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痛苦的军事转型(2)——雪崩的欧洲战线和附庸国

奥斯曼帝国在欧洲部分的附属国主要有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特兰西瓦尼亚、拉古萨以及克里米亚。这些附属国需要为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提供相当可观的兵役,当然也可能因为自身的原因消耗掉奥斯曼帝国大量的力量。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因为诸多原因,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所以并不能完全被视作稳定的资源提供者。


在笔者看来,奥斯曼帝国的欧陆部分可以被分为三条相对独立的战线,匈牙利——克罗地亚、波兰——立陶宛、莫斯科大公国。其中匈牙利——克罗地亚方面无可争议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奥斯曼主要军事行动的方向;波兰在瓦尔纳战役的惨败后再也无力维持对奥斯曼的压力,奥斯曼同样满足于维持这一区域的长期稳定;莫斯科大公国方面奥斯曼满足于让克里米亚汗国自行攻略,本身不投入太多力量。将此视作三条独立战线的主要原因是除了大土耳其战争之外,在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对抗奥斯曼的过程中,三个对手都各自为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匈牙利人和克罗地亚人需要承受来自奥斯曼的极大压力。在此仅举几例,如1493年Krbava战役,1521年贝尔格莱德围城战,1526年莫哈赤战役。奥斯曼军在1493年Krbava战役中打的干净利落,几乎摧毁了克罗地亚人的军事能力。在战斗中奥斯曼军表现地非常轻松,Jakub帕夏利用骑兵数量的巨大优势迅速包围了克罗地亚军,随后克罗地亚人全线崩溃,仅有贵族被俘虏以换取赎金,其他人则惨遭屠戮。尽管Jakub帕夏在大胜后选择返回波斯尼亚而非夺取Krbava(可能是因为Krbava离波斯尼亚太远),但是此后奥斯曼依旧维持了对克罗地亚的侵攻,并且在三十年后夺取Krbava。奥斯曼军在克罗地亚方面取得的最远突破似乎是1593年夺取Sisak。(虽然先打了场很丢人的Sisak围城战,但是人家过了两个月找回了场子。)

在匈牙利方向,情况则有相当大的不同。在雄才大略的马加什一世的统治下,匈牙利维持了一支相当强大的部队。黑军有可观的长枪兵(尽管他们的战斗风格可能接近人肉拒马而非瑞士风格)和同样可观的火枪兵,这支部队的整体实力并不弱,最有名的战绩是在1485年攻克维也纳。虽然在马加什一世死后贵族们成功削减了税收,直接导致黑军被解散,但是一度存在的黑军足以说明匈牙利有能力维持一支可观的军队。此时这支军队只是被换了个方式维持,或者说兵役从雇佣兵身上转到了贵族们身上。拉约什二世和他的宫廷面对立法者苏莱曼的压力,在贝尔格莱德围城战期间直接怂了,干脆不去解围,坐视这座在1456年挡住奥斯曼军的坚城失陷。在1526年,或许是为了避免人数劣势的进一步扩大,他们选择了出击。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意大利战争的影响,同时法国人盲目认为匈牙利人可以像过去一个世纪那样挡住奥斯曼的攻击(如Rene de Lucing,在其于1588年出版的作品中认为匈牙利战败的主要问题是匈牙利人不复当年之勇),匈牙利人这次很难指望西欧组织一支足以摧毁苏莱曼的大军的部队。莫哈赤战役的过程同样简单,或者说信息量很有限,匈牙利军通过一次有效的突击几乎摧毁了奥斯曼军的一翼,却在撞向耶尼切里的过程中被后者的火力教做人了。拉约什二世本人死于乱军之中后,他的姐夫费迪南德基于1515年的第一次维也纳会议获得了对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的宣称,并且控制了波西米亚和部分匈牙利。这意味着此后奥斯曼在这一方向的对手变成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66年的匈牙利会战可以被视作奥斯曼帝国和基督徒在匈牙利——克罗地亚方向对抗的转折点。七十二岁高龄的立法者苏莱曼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离开伊斯坦布尔,目标是夺取维也纳。然而Nikola Šubić Zrinski的袭击直接导致苏莱曼指挥大军围攻Szigetvár,尽管前者及其所部付出了团灭的代价,但是苏莱曼死于围城战期间,这次针对奥地利的军事行动只取得了极为有限的成果。需要强调的是苏莱曼那支庞大的野战部队可以通过多瑙河得到可观的补给,这一情况存在且只存在于极少数地区,大部分情况下的补给还是正常的就地征集,同时大军跟着补给走。

长土耳其战争期间的Keresztes战役或许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奥斯曼第一次在大规模野战中表露出严重的战斗力问题。这场战役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天是双方进行火力对抗,在这一阶段基督徒取得了自认为相对可观的优势;第二天是基督徒选择主动出击,试图一波带走奥斯曼军,结果在这一阶段基督徒被奥斯曼军击破。当然,需要考虑到奥斯曼军的人数优势带来的更高容错率。一般来说,过去奥斯曼军在火力上都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但是在Keresztes战役中却暴露出了巨大的问题。长土耳其战争期间暴露出来的更大的一个问题则是传统观点中奥斯曼军,或者说传统的穆斯林军队,具有优势的前哨战在事实层面上是基督徒占据优势。有学者就这一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不过主要是基于战斗结果而非战斗过程。笔者推测可能是由于匈牙利人和克罗地亚人血勇(武德?)依旧,而奥斯曼方面的兵役制度正在走向崩溃。

对于奥斯曼在欧洲地区的附属国的动员能力,有许多数据。如1599年的一份记录表明瓦拉几亚君主入侵并夺取特兰西瓦尼亚时组织了30000名士兵,其中有13281名雇佣兵。一般认为十五世纪摩尔达维亚可以提供40000名士兵,而瓦拉几亚可以提供10000到30000名士兵。在十六世纪摩尔达维亚可以提供15000到60000名士兵,而瓦拉几亚可以提供10000到30000名士兵。在十七世纪上半叶,摩尔达维亚可以提供20000到37000名士兵,好哥们瓦拉几亚可以提供40000名士兵。期间,摩尔达维亚君主伊万三世(此人死法喜感,有兴趣者可以自行百度)对抗奥斯曼帝国的行为以及奥斯曼军的屠杀对摩尔达维亚的动员能力可能是个极大的打击。


同样存在一些极度吓人的数据,1556年的一份记录指出摩尔达维亚需要提供60000名士兵,其中35000名为骑兵。同一份记录指出瓦拉几亚需要提供150000名士兵,其中25000名为骑兵。然而还是这份记录,指出特兰西瓦尼亚只需要提供10000骑兵。尽管上述数字显得过大,但是一些西方资料,如外交报告、旅行者记录、编年史,也给出过类似数据。对此笔者只能表示信则有,不信则无。


一些具体的动员数字或许更为可信,如Giovanni Maria Angiollelo(1451-1525)记录下瓦拉几亚军不少于12000人。Basarab Tepelus在1479年为奥斯曼入侵特兰西瓦尼亚的军事行动提供了5000名士兵。Alvise Gritti在1534年报告称立法者苏莱曼要求瓦拉几亚提供3000名骑兵。一份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威尼斯记录则声称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都被要求提供这一数字的骑兵。费迪南德在摩尔达维亚的大使则声称摩尔达维亚君主表示他被要求派出6000人支援佐波尧·亚诺什,而这一数字对瓦拉几亚来说是4000。令人无奈的是,1663年攻击特兰西瓦尼亚时,奥斯曼军中还是只有4000个瓦拉几亚人。

对于克里米亚鞑靼人,情况同样尴尬。一些巨大的数字,诸如80000、50000、40000,显然不怎么值得让人信任,O_O。。。不过他们的战斗力还是有基本的保证的,起码不会拖后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克里米亚鞑靼人依旧压着莫斯科大公国打,在1571年一度火烧莫斯科。当然,伴随着战斗民族的崛起,克里米亚很快就会消耗奥斯曼大量的力量。

1641年在亚速,奥斯曼军的诸多问题出现了一次总爆发,整体表现非常糟糕。在Warfare in Eastern Europe, 1500-1800一书中有完整的一章谈论那次围城战,而笔者对1641年亚速围城战的绝大多数信息也都来自此处,在此顺便推荐一下(博睿ebook有售)。亚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约两个世纪)是奥斯曼帝国在黑海北岸最靠北的重要城市。在1637年被一支顿河哥萨克和扎波罗热哥萨克组成的军队通过坑道掘进随后炸塌城墙的方式所夺取。因为原始资料有限的关系,现代学者对于亚速围城战有相当部分的信息来自于文学作品,但是并不一定完全可靠。有希腊方面的资料表明奥斯曼军集中了150000名士兵。 而Cruys表示奥斯曼军有50000名鞑靼人,10000名切尔克斯人,20000名耶尼切里,20000名西帕希以及大量瓦拉几亚人和摩尔达维亚人。基于Cruys的描述,亚速围城战的奥斯曼军或许与巴格达围城战的奥斯曼军类似,有大约100000人,其中步骑比例为1:2。对于哥萨克方面的人数,大部分估计为3000到6000人,最低版本只有1400男性和800女性。但是无论如何,哥萨克都面对了十倍之敌。整体的战斗过程乏善可陈,奥斯曼军反复突击无果(似乎有二十四次之多),而哥萨克人则坚持抵抗。有资料表明奥斯曼方面答应提供哥萨克人一大笔钱,以换取后者放弃亚速,但是哥萨克人给莫斯科的报告强调他们拒绝了这一提议。

对比1566年的Szigetvár围城战和1641年的亚速围城战,很明显可以发现奥斯曼军事实上正在进入一个攻击能力的低谷。而对比1526年的莫哈赤战役和1593年的Sisak战役,奥斯曼的野战能力的下坡,或者说与T1水平的脱节,要来得更早。在笔者看来,到十七世纪中期,奥斯曼的军事能力正处于过去两个半世纪的最低谷,不仅是实际能力,账面能力同样极为不堪。


至于勒班托战役、法马古斯塔围城战以及马耳他围城战,笔者认为这更接近地中海方面的对抗,所以把他们放到下一部分了。对于拉古萨方面的情况,笔者也倾向于将之放入下一部分。
此外,这次笔者偷了个懒,没有为一些相对容易获得的信息拍照或截图。


本文出现的截图或照片来自
The book of battles; or, Daring deeds by land and sea
The Memory of the Battle of Krbava (1493) and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of the Croats
Going Off to the War in Hungary: French Nobles and Crusading Cultur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European Tributary Stat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on the Black Sea Steppe, 1500– 1700
Warfare in Eastern Europe, 1500-1800

楼主 亚历山大法尼斯  发布于 2018-04-23 11:21:00 +0800 CST  
至于你们期待的翻译,应该不会早于6月了~我有书在五月中旬到,和这次的创作有关,所以至少需要十天看书

楼主 亚历山大法尼斯  发布于 2018-04-23 11:22:00 +0800 CST  
也希望你们关注我们的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c_177356008

楼主 亚历山大法尼斯  发布于 2018-04-23 11:23:00 +0800 CST  

楼主:亚历山大法尼斯

字数:4426

发表时间:2018-04-23 19: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23 09:41:40 +0800 CST

评论数: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