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类学所见华夷一体与中华多元一体

作为族类范畴的华、夷,最初没有褒贬的含义。朱子学派、古学派的儒学家们根据孔孟学说,分析指出了华、夷概念的相对性,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夏夷之辨、夷夏对立的学风,依据孔孟关于圣人之道具有普遍性的学说,认为“华夷”的概念是相对的,主张凡是得志行乎中国,提倡大义名分之地,不分国度地域,则都可以成为“华”。

华夷一体与中华主义

当初尧舜禹不分华夷,建立黄河部落联盟,华夷一体,实行民主禅让制。禹曾选定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禹死后,夏启杀伯益,夺取王位,开启世袭专制的先河,禅让制度被父子继承的王位世袭制度所代替,东夷人出于正义而强烈反对世袭制,这就产生夏夷之分、夏夷之辨,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此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家天下”代表着封建独裁专制,逆反现代民主化潮流。夏代表着独裁专制、黑暗邪恶,为野蛮之实,而夷象征着中华大团结、公天下、正大光明,为文明之光。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夏离间华夷,要回归华夷一体,恢复”公天下“,废除“家天下“,符合中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因此,夷夏之辩、家天下、封建专制主义等等,全部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相传大舜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历来被列入“五帝”之中,奉为中华至圣。考古出土的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舜名重华,传承中道,即得中华。因此,大舜作为著名的东夷族首领,为了统一部落并共同治水而做出很大的努力,“天下一体”、“华夷一体”,推出民主议会禅让制,公天下,不仅是现代民主文明的先驱者,并且是中华多元一体化的先驱者。

孟子曾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虞舜被尊称为中国先圣。显而易见,这里的“中国”应该包含“东夷之人”和“西夷之人”。早在尧舜禹时代,就形成了“天下一体”、“华夷一体”(中华一体)的观念。尧舜分天下为九州,将东至海、西至流沙,形成“九州”、“五服”的“天下一体”体系。其中所反映的“华夷一体”、“天下一体”、“中华一体”的观念,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用夏变夷”和“用夷变夏”的互相转换中,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和民族之间的认同,并在双方联系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渐凝聚到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根据考古资料,结合古代典故,可以追踪华族起源

根据相传,虔舜之名重华,固与其属华族有关,华族的渊源则与“昊”字密切相连。已故优秀学者庄春波先生于1996年率先提出《华夏东西说》。他认为:华与夏原本不是一回事,华为族名,得之于虞舜之名重华。从文字学上讲,“昊”字声纽字义本与“华”同,为双声音转,字义相同,华族即昊族。华族初在东方,后逐渐西迁,主要表现在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太昊、少昊分别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龙山文化无疑是继承大汶口文化而发展出来的,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在太昊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一为中华一家。太昊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到龙山文化晚期,在不断迁移、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由大舜所代表的华族与大禹所代表的夏族的民族大联合最终完成了华夏民族的统一。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图


1959年陕西蓝田发现的青铜器《询簋》铭文始出现“华夷”一词:“王若曰:询丕显文武受命,则乃祖奠周邦,今余令汝啻官司邑人、先虎臣、后庸、西门夷、秦夷、京夷、毚夷、师苓侧新囗、华夷、由囗夷、囗夷、成周走亚、戍秦人、降人、服夷”。秦夷、西门夷、华夷、京夷等可能是周初被迫迁至京畿附近的东夷族,“华”、“秦”和“夷”无疑是同祖同源,虽然是姬周统治之下的夷民,所谓“夏君夷民”,但这恰好证明华夷同族、华出自夷。姬周入侵中原夺权后,分封了同姓诸侯国,当初东方诸国因与姬周存在着矛盾冲突,被贬称为华夷。但因东方经济文化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周室被迫采取和亲措施,全面接受东方农业文明,建立礼乐制度,获得东方诸国的广泛认同。东方异姓诸国虽是出自于商代,由于归顺周王室而获得封爵,统称华族集团,但当时东方另一些部族,由于拒绝承认周王室的天下共主,被称为东夷。到春秋时期,随着华夏两族的融合与形成,东夷渐渐融入了华夏,便成为华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过,春秋时期华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单一民族,仍然分裂混战数百年。秦人出自于东夷少昊赢姓后裔,终结了动乱分裂、自相残杀的战国时代,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汉朝开创人刘邦作为徐夷后裔,祭祀蚩尤为战神,为汉族大一统做出决定性的历史贡献。汉朝继秦的统一之后,开创了大一统的局 面,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但细究起来,儒家却并非当时周朝的主流政治思想,更不是周王室亲族宗法制的体现,其实儒家学说正反映了东夷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留存。因为我们知道东夷文化的核心则是仁义,孔孟之道的发祥地也就是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邹鲁位于“大东”的中心区域。“大东”地区的统治者是西来的周人,而土著居民则是殷人和东夷人。尽管殷人和东夷人备受压迫与剥削,但他们仍然顽固地保留住了他们自己的习俗和文化,并对后来孔子创立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慎《说文解字》在《大部》中解释了“夷,东方之人”之后,又在《羊部》中指出:“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这里提到的“夷俗仁”,是一条很重要的消息,东夷人秉性温柔,敦厚和平,讲究礼让,崇尚仁德,说明孔子大力倡导的仁,滥觞之源或在于此。《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指出:“《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生。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正因为东夷人有仁德,而又为孔子所尊重,孔子本是接受东方传统的仁道思想的,又进一步发展为儒家的中心理论。”的确,“夷俗仁”应该是孔子、儒家关于仁的思想的最早渊源。

《淮南子·地形训》说“东方有君子之国”、《山海经·海外东经》说“君子国……其民好让不争”来看,东夷地区当有敦厚和平、好让不争的民风。这种民风在“礼失而求诸野”的中国已不可得,但仍为人们所向往,称之为君子之风。他曾乘郯国国君来鲁国访问的机会,“见于郯子而学之”;事后十分佩服地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可见,当时东夷人还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却得不到重用,最后回到鲁国,也不受重用。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孔子还曾有过“欲居九夷”的想法,还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即:那是君子居住的地方,有什么鄙陋的呢?可见,孔子对东夷人及其文化是有所向往的。

自古以来, 中国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离不开儒家礼仪教育。儒家提倡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中华文明礼仪也是由此演化而来。儒家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修身之道和社会制度秩序建构的重要文化资源。


论证中国古文明的起源与东夷人的历史贡献






中国文明本土东部起源说新证

古代中国东部土地肥沃冠天下, 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地几乎都在山东及其周围地区

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东方曰夷。夷,东方之人也。狭义的夷,特指黄河下游区或者山东及其周围省份;广义的夷,泛指东方和东亚。现在外国人管我们中国人叫东方人,东方为大。“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一语最早可见于《史记》:“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日出东方,照耀中国。

1、从起源的角度来看,夷字在龙山文化骨刻文中已经出现,无疑是东方部族的族称。后来特指的夷国即指商代妘姓方国,其青铜器铭文中记载着“夷父癸爵”,判断为夷国贵族身份。“夷”是国名,也是族称。因此,“夷”字属于东方海岱先民最早创造的,本无贬义,并非商周发明。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图
2、周人先祖当年在陕陇一带大概是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也有学者认为这时的周族先民原属游牧民族,占有军事优势,自称有夏和区夏,入侵中原夺权后,分封了同姓诸侯国,却遇到东方部族及其诸国的强烈反抗,称之为东夷,被赋予更多的贬义,后人将之更加妖魔化,杜撰说东夷是没有文明的东方野蛮人,大搞夷夏之辨。这是古代中原专制独裁的政治产物。这种靠军事扩张树立起来的优越感而来的自豪感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畸形心理,造成了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历史上,中国也有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蔑称,其实就是夷夏之辨的畸形产物,滋长了狭隘地域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集权主义、黄汉主义等等封建糟粕,其核心都可以归结到以血亲为核心建立的专制统治体系,贻害中国不浅。清朝出身于半游牧半渔猎的民族、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把皇权专制方面发挥至极,始终抵御一切先进思想,造成了我国近代闭关锁国、愚昧无知的最后下场。

3、随着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中国,我国考古学迅速发展。考古是科学,讲究的是实证,我们必须以考古事实为依据,从考古实物中去找寻答,揭开历史真相。如果文物和史料互相印证,才能成为信史。考古队在东部沿海发现龙山文化遗存,为中国文明找到了真正的源头。它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让“中国文化西来说”不攻自破。济南龙山城子崖,也就成了中华文明本土说的自证之地。因为这些考古遗址分布于山东泰沂山区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而又自成体系,所以在这个新的概念中“夷”所指的地域就更加具体,可以认定其发祥地就是山东。根据这些考古事实,学者发表《夷夏东西论》、《夷夏先后说》,确认早期东夷是华夏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文明首先诞生于东夷,东夷乃华夏之根。

4、这些考古事实,彻底纠正了人们对于东夷历史的错误认识。韩国学者看到了东夷文化的重大意义,抢夺东夷文化资源,深深地伤害了中国愤青们的民族自尊心,但毫不会动摇我们保护伟大祖先的文明遗产的决心。先秦东夷特指中国东部地区,不超出中国,也就是华夏之根。如果东夷泛指日韩及其外国人,这么说外国人创造中国文明,这就是荒谬之极。因此,坚决反对东夷泛称论和东夷日韩化。

5、考古出土的战国简牍《清华简·保训》曰:虞舜传承“中道”:“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舜名重华,传承中道,即得中华。因此,大舜作为著名的东夷族首领,为了统一部落并共同治水而建立黄河大联盟,“天下一体”、“华夷一体”,推出民主议会禅让制,公天下,不仅是现代民主文明的先驱者,并且是中华多元一体化的先驱者,表现为大中华主义精神。我们作为大中华主义者,绝非中原狭隘主义,主张华夷一体、华夷一家,坚决反对夏夷之辨和夷夏对立论。

“中华”一词,最早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其源可溯自“中国诸华”。“中国诸华”一语见于汉朝高诱注《吕氏春秋·简选》。意思是“中国诸圣人的后代”。“中华”一词作为一个超越当时汉族、兼容当时内迁边疆各族的概念被响亮提出。能否居中华正统,在当时成为一个政权是否能在社会舆论面前取得合法存在资格的潜在标准。因此,内迁各族所建政权均从血统、地缘及文化制度方面找到自己是圣人后代、理当居中华正统的根据。居中华之地,居先王之国,理所当然为中华正统。

关于汉族的形成和定义,根据维基等描述: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周朝800年的分封诸侯国是夏族和黎民百姓的组合,实际上就是夏君夷民。即便如此,大家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汉族还是主要源于炎黄族,其实,这种认识是未经严格论证的,是一个思维定势。已有学者对此提出怀疑,而把目光放到了东方,徐中舒就直截了当地说:“古代环渤海湾而居之民族,即为中国文化之创始者。陈连开在论述黄帝族与东夷的融合过程时也说,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较落后的征服者反被文化较先进的被征服者所征服而达于融合过程;罗骥从原始汉族融合中东夷拥有的空间优势(主要的、大规模的融合都发生在东夷之地)、文化优势(东夷之地的大汶口文化和典型的龙山文化都大大优于相同考古年代的黄河流域其他文化)、实力优势(在部落联盟中,东夷的统治时间和统治力量出人意料地长和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东夷是天下的中心)、人口优势(几乎所有东夷人都整体融人了原始汉族)等方面,论证了汉族的主体来源应是东夷。汉人是因为汉朝的长期存在使中原地区的族群凝聚而成,所以有了“汉人”的称呼。

羌语应该是周人古羌语的活化石,可以作为考究对象。羌语属于多音节语,无声调语,黏着语,羌语的语法结构是类似阿尔泰语系类型的,和现代汉语差别非常大。汉语是孤立语或分析语,有丰富的声调系统,确实源于东夷语言结构。如果影响周人语言的是东夷商语,那么商族人的语言才是现代汉语的根源,单音节,多声调,孤立语,与现代汉语相似的语法结构,这些种种现代汉语的特征肯定不是从古羌语继承过来,那么只有从商语继承过来汉语是周人语言和商人语言的综合体,汉语从周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大量的古老的词汇和同源词,但是从商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特殊的语言结构。汉语的“单音节孤立语"特征,源于东夷语。汉语是汉藏语系里最独特的语言,虽然与藏缅语有一些同源词,但是在音调和语法结构上与藏缅语有根本区别,分为两个不同的语支:汉语系与藏缅语系。汉语之所以单有独成了一个语支,是因为东夷语言是上古汉语的底层。藏缅语属于多音节语、无声调语、黏着语。东夷语言才是现代汉语的根源:单音节、多声调、孤立分析语。

典型龙山文化发掘出两千块骨刻文,被证实是商代甲骨文的主源头。甲骨文属于表象文字,决定汉语成为典型的“单音节孤立语,第一,是因为象形文字不表音,不体现原始藏缅语通过语音变化表现复杂的语法现象,第二,因为东夷的语言可能本身是分析语,他们形成的原始象形文字系统体现自身的分析语特征,因而原始汉语在书写过程和以文本为工具的传播过程中也强化了它的分析语倾向的演变。

分子人类学所见:汉族中不同来源的Y染色体基因

分子人类学新学科的兴起,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一些从历史记载或者考古发现都难以分辨清楚的问题。相对体质人类学而言,用基因检测来分析人类的起源和迁徙等问题。随着分子人类学数据的不断积累,父系Y染色体与母系mtDNA研究的一系列进展,通过研究Y-DNA与mtDNA的重合型,可以揭开中国人的祖先来源之谜,使得中国人群的多样性结构逐渐明晰。

我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其主要文化遗存代表有东方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此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晚期。其中大汶口文化最早进入父系社会形态,遗址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丰富,分布广泛。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而发展出来的,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地区。它的年代距今 6300年至4600年新石器时代,开始进入父系社会时期,贫富分化开始,私有制萌芽,一夫一妻制形成,社会开始分工。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产物。商周的起源与龙山文化具有密切联系。我们汉族的父系主体就是龙山文化先民O3系后裔,是东方农业文明的扩张结果。单独看O3,各地汉族中至少60%-70%来自龙山文化,对比2004年的《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一文的数据,可以肯定,中国各地的汉族,从东北到广东,从东南的客家到西北兰州,其主体就和5000年的龙山文化先民无异,如今的汉族,就是龙山文化先民的直系后代,在汉族中父系的O3一直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5000年一直没有变化。

蓝线为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区,绿线为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区,红线为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图。龙山文化分布区包含原早的大汶口文化地区,并且比大汶口文化大得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了大量黑陶,证实龙山文化无疑是继承大汶口文化而发展出来的。但是,龙山文化只是占据了仰韶文化区的一半部分,并且龙山黑陶文化与仰韶彩陶文化有根本的区别。

龙山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文化区,O3农业人群大爆发扩张。现代汉民族的父系基因以O3-M122为主体,基本就是5000年前龙山文化先民O3系后裔,在5000年内扩张的农业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0~60%,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民是本土扩张的,与中国农业的东部本土起源是一致的。农业是先进的生产方式,才能生产大量的物品,使物质生活丰富,同时使人有余暇搞其他方面的活动,同时农耕又促使生工工具的改进提高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证着人口稳定增长。不过,汉人兼有C3、D1/D3、N1、O1/O2、Q1、R1a六大类,占有近一半比例,不难看出这些不同来源的Y父系,与3000年以来中国境内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状况高度一致。汉族就是以龙山人O3系为主体、由这些不同来源的父系族群融合而形成的。龙山先民O3系在东部族群中经历了快速的扩张过程,并与周围不同来源的Y父系人群融合形成东亚各个民族。我们需要认真地理性面对这一事实,姓氏基因测试结果同样揭示这一事实:姬周及其同姓诸侯贵族800年,相传祖先为黄帝,出自于游牧人古羌族,姬姓衍生出众多姓氏,每个姓氏尤其大姓都有众多不同来源父系Y,恰好说明众多融合进汉族的少数民族后来都取了汉姓,因此姬周统治者贵族未必是O3系,也有可能是D1/D3、N1、O1/O2、Q1,由于历史上改朝换代,统治阶级贵族要么被消灭要么逃亡,汉人O3本质上就是农业民族后裔,并非少数贵族后代。既然古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逐渐融合于汉民族,仍然没有改变汉族以O3-M122为主体的永久性格局,但是并不否认汉族是民族融合产物,混有C3、D1/D3、N1、O1/O2、Q1、R1a六大类,汉族与其是血统纯正的民族,不如说是基于血脉和文化的共同基础上形成的。

民族融合是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迁移杂居互相通婚,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彻底被汉化了,便从历史中消失了。但唯独汉族发展至今,成为最大的主体民族,汉族父系主体就是龙山文化先民O3系后裔,本质上就是农业文明民族,但能够兼容C3、D1/D3、N1、O1/O2、Q1、R1a等六大类不同来源的父系族群,表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伟大中华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内部结构来看,数千年来,内部各族族称在不断变化,大约数百年一易。族称的演变显示出其中历史内涵的变化;一些族兴起了,一些族衰亡了,一些族迁徙了,一些族与别的族融合后改换族称了。尽管中华民族的内部结构在不断变化,特别是中原政权的更迭,常常导致一些族群向边疆乃至海外迁徙;而另一些边疆族则向中原汇聚,并建立政权。但不管其内部怎样变化,中华民族本身始终是一个数千年以来包容中国境内民族共同发展的恒久的主体。
《夷夏先后说》以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夷夏东西说》论据内容为起点,分别从历史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进行了反复论证,系统地证明夷夏不仅有东西之分,而且有先后之别。史学文献中的夷族为东亚土著,创造了东亚新石器时代定居农业文化;夏人西来,传播了游牧文化。夷夏结合与转换开创了中国历史,形成独特东亚民族文化传统。

从历史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方面综合考证分析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夷夏混合而成。夷为东亚土著,夏后来居上,夷夏转化是中国上古史上的关键。夷夏同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祖先,少数民族与汉族可以相互转化,因而血脉相连密不可分。同时,中国文化是本土起源的定居农业夷文化与外来i铜游牧夏文化反复混合形成的复合文化,先秦时期华夏文明是”夷夏交织,夷根夏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由夷夏混合而成。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6-09-30 15:38:00 +0800 CST  

楼主:雄风儒将

字数:8144

发表时间:2016-09-30 23: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06 12:35:40 +0800 CST

评论数:15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