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就是泰山!转自何幼琦《海经新探》

一、《海经》的山川、疆域

《海经》讲的地区,中心是一座大山,名为昆仑虚。山的四周有几条大川,分别流入附近的几个大海。这该是探讨《海经》的关键。要想确认昆仑虚的具体地望,首先必须排除各种误解的干扰。由于《海经》有“河水出昆仑东北隅”的记载,曾引起一些误解;最先是汉武帝根据使者调查报告的错误结论,加上他对于“古图书”——多半是《禹本纪》——的错误理解,把于阗南山定名为昆仑;其后是历代探研“河源”的人,莫不把自己主观判断的河源之山,当做《海经》的昆仑[5]。至于离开古图书以定昆仑位置的,也大有人在[6]。各种误解中,以于阗南山说最早,影响也较大。《汉书·西域传》云:“西域……其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余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使者的调查很正确,可是结论错了。他们对于罗布泊这个内陆湖不能理解,想当然地同《禹贡》的“导河积石”挂上了钩;把西域的塔里木河当作河水的第一梯级,经过潜行重源,积石以下成为第二梯级。这一说法,不但不符合实际,而且是荒谬的[7]。我们探讨《海经》的昆仑,必须和汉以后的各种昆仑说严格分开,才能避免误入歧途。

楼主 昆仑就是泰山  发布于 2017-07-02 20:30:00 +0800 CST  
《海内西经》: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衍文)西南流,注南海,厌火(光)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衍文)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衍文)积石(夺“之”)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夺数句)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衍二字,又夺“西行”)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淮南子·地形》:河水出昆仑东北隅,贯勃海,入禹所导(衍文)积石(夺“之”)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四字衍)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夺数句)入于南海,羽民之南。
《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四字衍)西南入海。
《大荒西经》: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邱,……其下有弱水之渊(二字衍)环之。

楼主 昆仑就是泰山  发布于 2017-07-02 20:32:00 +0800 CST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昆仑虚的特点是:1.它的周围有赤水、河水、洋水、黑水、青水、弱水和流沙等七条河川,流往不同的方向,有的注入厌光之东、羽民之南的南海。2.河水流经它的北面,西南进入勃海,出海后又“即西而北”入积石山附近的海,河水在它的附近形成∠形,勃海实际是个调节湖。3.弱水环绕它的三面,形成匚形。用这三个条件衡量后世的各种昆仑,任何一个都不具备,都不够格。
由于《禹贡》雍州的山川有积石、河水、黑水、弱水、合黎、流沙(沙漠)和南海,所以前人注释《海经》的山川时,常常傅会雍州的山川;可是,所有研究《禹贡》的著作和注释《山海经》而傅会西北地理的人,在黑水和南海两个地望上,没有不碰钉子因而曲解出丑的;在河水进、出勃海和弱水环昆仑这两点上,没有人不回避而敢于置喙的。我们认为,如果是统一地考虑上述三个条件,除了对于河水的“出”字另作解释以外,只要不怀成见,实事求是地印证一下华北的地图,便不难理解,昆仑虚就是泰山,《海经》的山川、疆域就是山东省中部的地区。具体说明如下:

楼主 昆仑就是泰山  发布于 2017-07-02 20:33:00 +0800 CST  
1.赤水。出自昆仑虚东南而相西南流入南海的赤水,就是现在的沂水;不过在那时,它不是同泗水会合,而是在赣榆入海。它注入的南海,就是现在的黄海。《淮南子》说的丹泽,大概是骆马湖一带的泽薮。
2.流沙。出于钟山,有流向,注入南海;而且接受弱水的余波,转注于南海。表明流沙是一条河川,决不是流沙瀚海。它只能是现在的泗水。《水经注》说泗水是“冬春浅涩,常排沙通道”,陆玑《行思赋》也有“排泗水之积沙”的文句。可见它是以多沙闻名的。它所注的南海也是黄海。
3.弱水、青水。弱水就是大汶河。《海经》说“出西南隅以东”,这是讳言东南隅,以免同赤水重复。《淮南子》说的穷石,相当于鲁山,合黎相当于安山,余波相当于洸水,流沙就是泗水。“至于合黎”,即至东平县之安山。所谓弱水环绕昆仑是:在安山以上是汶水;安山以下是古济水的下游(现在的黄河下游),联合计算,正好将泰山围绕了三面,形成匚形。明初在刚城筑坝以前,汶水有一支分流洸水,向西南流至济宁以东,注入泗水,这就是“余波入于流沙”由泗注于南海了。青水就是肥河,下流汇入黑水。

楼主 昆仑就是泰山  发布于 2017-07-02 20:34:00 +0800 CST  
5.河水。“河水出东北隅”的“出”字,同上述六水的“出”字的语义不同,大有文章。出有二义,一是发源,一是流经;六水用的是前者,河水用的是后者。这里的出字,和《海内北经》的“凌门之山,河出其中”、“阳纡之山,河出其中”的用语一样。《海经》的编者,在说明昆仑虚的地形时。在叙述了诸水出(发源)于三隅以后,有点故弄玄虚,对河水用了个不同语义的“出”字,凑成了四隅出水。就是这个“出”字,骗得汉武帝和一些地理学者,硬是要把河源之山当作《海经》的昆仑。有的学者,由于不能理解这点,将引文擅自改为“河水出昆仑西北隅”。为了认识这个河水,有必要对《海内西经》文字加以分析:
甲,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乙,入勃海,又出海外;丙,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之山。大体形成∠形。甲段并非真的河水,而是上述从合黎至海口的弱水下游(今黄河末段);这个“行”字也与众不同,而是逆行。乙段的勃海是钜野泽,由入到出,仍是逆行。丙段才是真正的河水,由钜野泽至河的“即西”,当是古河水溢洪形成的支津,“而北”至积石山一段,才是顺溜而下。在认识了水势以后,还必须作些解释:当河水由苏北入黄海时。济水被称为四渎之一,汶水是它的支流之一;所以安山至海口一段,本来是济水的下游。如果以汶水为本位,也可以说是汶水的下游;昆仑由“弱水环之”,就是这一说法。河水首徙改入勃海以后,贯济夺漯(占濮阳至高唐一段古漯水),又出漯水夺今马颊河入海。由于它在范县一带的溢洪注入钜野泽,同济水沟通,所以《海经》把济水下游当作河水。《禹贡》说的“浮于济、漯,达于河”,就是这时的形势。

楼主 昆仑就是泰山  发布于 2017-07-02 20:35:00 +0800 CST  
勃海是钜野泽的古名。这个古名一直袭用到汉初。《战国策·赵策》中苏秦说:“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勃海,燕出锐师以佐之。”这个勃海就是钜野泽。《史记·河渠书》云:“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汉书·武帝记》说是“元光三年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勃海。”两文对照,可知这个勃海还是钜野。又,钜野因此也称东海。《史记·项羽本纪》称,汉之四年,因为彭越攻东阿,杀楚将,项羽回师破走彭越,接着说:“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东阿距勃海很远,这个东海无疑义是指钜野。《水经注》引《晋书·地道记》云:“廪丘者,春秋之齐邑,实表东海者也。”地在今范县境内,距汉、魏的东海郡、渤海郡都比东阿更远,说明魏晋时的钜野还被人称为东海。钜野的海名持续了两千来年。
积石山在何处呢?《海外北经》云:“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禹贡》的“导河积石”的原始资料,本来是与此相同,不幸被编者理解错了,将逆行的起点当做河源,把积石山写到雍州了,《北山经》云:“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积、碣音近,这个河水所入的积石山也就是碣石山,《禹贡》说河水“至于碣石,入于海”,可以互证。前人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认为禹河在章武(今沧县附近)入海,把碣石的地望说得离谱很远[8],和《禹贡》的碣石沾不上边。排除了各种错误的说法,可以确定,在《海经》的时期,河水是夺马颊河入海的,河水所入的积石山、碣石山,就是今天无棣县的马谷山。明人刘世伟称:“海丰县(今无棣县)北六十里有马谷山,一名大山,高三里,周六、七里。《县志》云:山多石,无草木。疑古之碣石,为河入海处。”他疑的很准确,山不大,多石而无草木,正是被神话化为“禹所积石”的根据。后来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肯定了这一主张:“山东海丰县马谷山即大碣石山。”

楼主 昆仑就是泰山  发布于 2017-07-02 20:35:00 +0800 CST  
根据上述七条河川、两个大海、一个调节湖,以及合黎、积石等的关系和位置,综合观察,可以确认,《海经》的昆仑就是后世的泰山。参照古籍的其他旁证,如《尸子》(逸文):“赤县州者,实为昆仑之墟,其东则有卤水、岛山、左右蓬莱。”[9]说明昆仑虚是在岛山、蓬莱之西。《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上,登乎昆仑之丘。”《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说明昆仑丘就是泰山。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淄川县内,至今还保留有昆仑的山名和大昆仑的村名。考察至此,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海经》所说的疆域,就是泰山周围的山东中部地区。

楼主 昆仑就是泰山  发布于 2017-07-02 20:36:00 +0800 CST  


楼主 昆仑就是泰山  发布于 2017-09-14 20:11:00 +0800 CST  

楼主:昆仑就是泰山

字数:3486

发表时间:2017-07-03 04: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06 18:10:48 +0800 CST

评论数:2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