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坑·伪回忆录】中二在金末当佣兵的日子


想当年,在投奔王坚将军以前,中二曾经不小心穿越到了金末河南【TMD还是金哀宗正大六年,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正式向金国开战】,然后为了混口饭吃,跑去应募抗蒙金军,坑爹的是没被选上忠孝军,结果被编制到樊泽的夹谷浑军去了三四年间,大昌原【陕西】、旧卫州【河北】、倒回谷【陕西】、三峰山【河南】,金国的主力会战,一个不漏全打遍了【当然,最后那场虽然因为混上千夫长差点被蒙古人摘了脑袋,但中二跑路的本事不输恒山公,总算胜利转进孟珙家族的忠顺军,继而跟随王坚将军去合州了】……最近突然想起金蒙战争的坑目测还没填完整,于是决定就在这里弄一个伪·回忆录了。有啥记错的地方,请各位吧友多多指正【毕竟穿越太多,记忆有些模糊呢】……


【金国尚白,而五行之中,“金”对应的也是白色(青色的木,白色的金,红色的火,黑色的水,黄色的土),另外上一世中二在刘信叔麾下和完颜兀术玩命时,完颜兀术穿的也是白袍银甲,估计夹谷浑军也是白衣吧……不过中二在金末当佣兵可没图中那么好的重铠装备,毕竟运气不好没被选到忠孝军,而是分到夹谷浑军这支杂牌部队



【记得中二跟吧友讨论元末明初战事时,曾经有吧友提到蒙元军服是青色的,并因此对“青军”指的是李喜喜的红巾西路军表示震惊嘛,所以估计当时中二的敌人军服是这样子的】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1 12:24:00 +0800 CST  
【三峰山死亡大转进】
八年正月,北军入陕西,凤翔破,两行省弃京兆而东,至洛阳驿,被召议河中事,语在白华传。
《金史·完颜合达传》:八年正月,北帅速不泬攻破小关,残卢氏、朱阳,散漫百余里间。
潼关总帅纳合买住率夹谷移迪烈、都尉高英拒之,求救地二省。
省以陈和尚忠孝军【一千】,都尉夹谷泽军【一万】往应,北军退,追至谷口而还。两省辄称大捷以闻。
既而北军攻风翔,二省提兵出关二十里,与渭北军交,至晚复收兵入关,凤翔遂破。二省遂弃京兆,与牙古塔起迁居民于河南,留庆山奴守之。
九月,北兵入河中,时二相防秋还陕,量以军马出冷水谷以为声援。
十一月,邓州报,北兵道饶峰关,由金州而东。
于是,两省军入邓,遣提控刘天山以劄付下襄阳制置司,约同御北兵,且索军食。
两省以前月癸卯行,留杨沃衍军守阌乡。沃衍寻被旨取洛南路入商州,屯丰阳川备上津,与恒山公仙相掎角。合达复留御侮中郎将完颜陈和尚于阌乡南十五里,乃行。陈和尚亦随而往。

十二月,北兵济自汉江,两省军入邓州,议敌所从出,谓由光化截江战为便,放之渡而战为便,张惠以“截江为便,纵之渡,我腹空虚,能不为所溃乎?”
蒲阿麾之曰:“汝但知南事,于北事何知。我向于裕州得制旨云,‘使彼在沙碛,且当往求之’,况今自来乎。汝等更勿似大昌原、旧卫州、扇车回纵出之。”
定住、高、樊皆谓蒲阿此言为然。合达乃问按得木,木以为不然。军中以木北人,知其军情,此言为有理,然不能夺蒲阿之议。
顺阳留二十日,光化探骑至,云“【千骑】已北渡”,两省是夜进军,比晓至禹山,探者续云“北骑已尽济”。



【禹山大战】
癸酉,北军将近,两省立军高山,各分据地势,步迎于山前,骑屯于山后。
甲戌,日未出,北兵至,大帅以两小旗前导来观,观竟不前,散如雁翅,转山麓出骑兵之后,分三队而进,辎重外余二万人。
合达令诸军:“观今日事势,不当战,且待之。”
俄而北骑突前,金兵不得不战,至以短兵相接,战三交,北骑少退。北兵之在西者望蒲阿,亲绕甲骑后而突之,至于三,为蒲察定住力拒而退。大帅以旗聚诸将,议良久。合达知北兵意向。时高英军方北顾,而北兵出其背拥之,英军动,合达几斩英,英复督军力战。北兵稍却观变,英军定,复拥樊泽军,合达斩一千夫长,军殊死斗,乃却之。
北兵回阵,南向来路。
两省复议:“彼虽号三万,而辎重三之一焉。又相持二三日不得食,乘其却退当拥之。”
【由此可知,在跟河北军会师以前,拖雷的西路军不过三万人,其中两万是战兵,一万是辎重队。】
张惠主此议,蒲阿言:“江路已绝,黄河不冰,彼入重地,将安归乎?何以速为。”
不从。
乙亥,北兵忽不知所在,营火寂无一耗。
两省及诸将议:“四日不见军,又不见营,邓州津送及路人不绝,而亦无见者,岂南渡而归乎?”
己卯,逻骑乃知北军在光化对岸枣林中,昼作食,夜不下马,望林中往来,不五六十步而不闻音响,其有谋可知矣。
初,禹山战罢,有二骑迷入营,问之,知北兵凡七头项,大将统之。
【记得看过一片三峰山考据,里面提到拖累麾下的七头项分别是:速不台、忽都虎、土薛、夔曲涅、按竺迩、刘黑马、札剌】
复有诈降者十人,弊衣羸马泣诉艰苦,两省信之,易以肥马,饮之酒,及暖衣食而置之阵后,十人者皆鞭马而去,始悟其为觇骑也。
《金史·完颜合达传》:戊辰,北兵渡汉江而北,诸将以为可乘其半渡击之,蒲阿不从。
丙子,兵毕渡,战于禹山之前,北兵小却,营于三十里之外。二相以大捷驿报,百官表贺,诸相置酒省中,左丞李蹊且喜且泣曰:“非今日之捷,生灵之祸,可胜言哉!”
盖以为实然也。
先是,河南闻北兵出饶峰,百姓往往入城壁、保险固,及闻敌已退,至有晏然不动者,不二三日游骑至,人无所逃,悉为捷书所误。

庚辰,两省议入邓就粮,辰巳间到林后,北兵忽来突,两省军迎击,交绥之际,北兵以百骑邀辎重而去,金兵几不成列,逮夜乃入城,惧军士迷路,鸣钟招之。樊泽屯城西,高英屯城东。
九年正月壬午朔,耀兵于邓城下。北兵不与战,大将使来索酒,两省与之二十瓶。
癸未,大军发邓州,趋京师,骑二万,步十三万,骑帅蒲察定住,蒲察答吉卜,郎将按忒木,忠孝军总领夹谷爱答、内族达鲁欢,总领夹谷移特剌,提控步军临淄郡王张惠,殄寇都尉完颜阿排、高英、樊泽,中军陈和尚,与恒山公武仙、杨沃衍军合。
【金军三峰山编制就出在这里,成吉思汗遗言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估计完颜合达手里也就数万兵马。】
●马军:骑帅蒲察定住,蒲察答吉卜,郎将按忒木【估计就是按得木】
●忠孝军:总领夹谷爱答、内族完颜达鲁欢,总领夹谷移特剌、中军完颜陈和尚
●花帽军:提控步军、临淄郡王张惠
●殄寇都尉完颜阿排
●潼关军:高英
●夹谷浑军:樊泽
●恒山军:恒山公武仙
●甘陕义军:杨沃衍
是日,次五朵山下,取鸦路,北兵以【三千】骑尾之,遂驻营待杨、武。

【和杨沃衍、武仙会师】
杨、武至,知申、裕两州已降。
《金史·杨沃衍传》:八年冬,平章合达、参政蒲阿由邓州而西,沃衍自丰阳川遇于五朵山下,问禹山之战如何。
合达曰:“我军虽胜,而大兵已散漫趋京师矣。”
沃衍愤云:“平章、参政蒙国厚恩,握兵柄,失事机,不能战御,乃纵兵深入,尚何言耶!”
《金史·完颜合达传》:沃衍军【八千】及商州之木瓜平,一日夜驰三百里入桃花堡,知北兵由丰阳而东,亦东还,会大军于镇平。恒山公仙【万人】元驻胡陵关,至是亦由荆子口、顺阳来会。
十二月朔,俱至邓下,屯顺阳。乃遣天山入宋。
哀宗即位,群臣建言,可因国丧遣使报哀,副以遗留物,因与之讲解,尽撤边备,共守武休之险。遂下省院议之,而当国者有仰而不能俯之疾,皆以朝廷先遣人则于国体有亏为辞。
元年,上谕南鄙诸帅,遣人往滁州与宋通好。宋人每以奏禀为辞,和事遂不讲。然十年之间,朝廷屡敕边将不妄侵掠,彼我稍得休息,宋人始信之,遂有继好之意。
及天山以劄付至宋,劄付者指挥之别名,宋制使陈该怒辱天山,且以恶语复之。
报至,识者皆为窃叹。



【邓州道大战】
七日至夜,议北骑明日当复袭我,彼止骑三千,而我示以弱,将为所轻,当与之战。乃伏骑五十于邓州道。明日军行,北骑袭之如故,金以【万人】拥之而东,伏发,北兵南避。是日雨,宿竹林中。
《金史·完颜合达传》:恒山【武仙】一军为突骑三千所冲,军殊死斗,北骑退走。追奔之际,忽大雾四塞,两省命收军。少之,雾散乃前,前一大涧,长阔数里,非此雾则北兵人马满中矣。
《元史·拖雷本纪》:拖雷举火夜行,金合达闻其且至,退保邓州,攻之,三日不下。遂将而北,以三千骑命札剌等率之为殿。明旦,大雾迷道,为金人所袭,杀伤相当。拖雷以札剌失律,罢之,而以野里知给歹代焉。

庚寅,顿安皋。
辛卯,宿鸦路、鲁山。河西军已献申、裕,拥老幼牛羊取鸦路,金军适值之,夺其牛羊饷军。
癸巳,望钧州,至沙河,北骑【五千】待于河北,金军夺桥以过,北军即西首敛避。金军纵击,北军不战,复南渡沙河。金军欲盘营,北军复渡河来袭。金军不能得食,又不得休息。
合昏,雨作,明旦变雪。北兵增及【万人】,且行且战,致黄榆店,望钧州二十五里,雨雪不能进,盘营三日。
丙申,一近侍入军中传旨,集诸帅听处分,制旨云:“两省军悉赴京师,我御门犒军,换易御马,然后出战未晚。”
复有密旨云:“近知张家湾透漏二三百骑,已迁卫、孟两州,两省当常切防备。”
领旨讫,蒲阿拂袖而起,合达欲再议,蒲阿言:“止此而已,复何所议。”
盖已夺魄矣。军即行。



【三峰山大战】
北军自北渡者毕集,前后以大树塞其军路,沃衍军夺路,得之。
合达又议陈和尚先拥山上大势,比再整顿,金军已接竹林,去钧州止十余里矣。金军遂进,北军果却三峰之东北、西南。武、高前锋拥其西南,杨、樊拥其东北,北兵俱却,止有三峰之东。
张惠、按得林立山上望北兵二三十万,约厚二十里。按得木与张惠谋曰:“此地不战,欲何为耶?”
乃率骑兵万余乘上而下拥之,北兵却。
须臾雪大作,白雾蔽空,人不相觌。
时雪已三日,战地多麻田,往往耕四五过,人马所践泥淖没胫。军士被甲骨僵立雪中,枪槊结冻如椽,军士有不食至三日者。
北兵【拖雷的三万蒙古西路军】与河北军【塔思、按赤台、口温不花的一万木华黎蕃汉军团,原本隶属于窝阔台的中路军,被调来增援拖雷,另外蒙古三路灭金主力中还有幹陈那颜的东路军】合,四外围之,炽薪燔牛羊肉,更递休息。乘金困惫,乃开钧州路纵之走,而以生军【指的应该是塔思的生力军】夹击之。金军遂溃,声如崩山,忽天气开霁,日光皎然,金军无一人得逃者。
武仙率三十骑入竹林中,杨、樊、张三军争路,北兵围之数重,及高英残兵共战于柿林村南,沃衍、泽、英皆死,惟张惠步持大枪奋战而殁。蒲阿走京师,未至,追及,擒之。
七月,械至官山,召问降否,往复数百言,但曰:“我金国大臣,惟当金国境内死耳。”
遂见杀。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1 15:18:00 +0800 CST  
【三峰山战后其他将士的状况】


●完颜合达
合达知大事已去,欲下马战,而蒲阿已失所在。
合达以数百骑走钧州,北兵堑其城外攻之,走门不得出,匿窟室中,城破,北兵发而杀之。
时朝廷不知其死,或云已走京兆,赐以手诏,募人访之。及攻汴,乃扬言曰:“汝家所恃,惟黄河与合达耳。今合达为我杀,黄河为我有,不降何待?”


●·杨沃衍
三峰山之败,沃衍走钧州。其部曲白留奴、呆刘胜既降,请于大帅,愿入钧招沃衍。
大帅质留奴,令胜入钧见沃衍,道大帅意,降则当授大官。沃衍善言慰抚之,使前,拔剑斫之,曰:“我起身细微,蒙国大恩,汝欲以此污我耶”
遂遗语部曲后事,望汴京拜且哭曰:“无面目见朝廷,惟有一死耳。”即自缢。
部曲举火并所寓屋焚之,从死者十余人。
沃衍死时年五十二。


●完颜陈和尚
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
问其姓名,曰:“我忠孝军总领陈和尚也。大昌原之胜者我也,卫州之胜亦我也,倒回谷之胜亦我也。我死乱军中,人将谓我负国家,今日明白死,天下必有知我者。”
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
大将义之,酹以马湩,祝曰:“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时年四十一。


●武仙
天兴元年正月丁酉,合达、蒲阿败绩于三峰山,仙从四十余骑走密县,趋御寨,都尉乌林答胡土不纳,几为追骑所得。乃舍骑,步登嵩山绝顶清凉寺,谓登封兰若寨招抚使霍琢僧秀曰:“我岂敢入汴京。一旦有急,缚我献大国矣。”遂走南阳留山,收溃军得十万人,屯留山及威远寨。立官府,聚粮食,修器仗,兵势稍振。
【然而,关于武仙重新聚集起来的兵力,“嵩之(南宋大帅史嵩之)益知仙军虚实,使孟珙率兵五千袭仙军于顺阳……仙惧众心有变,乃杀马牛,与将士三千人歃血盟誓,不负国家,众乃大喜。”

●许州
时北兵已至许,石伦赴镇,几为游骑所获。数日,知两省军败,溃军踵来。有忠孝军完颜副统入城,两手皆折,血污满身,州人忧怖不知所出。

●洛阳
九年正月,北兵从河清径渡,分兵至洛,出没四十余日。二月乙亥,立炮攻城。洛中初无军,得三峰溃卒三四千人,与忠孝军百余守御。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1 15:23:00 +0800 CST  


【三峰山之战中的蒙古人动向】


太宗【窝阔台】以中军自碗子城南下,渡河,由洛阳进【蒙古中路军】;斡陈那颜以左军由济南进【蒙古东路军】;而拖雷总右军自凤翔渡渭水,过宝鸡,入小潼关,涉宋人之境,沿汉水而下【蒙古西路军】。期以明年春,俱会于汴。

【拖雷借道南宋,结果使者被杀】
遣搠不罕诣宋假道,且约合兵。宋杀使者,拖雷大怒曰:“彼昔遣苟梦玉来通好,遽自食言背盟乎!”乃分兵攻宋诸城堡,长驱入汉中,进袭四川,陷阆州,过南部而还。
遂由金取房,前锋三千人破金兵十余万于武当山,趋均州。
【《元史·完泽传》:“太宗伐金,命太弟睿宗(拖雷)由陕右进师,以击其不备,土薛为先锋,遂去武休关,越汉江,略方城而北,破金兵于阳翟。”可以确定这三千蒙古骑兵的指挥官是土薛】
【《元史·按竺迩传》:睿宗分兵由山南入金境,按竺迩为先锋,趣散关。宋人已烧绝栈道,复由两当县出鱼关,军沔州。
宋制置使桂如渊守兴元。按竺迩假道于如渊曰:“宋雠金久矣,何不从我兵锋,一洗国耻。今欲假道南郑,由金、洋达唐、邓,会大兵以灭金,岂独为吾之利?亦宋之利也。”
如渊度我军压境,势不徒还,遂遣人导我师由武休关东抵邓州,西破小关。
金人大骇,谓我军自天而下。】
PS:从地理来看,按竺迩明明才是蒙古西路军的先锋,结果等拖雷扫荡四川出击河南的时候,先锋却变成了土薛。此外按竺迩从北面的汉中就直接过去了,拖雷却向南扫荡到阆州才从蜀中冲出来,估计这两路蒙古部队中途分兵了……

【《元史·刘嶷传》:岁己丑,太宗即位,始立三万户,以黑马【刘嶷,小名刘黑马】为首,重喜、史天泽次之,授金虎符,充管把平阳、宣德等路管军万户,仍佥太傅府事,总管汉军。
庚寅,睿宗入自大散关,假道于宋以伐金,命黑马先由兴元、金、房东下。至三峰山,遇金大将合达,与战,大破之,虏合达,斩首数万级,乘胜攻破香山寨及钧州,赐西锦、良马、貂鼠衣,以旌其功。
会增立七万户,仍以黑马为首,重喜、史天泽、严实等次之。】
PS:刘黑马是山西汉人地主武装刘伯林的儿子,也是木华黎河北蕃汉军团的成员,那时候蒙古军中的汉军总帅就是他,感觉都快跟当时的拖雷平级了,连赫赫有名的史天泽都比不上他。从行军路线来看,他也是从北面汉中行军,如此说来其实按竺迩才是他的先锋了。
因此,蒙古西路军实际是分为两路的。一路是自汉中和平经过的刘黑马,一路是将蜀中杀到天昏地暗的拖雷、速不台。估计他们的会师地点就在三峰山。

乘骑浮渡汉水,遣夔曲涅率千骑驰白太宗。
太宗方诣汉水,将分兵应之,会夔曲涅至,即遣慰谕拖雷,亟合兵焉。
拖雷既渡汉,金大将合达设伏二十余万于邓州之西,据隘待之。
时拖雷兵不满四万,及得谍报,乃悉留辎重,轻骑以进。

【禹山大战】
十二月丙子,及金人战于禹山,佯北以诱之,金人不动。

【邓州道大战】
拖雷举火夜行,金合达闻其且至,退保邓州,攻之,三日不下。遂将而北,以三千骑命札剌等率之为殿。明旦,大雾迷道,为金人所袭,杀伤相当。拖雷以札剌失律,罢之,而以野里知给歹代焉。
未几,败金军。

【三峰山大战】
壬辰春,合达等知拖雷已北,合步骑十五万蹑其后。拖雷按兵,遣其将忽都忽等诱之。日且暮,令军中曰:“毋令彼得休息,宜夜鼓以扰之。”
太宗时亦渡河,遣亲王口温不花等将万余骑来会。
天大雨雪,金人僵冻无人色,几不能军,拖雷即欲击之,诸将请俟太宗至破之未晚,拖雷曰:“机不可失,彼脱入城,未易图也。况大敌在前,敢以遗君父乎!”遂奋击于三峰山,大破之,追奔数十里,流血被道,资仗委积,金之精锐尽于此矣。余众迸走睢州,伏兵起,又败之。
合达走钧州,仅遗数百骑。蒲阿走汴,至望京桥,复禽获之。
【《元史·按竺迩传》:其平章完颜合达、枢密使移剌蒲阿帅十七都尉,兵数十万,相拒于邓。
我师不与战,直趣钧州,与亲王按赤台等兵合,陈三峰山下。
会天大雪,金兵成列。按竺迩先率所部精兵迎击于前,诸军乘之,金师败绩。
PS:看来按竺迩就是金军在三峰山所必须面对的敌手了】

太宗寻至,按行战地,顾谓拖雷曰:“微汝,不能致此捷也。”
诸侯王进曰:“诚如圣谕,然拖雷之功,著在社稷。”盖又指其定册云尔。
拖雷从容对曰:“臣何功之有,此天之威,皇帝之福也。”闻者服其不伐。
从太宗攻钧州,拔之,获合达。
攻许州,又拔之,遂从太宗收定河南诸郡。

《元史·速不台传》:师集三峰山,金兵围之数匝。会风雪大作,其士卒僵仆,师乘之,杀戮殆尽。自是金军不能复振。壬辰夏,睿宗【拖雷】还驻官山,留速不台统诸道兵围汴。【可以确定在蒙古西路军中,速不台是相当于副帅的角色】



【关于三峰山之战蒙军的编制】
目前可确定从窝阔台中路军抽调出来,增援三峰山战事的河北军将领就有塔思、按赤台、口温不花,总共有一万人。
拖雷西路军分为南北两部分:南路行军的速不台和北路行军的刘黑马。
按竺迩是刘黑马的先锋,也是三峰山决战的前锋,这时候出力最大的是窝阔台派来的生力军。
而前面的禹山和邓州道两战,则是拖雷本部独自打的。
拖雷、速不台的先锋是土薛,指挥三千蒙古骑兵;负责殿后并被打爆的札剌,指挥三千蒙古骑兵;负责联络窝阔台的夔曲涅,指挥一千蒙古骑兵;负责袭扰的忽都虎,指挥五千蒙古骑兵;此外估计速不台和刘黑马合军后,总共还有一万人的辎重队,也就只有两万战兵。这些战兵中,归拖雷、速不台直接指挥的就至少有一万两千人,刘黑马指挥的估计不超过八千。
突然想起禹山之战,拖雷扔下辎重队和完颜合达互怼,吾等望见他将大军分为三队,不知是否是依照拖雷、速不台和刘黑马三人来进行统领的。另外那“七头项”究竟是指谁,感觉也相当疑惑呢……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1 20:57:00 +0800 CST  


【关于在三峰山前三次大战中的金军阵容】
●第二次大昌原之战
《金史·纥石烈牙吾塔传》
十二月,诏以牙吾塔与副枢蒲阿权签枢密院事,内族讹可将兵救庆阳。
七年正月,战于大昌原,庆阳围解。诏以牙吾塔为左副元帅,屯京兆。
初,斡骨栾【蒙古使者】来,行省恐泄事机,因留之。蒲阿等既解庆阳之围,志气骄满,乃遣还,谓使者曰:“我已准备军马,可战斗来。”语甚不逊,斡骨栾以此言上闻,太宗皇帝【窝阔台】大怒,至应州,以九日拜天,即亲统大兵入陕西。
《金史·移剌蒲阿传》
七年正月,战北兵于大昌原,北军还,庆阳围解。诏以讹可屯邠州,蒲阿、牙吾塔还京兆。
《金史·完颜陈和尚传》
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三军之士踊跃思战,盖自军兴二十年始有此捷。奏功第一,手诏褒谕,授定远大将军、平凉府判官,世袭谋克。一日名动天下。
忠孝一军,皆回纥、乃满、羌、浑及中原被俘避罪来归者,鸷狠凌突,号难制。陈和尚御之有方,坐作进退皆中程式,所过州邑常料所给外秋毫无犯,街曲间不复喧杂,每战则先登陷阵,疾若风雨,诸军倚以为重。
【正大六年,金哀宗本纪确实有完颜陈和尚的封赏记载,目测第一次大昌原之战还是有的,跟中二之前的考据不太一样】
《大金国志》
【纥石烈牙吾塔率领】临淄郡王张惠,恒山公武仙,都尉高英,樊泽,杨兀连等进兵数万救庆阳,大军(蒙古军)失利。
【可以确定参加此战的有纥石烈牙吾塔传、移剌蒲阿和内族讹可,而蒲察定住和完颜陈和尚是移剌蒲阿的嫡系,估计也在此战中,另外根据可信度略低的《大金国志》记载,参加此战的还有张惠、武仙、高英、樊泽、杨兀连(杨沃衍)等数万大军,三峰山的阵容基本来齐了。
另外《元史·太宗本纪》里面只记载朵忽鲁战败,窝阔台不得不派速不台去增援。从后面移剌蒲阿狂妄到气得窝阔台亲征来看,总感觉前来增援的速不台打得也不怎么好看啊】



【金军的白袍银铠,估计旧卫州之战,破敌的那三千亲卫就是这副打扮】

●旧卫州之战
《金史·完颜合达传》:十月己未朔,诏合达及枢密副使蒲阿救卫州。
初,朝廷以恒山公仙屯卫州,公府节制不一,欲合而一之。至是,河朔诸军围卫,内外不通已连月,但见塔上时举火而已。合达等既至,先以亲卫兵三千尝之,北兵小退,翼日围解。上登承天门犒军,皆授世袭谋克,赐良马玉带,全给月俸本色,盖异恩也。
《大金国志》:大军攻卫州,遣平章完颜合达领高、樊诸将救卫州,连战数十日,大军失利。
《金史·武仙传》:未几,卫州被围,内外不通。诏平章政事合达、枢密副使蒲阿救之,徙仙兵屯胡岭关,扼金州路。
《金史·完颜陈和尚传》:六年,有卫州之胜。
《元史·史天泽传》:庚寅冬,武仙复屯兵于卫,天泽合诸军围之。金将完颜合达以众十万来援,战不利,诸将皆北,天泽独以千人绕出其后,败一都尉军,与大军合攻之,仙逸去,遂复卫州。
【从上面记载来看,参加此战的有完颜合达、高英、樊泽的陕西行省军队,也有移剌蒲阿、完颜陈和尚的河南行省军队,另外卫州城里(那时候旧卫州是恒山公武仙的治所)还有武仙的恒山军。根据金哀宗时期“凡进征,忠孝居前,马军次之”的惯例,此战作为先锋的三千亲卫估计就是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和蒲察定住的马军,也就是金军是以“北人”骑射主力来突破河北汉军的,金军总兵力估计还是那数万兵马。
另外三千亲卫就能打到河朔军“诸将皆北”的效果,而那时候史天泽已经是蒙古汉军三万户之一,“己丑,太宗(窝阔台)即位,议立三万户(另外两个是刘黑马和蒙古人重喜),分统汉兵。天泽适入觐,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结果史天泽手里竟然只有一千人,联想到三峰山前来会师的塔思河北军不过一万人,总感觉史天泽的河北汉军也可能不过万数。】



【蒙军的青色战袍】


●倒回谷之战【扇车回之战】
【此战可以看出金军上下都有严重的畏蒙如虎情节,包括完颜合达、移剌蒲阿、蒲察定住、樊泽、完颜陈和尚……啊,感觉完颜陈和尚在中二心目中的光辉形象略崩塌啊】

《金史·白华传》
【凤翔失陷】
八年,大军自去岁入陕西,翱翔京兆、同、华之间,破南山砦栅六十余所。
已而攻凤翔,金军自阌乡屯至渑池,两行省【估计指的是陕西行省完颜合达、河南行省移剌蒲阿】晏然不动。宰相台谏皆以枢院瞻望逗遛为言,京兆士庶横议蜂起,以至诸相力奏上前。上曰:“合达、蒲阿必相度机会,可进而进耳。若督之使战,终出勉强,恐无益而反害也。”
因遣白华与右司郎中夹谷八里门道宰相百官所言,并问以“目今二月过半,有怠归之形,诸军何故不动?”
且诏华等往复六日。
华等既到同,谕两行省以上意。合达言:“不见机会,见则动耳。”
蒲阿曰:“彼军绝无粮饷,使欲战不得,欲留不能,将自敝矣。”
合达对蒲阿及诸帅则言不可动,见士大夫则言可动,人谓合达近尝得罪,又畏蒲阿方得君,不敢与抗,而亦言不可动。
华等观二相见北兵势大皆有惧心,遂私问樊泽、定住、陈和尚以为何如,三人者皆曰:“他人言北兵疲困,故可攻,此言非也。大兵所在,岂可轻料?是真不敢动。”
华等还,以二相及诸将意奏之,上曰:“我故知其怯不敢动矣。
即复遣华传旨谕二相云:“凤翔围久,恐守者力不能支。行省当领军出关,宿华阴界,次日及华阴,次日及华州,略与渭北军交手。计大兵闻之必当奔赴,且以少纾凤翔之急,我亦得为掣肘计耳。”
二相回奏领旨。
华东还及中牟,已有两行省纳奏人追及,华取报密院副本读之,言:“领旨提军出关二十里至华阴界,与渭北军交,是晚收军入关。”
华为之仰天浩叹曰:“事至于此,无如之何矣。”
华至京,奏章已达,知所奏为徒然,不二三日凤翔陷,两行省遂弃京兆,与牙古塔起迁居民于河南,留庆山奴守之。

【河中失陷】
九月,陕西行省防秋,时大兵在河中,睿宗已领兵入界,庆山奴报粮尽,将弃京兆而东。
一日,白华奏,侦候得睿宗【拖雷】所领军马四万,行营军一万,布置如此,“为今计者,与其就汉御之,诸军比到,可行半月,不若径往河中。目今沿河屯守,一日可渡,如此中得利,襄、汉军马必当迟疑不进。在北为投机,在南为掣肘,臣以为如此便。”
上曰:“此策汝画之,为得之他人?”
华曰:“臣愚见如此。”
上平日锐于武事,闻华言若欣快者,然竟不行。
未几,合达自陕州进奏帖,亦为此事,上得奏甚喜。
蒲阿时在洛阳,驿召之,盖有意于此矣。
蒲阿至,奏对之间不及此,止言大兵前锋忒木泬【速不台】统之,将出冷水谷口,且当先御此军。
上曰:“朕不问此,只欲问河中可捣否。”
蒲阿不获已,始言睿宗所领兵骑虽多,计皆冗杂。大兵军少而精,无非选锋。金军北渡,大兵必遣辎重屯于平阳之北,匿其选锋百里之外,放我师渡,然后断我归路与我决战,恐不得利。”
上曰:“朕料汝如此,果然。更不须再论,且还陕州。”
蒲阿曰:“合达枢密使所言,此间一面革拨恐亦未尽,乞召至同议可否。”
上曰:“见得合达亦止此而已,往复迟滞,转致误事。”
华奏合达必见机会,召至同议为便。
副枢赤盏合喜亦奏蒲阿、白华之言为是。上乃从之。
召合达至,上令先与密院议定,然后入见。既议,华执合达奏帖举似再三,竟无一先发言者。
移时,蒲阿言:“且勾当冷水谷一军何如。”
合达曰:“是矣。”
遂入见。
上问卿等所议若何,合达敷奏,其言甚多,大概言河中之事与前日上奏时势不同,所奏亦不敢自主,议遂寝。
二相还陕,量以军马出冷水谷,奉行故事而已。
十二月,河中府破。

《金史·完颜合达传》:八年正月,北帅速不泬攻破小关,残卢氏、朱阳,散漫百余里间。潼关总帅纳合买住率夹谷移迪烈、都尉高英拒之,求救地二省。省以陈和尚忠孝军一千,都尉夹谷泽军一万往应,北军退,追至谷口而还。两省辄称大捷以闻。
【参加此战的有潼关军总帅纳合买住(其麾下有夹谷移迪烈、高英),另外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也派完颜陈和尚、樊泽共计一万一千兵马前往增援。虽然《元史》记载此战害得速不台差点被窝阔台治罪,不过从《金史·白华传》的记载来看,蒙古军也并未遭到严重挫败。毕竟当初第二次大昌原之战打爆蒙古大将朵忽鲁,移剌蒲阿就狂妄成那样,如今却那么怯懦,感觉金军也只是普通地击退蒙军而已啊,另外……
《元史·按竺迩传》:金人守潼关,攻之,战于扇车回,不克。睿宗分兵由山南入金境,按竺迩为先锋,趣散关。
从完颜合达、移剌蒲阿的畏战情节来看,窝阔台如此震怒,恐怕并非在倒回谷折损多少兵马,而是因为倒回谷堵住他的灭金之路,不得不两路绕道:自己去啃河中,拖雷向南宋借路,这也跟《金史·白华传》里,移剌蒲阿坚持在倒回谷堵住速不台的战略相符。】



【窝阔台画像】

PS:最后中二稍微猜测一下那时候蒙古军的总兵力:拖雷的蒙古西路军不过三万人,从移剌蒲阿得到的情报来看还是“号三万”,蒙哥后来攻打蜀中,他那一路也不过带了四万人【蕃汉混编】,感觉窝阔台、拖雷和斡陈那颜三路蒙军合计起来也不过十万规模左右……
《元史·宪宗本纪》:是时,军四万,号十万,分三道而进:帝由陇州入散关,诸王莫哥由洋州入米仓关,孛里义万户由渔关入沔州。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2 10:41:00 +0800 CST  


【关于中二所探知的敌军战法:《黑鞑事略》摘选】

【射箭】
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索维之鞍,俾手有所执射,从众驰骋;四五岁挟小弓、短矢;及其长也,四时业田猎,凡其奔骤也,立而不坐,故力在跗者八九,而在髀者一二。疾如飚至,劲如山压,左旋右折,如飞翼。故能左顾而射右,不持抹秋而已。
其步射,则八字脚步阔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札。

【骑兵】
其军,即民之年十五以上者,有骑士而无步卒,人二三骑或六七骑谓之一钭(都由切,即一队之谓)。武酋、健奴自鸠为伍,专在主将之左右,谓之八都鲁军,曩攻河西女真诸国,驱其人而攻其城。
霆往来草地,未尝见有一人步行者。其出军,头目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自随,常以准备缓急,无者亦一二匹。

【军器】
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六层皮甲难怪砍起来那么费劲】;
有顽羊角弓(角面连靶通长二尺)、有响箭(即鸣镝也)、有驼骨箭、有批针,剡木以为栝,落鹏似为翎;
有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运掉也易;
有长、短枪,刃板如凿,故着物不滑,可穿重札;
有防牌,以革编绦,否则以柳,阔三十寸,而长则倍于阔之半;
有团牌,时前锋臂之,下马而射,专为破敌之用;
有铁团牌,以代兜鍪,取其入阵转旋之便;
有拐子木牌,为攻城避炮之具。
每大酋头项各有一旗,只一面而已(以次人不许置),常卷常偃,凡遇督战,才舒即卷。
攻城则有炮,炮有棚,棚有纲索以为挽索者之蔽,向打凤翔,专力打城之一角,尝立四百座,其余器具不一而足。
其长技,弓矢为第一,环刀次之【虽然张惠将军喜欢用长枪和蒙古人互怼,但中二感觉还是用刀互砍比较趁手】。
霆尝考之,鞑人始初草昧,百工之事无一而有,其国除孽畜外,更何所产?其人椎朴,安有所能?止用白木为鞍,桥以羊皮,橙亦剜木为之,箭镞则以骨,无从得铁。后来灭回回,始有物产,始有工匠,始有器械。盖回回百工技艺极精,攻城之具尤精,后灭金虏,百工之事于是大备。

【侦查】
其行军常恐冲伏。虽偏师亦必先发精骑,四散而出,登高眺远,深哨一二百里间,掩捕居者、行者以审左右前后之虚实,如某道可进、某城可攻、某地可战、某处可营、某方敌兵、某所粮草,皆责辨哨马回报。如大势军马并力胃集,则先烧琵琶,决择一入以统诸部。
霆见鞑人未尝屯重兵于城内,所过河南北郡县,城内并无一兵,只城外村落哨马星散摆布,忽遇风尘之警,哨马响应,四向探刺,如得其实,急报头目及大势军马也。

【扎营】
其营必择高阜,主将驻帐必向东南,前置逻骑,鞑语“托落”者,分番警也(惟前面无军营)。
帐之左右与帐后诸部军马,各归头项,以席而营。营又贵分,务令疏旷,以便刍秣。营留二马,夜不解鞍,以防不测;营主之名即是夜号,一营有警,则旁营备马,以待追袭。余则整整不动也。
惟哨马之营则异于是,主者中据,环兵曰表,传木刻以代夜逻(即汉军传箭法)。
秣马营里,使无奔逸,未暮而营,其火谓之“火铺”。及夜则迁于人所不见之地,以防夜劫,而火铺则仍在于初营之所,达晓不动也。
霆见其多用狗铺【也就是看门犬】,其下营直是日,要审观左右营势。

【阵法】
其阵利野战,不见利不进。动静之间,知敌强弱;百骑不挠,可里万众;千骑分张,可监百里;推坚陷阵,全藉前锋;衽革当先,例十之三。
凡遇敌阵,则三三五五四五,断不簇聚,为敌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骑宜分。敌分亦分,敌合亦合,故其骑突也,或远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没,来如天坠,去如雷逝,谓之“鸦兵撒星阵。”
其合而分,视马之所向;其分而合,听姑诡之声以自为号。自迩而远,俄顷千里。
其夜聚,则望燎烟而知其所战。
宜极寒而无雪,则磨石而祷天。
霆见鞑人行军,只是一个不睹,是蛮逼而已,彼亦是人,如何不怕死?但自用师南侵日,少曾吃亏,是胆愈壮,而愈无敌也。鞑人粮食因只是车马随行,不用运饷,一军中宁有多少鞑人,甚余尽是亡国之人。鞑人随行羊马,自食尚不足,诸亡国之人亦须要粮米吃。以是知不可但夸鞑人之强,而不思在我自强之道也。

其破敌,则登高眺远,先审地势,察敌情伪,专务乘乱。
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
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
此计之外,或臂团牌,下马步射。一步中镝,则两旁必溃,溃则必乱,从乱疾入。镝或见便以骑蹙步,则步后驻队驰敌迎击。
敌或坚壁,百计不中,则必驱牛畜或鞭生马,以生马搅地,敌阵鲜有不败。
敌或森戟外列,拒马绝其奔突,则环骑疏哨,时发一矢,使敌劳动。相持既久,必绝食或乏薪水,不容不动,则进兵相逼。或敌阵已动,故不遽击,待其疲困,然后冲入;待其兵寡,然后则先以土撒,后以木拖,使尘冲天地,疑兵众,每每自溃;不溃则冲,其破可必。
或驱降俘,听其战败,乘敌力竭,击以精锐;或才交刃,佯北而走,诡弃辎重,故掷黄白,敌或谓是城败,逐北不止,冲其伏骑,往往全没。
或因其败而巧计取胜,只在乎彼纵此横之间,有古法之所未言者。
其胜则尾敌袭杀,不容逋逸。其败则四散进,追之不及。

【首领】
其军马将帅,旧谓之十七头项。
忒没真(即成吉思,死后,其军马兀突解之母令自领之)【成吉思汗铁木真】
伪大太子拙职(已杀死了)【成吉思汗长子术赤】
伪二太子茶合<角>(见出戌回回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
伪三太子兀窟<角>(即令鞑主)【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
伪四太子驼栾(自河南归,病死。以上四人并忒没真子)【成吉思汗四子拖雷】
忒没哥窝真(或呼为窝阵,又呼为袅圣大王,忒没真弟)【成吉思汗弟弟斡陈那颜】
控只<角>(忒没真之侄,兀窟<角>之弟)
拨都马(忒没真之婿)
白撕马(一名白撕卜,即白鞑伪太子,忒没真婿。伪公主阿剌罕之前夫)
暮花里国王(黑鞑人力传窝之父、察剌温之祖也)【大名鼎鼎的木华黎】
纥忒郡王(黑鞑人)
萧夫人(契丹人。专管投拜户炮车)【估计指的是萧勃迭,木华黎将其封为万户】
阿海(契丹人。元在德兴府)【耶律阿海,同饮班珠尔湖水的蒙古元老之一】
秃花(即阿海之弟,元在宣德府)【耶律不花】
明安(契丹人。今行者憨搭燕京大哥卜其子也)【石抹明安】
刘伯林(汉人中第一万户)【刘黑马之父】

【兵力】
兵数多寡,不得而知。但一夫而数妻,或一妻而数子,昔稀今稠,则有增而无减。今之头项,又不知其几,老酋宿将,死者过半。曩与京虏交兵,今关河之间,如速不<角>忒【速不台】、没<角>忒、塔察尔(今名奔盏)、按察尔却尚无恙,然战不休,则续能兵者,又似不乏。
其头项分戍,则窝真之兵在辽东,茶合<角>之兵在回回,拨都附马之兵在河西,各有后顾之忧。
黑鞑万户八人,人不满万,但伯叔、兄弟、子侄、亲戚之兵不隶万户之数。
万户四人,如严实之在郓州(今东平府是也),则有山东之兵。
史天翼(即史三)之在真定,则有河东、河北之兵。
张柔之在满城(保州属县),则有燕南之兵。
刘黑马(伯林之子)之在天城(西京属地),则有燕蓟山后之兵。
他虽有领众者,俱不若此四人兵数之多,事力之强也。
如辽东、河西、回回诸国之又在汉万户之外。
【窝阔台时期,能用在中原战事的万户总共有十二个万户,其中八个蒙古万户的直辖兵力平均不到一万,不过严实、史天泽、张柔和刘黑马这汉军四大万户就不清楚了,那次对付蒙古西路军,拖雷麾下的万户级别人物就至少有速不台和刘黑马】

【军役年龄】
霆在草地,见其头目民户车载辎重,及老少畜产,尽室而行,数日不绝,亦多有十三四岁者。问之,则云此皆鞑人调往征回回国,三年在道,今之年十三四岁,到彼则十七八岁,皆已称胜兵。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2 11:25:00 +0800 CST  


【关于金哀宗时期的地方武装:都尉】
每总领司率数万人,军势既张,乃易总领之名为都尉,班在随朝四品之列,曰建威、曰虎威、曰破虏、振威、鹰扬、虎贲、振武、折冲、荡寇、殄寇。必以先尝秉帅权者居是职,虽帅府行院亦不敢以贵重临之。
天兴初元【三峰山之战的爆发时间】,有十五都尉。
PS:突然发现,中二所属的部队,如果依照都尉番号来命名的话,估计就需要改称为折冲军了……

【第一批都尉】
汴州:建威都尉·奥屯斡里卜
许州:折冲都尉·夹谷泽(本姓樊)【就是夹谷浑军的长官樊泽】
陈州:振武都尉·温撒辛(本姓李)【李辛】
蔡州:荡寇都尉·蒲察打吉卜【等等,中二还将他当做蒲察定住的部将,原来蒲察答吉卜自己就是一个都尉,领的还是蔡州兵马,要知道蔡州可是金国最后的国都啊】
申州、裕州:安平都尉·完颜斜列
嵩州、汝州:振武都尉·唐括韩僧

【第二批都尉】
金昌府【洛阳】:虎威都尉·纥石烈乞儿
宣权归德【宋州】:果毅都尉·完颜猪儿
南京【汴州】:殄寇都尉·完颜阿拍【不就是完颜阿排么,手下也就四千兵马,看来都尉也并非都是万人规模呢】

宣权潼关都尉三
虎贲都尉·完颜陈儿
鹰扬都尉·内族大娄室
全节
【潼关都尉中还有高英,另外破虏都尉乌林答胡土也驻扎在潼关】
PS: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金国两省主力当中,樊泽、高英这两个都尉就经常作为骨干力量出战。后面三峰山之战,更是让蒲察答吉卜、完颜阿排也来参战了。不过高英、杨沃衍常年驻扎在陕西,张惠常年驻扎在山东,武仙常年驻扎在河北,感觉这几支力量都是后面三峰山大战而调出来的,并非金国两省常备兵力呢。
而在《金史·白华传》中,白华在征询完颜合达、移剌蒲阿的意见后,就直接咨询樊泽【夹谷浑军】、蒲察定住【马军】和完颜陈和尚【忠孝军】,总感觉这三支兵马【估计有一万三千人】才是两省常备主力,需要的时候再抽调都尉来助战。

【三峰山战败后的都尉设置情况】
以赛不【完颜赛不】为右丞相、枢密使、兼左副元帅,内族讹出右副元帅、兼枢密副使、权参知政事,李蹊兵部尚书、权尚书左丞,徒单百家元帅左监军、行总帅府事。
东面元帅高显,副以果毅都尉粘合咬住,兵五千。
南面元帅完颜猪儿,副以建威都尉完颜斡论出,兵五千。
西面元帅刘益、上党公张开,副以安平都尉纪纲,军五千。
北面元帅内族娄室,副以振威都尉张闰,军五千。
中翼都尉贺都善,军四千。
隶总帅百家。
都尉内族久住,副都尉王简、总领王福胤,神臂军三千五百。
左翼元帅内族小娄室,亲卫军一千。
右翼元帅完颜按出虎,亲卫军一千。
总领完颜长乐、副帅温敦昌孙马军三百。
郡王王义深马军一百五十。
郡王范成进、总领苏元、孙圭军三千。
【这两位跟张惠同一时期从南宋那边投降过来,和张惠同一级别,另外还有个夏全因为地位问题拒绝投奔金国。看着他们的兵力,总感觉张惠的花帽军人数不可能多到哪去啊,估计也就三五千水准吧】
隶总帅百家。
飞骑都尉兼合里合总领术虎只鲁欢、总领夹谷得伯、飐军田众家奴等百人及诸臣下,发京师。
【可以看出,三峰山战后,金哀宗所剩兵力也就三四万左右了】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2 12:37:00 +0800 CST  
【关于中二此世穿越之旅的年表,与君一笑


【中二穿越前】
1219年:王坚加入孟宗政的忠顺军
1223年:孟宗政去世,江海接管忠顺军,后由孟珙接管,将忠顺军一分为三
1228年:王坚升任忠顺军劲军统制


【完颜合达时期】
1229年【穿越第1年】:窝阔台继位,中二穿越到金末河南,加入樊泽的夹谷浑军
1230年【穿越第2年】:第二次大昌原之战,旧卫州之战
1231年【穿越第3年】:倒回谷之战
1232年【穿越第4年】:三峰山之战,中二跑路到南宋


【孟珙时期】
1233年【穿越第5年】:金哀宗迁都到蔡州,孟珙和武仙互怼【等下贴网友考证】,不过中二没参加
1234年【穿越第6年】:蔡州城陷,金国灭亡,不过中二并未跟随孟珙协助蒙古人围攻蔡州,半年后就是灾难般的端平入洛
1235年【穿越第7年】:宋蒙开战,孟珙和塔察儿在江陵互怼【等下贴网友考证
1237年【穿越第9年】:孟珙守卫黄州,抵御口温不花和张柔【嘛,都是三峰山的老熟人呢,等下贴网友考证
1238年【穿越第10年】:口温不花、张柔从黄州退兵,孟珙着手准备收复荆襄
1239年【穿越第11年】:孟珙收复襄樊地区【等下贴网友考证】,率领一万精兵抵达夔州,跟蒙古将军汪世显互怼,在归州爆发大垭寨之战
1240年【穿越第12年】:王坚参加孟珙的顺阳烧船战【据说对方是张柔】,孟珙被授予宁武军节度使,接管四川防务
1241年【穿越第13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死,乃马真皇后摄政


【余玠时期】
1242年【穿越第14年】:余玠接替孟珙,掌管四川防务
1243年【穿越第15年】:余玠构筑山城体系,抵御蒙古
1246年【穿越第18年】:窝阔台和乃马真皇后的长子贵由夺得大汗位置
1248年【穿越第20年】:贵由去世,海迷失后摄政
1250年【穿越第22年】:王坚参加南宋大帅余玠的北伐,和蒙古总帅汪德臣在兴元、文州等地的大战
1251年【穿越第23年】:余玠北上围攻汉中,师老兵疲,在蒙古援军抵达后退兵。王坚收复兴元,驻扎合州旧城。拖雷长子蒙哥夺得大汗位置
1252年【穿越第24年】:余玠击退蒙古对嘉定的进攻
1253年【穿越第25年】:余玠被朝廷召回临安,在四川服毒自尽


【王坚时期】
1254年【穿越第26年】:王坚、张珏经营钓鱼城防务
1259年【穿越第31年】:钓鱼城之战【蒙哥手下两员大将最引人注目:汪德臣和史天泽】
1260年【穿越第32年】:王坚被召回临安,封为宁远军节度使
1264年【穿越第33年】:王坚去世,中二此世的穿越之旅宣告结束,下一趟就是跟随明祖收复中原了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2 14:40:00 +0800 CST  
【转自秋风萧落吧:虚荣心强烈的《孟珙传》】
宋理宗绍定六年,宋将孟珙驻军枣阳,金将武仙收集三峰山之战的败兵,屯于留山,深感缺粮之苦。孟珙进攻顺阳,为武仙所败:
“嵩之益知仙军虚实,使孟珙率兵五千袭仙军于顺阳。是时,仙令士卒刈麦供军,未至二里许,始觉,仙率帐下百余人迎击之,孟珙不敢前。俄顷,军士稍集,有五六百人,大败珙军。珙与数百人脱走,生擒其统制、统领数十人,获马千余。至是,概、琢妄谓将纳款于嵩之之语泄矣,仙皆诛之”
——《金史·武仙传》
此时,金人为蒙古军所逼,诸京皆失,金哀宗走据蔡州,亡在旦夕。武仙欲保全实力,金主数次征召勤王,武仙不应,他已破孟珙,惧其复来:
“孟珙虽败而去,仙惧宋兵复来”
——《金史·武仙传》

于是于七月初,移居浙川东北之石穴山,据淅川九砦,而缺粮益甚。七月,武仙将刘仪诣孟珙降。孟珙得知石穴山九砦之虚实,引兵袭之,先破离金、王子山、侯里三砦,继攻石穴山大砦。据《宋史·孟珙传》,大砦作战经过如下:
“珙料武仙将上岵山绝顶窥伺,令樊文彬诘旦夺岵山,驻军其下,前当设伏,后遮归路。已而仙众果登山,及半,文彬麾旗,伏兵四起,仙众失措,枕藉崖谷,山为之赪,杀其将兀沙惹,擒七百三十人,弃铠甲如山。薄暮,珙进军至小水河,仪还,具言仙不欲降,谋往商州依险以守,然老稚不愿北去,珙曰:“进兵不可缓。”
夜漏十刻,召文彬等受方略,明日攻石穴九砦。丙辰,蓐食启行,晨至石穴。时积雨未霁,文彬患之,珙曰:“此雪夜擒吴元济之时也。”
策马直至石穴,分兵进攻,而以文彬往来给事。自寅至巳力战,九砦一时俱破,武仙走,追及于鲇鱼砦,仙望见,易服而遁。复战于银葫芦山,军又败,仙与五六骑奔。追之,隐不见,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

现在再看《金史·武仙传》:
“是时,哀宗在蔡州,遣近侍兀颜责仙赴难,诏曰:“朕平日未尝负卿,国家危难至此,忍拥兵自恃,坐待灭亡邪?”
将士闻之,相视哽咽,皆愿赴难与国同生死。仙惧众心有变,乃杀马牛,与将士三千人歃血盟誓,不负国家,众乃大喜。无何,仙复谓众曰:“蔡州道梗,吾兵食少,恐不能到。且蔡不可坚守,纵到亦无益。近遣人觇视宋金州,百姓据山为栅极险固,广袤百里,积粮约三百万石。今与汝曹共图之,可不劳而下,留老弱守此寨以为根本,然后选劲勇趋蔡,迎上西幸,未晚也。”
众未及应,即令戒行李。取淅川溯流而上,山路险阻,霖雨旬日水湍悍,老幼溺死者不可胜数,粮食绝,军士亡者八九。仙计无所出,八月,乃由荆子口东还,自内乡将入圣朵寨,至峡石左右八叠秋林,闻总领杨全已降宋,留秋林十日乃迁大和。九月,至黑谷泊,进退失据,遂谋北走,行部尚书卢芝、侍郎石玠不从。
芝字庭瑞,河东人,任子补官,以西安军节度使行尚书。玠字子坚,河中人,崇庆二年进士,以汝州防御使行侍郎。二人相与谋曰:“吾等知仙不恤国家久矣。谏之不从,去之未可,事至今日, 正欠蔡州一死耳。假若不得到蔡州,死于道中,犹胜死于仙也。”
既去,仙始觉,追玠杀之。芝走至南阳,为土贼所害。”

纵观以上二传,并参看《宋史》本纪的有关诸事之时局记录,可以大致认识其真相如下:
石穴山无粮,非大军久驻之地。武仙西进,谋夺金州粮,当系实情。孟珙是由降将刘仪作向导,乘武仙西去的机会,奇袭九宅。武仙留守主将杨全投降。及武仙还师,九砦早已失去,乃引众逐渐北去,宋军根本没有遇上武仙。孟珙破九砦后即回襄阳,旋即奉命运量至蔡州,接济蒙古军,并参与蔡州的围攻。
尽管《孟珙传》写得那么精彩,全是虚构的故事。《宋史·理宗本纪》绍定六年七月,只有“败武仙于淅川”一句话,并无赏功记录。按南宋末年,微功皆有赏。如果《孟珙传》所言属实,大破武仙,降其众七万,获甲兵无算。如此大功,决不会没有赏赐。可见《孟珙传》全是杜撰之词。
其实不止此事,《孟珙传》最虚伪,他所克复之地,大都是金人春夏之交兵去,而前往收复的空城。

《孟珙传》和《武仙传》系统上存在冲突,但逃脱不了《宋》、《金》二史的范围。
比如顺阳之战、淅川九砦之战,除去《宋史》外,《续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都说孟珙击败了武仙,记载与《金史》冲突。谁胜谁负,非此即彼。
但无论《续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都是沿袭《宋史》的书事系统,站在其主观立场上叙事,无非变动若干文字,而其意不变。且两书都是成书于清代初期与中期,以此论之,有何意义?
而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中对此也没有结论,敷敷衍衍,说了几句可有可无的废话:
“两国交兵,国史所载,大抵各夸胜而讳败,故纪传多不可尽信。”

“又金史武仙传:宋孟珙来袭仙于顺阳,仙仓猝率百余人出拒,珙不敢前,俄而军稍集,遂大败珙。而宋史孟珙传:仙屯顺阳为宋军所挠,乃退屯马蹬,珙破其九砦,降其众七万,仙易服遁。而并无为仙所败之事。仙传:蔡州破后,将士皆散,仙渡河北走,为泽州戍兵所杀。亦不言为珙所败而遁走。”

“是各史纪载互异,若徒据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惟此国自述其败,而后见彼国之真胜,否则别见于他传者,其胜败亦差得实。又或此国叙战胜之难,亦可见彼国拒战之力。”

赵翼对此根本也没论定,何况此人犯过一个非常搞笑的常识错误,何必尊奉成神呢。
此外,《金史详校》一书中亦无对《武仙传》之说有反论。

关于《孟珙传》的搬弄是非,再举一例。
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就提到说“又宋史孟珙传:珙与元兵同破蔡州,降其丞相乌古论栲栳。按金史栲栳,即乌古论镐也(今作乌库哩镐),蔡城破被执,以招息州不下,乃杀之。是镐未尝降也”

对于《宋史》的“专业”,其实赵翼也吐槽过:
“元修宋史,度宗以前多本之宋朝国史,而宋国史又多据各家事状、碑铭,编缀成篇,故是非有不可尽信者”(《二十二史札记》)
《宋史·孟珙传》,是否也是“多据各家事状、碑铭,编缀成篇”呢?
而宋人的“打胜仗”也非常搞笑,前方纷纷告捷,而敌人越来越近。此事不但瞒不了后人,连时人也瞒不了。临安市人就常说:
“虽日闻报捷可喜,但一报近于一报,亦可忧”(《三朝北盟会编》)
就这种情况,出现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也就不用奇怪了。
至于像是《宋史》中吹牛的具体实例,一抓一大把,库存量很多,现在不细举,以后有用再贴出来。

回过头来说,孟珙攻破淅川九砦,《宋史·孟珙传》写得有声有色,如何料定金帅武仙一定会上岵山,如何设伏,武仙果然中伏,杀得畅快淋漓,山为之赤,最后,武仙只率五、六骑遁走。孟珙好像是个导演,事先就预料到剧情的发展。
一看《金史·武仙传》,原来武仙只留老弱守九砦,自己正在西进,想取金州夺粮。及其中途回师,九砦已失。依我看,武仙根本没有与孟珙交战。而全军覆没则更谈不上,后来金主在蔡州被围,行尚书卢芝和侍郎石珍拆伙去救蔡州,武仙的残众才开始散失。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2 14:41:00 +0800 CST  
【转自秋风萧落吧:充满伪饰的《宋史·孟珙传》的再度检证】

【江陵之战】
《宋史·理宗本纪》记有宋端平三年(元太宗八年)的蒙宋江陵战役,原文说:【二月甲午,诏以大元兵攻江陵,统制李复明奋勇战没,其赠三秩】,从时间上看发生在该年二月或之前。而根据《续资治通鉴》的记载,统制李复明是在前一年,端平二年十月的郢州之战战死,败亡给蒙古军,并非战死在江陵。攻打郢州的蒙古将领为汶上达噜噶齐、刘巴图鲁。
【冬,十月,蒙古塔斯破枣阳,库春徇襄、邓。塔斯引兵攻郢,郢濒汉水,城坚,多战舰;塔斯命造木筏,遣汶上达噜噶齐、刘巴图鲁将死士五百乘筏进攻,江陵统制李复明力拒之,塔斯引骑兵沿岸迎射,复明战殁,士卒多溺死。城坚守,不能下,塔斯乃掳掠而还】
——《续资治通鉴·卷168》
在下文的记载中,又述及宋庭在翌年的端平三年二月追赠李复明
【甲午,诏以统制李复明战殁江陵,赠三秩,仍官其二子】
——《续资治通鉴·卷168》
但是很奇怪的是,追赠里提到李复明是【战殁江陵】,这和《续资治通鉴》同一章节的李复明战殁于郢州之说完全矛盾。而各类《元史》,无论旧版《元史》,还是各类新修元史,其中皆并不存在宋端平三年攻打江陵的记录,故此说很可疑。
按《续资治通鉴》成书尤晚,清道光年间刊行,距宋遥远,不是一次史料,从史料性质上看,最少也是三次史料,史源肯定是有参照元修《宋史》。《续资治通鉴》中【甲午,诏以统制李复明战殁江陵,赠三秩,仍官其二子】一句,明显有参照《宋史·理宗本纪》【二月甲午,诏以大元兵攻江陵,统制李复明奋勇战没,其赠三秩】这一句话的痕迹,当系同出一源。
而《续通鉴》中谓端平二年十月李复明战殁郢州,则当别有所据。但后文中又写【李复明战殁江陵】,则与前文矛盾,当系照抄《宋史·理宗本纪》,而疏忽与前文对照之故。
加上无论旧版《元史》还是各类新修《元史》,像《元书》、《元史类编》、《元史新编》、《新元史》、《蒙兀儿史记》,都没有在宋端平三年进攻江陵的记录。以此相对照,则《续通鉴》中这一条史源不明的李复明在端平二年战殁郢州当系实情,而在端平三年则根本没有发生过所谓的江陵之战。
出现【李复明战殁江陵】这个与战死于郢州相反的记载的原因,可能其一是江陵与郢州相距甚近,二是《续通鉴》中也写了李复明的官职是【江陵统制】,恐是当时宋庭或后来元代修《宋史》者,因此官职之故,误会了甚为江陵统制的李复明就是战死在江陵的。
但偏偏是《宋史·孟珙传》要跑出来凑热闹,说孟珙在端平三年救援遭受蒙军进攻的江陵,并且【躬往节度,破砦二十有四,还民二万】
【三年……江陵危急。诏沿江、淮西遣援,众谓无逾珙者,乃先遣张顺渡江,珙以全师继之。大元兵分两路:一攻复州,一在枝江监利县编筏窥江。珙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夜则列炬照江,数十里相接。又遣外弟赵武等共战,躬往节度,破砦二十有四,还民二万】
——《宋史·孟珙传》
《孟珙传》此说非常不可靠,按照当时蒙古军的剽掠性质,根本就得地皆不守,孟珙哪里来的【破砦二十有四】?而且根据上文的分析,既然本身端平三年的江陵之战不存在,又需要孟珙什么事?再者即便《元史》讳败,但各类新修元史在史料大为丰富的前提下,也不会对此漠然无视,但依旧没有该记录,又哪里可能会有孟珙在宋端平三年救援江陵【破砦二十有四】的事情出来???

【黄州之战】
【大元大将忒没入汉阳境,大将口温不花入淮甸,蕲守张可大、舒州李士达委郡去,光守董尧臣以州降。合三郡人马粮械攻黄守王鉴,江帅万文胜战不利。珙入城,军民喜曰:“吾父来矣。”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斩逗留者四十有九人以徇。御笔以战功赏将士,特赐珙金碗,珙益以白金五十两赐之诸将。将士弥月苦战,病伤者相属,珙遣医视疗,士皆感泣】
——《宋史·孟珙传》
尽管《宋史·孟珙传》有很多吹牛的地方,不过这一处地方可能是有点自露马脚的意思。是说宋嘉熙元年(元太宗九年),蒙军攻黄州,本来宋军很吃力,但是孟珙入城后【驻帐城楼,指画战守,卒全其城】。但是一般个人传记的传主,碰到这样的功绩,不可能仅此轻描淡写,应该大书特书。而且《孟珙传》在【卒全其城】后又非常奇怪的来了一句【将士弥月苦战,病伤者相属】,令人非常困惑。
对照《元史·太宗本纪》,可以知道宋军的窘状,为什么会在【卒全其城】后还【将士弥月苦战,病伤者相属】
【九年丁酉春,猎于揭揭察哈之泽。蒙哥征钦察部,破之,擒其酋八赤蛮。夏四月,筑扫邻城,作迦坚茶寒殿。六月,左翼诸部讹言括民女,帝怒,因括以赐麾下。秋八月,命术虎乃、刘中试诸路儒士,中选者除本贯议事官,得四千三十人。冬十月,猎于野马川,幸龙庭,遂至行宫。是冬,口温不花等围光州,命张柔、巩彦晖、史天泽攻下之,遂别攻蕲州,降随州,略地至黄州,宋惧请和,乃还】
——《元史·太宗本纪》
宋军,或者干脆说是孟珙,已经到了【宋惧请和】的地步。加上《宋史·孟珙传》在此处的叙述非常明显的底气不足,可以判断出黄州之战,孟珙是向蒙军认怂了。

【收复荆襄】
但由于之后蒙古军战场东移,自襄阳以至淮西,那些暂不用兵之处,就出现了新的情势,那些替蒙古据守别城的宋降将,心有不安,唯恐一旦宋军反攻,蒙古军缓不济急,内部发生动摇。于是在宋嘉熙二年到三年之间,收复了不少失地,计有襄阳、樊城、信阳、光州、蔡州、息州、郢州、荆门、光化等。《宋史·孟珙传》说这些失地大部分都是孟珙所收复的。
【大元兵攻蕲州,珙遣兵解其围;又攻襄阳,随守张龟寿、荆门守朱杨祖、郢守乔士安皆委郡去,复州施子仁死之……未几,升制置使兼知岳州。乃檄江陵节制司捣襄、郢,于是张俊复郢州,贺顺复荆门军。十二月壬子,刘全战于冢头,战于樊城,战于郎神山,屡以捷闻。三年春正月,曹文镛复信阳军,刘全复樊城,遂复襄阳。授枢密都承旨、制置使兼知鄂州。全遣谭深复光化军,息、蔡降,珙命以兵逆之,得壮士百余,籍为忠卫军。初,诏珙收复京、襄,珙谓郢然后可以通馈饷得荆门然后可以出奇兵,由是指授方略,发兵深入,所至以捷闻】
——《宋史·孟珙传》
孟珙自己在奏文中也声称【取襄不难而守为难,非将士不勇也,非车马器械不精也,实在乎事力之不给尔。襄、樊为朝迁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说襄阳、樊城是他【百战而得之】
但是仔细考以事实,会发现《孟珙传》所说几乎都是在吹牛
一、参阅《元史·太宗本纪》,襄阳、樊城是因为降蒙的宋朝将领刘义反水,才重新回到宋朝手里。跟孟珙根本没有一点关系,才不是他所说的【百战而得之】
【十年戊戌春,塔思军至北峡关,宋将汪统制降。夏,襄阳别将刘义叛,执游显等降宋。宋兵复取襄、樊】
——《元史·太宗本纪》
二、《续资治通鉴》说孟珙【乃以蔡、息降人置忠卫军,襄、郢降人置先锋军】,可见蔡、息、郢也是像襄阳、樊城一样,是守军反水,不是孟珙打下的
三、《宋史》本纪对于作战的功罪,皆有赏罚记录。微功甚至冒功的都有赏,而襄樊、蔡、息、郢、荆门、信阳、光化之收复,如此重要的功绩,未尝有一丝赏功记录,可见不是用兵攻取的。

【战象兄考据】
孟珙传里的江陵之战,其史源是《孟珙神道碑》,其实原文后面还有烧掉2000艘船的天文数字宋史估计都觉得实在太扯,没往上抄。
“时襄阳失守,随守张龟寿、荆门守朱扬祖、郢守乔士安皆委郡去,复守施子仁死,江陵危急。诏㳂江淮西遣援,皆谓无逾公者。公至荆,虏拔栅去,分两路,一攻复州,一散在枝江监利县编筏窥江。公遣外弟赵武等与虏战,躬往节度,破砦二十四,还被虏生口二万。虏増兵来,又败之,以火箭焚虏二千艘,虏不得逞而遁。”

战武仙这段基本框架也源自神道碑:
“以阃檄讨武仙,克之。天锡者,邓人,乘虏乱,聚众二十万为边患。公逼其垒,一鼓拔之,其麾下斩天锡首以献。仙,真定人,聚众亦二十万,后受金虏招为唐、邓行省。与天锡、邓守移刺瑗相倚角,为金尽力,欲迎守绪入蜀,犯光化,锋剽甚。闻公进兵,转而西。移刺爰以邓州、张林以申州降。仙将杨聚、刘仪降。公以仙虚实问仪,仪言:“大寨在石穴山,以马蹬、沙窝、岵山三寨为保障。”又言:“必先破离金寨、王子山寨,则沙窝孤立矣。”公用其策,尽破诸寨,直捣石穴,夷其众。仙遁去。”
这武天锡大神不知道是什么鬼~~碑铭称他和武仙每人有20万,也是很感人的。

“三月,仙以圣朵军食不足,徙军邓州,仰给于邓州总帅移剌瑗。邓州仓廪亦乏,乃分军新野、顺阳、淅川就食民家。遣讲议官硃概、刘琢往襄阳,借粮于宋制置使史嵩之。琢、概持两端,畏留,乃以情告史嵩之曰:"仙兵势不复振矣。"
邓州粮尽,瑗终疑仙。五月,瑗举城降宋。
仙惧众心有变,乃杀马牛,与将士三千人歃血盟誓,不负国家,众乃大喜。”
其实先不论最后武仙有没有与孟珙发生交战。金朝此时政权组织已经分崩离析,武仙的军队因没有国家的供给已经散去了大部分,还能掌控的大概也就这3000人。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2 14:44:00 +0800 CST  
【关于孟珙收复襄樊,吧友@thomasyin35的推测】
看孟珙收复荆襄时最奇怪一点是,这次行动完全不见于理宗本纪,只见于根据神道碑写的本传……如果说是元人编写的宋史有所删削,何解又大书高达复襄、樊?
更重要的是,宋史全文和宋季三朝政要对此不置一词,宋季三朝政要可是连杜杲破八十万察罕军也写出来,按宋人神道碑常无中生有,大肆美化的作风,可能没有发生到本传所称的战斗……


以下是我一些没有充份根据的猜测
按历代名臣奏疏,当时孟珙其实是被人质疑他"招降纳叛"的行为,本传也有反映
初,珙招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宋史·孟珙传)


李鸣复上奏曰:“臣比甞因髙沙方城之叛,述古人讨乱之法以进,谓“殱厥渠魁,胁従?治”又谓“士卒干纪,此殆阃帅责耳,阃帅不举其职而輙,以上累朝廷”朝廷又不审其宜而动,即?下黄榜,何榜之轻也?臣无他意,大率欲为朝廷正名分、振纪纲。使不流于姑息耳,黄陂之叛与髙沙方城等,意谓必知所惩,创闻诸道路,其为乖误,抑又什焉。淮西讨叛而湖北则纳叛,是自为矛盾也。于俊领兵剿贼而王旻则出兵助贼,是自相鱼肉也。孟珙许之以便宜,书填防御使,京交十万,官田百顷,又听従各人向某处州郡驻札,是赏盗也。赏盗而欲以弭盗,可乎?《卷一百八十九》


(魏了翁):旻以诱叛而获厚赏,珙以述叛酋之悖语而获迁除,则是唐末藩镇诸军自择主帅之风成矣。今朝廷不问可否而一切听之,尚谓之处置得宜乎?苟幸无事养痈疾,不如诱叛而受赏袭迹,而动则长此安穷,惟陛下与二三大臣力图之……历代名臣奏疏《卷二百四十一》


所以孟珙的特长"招降纳叛",说不定就是"收复襄、樊"的真相……
孟珙可能根本没有出兵北伐,而是给了刘义一个名份如"防御使"之流……
到高达北伐,可能就是收拾刘义,将襄、樊收回宋人的实控……
很多人经常吹孟珙重建樊、襄防线,其实不然
直到李曾伯上任荆阃,才着手在襄、樊筑城……
(李曾伯)但今两路城之未复者,曰?(襄)郢随枣安信鄼复武当荆门凡十郡,房元无城未暇一一枚举而襄阳天下之脊,国之西门,古郢荆岑通襄脉络将大为经理之计,抑姑为徐进之,规私虑我必守者彼所必争……
(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三十八)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2 14:48:00 +0800 CST  


【窝阔台时期】
●穿越第6年【此时中二在孟珙军中服役,身在荆湖】
是秋,帝在八里里答阑答八思之地,议自将伐宋,国王查老温请行,遂遣之。



【蒙古第一次大规模伐宋】
●穿越第7年
春,遣诸王拔都及皇子贵由、皇侄蒙哥征西域,皇子阔端征秦、巩,皇子曲出及胡土虎伐宋,唐古征高丽。
【荆湖战场】孟珙的军事基地基本被曲出扫荡了一遍
秋九月,诸王口温不花获宋何太尉。
冬十月,曲出围枣阳,拔之,遂徇襄、邓,入郢,虏人民牛马数万而还。
【陕西战场】
十一月,阔端攻石门,金便宜都总帅汪世显【汪德臣之父】降。

●穿越第8年
【荆湖战场】
二月,命应州郭胜、钧州孛术鲁九住、邓州赵祥从曲出充先锋伐宋。
【蜀中战场】
阔端率汪世显等入蜀,取宋关外数州,斩蜀将曹友闻。
冬十月,阔端入成都。诏招谕秦、巩等二十余州,皆降。
【荆湖战场】
皇子曲出薨。
张柔等攻郢州,拔之。
襄阳府来附,以游显领襄阳、樊城事。

●穿越第9年
【荆湖战场】孟珙黄州保卫战,记得黄州已经是孟珙的大本营了
是冬,口温不花等围光州,命张柔、巩彦晖、史天泽攻下之,遂别攻蕲州,降随州,略地至黄州,宋惧请和,乃还。

●穿越第10年
【江淮战场】
塔思军至北峡关,宋将汪统制降。
【荆湖战场】孟珙收复荆襄
夏,襄阳别将刘义叛,执游显等降宋。宋兵复取襄、樊。

●穿越第11年
皇子阔端军至自西川。【孟珙和汪世显爆发大垭寨之战,遏制住蒙军东进攻势。按竺迩(又是三峰山的老熟人)攻重庆不克,南宋水师试图救援重庆,被按竺迩隔江射退。后面蒙古主力班师,估计孟珙也因此得以接管重庆防务。】
秋七月,游显自宋逃归。

【蒙古第一次伐宋至此结束。从蒙军部署来看,窝阔台派他的两个儿子从蜀中和荆湖两地出击,其中阔端在蜀中战场面对的主要对手是曹友闻,曲出在荆湖战场面对的主要对手是孟珙。从蒙军的军事动态来看,孟珙的处境略不妙,曹友闻更是直接战死,连成都都失陷了。另外江淮一带还出现了塔思的身影,估计他的木华黎兵团也带过来了。】


【蒙古第二次大规模伐宋】
●穿越第12年【此时中二在孟珙军中服役,身在重庆】
命张柔等八万户伐宋。

●穿越第13年
辛卯迟明,帝崩于行殿。在位十三年,寿五十有六。



【乃马真后时期】
●穿越第14年【此时中二在余玠军中服役,身在重庆】
【江淮战场】
秋七月,张柔自五河口渡淮,攻宋扬、滁、和等州。

●穿越第15年
【荆湖战场】
春正月,张柔分兵屯田于襄城。
秋,后命张柔总兵戍杞。

●穿越第17年
【江淮战场】
秋,后命马步军都元帅察罕等率骑三万与张柔掠淮西,攻寿州,拔之,遂攻泗州、盱眙及扬州。宋制置赵蔡请和,乃还。

【这次蒙古选定的主战场在江淮,由张柔担当主帅,统领八万户去跟赵葵互怼(话说赵葵就是端平入洛的主角之一呢,他手下的吕文德和余玠后面可是大大的有名),后面察罕带着三万步骑前来助战,不过后面张柔估计是因为要朝见新任大汗,暂时接受南宋求和,接着回来又开打了。】



【贵由时期】
●穿越第18年
春正月,张柔入觐于和林。
【江淮战场】
冬,权万户史权等耀兵淮南,攻虎头关寨,拔之,进围黄州。

●穿越第19年
【江淮战场】
春,张柔攻泗州。

●穿越第20年
春三月,帝崩于横相乙儿之地。在位三年,寿四十有三。


【蒙哥时期】
【蒙古发兵攻灭大理】
●穿越第24年
秋七月,命忽必烈征大理,诸王秃儿花、撒立征身毒,怯的不花征没里奚,旭烈征西域素丹诸国。诏谕宋荆南、襄阳、樊城、均州诸守将,使求附。
【蜀中战场】
八月,忽必烈次临洮,命总帅汪田哥以城利州闻,欲为取蜀之计。

●穿越第25年
春正月,汪田哥修治利州,且屯田,蜀人莫敢侵轶。
【江淮战场】
三月,大兵攻海州,戍将王国昌逆战于城下,败之,获都统一人。
【大理战场】
九月,忽必烈次忒剌地,分兵三道以进。
冬十二月,大理平。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2 20:03:00 +0800 CST  


●穿越第26年【此时中二在王坚军中服役,身在重庆】
忽必烈还自大理,留兀良合台攻诸夷之未附者,入觐于猎所。
擢史枢征行万户,配以真定、相、卫、怀、孟诸军,驻唐、邓。
张柔移镇亳州。
权万户史权屯邓州。
【江淮战场】
张柔遣张信将八汉军戍颍州。王安国将四千户渡汉南,深入而还。张柔以连岁勤兵,两淮艰于粮运,奏据亳之利。诏柔率山前八军,城而戍之。柔又以涡水北隘浅不可舟,军既病涉,曹、濮、魏、博粟皆不至,乃筑甬路自亳抵汴,堤百二十里,流深而不能筑,复为桥十五,或广八十尺,横以二堡戍之。
【荆湖战场】
均州总管孙嗣遣人赍蜡书降,且乞援,史权以精甲备宋人之要,遂援嗣而来。其后骁将钟显、王梅、杜柔、袁师信各帅所部来降。

●穿越第27年
【江淮战场】
秋九月,张柔会大帅于符离。以百丈口为宋往来之道,可容万艘,遂筑甬路,自亳而南六十余里,中为横江堡。又以路东六十里皆水,可致宋舟,乃立栅水中,惟密置侦逻于所达之路,由是鹿邑、宁陵、考、柘、楚丘、南顿无宋患,陈、蔡、颍、息皆通矣。

●穿越第28年
六月,太白昼见。幸亦儿阿答。诸王亦孙哥、驸马也速儿等请伐宋。帝亦以宋人违命囚使,会议伐之。
【蜀中战场】
兀良合台讨白蛮等,克之;遂自昔八儿地还至重庆府,败宋将张都统。赐金缕织文衣一袭、银五十两、彩帛万二百匹,以赉军士。



●穿越第29年
【蒙古第三次大规模伐宋】
春,诏诸王出师征宋。
九月,出师南征。
【荆湖战场】
宗王塔察儿率诸军南征,围樊城,霖雨连月,乃班师。
元帅卜邻吉军自邓州略地,遂渡汉江。
【安南战场】
冬十一月,兀良合台伐交趾,败之,入其国。安南主陈日煚窜海岛,遂班师。

●穿越第30年
师南征,次于河。适冰合,以土覆之而渡。
帝自将伐宋,由西蜀以入。命张柔从忽必烈征鄂,趋杭州。命塔察攻荆山,分宋兵力。
【蜀中战场】
宋四川制置使蒲泽之攻成都,纽邻率师与战,败之;进攻云顶山,守将姚某等以众相继来降。诏以纽邻为都元帅。
帝由东胜渡河。
夏四月,驻跸六盘山,诸郡县守令来觐。丰州千户郭燧奏请续签军千人修治金州,从之。是时,军四万,号十万,分三道而进:帝由陇州入散关,诸王莫哥由洋州入米仓关,孛里义万户由渔关入沔州。以明安答儿为太傅,守京兆。
【江淮战场】
诏征益都行省李璮兵,璮来言:“益都南北要冲,兵不可撤。”从之。璮还,击海州、涟水等处。
【蜀中战场】
秋七月,留辎重于六盘山,率兵由宝鸡攻重贵山,所至辄平。
【江淮战场】
八月辛丑,璮与宋人战,杀宋师殆尽。
【蜀中战场】
九月,驻跸汉中。都元帅纽邻留密里火者、刘黑马等守成都,悉率余兵渡马湖,禽宋制置使张实,遂遣实招谕苦竹隘,实遁。
冬十月壬午,帝次宝峰。
癸未,如利州,观其城池并非深固,以汪田哥【汪德臣】能守,蜀不敢犯,赐卮酒奖谕之。
帝渡嘉陵江,至白水江,命田哥造浮梁以济,梁成,赐田哥等金帛有差。帝驻跸剑门。
戊子,攻苦竹隘,裨将赵仲窃献东南门,师入,与其守将杨立战,败之,杀立,众皆奔溃。诏毋犯赵仲家属,仍赐仲衣帽,徙于隆庆。
己亥,获张实,支解之。赐田哥玉带及犒赏士卒,留精兵五百守之。遣使招谕龙州。帝至高峰。
庚子,围长宁山,守将王佐、裨将徐昕等率兵出战,败之。
十一月己酉,帝督军先攻鹅顶堡。
壬子,力战于望喜门。薄暮,宋知县王仲由鹅顶堡出降。是夜破其城,王佐死焉。
癸丑,诛佐之子及徐昕等四十余人。以彭天祥为达鲁花赤治其事,王仲副之。
丙辰,进攻大获山,守将杨大渊降,命大渊为四川侍郎,仍以其兵从。
庚午,次和溪口,遣骁骑略青居山。
是月,龙州王知府降。诸王莫哥都攻礼义山不克,诸王塔察儿略地至江而还,并会于行在所。命忽必烈统诸路蒙古、汉军伐宋。
十二月壬午,杨大渊率所部兵与汪田哥分击相如等县。都元帅纽邻攻简州,以宋降将张威率众为先锋。
乙酉,帝次于运山。大渊遣人招降其守将张大悦,仍以大悦为元帅。师至青居山,裨将刘渊等杀都统段元鉴降。
庚寅,遣使招谕未附。
丁酉,隆州守县降。
己亥,大良山守将蒲元圭降。诏诸军毋俘掠。
癸卯,攻雅州,拔之。石泉守将赵顺降。


甲辰,遣宋人晋国宝招谕合州守将王坚,坚辞之,国宝遂归。

●穿越第31年
春正月乙巳朔,驻跸重贵山北,置酒大会,因问诸王、驸马、百官曰:“今在宋境,夏暑且至,汝等其谓可居否乎?”
札剌亦儿部人脱欢曰:“南土瘴疠,上宜北还,所获人民,委吏治之便。”
阿儿剌部人八里赤曰:“脱欢怯,臣愿往居焉。”
帝善之。
戊申,晋国宝归次峡口,王坚追还杀之。
诸王莫哥都复攻渠州礼义山,曳剌秃鲁雄攻巴州平梁山。
丁卯,大渊请攻合州,俘男女八万余。
二月丙子,帝悉率诸兵渡鸡爪滩,至石子山。
丁丑,督诸军战城下。
辛巳,攻一字城。
癸未,攻镇西门。
三月,攻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小堡。
夏四月丙子,大雷雨凡二十日。
乙未,攻护国门。
丁酉,夜登外城,杀宋兵甚众。
五月,屡攻不克。
六月丁巳,汪田哥复选兵夜登外城马军寨,杀寨主及守城者。王坚率兵来战。迟明,遇雨,梯折,后军不克进而止。
是月,帝不豫。
秋七月辛亥,留精兵三千守之,余悉攻重庆。
癸亥,帝崩于钓鱼山,寿五十有二,在位九年。
【这次蒙古再度将战场选回蜀中和荆湖:
蒙哥率领四万大军亲征蜀中,和王坚在钓鱼城互怼,由于成都都落在蒙古手中,因此比起说是守蜀中,不如说是守重庆;
与此同时,在荆湖战场,岳飞曾经的老基地鄂州,忽必烈展开如火如荼的围城战。不过因为吕文德突入城中守卫,外面贾似道又统领南宋诸军前来救援(虽然同时也在玩命求和),再加上蒙哥身死,急着回去争汗位,忽必烈最终还是撤军了。
话说,在这种情况下吕文德还能带着水师前来救援钓鱼城(虽然被史天泽打爆了),也真心不容易呢……
此外,孤身悬在云南的兀良合台,已经在安南和陈氏王朝互怼。
而益都汉军万户李璮也出击江淮,对宋军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7-10-22 20:04:00 +0800 CST  
关于旧卫州之战的详细记载不得不说,移剌蒲阿和武仙有段时间确实相当威风……


【正大五年】
●八月
《金史·金哀宗本纪》:以节制不一,并卫州帅府于恒山公府,命白华往经画之。
《金史·武仙传》:五年,召见,哀宗使枢密判官白华导其礼仪,复封为恒山公,置府卫州。
《金史·郭文振传》:顷之,文振部将汾州招抚使王遇与孟州防御使纳兰谋古鲁不相能,复徙卫州,然亦不可以为军,迄正大间,寓于卫而已。【估计卫州帅府指的就是封建九公中晋阳公郭文振的残部】
《金史·白华传》:时陕西兵大势已去,留脱或栾驻庆阳以扰河朔,且有攻河中之耗,而卫州帅府与恒山公府并立,虑一旦有警,节制不一,欲合二府为一,又恐其不和,命华往经画之。
初,华在院屡承面谕云:“汝为院官,不以军马责汝。汝辞辩,特以合喜、蒲阿皆武夫,一语不相入,便为龃龉,害事非细,今以汝调停之,或有乖忤,罪及汝矣。院中事当一一奏我,汝之职也。今卫州之委,亦前日调停之意。”

【正大七年】
●八月
《金史·金哀宗本纪》:大元兵围武仙于旧卫州。
《金史·武仙传》:七年,仙围上党,已而大兵至,仙遁归。未几,卫州被围,内外不通。诏平章政事合达、枢密副使蒲阿救之,徙仙兵屯胡岭关,扼金州路。
《元史·按札儿传》:岁庚寅,孛鲁由云中围卫州,金将武仙恐,退保潞东十余里原上,孛鲁驰至沁南,未立鼓,乞石烈引兵袭其后,孛鲁战失利,辎重人口皆陷没,按扎儿妻奴丹氏亦被获,拘于大梁。
《元史·塔思传》:庚寅秋九月,叛将武仙围潞州,太宗命塔思救之,仙闻之,退军十余里。大兵未至,塔思率十余骑觇贼形势,仙恐有伏,不敢犯。
塔思曰:“日暮矣,待明旦击之。”
是夜五鼓,金将移剌蒲瓦【移剌蒲阿】来袭,我师与战不利,退守沁南。贼还攻潞州,城陷,主将任存死之。
冬十月,帝亲征,遣万户因只吉台与塔思复取潞州,仙夜遁,邀击之,斩首七千余级,以任存侄代领其众。
PS:目测木华黎长孙塔思的河北蕃汉军团对上移剌蒲阿的金军主力,战绩也不怎么好看啊,还要劳烦窝阔台本人亲征潞州【上党】才打跑武仙……

●冬十月
《金史·金哀宗本纪》:平章合达、副枢蒲阿引兵救卫州。卫州围解,上登承天门犒军,合达、蒲阿并世袭谋克。移剌蒲阿权参政事,同合达行省事于阌乡,以备潼关。
《金史·完颜合达传》:十月己未朔,诏合达及枢密副使蒲阿救卫州。
初,朝廷以恒山公仙屯卫州,公府节制不一,欲合而一之。至是,河朔诸军围卫,内外不通已连月,但见塔上时举火而已。合达等既至,先以亲卫兵三千尝之,北兵小退,翼日围解。上登承天门犒军,皆授世袭谋克,赐良马玉带,全给月俸本色,盖异恩也。
《元史·史天泽传》:庚寅冬,武仙复屯兵于卫,天泽合诸军围之。金将完颜合达以众十万来援,战不利,诸将皆北,天泽独以千人绕出其后,败一都尉军,与大军合攻之,仙逸去,遂复卫州。
PS:《金史·移剌蒲阿传》:汝等更勿似大昌原、旧卫州、扇车回纵出之。【从这里可以看出,旧卫州之战更多是击溃战,并未对蒙古军队造成多大的战略杀伤】

【正大八年】
●十一月
《金史·武仙传》:大元兵涉襄汉,合达、蒲阿驻邓州,仙由荆子口会邓州军。

【天兴元年(原正大九年)】
●正月
《金史·金哀宗本纪》:壬辰,卫州节度使完颜斜捻阿不弃城走汴。
《金史·内族白撒(亦即是完颜白撒)传》:壬辰,弃卫州,运守具入京。
初,大兵破卫州,宣宗南迁,移州治于宜村渡,筑新城于河北岸,去河不数步,惟北面受敌,而以石包之,岁屯重兵于此,大兵屡至不能近。至是,弃之,随为大兵所据。
PS:从这里可以发现,直到一年多后三峰山决战即将爆发,金国才彻底放弃新卫州,而在此之前武仙已经率领恒山军主力跟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会师,并非武仙解围后直接放弃整个卫州,之前中二的推断有误。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8-08-19 20:59:00 +0800 CST  
【关于木华黎--孛鲁--塔思一脉的河北蕃汉军团,探马赤军是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发现有网友关于探马赤军有着不同的观点,因此特地贴出来与君共赏如有不同观点,欢迎前来讨论……】


回回探马赤军是一个不严谨的概念,虽然元史学界经常使用这个概念,也不是蒙古人的精锐部队。


现说说探马赤军是什么。
蒙古立国之初,主力部队是由“国人”组成的蒙古军,另外还有一支辅助性的部队,就是探马赤军。蒙古的探马赤军其实和女真人的签军性质相同,都是人口稀少的西北少数民族施之于被征服地区的一种管理手段:在征服某地后将,青壮年男女掳走,女人沦为奴婢,男人则编为探马赤军。
按照史学界公认的观点,探马赤军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战时打前锋,战后则驻扎于占领区“戍守”。冷兵器时代作战时前锋损失最大,所以属于炮灰部队。这也是和“签军”类似,女真人作战时也将北方汉人组成的“签军”配置在中央主力的位置,左右两翼配置女真骑兵组成的精锐部队,这也就是所谓的“三才阵法”,也叫“三生阵法”——估计这个名字都是投降过去的汉人起的。


另外,最初探马赤军的主力并不是“回回”——这里的回回指的主要是西亚的阿拉伯人和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民族——而是来源于成吉思汗征服的其他蒙古部落的奴隶。探马赤军形成的确切时间已经不可考,有学者认为始于成吉思汗时代,也有学者认为始于窝阔台时代。
根据《元史·阔阔不花传》,成吉思汗命木华黎统五路探马赤军伐金,可见当时已经有了探马赤军的编制。这五路探马赤中包括了诸多蒙古被征服的部族,比如塔塔尔,比如洪吉剌,比如兀良合,等等,当然,还有维吾尔人、突厥人、钦察人、契丹人等民族。
这五路探马赤将领,也都是塔塔尔等蒙古部落投降成吉思汗的贵族,地位偏不高。按扎儿、萧乃台等五路探马赤军五人在灭金之战中功劳很大,不低于后来的吴三桂,但其在当时的地位则远远低于成吉思汗立国时分封的九十五个千户那颜,阔阔不花为身为五路探马赤军前锋都元帅,也只得户600。可见当时探马赤军的地位是比较低的,这显然不是精锐部队的待遇。


按照多桑蒙古史的记载,“蒙古兵在远征之中,每年休养士马数月。然于进至屯驻地以前,必先躏其四围之地甚远,俾能自保,然而饱栽所掠之物,休兵于其地。役使所俘之多数俘虏,是皆因年幼貌美而获免之男女也。
此辈不幸之人,命运较死于蒙古兵锋镝之下者,更为可悯,体无完衣,饥饿疲弱,待遇如同最贱之牲畜。军中之幼妇万千,习于亚洲人之奢侈,遵守东方风俗及回教法律,生长于深闺之中者,曾见其亲属被杀,自身被虏,而随此种貌丑行恶之蛮人,以供其玩具之用。”
可见当编入探马赤军的“回回”并不多,主要是作为奴隶使用。直到忽必烈时代,为了灭宋的需要,才大量召集“回回”组成“西域亲军”,也叫“回回亲军”,这支部队,才是后人所称的“回回探马赤军”


另外,蒙古民族的军事传统和汉人不同,打前锋的多是地位偏低的人和部队。现有的蒙古史料中极少有大将、近臣作先锋官的记载。这也可以说明探马赤军不是蒙古的精锐部队,更谈不上“特种部队”。
由于蒙古立国之初只有“国人”军和“探马赤军”,在灭宋之时才编有大量的汉军,因此给汉人史学家留下了探马赤军是蒙古人的亲军这样的印象,加上明初学者大多学问粗疏,《元史》中探马赤军和蒙古军不分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才有了“探马赤军是蒙古人的特种部队”这样的说法。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8-08-20 20:46:00 +0800 CST  
关于三峰山之战前夕,窝阔台的中路军和拖雷的西路军兵力对比,《金史·白华传》里面如此记载:
九月,陕西行省防秋,时大兵【窝阔台】在河中,睿宗【拖雷】已领兵入界,庆山奴报粮尽,将弃京兆而东。一日,白华奏,侦候得睿宗所领军马四万,行营军一万,布置如此……
蒲阿【移剌蒲阿】不获已,始言睿宗所领兵骑虽多,计皆冗杂。大兵军少而精,无非选锋。金军北渡,大兵必遣辎重屯于平阳之北,匿其选锋百里之外,放我师渡,然后断我归路与我决战,恐不得利。
与此同时,《金史·移剌蒲阿传》记载:北兵回阵,南向来路。两省复议:“彼虽号三万,而辎重三之一焉。又相持二三日不得食,乘其却退当拥之。”


综上所述,也就是说那次窝阔台南下讨伐金国的时候,窝阔台的中路军只有一万人,但全都是精锐部队;相比之下拖雷的西路军有三万人,而其中三分之一都是没啥战斗力的辎重部队,而且蕃汉混杂,威胁还不如人数只有他们三分之一的窝阔台“行营军”来得大【看来蒙哥打钓鱼城那次,出动四万大军,已经是超豪华阵容了,相当于祖上伐金时,存在感最强的中路军+西路军总数】……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9-10-30 20:45:00 +0800 CST  


关于三峰山大战中,统率着马军【人数有五千人,精锐程度仅次于兵员七千的忠孝军,与忠孝军并列金军两大骑兵主力】的总领蒲察定住,《元名臣事略·太师鲁国忠武王(木华黎)传》里也有关于他的记载,目测他最终也跟完颜合达、移剌蒲阿、完颜陈和尚、樊泽、张惠、高英、杨沃衍一样,都死在了三峰山大战:
壬午(成吉思汗十七年),薄青龙堡,金平阳公胡天作拒守,其裨将蒲察定住、监军王和开壁门降,迁天作于平阳。【原来蒲察定住是卖了封建九公之一的平阳公胡天作的麾下叛将啊算上马军中从北方叛逃归金的郎将按得木,目测马军里面的二五仔也特别多……】
又,《行録》云:王(木华黎)薨,定住谮天作于郡王带孙(木华黎的弟弟),杀之。
其后,王子钹里(木华黎的儿子孛鲁)攻西夏,定住称疾不行,复归于金。
及钧州军败(三峰山大战),为大兵(蒙古军)所杀。


另外《金史》记载,身为“河朔诸路归正人”之一,蒲察定住当年也是忠孝军的第一任长官【估计是副帅,目测是完颜陈和尚的老前辈】……
《金史》:复取河朔诸路归正人,不问鞍马有无、译语能否,悉送密院,增月给三倍它军,授以官马,得千余人,岁时犒燕,名曰忠孝军。以石抹燕山奴、蒲察定住统之。
《金史·白华传》:上召忠孝军总领蒲察定住、经历王仲泽、户部郎中刁璧及华。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19-10-31 21:59:00 +0800 CST  
此外在逛某乎时,看到关于金末盔甲考古推测出的一则战斗细节,与君共赏【这里没有提到头盔出土的具体年代或地点,因此杀死这个金国重甲武士的可能是北中国的蒙古人,可能是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宋军,可能是甘陕的西夏军,可能是山东、河南、河北的红袄军,可能是东北的东辽军或东夏军】:
作者:汗青



这是一顶金代晚期的八字葫芦盔。眉遮上两道微弯的凸痕,像两道愤怒竖起的眉毛,相当漂亮。盔形是葫芦形,这种盔形出现得比较晚了。
目前我们所见的带铁面甲的头盔,都是带八字眉遮的头盔。因此可以认为八字盔是金军精锐所用。所以防护力应该是最好那一级的。
然而,这顶盔的主人,死于战场上他对手的武器下。
这倒霉孩子脑袋上至少挨了两下重击,其中的一下彻底断绝了他的生机。
一下大约位于耳朵侧后上方。应该是被一柄斧子的斧刃砍中,但是没有穿透很深,只是剖开了头盔表面,留下了一道几厘米长的缝隙。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一下,这个头盔破裂在战后很容易修补。
那口斧子应该和我手边这口差不多,斧刃比较窄的这种:
但是,随后一根尖锐的四棱破甲锥,轻松扎穿了头盔,直接钉进了他耳朵正上方的颅骨里,破坏了他的大脑,瞬间断绝了他的一切生机。
我不知道这个四棱锥的破孔,是长破甲锥还是短破甲锥造成的。但一定是破甲锥无疑。
正好长短两种破甲锥我手边都有。
这是清代长破甲锥戟,有个月牙刃。宋元明纯粹的破甲锥,没有月牙,其他形制一样,尤其是细长的锥体,几乎没变过。

再就是短破甲锥了。
这是地面肉搏时候对付重甲对手用的,形状像匕首,但是刃体却是个四棱形,和长破甲锥一样。
那倒霉孩子肯定是死于破甲锥下,就是不知道是在马上被长破甲锥击中,还是落马后在地面纠缠中被短破甲锥穿脑。我认为是在地面纠缠中被杀死的,因为他头盔上还有一道斧伤。
所以应该是他落马后,被几个对手围殴,其中一位一斧砍中了他头盔,虽然没有杀死他,但让他懵了一下,随后被另一对手扑上,用短破甲锥狠狠扎进了他脑袋。
金国武士,卒。


【网友评论】
(1)虽然我对古代金属不熟悉,但是看上去应该是长破甲锥(如果看后面武器形状的话)。
因为如果是短破甲锥,锥体会迅速扩大,头盔破口周围的金属连带凹陷面积不会这么小。
所以这次击打应该是锥体很长但速度很快且有持续力量的攻击造成的。

如果放在欧洲,这和现代复合弓用钉箭的破口相似,在当时的中国的话就应该是长破甲锥吧。
还有短破甲锥拔出的时候扭动应该较大,而这个破口周围的凹陷没有明显某一侧凹陷较多或者不均匀,所以更有可能是长兵器所留下的。

(2)破口是从头盔侧上方向下刺入,持锥者位于这倒霉孩子上方,应该是被压制后的刺杀。
(3)骑军的武器估计使用骑枪和短刀的多吧?
要是被人打落马下跟步兵混战,急切间是没办法使用长枪(要是还没有遗失)所以挥舞短刀与人对战。
对方1人以上,短斧,长锥(短锥),有没有可能,对敌是使用短斧短刀拼杀,但因为有盔甲,所以除了留存痕迹的斧痕,更多的双方不破甲没有明显伤势,体力下降后,僵持缠斗中成为流氓式抱摔,在缠斗或者撕扯中地方丢掉沉重不适合长时间挥舞的斧头,在压制对手(都打掉武器)的时候,抽出短锥锥到对方头盔位置?
所以猛击有可能在拔出的时候不会造成嵌镶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凹陷。
要不然就是金兵(是否骑兵位置)正在跟步兵缠斗,对方使用斧头,之后不知金兵是否击败步兵,但一个持长锥的骑兵冲锋过来,一击毙命。

(4)两道痕迹,未必是同一时间出现的。能造成四方形破口的,也有可能是蒙古四棱破甲箭的抵近发射。有人测试蒙古的三棱破甲箭,仔细观看箭镞刺透板面的破口,和这副头盔的四方形破口很相似。而蒙古是有四棱破甲箭的。近身肉搏,把一个顶盔掼甲的骑兵打下马,极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而是蒙古人曾用于灭金的莽古歹战术(先射箭再近战),似乎更为实用,也更为常见。
【然后作者汗青纠正了:“中国古代箭头,主要是扁平截面和菱形截面,有些破甲箭和刻刀一样也是有的,但是很细。四棱的基本都是弩矢头,个头很小。重箭主要是指重量,所以1⃣️是加长箭鋌,二就是加大个头。这种宽箭头主要对付无甲目标的,一旦命中就可以切断肌腱和血管。破甲箭基本都是菱形,或者凿子形状。”】



(女真骑兵特喜欢用的凿子头重箭)
(5)我偏向于是被挥击类破甲锥【五代鸦军最爱用的铁挝】打破的(正面是斧,反面是锥)。而非戳击类破甲锥。在一次动作中一起戳透盔甲和颅骨,需要的力量很大。挥击(有一定重量的武器)可能性更大。
(6)能穿戴这装备的可是精锐的倒霉孩子,铁浮屠了。
(7)如果是打倒后围殴,为啥不打脖子这些地方?【回复:金国骑士应该有铁护颈 现扒肯定来不及】

楼主 反叛的中二病  发布于 2020-01-22 14:48:00 +0800 CST  

楼主:反叛的中二病

字数:31492

发表时间:2017-10-21 20: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14 17:54:41 +0800 CST

评论数:1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