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夏商周战车如何作战?



最近中二人在《封神榜》的时代,不得不用坑爹到死的青铜兵器作战,还卷入到牧野之战中,目测要和古代战车硬碰硬【因为人掉到了湖北,被庸国抓壮丁了】因此想要求教一下那些战车,以及战车上的甲士、战车后面的徒士究竟该怎样用青铜矛和青铜剑干掉?中二完全不熟先秦时代的战斗模式啊在线等,很急……


《史记》:
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
……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远矣西土之人!”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元和郡县图志》:“禹贡梁州之域。古蜀国也,历夏、商、周、武王时,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皆助伐商。”
《括地志》:‘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庸国。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泸、彭三国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濮州、泸府、彭州焉。武王率权西南夷诸州伐纣也。’
说白了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王子受,连西南地区(包括云贵四川湖北等地)的西南夷都过来了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地处陕西的西周确实有条件笼络他们,来讨伐核心地带在河南河北的商朝。而东夷目测在山东那边,那里的诸侯和夷人目测也不肯来救援商纣王。顺道一提,当时黄河流域的人称周边民族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有机会的话中二还是特别想研究周边那些异族,尤其是匈奴还自称夏朝传人,很想知道真假啊……】
……
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
【嘛,这里的兵力中二就不吐槽了,将商纣王的军队数量除以十,中二还稍微信一下……】

关于战车,据网上查到的说法,司马法里面说的是春秋前的一辆战车是二十五人的编制,三人驾驶、射击、枪戈之类。七人受到战车运送,十五人护送战车。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早期军队的主力是战车兵。商周时当时的一辆战车乘员3人,左侧的“车知左”持弓箭射击,是主要的攻击力量,为一车之长,号为甲首;右侧的“车右”持戈矛,以勾刺杀敌,又称“骖乘”;中间的甲士为驭手,驾驶战车。
也就是说前来和周武王会师的诸侯们,带了四千辆战车,按照春秋以前的编制,他们在理论上的兵力是4000*25=100000,也就是10万规模当然,这里都是按照满编制来算的,实际能有多少嘛,以当时那还远不如封建的生产力,中二很怀疑商周两边是否能有十万规模的大军……
而且看过《古兵器大揭秘》里对战车的复原,里面测试坐在战车上简直晃到不行,站在上面射箭的准头怕是和骑射差不多,不贴近到二三十米怕是要靠信仰来命中对方,而且最高时速也才21.6公里,差不多是人跑马拉松的平均速度驷马难追,怕是因为追的人体力跟不上吧……


接下来中二还很想吐槽青铜时代的兵器。因为青铜时代的冶炼技术,那些青铜剑普遍只能做到长半米,太长了容易变脆折断。同样是因为怕折断的原因,青铜剑还必须将剑身做得很阔,又短又重,对用惯一米起步的铁剑的中二来说简直是一种受折磨的体验但好歹最起码不至于堕落到要用石器和木棒【爱因斯坦预言的第四次世界大战主兵器】作战不是么?
所以当时中二的很多同僚选择了戈。之前中二还奇怪那些长长的戈到底要怎么啄才能对付敌人的长矛兵,这挥动幅度和对精准度的要求,直接训练长矛兵不香么?后来经过吧友指点,发现戈很可能用的是一米左右的短柄,当做斧头来用,攻击距离比青铜剑范围大,还可以搭配盾牌,瞬间茅塞顿开不过考虑到还要用青铜矛,中二就不换装戈了……


【春秋越王勾践剑是一柄上好的青铜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20-05-23 09:54:00 +0800 CST  


据说后面周公姬旦(周武王的四弟)平定的三监之乱【卫国的管叔姬鲜(周武王的三弟)掌管朝歌以东、鄘国的蔡叔姬度(周武王的五弟)掌管朝歌以南、邶国的霍叔姬处(周武王的八弟)掌管朝歌以北,共同推举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兵变】,而三监支持的旧商军居然还出动了战象话说当初中二在牧野之战,不会要用原始的青铜矛和青铜剑对付这些皮糙肉厚,直到明清时代都照样能大杀四方的巨兽吧……
《吕氏春秋》: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乃为《三象》。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周公辅佐成王时,面对武庚叛乱,指挥大军“驱(商朝的)虎豹犀象而远之”。


不由想起了小学课文《黄河象》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古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水。可是河水很低,它够不着。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得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老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即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呆呆地站在岸边,又毫无办法……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河水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二百万年间,大地起了巨大的变化,往日的草原上升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在老象安息的地方出现了一条新的大河——黄河。又不知过了多少万年。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几个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上级报告。后来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进行发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从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因为在黄河边出土,这头大象被命名为“黄河象”。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20-05-23 10:33:00 +0800 CST  


三家分晋,是《资治通鉴》的开篇章节,也是战国七雄形成的开端,不过当年晋六卿【韩、赵、魏、智、范、中行】架空晋国国公,就注定了这个结局……
晋六卿,源自于晋文公姬重耳设置三军六卿。所谓三军分为上军、中军、下军,其中中军装备最好、权力最大。所谓六卿,即每军设一名将官和一名佐官,一共六名将领,其中中军官职最大,中军将被称为上卿,中军佐被称为亚卿,其它两军将领分别称为下卿。
为了奖励流亡期间伴随的有功之臣和拥立他继位的人,晋文公特别挑选了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氏族轮流担任六卿。
【从晋楚邲之战中就可以看出晋六卿的地位。顺道一提,智氏就是荀氏】
中军将:荀林父 中军佐:先縠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
上军将:士会  上军佐:郤克 上军大夫:巩朔、韩穿
下军将:赵朔  下军佐:栾书 下军大夫:荀首、赵同
司马:韩厥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20-05-24 07:42:00 +0800 CST  



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和《角斗士》中展现出的装在车轴上的长刀@元首@飞翔的墓碑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20-05-25 21:36:00 +0800 CST  

楼主:反叛的中二病

字数:3348

发表时间:2020-05-23 17: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2 02:22:12 +0800 CST

评论数:34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