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各位,别把自己的逻辑往沟里带


首先,关于古代军队的铠甲装备,应当存在两个不同的概念:

1、军队中的铠甲装备率,比如唐代理论上一军12500人有7500人配铠甲,即兵士披甲率的理论值约为60%。至于铠甲的材质、形制,并未谈到,既然有所谓不同材质的制式装备“唐十三铠”,那么可能既有铜铁制成的金属铠,也有皮、绵等制造的轻型辅助铠甲;

2、铠甲装备中某一类甲所占的比率,比如我们了解到西汉末年的东海郡武库存货里,铁铠和皮甲的比率大约是3:7(铠63324,甲142701)。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6-08-29 11:52:00 +0800 CST  
这两个概念显然是不可混淆的,前者反映着古代国家军工业的总体受重视程度和数量上的发展水平(主观量变),后者则更多取决于技术的革新和进步(客观质变)。

好了,现在蒙奸表示东海郡武库中仅占铠甲总数30%的铁甲能反映汉军的一般装备情况,那么我说你能拿汉简出来,我也能拿出居延地区的各种汉代简牍为证:


解读了居延地区数千枚汉简的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西北一线边防军记载的铁质防具(兜鍪和铠甲)数量已经“远多于”皮革防具。

于是蒙奸表示不乐意了:


从“各类防具中铁质防具所占比例”一不小心就歪到了“披甲率”上,于是干脆抬出文艺复兴的欧洲军队来压人:你大寒潮是点了天顶星科技树不成?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6-08-29 11:53:00 +0800 CST  

事实上我已经搞不清楚你第一处所说的“铁甲率”到底是“铁甲在全体军队中的装备率(例如:12500人的唐军,7500人披甲,其中有4500领是铁甲,那么结论是36%的现役士兵披铁甲,60%的现役士兵装备铠甲)”,还是我们所应该讨论的“铁甲占所有军需铠甲的比率”问题?

何况哪一处汉简又强调“100%的铠甲都是铁质的”抑或甚至“100%的士兵都披铁铠甲”?考古学家显然也没有拿着个别简牍上若干个例就草率说事,而是针对所有已解读的汉简进行综合统计,尤其是涉及大额库存或装备的信息。

“远多于”具体是多少?这个我们不是作者本人,也不好妄下定论,不过我所能找到的破城子新简有这么一条:

EPT59*183: 木质一,白玄甲十三领,革甲六百五十,铁铠二千七百一十二

该简牍于边塞地区和其他记载边防军活动的汉简一起出土,很明显是一处大额库存抑或前线士兵铠甲装备情况汇总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所记铠甲共3375件,其中铁铠占到了80%以上,数量上显然是“远多于”其他材质的铠甲,这是说明了西北地区铁铠在所有铠甲中所占的比重,和东海郡集簿中反映东南某地库存的铁铠占铠甲总数30%的记载是【等价的概念】。

【然而这并不能反映军队士兵的“披甲率”】,这完全是另一个层面的概念。上述简牍并没有记载有多少士兵在装备这些铠甲,其他我所见过的反映士兵铠甲装备的个例,也是有的发给铠甲,有的未见记载。

汉代的手工业水平不可能远超后世的唐朝,既然唐代鼎盛时也只能供给约60%的士兵铠甲,那么汉朝的平均水平也不太可能超出这个范围。如上述的3375件铠甲可能装备着6000人以上的西北边军,即披甲率56%,这和杨家湾汉俑的步兵披甲率比较符合,后者是西汉初年经济尚困难,披甲率约43%——汉代当然没开天顶星黑科技,【既不可能给100%的士兵都配备铠甲,更不可能给100%的士兵都发铁铠甲。】

然而蒙奸对这种概念的混淆却是贯穿始终的,这也让我很头大:


解释一下:蒙奸这里提到的“袁绍铁甲率是16%”源于以前讨论中他对于袁绍鼎盛时期兵力(战兵数量)的估测:

一般认为袁绍在极盛时拥有六七万到十万兵力(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蒙奸取比较保守的估计认为有近6万人,再加上后世所引曹操《军策令》所谓“袁本初铠(汉代习惯,“铠”字从金,即专指铁甲)万领”,就算出袁绍部队的所谓“铁甲率”是16%左右。

这样的估算合理性如何,姑且不管。我们总算是弄明白了蒙奸一直挂在嘴边的“铁甲率”指的正是【现役士兵中披挂铁铠甲的比率】,然而他马上一转又把这个跟东海郡武库的记录拿来比——所谓“汉代(西汉)30%的铁甲率”实是指的库存的军用铠甲中铁甲占30%。如此混淆概念就像拿2000年的全国总发电量占能源消耗的比重和2016年核电占电力来源的比重来对比。

反过来,他又拿这个自己生造出来的“汉代100%铁甲率(按他的说法,是指100%现役士兵都配备铁甲)远超文艺复兴的近古欧洲”来将我的军,你让我说什么好呢?你是自己把自己带进沟里了。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6-08-29 11:54:00 +0800 CST  

至于到西汉中后期,“部分地区已经反映出所装备铠甲里铁甲比重上升甚至明显超过其他材质的铠甲,部分地区铠甲库存仍然以皮甲为主”的事实又该作何解释呢?个人看法:

1、冶铁技术的发展和官营手工规模的急剧膨胀,铁官有专门供应军需的部门,冶铁行业不但使用雇工,也使用服苦役的刑徒(铁官徒)及奴隶,这一切极大地降低了铁铠甲的制造成本。而与皮甲制作相关的部门可能没有这样的优势。

2、汉代的皮甲遗存发掘相当稀少,且“仅限于南方”:


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由于皮革朽坏得比较快,能留存和被发掘的本身就比铁质的少;上述观点1导致的钢铁铠甲和皮甲在制作数量上显著的此消彼长,等等。

而“仅限于南方”说明南中国可能有较为顽强地保留制作和使用皮甲的传统,且具有较为精良的做工,如吴王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并且由于南方多水军(楼船),以跳帮作战为主的水军士兵可能更习惯于皮甲,【这也是为什么处在南方的东海郡武库皮甲数量居多的可能原因】。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6-08-29 11:55:00 +0800 CST  
第二件事:得以出土的文物和真实情况的差异。

蒙奸谈到匈奴墓葬和遗址中有铁质铠甲的出土(我记得内蒙博物馆还有铜铠甲复原),由于出土的铁质铠甲遗存占据了所出土铠甲遗迹的数量达到较高比重,和其他材质的铠甲(皮、骨)大体相当,尤其以伊沃尔加城址为代表性,所以蒙奸的观点是匈奴的金属铠甲装备率可能较高,甚至未必低于同时期的汉军:


蒙奸强调皮质盔甲“腐烂并不会太严重”,“北方气候适合保存皮革”。然而他自己也承认皮革制品能扛过两千年左右风化腐蚀的概率,无论是在何种气候条件下,都是不会太高的:

北方干旱地区保存皮革制品的年限也只能以百年为单位计,两千年后还能保存的任何皮革或织物都只能听天由命,至少比金属制品要低得多。这和单月英在《匈奴墓葬研究》一文中所考察的数百处匈奴人随葬遗存文物所反映的相似:铜、铁制品大量出土,而绝大多数木、皮革、织物则在极长的时间内风化殆尽,仅有痕量遗存。

不少出土的带扣、铜钩等文物很明显是其它易腐蚀制品的配件,而它们本身早就化成灰了,这其中又包含多少匈奴人惯用木、革防具,则不可估量。

【所以说,由于不同文物能保存年限的显著差异,如果匈奴人出土的金属铠甲和其他材质铠甲数量大略相当,则更应该反映匈奴人是以非金属铠甲为主的。】因为反观汉朝的出土实例,铁质铠甲的出土比重已经多到其他材质的铠甲几可忽略不计,而且出土数量(即样本数量)的丰富度远远高于匈奴,如果像蒙奸所假设的出土不同材质铠甲比例与事实铠甲材质比例相去无几:

那么汉朝几乎所有的铠甲都应该是铁甲了。但汉简的记述告诉我们:皮革甲仍然在汉军中大量装备,在南方地区甚至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只是绝大多数都无法保存2000年之久,不能发掘罢了。

楼主 liuyuanyeye  发布于 2016-08-29 12:40:00 +0800 CST  

楼主:liuyuanyeye

字数:2821

发表时间:2016-08-29 19: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9 18:56:16 +0800 CST

评论数:5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