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古装片中的满族形象分析—以《天军》《最终兵器:弓》为例


【转载】




要学好一门语言,首先要爱上这门语言,就像爱上一个人。
——赵立新


无论是阅读小说还是观看影视剧,代入感越不强,欣赏效果反而越好。
——自勉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31:00 +0800 CST  
如题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31:00 +0800 CST  
原文作者:✪郑殿辉丨1. 吉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 延世大学校(大学)文科大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近年来,满族形象频现于韩国古装片之中,这些满族形象大多具有相貌丑陋、悍勇善战、野蛮无礼等典型特征。这反映出韩民族对满族的集体记忆,也是韩国人基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以民族主义情感想象式建构出来的。本文以两部古装片《天军》《最终兵器:弓》为例,分析韩国古装片中的满族形象特征,探寻满族形象塑造的历史文化因素。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33:00 +0800 CST  


《最终兵器:弓》(최종병기 활)
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一衣带水,拥有逾千年的民族交流史,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深深地影响着朝鲜半岛的历史进程。近年来,随着中韩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韩国影视剧中的中国元素、中国形象也逐渐增多。但综合看来,韩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大多是负面的、消极的。尤其在很多古装片中,中国形象往往是带有某种民族主义情感而想象式构建出来的,这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无关系。本文以电影《天军》(闵俊基,2005)和《最终兵器:弓》(金韩民,2011)为例,试分析韩国古装片中的满族形象特征及历史文化因素。

▍ 一、韩国古装片中满族形象特征
《天军》制作于2005 年,描写的是韩国朝鲜士兵穿越回1572 年的故事;《最终兵器:弓》制作于2011 年,故事背景是皇太极第二次征讨朝鲜的“丙子之役”(1636 年)。两部电影虽制作时间和故事背景年代略有不同,但塑造的满族形象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具体来讲,可以从外貌、性格、品行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薙发垂辫、外貌丑陋
两部电影塑造的满族形象,从外形看,都具有丑陋彪悍的特征。《天军》中,当现代士兵穿越到433年前,映入眼帘的呼号逃命的朝鲜边民,以及侵入的满族部落。这些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是发型不同:前额光秃、散乱无髻。“薙发垂辫”是满族固有习俗和特有发式,男子把前额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这种满族典型法式在《天军》中,主要被再现为“薙发”,而在《最终兵器:弓》中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影片中所有的满族人形象都是此类发式。“薙发垂辫”在接受传统汉学影响的朝鲜人眼中,是非常奇怪、不合礼数的蛮夷装束。满族的“薙发垂辫”与蒙古族发式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蒙古族在追崇“中华文明”的朝鲜人眼中,就是野蛮无礼、相貌丑陋的代名词,因此,很多使者也将实行“薙发垂辫”的满族人称为“鞑子”。对于汉人屈服满人统治而甘愿“薙发垂辫”深感不解,崔德中在《燕行录》中曾写道:“清初,削人发,人皆顺从,而今则乐为耶?”除发式以外,影片中的满族士兵有的飘着奸佞的八字须,有的脸上带着刀疤,有的是独眼龙,有的是哑巴,大多相貌有缺陷,丑陋可憎。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38:00 +0800 CST  


《最终兵器:弓》(최종병기 활)

(二)悍勇好战、生性残忍

在韩国的集体记忆中,满族人是生性残忍且强悍好战的。李民寏曾在《建州闻见录》中向国王汇报他所见的满族人:“臣观边塞苦寒,风气强劲。所居之人,习性悍勇,驰骋畋猎,乃其常事。”李民寏的文字生动地记载了满族人的“悍勇”“胡性能耐饥渴,行军出入,以米末少许调水而饮,六、七月间,不过吃四、五升。虽大风雨寒冽,达夜露处。马性则五、六昼夜绝不吃草,亦能驰走。女人之执鞭驰马,不异于男。十余岁儿童,亦能佩弓箭驰逐。”这里言及的兵强马壮,恰与当时朝鲜王朝的羸弱形成了对比,也体现出了农耕民族面对狩猎民族时的恐惧心理。满族人的悍勇在《天军》中,最突出的表现是投掷斧头和长枪。投掷重重的斧头、长枪,且远距离击中目标,需要强悍的力量才能做到。满族人的悍勇在《最终兵器:弓》中得到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将满族人“弧矢定天下”的特技再现了出来。如果说男主人公南伊的箭术更偏重技巧的话,满族士兵们射箭则更多地展现了力量。除悍勇以外,影片又着重刻画了满族人生性残忍的一面。无论是《天军》中大肆犯边、强抢豪夺的女真部族,还是《最终兵器:弓》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八旗军队,都是对手无寸铁的朝鲜平民横加迫害的罪魁祸首形象。这些满族形象不仅对朝鲜平民残忍杀戮,对待自己人也是毫不留情,两部电影中都有士兵首领手刃逃兵和失职者的描写。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43:00 +0800 CST  


韩国萨满祭祀场所——巫堂


(三)野蛮无知、少文无礼
自儒家思想传入朝鲜半岛以后,朝鲜半岛亦兴起重文崇礼之风。直至明朝,朝鲜朝一直都追随中华礼仪之邦,即使明朝已覆时,仍坚信胡夷之邦(清朝)不会长久。这一点,从朝鲜朝对于清朝的集体书写中可见一斑。康熙年间朝鲜使臣金昌业出使清朝,并在所著《老稼斋燕行日记》中,描述了所见的满族人:“清人貌丰伟,为人少文。少文故浮实者多,汉人反是,南方人尤轻薄狡作。”这里“为人少文”中的“文”,当是与“野”相对的,显然是指“文明”“文化”, 包括礼乐典籍制度、礼节礼仪等内容。由此可见,在金昌业的描述中,满族人仍然是处于“野蛮人”的原始形态之中。影片《天军》中,女真部族在大举进攻前夜,还在举行萨满仪式,祈求战争的胜利。仪式上女萨满跳舞接神,还要用黑羊祭祀,这都是满族信仰的萨满仪式的重要元素。韩国虽然也有萨满教信仰,并至今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角落,但萨满教在大多数韩国人心中不过是一种迷信,或是难入主流的宗教形式。因此,影片设置女真部族举行萨满仪式的情节,还是体现了满族人野蛮,尚未开化的原始状态。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50:00 +0800 CST  
二、韩国古装片中满族形象塑造的文化历史背景
电影是艺术创作,通常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统。韩国古装片中对满族形象的塑造,同样受到既有叙述传统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背景考察,韩民族对满族特殊的文化心理。
(一)多年边境侵扰与皇太极两征朝鲜的历史背景
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相连,历史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明朝初期,女真部落与朝鲜的接触更加紧密。女真部落一方面时常侵扰朝鲜边境,一方面又因自身发展落后,在经济、文化、生活方面依赖朝鲜。在朝鲜李肯翊编写的《燃藜室记述选编》中,这样描述女真部族对朝鲜边境的侵犯,“胡骑践蹂,恣为游猎之场”“贼不来则己,来必千万为群,恣行无忌”,影片《天军》开篇场面似乎是李文再现。随着女真部落逐渐强大建立后金政权,迫切需要改变与朝鲜的藩属关系,而此时的朝鲜却选择了站在“正统”的明朝一侧,这直接导致后来皇太极发动了两次征讨朝鲜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朝鲜从明朝的藩属国正式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两次讨伐朝鲜的战争,后金军队摧枯拉朽、强取豪夺,给朝鲜平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藩属国百姓心中,这种完全建立在武力征服上的宗藩关系,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加深了对满族的民族仇恨心理。


满蒙汉三文的首尔三田渡“大清皇帝功德碑”(대청황제공덕비)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53:00 +0800 CST  
(二)“华夷观”的文化背景
儒家思想传入朝鲜半岛较早,并一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被封建统治者推崇。新罗时期,曾将儒家经典定为“国学”,将儒家经典理论作为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崔溥在《漂海录》中曾描绘当时的韩国儒家文化情况:“辟异端、遵儒道,人皆以入孝出恭、忠君信友为职分事耳。若有髡首者则并令充军。”可见当时儒家思想的神圣不可侵犯地位。历史上,朝鲜半岛更长的时间是在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思想,并自觉的遵守儒家的君臣等级观念,以“小中华”自居。“华夷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华”“夷”是以地域划分的,就当时的客观情况而言,确实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要远远发达于周边的渔猎文明。宋代学者石介在《中国论》中提出:“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原与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华夷”相对的局面,同时也形成了“华”是“文明”,“夷”是野蛮的代名词。满族主要来源于建州女真,而建州女真部落主要活动于长白山一带,并以狩猎游牧为主。历史上女真部落时常骚扰朝鲜边境,与匈奴南侵中原非常相似,因此,在朝鲜官民眼中,女真部族就是野蛮无知的“蛮夷”。所以,虽然女真逐渐强大,并于明朝分庭抗礼,但李朝却一直鄙视后金政权,不屑与其为伍,其根源便是传统的“华夷观”。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朝鲜历史叙述中,满族都一直是野蛮的侵略者的化身,这种叙述传统形成一种集体记忆,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影视创作。在影片中,充斥着对满族人“蛮夷”的称谓,也表现出对悍勇善战的“蛮夷”的畏惧心理。




穿越映画(电影)——《天军》(천군)海报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56:00 +0800 CST  
三、结语
纵观两部影片,虽然制作年份与历史背景略有差异,但刻画的满族形象却是几近相同的,这反映出韩国历史上对于满族的集体记忆与叙述传统,正是出于被侵略被统治的民族仇恨心理和传统的“华夷观”思想,才塑造了一个个野蛮无礼、悍勇善战的满族人形象。当然,两部影片还有一些细节性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国家关系。以语言设计为例,《天军》中的李舜臣被女真部落抓住时,女真人用满语审问他,他却用汉语反问,最后双方用汉语对白。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朝鲜官民推崇儒家思想,广泛掌握汉语的历史背景,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朝鲜朝与女真部族的对立状态。但在《最终兵器:弓》中,南伊和妹妹说得一口流利的满语。这一细节设计是对历史的反映。光海君李珲在位期间奉行“亲后金远明朝”的外交政策,这与朝鲜历代信奉的“华夷观”相违,以致后来发生宫廷政变,史称“仁祖反正”,南伊的父亲是李珲的武将,因此也遭遇灭门之灾。南伊和妹妹会满语,恰恰反映了李珲在位期间,朝鲜与后金的亲密关系。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57:00 +0800 CST  
参考文献:
[1] 金昌业. 老稼斋燕行日记[M]. 首尔: 民族文化促进会,1989.
[2] 吴晗.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 上海: 中华书局,1980.
[3] 崔德中. 燕行录[M]. 首尔: 民族文化促进会,1989.
[4] 刘广铭, 徐东日.《建州闻见录》中的女真人形象[J]. 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3).
[5] 刘广铭.《老稼斋言行日记》中的满族人形象[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作者简介:郑殿辉(1980-),男,“满族”,吉林四平人,原文写作时博士研究生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学,比较电影学。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0:59:00 +0800 CST  
本主帖作为资料帖申

楼主 九星上将123  发布于 2019-10-24 01:14:00 +0800 CST  

楼主:九星上将123

字数:4117

发表时间:2019-10-24 08:3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0 07:44:42 +0800 CST

评论数:2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