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医已经落后国外中医太多?

生命力的持续还是需要民间的组织啊。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1 21:02:00 +0800 CST  
作者/王韬 ⊙ 编辑/瓦力

导读:据《史记》记载:汉武帝为寻找通往印度的通道,派使者到达云南的夜郎国,国君问汉使:“汉孰与我大?”由此便有了“夜郎自大”这个成语。虽然,我们成功地笑话了夜郎国上千年,但面对今天国外快速发展的洋中医,如果不努力,我们也会变成另一个“夜郎国”吗?


国内中医优势还能坚持多久

注册地址显示为法国的微博博主@法兰西笑郎中,在网络上发布消息说,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时空针灸研讨会近日举行。会议研究了针灸在人体的九宫八卦表达,卦象、数术、穴解合一,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中的具体应用等问题。有专家在会上提出应在当地种植中药材以保证通过严苛的检查。这意味着,在针灸针具完成欧洲本土化之后,中药也将走向本土化。

笔者虽无缘旁听此会,却也参加过一些国内的学术会议。很多外国专家不远万里,抱着“取经”的虔诚之心来到中国,他们不介意袒露自己学术上的迷惑,不介意自己教授、博士之类的头衔,希望和国内的中医同行切磋学术、提升技艺。而会场上,与一个个激动、认真的洋面孔相伴的,却总有一些“煞风景”的国人,或玩弄手机或低声笑语甚或呼呼大睡。也许,他们的日常工作太辛苦了;也许,他们的精神压力太巨大了,有个安宁的场合便放松下来。

笔者不想批评,也不想苛责他们,但笔者想说,我们在中医药领域占据的绝对优势正在消失。如@法兰西笑郎中所说,国外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和应用中医,相对国外的中医大军,国人中真正中医的数量正逐渐减少,中医在欧洲的本土化已经是大势所趋。有言“世界的确需要中医药,但不一定是中国人手中的中医药”似已不是危言耸听。

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我们一直自恃拥有几重坚固的堡垒保护着国内的中医药优势。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1 21:03:00 +0800 CST  
一是语言。

学习汉语对外国人来说难于上青天,但在这个用键盘多于用笔,学英语重于学中文的社会里,中国人已经离自己的母语越来越远。古代汉语、中医古籍,更是很多年轻人望而生畏的东西。“既然我们都觉得难,洋人就更糊涂。”如此宽心丸挽救了不少脆弱的心灵。

但请大家睁眼看看:在国外,德国学者文树德主持完成了《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注释系列著作,曾参与《素问》研究与翻译课题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说,该书在翻译方法、解读视角以及关注热点等方面与众不同。德国人提出的某些问题连他都不敢随意作答。在国内,用汉语侃侃而谈的洋中医已不少见,医史文献专业的洋博士已经开始当老师。

以上提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众多的洋学生、洋中医层出不穷。面对随口说出《内经》原文的洋同行,我们还能躲在语言屏障后多久呢?

二是文化。

都说中医药源自我国古老的文化,讲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辨证论治,没有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综合文化底蕴就学不好中医。但在传统文化大割裂近百年之后,还有多少中国人拥有先天的优势?在旧中国很落后很受欺负的历史背景下,在科学就是真理的思维模式下,在东西方文化各角度的融合碰撞下,我们的内心还有多少是留给传统文化的呢?

如果说文化是堡垒,那便是挡在现今中国人与洋人面前共同的障碍。谁有信心、有毅力去打破它,便可变害为利,把对方抛在脑后。在这方面,国人普遍浮躁的心要战胜洋人的认真与理性,尚需时日。现在中医院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希望是一个好的开端。

三是资源。

外国要发展中医就一定要找到中药资源。我国是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各省出产的道地药材更是名声远扬。但在经历掠夺式采挖、大规模人工种植、大量使用农药、环境污染严重、硫磺残留超标等事件之后,还有多少药材保有当初的品质?有中医人感叹“中医将会消亡在中药上”并非空穴来风。真如前文所说,欧洲在适宜的土地上,严格按照标准种植出各种中药材,并能规范炮制;虽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训,但谁又能保证一方药材不医一方人呢?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1 21:04:00 +0800 CST  
四是环境。

我们有国家的重视,有大政方针的支持,有每年多少亿的经费,有全国几十万中医人的共同努力,中医药成绩斐然。面面俱到的保护和措施,可以促进一棵幼苗的生长,但如果是对一棵亟待焕发新枝的古树来说,过多地干预,或许会事倍功半。

中医药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目前参照现代医学体系建立的一些列教育、科研、人事、医疗政策都难称完善。我们的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着自我,也干劲十足;但竞争对手,会安安静静地等我们发展之后再降临吗?

笔者曾和一位美国针灸医生用汉语聊天。他说在国外很多地方,针灸治疗都是不能被保险公司报销的,患者完全自费。因此,提高疗效就是每一个针灸医生的生命,他们会一直学习,一直思考。而中国的针灸医生多在医院里工作,临床疗效与生存没有太大关系。此番对话让笔者无语。

为何给中医药遮风挡雨的机制反而限制住了自己的手脚,值得每一个中医人深思。除了实施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适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之外,我们还应该做什么?

说了这么多,笔者忽然想起童话《皇帝的新装》。现在中国的中医药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君王,他身上有文化的华服,有历史的瑰宝,也有历经千年临床检验的权杖。但笔者担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这些是否会渐消于无形?

【本文原载于2013年11月1日中国中医药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1 21:04:00 +0800 CST  
声明:
鉴于@医学无止境99的回复让人反感
多次恶意的行为、对医学的进步无任何积极作用、
且对本人的骚扰无止境。
为了自己与正常吧友的交流创造积极友善的氛围、
故见它回复便会删除、请见谅!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2 08:31:00 +0800 CST  
当局忧患者易迷、
旁观无心艺难精。
宏观还须细推理、
谋略布阵练精兵。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2 20:01:00 +0800 CST  
韩医教育是在我国中医学传入韩国之后独立发展起来的。早在韩朝的三国时代(公元前1世纪-668年),就有医学博士担当医学教育工作,南北国时代(918年-1392年)新罗设置医学,由博士二人担当医疗教育重任,教学科目是《素问经》、《针经》、《脉经》、《难经》等。高丽时代(918年-1392年)设置医学院和医博士,到了朝鲜时代(1392年-1875年),设立了典医监和惠民署、济生院等三医司,并有典医监和惠民署的教授、训导承担医学教育工作。

近代历史上,韩医学遭受到了西学的影响并濒临灭亡,特别是日帝时期,日本引入“医生制度”降低韩医师的地位、控制韩医活动,对韩医进行打压。直至1951年韩国政府制定了国民医疗法,建立了二元化医疗制度,韩医在韩国医疗体系中的合法地位才得以确立,韩医教育逐渐兴起。

2、韩医教育的现状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3 22:32:00 +0800 CST  
国的高等教育起步在20世纪40年代,1948年,汉城(现首尔)在刚开设的东洋大学馆里设立4年制的东洋医学教育,1965年东洋医科大学并入庆熙大学校的医科大学,称为汉医学科。韩国通过韩医科大学的教育对韩医师进行培养,到2000年,韩国己经有了11所韩医科大学,其中比较大的如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圆光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大邱韩医科大学校,年毕业人数均在百名以上。

韩国保健福祉部在每年的1月组织韩医师资格考试,由国家考试院主管,全国统一命题。毕业的学生通过考试获得韩医师资格,具有法律保障。到2005年5月,韩国共有4万6千多人取得资格证书,绝大部分韩医师在韩医院及韩医诊所工作,均为私人开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韩国,韩医师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和认可,成为韩国社会地位极高的一种职业,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颇为丰厚。能够成为一名韩医师,成为许多人的梦想。

3、对韩医教育的思考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3 22:36:00 +0800 CST  
3.1严格的教育制度,汇聚了韩国最优秀的学生韩医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如此之高,与韩医的精品化教育是分不开的,韩医师的教育非常严格。首先,韩医大学校规模不大,招生数量有限,却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报考,其入学成绩在全国大学校中是最高的。

其次,韩医科大学皆为6年制,分为预科教育2年,本科教育4年两个阶段,且必须读满相应的学年,才有资格参加相应的课程考试。在学习过程中,每年设有考试制度,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一学年的学习,故每年学生落第者不少。

最后,韩医科大学学生毕业后,必须通过国家保健福祉部的韩医师资格考试,才能取得韩医资格。许多韩国学生,由于考不上韩医学校,只能来到中国学习中医,但由于入门要求低,遭到韩国国内韩医师的强烈反对,国外留学人员很难获得执业韩医师的考试资格。

3.2专门的修炼制度,保证了韩医临床实践能力韩医师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后,一般都需要在临床上进行深造,可到有资格接受的病院任修炼医,第一年为普通修炼医,之后可继任专门修炼医,专门修炼医需要2-3年才可以结束。修炼医只能在病房工作,不能独立承担门诊任务,修炼医结束之后,可以承担主治医师的工作,独立进行门诊、病房等各方面的工作。韩医师的这种专门修炼的培养方式,使韩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3.3激烈的竞争环境,促进了韩医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竞争促使了韩医师自身发展,在韩国,韩医院、韩医诊所均为私人开设,盈利为其主要目的。韩医师面临着西医师及同行的双重竞争,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韩医师必须尽力提高诊疗水平,以疗效吸引患者,否则只能被市场淘汰。

此外,韩国实行二元医疗体制,韩医师不能开具西医西药处方,也没有注射权甚至化验结果诊断权等西医医疗行为权利,迫使韩医师只能通过不断提高韩医诊疗水平立足,残酷的竞争,成就了一批优秀的韩医师,也验证了韩医学的价值,大大促进了韩医师行业的整体发展。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3 22:47:00 +0800 CST  
http://m.baidu.com/tc?appui=alaxs&gid=1558844191&srd=1&src=http%3A%2F%2Fwww.qingxinwang.com%2Ffiles%2Farticle%2Fhtml%2F15%2F15551%2F&ssid=0&from=1086k&uid=0&pu=usm@1,sz@320_1002,ta@iphone_2_4.1_2_5.4&bd_page_type=1&baiduid=1CEFDF1CF860324B8BABE8575D16C803&tj=wise_novel_book_1_0_10_l1#!/zw/http://www.qingxinwang.com/files/article/html/15/15551/1987691.html
中医严谨的证据@冷眼观杏林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4 00:21:00 +0800 CST  
在慎重的思考后,喻嘉言还是坚持让患者的大便自然通下。于是他不管别人怎么催促,都坚持不给患者服用泻下之药。又过了几天,结果正如喻嘉言所料,患者的大便自己就通下了。再过了一个月,患者的肚子逐渐地大了起来,连患者自己都不知道,原来自己是怀孕了!喻嘉言用缜密的思维,保护住了母子两人的平安,没有因为乱用药而伤害到胎儿。医生的工作是平凡的,没有那些战场上横扫千军的大将军们威风,医生的职业素质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只有那些用心关注每一个细节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救人的、最优秀的医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并不是来自于他们天生的性格。而是来自,他们对众生的爱。在这个时代里,老天爷给人世间带来了旱灾、蝗灾、水灾,让老百姓成千上万地死去。统治者在胡乱地统治着,让人民遭受涂炭。外族在蚕食着中原的土地,劫掠能够占领的土地。起义军在和官军反复地激战,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刀剑下悲惨地死去。只有喻嘉言这样的医生,怀着一颗慈悲之心,在一个生命一个生命地去抢救。这是非常不成比例的,那边在成千上万地死去,这边却只能一个一个地救。似乎救人的速度永远也赶不上杀戮的速度。但是,这些医生却没有灰心、没有叹气,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凭借着心中的信念,守护着人类生存的火种。可是历史,却总是偏爱记录那些杀戮后的成功者。而忽略了那些渺小的、默默的、却永不放弃地去救人的医生。议病式的出现喻嘉言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与庸医打交道的过程后,也经常觉得纳闷,怎么这些人总是出错啊?诊病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啊,您总是这样搁谁也受不了啊!于是喻嘉言同志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开始仔细琢磨怎么帮这些人提高一下业务素质。最后终于琢磨出来了,得,别人没法儿管,先拿自己的弟子开始吧,于是召集弟子们,开会!各位弟子纷纷到场。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4 00:28:00 +0800 CST  
喻嘉言老师开始训话:“各位出师以后,看病谁都别怕麻烦,别再像以前那样靠拍脑门决定:‘就开这个药了!’然后就抬屁股走人。”大家都莫名其妙地:“那怎么办呢?”“怎么办?”喻嘉言老师在小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要先议病后用药!”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奇怪:“先议病?这可够新鲜的啊,什么意思呢?”喻嘉言老师面对着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睛,开始解释:“先议病,就是在诊完了脉以后,先别急着给人家开药,要先自己仔细思考,然后给人家把病讲清楚,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得的,您的体质是什么样的,现在问题在哪儿,如何治疗,用的什么法,使的什么药,会达到什么效果,这些,都要先给人家讲清楚,然后再给人家下方子开药,经过这样仔细的思考,就会保证大家少走弯路。”瞧人家喻嘉言想的,多仔细,现在大家评价,说喻嘉言的这种理念今天都不过时,不但不过时,还值得我们学习呢。弟子们明白了,准备散会:“好的老师,我们遵照执行。”喻嘉言喊住大家:“别急,还有呢!”“还有什么?”喻嘉言说了:“这么做还不够完备,还要写下一个议病式。”“天哪?什么叫议病式?”您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个议病式,喻嘉言的这个议病式一提出,可不得了啦!有分教,从此,中医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病历格式诞生了!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4 00:30:00 +0800 CST  
喻嘉言说:“接诊一个患者,您要先写下接诊的年、月、日、地点,还要记录患者的年龄、体形(连胖瘦都要记录,还有个子的高矮)、肤色、皮肤的枯燥或者润泽、说话声音的清浊、说话声音的长短、情绪如何、什么时候发病的、服用药物的历史、以前服药的效果、病情白天重还是晚上重、身上寒热如何、饮食如何、大小便如何”等等。
顺便插上一句,这个病历的格式绝对在今天都不过时(当然,除了里面没有西医的内容),而且其中有些内容甚至比今天的更加完善,比如,关于患者说话声音状态的,一般情况下今天就不记录了,但是实际上这个闻诊(是用耳朵听的,不是用鼻子的那个闻)在古代是非常重视的,现代研究认为说话的声音的确是诊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澳门大学就研究出来一个声音诊断仪,录下声音后经过分析,居然和我们用其他方法诊断得到的结论几乎相同,这个仪器我参观过,当时令我感慨万千。
“这回内容可真够多的了!”弟子们纷纷想。
喻嘉言老师用粉笔头打醒了一个有点走神的弟子,然后很耐心地告诉大家:“别急,还不够!”
“啊?”
“你为什么要写下接诊的年份啊,为的是你要了解患者患病那年的天干地支,所以要标注上该年的运气(别误会,不是我们说的好运气的运气,而是古人创造的一种天体运行导致的气候大格局变化的理论);为什么要写下月份啊?那是要记录春夏秋冬四季对患者发病的影响,这也要写下来;为什么要写下接诊的地点啊?那是要考虑到地理情况对患者的疾病的影响,要记录下来”等等,喻嘉言老师规定的那叫一个多啊,我就不给您细说了,以下省略若干行。
弟子们心想:如此详细,这回总该可以了吧?
喻嘉言老师脸一板:“告诉你们,这还不够!”
弟子们都晕了:“我的天啊?还有什么?”
喻嘉言规定道:“你们在开方子之前还要写下用的是什么方子,根据什么组方的,方子中的药都是什么性味的,要用来做什么,什么时候能够见效,什么时候能够痊愈,都要事先写下来。”
最后,喻嘉言老师望着同学们惊愕的眼睛,做了训话:“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要按照这个规定来执行,否则就会耽误患者,你自己也会成为你们最痛恨的庸医!好了,散会!”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4 00:32:00 +0800 CST  
导读:《名医珍言录》从上百部中医典籍中精选历代名医珍言300余条,并根据内容归为8类,内容丰富,语言精练,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专业人士并爱好者阅读参考。中医书友会请了4位同学帮忙整理,会陆续送给大家收藏学习。


名医珍言录(part1)

一、为医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邈,见《旧唐书•本传》)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清•刘仕廉《医学集成》)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清•程杏轩《医述》卷二•医则)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曹仁伯《琉球百问•语录》)

故业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下卷)

二、辨证(气血、脏腑、六淫)

治病必先辨证,辩证须辨兼证。(清•费绳甫《孟河费绳甫医案》伤寒)

气不足便是寒,气有余便是火。(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气为血所郁则痛,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清•唐容川《血证论•便脓》)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清•王士雄《温热经纬》卷四•湿热论)

酸主乎火,软主乎湿。(明•秦昌遇《病因脉证》卷三•酸软论)

颈项胀是风,舌根强属痰。(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中风)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清•程杏轩《医述》卷六引程扶生语)

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清•程杏轩《医述》卷十引娄全善语)

胃乃卫之本,脾乃营之源。(金•李东垣《脾胃论》)

营阴虚则风阳易逆,脾胃弱则肝木易横。(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小便)

实秘者,秘物也;虚秘者,秘气也。(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洁古语)

热在上焦,咽干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梴《医学入门)卷四•积热》)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清•王孟英《王氏医案绎注》卷二•张氏妇案)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黄病在里,一身不痛。(明•汪昂《医方集解》利湿剂•茵陈蒿汤)

淡白舌苔亦有热证,黄厚满苔亦有寒证,舌绛无津亦有痰证,当以脉证便溺参勘。(清•陆定圃《冷庐医话》卷四引《重庆堂随笔》语)

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明•秦景明《病因脉治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4 08:40:00 +0800 CST  
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不知人逢劳倦,小水亦黄。(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景岳语)

无脉之候,所因不一,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者可治。(日本•丹波元简《脉学辑要》卷上•总论)

假实者,形实而神衰,其脉浮洪芤散也;假虚者,形衰而神全,其脉静小坚实也。(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

假寒者,寒在外而热在内也,虽大寒而恶热饮;假热者,热在外而寒在内也,虽大热而恶寒饮。(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寒热虚实真假论)

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清•俞震《古今医案按》卷一•伤寒)

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实证。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实证。(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一•传忠录上•虚实篇)

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暴病多寒,久病多热。(清•王旭高《医学刍言•辩证概述》)

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清•曹仁伯《柳选四家医案》继志堂医案•瘕癖门)

心无水则孤火上逆,肾无火则寒水下凝。(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

肝阳伏,则风熄而镇静;肝阳升,则风旋而鼓舞。(清•谢映庐《谢映庐医案》)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门)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满于中宫,多因脾弱。(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脾肾为生痰之源,肺胃为贮痰之器。(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

肝一病即延及他脏。(清•李冠仙《知医必辨》论肝气)

肥人多痰,大半因湿。瘦人热,皆因燥。(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卷九•肥人多痰瘦人热)

三、论治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4 08:41:00 +0800 CST  
(一)治疗原则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新方八阵•补略)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现代•岳美中《岳美中论医集》)

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制剂》)

考《内经》治肝,不外辛以理用,酸以治体,甘以缓急。(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痉厥)

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十七•杂证谟•脾胃)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君火相火论》)

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

情志中病,未可全凭药力,务须屏烦颐养,方能除根。(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家芃生兄怔忡治法)

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明•喻嘉言《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

欲泄水,必崇土;欲平气,必疏木。(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臌胀水肿)

肝虚无直补之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中虚有兼补之方,补火而更能生土。(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痰饮)

治肝不应,当取阳明。(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木乘土)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近代•丁甘仁《丁甘仁医案》卷八•膏方)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4 08:42:00 +0800 CST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同人异论)

腑病宜开通,不得以脏药犯之;脏病宜补益,不得以腑药犯之。(清•石寿裳《医原》卷上•阴阳治法大要论)

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明•周子干《慎斋遗书》卷二•辨证施治)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脾胃,华岫云评语)

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淤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一•用药宜忌论)

肝主疏泄,肾司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清•叶天士《医效秘传》卷三•阴虚论)

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故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又录名言)

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解)

补,戒急授而骤壅;伐,戒亟夺而峻利。(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

治脾胃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清•汪讱庵《医方集解》补养之剂•参苓白术散)

老人之疾,慎于吐利,尤宜用食以治之。(宋•陈直《养老奉亲书•食治养老序第十三》)

大凡以药攻病者,去其大半,即宜养正气而佐以祛邪,正气充则邪气自尽。(明•黄承昊《折肱漫录》卷一•医药篇一)

外感忌酸收,内症戒消导。(清•宝辉《医医小草•精义汇通》)

体实气壮,要治病留人;体衰气虚,须留人治病。(现代•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六君子汤和真武汤加减治疗尿毒症)

人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治法》引《医学入门》语)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清•唐容川《血证论•脉证死生论》)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明•赵献可《医贯》)

补气之品可重也,行气之品不可重。补血之品可重也,行血之品不可重。(清•周声溢《靖庵说医》)

【本文摘自《名医珍言录》,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4 08:42:00 +0800 CST  
@热情的凌大鹏
http://tieba.baidu.com/p/3415175468?share=9105&fr=share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5 10:27:00 +0800 CST  
@奋发的年纪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人之所病,病疾多;
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故病有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
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

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
大意是说:
人们患病的原因多种多样、疾病的发展转化也极为复杂,而医生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却远远不够。
所以针对以下六种病人,要慎重对待:
一是狂妄、骄横、不讲道理的人;
二是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养生的人;
三是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不能适应的人;
四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
五是身体极度赢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
六是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学的人。
别到时候遇见老人不懂规矩、
又来骂中医@风斗90@锦衣冠甲

楼主 易剑心  发布于 2014-11-25 15:35:00 +0800 CST  

楼主:易剑心

字数:10752

发表时间:2014-11-22 05: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0 22:53:19 +0800 CST

评论数:30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