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藏关系(一):明初“吐蕃”考

一楼祭天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3 21:47:00 +0800 CST  
明藏关系(一):明初“吐蕃”考

关于明廷与西藏的关系引发的争议,吧友@赛湖里的鱼前几天有一段全面的总结(《请教关于明朝在西藏的“领土主权”问题》46-47楼)。正是这篇小结让人注意到,近年来对明藏关系的看法,与谭其骧先生当年的“羁縻论”相比已经有了更强硬的表达---以下暂且称之为“治理论”。这一派观点中最为系统的表达,据我所知出自罗炤2011年发表于《中国藏学》的一篇论文:《明朝在西藏的主权地位:明代初期对西藏的管理》。

与赛湖里的鱼那篇小结相呼应的是,罗炤在论述明初洪武帝“招喻吐蕃”时,将《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八月“遣通事舍人巩哥锁南等往西域招谕吐蕃”一条,解释为“八月,朝廷又派使者深入西藏招谕”;再联系到小结(5)有人认为邓愈曾率军进入西藏;以及(6)《明史》“西据吐蕃”一句被视为明朝曾以武力攻占西藏的证据,那么我们首先要问:吐蕃到底指哪里?它是不是元代的“乌思藏”?是不是清代的“卫藏”、“西藏”、“唐古忒”和“图伯特”?再换句话说,明初《实录》中的“吐蕃”是不是今天的西藏自治区?

理清这个本来并不复杂的问题要从徐达出征西北说起,先看1370年6月太祖的一封诏书: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3 22:21:00 +0800 CST  
洪武三年四月:“册封诸皇子为王,诏天下曰:。。。曩者,命大将军徐达统率诸将以定中原。。。缘吐蕃之境未入版图,今年春夏复命达等帅师再征。”(1370年5月2日)


其实在发出这封诏书之前一年,徐达就已经在“吐蕃”前线了。1369年5月19日作为明廷在西北的主要对手之一,李思齐在临洮(今甘肃临洮)向明军副将冯胜投降;两天后徐达大军进驻安定(今甘肃定西)。随后徐达向“吐蕃”派出使者招喻(1369年6月5日),四个月后我们看到了“吐蕃”的回应:


洪武二年九月:“吐蕃寇临洮,屯于洮河原,指挥韦正率兵御之。”(1369年10月24日)


本条清楚说明,1369年已有“吐蕃”军进入今甘肃境内。那么有没有可能这是一支来自西藏的远征军呢?考虑到后弘期以来藏军的动员和补给能力,熟悉藏史的人,尤其是熟悉西藏社会经济史的人肯定不会同意。但补充两条证据总是有益的:


1)洪武三年四月:“上遣使饬谕大将军徐达曰:。。。其吐蕃、兴元,就调兵收取。”(1370年5月11日)
2)洪武三年十一月:“赏陕西兰州等处守御将士。诏曰:临洮城濒洮河,密迩吐蕃。”(1370年11月29日)


据1),“吐蕃”与兴元(今陕西汉中)并列,显然不可能是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西藏;2)更明确指出甘肃临洮已经与“吐蕃”接境,算是铁证。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4 09:33:00 +0800 CST  
但肯定还有人会追问,“吐蕃”有没有可能是全部藏区的通称?这里面会不会也包括了西藏?当然不会,因为蒙古帝国治下的藏区一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新术语:“乌思藏”(西藏)、“脱思麻”(安多)和“朵甘思”(康),它们的各种对音和变体将历数百年一直沿用至今。“吐蕃”早已失去了指代全体藏区的意义(“西番”将偶尔承担这个功能),而成为一个地区的专用词。这一点还请邓愈将军为我们说明。


洪武三年五月:“大将军分遣左副将军邓愈招喻吐蕃。”(1370年5月26日)
洪武四年六月:“指挥佥事朱显忠。。。从御史大夫邓愈下河州、抵吐蕃,还守河州。”(1371年7月29日)


1370年6月17日邓愈攻克河州是此次征伐的关键之战,河州就是今天的“小麦加”甘肃临夏,更是前元“吐蕃等处宣慰司”(又称为“脱思麻宣慰司”,即安多藏区)的长官治所。明眼人应该已经看出造成混乱的原因所在了。随后“吐蕃”立刻降服,1370年7月21日“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携金银牌印降于邓愈军门。

邓愈攻克河州之后还曾“抵土蕃”,这应该就是“邓愈率军进入西藏”一说的源头。但河州失守仅一个月后“吐蕃宣慰使”就已亲自出降,邓愈自然无可能远涉西藏。但接下来我们仍然要进一步确定“吐蕃”的地界。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4 09:38:00 +0800 CST  
洪武二年五月:“遣使持诏谕吐蕃。。。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往招谕之。”(1369年6月5日)

洪武三年六月:“故元陕西行省宣慰使何锁南普等,以元所授金银牌印宣饬诣左副将军邓愈军门降,及镇西武靖王卜纳剌亦以吐蕃诸部来降。先是,命陕西行省员外郎许允德招喻吐蕃十八族、大石门、铁城、洮州、岷州等处,至是何锁南普等来降。”(1370年7月21日)

据以上两条,1369年6月许允德持太祖诏书“诏喻吐蕃”,1370年7月“吐蕃诸部来降”。11月25日徐达班师回到南京“奉贺表”,太祖欣然受贺,足证洪武君臣预期中的“吐蕃”已经平定。这里明确指出“诏喻吐蕃”是指诏喻“吐蕃十八族”、“大石门”(今青海循化积石山)、“铁城”、“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等处。

“吐蕃十八族”容易引起误解,需要特别解释,它就是《元史》卷91百官七·元帅府条下的“十八族”元帅府,为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的下辖机构。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4 09:49:00 +0800 CST  
另一条更详细的“吐蕃”地界资料出自明廷给归降的“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也就是后来的“河州卫指挥同知”的正式封授: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4 09:50:00 +0800 CST  


顺便提一下,明太祖1371年这份封授明确同意“河州卫指挥同知”一职由何锁南普的子孙世袭,相比元代,在立意上是很大的退步。根据目前整理出的元代全部10位“吐蕃等处宣慰司”长官名单(第10位正是何锁南普),所有宣慰使全部以流官形式由元廷任命,没有一例出自世袭。

进展到这里大概很多人已经看出端倪了,《明实录》中的“吐蕃”一词其实源于元代的“吐蕃等处宣慰司”,也就是今天的安多藏区的一部分。这一历地理概念甚至远传至波斯,大史家拉施德丁在《史集》中记录的“可汗将吐蕃省分配给他(西平王奥鲁赤)”,也是指这一带。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4 09:57:00 +0800 CST  


注:伯戴克先生这幅清晰的示意图需要两点说明:
1)在转译藏语时,为符合元代宣慰司一级的称谓“道”而统一使用了“道”这个术语;
2)张云多年前已经指出“西蕃道宣慰司”这一译法不严谨;
按照元代的正式汉文官称,以上三道宣慰司从左到右分别为:“吐蕃等处宣慰司”(安多藏区)、“吐蕃等路宣慰司”(康区)和“乌思藏宣慰司”(西藏)。

但这个已经大打折扣的“吐蕃”仍然虚胖,五十年前王森先生就已经提醒我们(见《西藏佛教发展史略》P232),在“吐蕃等处宣慰司”(安多)的汉藏交错地带,宣慰司的政务将向陕西行省汇报、宣慰司的官员也由陕西行省任免,这也就难怪何锁南普的头衔是“故元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了。而地图上也一目了然,跟随他归顺的“吐蕃”也仅仅是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的一小部分。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4 09:58:00 +0800 CST  


结论:
1)“邓愈率军进入西藏”一说不成立。对比元初对藏区的征伐,同样从陕西出发的道尔达(窝阔台次子阔端属下)1240年第一次入藏就直接攻克了拉萨北面的热振寺;同样也从陕西出发的兀良合台(忽必烈副将),1253年从阿坝-甘孜-理塘-稻城-香格里拉一路南下攻克丽江;而邓愈部只大致试探了河州以南一带,和前面两位相比-我们仅仅讨论对藏区用兵的话-就像遛狗和远足的区别。

2)明初“西据吐蕃”的“吐蕃”,仅仅指今天的甘肃河州、甘肃临潭、甘肃岷县和青海边界一角的循化县积石山一带。

3)上述“河州卫”设立后,1374年升级为“西安行都司”,“总辖河州、朵甘、乌思藏三卫,升朵甘、乌思藏二卫为行都指挥使司”;1375年“西安行都司”更名为“陕西行都司”。根据《太祖实录》这条著名的材料,有人认为“陕西行都司”从此成为统辖全部藏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乌思藏行都司为它的下属分支。

可是,这个“陕西行都司”在第二年就撤销了。。。


这是解缙(《明经事文编》卷11)送给“治理论”的最后一个巴掌。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4 10:04:00 +0800 CST  
《太祖实录》截图大都通不过审核,最后只发出来一张。。。只好简单录入几条代用,效果差很多,见谅了。


PS.目前关于明初藏史的错误表达实在太多,多数朋友是既没闲心、也没必要读一手材料;剩下一部分是屁股决定脑袋;还有个别的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但问题还得一个一个理清,下一篇会详细讨论“乌思藏都司”和“乌思藏宣慰使”的始末。


@雨雨雨与鱼鱼@最萌战士@隐逸罗衣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4 10:13:00 +0800 CST  


补幅刚看到的图,看来没错了。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4 18:40:00 +0800 CST  
@隐逸罗衣我们来清理一下他的内容吧:
1)除了两京十三省,大明还有很多“外夷”,按方位主要有:鞑靼、兀良哈三卫、朝鲜、日本、琉球、哈密吐鲁番、西北诸卫、西番、西域四十六国、西洋四十九国。

2)对“外夷”仍然有细分,比如成祖朝一次朝贡时,朝贡者就细分为:西北都卫、朝鲜国、四夷土官酋长。

3)《明一统志》将大明疆域分为内地和“四夷受官执臣礼者”,并自称疆域超过汉唐。

4)西番(藏区)封有各种国师、法王、指挥使。

5)缅甸、老挝等处设有宣慰司。

6)印尼旧港设有宣慰司,也是明朝疆域。在记录朝贡宴会时它与木骨都束(东非摩加迪沙)、溜山(马尔代夫)、南巫里(苏门答腊西北角)、苏门答腊、忽鲁谟斯(伊朗霍尔木兹)、柯枝(印度柯钦)等国分列。又,永乐十四年一次朝贡后,西洋诸国与旧港宣慰司“使臣辞还”,仍然分列。(以上古今地名没查对,凭记忆码的,可能有错)

7)外夷继任要向明廷申请批准。

8)满剌加曾“内属”为“朝廷之臣”。(其实类似例子太多,比如清代尼泊尔也求“内附”)

我不太清楚这些老生常谈在哪个点上引起的困惑,只能聊聊我的关注:
一)既然《明一统志》将朝鲜、日本、西域各国、东南亚各国(今天的各种主权国家)都作为“外夷”列入大明疆域,这恰恰说明不能用《明一统志》来证明主权。

二)既然《明一统志》将诸卫、诸番跟朝鲜、日本、西域各国、东南亚各国并列为“外夷”,这恰恰说明尽管某些番卫被封为“指挥使司”和“宣慰司”,但它们和以上各国才是同一类,分列只是内部细分,关键是他们也能派出“使臣”。

三)明朝主导的外交秩序是不平等的朝贡体系,在这个框架里只要谁跟大明建交,那就一定被视为臣属。这种关系的确是可以附带有干预的,部分“外夷”继位时的申请就是一典型,偶尔也会用兵,但这只是强权外交的干预;但更多数时候则是大明的一厢情愿,比如:作为藏区第一法王的“大宝法王”就从来没有跟大明申请过继承封号,人家自己就办了。再比如日本。。。

所以主权问题上不能大明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要照这个逻辑,再举个例子:按照西藏史料的口径,藏区和内地的关系从来都是宗教上的“福田施主”关系,哪来的更多关系?肯定不能这么一厢情愿吧。

当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主权”概念在清末传播到东方时,不平等的朝贡体系才真正遇到对手-它原本并没有主权概念。于是多年来的各种“外夷”开始洗牌,控制紧密的(注意是清代)就成了自古以来(新疆、内蒙、东北、西康和西南改土归流区);控制不紧或者有人跟你争的最后就独立了(朝鲜、琉球、越南、外蒙);而一厢情愿型的(西域、西洋各国)就更不必说了。

所以从“外夷”们演变到今天的各种结局可以看到,排除掉外因(有人跟你争夺)不谈,一个外夷能不能变成今天领土的一部分,关键还在当初你有没有努力进行过实际控制:有没有户口统计?有没有规范纳税?有没有军事占领?这些才是一个政府的基本业务。不谈本质那是玩嘴皮子。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06 12:15:00 +0800 CST  
@赛湖里的鱼辛苦了,回这里宽敞点。
在我记忆里辛厦巴跟明廷也是没有往来的,而且再往前倒退100年,当仁蚌巴从一个负责监视萨迦派的重要宗本(这时候他跟明廷有朝贡关系),演变成掌握了帕竹王朝大半实权的母舅外戚之后,他们跟明廷就基本没有往来了,陈庆英的通史和王森先生的综述里都不再能提供证据。不过征引了最多史料档案的《松石宝串》我借给别人了,暂时没法核实。


要把这事做得更扎实一点的话,我应该把《明实录》里涉及藏区的部分全部过一遍,这挺花时间的。几年前我做表格录入藏史材料的时候进展到了成化朝,不过那时候录入的全是藏区的社会经济史材料,而且其实更关心的是后面的甘丹颇章时代(1642-1959),明代朝贡部分只大而化之地备注了一下,焦点对不上得重新来过。另外一个捷径是查对《地位辩》引用的材料,相信他们当初奉旨研究的时候对史料是竭泽而渔的。今天有空我就找出来看看,可以用的话就先不撸实录了,这样快很多。

楼主 黑河双湖  发布于 2018-01-11 10:11:00 +0800 CST  

楼主:黑河双湖

字数:4767

发表时间:2018-01-04 05:4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6-10 17:42:30 +0800 CST

评论数:4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