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染色体STR遗传多态性分析证实山东人的基因一致性

山东汉族17 个Y 染色体STR 遗传多态性调查及姓氏渊源研究

以山东胶东、鲁中、鲁北、鲁南、鲁西地区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亚群间17 个Y 染色体STR 的多态性差异,分析十家姓氏谱系渊源关系,尝试探讨佀姓、么姓姓氏的起源问题及不同姓氏人群间人群迁徙、基因融合及亲缘关系情况,记录、保护我国姓氏传统文化,进而辅助考古学相关研究。

在知情同意下,随机选取山东省胶东、鲁中、鲁北、鲁南、鲁西五个地区为调查点,获得909 例受检者干血血样样本;采集山东省内张、王、李、赵、刘、陈、孔、孟、佀、么不同姓氏人员样本1086 例。

分析结果及其结论:

一、山东省胶东、鲁中、鲁南、鲁北、鲁西地区人群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通过亚群结构分析得出,山东省五个行政区域人群基本上没有形成亚群结构,无明显证据显示五个地区间存在大规模人口迁移,五个个地区的群体基本可共享DNA数据库。

二、姓氏渊源关系研究表明,十家姓氏群体Y 染色体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总体趋势上与山东汉族人群频率分布趋势没有明显的区别,不同姓氏群体间基因集合存在融合现象。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5-08-11 16:06:00 +0800 CST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5-08-11 16:07:00 +0800 CST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6300年)母系复原像

山东广饶新石器时代(距今5500年)大汶口文化墓地发掘的成年头骨
从此次复原的头骨面貌图来看,的确也反应了大汶口时期山东人的一些特征。“根据统计,大汶口出土的头骨指数普遍都偏长,这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就形成了,尤其和仰韶文化居民稍扁的脸型相比,大汶口人的长脸显得尤为突出。此外,鼻骨指数也偏长,鼻子比较挺拔。

根据大汶口文化北阡遗址(山东青岛市即墨市金口镇,距今7000年)出土的头骨复原的青岛古人容貌图。根据对北阡新石器时代人类颅骨的初步观察和测量,发现北阡遗址颅骨较多地表现出亚洲蒙古人种的形态学特征,而且更接近东亚类型。
本文报告了山东诸城呈子新石器时代墓地的人类学材料,其中包括呈子一期(大汶口文化) 的女性头骨一期和呈子二期(龙山文化)头骨五具(男三、女二具)。根据形态测量学的考察,,如果除去枕部畸形因素,呈子一期和二期的头骨与山东境内其它地点的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头骨都本质上是共同体质类型的,特别是呈子二期的头骨,它们不仅与属于同一地理区域时代更早居民的头骨有共同的种系类型,,而且与现代中国人(华北)的颅骨学特征之间,比同其它地区的蒙古人种头骨类型有更明显接近的联系。这个结论和笔者对大汶口文化居民的头骨形态学接近东亚蒙古人种类型的看法是一致的。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乃至近代,在体质人类学上是连续的关系而不具人种类型的取代性质。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5-08-11 16:11:00 +0800 CST  
山东省胶东、鲁中、鲁南、鲁北、鲁西地区人群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通过亚群结构分析得出,山东省五个行政区域人群基本上没有形成亚群结构,无明显证据显示五个地区间存在大规模人口迁移,五个个地区的群体基本可共享DNA数据库。这一分子人类学的研究结论,与“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乃至近代,山东人在体质人类学上是连续的关系”的考古学结论完全相符合。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5-08-11 16:15:00 +0800 CST  

复旦大学按照方言归类的各方言区汉族父系基因频率图。从全国O3-M122分布图来看,胶辽官话区、冀鲁官话区O3-M122总比例高居首位,O3-M122频率分布以山东为最高。

楼主 雄风儒将  发布于 2015-08-11 16:21:00 +0800 CST  

楼主:雄风儒将

字数:1341

发表时间:2015-08-12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1-08 10:37:32 +0800 CST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