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大禹是我们北川的,有史来证!

《首批四川历史名人 为何这10位入选》,近日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大禹入选了,这是我们北川人


的骄傲。


高兴之时突见文章中以下内容 “出生于今四川阿坝州境内”,“在四川的历史遗存阿坝州刳儿


坪”......
这是出自何处的历史??????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链接)
四川新闻网: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70712/000797245.html













下面是我切图: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01:00 +0800 CST  

作为大禹故里的北川人,我要在这里要用鲜血捍卫和呐喊 :“大禹是我们北川的,大禹精神永恒!”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06:00 +0800 CST  
下面我要用我对大禹始祖,多年研究的史料和北川本地的地理、本地羌人的习俗来证明,大禹出生在我们北川!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09:00 +0800 CST  
1992年,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为北川题词 ”大禹故里“ (见下图):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13:00 +0800 CST  
先来介绍 一下,北川的历史沿革: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18:00 +0800 CST  

禹生石纽史料汇集: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29:00 +0800 CST  

北川境内的大禹遗迹
石 纽


禹里(原石泉县治治城)南一里许有石纽山(属禹里乡石纽村)。
山腰石林中有二巨石纽结,石上有阳刻篆书“石纽”二字,
每字高、宽各为40厘米(今浙江大禹陵“石纽”二字即以此处题刻拓片复制)。
相传为扬雄所书。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34:00 +0800 CST  
禹王庙


据《新唐书》载:石纽山下旧有庙。先有庙而后有县。南宋赵元勋、明嘉靖周宗、明万历赵可扬、清康熙杨柱朝、清乾隆姜炳璋等先后维修或重建。“5.12”地震震毁,现与广莲寺合并重建。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36:00 +0800 CST  

甘 泉


与石纽山隔江相望的崖壁上有摩崖阴刻楷书“甘泉”二字。旁有泉池,池水清澈,冬温夏凉,四季不断


。据传:女荻(禹母)暮汲石纽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


夏禹。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38:00 +0800 CST  

岣嵝碑
亦称禹碑(或大禹功德碑)。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建,立于治城(今禹里)禹庙碑亭内。正碑


高2.55米,宽1.55米,厚25厘米,有碑座、碑帽。上镌刻蝌蚪文77字,以及楷书释文、跋文。字大36平


方厘米。每字右侧有明代绵州进士高简的释文,字大9平方厘米,楷体。“碑上蝌蚪文自衡山拓来”,《


四川通志》、民国版《北川县志》载:“此系大禹所书,文字奇古。”1935年,红军在碑上刻标语两行


,后被国民党军队铲掉,碑文大部损毁,现仅存正文25字和零星释文、跋文。此碑现立于禹里乡酉山禹


碑亭。今有据原拓片复制之“岣嵝碑”
立于禹穴沟口禹王宫前。据传,此碑
为大禹治水成功后刻建于湖南衡山岣
嵝峰上的纪念治水工程的碑。唐韩愈、
刘禹锡曾往寻碑而不得。南宋嘉定五
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时,找到了
岣嵝碑并临拓全文复刻于长沙岳麓山
云麓峰。后又被土掩埋,直到明代才
重新发掘出来,并传拓各地,自此岣
嵝碑名闻于世。之后云南安宁县城东




洛阳山上法华寺(明嘉靖十五年)、浙江绍兴(明嘉靖二十年)、四川北川(明嘉靖四十年)、江苏南


京栖霞山(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河南禹州(明万历年间)、陕西西安碑林(清康熙年间)、湖北武汉


均有翻刻;明代学者杨慎、沈镒、高简等都有释文。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43:00 +0800 CST  

神禹故里坊


清乾隆三十三
年(1768)所建,木质结构,
立于治城(今禹里)南石纽山
下。有石泉知县姜炳璋所撰
书匾额“神禹故里”及楹联:
“石纽之村笃生圣人皇皇史
册古迹常新,刳儿之坪产石如血青莲好古大书禹穴。”原坊“文革”中被毁,1991年,北川县人民政府重建,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震毁。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45:00 +0800 CST  

誓水柱


位于禹里(原县城)西望崇山下青
片河与白草河交汇处,“县西四十五步河岸
上,石柱高一丈围五尺。”(清乾隆版《石泉
县志》)上刻12字,为虫篆体,宋《淳化阁
帖》释为“出令聂子星纪齐春其尚节化”,
其义难懂。传为大禹治水时出的手令。石
柱今已无存。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47:00 +0800 CST  

望崇山


在石纽山对面。
山峰矗立,高入云天。相传
崇伯(禹父鲧)外出治水,常
年不归,圣母思念,常登此
山遥望禹父归程,时山巅林
木繁茂,遮天蔽日,挡住视
线,圣母叹道:“眼前若是没
有这些大树多好啊!”话音刚落,狂风骤起,将山前高树连根吹翻,此后山前只长灌木花草。故曰“望崇山”。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51:00 +0800 CST  


禹穴沟


禹里(原县城)以北10公里有清泗沟,为一条长数公里的峡谷。沟内峭壁凌空,奇峰夹峙,形成两道神秘的彩屏。头上树几交柯,天光一线,银瀑飞泻,烟缭雾绕;沟底溪水击韵,血石流光;两岸竹木森森,古藤缠绕。一派浓郁的原始自然风光。因有三处“禹穴”石刻,故称“禹穴沟”。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55:00 +0800 CST  



大小“禹穴”


距洗儿池不远的绝壁上刻有虫篆体“禹穴”二字,每字高74厘米、宽54厘米,“传为大禹所书”,人称


小“禹穴”。距小“禹穴”数百米的金锣岩上有楷书“禹穴”二字,“大径八尺”,“仙才天放,谨严


有度”,据宋、明、清代史志及《李太白全集·外记》记载为李白所书,人称大“禹穴”。禹穴沟拱桥


头,立有一石碑,上有楷书“禹穴”二字,每字高52厘米,宽40厘米,落款为“颜真卿书”。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2:58:00 +0800 CST  



洗儿池


沿刳儿坪溪流而下,有一连山巨石,其状如盆,其“水色金赤,四季不变,相传禹母诞禹后洗儿处也”,因以得名。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3:03:00 +0800 CST  

刳儿坪


据传,禹穴沟为大禹诞生地。扬雄《蜀王本纪》载,禹生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刳儿坪位于九龙山第五


峰下,其地“稍平阔,石上有迹,俨然人坐卧状,相传即圣母生禹遗迹”。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3:03:00 +0800 CST  

血 石


洗儿池以下的溪流中,“白石累累,俱有血点侵入,刮之不去。相传鲧纳有莘氏女,胸臆坼而生禹,石上皆是血溅之迹。古人有诗云:“血石流光点点新,花开水底锦江春,后人收作催生药,犹似当年岳降神。”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3:05:00 +0800 CST  





采药亭


《升庵外集》云:“其山药气触人,往往不可到。”大禹幼时,随母采药于此山,乡人谓之“采药山”。


《龙安府志》云:“山上建有木亭,为采药亭,现已无考。”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3:13:00 +0800 CST  


楼主 cai8kai  发布于 2017-07-14 23:21:00 +0800 CST  

楼主:cai8kai

字数:8043

发表时间:2017-07-15 06: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18 21:26:27 +0800 CST

评论数:1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