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西晋分封诸王是错误的吗?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24:00 +0800 CST  
作者:卧看游丝
来源:知乎

关于西晋为何要给诸王实权这点,请看唐长孺先生的文章《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这是我最喜欢的唐先生的文章之一。基本上说明了很多所谓的以史为鉴是多么的不靠谱,每个时代都有本时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自己时代难以解决的问题,很多事不能想当然。

总的来说,就是兵权交给谁的问题,宗王的势大主要原因是带兵,具体到西晋就是刺史加都督号,具体到明初就是燕王掌握了北方骑兵,如果没有兵,诸王是不足为惧的。在西晋的时候,如果兵权不给诸王,基本就只能给士族。南朝也有类似的情况,大封诸王就是抢兵权用的。在西晋和南朝初期,很多士族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军事力量的,如果没有诸王制衡,皇帝那就是傀儡了。(这里为啥不提东晋……因为东晋在孝武帝之前,宗室非常暗弱,想要带兵都找不到人,而这个时候士族军事实力之强大也是史上罕见的,整个政权几乎掌握在士族手里。没有皇帝想看到这个局面。这从反面论证了西晋和南朝诸王带兵的必要性)


在不算安定的时代,自己的亲人总比别人家的孩子稍微可靠一点,最后哪怕出现诸王叛乱,皇帝换给同姓总比换给异姓要好。这是一般人的思维。而明初,如果兵权不给朱棣,基本就给功臣。对蒙古的防范是必须的,而在那里需要有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并且天高皇帝远的,南京很难制约他,所以要保证绝对忠诚。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能信任谁?当然是自己的儿子啊。如果换成徐达、常遇春之辈,朱元璋晚上都睡不着吧?

在皇权相对衰弱,但又有非常急迫的军事压力的情况下,诸王带兵是相对保险的做法。王船山《读通鉴论》中说:「魏之削诸侯者,疑同姓也;晋之授兵宗室以制天下者,疑天下也。」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个”天下“其实就是天下士族豪强。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25:00 +0800 CST  
作者:acel rovsion
来源:知乎

本答案仅供参考和指正。

题目中的论述过于开上帝视角和辉格史观。司马炎的分封只是对于当时时势的考量而已。


西晋的建立长期处在宗室赢弱,而门阀士族占据主要政治结构的一种情况。而从建国史来看,司马氏的崛起是本身在已经由九品中正制并立门阀权威的后期,开始通过建立与部分门阀的联盟,来打击亲魏帝的势力,包括文官系统,武将,以及地方。最直接的就是平定“淮南三叛”,毋丘俭,文钦,诸葛诞的三次地方反叛,实际上反而让司马氏消除了魏宗室残存的地方联盟,并且直接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全部。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就说到,东汉大姓在曹魏时代默默无名,而曹魏大姓基本上到了晋代也衰落。

而司马炎篡位以后,大量高级门阀士族投奔司马家,并且至上而下慢慢充斥着已经被洗牌的文官体系。

《晋书·帝纪·第三章》中的武帝的封赏段落,基本上可以看出,整个文官系统主要还是高级士族。代表集团大家都很熟悉,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河东裴氏、京兆杜氏。

而早期的同姓分封本身就是在建国初,由司马氏掌握兵权,通过数次反叛战争归并拥护曹魏的地方势力,并且与士族集团合作的一个结构延续罢了。整个刚篡位的西晋政权,延续着建国路径上的合作体系,在建国初的封赏中诉诸了一种规范:即封国宗室,士族把持的文官系统,石苞等功勋武将集团。从而把这个东西确立了下来。

出镇就藩实际上反而还是后话,是太康末的事情。

而文官系统一直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在很早就形成了朋党之争。比如任恺,庾纯,张华集团和贾充集团的相互争斗。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28:00 +0800 CST  
作者:acel rovsion
来源:知乎

当然以上还是插曲,真正导致武帝继续修改分封体系的来自于:

1,地方上的不稳定,比如太康八年的李丰反叛。这里面除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以外,还有地方低级士族与高级士族的矛盾。

2,宗室中司马炎一脉和其他宗室(司马懿、司马昭的其他儿子及其后代)的冲突。

3,在结构平衡方面,试图通过宗室和功臣集团掌握兵权和文官系统的平衡。

这使得晋武帝反而陷入了一种很纠结的状况,2,3两点的同时存在,使得晋武帝必须将兵权分给宗室用于平衡,但是却无法完全信任宗室。事实上,早期各路封王甚至无法食邑全部在册户籍,在封国内的官员任免也受到中央政府的限制。而在立太子的问题中,齐王系与武帝系的冲突,由于文官系统的站队,显得更为纠葛。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29:00 +0800 CST  
作者:acel rovsion
来源:知乎

而由于123点的难处,武帝找到了一个所谓的“中间之策”,那就是把官僚系统开放,当然实际上是促进官僚系统的内部流动。

《晋书》“兴化之本,由政平讼理也。二千石长吏不能勤恤人隐,而轻挟私故,兴长刑狱,又多贪浊,烦挠百姓。其敕刺史二千石纠其秽浊,举其公清,有司议其黜陟。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

王仲荦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里面提出一个观点,认为是宗王持符出镇,揽军权辖民事,而其在地方上必然开府纳僚。幕僚群体以无法入中央的低级士族和地方豪族为主,这使得在地方上在保持不破坏地方家宗势力的情况下与宗王形成了一个联盟,尤其是在后面伐吴过程中江东地区的地方管理上更为明显。

而低级士族的地位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明显的,在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的同一处,也说明了寒族士族反而开始上升。

而这三重矛盾在武帝死后,以中央门阀的朋党自立,宗王与低级士族在地方上的联盟,加上宗室内部的分化斗争开始,慢慢渗透到了西晋的整个历史主旋律中。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31:00 +0800 CST  
作者:acel rovsion
来源:知乎

到了“杨贾之争”的时候,这三种矛盾在持续爆发中,宗王的地位在宗室,强族与士族的争斗中,开始有所变化,贾南风在铲除杨氏家族之后,很大程度上以辅政的方式提高了宗王的比例,并且也平衡了高级士族和寒门在文官系统中的权衡。这造成了宗王裹挟地方势力和幕僚体系入京,与中央政府的高级门阀合作的局面。而由于士族领袖杨骏被宗室除掉了,士族无法在文官系统中完全形成对于寒族的优势,所以基本上都选择了合作,而且甚至不少人选择“政治冷感”(赵王伦的时候除外,司马伦对于朝中的门阀没有什么好脸色),流水的宗王铁打的士族,哪个王进了京,士族们就辅佐哪个。

这才是八王之乱依据的冲突结构,大部分人是在二次分封后,禁军兵权分封和地方幕僚系统才形成的宗王割据势力,即主要是靠“出镇”而非“封国”。完全靠封国主要还是长沙王。

所以不能赖到司马炎个人和其所选择的妥协上去。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33:00 +0800 CST  
作者:姬轩亦
来源:知乎

人说我任人唯亲,老夫不任人唯亲,难道任人唯疏不成?——《走向共和》李鸿章


好啦好啦,其实我是开玩笑的。

我就说几个点吧。

1,西晋分封诸王是分为两个阶段的,出镇就藩是第二个阶段,掌握兵权是这个时候,兵权分为军区野战部队和封国部队,其中野战部队主要来自长安和邺城,这和封国没关系,关键是看王爷们是不是有军衔,即是不是镇x将军。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35:00 +0800 CST  
作者:姬轩亦
来源:知乎

2,第二个阶段,斗争的主体是晋武帝子弟和王叔们。晋武帝的之后几次分封,为的是让自己的子弟处在重要位置,而他的儿子们都太小了。

2.1 晋武帝时期最重要的矛盾是防止士族勾结另一个王夺权,例如齐王。为了保证晋武帝一脉的利益,第二个阶段的分封都是给晋武帝的二十几个儿子的,用来制衡晋武帝的叔叔们兄弟们的力量。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36:00 +0800 CST  
作者:姬轩亦
来源:知乎

3,有几个突发事件

3.1 疏属的河间王之所以能掌长安兵权,因为他的节操表现特别好。最重要的是,本来镇西的秦王司马柬在晋武帝死后不久干脆把自己搞死了,所以北方最重要的地位被河间王拿到了。本来没他啥事。

3.2 东海王也是疏属,他掌握的是中央办公厅(中书令),所以八王之乱后期的各种假传圣旨,基本上都跟东海王脱不了干系。

3.3 后来三王起兵,传檄天下,齐王是司马攸的儿子,成都王是晋武帝的儿子,河间王是远房亲戚,足以看到晋武帝死的时候,布局还没有结束。

3.4 其中齐王本来是混禁军的,成都王出镇的位置恰恰是邺城,邺城对曹魏和西晋的重要性不必多说。成都王年纪小,能拿到镇北的位置,也不是安排好的,是斗争和争取来的。

3.4.1 成都王拿到征北大将军,是赵王伦给的,所以这也是特别偶然的事情。类似董卓封袁绍为渤海太守,然后他反了。至于谁给赵王伦出的主意,嘿嘿,这个人你们推理一下吧。

3.5淮南王司马允是晋武帝的儿子,本来有兵权,后来被剥夺,在洛阳遇刺身亡,这也是突发事件。

3.6 里面真正靠封国军队起兵的是长沙王,他本来掌握的是禁军的一部分,后来被赶回封地,这才靠封国力量起兵,这仍然是不可测的。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39:00 +0800 CST  
作者:姬轩亦
来源:知乎

4,最重要的是,晋武帝前期的军队大将其实很多寒族出身,比如石苞。但是石苞混不下去,因为他出身不好,晋武帝也怀疑他。

4.1 西晋矛盾是寒族和士族矛盾这个没错,但是往细里说,斗争是复杂的。士族对寒族没有形成压倒优势,士族自己也在党附亲王,算不上一个政治集团,寒族是想出头,张华给了他们希望。后来张华被杀,力主处死张华的却不是士族,而是身为寒族的孙秀。

赵王伦上位也并不是王族力量的扩张,而是王族力量的失控,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是一次没人愿意承认的突发事件,所以之后的所有人反应都过度了。

而赵王伦是怎么上的位呢?主力是出不了头的殿中诸将和屌丝孙秀的勾结。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41:00 +0800 CST  
作者:姬轩亦
来源:知乎

总结一下:

分封诸王并不是复兴分封制,成都王可不在成都,人家在邺城呢。河间王在长安呢。秦王倒是想到关中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秦王,没人同意,直接在首都死给你看了。唯一真正到了自己名号所在地的王爷好像是新野王,被流民杀了。事实上,八王之乱反而意味着分封制的意图落空了,因为野心家都处心积虑要钻进首都洛阳呢。八王之乱后期,河间王和东海王试图复制周公召公平分天下,问题是手下的将军们没一个答应,经历了秦汉时代的熏陶,带有军队的分封制在内地已经不现实了。


所以,这并不是分封的错,错误是谁搞出来的?嘿嘿,非要甩锅,你去怪曹魏的军区制度吧。而这个锅又可以甩给诸葛亮和孙权,蜀贼和吴寇的频繁进攻让一线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有请示中央的时间,所以。。。。嘿嘿,所以自行其是,而且兼管民政。

曹魏的三个军区,西北军区是司马家,中部军区一直是自己人,淮扬军区一般是给边缘人士,后来这三个地方都出了大事。

司马家靠西北军区崛起后直接上位了,八王之乱的转折点是河间王出兵,打烂了帝国的基本盘。

中部一直在闹流民,所以荆州军区抽不出多余的军力,导致洛阳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出不上力。

淮阳军区,扬州刺史被兵变干掉之后加入了齐王和长沙王的军队开进了首都,这导致东南也完了。

我说的很细吧,真正的历史讨论就是这样干涩的。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3:44:00 +0800 CST  
作者:金吾将军
来源:知乎


除了刘邦、司马炎、朱元璋,搞分封的还有杨坚等人,因为历史血淋漓的教训啊:

秦始皇不搞分封,外无强援、内有权奸,二世而亡,子孙被奸贼赵高和霸王项羽屠灭殆尽,何等酸爽啊!
杨坚搞分封,杨广给废了,外无强援、内有权奸,二世而亡,子孙被李渊和宇文化及杀绝,何等酸爽啊!
李世民限制封王(参见《贞观之治》21、22、23集),儿媳妇篡权,皇室备受摧残,自己的儿子越王李贞被儿媳妇灭族,你是李世民怎么想?小儿子李元嘉、李元轨被孙媳妇逼死,武周代唐,宗庙改易,高祖太宗差点沦为孤魂野鬼,你是李渊的话你会怎么想?

反例:
西晋,啊,我知道你要说八王之乱。但是,西晋狡兔三窟玩的溜,琅琊王府,永嘉南渡,江东士族恢复东吴的阴谋被一次次粉碎,司马家依然世袭种花集团的董事长,子孙没有像嬴氏子孙那样被人堵门口、团灭。
蒙元大封宗王镇守漠北老家,即便统治中原的元王朝没了,草原依旧是蒙古人的天下,什么契丹啊女真啊朝鲜啊,统统休想染指。
靖难之役,那又如何?大明神功圣德碑不过换个而已,天下还是老朱家的。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4:03:00 +0800 CST  
作者:金吾将军
来源:知乎

客观讲,分封诸王对于王朝初期稳固政权功不可没,至于以后削藩是子孙的事,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成不成功,供奉的依然是开国者,不至于宗庙改易、自己成为孤魂野鬼。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4:03:00 +0800 CST  
作者:伶濛
来源:知乎


很多人认为是由于司马炎分封司马氏诸王,进而导致了八王之乱,然而这个观点在实事上并不十分的正确。



一般观点认为,曹魏以降,宗室诸王被皇室控制的十分严格,国小地少人稀,“子弟王空虚之地,君有不使之民”;出行被监管控制“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没有任何实权,“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这也被看成是河内司马氏能在高平陵之变中一次性掌控曹魏政权的原因:宗室无权,不足以反过来拱卫皇家。由此推出晋武帝“惩魏孤立之弊,大封宗室”。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4:04:00 +0800 CST  
作者:伶濛
来源:知乎


然而实际上,司马氏诸王的权力是极有限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秦汉第一帝国发展以来的君主集权专制,虽然行将就木,但在西晋开国之初,正是最后的回光返照,君权相对而言,还是强盛凌驾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由于黄巾之乱后的三国乱战,经济从未回复到第一帝国的鼎盛时期,人口仅维持在2000万左右,同时后汉魏晋是世族崛起的时期,司马氏与其他高门达成了协议,保护高门世族,这让诸王客观上也受了到很大制约。


题主提到了前汉初年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同姓诸侯王们到底有多大能量呢?诸侯国跨州连郡,连城数以十计,地盘是整个国家的一半;吴王刘濞可以煮海为盐,开矿铸钱,坐断东南,简直可以跟后世的海贼王孙仲谋比了。军队赋税,官员任免,全部由诸侯王自决。


回头再看西晋分封的宗王,“封诸王以郡为国”且“名山大泽不以封,盐铁金银铜锡,始平之竹园,别都宫室园囿,皆不为属国”,不但地盘小了很多,连里面的好东西都是国家的;甚至国内民户的赋税,也仅仅有一部分是属于王国的,大头还是国家的,例如中山国有户32000,而中山王司马睦食户只占5200;至于官员任免,诸王也没有决定的权力,诸王更怕任免后出现错误,反把权力推回给了中央,乃至于有人上书要求加强诸王的实权,“至于境内之政,官人用才,自非内史、国相命于天子,其余众职及死生之断,谷帛资实,庆赏刑威,非封爵者,悉得专之。”最重要的军权,则被限制的更严重。虽然有“大国五千,次国三千,小国一千五”的标准,然而这些军人并不从属于诸王,而是归中央分配调拨的,随时可以收回和削减。


西晋诸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和前汉的诸侯王不在一个等级上。政权、财权、军权实际上都是属于中央的。所以出现的情况是,西晋诸王并不愿意就国当小一号的皇帝,而是更愿意留在京师,直接期待皇帝的恩宠,生活质量也更好。相反,“就国”则是一种远离权力中央,被疏远的信号,比如可能是西晋翻盘的唯一指望,齐王司马攸,被晋武帝三番五次的逼迫就国,最后路上呕血而死。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4:05:00 +0800 CST  
作者:伶濛
来源:知乎


分封的王国并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那么是不是由于中央给了诸王足够大的官职和权力,使得他们有了力量呢?答案同样是否。魏晋官制中,节制军队能力最大的官位就是都督,最早可以上溯到司马懿镇关中,抵挡诸葛武侯;西晋初年就是羊祜都督荆州,对抗吴郡陆氏的陆抗。司马炎临终前,曾经加封诸王为都督,委以方镇,用来拱卫皇室。


都督的权力虽大,但也依然受到中央的节制。首先,都督和诸王一样,没有自行任命属官的权力,参军等官位必须经过皇帝委任,同时有监视都督的意味;其次,都督无权自行发兵和募兵,虽然偶有例外和特殊情况并没有遵循,但大体上还是执行严格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都督没有治民权,与刺史平行,导致其有军权,却无行政权和财政权。


所以,无论是作为中流砥柱的世族还是同姓诸侯王出任一方都督,起到的都是正面的维护统治的意义,并没有人敢生出异心。也可能是由于淮南三叛覆灭的时代并没有从记忆中消失,钟会谋反被迅速扑灭还印象深刻,让无论是世族还是宗室,都自知军事才能比不了毌丘俭、诸葛诞、钟会,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何况都督之位,孤悬外地,又手握重兵,容易被皇帝猜忌,即使被皇帝信赖如泰山羊氏之羊祜,贵戚重臣如京兆杜氏之杜预,都督荆州的时候,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至于司马炎赶跑亲兄弟司马攸的时候,给他加“大司马,都督青州”,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权力,实质是剥夺封死了司马攸的辅政之路。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4:06:00 +0800 CST  
作者:伶濛
来源:知乎

综上,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司马炎虽然分封了诸王,但并没有给予他们实际的权力;虽然让不少宗室都督方镇,但依然受到中央的完全节制和制约。所以八王之乱的结果并不是分封这个原因造成的——虽然背锅的人必定还是司马炎本人,但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更多的是他对帝位继承人和辅政大臣选择的私心,罢免州郡武装,从而开启了乱世。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4:07:00 +0800 CST  
作者:长乐夜未央
来源:知乎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搞宗王政治?认为司马炎不该搞分封的首先应该注意一点,在整个两晋南北朝到隋的几百年时间里,所有的王朝都是搞宗王政治、给宗室实权的!

如果说搞宗王政治给宗室权力是错误的,那几百年间出现的各个王朝为什么总是一次次的重蹈覆辙?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类似的,因此他们做出了类似的选择,哪怕明知道这种选择有太多弊端,还是得义无反顾的去做,因为其他选择的问题更大!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4:08:00 +0800 CST  
作者:长乐夜未央
来源:知乎

司马炎分封诸王给宗室实权有太多的必须如此:

首先西晋皇族宗室掌握巨大权力,那是晋宣帝景帝文帝几十年经营天下的既成事实。晋武帝的叔祖司马孚、叔父司马望,还有司马岫等其他几个叔父都掌握着巨大的权力,没有这种强大力量支持,司马家凭什么凌驾于诸多士族豪门之上取而代之建立西晋呢?

而在这种曹魏皇权已经衰弱,西晋皇室各个房支势力巨大的情况下,如果晋武帝不给司马家分封诸王、给宗室实权,他们为什么要支持司马炎取代曹魏呢?难道大家支持司马炎取代曹魏的目的就是放弃自己手中巨大的权力,被司马炎当猪养?

而从曹魏灭亡的经验总结来说,诸夏侯曹氏代表的皇族的衰弱和被清洗(代表事件:曹植被废、曹彰暴卒、夏侯玄被杀、夏侯霸叛逃)是其灭亡的决定性因素。在那种士族豪门如日中天的情况下,晋武帝司马炎无力打击各路豪门,在这种情况下削弱自家皇族势力,不是找死吗?虚弱的皇族靠什么驾驭各路强势豪门呢?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4:12:00 +0800 CST  
作者:长乐夜未央
来源:知乎

分封诸王、给宗室实权的宗王政治的弊病就是普通人都看的明明白白,难道有人以为晋武帝司马炎这种从出生就是以从政作为职业培养的政治家连这也看不见?司马炎看不见,之后两晋南北朝到隋朝几百年诸多皇帝都看不见这个问题?问题他们都不得不大搞宗王政治,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和帝国都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这本身就说明,宗王政治有太多的不得已。

我们回看历史,总会觉得当事人很愚蠢;但是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看到当事人面对的复杂环境,把当时的形势想的太简单了。最简单的事实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大搞宗王政治,加强皇族实力,但是司马炎一死,西晋中央立刻先后被强大的豪门杨氏和贾氏先后把持。

我们可以说司马炎明知道宗室对皇权是威胁还给宗室大权是自取其乱,问题是在司马炎大力经营强大宗王势力存在的情况下,司马炎死后不久,杨氏贾氏这种豪门掌握了大权都敢利令智昏做出种种专权跋扈乃至危害司马家皇权的行为,如果西晋皇室如曹魏皇室一样衰弱不堪,杨骏、贾南风还会容许司马衷这个白痴一直活着吗?大举接管朝廷权力,甚至大举清洗司马家皇室,谁敢反对呢?

当然,从理论上说,最好是把士族豪门统统削弱和清洗了,总之,那种以出身血统就能当大官,父子兄弟遍布朝野内外的豪门根本就不应该存在。当然,最好把皇室当猪养,免得他们威胁皇权,但是,做得到吗?

楼主 八千代注册成功  发布于 2016-01-09 14:14:00 +0800 CST  

楼主:八千代注册成功

字数:13967

发表时间:2016-01-09 21: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2-16 15:47:56 +0800 CST

评论数:15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