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a2b-P164、O2a2b1-M134(M117\/F114)信息汇总


O2a2b*-P164在汉族中的分布,呈现出”以东部为最、北高南低”的态势。O2a2b*-P164主要分布于东亚沿海,暗示着中原O2a2b1-M134最可能起源于东部沿海O2a2b-P164的突变分支。
O2a2b-P164有两大分支O2a2b1-M134和O2a2b2-AM01822,黄淮大平原出现高比例的O2a2b1-M134(xM117/F114),除M117/F114之外,还有其他支系O2a2b1a-F450,多样性非常高、推测其扩散地点是中国中东部。O2a2b1-M134的兄弟分支O2a2b2-AM01822集中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可判断O2a2b-P164早期居于东部沿海。由于西南地区及其藏缅语族基本没有O2a2b-P164,并且西南地区及其南方O2a2b1-M134极为稀缺,O2a2b1-M134分叉于内陆云南也变得基本没有可能,推测O2a2b1-M134和O2a2b2-AM01822均是来自东部沿海O2a2b-P164突变而来的。

AM01847的下游支系B451在南岛人尤其是波利尼西亚人相对集中,而AM01847这一支系的共同祖先预计不超过8000年前,据此推测,南岛人的AM01847可能是8000年以内从中国东南沿海外迁的,AM01822早期分化地点可能是中国东部。考古事实表明大汶口文化人骨属于波利尼西亚类型,波利尼西亚人AM01847/B451也就是古代海岱族群AO2a2b2-AM01822的直属后裔。






羌藏O2a2b1a1-M117其实是海岱及其中原先民O2a2b1-M134西迁扩张的突变分支,并不是从西向东。O2a2b1a1-M117及其下游支系不只在藏缅族群内出现频率较高,同时在汉族中也有着更加广泛的分布,为汉藏语系的同源性起着桥梁联结性作用,因此,O2a2b1a-M117是汉藏语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根据朱泓的研究认为:目前发现的古华北类型和古西北类型的人骨材料都较古中原类型为晚,推测古中原类型可能与古西北类型与古华北类型的形成有关。
《Y-chromosome O3 Haplogroup Diversity in Sino-Tibetan Populations Reveals Two Migration Routes into the Eastern Himalayas》:CTS1642在藏缅语族那么高频,尼泊尔最近的上树的一个M117也是CTS1642,这一支可能是率先扩张的F5下游,推算汉藏分离下限在3000年,应当标记青铜时代前后,自甘宁青地区延藏彝走廊向南方迁移的古羌人。F5在黄河中下游如此高频,显然是奠基者效应。

O2a2b1a1-M117有两大分支:汉语系O2a2b1a1a-M133与藏缅语族O2a2b1a1a6-CTS1642。O2a2b1a1a-M133在约7千多年前在黄淮大平原经历了强烈的农业人口扩张,逐渐形成了现今汉族的主体成分之一,除了集中分布于福建和山东半岛、华北平原,在全国各省分布广泛又均匀,但O2a2b1a1a6-CTS1642从M133分化,向黄河上游迁徙,由于西部地区高原草原的地理因素,转变为游牧生活方式,形成古羌人,参与藏缅族群的形成。



O2a2b1-M134/O2a2b1a-F450有两大分支:O2a2b1a1-M117与O2a2b1a2-F114(另称F444)。F114的下游支系O2a2b1a21-F46目前整体上在华南、西南和蒙古高原偏少,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尤为集中,最大亮点是胶东和苏北,O2a2b1-M134分叉于内陆云南也变得基本没有可能,再次证明O2a2b1a2-F114是来自黄河下游O2a2b1a-F45突变而来的,约是8500年前在黄河下游平原经历了强烈的农业人口扩张,逐渐形成了现今汉族的主体成分之一。

O2a2b1a2-F444,该支系年龄1.4万年左右,其下游的支系F46的年龄只有8500年左右,且在汉族男性中占了11%,在江苏山东等省可达15%,无愧为超级祖先。该支系在汉族以外分布较少,且集中于华北华东,推测早期扩散地点就是黄河中下游。

最新的大样本数据表明,F444集中分布于山东江苏,多祥性远高于北方,也就是说山东江苏F444多为中国北方人的上游祖先,但西伯利亚基本没有F444。哈萨克乃蛮部高频的F444支系F2887,多祥性很低,年龄相对年轻,基本上都是北方汉族F444支系F46的下游分支,可能是汉军遗民后裔,汉军大多数来自华东,山东江苏F444相对古老。汉唐军队曾进驻中亚几百年了,中国领土向西域及其中亚拓展了一千多万平方公里。


母系社会繁荣时期的文化遗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磁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从女娲的故事传说中,我们可以约略看出这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母系社会部落众多又分散,知母不知父,男性O3-M122没有占主流,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可能有千百种不同的语言,交流困难。进入父系社会以后,竞争激烈,互相合并,胜者强权推行统一语言,形成语系。

中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大约在四千年前,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此时在考古学上属于新石器晚期。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丰富,分布广泛,最早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其表现主要在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家畜饲养规模的扩大;制陶技术的进步;铜器制造的出现;丝织品的发明;手工业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形成等等。在大汶口文化时期,产生战争的社会基础——私有制已经形成,指挥战争的军事首领已经出现,由战俘转变而来的奴隶也已被发现,此外,在当时的陶器上已有兵器符号。所有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大汶口文化时期已产生了现代概念的战争。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社会财富,母系氏族社会便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对男性祖先的崇拜祭祀,成为巩固氏族成员联系的纽带。

龙山文化是在大汶口文化父系社会的基础发展出来的,从新石器时代末期而进入铜石时代父权社会,家庭以父亲为中心,以O2a1c1-F11、O2a2b1a1a-M133、O2a2b1a2-F114为父系主体,联合协作,在黄淮大平原上发展大规模农业,实现了农业人口大爆发,孕育城邦国家雏形,最终成为我们汉族的父系主体,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所以,我们汉族的父系主体O2-M122就是龙山人后裔。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9-07-29 10:53:00 +0800 CST  
O2a2b1a1-M117的最大支系O2a2b1a1a-M133在约7千多年前在黄淮大平原经历了强烈的农业人口扩张,逐渐形成了现今汉族的主体成分之一,除了集中分布于福建和山东半岛、华北平原,在全国各省分布广泛又均匀,但O2a2b1a1a6-CTS1642从M133分化,向黄河上游迁徙,由于西部地区高原草原的地理因素,转变为游牧生活方式,形成古羌人,参与藏缅族群的形成。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9-07-29 11:36:00 +0800 CST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9-09-22 12:57:00 +0800 CST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9-09-22 13:09:00 +0800 CST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9-12-16 15:51:00 +0800 CST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9-12-18 17:03:00 +0800 CST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9-12-18 17:03:00 +0800 CST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9-12-18 17:08:00 +0800 CST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9-12-23 17:34:00 +0800 CST  

楼主:雄风儒将

字数:2850

发表时间:2019-07-29 18: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07 18:47:34 +0800 CST

评论数:9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