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位吧宠同志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吧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7-10-09 02:04:00 +0800 CST  
你的问题看似凿凿有理,其实包含着一个相当畸形的预设前提。


先不谈你的问题,说说现今的学术界/工业界的某种现象。


时不时会听说,某个大学/研究所辛辛苦苦做了不短时间的idea,被别的机构别的组抢了先,发表/被收录了completely similar的东西,于是只能哭一场重来过。


撇开plagiarism的极端情形外,大家同时想到一块去,出类似成果的事情,其实是屡见不鲜的。


当代前沿科技研究需要相对复杂的理论推演、模型建立,仿真实验等,尚且常有这种“不约而同”的事情发生。


何况古代的技术、工艺和军事学发展,常常仅是基于一些朴素、共有的基本理念,“大道至简”呢?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7-10-09 02:18:00 +0800 CST  
离我们比较近的例子就是14-15世纪,东西方的金属管形火器并驾齐驱的发展出相互间类似的不少产物。后来西方的冶金、弹道学赶超居上,东方则日渐落伍。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7-10-09 02:19:00 +0800 CST  





发射、杀伤机制相对复杂的早期热兵器尚且如此,冷兵器的器械、战术发展出相似的东西,则更加堪堪不足为奇。因为人类的体貌和生物学特征不分人种、地域,都是和非洲祖先完全类似的。那么,各种刀枪剑戟弓弩能干什么,各种阵型能发挥什么作用,其实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并无大惊小怪之处:你能想到的,同时期隔绝地域内的某些有天分的民族能想到,也毫不奇怪。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7-10-09 02:20:00 +0800 CST  
我想说到这,@sunircava前几天你煞有介事地发帖问的那个问题,想必你已经知道我想怎么作答了。


我也不清楚你是为什么跑来混冷吧,想从这得出什么结论。


我也不必再贴你的那个黑历史,过去的事情不让他过去,显得我没有气量。但是你的观念,兴许长了几岁后没有那么极端幼稚了,但是你扪心自问一句,三观又真正摆正了么?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7-10-09 02:23:00 +0800 CST  
最后,关于你的两个问题,我想说的是:


1、汉代的阵型战术,我觉得很可能和先秦时代列国某一先例,尤其是楚地军队(刘、项皆出楚国)有传承和发展关系。然而现代我们仅通过秦兵马俑推测秦国区区一邦的战术水准,尚且众说纷纭(比如到底是完全的杂烩花队、还是有百人队级的纯队,骑兵到底到了什么水准,都尚无盖棺定论),战国各处的战术和指挥艺术,目前所知的更是仅有冰山一角而已。这只能有待将来的进一步发掘。


2、关于东汉老河深鲜卑墓的头盔和护乌桓校尉府壁画:


1)已经说过了,兵士肯定反映的是汉兵,至于戴的到底是老河深式盔胄还是某种形式的武弁,再说;


2)如果你认为戴的是老河深式盔胄,那么:可以认为在东汉时期就通过技术交流传入了这种盔胄,你说以前没有证据有这种盔胄,问题是整个东汉时代出土的头盔本身就这么一两个,没有普遍性,何来的比较和结论(比如同时代中原武士装备的头盔式样)?那么这幅壁画多少可以算作一处补充证据也无不可。


3)这种盔胄由汉地自身发展出来,也丝毫不奇怪,原因:这个盔胄结构上并无特异之处,也并非先进的整体式头盔,仍然是拼接盔;那种圆形cap胄頂,早在战国燕下都就有,通行于秦汉时代;只要稍微锻造一批略带弧度的低碳钢长条胄片,就能发展出这种类型的盔胄,这在技术上毫无难度。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7-10-09 03:04:00 +0800 CST  
@sunircava


1、从春秋到战国时代必然有很大变革,春秋时代的城濮之战,晋军和楚军还是地道传统的车战。而战国中期晋国嫡系后裔的魏国已经在大搞武卒了,楚也不可能不变。


2、我早就警告过你:不要在冷吧搞哗众取宠式的捧杀,哪个冷吧大佬就是“权威考证”、“盖棺定论”了,反而踏踏实实做了几十年秦皇陵田野考古的王学理老爷子被你贬斥为“脑补”?


除了像何新这种少数神棍以外,大部分做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的学者,他们的资料和基本观点向来都是冷吧众最珍视和推崇的一手资料,你问问他自己@米南德敢不敢说拳打王学理脚踢葛剑雄了?冷吧众说白了,也就是一群有热情的业余爱好者而已,要说错误、失实之处,那多了去了。本身也是寄希望在相互争辩和纠正中获得新知。你再不给我适可而止,我个人就要怀疑你是跑来败坏冷吧的了。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7-10-09 22:27:00 +0800 CST  
3、至于说吴起,他要兜售自己的军事理念,在列国求官,不把自己说得洞察一切包治七国牛皮癣,显然是不行的。


我们再看楚国的描述:相对于秦国的“散阵自斗”,楚国是“阵整”而不持久,从战术上讲,显然楚国是比秦国更有章法的。而秦灭六国的收官阶段,唯一在灭亡前一年还能在大将项燕的带领下把李信秦军杀得几乎全军覆没的也就是楚国,最后还是靠王翦的坚壁清野、疲敝楚军才得胜。


王翦的战术正好符合吴起的评价:要迂回避战,击其惰归,“勿与战争”(不可正面列阵与楚国决战),而王翦也是这么做的。


之所以楚国“整而不久”,大概是旧贵族林立、国土广袤而人口密度稀少(尤其南部腹地),没有好的军事征募和供给制度。但是战术层面上,楚国具有军阵严整、攻守有方的优势。


而汉朝作为统一帝国的优势就是充分吸收和发展了楚国及其他战国六雄的军事长处,并予以良好的整合。


至于有些事情,不要听=风=就|是%雨,这个家伙@米南德混冷吧的一大特点就是:资料的丰富度固然是没得说,但是遇到资料贫乏的不可抗情况下的脑补能力(毕竟这是考古和史籍资料,要挖出来才有)也是一流的。


比如现在,对秦皇陵兵马俑的组织战术本身就还存在较大争议,就先定论了秦军只会“散阵自斗”,进而通过各种似是而非的片面资料推测东方六国的战术水平只会如何更加低下、被秦国教做人。


比如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的描述只能说明:1)魏武卒具有良好的负重能力,即精选的步兵具有良好体能;2)魏武卒有使用多种远近兵器的技能。


但是这能说明实战中他们就全都是拿弓弩的花装步兵么?李陵五千荆楚步兵全部都是神射手,但是也精通剑、戟盾等近战法。在实战中李陵可以让前队持戟盾而后队用弓弩。同样的,经过严格选练的魏武卒,必然也可以全部持近战兵器列密集阵行动。


至于拿水陆攻占图说花装阵的我就更呵呵了。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7-10-09 22:48:00 +0800 CST  

楼主:liuyuanyeye

字数:2302

发表时间:2017-10-09 10: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0-10 13:09:17 +0800 CST

评论数:3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