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那些事儿】荣耀与恐惧——那一拨一拨的越南人

公元1471年,不可一世的安南圣主黎思诚(时为越南后黎朝)率大军亲征,攻打南方宿敌占婆国。占婆国王盘罗茶全不敌,向邻国真腊求救。

当时安南、占婆和真腊的关系有些类似中国南宋时期的蒙古、金和南宋的关系。虽然占婆向真腊求救,但双方就如金与南宋的关系一样,虽然唇亡齿寒,但彼此是累代世仇,积怨很深——结果很合理,真腊拒绝救援。

于是,安南军在诡计和刀锋的作用下长驱直入,轻而易举击败了脆弱的占婆军。盘罗茶全求和无效。

同年,安南军攻破了占婆都城,俘虏了盘罗茶全及其臣民三万余人,另杀死四万余人,该城血流成河,几无活人,以至于后来的占婆人只能另建都城。

四月,盘罗茶全高高兴兴地结束了俘虏的生活,于军中病死。俘虏在半路中死掉了,黎思诚感到无法向列祖列宗交代,于是充分贯彻了儒家礼教中形式大于实质的宗旨,将盘罗茶全的首级斩下保存,尸体烧毁。回到都城升龙(即今河内)后,黎思诚将其首级和俘虏献捷于太庙。

从此以后,占婆一蹶不振,仅余弹丸之地,沦为安南附庸直至消亡。

黎思诚则因此造就了越南历史上国势的高峰,之后继续对占城、真腊(唇亡齿寒啊)、老挝用兵,掠地无算。黎思诚死后被谥为圣宗,成为越南历史中评价最高的君主之一。

虽然如此,后黎朝却也没有高兴多久,因为随后的几百年基本上就是后黎朝君主们的受难史。

受难史自50余年后始。公元1527年,后黎皇朝权力旁落,权臣莫登庸毫不客气地篡夺皇位,虽然后来黎氏子孙在其他将军的帮助下成功复辟,却再也没有重拾皇权,依旧延续了被强臣挟持的命运,越南也进入了长达260年的分裂之中。

公元1771年,西山阮氏三兄弟起义,史称西山朝。公元1787年,起义军在首领阮文惠的率领下攻克升龙,后黎皇帝连名义上的皇位也无法保住,逃到中国避难。公元1788年,黎氏遗族,向宗主国——中国清朝要求出兵援助。乾隆帝不忍拒绝这群可怜人,遂派大臣孙士毅率兵护送他们进入安南,并一举收复升龙。

然而胜利不久,得意洋洋的清军就遭到阮文惠军偷袭,后黎朝末代帝黎维祁毫不含糊,头一个逃走,结果清兵大败,退出了越南。后黎朝遗民复国无望,从此流亡中国。黎维祁老死北京。

完成此举的阮文惠,被后世追认为越南的民族英雄。

当然,这位民族英雄虽然打败清军,却更深知北方力量的可怕——那北方的大怪兽才是越南人的千年噩梦。为了以后能睡的安心,阮文惠甫一获胜,便向清朝皇帝上书讲和,送礼示好,并和越南历朝新上马的国君一样,主动申请成为藩属,请求册封。

幸运的是,老年时期的乾隆皇帝是一个很好哄的人,他很得意地把这次不成功的越南之征,放在自己的十大武功之中。看到阮文惠很恭顺,遂封其为越南国王。

如此,后黎朝灭亡了。西山朝继立。

西山朝也没有得意太久。公元1802年,距阮氏三兄弟起义不过31年,西山朝也被推翻。

西山的死敌,旧贵族阮福映,在法国支援的枪炮的帮助下,瓦解了西山朝。阮福映极其痛恨西山势力,对西山朝首领们及其后裔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当时阮文惠早已死去,他的墓室被挖开,尸骨被捣弃,头颅被永远幽禁在狱室。而被活捉的西山阮氏一族,不论男女,统统被分尸碎骨,骸骨被捣碎扬灰,再被大象踩踏。

当然,报了仇后,阮福映照例不忘继续向中国清朝示好,愿永为藩属,请求册封。

嘉庆皇帝最后对之赐号“越南”,也就是当今越南国名的来历。

仅以上文故事,作为本故事的开篇。

纵看越南历史,其就是一个向北努力摆脱羁绊,向其他方向(主要是向南)拼命扩张的历史。

向外扩张是当今越南的存在的重要因素,同样,与北方势力处理好关系,也是各朝代越南能够稳定流传的唯一法门。

越南就像是一个从中华大家庭里独立出来的小儿子,一方面为了独立,他拼命反抗着父权;另一方面慑于中华的力量,又不得不与父亲保持良好关系。

如今这个小儿子已经完完全全的自立门户,是时候,去思量历史中那些点点滴滴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0:00 +0800 CST  
越南——曾经的中国人和中国地

严格来说,越南真正从中国分开,走向独立的日子并不太长。

中国的秦汉以前,中南半岛还处于懵懂状态,原住民们的社会关系非常原始,中国当时的史家们大概为了方便起见,将这些原住民们统统划到了百越之中。

这个时候,中南半岛南端的扶南国是唯一一个相对具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大概在公元一世纪,扶南控制着半个中南半岛。当时,中国的汉朝已经控制了中南半岛东北部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公元一三七年,日南郡的土著,占族人区连杀死中国汉朝的地方官员,率众从东汉独立,其势力占据原日南郡的大部份地区,后建立占婆国。注意,占婆国是越南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势力,虽然严格来说,占婆国与越南国更像是敌国,民族、文化、宗教都有巨大差别,比如占婆国受到印度文化影响,以婆罗门教为国教,而越南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区域。但最终,占婆亡于越南的进攻,土地并于越南,故占婆故事也变成了越南历史的一部分。

公元五世纪,本是扶南国的属国的真腊兴起,渐渐取代了扶南,成为半岛上的霸主。

而占婆国与真腊连年混战,越活越强悍,之后势力又渐渐扩张至北方,占领了中国九真地区,与当时属于中国的交趾地区邻接。

占族人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凭借中南半岛地理优势,与中国的对抗中丝毫不落下风,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越南——交趾的崛起。

交趾最早的居民,历史中语焉不详。越南官方史书采用了一部神话的说法,自称祖先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时建立国家“文郎国”——“其疆域东临南海,西接巴蜀,北临洞庭湖,南临胡孙国……”——好吧,就像朝鲜的檀君传说,这种基本上存在于传说中的大国并不被头脑正常的学者认可。可以肯定的是,文郎国即使存在,其统治范围也就在如今越南北部和中国广西西部的一小块,且其文明程度和生产力显然落后于同时代北方的居民。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1:00 +0800 CST  
大约公元前258年时,来自北方的古蜀国的一个贵族蜀泮征服了文郎国。蜀泮南征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当时中国大陆正是战国七雄争霸时期,西部虎狼之国——秦国在野心勃勃的秦惠王的带领下,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向四方扩张。秦国的将军狡猾善战,士兵强悍凶猛,他们通过刀锋和计谋击破了古蜀国,占领了巴蜀之地。这次事件造成了两个结果,其一蜀地土地肥沃,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秦国据此获得了统一的实力。第二个结果就是造成了古蜀国贵族的南迁。

蜀泮的南征,严格来说只是逃难,然而这群狼狈如丧家之犬的逃难者来到古越南,却俨然成为拥有强大力量的侵略者。古越南的土著王朝(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土崩瓦解,蜀泮据此建立了安阳国,自称安阳王。

安阳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几十年后,就被来自中国的割据势力南越国(国王赵佗,本为秦将,趁秦末乱世而割据南越之地)所灭,至此古越南的土地并于中国。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1:00 +0800 CST  
很多的越南学者乐于将南越国描绘成越南当时的正统王朝,并命名为赵朝(越南史书中的封建朝代习惯于用统治者姓氏命名,国号反而较少提及)。这其实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首先赵佗本人是秦国恒山郡(今位于河北)人,其次赵佗的部下、党从也都是中国南迁的军人。可以说赵佗作为秦末的实力军阀征服了古代越南,同时他们也有割据一方、裂土为王的想法,但如果说他们是被征服的土著民族的代表,那么赵佗同学要相当委屈和愤怒了。

不管怎么说,事实是,自从古越南并入南越国,后世又同南越国一道并入西汉,再先后成为东汉、三国的吴国、晋等中国王朝的一部分,一千年来,大量的中国北方人,或因履职,或因避祸,或因发配,或因戍守,或因投机,纷纷迁徙到古越南土地,他们带着相对高端的文明和工具,渐渐的同化和稀释了当地的土著居民,等到唐朝末年时,当地的居民使用着中国字,说着中国话,受中国制度管束,已经与中国人差别不大。



正如欧洲人的后裔跑到了美洲,然后闹独立,成立了美国。越南的独立,也可以理解为,一群在交趾的中国人处于自身目的和利益,从中国独立出去,形成越南前身。研究越南历史,其实更像是研究中国一个地区割据政权的兴亡更替史。

……未完待续……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1:00 +0800 CST  
自从独立开始,千余年来,越南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魇——北方的怪兽。凡是历史中能够对抗北方怪兽的人都是越南人心中的英雄奥特曼。

说到这里也许很多国人会很意外,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就该理解,对于一千年前的小国之民来说,一个邻接的庞大帝国是多么的可怕。

一个回纥可汗曾经语重心长的教育自己的族人:千万不要和中国人作对,最好不要有任何瓜葛。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以超强的繁衍能力、超常的适应能力、超级的实用主义精神,实现着外部领土的扩张和内在血统的融合。五千年前,东亚大陆上有夏人、夷人;三千年前有殷人、周人、羌人、荆人、犬戎人;两千年前有匈奴人、鲜卑人、越人;一千年前有契丹人、回纥人,如今大家统统都是中国人。

当时代在唐末的时候,越南的居民其实已经都是中国人了,但恰巧在这个乱世,一颗种子深深的埋在了这片交趾大地,随着后续持续多年大陆王朝的式微,这类种子渐渐强壮,出乎意外的成长为大树,终究促成了越南独立于中国的力量。



公元939年,埋下这颗种子的第一个英雄奥特曼出现了。

每当看到这个名字,每个现代越南人都会高呼一声万岁。

这个人就是吴权。

一千年前的吴权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个地方割据政权的头目,在中国史籍中寂寂无名,坦白的说,其自身事迹在中国古代名将名君之中也不值得大书特书。毕竟,作为中国古代混战时代某一割据政权的一个反抗势力,吴权所对抗的中国势力——北方怪兽的代表南汉——甚至都不是中国正朔的王朝。

不过就像奥特曼一样,吴权毕竟在与北方怪兽的较量中取胜了,作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越南土著代表,吴权选手获得历代越南学者的高度称赞。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2:00 +0800 CST  
吴权,按照越南史书的说法,其为吴朝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前吴王,亦或吴先主。注意,此处强调的是越南史书,因为其所开创的吴朝,可能压根就不存在。



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吴权是交趾唐林州人,贵族出身。父亲吴旻曾任州牧。就像中国史中那些乱世枭雄的光怪陆离的出生记录一样,《大越史记全书》也说吴权出生时大有吉兆,总之不能归纳为正常人类,“王生有异光满室,状类特殊,背上有三黑子,相者奇之,谓可为一方之主,乃命名曰权”。另外还有史藉描述吴权长大后的表现,归纳为两方面:长得帅和有能力——“及长魁悟(奇伟也),目光若电,缓步如虎,有智勇,力能扛鼎。”

成年后,吴权在交趾军阀杨廷艺手下当牙将,很可能在此期间,吴成为杨的义子,而杨廷艺可能是非常赏识吴,将爱女嫁给他,两姓结成姻亲。

作为吴权同学的老上级,杨廷艺也是枭雄一类的人物,其家族的命运与吴权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也值得说一说。

杨廷艺原为交趾静海节度使(唐朝的封官)曲颢的将领。当时,南汉政权据广州,曲氏据交州,在唐末割据时代,双方都是本是平起平坐的军阀,因为离得近,纠纷矛盾就多,到这个时候已经势成水火。曲颢之子曲承美被后世认为是个标准饭桶,他继位后,败给南汉君主刘岩,交趾地区从此归属南汉,杨廷艺也跟着归降南汉。

……未完待续……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2:00 +0800 CST  
杨廷艺虽降南汉,却怀有贰心,公元931年,南汉察觉“杨廷艺养假子三千人,图恢复”,就准备派人办了杨廷艺,而杨却先发制人,击败南汉军,杀死南汉将领。杨廷艺取得军事胜利后,便自称节度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静海节度使。也是在此之后,杨廷艺与交趾本地的土豪结好,例如把女儿嫁给“世为贵族”的牙将吴权。

然而作为先于吴权与北方怪手的杨廷艺选手,却没有收到上天眷顾,注定当不成风光八面的奥特曼。

公元937年,杨廷艺被牙将也是义子之一的矫公羡所杀。这次下克上的原因是因为杨廷艺本人对部下刻薄不仁,生活荒淫,招致部将和士卒积怨。矫公羡 “恶廷艺所为”,故起所部攻杀廷艺。很可能是杨做了些比较阴暗的事情,引起了部下的激烈反感,具体事由无据可查,总之矫公羡杀杨后代杨为静海节度使。

这里插一下关于静海节度使这个称谓。前文说过,曲灏、杨廷艺都自封过这个官职,这究竟是一个身份?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2:00 +0800 CST  
节度使本身是唐朝官名,出现于唐睿宗时代,之后渐渐代替前朝各地“都督”的人设,成为边疆军事重镇长官的常用官名。这些节度使,权利很大,可以开府建牙,不但军事上可以独断专杀,更在地方上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威权极重,远超超过都督。

这种节度使渐渐带来了军事上的分裂和背叛,直接导致了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而战争更加导致节度使的擅权,乃至朝廷为了平叛,甚至在内地也设置了节度使,来掌握军政大权,最终酿成了唐末的军阀割据。

可以说,节度使制度,是唐末分裂的制度上的根源。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2:00 +0800 CST  
静海节度使,又称静海军节度使,因为交州属于帝国的西南边疆,故很在就在战略上设置了节度使,管理交州等十二州。自从曲氏自封静海节度使以后,包括向南汉投降和臣服期间,静海节度使一直等同于交趾的实际统治者。即使丁部领称帝以后,越南首领也经常向中国皇帝索要这个头衔的册封。

矫公羡成为静海节度使后,身为杨廷艺义子及女婿的吴权于次年(938年)举兵讨伐矫公羡。矫公羡无法应付,准备厚礼向南汉求援。其实矫杀杨,是有着正义除暴的一面,但因为他投靠了北方怪兽,结果之后千年来,一直被视为越奸。

南汉国主刘岩正要借此东风再染指交趾,于是封儿子万王刘洪操为静海节度使,出兵支援矫公羡。

可惜此时,吴权已经攻破大罗城,杀死了矫公羡,令南汉军失去内援,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南汉军队。而明知矫公羡已经死亡,内援已失,刘岩仍然不听部下的劝阻,执意催促刘洪操进兵。双方在白藤江流域爆发了一场越南人尽皆知而中国人人不知的战役——白藤江之战。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2:00 +0800 CST  
越南(六)中国人人不知的白藤江之战
2014-05-29 09:00:00凤凰史馆
几百年后,日本军阀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因为藩国被兵,明朝发兵援朝,在朝鲜大战倭寇。这次战争受到了日、朝两国的极大重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对此有足够的研究和了解。日军将领延续战国名将的余绪,蹂躏朝鲜民兵,名声赫赫,如加藤清正、岛津义弘、黑田长政等辈凭此役,获得了战国后期名将的称誉;朝鲜方面,因为总体战绩太差,武官方面稍有勇武、忠贞的事迹便会被大书特书,其中水军提督李舜臣更因为传奇一般的彪炳战功近乎成为两千年朝鲜历史第一名将,俨然朝鲜军神。

偏偏中国,此事仅仅作为默默无闻的万历三大征之一,在历史中轻描淡写,所涉及的武将,要么后来失势,要么现场清算。大将军李如松本来战功赫赫,却在同时期的另一场小规模战争中意外战死,事迹戛然而止。他在中国,除非历史爱好者,很少人了解他的生平。相比日、朝的热闹,中国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可谓是冷淡之极。

中国人见过的大场面太多了,就是这样。所谓名将,所谓名役,历史中多了去了。记载在中国史书中的大战役如肥水之战、赤壁之战等,双方总兵力在百万以上的超级game,在日、朝几千年历史中从没有出现过。在李如松、麻贵看来,日本的大名们无非海匪,朝鲜的将军们无非废物,在中国史官看来更是如此,压根不值得大书特书。李如松、麻贵本也算当时名将,但在国内,名气上却也远逊时代相去不远的戚继光、俞大猷。李如松甚至不如其父李成梁的名气。

所以,这些事中国人不关心。但这种事对于小国来说,却可能关乎国运,不可能被他们忘记。

正如白藤江之战。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3:00 +0800 CST  
当今中国人,能知道当时的五代之一后晋,就已经算历史达人,谁去管啥是南汉?还有南汉那个喜欢改名字的皇帝刘岩?刘岩为了表明自己继承天运,特意造了一个字,改名叫刘龑,这名字上龙下天,如飞龙升天,霸气侧漏。可惜中国人民还是不怎么知道他。

然而越南人却不一样。

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正决定了越南民族的走向,如果当年这场战争吴权输了,那么当今是否还存在越南这个国家,都成问题。



贵族出身的吴权,能够成为杨廷艺的部将兼女婿,与其出身有着很大关系,且其生平中指挥的战役也并不多,但不得不说,他确实具备一名优秀将军的才华。据史料记载,当吴权得知南汉军队到达白藤江之后,充分利用了地利的优势,命令士兵制造大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铁皮。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江心,同时在河岸设下伏兵。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3:00 +0800 CST  
当白藤江江水涨潮时淹没了木桩。吴权便命令水军向南汉军挑战。南汉水军规模大,船也大,气势汹汹向前攻击,吴军顺势佯败。刘弘操果然命令南汉水军追击,到达了吴军的埋伏地点。败退的吴军返回死战。不久以后,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桩全部突了出来,南汉的船大不灵活,被刺穿了底部,相继沉没,士兵遭遇变故,大批溺水身亡。吴权的伏兵趁机四起,利用小船袭击南汉军。南汉军士气已夺,转瞬大败,主将刘弘操也当场阵亡。



南汉皇帝刘岩无奈而退兵。此战之后,南汉再无力量南图交趾。

吴权打败南汉军后,维持住了独立于南汉的现状。公元939年,吴权称王,定都古螺,史称“置百官,制朝仪,定服色”。越南史称吴权建立的政权为吴朝,并认为越南从此走向独立——当然,历史意义可以这么归纳,但而当时的现实情况是,吴权势力依旧是中国内部的一个割据势力,仍旧向中国的皇帝称臣称藩,此时的大瞿越,实际上与中国本土的所谓南汉、北汉、前蜀等政权性质没有差别,甚至其独立性还有所不如。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3:00 +0800 CST  
公元939年,南汉军在白藤江被吴权击败,南汉主帅刘弘操战死,越南人民欢呼胜利。

一代枭雄吴权趁机称王,定都古螺,立杨廷艺之女为后,这个女人后文会提及。据说吴汉为政不错,对国内政治加以整顿,越史称之吴朝。

然而事实是,作为静海节度使杨廷艺名义上的继承者,当时吴权连交趾全境都无法做到完全控制,其实际所辖的土地只包括交趾北部的红河中游和平原地区。交趾其他地区由原杨廷艺手下其他部将以及各地方豪强控制,并不受吴朝的挟制——之后演化成为著名的十二使君之乱,恶源即此。在四方诸侯割据的中国的西南,同样是一个四方豪族割据的交州,这才是所谓吴朝的真相。

吴权是一个有才能的枭雄,然而他的才能是否足够扫平群雄,统一交州呢?历史并未给我们答案。

白藤江之战过后仅五年,吴权就高高兴兴的死掉了。是年为公元944年,据吴权继承杨廷艺的衣钵仅仅七年,而吴权同学享年仅仅四十七岁,就创业者来说,实在得算是英年早夭。从某种角度上说,吴权的死也是一个幸运,因为后来的事情说明,统一交州这件事,远比打赢白藤江之战艰难和复杂的多,如果吴权不死,还真不一定能胜任这个历史使命,如今干净利落的挂掉,为后来的继承者丁部领铺路,反而赢得了广大越南人民的一片掌声。

吴权死后,初具规模的吴朝立即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吴权当然并非毫无预见,在死之前,他遗命杨后的兄弟——也就是杨廷艺的儿子杨三哥辅助其子。杨后,又被称为杨国母,于是与兄弟一起开始执掌吴朝政权。杨廷艺,真是影响了吴权的从生到死,从兴到衰。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4:00 +0800 CST  
英雄儿女杨三哥


杨三哥这个人在史书中绝对是一个异数。作为吴朝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史学家却连其姓名都搞不清楚。三哥这种称呼,用脚指头想也不可能是他的大名。很多人考证,他的名字可能是杨绍洪,也可能是杨主将,但似乎无法下结论,导致至今为止,史料还是多以杨三哥来称呼,这种现象直接媲美中国古典小说中的著名人物武大郎,所不同的后者只不过是虚构人物。

吴权同学临死托孤,可见杨三哥是受到相当信任的。作为当朝太后的兄弟,杨三哥丝毫没有浪费这个大好机会,在吴权死后的第二年就光荣篡位了,自称平王。注意,吴权生前只称王,未称帝,而杨三哥作为吴氏的家臣,称王就成了僭越,彼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吴权长子吴昌岌惧怕大祸临头,逃亡异地。杨三哥曾派大军追捕,但吴昌岌有一些同情其处境的地方豪强帮助,一直未被抓到。

而吴权的二儿子吴昌文,则被杨三哥收为己子,后来更授予军权。吴权另外两个儿子,吴南兴和吴乾兴均因为年幼,依附于杨国母。

注意,杨三哥收吴昌文为义子这件事,说明这次吴朝内部的权利斗争并不像想象的那样残酷,这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杨三哥并没打算对故主之子斩草除根,吴昌岌可能与杨三哥有着其他恩怨,导致不得已出逃。

二,杨三哥并没有僭越这方面的心理负担。也就是说,至少杨三哥本人觉得自己当王是合情合理的,吴权子嗣的存在并不影响其称王合法性。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4:00 +0800 CST  
杨三哥即王位五年后,即公元950年,现越南山西省太平唐阮二村发生叛乱。当时交州豪强丛生,一村一乡都可能自立为主,尤其是杨三哥称王之后,形式更加动荡。而杨三哥本着用人不疑的原则,派遣吴昌文、杨吉利、杜景硕三人征讨叛乱。这其中杜景硕也是十二使君之一,后文中会提到。

吴昌文也果然经得起义父的考验。三将出征途中,他开始游说杨吉利、杜景硕二人附己,终于说服二人讨伐杨三哥。三将还师袭平王,竟然活捉三哥。如此吴氏完成了复辟。念在舅甥之情,义父之恩,吴昌文并未处死杨三哥,而是降之为“张杨公”,以张杨一地为其食邑。



于是吴朝重新回复到了吴氏控制。

然而作为政变的主脑,吴昌文并没有顺势称孤,反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召回了逃亡的兄长吴昌岌。吴昌文称南晋王,吴昌岌称天策王,两王共治国家,竟形成了历史上少有了两头政治现象。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4:00 +0800 CST  
从行为来看,吴昌文是一个非常有仁人君子风度的人,然而吴朝的两头毕竟不是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按照封建君主独裁制度的惯例,两头政治往往代表了不稳定和矛盾激化。果不其然,作为兄长的天策王吴昌岌,很快开始专权,常常无视弟弟吴昌文的存在,作威作福,吴昌文常常忍让,但彼此间开始有隙。

这段时间,华闾豪强丁部领崛起,渐渐威胁吴朝。吴昌岌、吴昌文联合征讨,只换回了丁氏口头上的降顺。

之后,公元954年,吴昌岌去世,吴昌文才开始独自称王,但治国仍然缺乏建树,也越来越难以驾驭交州,甚至不得已向当年的死敌南汉投表称臣,乞求册封节度使,以提升自己的控制力。

这样又过了十年,公元965年,吴昌文率领军队攻太平唐阮二村——就是当年他受杨三哥委派前去平叛的村落。那时候,他曾视这两村为对抗杨三哥的盟友,而这次他作为统治者,同杨三哥一样不能容忍国境内的不顺,选择亲自平叛。

这两个村成为吴昌文的命运之轮。这次出征中,吴昌文意外被伏兵射杀,其后继的吴氏中再无强人。交州境内,十二使君并起,各自割据州郡自治,吴朝势力从理论上就此灭亡。

十二使君之乱开始。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5:00 +0800 CST  
越南(八)越南的战国时代

越南的诸侯纷争时代

中国曾经有一个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日本也曾经有群雄竞争的安土桃山时代。

对于越南来说,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诸侯纷争时代。当然,越南的诸侯相比而言,规模小得多。

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十二使君时期。

可以打个比方,中国的战国时代可以说是省长之间的战争;日本国土比较小,所以日本的战国大致上是市长或县长之间的战争。交趾更小,所以吴朝之后的十二使君之乱,基本上是乡长或村长量级的战争。

十二使君名单如下:

吴昌炽(吴昌岌之子,吴昌文之后吴氏最后的领袖)

矫公罕(称矫三制)

阮宽(称阮太平)

吴日庆(称吴览公,此人也是吴权的后人,可能是吴权的一个孙子。待考)

杜景硕(称杜景公,原是吴朝宿将)

李圭(个别文献作“李奎”,称李朗公)

阮守捷(称阮令公)

吕唐(称吕佐公)

阮超(称阮右公)

矫顺(称矫令公)

范白虎(称范防遏)

陈览(称陈明公)

严格说来,除了上述十二位之外,还有一个丁部领,占据华闾,同样也是一方军阀。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5:00 +0800 CST  
如何理解越南历史中的这段战国时代呢?

实际上,交趾的地方豪强,其先人大多来源于中国内地,其中最显赫者,一般是由中国外派到此地做官。

树大根深。当初在这里做节度使或其他地方官的家族,经过多年发展,都渐渐控制了一方经济和政治,比如做过静海节度使的几任大家族,如曲氏(曲灏)、杨氏(杨廷艺)、矫氏(矫公羡)、吴氏(吴权)纷纷代表了各大家族的利益,可算是交趾的四大家族。

发展到吴朝时代,经过多年的联合与吞并,交趾形成了十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势力,但归根到底,这些势力要么就是四大家族本身,要么本是四大家族的故吏,要么是四大家族的姻亲。统一交趾,必定要想办法将四大家族的势力一一征服。

吴权未能完成的使命,落到了丁部领头上。

大德大奸丁部领

中国曾经流行过一种厚黑学,源于四川怪才李宗吾的一本书。李宗吾认为:所谓枭雄不外乎心黑脸皮厚,代表人物如三国的曹孙刘。

越南也有这样一个颇具厚黑学大才的人物,就是丁部领。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5:00 +0800 CST  
丁部领也是出身越南的豪族,其父丁公著本是杨廷艺的家臣,同吴权、矫公羡一样都是杨氏起兵反叛南汉时的旧属。当杨廷艺被南汉任命为安南静海节度使后,丁公著受封为驩州刺史。之后吴权崛起,丁公著又投奔吴权,仍为驩州刺史。

如果世道好,丁部领的一生一定波澜不惊。作为地主统治阶级的官二代,生活也就是唱唱歌、吃吃火锅、调戏下民女之类,之后顺利接老爹的班,当个州刺史什么的。

可惜的是,世道并不好。

丁部领少年之时,老爹丁公著去世,丁部领本来预定要接班,然而时值吴朝草创,吴权并不能完全镇压住交趾的各豪强,在各个豪强的角力中,驩州很快成为其他豪强的饵食,丁部领无力抗衡,只好放弃官职,跟随其母谭氏回到故乡华闾洞(越南的一个乡)蛰伏。等到吴权去世,杨平王、吴昌文兄弟等先后掌权,世道却越来越乱,丁部领充分发挥了枭雄的本色,悄无声息地在家乡发展力量。等到十二使君混战的时代,他在华闾洞已经俨然是一个有实力的军阀了。

然而一个失势回乡的官二代是如何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的?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5:00 +0800 CST  
越南(九)大德大奸丁部领

根据越南权威史书《大越史记全书》的说法,丁部领小时候便显现出其非凡的领导才能,被村中儿童推戴为首领,后来村落间儿童混战,丁部领便率领己村的儿童军攻打别村的儿童,令对方臣服。华闾洞各个村的村民得知此事后大为惊诧,马上意识到这小混混能力非凡,必成大器,于是像得了传染病一样,纷纷率自家子弟前往投奔效忠,丁部领遂成为一方豪强。

这个故事也就听听就算了。少年丁部领带领小孩子打架,倒有可能是真的,然而仅凭此,就引发劳苦大众们舍命的投奔,就有些胡扯了。毕竟,就算是黑社会,低年龄段的小混混斗殴也都是不入流的级别,何况是正常世界。这就好像某国传说中某三世三岁就能骑马,五岁就能开坦克一样,属于一种胜利者的自吹自擂罢了。这个故事证明丁部领对于自己起家的神话是多么成功。

那么丁部领在家乡建立势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的?

依旧是因为他的豪强家族出身,他是真正的富n代。

楼主 ztea_lin  发布于 2014-09-17 13:26:00 +0800 CST  

楼主:ztea_lin

字数:298824

发表时间:2014-09-17 21: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29 14:18:04 +0800 CST

评论数:463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