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再谈短兵运动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马明达)



剑是我国古代兵器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自西周到两汉,它曾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鼎盛期。那时,剑名声显赫,品位高贵,成为一个人身份、品阶和尊严的象征,与美玉一样,成为“君子比德”的特殊器物。毫无疑问,剑的鼎盛期为以后不断发展、衍变和丰富的中国剑文化奠定了基础。
两汉以后,剑的军事功用渐渐走向衰微,它在军中的显赫地位被刀所取代。从此,剑固然依旧存在,也依然是某些名将的心爱之物,但它不再是大多数将士的主要装备,其发展空间由军旅转移到军旅以外的其它领域,渐渐的不得不主要依托民间武艺以求存在,甚而成为文人学士们书斋里的雅玩。不过凭借着昔日的辉煌和不断丰富的剑文化,剑仍然保持着崇高的地位和尊严,仍然被人们敬奉为中国古代武艺的象征。
剑文化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加以界定,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两汉以前,古人就有了“说剑”、“击剑”、“舞剑”、“相剑”、“论剑”等一系列说法,这些词语各有所指,都有特定的含义,这反映了剑文化的丰富多彩。但我以为不管剑文化的领域有多宽广,它的核心应该是“击剑”,因为只有两两相对的“击剑”才是提高剑技的最根本的训练方法,是剑术水平最具说力的验证手段,同时也是涵养性情、磨砺人格的最重要的途径。古人所谓“击剑”,其实就是剑的竞技运动,是一种有条件的友好的剑技较量。几千年来,这项运动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喜爱,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民族传统竞技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武艺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难想象,最初的击剑应该是一项相当残酷的运动,这一点古籍中多有记载,情况似乎与古代希腊、罗马角斗士们的击剑没有多大区别。然而,任何动辄伤人肢体甚至危及生命的运动,是不可能广泛而久远的为人们所喜爱,在封建法制不断严密的时代里,这样的运动也往往为法律所不允许。所以,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寻求一种合理的不损伤人的击剑方式,本质上就是使击剑走上体育化,这是击剑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这方面的史料保存下来的不多,但并非没有痕迹可寻。
春秋战国时代,剑士们有以“杖”代剑比试高低的记载,在著名的越女与猿公比剑的故事里,二人就是以竹杖代剑,这是日常生活里确有其实的反映,于是,“杖”经常被用作兵刃的代词。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以甘蔗代剑与奋威将军邓展比试的故事,更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故事。宋元以后,以竹木兵器训练士卒和比试刀剑武艺的记载屡见不鲜,曾经被毛泽东引用的颜元与李木天的比试刀法,就是“折竹为刀”进行的。总之,一是为了避免伤害,增加其体育价值;二是古代禁兵之法极严峻,任何人都不可能身佩利刃动辄与人短兵相接,所以,不但民间的击剑活动必然主要以竹木代用品进行,就是军中练兵也往往如此,这在戚继光的《练兵实纪》中有清楚的记载。
击剑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古代体育文化遗存,是勇敢、尊严和高尚品节的象征,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粹,这在东西方都是如此,尽管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因此,东西方都曾致力于将古代击剑演进成为现代体育项目的工作。
西方的努力很成功。由佩剑、花剑和重剑三个剑种构成的击剑运动,是奥运会最早的项目之一,在全世界广泛开展,拥有大量爱好者。50年以来,通过前苏联,击剑在我国逐步开展起来,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产生过栾菊杰等一批优秀选手。我个人就曾经是专业的花剑运动员和教练员,在第一届全运会上打入了决赛圈。
日本人也取得了成功。众所周知,剑道是备受日本人民珍爱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流行广泛而传授严格的日本民族体育项目,被国家定为“国技”。在日本,剑道一直被视为培养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许多中小学里都设有剑道馆场,剑道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剑道教师备受尊敬,因为他们往往是德行很高的人。现在剑道已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项目,各种组织和竞技活动很多。剑道传入中国很早,到少明代就有日本剑的技术和图谱流入中国,受到中国武术家的青睐。在清末留学日本的高潮中,大批中国学子接受了剑道训练,也有日本的教习在中国教授剑道,这对中国影响很大。我以前曾谈到,中国短兵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日本剑道的启发和剌激分不开。
我们的民族体育的先贤们也曾致力于中国击剑的体育化定型,致力刀剑技术的综合竞技形式,这就是民国年间脱颖而出的“短兵”。可惜的是短兵出世不久便匆匆地销声匿迹了,它是一项没有完成的工程,是一个有头无尾的事业。今天,即是在武术界,知道短兵为何物者已寥落如晨星,更不必说一般爱好者了。一向以“博大精深”自诩的中国武术,居然只有拳术的演练与散手比赛形式,没有短兵和长兵的竞技形式,这似乎不如东邻日本,与周邻其他国家如韩国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短兵的产生与消亡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二、关于短兵比赛规则
民国十六年,张之江创办中央国术馆,正式建立了“国术考试”制度,如我以往多次谈到的,我以为“国术”其实是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系化建构工程,它的核心是试图完成民间武术的体育化转型,完成武术的竞技体制。民国政治腐败,国势贫弱,“党国”对此并非毫不重视,但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这样的“不急之务”,从而使“国术”事业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出现了不少问题,最终并没能达到张之江先生预期的目标。但我一直都认为,在这段事业上,凝聚着当时一批武术名家的才智心力,留下不少值得我们借鉴和参照的东西,应该说它是一宗有价值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短兵的推出,就是当时的“国术”体系和武术竞技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张之江和他周围的一批武术家为武术的短器械群体设计的竞技形式。
如前所述,短兵的推出是张之江先生领导下的国术家群体的行为,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限于资料,我们对前前后后的背景情况所知甚少,只能有待于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化。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短兵比赛规则,就是民国二十年(1931)的《击剑比赛细则》,收在民国二十年四月出版的《国术比赛规则》一书中,是该书的第四章。从这个《细则》中可以多少了解到当时短兵比赛的一般情况,对研究短兵运动的发展历程也不无帮助,所以我以为有必要给大家做些介绍。
《国术比赛规则》是中央国术馆为争取国术被纳入当时的全国运动会所做的准备。所以书是以“民国二十年全国运动大会”的名义发行的,这指的是1931 年4月在杭州举行的旧中国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实际四运会并未设立国术比赛项目,国术进入全运会是从1933年五运会开始的,到1935年的六运会才算正式设项。这本《国术比赛规则》共设置了三个项目,即搏击、率角(摔跤)、击剑,总则以外,分别设有细则。搏击是散手,击剑就是短兵。
《细则》规定,短兵比赛允许男女运动员参加,运动员按体重分五个量级。除脑后、耳部、腹部和裆部外,其他人体部位均可进攻。但又将身体分成“要害”和“非要害”两类,击中或剌中要害部位得全点,非要害部位得半点。比赛以三个回合定胜输。每击中三剑为一个回合,先击中对手两次或两次以上者胜一合,胜两合者获本次比赛的胜利。比赛不计时间。犯规的若干规定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以博击和率角之方法加于对手者”,其它还有攻击禁忌部位者等。
以上便是第一部短兵比赛规则的大致情况。总的看,这个规则相当粗糙,实际操作中会有很多问题不好处理,同时,关于比赛的场地、器材、护具和相关礼仪等,也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说明《细则》是在缺少比赛实践的情况下制定的,反映了当时的短兵比赛还处在摸索阶段。
民国二十年以后,短兵比赛日见频繁,规则必然会有不少改进,但我们找不到当时的资料,说不上规则有了哪些具体变化。1953年天津民族形式运动会的比赛应该是按改进后的规则进行的,现在也找不到了。所幸的是,1961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院校本科讲义《武术》,也即经不断修订后沿用到现在的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的第一版,及1983年版,都收录了短兵内容,其中包括技术训练和比赛方法,后者就是比赛规则。
《武术》61年版和83年版所保存短兵内容,尽管技术方面仍显简陋,比赛规则也多有不够严密的地方,但就以规则而论,比之民国二十年的《细则》来,提高幅度是显而易见的。我不清楚61年版《武术》的短兵一节出自何人之手,参编人员中有张文广先生和已故的温敬铭先生,二位先生都是当年国术馆的高材生和国体的教师,自然非常熟悉短兵,猜想应该出自二位先生之手。83年版的编写班子里又增加了马贤达先生,他更是短兵运动的专家里手,某些修改是否与他有关?依我的推敲,《武术》所保存的“比赛方法”基本上就是民国二十年以后直至1953年所用的规则,乃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短兵资料,对我们今天恢复短兵运动大有意义。
《武术》关于短兵比赛的场地与器材都有了明确规定,曾经对民间自发的开展这项运动起到指导作用。在大多数人对短兵十分陌生的今天,我不妨将这部分内容介绍出来,也许对大家认识短兵有些帮助。
器材:短兵长三市尺,直径一寸。制做时,用半寸直径粗的藤条一根,或用铁丝缠绕的竹片四根,外缠绕一层均匀的棉花,再用布条缠紧,最后包上一层柔软的皮套,制成短兵身。然后以两块硬厚的皮革合缀一起,制成一个约三寸直径的园形护手盘,,其中间穿一个一寸直径的园孔,将短兵身插入,钉于短兵身上端距柄顶约六寸处,始制成短兵。(见图)
场地:在平坦的土地、草地或地板上用明显的白线画一直径16市尺的圆圈,圈内为经赛场。
比赛规则方面,比之《细则》变化比较大。举例说,《细则》规定不分男女均可参赛,运动员分5个级别,而《武术》规定“短兵比赛适用于成年男子,不分级别。”应该说这是《武术》调整失误的地方,不分级别显然不合理,仅限于男子参加则是观念上的退步。其它方面《武术》的修改大多比较合理,比如,《武术》规定每场进比赛3局,每局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三局比赛完后计算成绩,以得分多者胜出。这比《细则》的三打二胜合理得多。总之,《武术》的规则也还存在不少缺陷,具体实行时多有难以操作的地方。
短兵比赛停止了近半个世纪,今天要恢复,自然会遇到不少困难,首先器材、护具就不好解决,应该用什么样的材质制作,需要一个摸索过程。但,器材问题并非最难的事,只要充分利用新型材料,未来的器材在质量上一定会好过以往。还可以及早着手研究电子裁判设施,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我以为最难的是规则的制定和教练培训,是当前最迫切需要抓的两项工作。前者需要大量实践,需要精心研讨,一定要避免闭门造车之弊;后者需要尽快编写一部高质量的教材,教材是举办培训班的前提,不然言人人殊,莫衷一是,要走许多湾路。
规则对技术的发展有导向作用,这是一切运动项目的通理。我以为短兵的起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发展状况,而技术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受规则的制约,因此应该及早举行必要的研讨会,研探和制定规则。参加面要尽可能广一些,以求集思广益之效。最近以来在我的努力推动之下,国内外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短兵队,正在加紧训练,并在实践中探讨规则。最近美国要举行一次短兵表演赛,虽然规模不大,但已受到人们关注。此外,加拿大、日本及澳门也都有人在进行短兵训练,大家最关切的还是规则。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短兵运动,希望短兵的崛起指日可待。




楼主 白衣赛雪  发布于 2016-09-25 21:55:00 +0800 CST  

楼主:白衣赛雪

字数:4478

发表时间:2016-09-26 05:5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9 14:54:59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