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元素中文译名,与“朱元璋家谱”无关



楼主 遥夜泛清瑟  发布于 2019-01-21 12:40:00 +0800 CST  

图:徐寿受“朱元璋家谱”影响的说法广为流传


文 | 杨津涛


关于《元素周期表》,中文互联网广范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晚清人徐寿在翻译元素名称时,得到了“朱元璋家谱”的启示,借鉴了明朝诸王的名字。


这种说法,只是段子。

楼主 遥夜泛清瑟  发布于 2019-01-21 12:40:00 +0800 CST  
元素中译名的统一过程


如前所述,从晚清起,化学元素名被翻译过好几次,不同版本所用译名都不尽相同,以至人们在称呼元素名时,很容易发生混乱。


为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在华传教士丁韪良、傅兰雅、狄考文等成立了“益智书会”,先后编印《修订化学元素表》(1898年)、《协定化学名目》(1901年)和《术语辞汇》(1904年)等。对于化学元素,他们的一个建议是,为气体元素都加一个“气”字头。


191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无机化学命名草案》,标志着官方开始介入化学元素译名的统一问题。受其影响,中国教科书上的化学译名逐渐统一。


有学者研究了1901—1920年间,中国20种化学教材后,发现同一种元素,往往有3种左右的译法(其中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徐寿的译名),部分徐寿没有译过的新元素,如钪竟有“鉰”“锶”“錹”“鏮”“斯甘胄谟”等8种译名。


再看1921~1932年的12本化学教科书,已经几乎全部采用《无机化学命名草案》给出的元素名称了。④

图:1920—1932年的32种化学教科书中,不同时期常用元素译名比较(何涓《清末民初化学教科书中元素译名的演变》制图)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学者们对草案给出的译名并不满意,争议颇多。


比如,对于C、P、Hg,有的学者主张使用中国原有名称,即炭、燐、汞;郑贞文认为,这几个字不能表现元素特质,应按照草案规定,使用碳、磷、銾。梁国常认为,燐指的是鬼火,为气体化合物,不能用来指称化学元素,因此支持用磷表示元素P。


又如,任鸿隽认为Si应译为“矽”,而不是硅,他的理由是,矽的读音和“原字符号之音相近”。梁国常则反对说,矽和锡同音,不可使用,硅来自日译,应当沿用。⑤


至1932年,国民政府组织国立编译馆,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统一元素名称。其译名组成员王季良、郑贞文等,决定了4项原则:


A.取字必须遵照一定的系统。


B.以谐声或会意为主,不重象形。


c.必须便于读音、便于书写,笔画以简单为原则。同音字、不易识别的字、易与行文冲突的字,都应该避免。


D.旧译名符合上述条件者,尽量采用;如果有两个以上译名.则依照上述各条,选择最佳者。


经过多方讨论和征求意见,《化学命名原则》最终完成,并由教育部发布。该书包含元素92种,比《化学鉴原》多28种,译名如氢、氧、氟等也更为科学。化合物的译名,如氧化铜、盐酸、硫酸等,准确性大幅提升。对于《化学命名原则》,当年“学化学者几已人手一册,其在化学界之权威无劳赘述。”⑥

为例》制图)


此后,《化学命名原则》不断修正、完善,各种化学书籍所使用的元素译名真正走向统一,有了我们现今所见的《元素周期表》。


梳理了丁韪良、徐寿、郑贞文等人对化学元素译名的贡献始末,就不难发现,科学术语的规范化,有赖于学术传承及自由讨论,不是偶然受某种东西(如所谓“朱元璋家谱”)启发即能实现的。

图: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楼主 遥夜泛清瑟  发布于 2019-01-21 12:42:00 +0800 CST  
①王琳:《近现代化学元素名称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②王杨宗:《傅兰雅和徐寿的化学术语翻译新探》,(德)郎宓榭等编《新词语新概念:西学译介与晚清汉语词汇之变迁》,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第281—293页。


③徐丹慧:《晚清译著的翻译与传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④⑤何涓:《清末民初化学教科书中元素译名的演变》,刘青主编《中国术语学研究与探索》,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96—517页。


⑥施杨:《国立编译馆与近代科技术语的本土化——以为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THE END

楼主 遥夜泛清瑟  发布于 2019-01-21 12:43:00 +0800 CST  

楼主:遥夜泛清瑟

字数:1521

发表时间:2019-01-21 20: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2-23 22:44:08 +0800 CST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