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军肉搏完爆清军的根本原因

被电影和小说误导的吃瓜群众
众所周知,中国人在清末连续败于西方军队之手,更为糟糕的是,直到今天为止,中国在大部分领域依旧是被西方死死压制。在这强烈的挫败感之下,很多中国人迫切需要一个可供幻想的领域去谋求一个“打败”西方人的机会。
而由于影视的发达,功夫似乎就担当起了这个“重任”。由于西方人击败中国更多地是依靠着“船坚炮利”,似乎只能证明他们的大脑很聪明,很善于搞发明或者他们武器先进,但是原始的肉搏战中,一米多长的刺刀,焉能和前后砍杀的大刀相比?
而这种可笑的偏见在二十世纪的时候随着影视的发达,居然被大大加深了。不可否认,其中好莱坞电影的“猪队友”也是功不可没。在上个世纪“中国功夫”以优美的动作和矫健的身手征服了全世界观众的同时,西方格斗却由于糟糕的武术指导,而沦为了“傻大黑粗”的代名词,以至于不少欧美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成龙刚开始就是一名舞台演员而非接受严格训练的格斗家)
真相往往是打脸的
但是所谓“外行看热闹”,会受到影视剧和电影影响而做出错误判断的,显然都是对此一窍不通的外行人。稍微了解武术格斗的人都知道,看打斗看得并非影视上那种光彩夺目的视觉效果,而是看各自营养补充和训练量。是所谓“三分靠练,七分靠吃”。
那么清朝末年,西方军队和中国军队双方的训练量和伙食对比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呢?
首先我们看下清军的后勤以及训练水平。清军的训练可谓糟糕至极,完全就是中世纪的标准。以绿营为例一年操练只有十几天,乃至年中无操的比比皆是,而且战斗力稍微强点的都在西北地区,东南半壁由于承平已久,战斗力可以说是属于垫底的水平。反观英军,由于是个海洋国家的关系,其陆地军队在数量上和清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要知道当时的大英帝国已经是一个全球帝国了,这样一个国家却只需要维持着十到二十万的陆军,可想而知其军队必定是非常精锐的。其和清军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本身有着严格的训练指标,从最差的一周四天到较好的一周六天不等。如果遇到特殊时期还能强化,例如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就是一年仅仅休息两天。
更为惨不忍睹的是双方在后勤待遇上的对比。清军的一般士卒,在鸦片战争期间的生活水平其实非常得艰苦。以林则徐的原话为例:“窃思人生日用饮食所需,在富奢者,固不能定其准数,若以食贫之人,当中熟之岁,大约每人有钱四五分,即可过一日。若每日有银一钱,则诸凡宽裕矣”。如果以此作为清朝东南方的生活标准,那么清朝当时一名绿营士兵的饷银是一月一到二两银子,八旗则为三两。看上去确实可以让一般的士兵过得很轻松了。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当时清军是习惯于拖家带口的,以父母、夫妻二人为例那就至少要有四张嘴等着吃饭了,如果有了子女那么开销只会更大。这还是他们祖坟冒青烟,遇到个不克扣钱粮的长官的情况下。

(西北清军)

这就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士兵如果连最基本的家庭生活开支都无法应对,那么轻则集体闹饷,重则兵变。清军军官们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默许士兵们搞“副业”和“灰色收入”让所有人都有一条活路,便是必然的结果了。当时清军士兵替人种庄稼、给人打短工、做街头小本生意之类的情况非常普遍。例如在浙江定海,镇守该地的清军士兵“半系栉工修脚贱籍”,然后“以银元三四十元买充入伍”。这么一弄当兵本身反而成为了“第二职业”,遇到检查和训练的时候只需要交钱让人“补足兵额”,而从中获取好处又避免麻烦的军官自然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原本就少的训练时间更是被压缩的几乎没有,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对“士兵”这个岗位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鸦片战争中很多士兵 “望风而遁”了。
那么八旗是否就比汉人好很多呢?答案也是否定的,首先虽然八旗的待遇要比绿营高一些,但是却是非常典型的世袭制度。如果说汉人是因为糊口的关系去当兵(注:绿营早年也是世袭但是在清中叶遭到破坏),那么旗人就是祖上的规矩你不能干其他营生。而且由于清朝在皇太极之后实施种群隔离制度的关系,导致八旗虽然纸面待遇要比汉人来得高,但是也断绝了他们外出找“兼职”的可能,其生活水平搞不好还不如一些巧手的绿营。
反观英军,首先当兵是完全自愿的行为。例如步兵团的组建是由皇家授权,被授权者必须要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一经皇家同意,政府会为官兵提供薪金和武器装备,被授权者则负责士兵的招募、管理和训练。这可以说是完全商业化的程序,经济上政府与募兵者双方按契约合同以给钱的多少来确定招兵的数量,而募兵者与被招募者则根据给钱的多少来决定服役期的长短。双方是非常典型的契约制度,士兵就不存在八旗那种因为家族的关系,非自愿地上战场的情况。而由于工业革命的红利,其待遇之好可以说在全球都是数得着的。19世纪早期英国肉价很便宜,一镑牛肉的价格大约是2-4便士,一个英军的最低等的步兵的日薪为一先令(十二便士),如果是骑兵可以再高一些。其待遇完全可以满足自身乃至家庭的需求了。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英军自身,后来给英国人打工的华勇营一月也能到手五两银子,事后为了防止皇帝报复他们还负责把华勇营家属全接走了。

(英军士兵)

被洋人的长矛马刀击溃
那么既然清军的训练和营养都是属于“被吊打”的状态,这会对双方实力的对比产生什么影响呢?首先众所周知营养长期处于不良状态的话,人就会体型消瘦而且精神萎靡。最为重要的是相对于英军,清军的蛋白质摄入实在太少,所以我们今天看清末的照片,会悲伤地发现洋人基本一个个神经饱满配上一身帅气的军服往往显得英姿挺拔。反观清军除了需要用美图秀秀,把腿拔高之外,最不堪入目的就是那消瘦的肌肉和麻木的表情,说实话像难民多于像军人。
而训练的不足就更为直观,今天我们都知道一样东西要精通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而根据一万小时定律,在普通的人只要在某样东西上付出了一万个小时,那么此人便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而英国军队的训练量,一个英军骑兵按照规章制度维持一周六天的训练,等他熬到了老兵的年纪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骑术大师了。而事实上稍微了解一点英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英国人其实不乏在全世界各地找当地的土著武士来一场传统的冷兵器格斗的例子,而其中对于中国人的评价是非常的低下的,士兵们基本上就是抱着“放两枪对得起国家”的心态在进行战争。
更让不少人跌破眼镜的是,在真实的历史上,英军已经把很多人的“功夫梦”打得粉碎。在的大沽口中,锡克人组成的“普罗比”骑兵团(456人)以及英军的“女王”龙骑兵团(329人)面对数量为己方三四倍的满蒙骑兵,前者使用长矛后者使用马刀对清军骑兵发动迅猛地冲击。满蒙骑兵展现了他们的灵活,避开了英军骑兵的直接冲击,转而用复合弓和火绳枪射击。但是由于马种的劣势,加上骑术上英军更为娴熟,最后开始被打败了。隶属于英军的锡克骑兵这样评价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非常难抓,但是一旦抓到了就无法造成什么伤害了”。

(锡克骑兵)

这一切的原理也很简单,没有系统的规范化的训练,没有充足的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的供应,士兵也并非全职的脱产部队而是一支拿当兵视为“第二职业”的老百姓,面对当时世界第一的精锐自然是各个方面都被碾压了。
今天希望中国人能通过肉搏来挽回尊严,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这只是一种“爱国情怀”而已,但是情怀无法取代真正的历史,就如同清军再怎么努力也只是中世纪水平的军队而不是近代军队,双方的差距并非只有火力凶猛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两个时代的差距,那是真正意义上在所有领域全方面的碾压。

楼主 芝加哥米尔顿  发布于 2017-02-23 15:11:00 +0800 CST  
http://www.toutiao.com/i6388641990015189506/首发今日头条冷兵器吧研究会

楼主 芝加哥米尔顿  发布于 2017-02-23 15:11:00 +0800 CST  

楼主:芝加哥米尔顿

字数:3074

发表时间:2017-02-23 23: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2-28 22:29:28 +0800 CST

评论数:29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