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发】晋朝的那些事儿--请容我缓缓道来这本小说

不管钟会如何,嵇康依旧我行我素,司马氏对他的每一次征召他都拒绝,一方面在他心中他娶的是曹魏宗室女子,当过的是曹魏的中散大夫,他是魏臣,不事二主。
另一方面,嵇康早就不再想管这凡尘俗世的种种了。
但是在黑暗中,钟会始终盯着他,作为司隶校尉,钟会掌控着洛阳上下的情报网,朝内朝外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就连贾充先生都得让他三分,他以为想抓住嵇康的把柄那是易如反掌。
但是,他发现几乎没可能。
在没有文字狱的当时,嵇康的为人处世虽然狂傲但是根本毫无破绽。
直到吕安事件的发生。

吕安是嵇康最重要的好友之一,吕安为人正直但他的弟弟吕巽是一个猥琐小人,所谓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这货居然还真把嫂子迷奸了。吕安发现真相之后怒不可遏,打算把这个人渣送往官府,嵇康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劝吕安不要这么做,但是就在他们纠结的时候,
吕巽居然先发制人诬告他哥哥吕安不孝。
这个世上无耻的人我见过,这么无耻的根本就不是人。
在以孝治国的司马氏时期,不孝是大罪,吕安被抓了起来。
嵇康愤怒了,他眼看好友被诬陷,爱友如己的嵇叔夜根本不能容忍,他离开竹林愤怒的出面为吕安作证,但是这件事被钟会知道了。
钟会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干脆把嵇康直接抓了起来,但是他并不能杀掉嵇康,嵇康盛名在身如果不能杀的名正言顺自己难逃众人非议。
钟会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借司马昭之手杀掉嵇康。
如果借司马昭之手杀掉嵇康,那么自己既能报当日之仇又能不被人非议。
真是毒啊,钟会,钟士季。
这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4 17:23:00 +0800 CST  
不管钟会如何,嵇康依旧我行我素,司马氏对他的每一次征召他都拒绝,一方面在他心中他娶的是曹魏宗室女子,当过的是曹魏的中散大夫,他是魏臣,不事二主。
另一方面,嵇康早就不再想管这凡尘俗世的种种了。
但是在黑暗中,钟会始终盯着他,作为司隶校尉,钟会掌控着洛阳上下的情报网,朝内朝外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就连贾充先生都得让他三分,他以为想抓住嵇康的把柄那是易如反掌。
但是,他发现几乎没可能。
在没有文字狱的当时,嵇康的为人处世虽然狂傲但是根本毫无破绽。
直到吕安事件的发生。

吕安是嵇康最重要的好友之一,吕安为人正直但他的弟弟吕巽是一个猥琐小人,所谓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这货居然还真把嫂子迷奸了。吕安发现真相之后怒不可遏,打算把这个人渣送往官府,嵇康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劝吕安不要这么做,但是就在他们纠结的时候,
吕巽居然先发制人诬告他哥哥吕安不孝。
这个世上无耻的人我见过,这么无耻的根本就不是人。
在以孝治国的司马氏时期,不孝是大罪,吕安被抓了起来。
嵇康愤怒了,他眼看好友被诬陷,爱友如己的嵇叔夜根本不能容忍,他离开竹林愤怒的出面为吕安作证,但是这件事被钟会知道了。
钟会觉得这是天赐良机,干脆把嵇康直接抓了起来,但是他并不能杀掉嵇康,嵇康盛名在身如果不能杀的名正言顺自己难逃众人非议。
钟会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借司马昭之手杀掉嵇康。
如果借司马昭之手杀掉嵇康,那么自己既能报当日之仇又能不被人非议。
真是毒啊,钟会,钟士季。
这个睚眦必报的小人。

但是如何借助司马昭之手杀死嵇康,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可不是那么容易,嵇康先生一向安分守己和司马昭并无过节,更何况司马昭还一直想拉拢他。
但是钟会知道,只要拿出了那个东西,司马昭立刻就会借机杀了嵇康。
那份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是嵇康的催命符。

这封信是嵇康写给山涛的,当时山涛想推荐嵇康接替自己担任选曹郎,嵇康知道之后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这篇文章名流千古,文学艺术价值极高,但是最关键的是嵇康在其中写出的那份悲愤和痛苦。
嵇康说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比如头面十五日不洗,纯粹就是托词,嵇康先生在打铁的附近干脆就修了一个水池,打铁累了就进水池里面洗澡,惬意得很。他表示山涛并不能理解他的志向,道不同不相为谋。
那个山涛,并非这个山涛啊。
其实最关键的是,他自比许由,非汤武而薄周孔,彻底把所谓的礼教踩在脚底下,其实也就是把统治的司马氏看的一文不值,潜台词就是:“即便是圣人在世,圣君在朝,我也是不会出来的。更何况你们这帮人。”
嵇康这封信根本就不是和山涛绝交,而是和世俗决裂,他要告诉世人,嵇康阮籍的竹林不是名利场,是非窝,竹林中人不是能被大染缸染得五颜六色的败类,竹林中人要的是自由,是理想,是宁静,是快乐。竹林之外,与我何干?

很多人觉得之所以这份私人书信会流传出去是山涛故意的,但是这不可能。
这封信山涛是不敢也不会公开的,唯一的可能只有钟会。
钟会是司隶校尉特务头子,又对嵇康十分怨恨,这封信恰好可以作为致命的炸弹,如此蔑视礼法的人在那个时代就好比全民公敌,士族忍不了,司马昭也忍不了。
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司马昭忍了。
司马昭并非是一定要忍的,只是因为嵇康名声太大,杀死嵇康对天下都没法交代,司马昭没有理由这么做,但是这次理由来了,司马昭可以借机对像嵇康那样的竹林人士亮出自己的屠刀逼迫他们投靠自己,为司马家在人望上加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钟会抓住时机大举陷害嵇康说他作伪证反抗朝廷。
司马昭糊涂了,他愤怒了,他被迷惑了。他终究只是个政治上的矮子。
嵇康就这样成了一场闹剧的牺牲品,他有什么错?为被诬陷的好友作证也是错的吗?不愿投靠奸佞也是错的吗?鄙视那吃人的封建礼教也是错的吗?
究竟是嵇康错了,还是时代错了?
嵇康就像是华丽的绽放在黑夜之中的那一朵昙花,没人知道,其实他只有一瞬间的美丽,等到凋谢了我们才会去惋惜,在这寂寞的夜晚,谁都不知道,曾经有这样无与伦比的时刻。
嵇康已经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符号。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4 17:24:00 +0800 CST  
牢狱之中的嵇康很痛苦,他并不畏惧死亡,死亡对他来说只是梦醒了,另一场梦而已。
他苦恼的是这监牢太小,没有自由。
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嵇康做到了,他这一辈子都是一块美玉,毫无瑕疵。
在临死之前,嵇康安排了自己的身后事:“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以后,山涛就是你们的父亲,你们不会孤独的)
嵇康最信任的人,就是那个被他写了绝交书的山涛啊。
君子之交,只需要一句话的默契。
山涛遵照遗命将嵇绍培养成了一个和他父亲一样伟大的人。
嵇康已经了无牵挂。

司马昭处死了嵇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黑暗一页。他当着三千个太学生的面杀死了他们心中那个符号,杀死了曹髦斩断了他们心中的“忠”,杀死了嵇康,斩断了他们心中的“道”,
就好像一棍打断了中国士族的脊梁骨,这些人不再淡泊,不再安贫乐道追求自己心中的那份宁静。他们开始纵欲狂欢,就好像明天就是末日,他们开始贪墨成性,他们丧失了最后一丝信仰,整个时代开始腐化,就好像大树从根基上开始溃烂。
最后那轰然倒塌的时刻,只不过是有人推了一把罢了。

后世的音乐家们为了复原广陵散费劲心思,还好终于找到了古谱算是承继了先贤的绝学,但是谁都领会不到当年的意境了。物是人非。
嵇康墓在安徽,我去看过,里面早就已经空了。

嵇康死后,竹林彻底崩溃了。
阮籍刘伶仍旧饮酒,只是再也没人给他们弹琴了,山涛抚养了嵇康的孩子,就像嵇康还在他身边一样,阮咸依旧谈他的琵琶只是人已经不知所终,王戎沉迷在高官厚禄之中早就不能自拔了。最痛苦的,就是向秀。
那个曾经和他一起锻铁,一起合作,一起饮酒,一起作诗的知己,已经死了。
嵇康和吕安都死了,向秀失去了两个朋友,失去了灵魂。
叔夜,你怎么就先我而去了啊!
向秀在痛苦中为了避免步嵇康的后尘决定出仕,在去洛阳的路上,他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痛苦,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文章——《思旧赋》
将命适于远京兮14,遂旋反而北徂15。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16。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17。
践二子之遗迹兮18,历穷巷之空庐19。
叹黍离之愍周兮20,悲麦秀于殷墟21。
惟古昔以怀今兮22,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23。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24。
悼嵇生之永辞兮25,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26,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28,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29,遂援翰而写心30。[1]
我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也不会说的比这个好了。

司马昭见到向秀以后对他说:“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 (你不是不想做官吗?怎么来我这了?)
当年曹操杀了杨修以后也问杨修的父亲杨彪先生:“杨公,你怎么瘦了?”
这些当权者还能算是人吗?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4 17:28:00 +0800 CST  
竹林章节结束了,继续讲战场。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4 23:01:00 +0800 CST  
第三卷灭蜀大计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0:56:00 +0800 CST  
洛阳城的风风雨雨吹打了很多人,但是有一个人可管不了这么多——邓艾。
邓艾先生从正元二年开始就一直在大西北喝风,根本就管不了洛阳城中的事,而且他还有一个棘手的敌人——姜维。
蜀汉集团自从诸葛亮先生死了着实安静了十几年,原因嘛还得从头分析。
众所周知蜀汉大致分三派:荆州派 东州派 益州派
其中荆州派是统治集团却是外来集团,东州派属于刘璋时期的老底子,益州派是益州的本土集团属于被统治阶级代表人物就是谯周。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0:57:00 +0800 CST  
这三个派别里面,荆州派的北伐意愿是最强的,东州派和益州派其实都不太想北伐,所以北伐这项蜀汉国策在执行中其实阻力是很大的,比如李严谯周等人都不愿意北伐,支持北伐的诸葛亮死去以后,北伐的支持力度就开始大幅度下降,因为北伐既劳MIN伤财又收效甚微,对于蜀汉来说不北伐迟早被曹魏消灭这个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对于益州派来说,他们属于被统治者被蜀汉统治和被曹魏统治都一样,蜀汉连年北伐死的是益州百姓,得益的是荆州集团,这是在拿益州人民的鲜血铺平蜀汉一统天下的道路,他们是不愿意做的。
猎物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被谁吃,而是自己能活多长时间。
诸葛亮的后继者蒋琬先生就很懂这个道理,他深知国内反对北伐所以干脆就摆出一副姿态表示自己要大造舟船打上庸(当年孟达先生那地方),上庸处在益州下游,这要是打过去粮草问题倒是解决了,人回不来。
蒋琬先生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干脆就没打算打,蒋琬老兄从延熙元年一直号召大张旗鼓折腾到了延熙九年他自己死了都没出动,反正就是表示北伐是必须的,这是国策,但是我们要好好准备,不能轻举妄动。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1:04:00 +0800 CST  
反正不就是不打嘛。
蒋琬死后,费祎先生上台了,费祎先生和蒋琬先生是一个套路,根本就不打算大举北伐,但是无奈此时蜀汉内部鹰派——姜维一看蒋琬死了,表示要北伐,费祎镇不住姜维,又要维持同事关系所以每次就给他万把人让他去魏国转一圈,这点人别说打到洛阳,估计出了陇右都费劲,其实费祎倒未必怕姜维立功威胁自己的位子,估计主要还是深知蜀汉国力有限根本不想北伐,蒋琬费祎两位虽然是荆州派,但是都属于鸽派,姜维先生虽然是鹰派但是还是得被压制。
延熙十六年,也就曹魏嘉平五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终于没人能掣肘他北伐了,当年夏天,姜维就率军数万北伐,他选择了诸葛亮的老方向,目标是南安。
很可惜,由于贮备不足,蜀汉大军没走到南安就没粮食了,不过这只是一次试探。
曹魏正元元年,姜维再次出动,这一次姜维声势浩大攻破多地,虽然损失不小,但是姜维还是杀死魏将徐质并将他斩首,并且将数个县的人民移居到蜀地。
曹魏正元二年,姜维继续北伐,这一次的倒霉鬼是我们之前提过的王经先生,本来王经先生只要固守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王经老兄书生意气表示劳资要建功立业不能当缩头乌龟结果被姜维打的大败,死伤数万魏军,这是姜维有史以来北伐取得过的最大胜利,王经残部退守狄道,曹魏西线情势危机。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陈泰老兄和邓艾老兄闪亮登场。
姜维先生的苦日子来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1:07:00 +0800 CST  
由于西线损失惨重,姜维兵临城下,司马昭派出了自己的三大爷司马孚坐镇后方,派陈泰和邓艾领兵收拾残局,摆在陈泰和邓艾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狄道。
邓艾表示,壮士断腕放弃狄道,退守周围城池困死姜维。
陈泰正好相反,陈泰先生表示要守住狄道,击退姜维。
虽然事实证明陈泰先生的策略是对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认为邓艾先生的意见就是错的,相反,我个人觉得邓艾的策略更有道理一些。
首先在地理上来看,狄道虽然是咽喉要道,但是当时已经不能防守,放弃狄道退守周围的险要地区蜀军也是寸步难行,虽然不能反败为胜但是也能使得损失降到最低,等姜维退军狄道就会回到大魏手中。(在这之前姜维也占领过狄道)
但是陈泰不愧是大魏后期文武双全的人才,他敏锐的察觉到姜维的弱点——多疑。
陈泰布设疑兵沉着防御,姜维无奈之下害怕归路被截断选择退军。
这次,只能算是个热身。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3:57:00 +0800 CST  
在这之后,邓艾先生便和姜维成了专业对手。
甘露元年,姜维出兵祁山,邓艾先生沉着应对,姜维明显感觉到邓艾是个有实力的选手,自己之前遇到的菜鸟根本和他不是一个级别,邓艾在防御中转守为攻,敏锐的察觉到姜维在夜晚渡水西进,与姜维战于段谷,姜维被邓艾彻底打爆,损失惨重,蜀中民怨沸腾。姜维效法诸葛亮自请贬为后将军。(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邽,艾与战於段谷,大破之)。其实姜维此次失利和猪队友也不无关系,胡济先生没有按照约定赶来导致姜维孤立无援最后大败,姜维先生内心其实是不服的。
果然,姜维表示劳资不信邪,甘露二年,姜维趁司马昭和诸葛诞在淮南大战,出兵骆谷,攻打魏军粮草聚集地长城(是个地名),结果司马望(司马家用于掌管西军的统帅其实主要作用是防着邓艾)和邓艾先生据守不出,姜维进退不得两军僵持四个多月,后来姜维听说诸葛诞兵败才领兵退回。
谁说打赢了就不会坚守的,邓艾先生这不也当缩头乌龟了嘛。
景元三年,姜维再度出兵讨伐司马昭,结果这次邓艾先生再度料敌于先,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势阻击姜维,双方在侯和正面交锋,姜维退回沓中。关于侯和之战,虽然有人表示姜维先生应该是没输,甚至有人表示姜维胜了(不可理喻)但是根据史料我认为邓艾应该属于小胜。
如果说司马懿和丞相是旗鼓相当,那么到此时邓艾先生对姜维一次大胜,一次小胜,三次战平(算上249年那次算准姜维偷袭洮阳),就算保持不败吧。
然而罗贯中先生表示不服所以邓艾先生的战绩在演义中强行逆转,惨不忍睹。
我只能说,罗贯中对邓艾和曹真爱的深沉。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3:58:00 +0800 CST  
对姜维的凶猛战绩使得邓艾成为了继郭淮陈泰之后曹魏在西面最得力的大将,司马昭也知道邓艾是西边的支柱人物所以对他非常信任,将他加封为征西将军,食邑六千六百户。
其实说句公道话,邓艾先生对姜维和司马懿对丞相是有很大区别的,首先邓艾先生并非龟缩不战之辈,反而屡屡主动出击,其次,邓艾在指挥上和利用地形上确实略胜一筹。
姜维先生确实是虐菜高手,在陈泰和邓艾这样的高手没来之前是连战连胜把曹魏西方打了一个底朝天,但是邓艾以来他瞬间就玩不转了,不过考虑到蜀汉国力的毕竟有限外加后期缺乏得力的内政人才调度粮草,最关键的问题是缺乏人才和内部不稳,所以姜维也有一部分算是非战之罪。但是姜维连番失利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1.蜀汉国力损耗 2.曹魏蠢蠢欲动。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5:08:00 +0800 CST  
其实,姜维先生也很清楚蜀汉政权此时已经是岌岌可危,自费祎死后,蜀汉已经面临了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并且存在严重的内部矛盾。
其实,不是严重,是极其严重。
关于人才短缺的问题,我想,只要列出下面这张表大家就都明白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7:17:00 +0800 CST  
延熙三年(240年)——向宠,蜀汉重要将领。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董允,蜀汉重要大臣。
延熙十年(247年)——向朗,蜀汉重要官吏。
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蜀汉重要将领。
延熙十二年(249年)——马忠,蜀汉重要将领。
延熙十四年(251年)——邓芝,蜀汉重要将领。
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蜀汉重要大臣。
延熙十七年(254年)——张嶷,蜀汉重要将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7:17:00 +0800 CST  
反正以上的各位都有一个特点,他们都死了。
不仅仅是人才的死亡,还有军队的损失比如延熙十七年大将张嶷死亡连带着蜀汉最精锐的五千无当飞军也全部丧失,无当飞军是天下精兵,当年司马懿老兄就见识过这支由少数民族组成的精锐的凶猛战斗力,诸葛亮善于治军,当年迁少数民族于成都作为军户,这些人十分剽悍善战,但是这些精锐一旦损失就很难补充。
到景耀四年(曹魏景元二年),整个蜀汉政权成功实现了老龄化,智障化,低端化的进程,成为了三国之中行政效率最低下的政权。尤其是,经过几代的人事更迭,蜀汉的带路党益州派已经占领了舆论的制高点,整个蜀汉的民心开始转变,延熙二十年著名的带路党社会公知大V谯周先生写下了《仇国伦》反对姜维北伐,文章观点清晰文采飞扬,大致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1.汉室正统的地位早已不复存在,现在蜀汉和曹魏是两个国家,讨伐曹魏根本师出无名。2.你能经得起折腾,蜀汉也经不起折腾,劳资不陪你玩。
今天的带路党要是有谯周先生一半的水平也就不至于天天在那狺狺狂吠了。
按理来说这东西算是大逆不道,要是放在诸葛亮时期估计丞相得把这货直接发配到南中开荒,但是当时的蜀汉朝廷干脆就不管。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兴复汉室只是个泡影,别做梦了,洗洗睡吧。
姜维知道,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只是因为他要实现丞相最后的心愿。
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7:18:00 +0800 CST  
另一方面,蜀汉朝廷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内斗激烈。
多年以来,诸葛亮用人的第一标准都是忠义,要求私德良好,这一点非常关键,首先蜀汉是以弱敌强,如果人才不能保持忠诚那么就毫无用处,掌握重权之后就向曹魏投降当带路党那可就惨了(那位杀死魏延的杨仪先生就有过这想法),所以必须保证忠诚,其次才是才干。
在这种用人方式之下,蜀汉的内部在诸葛亮在世之时工作效率的确很高,因为诸葛亮处理政务效率极高又事必躬亲,但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先生上台,蒋琬和诸葛亮在内政方面差距不小,此人还曾经因为不理政事被刘备责怪过,当权以后虽然没什么战事但是蜀汉国力并没有太大增长,费祎先生的治绩虽然还可以,但是蜀汉的内政人才确实已经凋零,到费祎死后,蜀汉的军事大权基本由姜维接管,而内政方面人才却短缺无人能顶上费祎的位置。
国无贤良必有佞臣。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17:55:00 +0800 CST  
没想到这篇打赌的作品已经写了十万字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22:29:00 +0800 CST  
还是感谢各位一直以来的支持。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5 22:30:00 +0800 CST  
说实话,对于姜维,刘禅是不那么放心的。
虽然刘禅算是没什么作为的君主,但是他很清楚,蜀汉靠他治理是不行的,他必须任用有作为的大臣代替他治理蜀汉,诸葛亮号称相父他是很放心和敬重的,蒋琬和费祎都开府治事,权力很大,但是刘禅也从没有担心过也从没有也从没有想过去制衡过,唯独到了姜维先生,刘禅有点坐不住了。
首先在刘禅的思维方式中,姜维是个降将,而且并非荆州集团的人。姜维是在诸葛亮北伐时不得已投降诸葛亮的,说实话谁都不能保证他的忠诚度,毕竟是叛变过一次的人在人格上就很难担保。虽然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对待降将历代帝王都很难彻底放心。
其次,姜维是个武将而且功高难制,对于帝王来说,对武将的恐惧远超过文臣,因为文臣一般来说忠诚度都要比武将高,文臣一般受封建思想影响很重,讲究忠君爱国不会轻易反叛,
武将一般比较粗鲁,一旦跋扈专权两汉以来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比如:董卓。
但是对于刘禅来说,没有姜维就无人能抵御曹魏,所以他必须得用姜维,刘禅的政治才能毕竟有限,他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制衡姜维,所以他选择了黄皓。
黄皓用事起于尚书令陈祗死后,当年董允对黄皓十分不待见所以黄皓一直没能掌握权柄,董允死后刘禅任用黄皓和陈祗,陈祗死后黄皓专权无人能制。黄皓是个宦官,还是个小人,别说治国一窍不通,估计认字都费劲,但是他有一个好处——听话。
历朝历代,皇帝对抗权臣经常使用宦官,利用宦官做监军,做税监,甚至利用宦官批奏折(某明),而纵观历朝历代,宦官权力再大最多都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唐代大宦官仇士良控制天子但是最后居然退休收场,明代号称立皇帝的刘瑾先生被明武宗一张纸条就消灭了。所以刘禅并不担心黄皓专权,反正黄皓听自己的,说到底还是自己掌权。
另一方面,虽然刘禅也下诏北伐,但是他也是做做样子罢了,北伐是有理想的人才能做的,刘禅先生很明显没什么理想,要不然他也不会放任费祎蒋琬等人的行为,他的想法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姜维天天北伐这是属于给自己没事找事他当然不太愿意,在刘禅的思维里面,享乐是第一位的,为了享乐要保护自己的权力这才是关键。
景耀四年开始,黄皓用事总揽朝政。
姜维自然对这个阉人很不待见,黄皓为了对抗姜维在朝堂内外网罗党羽,包括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董阙等人都加入了黄皓一方,当年诸葛亮的预言终于成真,亲小人,远贤臣。当年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等人噤若寒蝉,现在诸葛亮董允死了,黄皓用事,蜀汉大政虽然没有出现太大的崩溃,但是内部矛盾已经凸现出来。
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遭遇段谷的惨败之后,姜维在国内的号召力和威信倍受打击。景耀元年(258年)黄皓用事之后与姜维的矛盾迅速激化,以至于黄皓打算用阎宇取代姜维,姜维和黄皓之间渐成水火之势。
景耀五年,姜维上书要求杀死黄皓被刘禅拒绝,姜维恐惧决定在沓中屯田避祸。黄皓因为姜维握有兵权也不敢轻易对他下手。
至此,蜀汉已经算是君臣互相猜忌,内外不宁了。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6 01:14:00 +0800 CST  
曹魏景元三年,眼见蜀汉陷入困局,司马昭开始有了动作。
话说远在洛阳的司马昭老兄自从寿春之战之后就没主动打过什么仗,但是司马昭绝非碌碌无为之辈,在治理国家上他属于优秀的干才,这六年以来,司马昭先生一直在屯田整军,积极备战扩充实力。另一方面,司马昭要做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调整战略重心。
从前,魏国的基本国策就是先灭吴,再灭蜀。司马昭决定改变这个战略,他要先灭蜀,再灭吴。司马昭认为蜀国刘禅暗弱,国内不稳,姜维北伐消耗了蜀汉国力,此时是伐蜀的大好时机。(《三国志》——文王以蜀大将姜维屡扰边陲,料蜀国小民疲,资力单竭,欲大举图蜀。)
为此,司马昭先生决定召开军事会议。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6 08:23:00 +0800 CST  
但是司马昭先生没料到的是,除了钟会先生以外,所有人都表示反对。
之所以群臣会表示反对大致有以下两个理由:
1. 一直以来蜀对魏都是处于攻势,因为蜀国有川地天险易守难攻,而且魏国在陇右地区兵力不足只能防守难以进攻。
2. 魏国一向是伐吴为主,如果攻打蜀国,吴国必定救援到时将两面作战。
司马昭表示,你们全票反对,我一票赞成,赞成有效,提案通过。
为了显示自己伐蜀的决心,司马昭老兄干脆杀了持反对意见的将领邓敦先生,并将他传首示众来震慑群臣。(《晋书·文帝纪》:“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
至此,无人再敢质疑伐蜀的决定。
司马家这帮搞阴谋的,就不能好好说话吗?

楼主 竹雅桃源  发布于 2016-03-26 08:24:00 +0800 CST  

楼主:竹雅桃源

字数:348710

发表时间:2016-02-21 08: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30 15:40:43 +0800 CST

评论数:620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