,恢弘壮丽,非常漂亮,石崇更是有上百美女,每一个都是国色天香,打扮的金珠翡翠绫罗绸缎,让人看了就欲罢不能,把持不住(捂脸),王导先生和王敦先生都是有名的大帅哥,石崇先生穷的只剩钱了所以对这两位帅哥也是很尊敬的,就让人给他们敬酒。
王导先生十分宽厚,一看娇滴滴的美人儿来敬酒,二话不说就喝了。
王敦老兄是个刺头,平时就看石崇不顺眼,美女来敬酒他就是不喝,石崇先生看他不喝,立刻下令:“把这个没用的贱货拖出去斩了。”没想到,下一个侍女来的时候,王敦还是不喝,石崇先生一连杀了三个妹子,真是残暴至极。
在我看来,石崇根本就没把她们当人看,她们只是石崇的商品,和那些珊瑚树没有区别,对于石崇来说,对于那些富商那些大资本家来说,人命也只是商品罢了,是能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的那些人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可以对他们予取予求的,有钱能使鬼推磨!
但是,他们不明白的是,那些人,她们是人,她们也有生命,也有价值,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们的父母也对她们有着同样的爱,付出了同样的痛苦和辛劳抚育她们,人,从来就没有权力剥夺他人的生命。
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血腥的,一点不错。
他们更不明白的是,人是会反抗的,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世界上的那些统治者们,总是以为奴隶都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其实,他们只是一群沉睡的雄狮。
他们觉醒的那一刻,这个世界将为之震颤。
我以上所说的这些情况只能用冰山一角来形容,西晋一朝恐怖的奢侈浪费比比皆是,“奢侈之祸,甚于天灾”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这种腐化就像蔓延的热病,深入骨髓。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13:07:00 +0800 CST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上和西晋最像的时期,就是某代。
西晋的那些豪族亲贵毫无信仰,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儒家文化极度衰落的时期,西晋的那些士族们都喜欢做什么呢?他们喜欢谈玄说理,说白了就是随便找一个话题谈论一些乱七八糟的道理,原则就是比谁更能诡辩,比如《兰亭集序》里面所描绘的盛会,其实就是一场清谈盛会,清谈的内容绝对不能与俗事有关,这是世界贵族的通病,讳言俗事以显示自己的超然物外,高人一等,总而言之就是脱离群众,哥是贵族。
他们这些人穷奢极欲,毫无信仰,追名逐利,奢侈放纵,欲望惊人,淫靡不堪。天天在金谷园这样的地方搞什么海天盛筵,斗富争雄抢着上财富排行榜,一方面宣扬自己唯钱是从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自己已经完全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更可怕的是,整个社会其实都已经腐化了,傅咸先生怎么说呢?古者后妃乃有殊饰,今之婢妾被服绫罗;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贱隶乘轻驱肥。《晋书傅咸传》也就是卑贱的奴隶都能宝马香车,这不仅仅是富裕,更是病态,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一种恐怖的病态,人们丧失了礼义廉耻的概念,完全依靠仓廪实而知礼仪的基本观念维持社会道德的运转,人人只知道有家不知道有国,鼠目寸光,西晋一朝孝子成群,但是忠臣寥寥,能为国尽忠的人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长期的腐化生活彻底消磨了他们的才华和意志,比如著名的王濬先生,在灭吴成功之后就贪图享乐,奢侈无度完全没有了当年的锐气。
西晋王朝的腐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端罕见的,这是全社会的快速腐烂,不只是一个人,一家的腐烂,从君主到大臣到百姓都极端腐化,丧失了一切理智。
所以西晋的鲁褒先生干脆就写了一篇:《钱神论》讥讽世人。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孔方兄,您好吗?对不起,孔方兄很忙。
所以说,我党厉行节俭,打击贪墨确实是功莫大焉。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14:42:00 +0800 CST  
也许大家会感觉很奇怪,那晋王朝如此腐化,为何司马炎都不管呢,是他不知道吗?
其实他不仅知道,而且他还在纵容,他根本就不想管。
实际上,他就希望这些人腐化下去。
南梁时期,那些guān囘员会定期回到金陵述职,那帮人回到金陵一通huā天酒地之后都会总结经验,总结什么经验呢?就是自己下次返回驻地怎么多tān,快tān,如何能快速敛财,这次这么快就huā完了,下次要再多弄囘点。
结果侯景只用了八百残bīng败将就把这个拥bīng六十万的大帝囘囯tǒng穿了。
司马炎不管和萧衍不管的原因其实差不多,司马炎深知自己家里是靠zhèng囘变上台的,得囯不正,虽然自己极度仁厚宽容,可是这些人未必会领情,万一哪一天起来图谋不轨这皇位还是岌岌可危,虽有宗室庇佑他还是不放心,只能让这些人尽情的声sè犬马,沉湎酒sè才能保证自己的jiāng山千秋万代。对此,何曾先生评价:“主上创业垂统,而吾每宴,乃未闻经囯远图,唯说平生常事,后嗣其殆乎?及身而已,此子孙之忧也!汝等犹可获没。”指诸孙曰:“此辈必及于乱!后来还真的和他说的一模一样。
三代之内,必有祸患!
忧劳可以兴囯,逸豫可以王身。真是千古名言!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17:45:00 +0800 CST  
其实,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些人如此奢侈,如此浪费,在古代社囘会的经济条件之下怎么可能行得通呢?又怎么可能“天下无穷人”呢?其实这并不矛盾。
古代社囘会上层统囘治阶囘级存在一条食物链,在中囘囯的农业文明之下,由于和外界通商较少,所以基本上朝囘廷的开支用度,guān囘员的一切财产只有一个来源——下层人囘民。
应该说,近代资本主囘义社囘会的剥削是转移了,从囯内转移到囯外,为了维持自己的铺张浪FEI和奢CHI无度,西班牙和英囯的殖MIN者们都采取了将高额税收转移到殖MIN地的手段来维持囯NEI的高消费和繁荣,但是中囘囯古代不行,不能剥削外囯人,那就只能剥削本囯人了。
一般来说,还有更可怕的问题存在于其中。
比如上层使用一块钱,那么下层的老百囘姓要交多少钱呢?
答囘案是:我也不知道。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个无底洞,各级guān囘吏都要摊囘派加码,上级要十块他们敢收一千,反正guān囘guān囘相囘护大家都有好处,给皇帝干活也不能白干,那么到了最下层必然民囘不囘聊囘生。
但是,貌似西晋并没有如此啊,还是挺不错的嘛。
这个原因有两点:其一 西晋的食物链很短,苛捐杂税是没有的,农户只需要交人头税分囘子钱就行了,农业税是唯一的税种,后面朝代的各种摊囘派是没有的,所以人囘民的生活其实是很富足的,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人囘民。
其二 真正受到剥削的那些人,是那些门阀旗下的食客。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17:55:00 +0800 CST  
西晋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半封建半奴隶制社会。
全国近半的人口都在各大门阀士族的压迫之下,他们的存在意义就是为这些人的奢侈浪费提供养料,根据西晋政府的经济政策和从汉末曹魏时期已经形成的惯例,门阀士族的荫客都是不用交税的,他们实际上的人口都被隐藏了起来,他们的生死人权都被士族攥在手心里,石崇对他的侍女说杀就杀,那些门阀大族内部对他们的那些奴隶都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西晋一朝的这种情况达到了历代之最,近半数人口被门阀大族控制,他们才是真正受到最严重剥削的对象,也正是通过剥削这些人,才能维持世家大族们惊人的奢侈与浪费。
然而在这些人中,有一批非常特殊的人——内迁少数民族。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7 22:32:00 +0800 CST  
实际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早在东汉就已经开始了,东汉时南匈奴内附,“汉嘉其意,割并州并界以安之。于是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曹老板把并州匈奴分为左、中、右、南、北五部,以匈奴贵族为五部帅。。晋武帝泰始初年,“塞外匈奴大水,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帝复纳之,使居河西故宜阳城下。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靡不有焉”。加之东汉迁入繁衍的匈奴,人数更众。他们分布在河套以南、汾水流域以及关中地区,即并、凉、雍、幽诸州,仍以并州为主要居住地。咸宁三年(277年),西北杂虏及鲜卑、匈奴、五溪蛮夷、东夷三国前后十余辈,各率种人部落内附。

司马炎时期根据不完全统计,内迁的匈奴和各个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累计达到四十万人,这么庞大的内迁人口在边地已经逐渐向关中地区渗透,到了司马炎统治末期,实际上内迁的少数民族人口数已经达到了将近“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晋书·江统传》)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实际上有的已经在西晋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将近六十年(216-277)他们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存在华夷之辨,西晋政府实际上是不信任他们的,在另一方面,反而对他们横征暴敛,压迫无度,各个少数民族“怨毒之气,毒于骨髓”。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8 10:49:00 +0800 CST  
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处理一向是历朝历代最大的难题,自从秦朝一统中国以来,历朝历代都在不断探索一个完美的政策,但是,他们发现,这是在是太难了。
为什么呢?
汉族政权的长城修建基本是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的,实际上,这条万里长城就是一条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当我们的伟大先秦祖先面对匈奴势如破竹,杀敌无算之后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打下来的土地,并没有什么用。
首先,汉族的实际统治是要依靠两个条件的:1.农耕 2 城市
也就是汉族往往在打下大量土地之后都要进行开垦,然后修建城市形成城市网络进行统治,由于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特点外加城市的网络化分割,就像日军当年的铁壁合围差不多,利用农业化的聚落构建成城乡行政中心和经济网络,实现实际统治和管理。
这两个条件对草原民族实际上都不具备。
汉武帝占领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之后,通过筑城的方式来巩固统治,这实际上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再深入蒙古草原,这样的方式就非常困难。原因有三:
1蒙古高原以草地为主,草地土壤非常贫瘠和脆弱,一般来说,以古代方式耕种三年以上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发生沙漠化,根本不能持久的耕作,不能耕作就不能建立经济基础,说穿了,就是不能定居。
2 蒙古高原气候恶劣,极端天气经常出现,冬天极寒,夏天冰雹大风喷薄呼啸,除了那帮长时间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3 草原上不同的游牧部落众多,你占领了人家的领地人家自然不待见你,反正你修了个城就在那不动了,我可是会时常光顾,那些边塞士兵可谓不厌其烦,那些草原上的孤城简直如同孤岛一般,供给基本要靠内地养着,与关内的联系也很容易被切断,外面的草原简直和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只要出城就到处都是敌人。
这种鬼地方,真是谁去谁倒霉。所以历代的政府都不愿意画这笔冤枉钱在草原上搞一堆孤城,河套地区由于黄河的存在水源比较充足能从游牧变为农耕,但是蒙古草原内陆水源十分紧张在古代根本不能农业化,直到近代才勉强解决了“定居”这个技术上的大难题。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8 10:51:00 +0800 CST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般怎么生活呢?他们冬天有冬草场,春天有春草场,夏天有夏草场,秋天有秋草场,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美丽草原,冬草场草地茂盛能从大雪之中露出尖芽,牛羊才能吃到,春草场牧草肥美,夏草场绚丽,秋草场耐枯。这需要巨大的草地面积,需要一年四季不停地更换地点放牧,他们天为席,地为床,在草原之上循环往复的进行着他们的生活。
但是,这样的游牧经济是非常容易崩溃的,这要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彻底崩溃,所谓“金山银山,带毛的不算。”如果牛羊生病死亡,如果遭遇狼群偷袭,如果遭遇恶劣的气候,如果被敌对的部落打击,那么自己的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而巨大的草原,一望无际却没有什么能吃的东西,自己部落的子民会被活活饿死。
内地的政权能赈灾救济,农耕经济也能储存粮食应对灾年,但是草原民族是不可能的,他们遭遇这样的大灾的时候就只剩下了一条路——抢。不抢就得饿死,与其饿死,那还不如抢。
这不是什么天性邪恶的问题,只是生存问题。

抢也是个技术活,要么抢临近部落,但是临近部落可能比你有实力,可能比你强大,你打不过人家,而且都在草原上混你今天抢了人家,人家明天是会来报仇的,那么这样一来,其实还有一个选项:抢围墙那边的那帮人。
那帮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手无寸铁,自己骑得就是战马,吃肉用的就是钢刀,打仗是驾轻就熟,一群狼对一群绵羊,那么不是手到擒来吗?
于是,我们就不断看见,这些少数民族深入内地抢钱抢粮抢女人。抢多了以后这帮人干脆发现,内地这帮人太好抢了(典型的强盗逻辑)他们反抗很弱又不会跑到草原上来报仇,自己有事没事就跑来抢劫,比放牧划算多了。
从此,北地再无宁日。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8 11:57:00 +0800 CST  
在这帮人抢了多年之后,内地终于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汉人王朝——汉朝,汉朝的统治者们对这帮流窜抢劫犯的第一反应就是:打。
结果汉高祖刘邦先生率领三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了过去,被困在了白登山,灰头土脸的回到了长安,从此之后,汉朝政府开始了另外一个方法:和亲。
当时匈奴已经成了气候,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权,单于冒顿是匈奴共主,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万”实力雄厚,汉初西汉王朝军事力量不足,根本无力打击只能采取怀柔政策,和亲不仅仅是送宗室女子那么简单,还要提供大量的金钱和粮食作为陪嫁,匈奴那帮人看见有好处觉得不用来抢劫了现在有人送钱,挺不错,自然会消停一段时间。
结果过了不久,草原上那帮人发现,这个汉族贵族生活真好,比草原上好多了,他们的野心和欲望开始膨胀,到武帝之时,他们又开始不断抢掠边境以满足匈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这让已经强大起来的汉朝政府表示不能忍,武帝干脆就表示:你丫的老来抢劫,我就打你丫的,打到你不敢抢劫为止!
汉朝政府组织了庞大的军队对匈奴部落展开了强大的军事攻势,基本上摧毁了匈奴在漠南的军事力量,将匈奴的势力范围驱逐到了大漠以北。
但是,汉族因此付出的代价实在是过于巨大,人口锐减,武帝末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武帝连年征伐匈奴直接损失兵马就已经非常巨大,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矛盾,毕竟您老人家打匈奴,只是为了反击抢劫,打下来的地又守不住,除了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那块地(而且实际上这两块地的粮食产量连供给自己都困难)之外几乎就没什么实质上的收获,对经济的损耗又特别巨大,大家也实在不愿意打下去了。伤不起啊,真是伤不起啊。
但是不打,那帮人又得来抢劫。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8 11:58:00 +0800 CST  
打,损失太大而且过不久又会有一批新的游牧民族占领草原继续跑来抢劫,不打,他们还是会来抢劫。终于,有一个天才一拍大腿:让他们来内地种田别放牧不就行了吗。
从此,拉开了汉末以来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序幕。
其实不只是内地的汉人发现了,连少数民族自己都发现了,拓拔力微总结匈奴、乌桓的统治经验教训时说:“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徙,苟贪财利,抄掠边民,虽有所得,而其死伤不足相补,更招寇仇,百姓涂炭,非长记也。(老来抢劫被人打,不划算)
所以干脆就内附种田吧。
然而,很快大家就发了一个问题,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原来是放牧的,现在你让他们种田,他们根本不会。种田绝对是一项技术活,后来的少林寺和尚有一项对于手底下的租户有一个神奇的标准:“有闺女的种水浇地,有好媳妇的种好地,有烂媳妇的种烂地,没媳妇的开荒地。”(具体为什么自己想手动滑稽)
从上面的标准来看,地至少是分为四种的,然而这只是旱地的小分类标准,那些牧民根本不会种地,来到内陆以后当地的汉族地主是相当不待见,毕竟远了说我们算是华夷之辨,向来华夏鄙视外族胡人,近了说你现在是外来户,和我抢好地肯定是没有的,所以这帮人大部分分得的土地都是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用不了多久就自然破产了。
而且,他们更想不到的是,本来以为来内地可以过上稳定的日子,但是西晋的那些官僚士族们发现,这帮少数民族虽然作为农户不太好用,但是作为奴隶非常好用,少数民族女子高挑妖艳,男子身强体健,晋朝统治者们一看,这太好用了,所以他们在这些人内迁之后大规模的将他们变为奴隶,著名的奴隶皇帝石勒,是羯族人,原来连个名字都没有,后来发生饥荒,当地的晋朝统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把他抓去卖掉。(《晋书》东嬴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
时人不管羯族人叫人,称为白奴,因为羯族人是白种人,所以称为“白奴”,很好理解嘛,白皮肤的奴隶而已,就和后来国外的黑奴一样。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8 12:34:00 +0800 CST  
不仅仅是羯族人,就连早就内附的匈奴族人和氐族人也都大规模的被变卖为奴,作为士族门阀的食客奴婢和为晋朝统治阶级兴修水利,充当徭役和服兵役。那些内迁较早的少数民族,部分已经掌握了农耕技术,但是他们已经统统被降为编户按口交税,看上去似乎也就和普通汉人一样,但是,他们发现,老天爷老是和他们作对。
据陈高慵《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所辑资料统计,西晋50年间大的旱灾有35次。如武帝泰始九年夏四月戊辰朔,日有蚀之。五月,旱。太康六年郡国四旱,十大水,坏百姓庐舍。一太康九年(288年)郡国三十二大旱,伤麦。秋八月壬子,星陨如雨。诏郡国五岁刑以下决遣,无留庶狱。惠帝永平七年(297年)“秋七月,雍、梁州疫。大旱,陨霜,杀秋稼。关中饥,米斛万钱。诏骨肉相卖者不禁。永宁元年(301年)郡国十二旱,六蝗。怀帝永嘉三年(309年)春“大旱,江、汉、河、洛皆竭,可涉。九月,旱。
西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小冰河期,整个中国大陆的气候极端反常,翻开晋书,基本上每隔几行就是一个天灾,整个北方人民在大灾的折磨之下痛苦不堪,“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啊”,最可怕的是,西晋的大灾达到了堪称密集的程度,西晋立国时间不长,但是受灾却达到了魏晋时期的将近三分之一,共计115次。
当时冷到什么程度,《晋书》记有这样一件史实:咸康初“就将乘海讨仁,群下咸谏,以海道危阴,宜从陆路。鱿日:‘旧海水无凌,自仁反己来,冻合者三(年)矣。昔汉光武因滹沱之冰以济大业,天其或者欲吾乘此而无之乎!吾计决矣,有沮谋者斩!’乃率三军从昌黎践凌而进。什么意思呢?就是连从不结冰的海水都冻上了。
北方的那些少数民族编户因此大规模破产,而他们受灾之时由于一般来说距离关中较远(而且关中地区本来就是重灾区),他们受到的救济也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们大量的被收为奴隶,直到后来,他们发现,与其当奴隶,还不如做另外一件事——造反。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8 17:21:00 +0800 CST  
对于匈奴部落的人而言,他们还有这另外的不满。
那些内迁的匈奴部族都是刘姓,因为早年汉高祖刘邦和亲之时将一位宗室女子嫁给了冒顿单于,并且和冒顿单于约为兄弟,所以匈奴冒顿单于的那帮人都以刘为汉姓。
在这帮人的潜意识里面,自己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
所以有趣的是,后面的这帮人造反的时候,都是说:汉武帝如何如何,汉高祖刘邦如何如何,甚至有时候还说昭烈皇帝刘备如何如何,打着汉朝的旗号造反。甚至包括那个羯族的石勒先生,最崇拜的人不是什么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而是汉高祖刘邦。
这和后世的满清蒙元有着巨大的区别,满清算是受到了大萌王朝的一些压迫,李成梁天天去扫荡一番建州女真,但是满清文化是继承自什么呢?它自己都说了人家叫:“后金”。
也就是金朝那帮人,金朝的女真人虽然后来也汉化了,但是原来是白山黑水之间的土著民族,根本就不是汉文化的体系,军事体制猛安谋克,政治体制也是原始部落式的管理,后来汉化了以后才出现了汉族式的官位制度,而蒙古就更不能提,蒙古那帮人跟南宋是八竿子打不着,既不接壤也没什么恩怨情仇,蒙古打南宋是完完全全的侵略行为,所谓:“我消灭你,与你何干?”完全就是强大欺凌弱小,蒙古皇帝动辄亚历山大大帝如何如何,欧洲的那帮人如何如何,信基督教的不在少数,他们表示,世界上哪个地方我没屠杀过?欧洲的那什么教皇,我和他谈笑风生。比你们汉文化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基本上都被汉族的门阀地主作为奴隶使用,就连刘渊这种算是匈奴贵族的少数民族首领,都降为编户,在政治上,整个西晋朝廷没有一个少数民族官吏,没有一个少数民族门阀,没有一个少数民族贵族,只有管理少数民族的那些贪得无厌,横征暴敛之徒。毕竟朝廷内部的豪族派和名士派彼此之间都看不上,更别提这些蛮族了,他们有的人已经内迁了六十年,虽然还有着一些少数民族的习俗,比如:兄终弟及,兄没娶嫂(毕竟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这些在我们看来的陋习,但是实际上已经汉化了,从后面来看,他们很清楚要重用汉族士人,重视汉文化,甚至出现了比汉人还汉人的君主——苻坚。
实际上,他们就算当初不应该抢劫,当了六十年的奴隶赎罪也够了吧,再说,你以为他们愿意抢劫啊,汉族的不断扩张把所有的可农可牧的地区通通变为了农业区,把他们从河套草原和关中地区逼到了气候恶劣生存困难的蒙古高原之上,本身就没那么正义。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8 17:22:00 +0800 CST  

楼主:竹雅桃源

字数:348710

发表时间:2016-02-21 08: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30 15:40:43 +0800 CST

评论数:6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