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时期的战报宣传也很猛

2楼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2 10:04:00 +0800 CST  
唐代宗时期的战报宣传也很猛
·
先举个突出的例子
按诸史,代宗大历八年冬十月,吐蕃入寇泾、邠州,唐军先败后胜,副元帅郭子仪报大破吐蕃十万众。然而细究之下,发现这次宣捷,连同接下来的贺捷,皆是宣传手段。
以下先列出主要的史料。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2 10:06:00 +0800 CST  
旧唐书本纪:
【(大历八年十月)吐蕃寇泾州、邠州。甲子(二十二日),子仪先锋将珲瑊与吐蕃战于宜录,我师不利。瑊与泾原马璘极力追蹑,蕃军溃去。乙丑(二十三日),......戊辰(二十六日),郭子仪奏破吐蕃十万,百僚称贺。】
·
册府元龟:
【八年十月,子仪奏大破吐蕃十万馀众,己巳(二十七日),文武百官入贺于紫宸殿庭。】
·
新唐书本纪:
【十月庚申(十八日),吐蕃寇泾、邠。丙寅(二十四日),朔方兵马使浑瑊及吐蕃战于宜禄,败绩。泾原节度使马璘及吐蕃战于潘原,败之。】
·
资治通鉴:
【吐蕃众十万寇泾、邠,郭子仪遣朔方兵马使浑瑊将步骑五千拒之。庚申,战于宜禄,瑊登黄萯原望虏,命据险布拒马以备其驰突。宿将史抗、温儒雅等意轻瑊不用其命,瑊召使击虏,则已醉矣,见拒**:“野战乌用此为!”命撤之,叱骑兵冲虏阵,不能入而返,虏蹑而乘之,官军大败,士卒死者什七八,居民为吐蕃所掠千馀人。甲子,马璘与吐蕃战于盐仓,又败,璘为虏所隔,逮暮未还,泾原兵马使焦令谌等与败卒争门而入。或劝行军司马段秀实乘城拒守,秀实曰:“大帅未知所在,当前击虏,岂得苟自全乎!”召令谌等让之曰:“军法,失大将,麾下皆死。诸君忘其死邪!”令谌等惶惧拜请命。秀实乃发城中兵未战者悉出,陈于东原,且收散兵为将力战状,吐蕃畏之,稍却。既夜,璘乃得还。郭子仪召诸将谋曰:“败军之罪在我,不在诸将。然朔方兵精闻天下,今为虏败,何策可以雪耻?”莫对。浑瑊曰:“败军之将,不当复预议。然愿一言今日之事,惟理瑊罪,不则再见任。”子仪赦其罪,使将兵趣朝那。虏既破官军,欲掠汧、 陇。盐州刺史李国臣曰:“虏乘胜必犯郊畿,我掎其后,虏必返顾。”乃引兵趣秦原,鸣鼓而西。虏闻之,至百城返,浑瑊邀之于隘,尽复得其所掠。马璘亦出精兵袭虏辎重于潘原,杀数千人,虏遂遁去。乙丑,......】
·
通鉴考异:
【十月庚申,浑瑊与吐蕃战于宜禄。(实录作甲子,盖奏到之日也。邠志云十八日,与唐歴合,今从之。) 甲子,马璘为吐蕃所败。(邠志曰:十月西戎冦邠,泾原节度马公袭之,郭公使其将浑瑊率步骑五千为之犄角,十八日师登黄萯原望见吐蕃,瑊急引其众前据束险仍设拒马枪以遏驰突之势,史抗温儒雅等宿将五六人任气自负轻侮都将置酒髙饮,瑊使召之,至则皆醉矣,见拒马枪曰野地见贼须撃设此何为,命去之,戎众既阵,抗等叱马军使驰贼,及回,自冲其军,吐蕃蹑背而入,我师大败,卒之不死者十二三。 汾阳家传:十月吐蕃四节度歴泾州过阁州南于渭河合军,公遣浑瑊等前后相接以待之,二十四日大战于长武城,我师败绩,瑊等突出乃免。 唐歴:十八日吐蕃冦邠州,瑊与战于宜禄,官军大败,二十二日马璘出兵击之,又败,二十七日己巳璘遣兵斫吐蕃营,破之,二十八日庚午诏追诸道兵屯西郊,十一月一日吐蕃退。 段公别传曰:甲子冬十月二十二日犬戎入冦大战于盐仓,我军与朔方兵马使浑瑊之众并力齐攻,防秋诸军望贼而溃,于是我师不利。今日从邠志、唐歴、段公家传,事从实录,兼采诸书。)】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2 10:08:00 +0800 CST  
由上列四组史料互相比对可以清楚以下几点:
1,旧唐书本纪当从唐朝的官史实录,所有战事皆系于十月二十二日甲子。
2,通鉴在交战日期上参照了邠志、唐歴,因此将初战系于十月十八日庚申,余事仍从实录。司马光还认为,实录之所以将事系于二十二日,那是因为唐廷于此日收到了十八日战报。
3,新唐书本纪的日期当从汾阳王(郭子仪)家传,系于十月二十四日丙寅。
4,通鉴考异中引用的邠志、汾阳王家传、段秀实家传这三种唐人原始私家记录,皆只书唐军败绩,与官史实录的说法颇不同。唯有同属官史的唐历(大历间的内容是唐宣宗命史官修撰的)称十八日、二十二日唐军两败之后,泾原节度使马璘曾于二十七日截破吐蕃营,二十八日,唐廷下令京城备战,十一月一日,吐蕃退兵。
5,唐廷得郭子仪捷报在十月二十六日戊辰。二十七日己巳,京师百官入殿贺捷。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2 10:13:00 +0800 CST  
综上,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其事体大抵皆源自唐朝的官史实录。可是,实录的反败为胜说却明显有粉饰作伪之迹。
首先,实录将唐军的反败为胜(如果真存在的话)系于十月二十二日,这显然就有问题,单从情节叙述上看就是不可能的。又据唐历,马璘的反击其实发生在二十七日,也就是唐廷得郭子仪捷报的后一日,与百官贺捷事在同日。这说明郭子仪其实是在前方吃了败仗后遂即递出了捷报,而此时根本还没有什么反击,更无胜利可言。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实录要将战事一并系于二十二日的原因,这样才勉强使得宣捷看似合理。其次,即便马璘二十七日的反击也并没有使吐蕃军队当即溃去,效果很有限。且从二十八日仍诏令集兵于京郊备战这一点看,皇帝对先前的捷报应该是心中有数的,郭子仪可能将实情私下知会过皇帝。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2 10:36:00 +0800 CST  
再从两唐书的列传记载来看。诸列传之中,要属下面两传所记最为夸张:
·
旧唐书郭子仪传:
【子仪遣先锋兵马使浑瑊逆战于宜禄,不利。会马璘设伏于潘源,与瑊合击,大破蕃军,俘斩数万计】
·
新唐书马璘传:
【浑瑊战宜禄,不利。璘设伏潘原,与瑊合击,破之,俘级数万】
·
对比其字句,这两则记载当是同出一源的,而且应当不是源自郭子仪与马璘本家的说法。因为代表本家说法的郭子仪家传与马璘神道碑都不提此事(从通鉴考异中的若干转引看,郭子仪家传与其同类作品一样十分溢美。而马璘神道碑全文今尚存,其中对马璘参与的重要战事多有描写,且极夸张)。所以这一夸张记载,可能同样是出自唐朝官方的粉饰说辞。而就在郭子仪及马璘的传记中,又可以找到与这种粉饰相悖的证据。
先看郭子仪传所录战后次年二月郭子仪的奏疏:
·
【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犬戎,北虞猃狁,五城相去三千余里。开元、天宝中,战士十万,战马三万,才敌一隅。自先皇帝龙飞灵武,战士从陛下收复两京,东西南北,曾无宁岁。中年以仆固之役,又经耗散,人亡三分之二,比于天宝中有十分之一。今吐蕃充斥,势强十倍,兼河陇之地,杂羌浑之众,每岁来窥近郊。以朔方减十倍之军,当吐蕃加十倍之骑,欲求制胜,岂易为力?入近内地,称四节度,每将盈万,每贼兼乘数四。臣所统将士不当贼四分之一,所有征马不当贼百分之二,诚合固守,不宜与战。又得马璘牒,贼拟涉渭而南。臣若坚壁,恐犯畿甸,若过畿内,则国人大恐,诸道易摇。外有吐蕃之强,中有易摇之众,外畏内惧,将何以安?】
·
此疏中反映出郭子仪本人对目前军事形势的悲观,完全没有任何刚取得大胜的迹象。其中还提到了内侵的吐蕃四节度之实力为四万人、十六万匹马(对比朔方军一万人、三千二百匹马)。郭子仪对皇帝极言敌我实力相差悬殊,在此种语境下宣称的敌方兵力亦不过如此(真实数字可能更少)。一仗歼灭几万吐蕃人,简直是天方夜谭。此又可见先前报破十万吐蕃云云,纯属虚张宣传而已。
再看旧唐书马璘传:
·
【乃诏璘移镇泾州,......既至泾州,分建营堡,缮完战守之具,频破吐蕃,以其生口俘馘来献,前后破吐蕃约三万余众。在泾州,令宽而肃,人皆乐为之用,镇守凡八年,虽无拓境之功,而城堡获全,虏不敢犯】
·
这段文字是马璘任泾原节度使(大厉三年十二月移镇泾州)期间的功绩总述。然而也不过称其在任内总共击败吐蕃三万人次,以八年累计人次数来说真的不算太多。而其中大历八年十月的作战自然更分不到多少份额了,遑论歼敌数万?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2 11:06:00 +0800 CST  
其他值得一提的列传,也就是两唐书的吐蕃传(其余臣僚列传的相关记载,将其文字与通鉴作比对,应当都是出自唐实录中各臣僚的附传。通鉴其实已经将它们合为一段)。
·
旧唐书吐蕃传:
【十月,寇泾、邠等州,郭子仪遣先锋将浑瑊与贼战于宜禄,我师不利,副将史籍等三人死之,村墅居人为驱掠者凡千余人。是夜,瑊收合散卒袭贼营,会马璘亦袭其辎重,凡杀数千人,贼遂溃。子仪大破吐蕃十余万众。初,吐蕃犯我邠郊,马璘以精卒二千余人潜夜掩贼营,射贼豹皮将中目,贼众扶之号泣,遂举营遁去。璘因收获朔方兵健二百余人,百姓七百余人,驼马数百匹。】
·
新唐书吐蕃传:
【进寇泾、邠,浑瑊与战不利,副将死,略数千户。瑊整卒夜袭其营,泾原马璘以兵掩之潘原,射豹皮将死,军中哭,乃遁去,璘收所俘士及男女而还。郭子仪又破其众十万。】
·
两则记载其实基本相同,新唐书不过行文较简。有趣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出现了“夜袭”这一说法(或许唐实录原本就是当天夜战的说法,不过即使如此,破绽显然仍无法全部消除)。二是将“奏”字去掉了,一字之差,字面上就让人觉得郭子仪另外又打了一次大胜仗似的。此皆是后续逐步补完整个故事的结果,无足多论。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2 15:46:00 +0800 CST  
上述大历八年冬郭子仪所奏大捷,只是唐代宗时期“军事奇迹”之冰山一角。以下简要再举一些高度可疑的战例。例如广德二年冬的邠州之战。
挑最要紧的史料列。
·
旧唐书本纪:
【冬十月丙寅,仆固怀恩引吐蕃二万寇邠州,节度使白孝德闭城拒守。丁卯,寇奉天,京师戒严。先锋郭晞斩贼营于邠州西,俘斩数百计。子仪屯泾阳,蕃军挑战,子仪不出。......十一月乙未,怀恩与蕃军自溃,京师解严】
·
旧唐书郭子仪传:
【虏寇邠州,子仪在泾阳,子仪令长男朔方兵马使曜率师援之,与邠宁节度使白孝德闭城拒守。怀恩前锋至奉天,近城挑战,诸将请击之,子仪止之曰:"夫客兵深入,利在速战,不可争锋。彼皆吾之部曲,缓之自当携贰;若迫之,是速其战,战则胜负未可知。敢言战者斩!"坚壁待之,果不战而退】
·
通鉴考异:
【十月,怀恩引回纥吐蕃至邠州,白孝徳、郭晞闭门拒守。(汾阳家传:晞屡破吐蕃。今从实录。 旧子仪传曰:虏冦邠州,子仪在泾阳,子仪令长男朔方兵马使曜率师拒之,与白孝徳闭门拒守。按实录及晞传皆云晞拒懐恩破之,子仪传云曜,误也。) 虏攻邠州不克,涉泾而遁。(实录:十月辛未夜郭晞遣马步三千人于邠州西斩贼营,杀千余人生擒八十三人俘大将四人,十一月乙未懐恩及吐蕃等自溃,京师解严。 汾阳家传曰:十月七日公誓师曰明日有冦尔其备之,及夜出兵数万阵于西门之外广布旗帜如十万军,未曙懐恩吐蕃回纥吐浑等已阵于乾陵北辰二十里,懐恩等初谓无备欲袭之,既而见阵两蕃大骇不敢战,而懐恩顷为公所驭慑公之威又遁,初军中偶语夜中出兵与鬼鬬耳,及未曙冦已至矣,军中所以服公之先知也,贼至于邠州营于北原,十三日攻其东门不克,十四日横阵于南原请战,晞等与之连战大破之,追奔数十里,二十一日涉泾而还。 邠志:懐恩冦邠泾,十七日众渡泾水,郭晞率众御之,战于邠郛,我师败绩,懐恩覆其阵,泣曰此等昔为我儿我教其射反为他人致死于我惜哉,明日引军南出。 旧郭晞传曰:懐恩诱虏再冦邠州,阵于泾北,晞乗其半济而击之,大破獯虏,斩首五千级,连战皆捷。 吐蕃传曰:郭晞于邠州西三十里令精骑斫懐恩营,破五千众,斩首千余级生擒八十五人降其大将四人。诸书载邠宁战守胜败事各不同,今从汾阳家传,以实录参之。)】
·
关于郭子仪之子郭晞的作战有六种说法:
1,朔方军官吏所撰的军志《邠志》直书郭晞战败。
2,旧唐书郭子仪传直接不提出击,但云坚守。
3,旧唐书本纪说郭晞出击,歼敌数百,然后闭门守城,吐蕃自溃(什么情况?)。
4,唐实录说郭晞出击,杀敌千余,然后吐蕃自溃(旧唐书吐蕃传基本上从之。旧唐书本纪的自溃说也当是从的实录)。
5,旧唐书郭晞传说郭晞出击,斩首五千级,连战皆捷。
6,郭子仪家传的描写最富戏剧性,说郭子仪夜出城布疑阵吓退敌人,然后郭晞又连战大破之。
·
选哪种说法?还是像司马光那样和稀泥来个混搭?依我看,此六说中最有价值就属邠志,这不仅因为其是当时的知情人所作,也因为其余史料都存有明显的避忌讳饰动机。不过郭晞当时奏报的内容是什么现在已不得而知了,但我估计可能性最大的当属实录之说。而郭子仪家传与郭晞传倾向性最强烈,可能是在捷报基础上再增饰而成。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3 11:57:00 +0800 CST  
又如永泰元年秋奉天之战
旧唐书吐蕃传里很难得地存留下了一个当时战报的片段:
·
【浑日进露布而至:“屯于奉天马嵬店,今月十九日已后至二十五日已前,交战二百余阵,破吐蕃一万余众,斩首五千级,生擒一百六十人,马一千二百四十二匹,驼一百一十五头,器械幡旗共三万余事。” 朝官震惧,家口回避者十室八九,禁之不止。】
·
如上所见,浑瑊上报连续大捷。然而真正耐人寻味的不是捷报本身,而是朝廷官员的态度作为。在得大捷之报后,京城官员却纷纷安排家小出逃了。
这种奇特现象其实很容易解释。因为古往今来公开的战报都是针对底层普通军民的,而不是给朝中高官看的,高官们有更隐秘而可靠的消息来源,比如宫中或某些机要部门。他们的惊慌失措,正说明战报有严重的虚假成份,实际军情要恶劣得多。
此例再次显示了当时的战报带有浓重宣传性质。另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都照抄了此战报中的战果数字。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3 17:09:00 +0800 CST  
又如永泰元年冬的灵台之战。
郭子仪说服回纥倒戈,大破吐蕃的著名战役。两唐书各纪、传都称此役破吐蕃十万、斩首五万、生擒一万。光是这斩首数,就比郭子仪奏疏里谈及的吐蕃总兵力还多........当然,不同的声音还是有的,比如邠志的记载:
·
【回纥击吐蕃,逐之。三十日,败蕃众于灵台,杀万余人而去。 】
·
虽然数字仍然巨大,但已更合实际。而两唐书的记载,有可能都是来源于战报夸大宣传。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5 16:35:00 +0800 CST  
又如大历二年冬的灵州之战。
·
旧唐书本纪:
【十月戊寅,灵州奏破吐蕃二万,京师解严】
·
旧唐书吐蕃传:
【大历二年十月,灵州破吐蕃二万余众,生擒五百人,获马一千五百匹】
·
旧唐书郭子仪传:
【十月,蕃军退至灵州,邀击败之,斩馘二万】
·
册府元龟:
【十月,灵州破吐蕃二万】
·
新唐书吐蕃传:
【灵州兵破虏二万,上级五百首】
·
资治通鉴:
【冬十月戊寅,朔方节度使路嗣恭破吐蕃于灵州城下,斩首二千馀级】
·
这又是N种说法。只能大致确定,郭子仪本传的二万斩首数纯粹是事后著作家们的改编创作。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5 16:41:00 +0800 CST  
又如大历三年秋的邠州之战。
·
册府元龟:
【马璘为邠宁节度使。代宗大历三年八月,吐蕃大将尚赞摩寇牢州,璘破二万馀众,擒其俘以献之。】
·
马璘的这次献捷,貌似挺风光的。可奇怪的是马璘神道碑与两唐书本传中皆不提此战。而旧唐书郭子仪传在大历三年底郭子仪移镇邠州时,有如下记载:
·
【时议以西蕃侵寇,京师不安,马璘虽在邠州,力不能拒。乃以子仪兼邠宁庆节度,自河中移镇邠州,徙马璘为泾原节度使。】
·
郭子仪的朔方军调往邠州的原因是马璘在邠州“力不能拒”。马璘大历元年始任邠宁节度使,到三年十二月移往泾州前,三年八月的这次战役是唯一的大战。所以“力不能拒”也即是指的此战。实际战况可能不是太妙,献捷之类的举动自是为掩人耳目。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5 19:02:00 +0800 CST  
又如大历八年秋吐蕃入寇
·
资治通鉴:
【八月己未,吐蕃六万骑寇灵武,践秋稼而去。】
【考异:汾阳家传:八月吐蕃五千骑至灵武南七级渠,公遣温儒雅后政等连兵救之,九月大破之。今从实录。】
·
新唐书本纪:
【八月己未,吐蕃寇灵州,郭子仪败之于七级渠。】
·
连郭子仪家传都言敌人只有五千,唐实录中的官方说法却是六万骑,相差十余倍。当然这里面的区别是,家传称大破敌人,实录则不提有会战。
资治通鉴采了实录之说(不知什么考量)。新唐书日期采实录,事却又采郭子仪家传,二合一(更不知什么考量)。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6 11:47:00 +0800 CST  
又如大历间西南的若干战报:
·
【(大厉十年正月)乙卯,西川節度使崔寧奏破吐蕃數萬於西山,斬首萬級,捕虜數千人。】
【(大历十一年正月)辛亥,西川節度使崔寧奏破吐蕃四節度及突厥、吐谷渾、氐、羌群蠻眾二十餘萬,斬首萬餘級。】
【(大历十二年)冬十月乙酉,西川節度使崔寧奏大破吐蕃於望漢城。......(十二月)丁亥,崔宁奏破吐蕃十馀万众,斩首八千馀级。】
·
西川节度使崔宁在大历十年至十二年间,每年都上奏破吐蕃无数,每次都斩首万八千级。然而在旧唐书崔宁本传中,如此伟绩却一个字没提,反倒有如下记载:
·
【宁在蜀十余年,地险兵强,肆侈穷欲,将吏妻妾多为所淫污,朝廷患之而不能诘,累加尚书左仆射。】
·
在此期间,崔宁为非作歹,唐廷都不敢诘责。以如此状况,当然不可能去计较什么宣捷的真实性(何况朝廷还是得益的)。
西川节度使崔宁只是其一,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恭的报捷也不遑多让,我们可以从唐廷所作贺捷表中截取其部分献捷文书:
·
【伏蒙圣恩,宣示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张献恭所奏露布:破岷州吐蕃十万馀众,生擒百馀人,并获牛马,及烧焚贼仓库甲仗并尽者】
·
这又是破敌十万的大捷,不落后于崔宁。而且旧唐书张献恭传也比崔宁传更配合一些:

【大历十二年七月,献恭破吐蕃万余众于岷州。】
·
本传记载的战役规模比宣捷文书中所言缩水了十倍,但总算提到了有这么一仗(比一字不提的崔宁传要强些)。然而就算是张献恭本传中的说法,可能也未必不存在虚饰成份。关于代宗年间的西南军事形势,唐朝西南边将田在宾在与孙樵谈论时说:
·
【田在宾将军刺严道三年,能条悉南蛮事,为樵言曰:巴蜀西逼於戎,南逼於蛮,宜其有以制之者。当广德、建中之间,西戎两饮马於岷江,其众如蚁,前锋魁健,皆擐五属之甲,持倍寻之戟,徐呼按步,且战且进。蜀兵遇斗,如植横堵,罗戈如林,发矢如虻,皆折刃吞镞,不能毙一戎,而况陷其阵乎?然其戎兵践吾地日深,而疫死者日众,即自度不能留,亦辄引去。】
·
其中虽有夸张描述,却也清楚表达了,当时西南唐军对吐蕃作战是处在绝对劣势地位的,绝非是大捷连连的境况。而且尤其难得的是,这是知情人的私下谈话内容,不涉及公开宣传,可信度颇高。
种种迹象显示,代宗朝西南边将的战报宣传要比西北更为凶猛。

楼主 非洲战象  发布于 2017-12-26 22:00:00 +0800 CST  

楼主:非洲战象

字数:7006

发表时间:2017-12-22 18: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2 11:36:39 +0800 CST

评论数:12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