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发】晋朝的那些事儿--请容我缓缓道来这本小说

东吴的这四大家族不仅仅已经是政治集团,更是军事集团,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帝位之争中,这四大家族统统站在了太子一边。另外,站在鲁王一边的则是全氏吕氏这些新兴门阀。
东吴的这种这政治格局影响非常深远,直到一个叫做侯景的人出现,才改变了江南的这种情况。但是,他用了一种恐怖的方式。
这场斗争其实也是东吴新兴门阀和老门阀之间的一次争权夺利的大决战。

其实也就是说,南鲁党争既是两位皇子之间的太子之争,也是两位公主之间的后宫之争,还是两派士族门阀之间的权势之争。
公元242年,吴赤乌五年,曹魏正始三年,孙和被立为太子,宣告了这场斗争的正式开始。
当时曹魏还是曹爽执政,蜀汉自诸葛亮死后无意北伐,如果东吴能厉兵秣马,整军备战积极北上,也许真的有机会能夺回襄阳直捣宛洛。
但是他们这帮人却在黑暗中,在尔虞我诈中耗尽了这八年的光阴。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很可笑。
敌国陈兵长江之畔,自己祸起萧墙之中,亲者痛,仇者快。
同胞姐妹反目成仇,亲朋好友自相残杀,同母兄弟剑拔弩张。
这究竟是为什么啊?
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说实话,孙和真的没有想过和孙霸斗个你死我活,因为他没有必要。
他是太子,只要等父亲仙逝一切自然是他的,没必要争什么。
更何况他很低调,似乎无懈可击。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孙霸方面率先动手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7 17:35:00 +0800 CST  
这是一场由两个女人开始的战争——全公主孙鲁班和太子生母王夫人。
虽然全公主孙鲁班是鲁王孙霸方面的人,但是全公主的生母是步练师皇后,也就是说,全公主和鲁王孙霸的生母王夫人其实是处于对立状态的。
另外一方面全公主她有女人的特点:善妒。
女性政治家往往比男性更加极端,因为女性对外呈现出的飘忽不定的政治走向往往只是取决于自己一时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女人的直觉,所以,往往女性政治家可能比男性更残忍,也可能更温情,看上去显得更不理性。
而对于全公主这样的女性来说,她是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行为的后果的,她最关键的目的就是消灭自己的敌人——王夫人孙和。至于所谓东吴江山社稷,天下大业这是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的,她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眼前的这两个绊脚石,使得自己所在的全氏集团能够取代老牌的士族门阀,使自己和自己的子孙能够拥有更高的地位。
甚至可能她只是单纯的厌恶和喜欢而已。

其实,可能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全公主比其他人更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斗争的关键不是两边有多少大臣,不是两派的势力谁更强大而是一个男人——孙权。
毕竟谁当太子都得是孙权决定的,两派的力量归根究底也只能影响到孙权先生的判断而已,虽然太子一方的力量占据了优势,但是也没有完全压倒鲁王一方,更不可能因此挟持孙权使他就范,反而这些人的力量越大,太子孙和就越危险。
因为他是孙权。他是三国中真正的政治高手,最狡诈的政治家。
你已经是太子了,你还要结党,你究竟想做什么?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7 19:41:00 +0800 CST  
孙权晚年毕竟老了还是个女儿控,他最宠爱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公主,孙鲁育和孙鲁班,所以这两位公主对孙权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赤乌五年,在孙权卧病在床之时,孙鲁班使用了常见的妹子专用战术:打小报告。
这是一次核弹级别的小报告,堪称引爆了血雨腥风的小报告。

孙权痛苦的躺在病榻之上,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了,他看见自己最爱的长女全公主孙鲁班向他走了过来:“父王,您好些了吗?”孙鲁班华美的面容透出了憔悴。
“大虎,爹爹没事,怎么只有你来,你妹妹呢?”
孙鲁班明眸一转,“妹妹今日去了太庙祈福,所以没来。”
孙权叹了口气,“难得你们姐妹还记得我,也不枉我往日这么疼爱你们。”
“父王,我们姐妹自然是要孝顺父王的,企盼父王身体康健,但是有人可不这么想。”
孙权的眼神变得犀利了起来,“谁?”
孙鲁班故作失言状,“宝宝不知道,父王别放在心上。”
孙权怒目:“说。”
“是太子和王夫人。。。”
“什么?”孙权大惊,“你说太子盼朕早死?”
孙鲁班明眸一转,“父王,别多想,只是太子今天并没前去太庙祈福,反而去了太子妃的叔父张休家中。”
孙权勉强着撑起身体,眉毛凝结在了一起,连连咳血,“他去做什么?”
孙鲁班狡诈的微笑,仿佛鲜艳的白玫瑰,“父王,你说呢?”
孙权重重的倒在了床上。
“畜生,怎敢如此!”
“父王,不仅太子如此,王夫人听闻父王重病也是面有喜色,开心得很呢。”
孙权喘息着说道,“来人啊,把那个贱人和逆子给我叫来,我要亲自问他。”
孙权陷入了恐惧之中,当年他的哥哥把江东基业交给他,他还只是个十八岁的少年,那些江东老臣跟随着他的父兄出生入死,都是骄兵悍将,他以一己之力制衡江东,他不畏曹操,力主抗敌,赤壁一战鼎定三分,立下了不逊于父兄的功业。
他能屈能伸,联刘抗曹,面对错综复杂的三国局势也能适时出手平衡天下,使得江东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但是,他现在已经老了,他已经六十高龄,他知道,他能做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他的儿子居然想要背叛他,他不只是愤怒,更是悲凉。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7 23:12:00 +0800 CST  
太子孙和缓缓的走进了大殿,正中央躺着他看上去奄奄一息的父亲,但是孙和知道,这个人,仍旧是江东的最强者,是一个他无法超越的男人。
孙权坐了起来,看着他的儿子,“我问你,你今天没去太庙是不是?”
孙和战战兢兢的回答:“是。”
“你去哪了?”
“父王,儿臣。。。儿臣祈福过后去了张休处,只因他盛情相邀我推诿不过,儿臣有错。”
“你错在何处?”
“父王,儿臣应专心祈祷父王康健,不应半路而走。”
“我来告诉你,你错在图谋篡位,你错在无父无君,你。。。”孙权哽咽了。
“我还没死呢,我告诉你,这个位子我让你坐你才能坐,否则,就算我死了,你也休想碰它。”
孙和彻底崩溃了,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父王居然会这样看待他。
他想要辩解,但是已经无济于事。
孙权大骂了王夫人和孙和,王夫人忧惧而死(估计是心脏病),孙和从此地位一落千丈,孙权由此开始谋划废立太子。《三国志·吴书三·卷五十·嫔妃传》:吴主权王夫人...步氏薨后,和立为太子,权将立夫人为后,而全公主素憎夫人,稍稍谮毁。及权寝疾。言有喜色,由是权深责怒,以忧死。
在权力面前,同样是没有父子的。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7 23:13:00 +0800 CST  
东吴的这四大家族不仅仅已经是政治集团,更是军事集团,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帝位之争中,这四大家族统统站在了太子一边。另外,站在鲁王一边的则是全氏吕氏这些新兴门阀。
东吴的这种这政治格局影响非常深远,直到一个叫做侯景的人出现,才改变了江南的这种情况。但是,他用了一种恐怖的方式。
这场斗争其实也是东吴新兴门阀和老门阀之间的一次争权夺利的大决战。

其实也就是说,南鲁党争既是两位皇子之间的太子之争,也是两位公主之间的后宫之争,还是两派士族门阀之间的权势之争。
公元242年,吴赤乌五年,曹魏正始三年,孙和被立为太子,宣告了这场斗争的正式开始。
当时曹魏还是曹爽执政,蜀汉自诸葛亮死后无意北伐,如果东吴能厉兵秣马,整军备战积极北上,也许真的有机会能夺回襄阳直捣宛洛。
但是他们这帮人却在黑暗中,在尔虞我诈中耗尽了这八年的光阴。
有的时候,真的觉得很可笑。
敌国陈兵长江之畔,自己祸起萧墙之中,亲者痛,仇者快。
同胞姐妹反目成仇,亲朋好友自相残杀,同母兄弟剑拔弩张。
这究竟是为什么啊?
都是为了利益罢了。

说实话,孙和真的没有想过和孙霸斗个你死我活,因为他没有必要。
他是太子,只要等父亲仙逝一切自然是他的,没必要争什么。
更何况他很低调,似乎无懈可击。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孙霸方面率先动手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8 11:18:00 +0800 CST  
这是一场由两个女人开始的战争——全公主孙鲁班和太子生母王夫人。
虽然全公主孙鲁班是鲁王孙霸方面的人,但是全公主的生母是步练师皇后,也就是说,全公主和鲁王孙霸的生母王夫人其实是处于对立状态的。
另外一方面全公主她有女人的特点:善妒。
女性政治家往往比男性更加极端,因为女性对外呈现出的飘忽不定的政治走向往往只是取决于自己一时的想法,也就是所谓女人的直觉,所以,往往女性政治家可能比男性更残忍,也可能更温情,看上去显得更不理性。
而对于全公主这样的女性来说,她是没有仔细思考过自己行为的后果的,她最关键的目的就是消灭自己的敌人——王夫人和太子孙和。至于所谓东吴江山社稷,天下大业这是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的,她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眼前的这两个绊脚石,使得自己所在的全氏集团能够取代老牌的士族门阀,使自己和自己的子孙能够拥有更高的地位。
甚至可能她只是单纯的厌恶和喜欢而已。

其实,可能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全公主比其他人更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斗争的关键不是两边有多少大臣,不是两派的势力谁更强大而是一个男人——孙权。
毕竟谁当太子都得是孙权决定的,两派的力量归根究底也只能影响到孙权先生的判断而已,虽然太子一方的力量占据了优势,但是也没有完全压倒鲁王一方,更不可能因此挟持孙权使他就范,反而这些人的力量越大,太子孙和就越危险。
因为他是孙权。他是三国中真正的政治高手,最狡诈的政治家。
你已经是太子了,你还要结党,你究竟想做什么?

孙权晚年毕竟老了还是个女儿控,他最宠爱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公主,孙鲁育和孙鲁班,所以这两位公主对孙权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赤乌五年,在孙权卧病在床之时,孙鲁班使用了常见的妹子专用战术:打小报告。
这是一次核弹级别的小报告,堪称引爆了血雨腥风的小报告。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8 11:19:00 +0800 CST  
孙权痛苦的躺在病榻之上,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岁了,他看见自己最爱的长女全公主孙鲁班向他走了过来:“父王,您好些了吗?”孙鲁班华美的面容透出了憔悴。
“大虎,爹爹没事,怎么只有你来,你妹妹呢?”
孙鲁班明眸一转,“妹妹今日去了太庙祈福,所以没来。”
孙权叹了口气,“难得你们姐妹还记得我,也不枉我往日这么疼爱你们。”
“父王,我们姐妹自然是要孝顺父王的,企盼父王身体康健,但是有人可不这么想。”
孙权的眼神变得犀利了起来,“谁?”
孙鲁班故作失言状,“宝宝不知道,父王别放在心上。”
孙权怒目:“说。”
“是太子和王夫人。。。”
“什么?”孙权大惊,“你说太子盼朕早死?”
孙鲁班明眸一转,“父王,别多想,只是太子今天并没前去太庙祈福,反而去了太子妃的叔父张休家中。”
孙权勉强着撑起身体,眉毛凝结在了一起,连连咳血,“他去做什么?”
孙鲁班狡诈的微笑,仿佛鲜艳的白玫瑰,“父王,你说呢?”
孙权重重的倒在了床上。
“畜生,怎敢如此!”
“父王,不仅太子如此,王夫人听闻父王重病也是面有喜色,开心得很呢。”
孙权喘息着说道,“来人啊,把那个贱人和逆子给我叫来,我要亲自问他。”
孙权陷入了恐惧之中,当年他的哥哥把江东基业交给他,他还只是个十八岁的少年,那些江东老臣跟随着他的父兄出生入死,都是骄兵悍将,他以一己之力制衡江东,他不畏曹操,力主抗敌,赤壁一战鼎定三分,立下了不逊于父兄的功业。
他能屈能伸,联刘抗曹,面对错综复杂的三国局势也能适时出手平衡天下,使得江东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但是,他现在已经老了,他已经六十高龄,他知道,他能做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他的儿子居然想要背叛他,他不只是愤怒,更是悲凉。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8 11:19:00 +0800 CST  
太子孙和缓缓的走进了大殿,正中央躺着他看上去奄奄一息的父亲,但是孙和知道,这个人,仍旧是江东的最强者,是一个他无法超越的男人。
孙权坐了起来,看着他的儿子,“我问你,你今天没去太庙是不是?”
孙和战战兢兢的回答:“是。”
“你去哪了?”
“父王,儿臣。。。儿臣祈福过后去了张休处,只因他盛情相邀我推诿不过,儿臣有错。”
“你错在何处?”
“父王,儿臣应专心祈祷父王康健,不应半路而走。”
“我来告诉你,你错在图谋篡位,你错在无父无君,你。。。”孙权哽咽了。
“我还没死呢,我告诉你,这个位子我让你坐你才能坐,否则,就算我死了,你也休想碰它。”
孙和彻底崩溃了,他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父王居然会这样看待他。
他想要辩解,但是已经无济于事。
孙权大骂了王夫人和孙和,王夫人忧惧而死(估计是心脏病),孙和从此地位一落千丈,孙权由此开始谋划废立太子。《三国志·吴书三·卷五十·嫔妃传》:吴主权王夫人...步氏薨后,和立为太子,权将立夫人为后,而全公主素憎夫人,稍稍谮毁。及权寝疾。言有喜色,由是权深责怒,以忧死。
封建时代,不过如此。

在孙权看来,太子孙和去张休处的行为只能意味着一件事——谋划自己死后如何接管权力。
因为张休是张昭之子,是太子妃的叔父,是东吴四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孙权看来,太子根本眼里就没有他这个父亲,只有权力,太子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取代他登上帝位了。
但是,他眼里不同样也没有这个儿子吗?
说穿了,只不过是双重标准,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而已。
孙权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于他的狠毒和谋略。
他是三国最擅长平衡的男人,当曹操强大的时候,他和刘备联合,当刘备强大的时候,他和曹操联合,孙权在对外事务上,一直是两方争取的对象。
在对内,他年少执政经验不足,只能重用新人打压江东老臣,但是他也用江东老臣制衡新人,他广泛结下姻亲,使得整个江东形成了完整的血缘纽带,这种羁绊远远超越蜀汉和曹魏,三国之中,蜀汉靠忠,曹魏靠才,东吴靠的,是亲戚。
但是,孙权深知,这些门阀大族已经形成了巨大威胁,自己在世的时候尚能控制他们,等到自己死后,太子孙和很难控制他们,甚至有可能被他们控制。孙权最怕的就是江东基业丧于己手,他怕的不是太子继位,毕竟这个位子将来就是他的,他怕的是太子借助这些豪门大族之手登位,将来必定受制于人,而且这站在太子背后的四大家族每一家都具有挑战皇权的实力,如果这些人将来图谋不轨,后果不堪设想。
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必须削弱这些门阀大族的力量,这是他最后的使命。
表面上来看,孙权被孙鲁班利用开启了南鲁党争,实际上,孙权只是寻找了一个借口开始了他新一轮血腥的政治平衡。
那个看上去即将不久于人世的老人,已经准备用江东大族们给自己殉葬了。
他就像当年的汉武帝杀死了自己最爱的钩弋夫人一样,为了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个明天,必须背负全部的罪恶,他不愿意做,他痛的窒息,但是他必须做。
他没有别的选择。
他始终是那个男人,他默默的站在三国背后,静静的捕捉那飘过的刀光剑影,那如梦似幻的光芒淡淡的散落在他的身上,照在京口的楼船上,照在金陵的屋檐上,照在烟水之畔的湖光里,只是匆匆的过客,浅浅的哀愁。
他曾经的年少,已经随着变白的青丝,消散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8 11:19:00 +0800 CST  
那么接下来,等待着金陵城的就是一轮又一轮血腥的政治绞杀战。

在讲述接下来的故事之前,我们不妨先进入一个专题——太子是怎样炼成的。

假如你投胎到了古代,到了阎王殿的时候恰巧带了点冥币贿赂了一下阎王爷殿下,阎王大笔一挥改了一下你的投胎去向,你就此就获得一份前途无量的职业——皇子。
说好的太子呢?
你以为人人生下来就是太子吗?
所谓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只有皇后生下的长子,才被成为嫡长子,也就是最有资格当太子的人,但是就算有资格你也未必就能当上,比如你妈被陷害(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你老爸宠信了别的女人把你妈废了,那你就倒霉了,所以你最好祈祷你妈能在后宫宫斗当中胜出,假如你运气逆天(比如康熙帝的太子胤礽)生下来就被立为太子,那你就只需要盼望自己好好活下来就行了。
毕竟古代的夭折率可不是闹着玩的。
好不容易你长到了出阁读书的年纪,这个时候你父皇左思右想决定正式立你为太子,你大喜过望之后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读书。
举清代例子而言,清代皇子的学习工作是相当繁重,所谓皇子想当好,天天像高考。而且你如果很不幸的生到了清朝,那么你还不能吃饱,原因很简单,皇家讲究食不甘味,也就是吃个半饱,每天就那几样菜,就算到了晚上你饿了,也不能点菜,更不能美团和饿了么。
什么满汉全席,除了前面那几样能吃,后面的都发霉了好吗?只不过是摆着显示排场而已。
你的师傅们就像苍蝇一样讨厌,如果你要是背书失败,偷懒没好好学,除了批评教育之外这帮人还会打你的好朋友,毕竟你是龙子不能动,那就只能找人代替你受罚了。
正是在这种严酷的教育之下,清朝皇帝的处理政务能力总体来讲是历朝历代最高的。
如果你很幸运的生到了其它朝代,那你的生活就会好很多了,等你到了十二三岁,你老爸就会给你找个妹子,不过很不幸的是,这个妹子不一定好看。
因为这个妹子是太子妃,门第才是最关键的。
其实到此为止你的工作基本上就只剩下等着老爸死了以后接班了,但是往往就在你抱着参加老爸追悼会的觉悟的时候,你身边的兄弟姐妹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一般来讲只要你老爸性功能比较正常,你一般都会有几个兄弟姐妹,万一你长得比较难看或者不太符合你老爸的口味,再加上你兄弟找的几个小人在旁边煽风点火,久而久之你老爸很有可能会有更换接班人的想法,这个时候你就很慌张了。
而且更可怕的是,万一你老爸是康熙这种活的特别久的,你等了几十年他仍旧生龙活虎而且更加猜疑善妒,毕竟几十年来不犯一点错误的不是人是神,你背后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只要你犯错就会不停地有人打小报告到你老爸那里,人往往在评价他人的时候最喜欢做的就是盯着一两件事情不放,久而久之你老爸心里全是你做过的错事,你的坏印象就越来越重,你老爸深刻感觉到当初生你就是个错误,而他其他的儿子可能更好,更英明神武更像他年轻时候的样子,这个时候他就打算废太子了。
然而这个时候他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你已经树大根深动不了了。
一般来讲,这也是你老爸作茧自缚的结果,当年给你找儿女亲家都是当朝最好的,最有实力的,然后给你找的老师也是当朝重臣,都是饱学之士智谋超群的,给你找的东宫臣属都是最好的年轻人,最优秀的,最有潜力的,甚至连你的马桶都是纯金的。
现在他不想要你了,想废了你,他就得把他当年设立的保护你的这些人统统铲除,毕竟虽然他看你不顺眼,但是太子号称国本,就算真的想废太子他也得征求大家的意见,这个时候一般来说文官集团都是不愿意的。
太子的保护伞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西汉太子刘盈的主要保护伞就是皇后(吕后),隋朝就是丞相高熲(灭隋的真正统帅,贺若弼 杨素等重臣都是他举荐的),唐朝李隆基先生想要废立太子的主要阻碍就是宰相张九龄,但是隋朝的高熲先生不愿意是因为他和太子是儿女亲家,张九龄先生是为了维持朝廷稳定。
后世还有一些奇葩的,比如明朝万历时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争国本事件,一开始还算是有点维持朝政稳定的意思,但是到了后来完全变成了和皇帝对着干,上百大臣表示老子这顶乌纱帽是白捡的,反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强行反对皇帝。
果然应试教育弄出来的这帮人都是死脑筋。
反正在皇帝疯狂的打压之下,你的这帮党羽纷纷落马,皇帝是铁了心的要废了太子爷,你父王经过血雨腥风之后选了个黄道吉日准备送你上路,反正废太子一般下场都是极其悲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你终于决定老子要雄起一回。
既然不能改变老爸,那就改变历史。
接下来的事情那就变成了后世人们津津乐道的迷案了。
对于太子这个职业来说,大约有一般的从业人员过得还是比较安逸的,最后这帮人在浑浑噩噩中也能波澜不惊的正常接班,剩下的一半基本上有三种结局,被废,被杀,被废杀。
如果你运气实在不好,你老爸叫洪秀全那你还能体验到太子中的最高待遇:凌迟处死。
当然,也有少数人员完成了超高难度动作,比如李世民 李隆基变成了超级太子,把老爸弄成了太上皇,强行继位。不过这是少数中的少数,大部分玩脱的人会有极其悲惨的下场,后面的石虎先生告诉我们,想把老爸弄下台有的时候就不只是死那么简单了。
其实最安全的太子是什么样的呢?就是你老爸只生了你一个儿子。
反对生二胎的零零后九零后们确实是高瞻远瞩啊。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8 22:45:00 +0800 CST  
欢迎一切差评 质疑 还有指出各种错误和提出不同意见,不过不欢迎喷子,如果好好讨论问题的话我肯定接受,要是上来就喷那我只能删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8 23:21:00 +0800 CST  
太子孙和的处境现在是非常不妙,在这场斗争中,最关键的就是太子力量越弱实际上越有利,太子方力量越强反而往往越不利,因为如果太子真的孤立无援,皇帝往往会认为太子是冤枉的,尤其是太子并没有结党反对自己,皇帝是放心的。
但是如果太子背后力量强大,皇帝往往就会认为太子已经秘密集结力量反对自己,反而印证了全公主孙鲁班的判断。
东吴四大家族全部支持太子,已经严重触及了孙权的底线,在皇帝看来,太子权势已经是如日中天,如果再不剪除,日后不仅太子会被控制,只怕自己已经即将不保。
太子方的反弹越强,孙权的打压就会越重。
这就是孙权的制衡之道。
孙权的世界观里,太子之位也是可以制衡的,孙权的长子孙登在位之时,孙权十分宠爱孙和制衡孙登,现在孙和继位,孙权宠爱孙霸制衡孙和。
孙权的思考方式和他的外交路线完全一致,如果有一方变强,那就要削弱他加强另一方,自己则能处于不败之地。
赤乌五年孙和失势开始,鲁王一党展开了持续的进攻。

自从上次的太庙事件之后,太子的地位越来越岌岌可危,孙权先生秘密召见了名士杨竺,杨竺是鲁王一党的中坚力量,孙权屏退左右,故意问道:“你觉得鲁王才能如何?”杨竺先生本身就是鲁王一党,自然心领神会:“鲁王殿下英明神武,有陛下的风范啊。”孙权先生默默的表示,“是到了换人的时候了。”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们的床下(别问我为什么会有床,孙权是罕见的直男。)还藏着一个人,那人是太子的密探,太子更加惊慌了。
前朝汉景帝时期栗姬曾经权重一时,儿子刘荣一度成为太子,但是因为在景帝生病之时骄矜自傲,触怒了景帝,导致失宠儿子被废,现在,自己面临着和刘荣一样的情况。
前车之鉴历历在目,太子孙和情急之下做出了一个决定——找人求情。
而就在当前的情势之下,只有一个人能挽救自己了——陆逊。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9 19:33:00 +0800 CST  
陆逊字伯言,东吴丞相,同时也是东吴的文武冠冕。
在整个三国志之中,只有两个臣子是单独列传的,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陆逊。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将星闪耀,但是要是遍观天下,能称得上文武双全之人确实不多,陆逊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他年少就享有盛名,是江东著名的青年才俊,他本来只是一介书生,如果要是在太平盛世估计他应该能成为治世贤臣,但是命运的左右将他推向了江东,推向了乱世。
建安八年,年仅二十一岁的陆逊进入了孙权的幕府开始了他超凡的一生。
在这之后,他初出茅庐就扫平鄱阳贼寇斩首数千,一举铲除了东吴后方的一个大患,建安二十四年,他协助吕蒙迷惑关羽成功夺取蜀汉的荆州地区,并且擒杀关羽,改变了三国形势。
夷陵之战,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他故意示弱,同时使得刘备进退不得,最后火烧连营大破刘备,斩杀数万,尸体塞江而下,蜀汉由此彻底丧失了进取天下的机会。
石亭之战,陆逊审时度势,大破曹休,一举消灭曹军万余人,缴获无算,从此曹魏数年之内不敢南顾,名将曹休也因此忧愤而死。
在他的任内,百姓殷实,人民富足,他治国以黄老之术,不轻易耗费民力,使得东吴人民生活宽裕,更为难得的是,他很清廉。
他性格宽厚,会稽太守淳于式弹劾他在任上滥用民力,其实是误会了他,他只是收编山越部族入伍而已,但是陆逊得知之后却能理解淳于式的用心,让孙权不要怪罪于他,面对骄傲的关羽,陆逊却异常谦卑,使得关羽放下了戒心从而兵不血刃夺取荆州,夷陵之战之时,诸将以为他年轻,认为他不堪重任,他悉心游说,安抚众人,最后才能一战成功。
他是真正的君子,温润如玉。
陆逊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他温柔,他刚毅,他善于审时度势,他总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他明白他人的用心,明白他人的苦衷,他懂得这个世界上的人不能总是依靠强权压制别人,要讲道理,要懂得以德服人。
孙权问他:“诸将不服约束,为何不上书告知?”
陆逊却说:“微臣愚鲁,诸将都是江东栋梁,为的是国家社稷,和他们讲道理他们会明白的。”
其实我替他说吧,以孙权名义压人众人虽然表面敬服但心里必定鄙视自己,但是如果能以德服人,以事实说话,才能真正得到诸将的尊重。
古往今来,能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太少了,真的太少了。
正因为如此,孙权对他极为器重,石亭之战出征之前,孙权以百官送行,送给他诸多赏赐,得胜而归之后,孙权更是恩宠优渥,仍令其镇守荆州,无人可及。(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於时莫与为比。)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9 21:03:00 +0800 CST  
孙权曾称陆逊为忠厚长者。
没错,他就是东吴的续命师。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9 21:03:00 +0800 CST  
但是,这个世界上,帝王的恩宠是最靠不住的,帝王心术神鬼莫问。

孙和找到了御史陆胤,陆胤是名臣陆逊的侄子嘉兴侯陆凯的弟弟,而且他此时正要前往武昌陆逊处,孙和告诉了陆胤事情的经过,请求他务必找到陆逊替自己求情。
孙和知道,此时只有陆逊的话能挽救自己,陆逊是吴国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孙权对他也是非常敬重,陆逊为吴国立下大功,也是自己一党,定能保护自己。
大错由此铸成。
陆胤得知此事之后立刻禀报了陆逊,作为太子一党的陆逊大惊,立即上书表示不应废立太子,动摇国本。在他的角度上,太子不仅仅是自己的利益相关人,更是国家根本,屡屡废立太子会使得东吴社稷不稳,铸成大错。
但是陆逊是一个君子,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内政天才,唯独在政治上,他错了。
(《三国志·吴书十六·陆凯传》《吴录》曰: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于是权乃许立焉。有给使伏于床下,具闻之,以告太子。)

孙权接到了陆逊上书之后,立刻做出了一个判断——有人泄密。
他第一个想到的人是杨竺,当时只有他和杨竺两人,若不是杨竺泄密那根本解释不通。
但是,孙权先生也不想想,杨竺会那么傻吗?
孙权叫来了杨竺,杨竺先生当即表示不是自己泄密,而且他怀疑这个人一定最近去过武昌,那么只有陆胤最有嫌疑,孙权先生觉得有理,便写信问陆逊究竟是谁告诉他这个消息的。
陆逊先生回答:“杨竺。”
这下杨竺悲剧了。
孙权先生很清楚,陆胤是陆逊的亲戚,只要陆逊先生不吃错药肯定不会卖他,但是现在陆逊一口咬定是杨竺告密,他也犯了糊涂。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9 23:24:00 +0800 CST  
孙权先生一拍脑门,想出了一个办法:审。
其实就是刑讯逼供。
陆胤和杨竺都被抓入大牢,严刑拷打,现在,就是比谁是真男人的时候了。
要是杨竺先生也是悲剧,自己就说了两句好话,就被抓进大牢,陆胤先生也清楚,要是自己供出来真相,不但自己人头不保恐怕陆逊都要受到牵连,陆家也会因此败落。
没人知道,在如此痛苦的折磨之下他是如何坚持的,但是他挺住了。
杨竺被屈打成招,孙权大怒,下令处死杨竺。
孙权怀疑过,但是,在事实面前他没有任何办法只能处死杨竺。
其实,早在陆逊上书的那一刻,孙权就已经愤怒了。
陆逊忘记了,在很久之前,孙权就说过的一段话:“依我看,曹睿不如曹丕,曹丕不如曹操,那些士族欺负幼主,掌握朝权,魏国岂能长久?!”
(《三国志·诸葛瑾传》近得伯言表,以为曹丕已死,毒乱之民,当望旌瓦解,而更静然。闻皆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甚于操时。孤以为不然。操之所行,其惟杀伐小为过差,及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至于御将,自古少有。丕之于操,万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犹丕之不如操也。……又长文(陈群)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头,畏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耳。逮丕继业,年已长大,承操之后,以恩情加之,用能感义。今睿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如此之日,奸谗并起,更相怨怼,转成嫌贰。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自古至今,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而不离刺转相蹄啮者也!强当陵弱,弱当求援,此乱亡之道也。)
事实证明他没说错,但是他也同样做错了。
在孙权看来,陆逊已经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手握重兵,总理内政,他还要管自己的家务事,控制太子之位,是何居心?
他信任过,他开始怀疑,他彻底不相信了。
这就是帝王。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09 23:24:00 +0800 CST  
陆逊多次上书之后,愤怒的孙权派人责备陆逊,同时,他开始刻意的剪除陆逊的党羽。
对于陆逊来说,孙权派人责备他已经是史无前例,但是以他的胸怀,这并不足以震撼他,真正让他痛苦的,是孙权开始针对他的亲朋好友。
陆逊外甥顾谭 顾承都是太子一党,面对危局,他们都愤然上书请求孙权明辨嫡庶之别,但是孙权此时根本什么都听不进去,他心中已经非常明确:你们越是保护太子,就越证明我打压士族的必要性。
他只需要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很快就来了。

其实在一旁冷眼旁观的有很多人,其中之一就是全综。
东吴名将全综先生是鲁王党的代表人物,首先他是全公主孙鲁班的丈夫,其次他儿子全寄也是鲁王一党的中坚力量,最后,他是个小人。
全综先生虽然为人低调,但是阴狠,当年在芍陂之战(赤乌三年发生,由于战斗规模不大我就没有赘述,吴国先败后胜)中全综老兄在朝廷论功行赏的时候认为他儿子全端全绪的功劳高于顾承和张休,结果对他儿子们的封赏很低,当时全综是大都督认为这样极不公平,但是碍于朝廷的旨意也只能暂且接受,而且也不得不考虑他们背后的陆逊。
现在报仇的机会来了。

之前陆逊先生就曾经写信给全综,和他申明大义,希望他能引导自己的儿子全寄退出鲁王一党,维护江东稳定。但是全综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因此与陆逊决裂,现在他更加无所顾忌,趁机上书指出当年芍陂之战中张休等人串通谋取功劳。
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他也真好意思说。
孙权此时正愁没有借口处置张休 顾承 顾谭等人,一看全综先生上书估计是内心暗喜,他下令将三人投入大狱,经过审理之后,孙权下令三人全部革职流放到交州(今广州和越南北部地区),当时那里还是瘴气弥漫的未开化之地,酷热流毒,热带病盛行,顾承顾谭忧愤难忍,痛苦不堪,不久便都去世。
后来在全综孙霸等人的穷追猛打之下,孙权又下令赐死了张昭之子张休,真是落井下石啊。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芍陂之战中,张休 顾谭在芍陂之战中奋力作战才使得王凌军队转胜为败,而全综先生的儿子全端 全绪只不过是做了追击工作抢人头罢了,但是这些其实都不重要了,孙权要的只是一个借口,一个打击陆逊,打击太子的借口。
陆逊的至交好友太傅吾粲上书孙权要求将鲁王外镇,孙权非但不听,反而听信孙霸 杨竺等人的诬陷将吾粲下狱赐死。
这一连串的打击彻底摧垮了陆逊的精神,他人生中第一次绝望了,他愤怒 他无奈 他毫无办法。他为江东奋斗了一辈子,他立下不世大功所以孙权不能杀他,也不能贬他,孙权选择了一种最狠毒的办法,他要让陆逊亲眼看着他身边的人离他而去,看着他们一个一个被流放,被赐死,而他无能为力。
陆逊的痛苦摧残了他的身体,赤乌八年二月,这个江东的才子,天下的谋士,伴随着痛苦与无奈逝去了,他死后,家无余财。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0 10:14:00 +0800 CST  
陆逊曾经享有巨大的权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为自己谋利,西方的阿克顿勋爵曾经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在绝大多数时期都是对的。
但是,总有这样的人,他们没有腐败,他们始终清正廉洁,为国为民,大公无私。
这叫做理想。
陆逊是个实干家,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获得多少财富,为子孙谋求多少利益,他最看重的是他心爱的江东事业,他最看重的是青史留名,成就大功。
这是儒家价值观的力量,是陆逊自己的力量,更是理想的力量。
他们始终如一。
丞相和陆逊死后都是家无余财,他们都披肝沥胆,竭智尽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们无怨无悔,他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行。
但是,他们都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0 11:57:00 +0800 CST  
陆逊死后,孙权仍旧不能释怀,这个时候陆逊的次子陆抗来到了金陵谢恩,孙权找到了机会。
孙权看着陆抗,就像看着往日的陆逊。
他从身后拿出了一样东西——杨竺的弹劾书。
昔日杨竺列出了陆逊三十条大罪,孙权对此将信将疑,现在孙权开始依次询问陆抗。
这是他对陆抗,也是对陆逊的一次考验。
陆抗此时估计心都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孙权先生秋后算账的能力极其强大,而且孙权打压功臣宿将的子孙丝毫不留情面,当年周瑜次子周胤就因罪被贬死于庐陵,现在面对这三十条罪状,自己必须撑过这一关。
陆抗思考了过后,开始了他人生中最漫长的一次抗辩。
孙权惊讶的发现,陆抗对答如流,说的有理有据,竟然把这三十条大罪都解释清楚,看来自己确实冤枉了陆逊,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无意之中发现了又一个能挽救江东危局的人。
陆抗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东吴优秀的续命师。
他们都是东吴后期最伟大的男人。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0 14:02:00 +0800 CST  
在孙权看来,陆逊死后太子一方的势力就可以偃旗息鼓,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毕竟陆逊是最大的太子Pаrty,孙权也不打算再穷追猛打下去。
但是,他不明白的是,这个事囘件的已经超出了他的控囘制。
由于太子一方和鲁王一方已经形成了势同水火,在太子一方看来,太子的地位已经是岌岌可危,如果太子下囘台,鲁王一方上台那么以全寄等人的为人必然反攻倒算,到时候自己身败名裂事小,家族利益受损事大,所以他们绝对不能善罢甘休。
另一方面,孙权如此血囘腥的平衡已经引起了江东大族的普遍不满,他们已经把鲁王一囘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鲁王的那些人陷害的是他们的亲朋好友,兄弟姐妹,他们岂能善罢甘休。
孙权在处理二宫之争的时候极端偏袒,他对太子一方经常是杀囘戮流放,但是对鲁王一囘党却十分宽容,只杀了几个门第不高之人比如杨竺,用以应景,其用意已经是昭然若揭。金陵城已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赤乌十三年,隐忍许久的太子一方终于按捺不住,爆发了最后的抗争。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0 14:08:00 +0800 CST  
赤乌十三年开始,太子孙和就被孙权幽禁,此时孙权应该已经做好了废立太子的准备,这触动了太子一档最后的底线,太子方终于爆发了。
老虎不发威你当我们HELLO KITTY啊。
刚刚接替鲁王党已死丞相步骘的太囘子囘党朱据带领了太子一方的中坚力量用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展开了最后的抵抗。
赤乌十三年秋,他们聚集起来冒死进谏。史书记载,他们“泥头自缚”,也就是以头抢地,弄得污秽不堪,然后将自己绑起来,请求孙权原谅太子。他们知道这是唯一的办法,自己必须一试。这是以死进谏,结果必然是九死一生。
年迈的孙权登上了高台,看着下面这些东吴的功臣宿将们,朱据的丞相只当了不到一年,现在他却带领着群臣如此行囘事,孙权再度愤怒了。
你们这是在逼宫!
朱据痛哭流涕请求孙权不要废黜太子,尚书仆射屈晃更是磕头到了血流不止,但是孙权丝毫不为所动,下令将这两人杖责一百,他们都年事已高,廷杖二十就足以打死人,一百廷杖这是要他们的命啊,这样孙权还不解恨,下令将屈晃免官,然后将朱据贬为新都郡丞,无难都陈象和五营督陈正都被满门诛杀,朱据没等到达任上就被政敌孙弘矫诏杀死,所谓“群司坐谏诛放者十”,孙权更是借此杀死了吴中张氏的代表之一太子辅义都尉张纯,张纯是张敦之子,算是张温的近支,但是孙权毫不留情也一并处死。
局面其实已经彻底失控,大大超出了孙权的预期,孙权彻底摧毁了太子一方的势力,但是相对的鲁王一囘党也会因此变得失控,孙权无奈之下只能下令赐死鲁王孙霸,同时杀死全寄等鲁王党羽,再度达成血腥的平衡。
赤乌十三年,孙权废太子孙和,立幼子孙亮,至此,南鲁党争宣告结束。

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斗是江东士族的一场浩囘劫,在这场内耗之中,陆逊等名臣身死,孙权损失了两个儿子,只能扶刚刚九岁的幼子为太子,他自己说过的话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一尔已往,群下争利,主幼不御,其为败也焉得久乎?”
太平天国是怎么败的?就是洪秀全先杀杨秀清再杀韦昌辉,以至于南京城血流成河,高级将领死伤无数,人心溃散最后被清廷消灭。孙权此举比洪秀全也差不了多少。
更何况,太子对他的威胁还远不如杨秀清对洪秀全。
自毁长城啊。
孙权知道自己玩脱了,他知道自己错了,自己玩弄囘权术搞什么平衡,结果到头来兄弟阋墙,姐妹反目,整个东吴都四分五裂,朝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江山社稷风雨飘摇,自己的长子不是被废就是被杀,只能立仅仅九岁的幼子为太子,而自己也已经将不久于人世。
九岁天子,谁人能服?
孙权后悔了,太元元年,在陆抗还都治病的时候,他牵着陆抗的手对他说:“过去我听信谗言怀疑你父亲,今日追悔莫及,我亏待你们陆家啊,你把那些责问你的材料都烧了吧,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
孙权毕竟不是个昏囘君。他可能真的知道自己错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4-10 14:45:00 +0800 CST  

楼主:竹雅桃源

字数:348710

发表时间:2016-02-21 08: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30 15:40:43 +0800 CST

评论数:6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