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发】晋朝的那些事儿--请容我缓缓道来这本小说

所以司马昭在接到钟会报告邓艾谋反的时候做了两手准备。
首先,司马昭下令卫瓘抓捕邓艾,另一方面司马昭下令调集十万大军于长安并亲自前往长安督军。名义上是协助钟会消灭邓艾,实际上这一举动的意思非常明显:防备钟会。
钟会说邓艾造反,但是钟会有二十万人,邓艾只有几万人,到底谁才是反贼,谁是忠臣?你说得清吗?
司马昭这一手触动了钟会的底线,钟会很清楚一句话:君疑臣则臣必死。钟会看到了邓艾的下场,他很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比邓艾更加危险。
另一方面他非常兴奋他知道司马昭只有十万部队在长安,而现在自己吸纳了姜维的蜀军,诸葛绪和邓艾的部属以及自己的十几万部队总兵力超过二十万,如果挥师北进则可一举成功消灭司马氏,自己就能成为新的霸主。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虽然钟会这个人虽然我很不愿意承认,他也算是魏晋名士系统的人,对他来说司马昭那点恩惠算是小恩小惠,估计这货心底里根本就没看上,反而他可能很鄙视司马昭。
在很久之前,有一次,司马昭陈泰 陈骞三个好基友一起坐车到了钟会家门口,然后招呼钟会先生出来一起出去玩,结果没等钟会老兄出来,这三个货就先跑了,搞得钟会先生很不愉快。钟会先生追上这三个货之后,司马昭就对他说:“约好时间你咋不来,搞得别人等你。”
钟会老兄表示不是你不等我嘛,居然还反咬我一口,要说这也就是朋友之间开玩笑,捉弄钟会先生,但是钟会老兄可是文人雅士,文人雅士当然有独特的表示不满的方式,钟会回答道:“矫然懿实,何必同群” ,表面上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哥是个出众的人,不和你们这帮人一起,但是实际上这句话里面用了三个同音字暗讽司马懿陈群陈矫,这是司马昭三人父亲的名字,就算在现代社会这也是十分不敬的。这就是钟会先生的思维方式,一方面他是个睚眦必报之人,另一方面他也是个智慧过人的人,在他看来就没有不能逾越的障碍,只要得罪了他他就要十倍奉还。
另一方面,钟会属于宫廷派,也就是实际上属于郭太后一党。
司马氏根本没有资格坐在那个位子上。
钟会这个人从根本上来讲是个官二代,他出身名门,盛名在身,而且十分自负。在钟会看来,自己的地位都是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并不亏欠司马氏任何东西,所以这次出征钟会就是有预谋的,早在行军路途中,他就因为自己的战马失蹄借故杀死了许褚之子大将许仪,这一方面是树立军威,另一方面他根本没把许褚曾经的功劳放在眼里,他心里是没有敬畏二字的。现在他已经立下灭蜀大功,论成就四海之内无人可与他相提并论,论实力钟会现在掌握二十万远征军和川中之地,在他看来他只需要振臂一呼就能把司马氏从本来就不属于他们的位子上推下来。更何况邓艾和诸葛绪都已经被送上了囚车无人可以掣肘自己了。
同样持这个观点的还有一个人——姜维。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8 15:01:00 +0800 CST  
其实当姜维先生听到刘禅投降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蜀中将领纷纷表示宁可战死,决不投降。但是姜维很快便镇定下来,他安抚了周围的将军们,他知道如果此时拼得玉石俱焚必然会丧失最后一丝希望,他选择了投降。
但是当他见到钟会之后,他形成了自己的计划:“利用钟会,兴复汉室。”
姜维清晰的感觉到钟会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明白钟会不会甘心坐看邓艾成就大功,他知道如果能够利用钟会的野心也许不止能复兴蜀汉,甚至也许可以扫平司马氏。
姜维要利用钟会反叛然后再消灭钟会。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计划,一旦失败,将万劫不复,但是姜维一定要试一次。
这是唯一的机会。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姜维深信自己就是钟会身后的黄雀。

钟会在姜维投降之后对他非常优待和信任,作为一个天才,他只会对另外一个天才表示信服。
他表示姜维的风度超过了诸葛诞和夏侯玄,堪称人杰。虽然这是一句奉承话,但是我相信姜维先生估计也是属于帅哥系列。(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这两个人算是一拍即合,在姜维试探钟会表明心迹之后,钟会将自己的计划对姜维和盘托出,(这俩人确实有基情)但是毕竟钟会先生不在外统兵,虽然立下大功但是军中根基很浅那些党附司马氏的将领未必会跟随自己反叛,这也是钟会最棘手的问题。
姜维给出了一个大胆而又狠毒的计划——杀死所有的曹魏将领,换成蜀将
如果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会听信姜维的计划,这些魏将随同钟会立下大功,占领巴蜀,钟会不信任他们居然去信任降将姜维?
钟会不是正常人,他是个阴谋家,他的思维起点是:魏将都是自己的敌人。
所以钟会这货,注定他就成功不了。
钟会打算以姜维为先锋进攻长安如果不成功就占据西蜀,也不失为刘备。
听上去这计划还是挺合理的,但是实际上,第一步就很难实现。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8 16:16:00 +0800 CST  
景元四年,钟会进入成都自领益州牧,丁丑,钟会启动了叛乱计划。
钟会召集了自己全部的党羽以及所有魏军将领和蜀国官吏于蜀国朝堂,当时郭太后新死,钟会借举丧为名召集群臣,宣布了一样东西——太后遗诏。
钟会先生表示自己尊奉太后遗命讨伐司马昭,要求众将追随自己扫平司马氏。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认为:钟会的遗诏是真的,钟会先生是个大魏忠臣。
不过,我持相反意见,因为郭太后死的时候钟会先生正在外面领兵作战,别说遗诏,就是根毛也没有,再说,什么太后诏书这招当年毌丘检和文钦就用过不新鲜。
钟会此时已经下定决心反叛,管它什么遗诏不遗诏,只是要一个大义名分而已。
眼见下面的魏将纷纷表示反对意见,钟会图穷匕见,下令让自己的亲信都督诸军,然后随即关押了在场的所有人于蜀国官衙之中,并且收缴了他们兵权。钟会同时下令派重兵封闭宫门。
钟会已经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姜维建议钟会立刻杀掉所有魏将,姜维的思路很清晰,只要魏将全部死光自己就干掉钟会,然后坑杀所有魏军复兴蜀汉。姜维在写给刘禅的密信中表示:陛下只需再忍耐几天就能光复了。”但是他想不到,也不会想到,他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尽管钟会和姜维机关算尽,但是他们都漏算了一个人——卫瓘。

在伐蜀战役中,如果说邓艾是闪耀的将星,那么卫瓘就是最闪耀的权谋之星。卫瓘老兄一向以公正著称,而且长得帅,卫瓘先生的孙子卫阶更是中国古代十大帅哥之一,号称是“被看死的美男子”,按理来说他应该属于温良恭俭让系列,不过实际上,卫瓘先生是中看又中用系列,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权谋大师。
其实早在决心叛乱之前,钟会就已经对卫瓘动了杀机。
钟会先生诬陷邓艾之后,卫瓘老兄接到了司马昭的密信,信中司马昭表示要卫瓘抓捕邓艾,卫瓘虽然是监军但是他手上只有一千人,邓艾老兄少说也有几万人,卫瓘老兄当然要寻求钟会先生的帮助,钟会对他表示:哥们你先去,我随后就来。
坑爹呢这是!
卫瓘先生眼见这是钟会打算借邓艾之手杀死自己,但是他又不能和钟会翻脸,反正硬着头皮也得上,卫瓘陷入了深思。
卫瓘是个以公平著称的官吏,看起来,他是个老实人,而且他还是个大帅哥。
但是,另一方面,卫瓘是个极聪明的人,是个权谋家。
卫瓘赶在深夜到达成都宣布只抓捕邓艾其余不问,投诚将领赏赐爵位不变,结果邓艾的部将纷纷投诚但是邓艾还懵然不知,第二天卫瓘直接到达邓艾府邸抓捕邓艾父子。
搞了一辈子奇袭的邓艾先生,最后也被奇袭了。
第二天,愤怒的邓艾部将集体出动杀奔卫瓘军营,表示要解救自己的主将。
要是换一般人估计早就吓得把邓艾原样奉还了,可惜,他是卫瓘。
卫瓘先生一袭白衣,帅的爆表缓缓而出,然后对各位将领表示自己正在写奏折为邓艾先生申辩,一定会还邓将军一个清白。
这帮人是大老粗,一看卫瓘先生这个小白脸如此诚恳,居然信了。
谁说帅哥不会骗人的,以貌取人是会过错年的。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8 16:23:00 +0800 CST  
差点被盗号。。。吓我一跳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8 18:09:00 +0800 CST  
现在卫瓘先生面临了更大的危险,钟会的心思已经昭然若揭,卫瓘老兄眼看钟会要反,干脆就借着上厕所之机将消息告诉了胡烈的部将丘建,让他将消息带出去通知城外的军队,,当时魏国军队都在城外而将领在城内,所以城外军队并不知道城内的变故,也不敢轻举妄动,卫瓘告诉丘建钟会已反,让他即刻率兵进城平叛,
虽然告诉了丘建,但是城外军队调动需要时间,钟会已经近在眼前并且找到了自己。
钟会拿出了一块木片,上面赫然写着一句话:“欲杀胡烈等。”卫瓘表示了反对。
我不知道他哪来的勇气,反正他明白钟会暂时不会动他,如果他答应钟会那日后司马昭追究责任自己也是难辞其咎。
那一晚,卫瓘手里一直紧握着冰冷的刀刃。
那是他一生中最长的一晚。
话说卫瓘先生作为司马昭监视邓艾和钟会的存在此时本来是要被钟会监禁,但是这个时候钟会突然脑子抽风居然想让卫瓘去监军。
卫瓘老兄感觉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但是绝对不能暴露自己的想法,于是他故意说应该让钟会这个主帅前去,钟会老兄脑子持续抽风一看卫瓘没什么想法就答应让他前去,过了一会儿钟会先生反应了过来派人去追卫瓘。卫瓘急中生智表示自己病了,钟会当然不信,但是卫瓘干脆就大喝盐水让自己呕吐,卫瓘是玉树临风的帅哥,本来就瘦弱,这一吐自然是面色煞白,看起来惹人怜爱,看起来病的很重
钟会的亲信一看确实病了,钟会想了一想既然卫瓘病了,那这也不算什么过分的要求,他就同意了。卫瓘于是便得以住在城外。
这个决定毁灭了钟会,也毁灭了姜维。

丘建先生虽然得到了消息,但是苦于无法调动军队,他就和钟会申请要见胡烈。
丘建先生虽然名义上是钟会的亲信,但是其实原来是胡烈的部下,但是钟会并不知道这层关系,丘建名义上表示胡烈一个人被囚禁过于孤独想让自己和亲兵前去送饭,钟会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钟会先生这个阴谋家,关键时刻心怎么总是这么软呢。
外宽内忌的人都这样。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8 23:12:00 +0800 CST  
胡烈先生是司马家的老牌鹰犬胡遵的儿子,司马氏大将胡奋的弟弟自然对司马昭是忠心耿耿不肯反叛,丘建见到了胡烈告诉他已经大祸临头,胡烈情急之下想出了唯一一个调动军队的办法。他让丘建回去给自己的儿子胡渊传话就说钟会先生已经挖好大坑,买了数千条大棒准备杀害外面的将领。
丘建把这个假消息带给了胡渊,一夜之间很快城外军队全部都知道了,军心开始骚乱。中午时分,胡渊率领亲军杀出各军纷纷响应,所有人这个时候其实只有一个信念——尼玛我不想死啊。
什么荣华富贵,官位名禄,还是比不上性命来的靠谱。
这帮人也顾不上什么上峰指令了,全部一口气奔着成都杀了过去。他们的第一目标就是钟会。
钟会先生此时还没搞清楚状况,他还在纠结是否要杀死城中魏将,但是他知道城外已经发生了动乱,钟会知道此时已经是非常时刻,姜维表示要立刻杀死城内的魏将,钟会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便派出自己的亲兵去挨家挨户杀人,所有魏将都拼死抵住门板。钟会的亲兵一时难以杀入。
这是一场血腥的角逐,整个成都燃起了冲天大火,嘈杂的乱兵,凶狠的杀声,在这个剑与火的时代,已经没有任何一片乐土了。

乱兵越发难以控制,姜维和钟会陷入重围,姜维带着钟会向外冲,杀死数人但是最终寡不敌众两人还是被乱军杀害。
钟会死了,他的野心也跟着一起毁灭了,姜维也死了,但是,他为了信仰而死。
姜伯约带着丞相的遗愿和蜀汉最后的希望一起化成了灰烬。
这时代,终于要终结了。

钟会姜维死,乱兵在成都城中大开杀戒,包括刘禅太子刘璿在内的大批蜀汉臣民被杀,姜维的子女都被杀死,乱兵抢掠数日,成都人民苦不堪言。这些人已经彻底丧失了理智,露出了野兽的本性,没有约束的人性就是如此恐怖。
卫瓘从床上活蹦乱跳的起来了,他紧急部署,用几天时间平定了乱兵稳定了秩序,但是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邓艾先生的部下终于追上了前往洛阳的囚车救出了邓艾,他们知道邓艾是被冤枉的,现在钟会已死,邓艾终于可以洗雪冤情了。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在他们身后还有一拨人,卫瓘派遣了田续追上了他们,刚刚逃出生天的邓艾父子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现在真正的才是大祸临头。
田续的目的只有一个——杀人灭口。
卫瓘知道,陷害邓艾自己难辞其咎,绝对不能让邓艾活着回到洛阳,他必须杀人灭口,为今之计他想到了一个人——田续。田续本来是邓艾部将,但是在进攻江由的时候,田续畏惧不前险些被邓艾杀死,后来虽被放出但是田续已经怀恨在心,这个时候,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卫瓘的授意下,田续率军杀光了邓艾父子和前去营救他们的部属,之后还一不做二不休,继续诬陷邓艾,导致连邓艾在洛阳的儿子都惨遭杀害,邓艾的母亲和妻子流放边疆,直到司马昭去世,邓艾都未能平反。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8 23:13:00 +0800 CST  
在这场变乱之中,邓艾攻克了西蜀被钟会陷害,钟会被姜维算计,腹黑的大帅哥卫瓘在暗地里一记黑枪解决了所有人。
然而最大的赢家,是司马昭。
邓艾是个军事天才,内政天才,但是不是个权谋家。钟会和姜维都堪称阴谋家,但是到头来,他们还是被帅哥卫瓘算计了。这没有丝毫的正义可言,姜维该死吗?邓艾该死吗?就算是钟会,他该死吗?(好吧,其实我觉得他该死)他们的失败不是正义的体现,不是那些史家口中的天命,只是成败罢了。
就像曹禺话剧《日出》中那唯一的胜利者金八一样,卫瓘也不过是另一个阴谋家而已。
但是,他赢了。

不知为什么,我依然忠实的记录着他们的生平,用我自己的口吻近乎冷酷的讲述着这些天才们最后那令人心痛的归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们的勇气他们的野心他们的努力,都是我最向往的,最崇敬的。
但是他们最后都失败了,或者,他们都成功了。
千载过后,我依旧能感受到书卷中那翻滚的热血,姜维竭力保护他的蜀汉,他的理想,钟会的毒辣和凶狠,邓艾的智谋和勇气。所以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群伟大的天才们用他们的鲜血为我们书写了一曲最波澜壮阔的史诗。
即便,我不喜欢其中的某些角色,但是我依旧承认,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
历史,就是这么精彩。
钟会死后,按理来说应该被夷灭三族,但是司马昭没有。
因为他想起了一句话,在很久之前,钟会的哥哥钟毓曾经对他说:“我这个弟弟喜欢玩弄权术,不能过于信任,恐有不臣之心。”司马昭笑着说:“若当如此,可免族祸。”
后来钟毓死了,但是司马昭还记得这个承诺。
现在,是时候兑现你的诺言了。
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哥哥,终究,还是你最明白自己的弟弟啊。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8 23:13:00 +0800 CST  
景元四年,蜀中平定,次年正月钟会之乱平定,而在这之前,司马昭先生就已经换了头衔了。
景元三年冬十月,因各路军报捷,在司马昭的授意下,傀儡天子曹奂下诏以春秋晋国故地七百里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
晋公,这意思也太明显了点。晋者晋位也,司马昭先生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在玩过了一套三让不受的把戏之后,司马昭登上晋公大位,以相国辅政。
当年的魏王,现在的晋公,反正离篡位只差一步了。
但是,司马昭并不打算现在就登上帝位,在他心里,这个位置另有其人。
再说,自己距离皇帝只差一个称号罢了。
咸熙元年(景元五年三月三十日)正式拜为晋公,加九锡,五月二十四日,追尊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
一个新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了。


虽然司马昭先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不过,司马昭先生也没忘了一个人。
华丽的歌舞,喧闹的笙箫,鲜艳的服饰,妖冶的美女。
这盛大的宫廷宴会,招待的却是一位亡囘国之君——刘禅和他的蜀国臣子们。
司马昭还为他们准备了特别的节目——蜀乐 蜀舞。
这熟悉的音乐,却是在敌国的宫廷,那过往的海市蜃楼,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要是换成李煜先生在场,估计能直接唱一首虞美人,痛哭不止。
但是刘禅先生却是听的津津有味,十分开心。
司马昭虽然表面上对刘禅是很好的,但是实际上却有三方面的考量:
1.善待刘禅可以安抚蜀中人心,使得蜀国臣民归附。
2.由于南中六郡刚刚归附,都督霍戈是蜀汉旧臣,听闻刘禅北上洛阳才归附曹魏,此时必须善待刘禅来安抚他。
3.善待刘禅可以为以后招降吴国君臣做准备。(邓艾谋略之一)
出于这三个理由,司马昭选择了善待刘禅,封他为安乐县公,但是他并不放心刘禅,万一刘禅率领蜀汉旧臣复国那可就糟了,所以他特地设宴目的是试探他是否有复国之心。
司马昭微笑着对刘禅说道:“安乐公,颇思蜀否?(安乐公,思念蜀国吗?)
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里贼好,俺不怀念我那嘎达),一旁的蜀汉旧臣郤正在上厕所之际对刘禅说,“陛下可说先人坟墓,远在西蜀,无日不思。这样司马公就会放你回去辣。”刘禅记住了,过了一会儿,也许是司马昭真的老了记不住还是觉得不放心,反正,他又问了一遍。
刘禅先生完完整整的背了一遍郤正交给他的那番话,司马昭感觉有点不对,便问他:“这话。。。好像有点像是郤正说的。”刘禅表示:“诶,你怎么知道啊。”
司马昭一看这货还真是说了实话,看来他不打算复国了,从此再也不猜疑他了。
刘禅作为富贵等身的安乐县公度过了他的余生,他还算快乐。
后世有人说,刘禅是真的乐不思蜀,纯粹的亡囘国之君,忘却祖囘宗,忘却故国。
也有人说,刘禅这是为了保全自己,是真正的大智若愚之举。、
谁知道呢?反正,亡囘国之君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有多难后面的朝代都告诉我们了。
愿生生世世勿复生在帝王家!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9 16:51:00 +0800 CST  
附:自晋之后,前代亡囘国之君除陈叔宝之外,几乎无一可以保全,包括那个死的不明不白的柴宗训。北宋天天吹嘘的所谓善待后周宗室,真相,其实只是两个字:呵呵。

虽然司马昭是凶狠的,但是他对待蜀汉臣民是仁慈的,他厚待了刘禅,厚待了蜀汉旧臣,包括谯周等人后来在西晋朝廷中也有一席之地,也并没有压榨蜀汉人民,就凭这一点,他称的上一个“仁”字,后世的统一往往是极其血腥和残忍的,蒙元和满清统一全国之时,四川都惨遭屠戮,百户余一,惨烈非常。蒙元屠戮成都,尸骨如山,全川屠囘杀过后,四川人口从1300万直接减少到80万左右,明末在地方势力和清军的双重屠囘杀之下(主要是清军,后世清政囘府还极其不囘要囘脸的把主要责任推给张献忠),四川人口“死伤殆尽,千百不余一二”,所以,司马氏平定蜀中确实称得上宽厚,作为一个征服者,他是文明的,算得上是人。
后世的那些蛮族,不过一群是披着人皮的禽兽罢了。
其实最值得钦佩的是,四川堪称全国最有骨气,最支持华夏统一的省份之一,在国内汉囘族政囘权统一时,四川一般都会积极归附促成和平统一,但是当全国面临外部威胁时,四川往往是流囘血最多的省份,在抵抗某元,某清时四川人民死伤殆尽,直至后世,四川作为少数没被日军侵略的省份,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川军在抗日中的流囘血牺牲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四川,堪称华夏最后的乐土,民囘族最后的魂魄。
所以,别老吹什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了,没意思。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9 16:52:00 +0800 CST  
到咸熙元年,司马氏代魏的格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但是司马昭还得考虑最后一个问题——继承人。
一般来讲,我国惯例是嫡长子继承制,司马昭的嫡长子就是司马炎,司马炎继位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在司马昭的心中,他更喜欢的是他的二子,司马攸。
当年由于司马师无子,所以司马昭把自己最喜欢的二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所以在司马昭的心里其实一直觉得是对不起自己的儿子的,当年哥哥司马师去世之时就应该传位于司马攸,但是却被自己这个做父亲的夺了位子,现在是时候还给他了。
但是,司马昭必须询问群臣的意见,毕竟废长立幼国之大忌。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左右了天下命运的人依旧是我们的老朋友——山涛。
虽然司马昭处死了嵇康,但是司马昭对山涛依旧很信任(别问我为什么,估计是他真的相信嵇康和山涛绝交了)在司马昭率军去长安防备钟会的时候他还派山涛监视宗室,并且还给了他500亲兵可谓是器重至极。
山涛先生果然是深不可测。
现在,在立储的关键问题上,司马昭又来咨询山涛的意见了。
司马昭先生先问了裴秀:“大将军开建未遂,吾但承奉后事耳。故立攸,将归功于兄,何如?”)(我哥哥创业未成,我不过是接掌了他的基业。所以立司马攸来显示兄长之功,如何?)
司马昭先生这意思再明确不过了,他就是要立司马攸,裴秀先生是司马炎的好基友,他表示司马炎身上有神奇的印记(估计就是胎记),又深得人望(司马炎为中抚军)理应承继大统。
司马昭老兄很明显不太信,所以就来问山涛先生。
山涛的回答很明确:“废长立幼,违背礼制,国之不祥。”
为了这句话,司马炎后来还特地跑来感谢了山涛先生。
这才是标准答案,也是司马昭想要的答案。
竹林七贤之一山涛这样德高望重的人给出了这样明确的答复足以代表臣民之意。
司马昭下定了决心。
咸熙二年,在群臣反对之下司马昭改变了立司马攸的计划,立嫡长子司马炎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五十五岁,官方谥号“文王”。

又到了我们喜闻乐见的盖棺定论时间了。
司马昭先生这一生经历了太多,他有着算得上幸福的家庭,可敬的兄长,完美的婚姻,美丽的妻子,孝顺的儿孙,他本人位极人臣,建功立业,承接了父兄创下的基业并发扬光大。作为一个人,他是毫无疑问的人生赢家。
然而,他也有污点,他用血腥的手段弑杀天子,虽然并非己愿,也有些被逼无奈,但是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他残杀名士嵇康,杀害异己,杀戮了自己所有的敌人,猜疑过分甚至连邓艾都惨遭毒手。
但是,即便如此,我也不认为他是一个残暴的君主。或者说,至少从我的角度来看,司马昭算是一个贤君,他任用贤才,能屈能伸,初登大位就面对淮南三叛的巨大挑战并且沉着应对稳健平叛,他励精图治避免奢侈,调整战略平定西蜀大大加速了全国统一的进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司马昭平定西蜀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怀柔手段使得西蜀臣民免受涂炭之苦,功莫大焉。所以,我觉得他是称得上那个“文”字的。
我看到,他既有虚心纳谏的一面,也有独断专行的一面,寿春城下,他能海纳百川接受文鸯投诚,洛阳城中,他能力排众议决定灭蜀大计。但是司马昭的政治手腕是铁血的,是冰冷的,他不擅长玩弄虚伪的面孔,所以,他显得是那么无情,那么残忍。
但是,历朝历代的那些帝王们,说到底,不都是用鲜血建立了每一块城砖吗?

估计看到这,肯定有人说楼主属于晋吹系列,司马昭都能洗地,杀皇帝的影响和杀普通人能一样吗?
以下纯粹是个人见解。
首先,我觉得封建帝王的评价有两个基本原则:
1. 封建帝王不是人
2. 封建帝王的所杀的都是人
首先,一个人成为帝王,那么他本身就异化了。
人无论以任何名义任何手段任何方式,除了正当自卫之外杀死他人都属于不可饶恕的行为,这是一个很基础的判断,封建帝王杀人基本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某清每年都会由帝王裁决问斩的名单,他们的判断基础是什么?是否公正?是否体现了程序正义?
都没有。
帝王们往往是根据自己恣意的判断就能决定别人的生死,所以,本身就是非正义的。
他们本身代行着部分国家机器的职能,他们也只能将自己去代替这部分职能,这部分职能要依靠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去承担,他们要承担一个国家的正义与邪恶。
他们所做出的决定,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
而另一方面,封建帝王的处理对象也是人,从根本上来说,封建帝王们本身就是人,杀死曹髦和杀死一个普通人从根本上来讲,在罪行上并没有不同,只是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不同罢了,社会影响不同罢了,但是人命从来就是等价的。
千古骂名是有的,但是,弑君的又何止司马昭一人?后世那些人在禅位之后大杀特杀明显更加残忍和不人道我看也没怎么受到非议,比如刘裕,不也天天有人说是南朝第一帝吗?
那么,难道杀人少的帝王就仁慈,杀人多的就残忍吗?
这难道不是典型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吗?
谁知道呢?
我只知道,就连今天评价如此之高的武则天死的时候不也是给自己立了无字碑吗?
还是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啊。

弱鸡楼主:司马文王承父兄之资,拓恢弘之业,吊民伐罪,抚定四方,三分有二,天下由此略定。

房玄龄等:世宗以睿略创基,太祖以雄才成务。事殷之迹空存,翦商之志弥远,三分天下,功业在焉。及逾剑销氛,浮淮静乱,桐宫胥怨,或所不堪。若乃体以名臣,格之端揆,周公流连于此岁,魏武得意于兹日。轩悬之乐,大启南阳,师挚之图,于焉北面。壮矣哉,包举天人者也!为帝之主,不亦难乎。

为何楼主不称太祖 太宗 世宗而称宣王 景王 文王?这是说他们为魏臣而不忠啊。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9 21:16:00 +0800 CST  
明天不一定更新了,后天继续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9 21:17:00 +0800 CST  
第四卷 真正的开始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30 14:49:00 +0800 CST  
曹魏咸熙二年八月,司马炎继位晋王,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故事终于正式开始了。
司马炎字安世,人如其字,他真的安定了三国乱世。
司马炎先生和他的父亲还有叔父不同,司马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贵囘族出身,他的爷爷司马懿那自不必说,那可是老牌军阀和内政大神,诸葛亮厉害吧,司马懿和他谈笑风生。他的叔父司马师那可是高平陵的阴谋家,传说杀了自己的妻子心狠手辣的人物,她父亲也是在西蜀边关喝了几年风,南征北战才勉强从哥哥手里接过了帝业,相比之下,继位之初的司马炎还只是个二十九岁没什么经验的年轻人罢了。
但是,司马炎是个不一般的人,他很聪明,也聪明的过分。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司马炎继位之初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父亲的葬礼规格问题,其实这个东西说难不难,说简单嘛也不简单,关键在于一件事——应不应该以天子之礼下葬。
司马昭手下的那帮人都是属于人精,贾充先生和荀勖先生都装傻充愣,关键时刻来了一个人决定了大事——石苞。
石苞先生是司马懿的老底子,和邓艾的起家方式很像都是司马懿提拔的干部,石苞直接提出应该天子礼仪下葬。
我只能说,石苞先生您也真是个粗人。
司马炎一想,反正自己就要做皇帝了,还演什么演,就这么办了。
咸熙二年司马昭死,以天子礼仪葬于崇阳陵。


安葬了父亲,司马炎算是正式上台了,上台之后,司马炎先生的第一要务就是稳定人心,毕竟换了领导人心不稳,自己根基又浅,其实他面对的问题,和一个人很像——曹丕。
曹丕先生当年就面临了这个问题,自己的父亲留下了一大帮功勋卓著手握重权的功臣宿将,自己很难控制这帮人,曹丕先生一拍脑门,发现了一个绝妙的解决办法——称帝。
称帝一方面可以给这帮老人加官进爵,另一方面也可以培植自己的势力让自己的根基得以稳固,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法,外加上司马家掌握曹魏国政二十多年,代魏时机早已成熟,现在司马昭去世,自己称帝也是顺理成章,万众所归。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公元266年2月八日)司马炎逼囘迫魏主曹奂禅位于己,司马炎即位称帝,国号大晋,改元泰始。
不过说起来简单,禅位的那套程序倒是颇为复杂。司马炎先生先是开坛祭天,然后说一番所谓魏德衰,晋有大功于魏的话(其实确实有点道理),然后当着四方少数民囘族以及群臣的面接受魏帝的禅让,大赦天下。
其实这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属于禅让称帝的基本步骤,关键在于,司马炎接下来进行了一系列深远的政治安排,这些政治安排决定了未来几十年内的天下格局。
首先是对魏室的处理。
以前代而言,对待前代亡囘国之君,项羽直接杀了已经表示归顺的子婴,王莽对待被他篡位的孺子婴可以说是极其残忍,不仅夺走了他的一切权利甚至禁止别人和他说话,导致孺子婴的情商和智商受到了严重限制,简直成了人猿泰山,话都说不明白。曹魏篡夺汉室虽然文明了不少,封刘协为山阳公,但是过程也是十分惨烈的,杀人夺玺,但是待遇还可以。就后世而言,刘裕先生,萧道成先生,萧衍先生等表示什么叫做善待亡囘国之君?我们不懂。
那再往后杨坚先生作为国丈杀光北周宗室这条就更不能提了不是。那后世的某几个朝代更是追杀到了大沙漠,把人家赶下大海,甚至有一个追到缅甸去了。
所以我居然得出了一个非常悲催的结论。
一直被我们视为最无耻废一帝杀一帝的司马氏一族,居然是中国历史上对待亡囘国之君最好的。
司马炎先是将曹奂封在金墉城(司马氏专门安置废帝废后的地方),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基本等于中等封国,绝对的超高收入贵囘族群体),宫室安排在邺城(好地方且便于监视),给予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祭祀礼乐都仿照魏初故事,一切如旧,上囘书不称臣,受诏不拜,总而言之一句话,您还是皇帝只是没权而已,好好安度晚年就行了。
而且,司马炎做到了从一而终,曹奂一直安静的活到了惠帝时期,西晋官方谥号“元皇帝”
在亡囘国之君里面,我没见过比这个好的谥号。
但是,别忘了,这种待遇是曹髦用鲜血换来的。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30 17:39:00 +0800 CST  
话说虽然到了这个时候,我大晋安平王也司马孚也没忘了继续演一波,司马孚在送曹奂先生去金墉城的时候激动地痛哭流涕表示自己永远是魏臣,老人家,别哭了,小心脑血栓犯了可怎么办?虽然司马孚表示自己是魏臣,但是,这个为大晋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千年三大爷,还有许多在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时期付出了汗马功劳的宗室们,司马炎是必须要优待的,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政治安排:封王。
这是决定了西晋命运的措施之一。

司马炎先生首先追尊宣王为宣皇帝,景王为景皇帝,文王为文皇帝,宣王妃张氏为宣穆皇后。尊太妃王氏为皇太后,所住之宫名崇化宫,这算是安排了皇室的方面。剩下就是安排藩王的方面了。封皇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皇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王牙王,皇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皇从伯父司马望为义阳王,皇从叔父司马辅为渤海王,司马晃为下邳王,司马环为太原王,司马王圭为高阳王,司马衡为常山王,司马子文为沛王,司马泰为陇西王,司马权为彭城王,司马绥为范阳王,司马遂为济南王,司马逊为谯王,司马睦为中山王,司马陵为北海王,司马斌为陈王,皇从父兄司马洪为河间王,皇从父弟司马楙为东平王。一共是二十七个王爷。(打字真是累死我了)
在整个西晋时期,这帮人将成为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他们将左右天下的命运。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30 22:21:00 +0800 CST  
先上图(这图有点问题,将就着看吧)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30 22:26:00 +0800 CST  
司马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贵族,所以他和他爷爷司马懿是有很大不同的,司马懿的人才储备非常深厚,比如石苞 邓艾 州泰等人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司马懿用人大致分两派,前者属于寒门出身的寒门派,而司马懿先生也用士族派,比如陈泰蒋济 高柔这些人,都属于他的好基友,出身比较高贵,属于士族的代表。
司马师先生和司马昭先生基本继承了司马懿的人才遗产,但是司马昭时期开始,整个朝廷就已经出现了人才凋零的倾向,比如我们提到的灭蜀之战,司马昭派的就是钟会和邓艾,邓艾属于司马懿的老底子,钟会则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到司马炎时代,整个朝廷的士族阶级力量空前强大,而且九品中正制的恶果开始明显的显现出来,朝廷中门阀林立,贾氏裴氏
石氏 荀氏 还有琅琊王氏和东海王氏 何氏 陈氏 卫氏 杨氏构成了西晋初年十大家族。
这帮人手握重权,掌控国政,和司马氏息息相关很多都有姻亲关系,构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但是,如果这帮人调转枪头,那就是十个司马氏。
而且,更恶心的是,司马炎除了这帮人之外,几乎无人可用。
由于西晋实行九品官人法,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所谓“资”,即门资、世资所构成的“门第”。所以西晋推行的九品官人法,门第高则品高,所授的官也高;门第低则品低,所授的官也低,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高级官吏的职位完全被门阀世族垄断的局面,当朝高官莫非前代功臣的后裔,不是他们的子孙,就是他们的曾孙玄孙。
尼玛一个司马氏就能篡夺大魏天下,十个司马氏,那就是世界末日。
在司马炎的心里,其实他一直没有忘记曹髦是怎么死的。
高平陵的事情绝对不能在他的身上重演
但是如果不用这帮人只靠自己是玩不转的,在没有科举制的晋朝,司马炎先生只能靠这些树大根深的士族但是也必须防着他们。
司马炎决定大封宗室屏藩中央,防止士族夺权。
出于这个目的,他对这二十七个王爷都是实封。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31 09:10:00 +0800 CST  
中国古代封王大致有两种封法,一种是实封,也就是既有封地也有兵权,说穿了就是独立王国只是要效忠于中央罢了,另一种是虚封,也就是只有头衔并无封地与兵权。
凡是实行实封的朝代,这都有一个共同点——藩王叛乱。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每一个朝代。
夏商时期就不提了,毕竟汤武的事迹在那摆着呢。
周朝分封800诸侯,即便是在王室权力较强的西周时期,诸侯之间的互相攻杀也是时有发生,西周初年共有800多诸侯国,到东周初年就只剩170多个(中间发生了什么你懂的),进入东周时期的结果我们都是知道的,春秋战国杀来杀去,王室根本就是摆设。
接下来是西汉,西汉初年刘邦大肆分封同姓王,导致诸侯王居天下之半,内廷只统十五郡,到景帝时期更是爆发了“七王之乱”,差点使得西汉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在之后是西晋,先按下不表。
之后是隋朝,虽然短暂,汉王杨谅先生还是反了一把过了过瘾,虽然被杨素老兄打的溃不成军好歹是补上了缺(成功成为了楼主的论据)。
在之后是唐代,唐代藩镇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割据之势,河北三镇节度使长时间不受中央管辖完全就是独立王国,这些各地节度使虽然没有封王之名但是却有封王之实,自玄宗朝始,到德宗成形,唐宪宗虽然有所削弱但是治标不治本,这些藩镇和朝廷对抗有的甚至超过百年,成了唐朝的心腹巨患。
明代朱元璋封朱棣等同姓王镇守北疆等地形成实封,结果朱棣先生的作为我们都是知道的,朱元璋尸骨未寒就起兵反叛直接打到了南京城下,把自己的侄子拉下马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靖难之役”。
清代清军入关之后分封吴三桂等三藩,康熙十二年康熙帝决定撤藩导致三藩反叛,吴三桂等三藩叛乱一度占据西南半壁江山成为了清廷入关以来面对的最大危机,历时八年才平叛成功。
我们可以知道,夏商周,西汉,唐,明,清分封这帮实封诸侯王或没名分但中央默认无力征讨的藩镇都有一个特点——他们中总有人会反,有时候还是全都反。
历朝历代,莫不如是。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31 09:11:00 +0800 CST  
那么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原因,既然实封有这么巨大的隐患那么历朝历代怎么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分封呢?
首先在这一点上不能先入为主,认为所谓以史为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要原因有三:1.王朝草创初期实力不足,或存在外部威胁,要靠藩王镇守边关,协助朝廷治理天下(夏商周明清)
2.要保卫皇室,保卫中央,防止权臣篡权(汉晋)
3.历史遗留问题,朝廷只能默认(唐,清也有一部分算在这里)
说实话,封建王朝第一代统治者普遍考虑的问题不是疆域不是一统而是单纯的两个字——社稷。保护政权不被消灭,是他们的第一目标,也是重中之重。

而有趣的是,这些朝代除了夏商周由于不是中央集权之外,剩下的封建国家中央集权政府对待这些诸侯王或藩镇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一个态度——削藩。
西汉削藩引发了七王之乱,藩王们为了避免权力被夺联合发动叛乱。
唐代唐宪宗等君王针对藩镇屡次发兵征讨,一直达到了晚唐时期。
明代建文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结果把皇位都削丢了。
清代削藩引发三藩之乱,清廷和吴三桂等三藩打了个你死我活最后,持续八年才算收场。

纵观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往往是第一代君主分封,紧接着第二代君主就削藩,然后藩王反叛,然后双方拼个你死我活。
有意思没意思啊?有必要吗?
对不起,有。
西汉的贾谊先生准确的指出了削藩的本质 :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
也就是说,这帮人无论亲疏远近都肯定要反。
我们来仔细的分析一下,首先从经济上,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封国:
西晋封王分三等,第一等大国食邑三万户,等二等一万到两万,第三等五千左右,这帮人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就有造反的本钱。
其次是军事上,西晋诸侯王和历代实封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军队,大国人数上万,小国也有数千,而配合封邑的人口,则可瞬间变出数倍的大军,自己的常备军则可以成为亲兵骨干,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么干的比如朱棣。
最后是政治上,历朝历代都有一些政治举措降低诸王在中央的地位来限制他们的势力,但是历朝历代的藩王都是不遗余力的向朝廷安插耳目贿赂重臣,比如明代的宁王叛乱,清代的三藩吴三桂选官号称“西选”,时人更是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晋朝藩王们在朝中的势力更是达到了历代之最,安平王司马孚总领军国重任,齐王司马攸堪称王中王(不是双汇火腿啊),总领诸王,到了后期,这帮王爷们动辄就是各种大将军,都督诸军事,势力庞大,不可一世。
有人有钱有权,老子也姓司马,凭什么不反?
这才是根本原因。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31 09:33:00 +0800 CST  
然而实际到晋朝本身,又有很多更严重的问题。
司马炎先生是个聪明的人,毕竟西汉的七王之乱情况就在那摆着,但是曹魏宗室无权皇帝被欺负的那么惨他也是知道的,所以他采取了一个神奇的思路。
我搞一大堆诸侯王,让他们互相牵制不久没事了吗?
这是最愚蠢的做法。
这是晋惠帝初期的形势图
从图上可以知道,赵王司马伦先生,楚王司马纬先生,汝南王司马亮先生距离京城最近,这三家王爷的封地或镇守地分别在下邳,襄阳,许昌。
这尼玛有这么分封的吗?你干脆把京城封出去算了。洛阳距离许昌169公里,司马亮的骑兵用不了三天就能打到洛阳。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然而司马衷的枕头底下居然睡着一个师!
亮剑里面李云龙先生第一次和楚云飞翻脸不就是因为楚云飞这货派兵进驻他的团部附近吗?这种封王方式,真是疯了。
然而,这还只是二十七家诸侯王中的八家而已。
如果这些诸侯王一起反叛,那么别的朝代是以全国敌一隅,晋朝是以一隅敌全国。
对不起,我笑了,我真的笑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31 12:40:00 +0800 CST  
在司马炎的思路当中,他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士族是不能信任的。
毕竟他爷爷是司马懿,这个假设我能理解。
但是,司马炎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还明白:这帮王爷也是不能完全信任的。
所以,在他执政的二十多年之中,他一直在小心翼翼的保持着政治平衡。
如果说政治平衡是走钢丝的话,司马炎走的,就是头发丝。
司马氏这帮人治国思路就异常诡异,总而言之一句话——不信任自己的大臣和元勋,也不信任自己的所有亲戚,只信任自己愿意信任的人
刘邦如此,朱元璋如此,司马炎也是如此。
所以,这帮人的子孙做出来的事情确实也差不多。
其实,限制大臣和元勋权力不一定非要建立什么藩国,但是这些人都选择了这条路,在他们看来血缘关系是最可靠的,所以疏不间亲,不任人唯亲难道要任人唯疏不成?
真是一错再错啊!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31 12:42:00 +0800 CST  

楼主:竹雅桃源

字数:348710

发表时间:2016-02-21 08: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30 15:40:43 +0800 CST

评论数:6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