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魏军师制

1L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4:00 +0800 CST  
前言:曹魏首创的军师制度在历史上并没有太多人涉及探讨,因为本身也没有充分的证据和史料能够说明军师的作用和职能。

《通典》:初,隗嚣军中尝置军师。至魏武帝,又置师官四人。晋避景帝讳,改为军司。凡诸军皆置之,以为常员,所以节量诸宜,亦监军之职也。而太尉军司尤重,故山公启事曰“太尉军司缺,当选上宰监,宜得宿有资重者”也。

案《通典》中所述的曹操置军师四人即为《魏书载公令》中“中军师王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的中、前、左、右军师。后面又提到“凡诸军皆置之,以为常员,所以节量诸宜,亦监军之职也”,这句话应该说是一句较为精炼的描述,尤其是针对《山公启事》“当选上宰监”(意为要选用宰辅重臣监督)做出相应概括解释。当时诸军多常设军师,本人搜集魏国诸多将军军师事例略做分析和补充。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5:00 +0800 CST  
先从东汉初始有军师说起, 《通典》虽云“初,隗嚣军中尝置军师”,然而实际上刘秀军中也设有军师。

《后汉书岑彭传》:会光武徇河内,歆议欲城守,彭止不听。既而光武至怀,歆迫急迎降。光武知其谋,大怒,收歆置鼓下,将斩之。召见彭,彭因进说曰:“今赤眉入关,更始危殆,权臣放纵,矫称诏制,道路阻塞,四方蜂起,群雄竞逐,百姓无所归命。窃闻大王平河北,开王业,此诚皇天祐汉,士人之福也。彭幸蒙司徒公所见全济,未有报德,旋被祸难,永恨于心。今复遭遇,愿出身自效。”光武深接纳之。【彭因言韩歆南阳大人,可以为用。乃贳歆,以为邓禹军师】。

韩歆本是河内太守,因欲以兵拒刘秀,刘秀为之愤怒想要杀掉韩歆,岑彭以为韩歆乃南阳大人(注:大人谓大家、豪右),可以为刘秀所用,刘秀乃赦免了韩歆,为邓禹军师。军师韩歆曾在关中有谋划事迹,后邓禹战败逃回关东。后来,韩歆为尚书令、沛郡太守、大司徒,为人素有名声,好直言不讳,最后为刘秀所杀。

再说一下隗嚣所立的军师方望:
《后汉书隗嚣传》:【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望至,说嚣曰:“足下欲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阳,王莽尚据长安,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将何以见信于众乎?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人神者也。且礼有损益,质文无常。削地开兆,茅茨土阶,以致其肃敬。虽未备物,神明其舍诸。”嚣从其言,遂立庙邑东,祀高祖、太宗、世宗。

《后汉书公孙述传》: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师章句,宾友处士(注:章句谓郑兴等也。【处士谓方望等也】),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隗嚣起家时聘请平陵人方望为军师,方望劝隗嚣立汉庙以收人心,隗嚣听从。后来隗嚣欲朝见更始帝,方望认为更始帝政事败乱,度其必败,劝隗嚣,而隗嚣不从。方望乃辞书离开隗嚣,而立刘婴于临泾为帝,后为更始派兵杀死。后来公孙述手下荆邯议论隗嚣时提到以宾友礼对待隐居的名士,即指方望。

这里可以简单对比一下刘秀用韩歆、隗嚣用方望为军师的特点
(1)皆有重名,韩歆被称为“大人、豪右、大家”,方望被称为“处士”。(简而言之,名士、豪强之流)
(2)刘秀、韩歆同为南阳人,为乡党。而隗嚣为天水人,方望为平陵人(咸阳县西北),虽然前者属凉州,后者属司隶,但可称为关右州党。

所以新末东汉大抵军师出现得开始就是带有十分浓厚的地域、豪强色彩的,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君王起家(刘秀以河内为根,韩歆本守河内)、征伐时特别聘请任用的军中的师长(师傅)。他们主要职能大概是建言献策,有制度方面的,也有军事方面的,虽然整体地位十分崇高,但是并没有太多实际处理政事、军务的权力,其根本原因是没有军师一职尚未制度化,不常设,一旦本人离去或是转迁他职便不再设立所致。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5:00 +0800 CST  
再到汉末袁绍、曹操复置军师

《会稽典录》:初曹公兴义兵,遣人要喁,喁即收合兵众,得二千人,从公征伐,【以(周喁)为军师】。

曹操在起兵讨董卓时,派人邀请周喁(喁字仁明,周昕之弟也),周喁随即收兵二千人跟随曹操征讨,曹操以周喁为军师。

关于沛国曹操和会稽周氏的关系
《会稽典录》:(周)昕字大明。少游京师,师事太傅陈蕃,博览群书,明於风角,善推灾异。辟太尉府,举高第,【稍迁丹杨太守。曹公起义兵,昕前后遣兵万馀人助公征伐】。
周昕年轻时便游历京城,以陈蕃为师,后来辟入公府举高第,遂迁为丹阳太守。后来曹操起兵,周昕前后派兵万余人帮曹操。
在曹操荥阳大败之后,还曾和夏侯惇等人去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还给了兵四千多人。(《武帝纪》: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
又《曹洪传》记载: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大概先后顺序就是周喁先带兵二千去投曹操,中间可能周昕还有派过兵,最后荥阳之战后曹操去扬州募兵,刺史陈温给精兵二千,周昕给兵四千。明确记载周昕给兵万余,这里加起来六千,故而应该还有四千多是讨董过程中周昕又派去的。本人认为有可能是周喁的次兄周昂支援的。

会稽从地理上来讲所处江表,从行政划分来看所属扬州,而沛国曹氏虽从行政上来讲属于豫州人,然而豫州、扬州南北相接,江淮相近。外加周昕曾经入京,与袁绍相识实属正常,又为丹阳太守,和曹操相亲不足为奇。所以曹操用周喁为军师也是属于地域名士、豪强方面的考虑为主。

又袁绍用卢植为军师:
《后汉书卢植传》: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从轘辕出。卓果使人追之,到怀,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冀州牧袁绍请为军师。初平三年卒】。

河北大儒、海内名士卢植在逃离董卓手心后,遂归河北上谷郡隐居,后来冀州牧袁绍请卢植为军师,卢植初平三年去世。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点首先可以确实在袁绍夺取韩馥的冀州后,因为明确记载了“冀州牧袁绍“。时间为初平二年,此外当时卢植隐居于上谷郡,又公孙瓒于初平三年界桥之战前曾经在《表袁绍罪状》中称“绍又上【故上谷太守高焉】、故甘陵相姚贡,横责其钱,钱不备毕,二人并命,绍罪八也”。
本人不知道是否袁绍杀上谷太守高焉和请卢植为军师哪件事在前,哪件事在后,是否有联系。至少袁绍当时应该触手已经可以触及到幽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至少隐居幽州上谷郡的卢植已经被袁绍请为了军师。
袁绍初平二年占据冀州,听从沮授的战略,准备吞并河北,自然需要拉河北当地名士、隐士虎皮做大旗,加深袁氏在河北的信望,那么请涿郡大儒卢植为军师自然是最佳人选。

这里再对比一下曹操用周喁、袁绍用卢植为军师的特点
依然选用有重名的隐士、豪强为军师。不过曹操当时还是更偏重于自身地域化,沛国、丹阳相距较近,文化、风俗都是江淮文化圈。而后面袁绍这一点较之以前更为创新,袁绍为汝南人,而卢植为河北人,只不过袁绍为了统治河北用本地人做军师。因此曹操用周喁在前,袁绍用卢植在后,而卢植为汉末海内知名的大儒,外加抗击黄巾有战功,其名暴于南北,自然变相让本身就故吏遍天下的袁氏对河北的统治权更牢固了,可谓如虎添翼。并且袁绍这一举动也深远影响到了后面曹操定都许昌后创立军师的制度。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5:00 +0800 CST  
建安初,曹操迎献帝、定许都后首创军师制: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
《三国志荀攸传》: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於是徵攸为汝南太守,入为尚书。【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锺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

接下来就是到曹魏创置军师的重要时期了,我们都知道根据史料来看曹操在建安三年回到许昌后,置军师、祭酒等重要属官,并以颍川人荀攸、郭嘉分别为之,并掌军计,随军征讨,终协助曹操创下一番事业。

上面曾经提到过东汉初以及东汉末军师制的一些共同点,那就是地缘(州党、乡党)政治十分明显,对于名士的身份十分看重。只不过从袁绍用卢植为军师开始显然已经掘弃了本州士人和相近州郡士人的因素,本人之所以认为袁绍这个创举对曹操影响很大就在于曹操在定都许昌也同样用颍川士人(许县属于颍川郡)荀攸为军师。

(1)荀攸当时已经是颍川名士
《荀氏家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三国志荀攸传》:何进秉政,【徵海内名士攸等二十馀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

荀攸不仅在颍川荀氏家族中为佼佼者,更为何进所征,又与郑泰等人谋划刺董,更是称得上海内知名。因此曹操迎奉献帝于许昌,政治根基就是在颍川,显然选用本地名士荀攸为军师从名声上来讲,如同袁绍用卢植为军师一样旗号鲜明且声明远播。(相比之下,郭嘉为人“故时人多莫知,惟识达者奇之”显然不适合军师之职)

(2)曹操平河北后始置中军师
《三国志荀攸传》:十二年,下令大论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转为中军师】。

建安十二年,曹操大规模论功行赏,荀攸从军师升为中军师,正是因为有了中军师,不久后才逐步又有了前、左、右军师,如《通典》所载。
四军师之制简而言之,其实还是在于标准的以海内知名的名士为衡量主体,而且同时有明确的针对性:
《钟繇传》: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太祖征关中,得以为资,表繇为前军师】。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为之铭曰、、、

《凉茂传》:转为乐浪太守。公孙度在辽东,擅留茂,不遣之官,然茂终不为屈。、、、诸将闻茂言,皆震动。良久,(公孙)度曰:“凉君言是也。”后徵迁为魏郡太守、甘陵相,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茂以选为长史,迁左军师】。《英雄记》:茂名在八友中。

《毛玠传》: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5:00 +0800 CST  
显然,钟繇长期持节镇抚西京长安,韩遂、马超能在官渡之战期间为曹操所用主要都是钟繇的功劳。另外凉茂曾经担任乐浪太守,并且显然有安抚劝说辽东公孙家之事(虽然未必为公孙度本人)。又有毛玠曾典选举,提拔全国清正之士为官,以至于达官贵人亦不敢犯。总结一下:
(1)前军师钟繇、左军师凉茂在当时的曹操尚未完全平定的关右、辽东都有名迹,确实不光是“海内”知名而已,在“海外”也是同样具备很高的威望。而此之前的汉末桓帝、灵帝时关右羌胡纵横,幽州乌桓驰骋,朝廷不能制约。用此二人为军师或有宣扬曹操主政的汉朝廷威行天下之意。
(2)右军师毛玠在史书中评价为“清公素履”、“忠清幹事”,其公忠体国之正亦于当时闻名,与河北士人崔琰并列。在选、举方面显然曹操也用相关主持的名士为军师,以达到树立新风的作用。
(3)四军师显然都和当时太子曹丕有交集,其中凉茂更是从五官将长史出身,说明确立曹丕为副之后,军师已经是不仅仅在于对曹操的支持作用了,同时曹丕也在有意得在交好时任四军师的人物,这意味着汉魏交替的进程正在加速进行,并且曹操称公、称王并不意味着曹操会称帝,更能说明曹操会把位置移交给曹丕,同时让曹丕来完成这个禅代。

所以,从建安三年曹操设军师制度起,颍川名士荀攸为军师确立标志着曹操舍弃了东汉初军师出身为固有的“帝乡”士人的地域观念,而采纳了政权根基所在的政治观念来选用当地名士为军师(这点确实从袁绍用卢植才开始的),从职权上也扩大了参议军事的权力,这是出于曹操征伐天下的需要。在曹操灭袁氏,夺取河北后由于土地进一步扩张,曹操本非出身公族,必然需要更多名士为军师来让自己名声更流播于天下,所以荀攸升为中军师,又设有前左右三军师以扩大自己霸府内的权、名。而军师同时甚至关乎到曹操移交天下之权与他儿子曹丕的重要性,因此曹丕只有与当时出身名士的军师交好才能扩大自己的名声,也更稳固自己国之副贰的位置。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6:00 +0800 CST  
曹操用成公英、华歆为军师,以及用杨俊开创地方军府军师制

《魏略》:成公英,金城人也。中平末,【随韩约为腹心】。建安中,约从华阴破走,还湟中,部党散去,【唯英独从】。
《典略》:会遂死,英降太祖。【太祖见英甚喜,以为军师,封列侯】。从行出猎,有三鹿走过前,公命英射之,三发三中,皆应弦而倒。【公抵掌谓之曰:“但韩文约可为尽节,而孤独不可乎?”】英乃下马而跪曰:“不欺明公。假使英本主人在,实不来此也。”遂流涕哽咽。公嘉其敦旧,遂亲敬之。延康、黄初之际,河西有逆谋。诏遣英佐凉州平陇右,病卒。

韩遂死于建安二十年五月(详见《三国志武帝纪》),所以成公英投降曹操大概就是这个时间。曹操见到成公英后大喜过望,遂即用成公英为军师,封列侯。后来曹操和成公英出猎,成公英箭术高明,曹操鼓掌问道“只能为韩遂尽节,而不能为我也做到这样吗?”成公英遂流涕感怀韩遂故主,曹操嘉其志节。

关于成公英为韩遂尽节之事,如同《魏略》所述成公英一直从中平年开始即为韩遂心腹,后来建安年韩遂败走,他的部众大都离散,唯有成公英还跟随韩遂。又《典略》记载【英曰:“曹公不能远来,独夏侯尔。夏侯之众,不足以追我,又不能久留;且息肩於羌中,以须其去。招呼故人,绥会羌、胡,犹可以有为也。”遂从其计,时随从者男女尚数千人。遂宿有恩於羌,羌卫护之。及夏侯渊还,使阎行留后。乃合羌、胡数万将攻行。】
可见成公英在韩遂欲入蜀之际,给韩遂出奇谋招呼羌胡,复合众数万人攻打阎行,阎行几乎打算逃走,结果正赶上韩遂被杀,事遂不果。

本人以为,成公英本为金城人,长期跟随凉州最大的军阀韩遂,在西州羌胡、豪强间素有名望。韩遂能够败而复振和成公英的功劳密不可分,曹操之所以命成公英为军师,其实显然有其特别用意:
(1)用凉州韩遂有名望的旧部去收拢关中残余军阀势力,当时显然有很多本地军阀、豪强尚且不服曹操(譬如许攸、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详见《杜袭传》、《张既传》等)
(2)韩遂盘踞旧地西平、金城等郡西接河右,通连羌胡,韩遂、马超之所以在潼关战败后能卷土重来和羌氐协助密不可分,曹操欲让成公英帮忙镇抚。

所以曹操当时有用金城成公英为军师抚慰当地的意思,同时也希望成公英能像为韩遂那样为自己出谋划策,然而成公英拒绝出谋以尽对故主的忠诚,但是成公英能出为军师已然帮助曹操树立了自己在凉州的威信。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6:00 +0800 CST  
再说华歆:
《三国志华歆传》:歆至,拜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荀彧为尚书令。【太祖征孙权,表歆为军师】。 魏国既建,为御史大夫。

从时间点上来看,华歆先是代替荀彧为尚书令,后来在曹操征孙权时被表为军师。所以华歆当军师的时间点应该是在建安十七年冬十月到建安十八年春。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公征孙权。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而这个节骨眼上,之所以出现了华歆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是因为当时曹操已经准备为称魏公做准备了,而荀彧明确提出反对。
《三国志荀彧传》: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

所以说,曹操之所以选择在称公之际征讨孙权,那就是曹操企图通过南征建立功勋,为自己称公做准备。所以曹操和孙权仅仅“相拒月馀”(见《吴主传》),并不打算和孙权做长期战争准备。在攻破濡须江西营,俘获都督公孙阳后旋即撤兵,因为曹操为了称公而建功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那么华歆当军师对于这次南征其中的意义是什么呢?
《三国志华歆传》: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

《吴历》:孙策击豫章,先遣虞翻说歆。歆答曰:“歆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吾便去也。”翻还报策,策乃进军。歆葛巾迎策,策谓歆曰:“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策年幼稚,宜脩子弟之礼。”便向歆拜】。

《华峤谱叙》:【策遂亲执子弟之礼,礼为上宾。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皆出其下,人人望风】。每策大会,坐上莫敢先发言,歆时起更衣,则论议讙哗。歆能剧饮,至石馀不乱,众人微察,常以其整衣冠为异,江南号之曰“华独坐”。

《江表传》:遣吏赍迎。策便进军,与歆相见,【待以上宾,接以朋友之礼】。

华歆曾为豫章太守,在孙策平豫章后,十分尊敬华歆,待之以上宾、朋友的礼节,而自执子弟之礼,甚至于亲自为之下拜。当时全国士大夫多有避乱于江南之人,而皆出于华歆之下,都望风而服之。因此可见华歆在江南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曹操征江南,表华歆为军师,与其共同至于江表显然有抚慰江东士人、豪强的意思。此外或许有人会问,那王朗也当过会稽太守,为何曹操不用王朗为军师带之南征?实际上王朗在江东名声实不如华歆,裴松之也明言“歆之名德,实高於朗”,因此不再赘述。

小结一下,曹操用成公英、华歆为军师的异同:
(1)都是在攻战期间临时启用为军师,譬如曹操西征韩遂便用成公英为军师,曹操南征孙权便用华歆为军师。
(2)成公英、华歆分别在西方、南方有重名。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6:00 +0800 CST  
不仅曹操任用军师从军征伐,同时也开始设军师随大将常驻地方。最早有史可载得便是杨俊
《三国志杨俊传》:太祖除俊曲梁长,入为丞相掾属,举茂才,安陵令,【迁南阳太守。宣德教,立学校,吏民称之。徙为征南军师】。魏国既建,迁中尉。太祖征汉中,魏讽反於邺。俊自劾诣行在所。俊以身方罪免,笺辞太子。太子不悦,曰:“杨中尉便去,何太高远邪!”遂被书左迁平原太守。【文帝践阼,复在南阳】。时王象为散骑常侍,荐俊曰:“伏见南阳太守杨俊,秉纯粹之茂质,履忠肃之弘量,体仁足以育物,笃实足以动众,克长后进,惠训不倦,外宽内直,仁而有断。自初弹冠,所历垂化,再守南阳,恩德流著,殊邻异党,襁负而至。今境守清静,无所展其智能,宜还本朝,宣力辇毂,熙帝之载。”

杨俊最早为南阳太守,于南阳本地宣扬德教,建立学校,官吏人民都称赞其人。后来迁为征南军师,当时征南将军为曹仁。此事发生时间大概为建安十七年,因为当时田银、苏伯乱于河间,曹仁督军讨平,遂后【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因此曹操派杨俊前往曹仁樊城军府中为军师。本人以为杨俊去曹仁军中为【征南军师】,亦是有别于汉初韩歆为邓禹军师,因为邓禹、韩歆皆为南阳乡党,而杨俊是河内获嘉人,曹仁是沛国谯人。所以杨俊之所以能在曹仁军中为军师必然与其在南阳为太守相关,因为南阳原本为荆州州治,多出士人。而曹仁是以征南将军督荆州,襄樊南方即为江陵,不仅有关羽为敌,同时也有孙权觊觎,军师杨俊在南阳宣德教的资历正是可以很好的协助曹仁,以达到对边境形成文武并昭的效果,

所以荀攸从建安三年开始为军师是因为其人为颍川名士,而许都又在颍川的缘故,曹操更发挥了其军事才能,荀攸以军师身份从军征讨直到建安十二年荀攸升为中军师。建安十七年曹操南征时华歆为军师,还留置杨俊为行征南将军曹仁的军师,第一次出现了中军和地方军同时设有军师的情况,且明显都是有对南方的安抚之意,又二十年西征时成公英为军师,可以说军师在荀攸之后又都恢复到了因攻伐地域不同而因人而置的地步。这说明曹操当时的重心已经在稳固朝廷、河北上,所以中军师、前军师、左军师、右军师等四军师更为朝廷之望,不便跟随大军征讨。然而军师的作用性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对敌国、边境也有了镇抚的作用性,所以曹操也就继续保留了军师的制度,并命其职随大军征讨,并且首置征南军师(地方军师)出驻地区,这些都为日后魏晋常置地方军府以及公府军师的制度打下基础。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6:00 +0800 CST  
在曹操去世后,曹丕继续将军师常置,由于魏国正式禅代汉朝,所以曹丕身为皇帝则不再同曹操在世时一样常常亲征,以及魏晋帝王亲征时无论礼制、军制均有别于魏王。因此自从曹丕时开始到晋朝都只保留了地方军府的军师以及朝廷内大将府内军师。

下面全部都是目前能整理到的可以查询到的《三国志》(曹丕称帝后)、《晋书》(西晋时期)中担任军师人物的前后履历:

先说文帝时期:

《三国志徐邈传》: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三国志辛毗传》: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文帝践阼,迁侍中,赐爵关内侯。、、、上军大将军曹真征朱然于江陵,【毗行军师】还,封广平亭侯。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吴、楚之民,险而难御,道隆后服,道洿先叛,自古患之,非徒今也。今陛下祚有海内,夫不宾者,其能久乎?昔尉佗称帝,子阳僣号,历年未几,或臣或诛。何则,违逆之道不久全,而大德无所不服也。方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夫庙算而后出军,犹临事而惧,况今庙算有阙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六军不增於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今日之计,莫若脩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寄政,则充国之屯田,明仲尼之怀远;十年之中,强壮未老,童龀胜战,兆民知义,将士思奋,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毗对曰:“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唯知时也。苟时未可,容得已乎!”帝竟伐吴,至江而还。

《三国志赵俨传》: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也。、、、文帝即王位,为侍中。顷之,拜驸马都尉,领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黄初三年,赐爵关内侯。孙权寇边,征东大将军曹休统五州军御之,【徵俨为军师】。权众退,军还,封宜土亭侯,转为度支中郎将,迁尚书。从征吴,到广陵,【复留为征东军师】。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7:00 +0800 CST  
通过文帝时期的军师整理,大概能找到出抚军大将军军师徐邈、上军大将军辛毗以及征东大将军军师赵俨三人。

抚军、上军、征东在曹丕时期均为亲近重臣担任
《晋书宣帝纪》:(黄初)五年,天子南巡,观兵吴疆。【帝留镇许昌,改封向乡侯,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三国志曹真传》:黄初三年还京都,【以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
《三国志曹休传》: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击权大将吕范等於洞浦,破之。

同时曹真、曹休、司马懿三人皆为曹丕临终前托孤之臣,当然有人会问,既然三人皆设有军师,为何独有镇军大将军陈群没有被记载军师?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容易明白

《魏略载诏》:其以尚书令颍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若吾临江授诸将方略,【则抚军当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镇军随车驾,当董督众军】,录行尚书事;皆假节鼓吹,给中军兵骑六百人。

因为司马懿留镇许昌,督领中军后部,所以设有军师。而陈群随曹丕亲征,曹丕亲自与其同行,自然不必再设有军师,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曹丕称帝、魏国建立后帝王亲征时不复设军师,只有别统一军的地方大将才有军师为辅。

那么曹丕时期设有三个军师的异同点是什么?

1、从辛毗、赵俨二人出身看,均为颍川阳翟人。二人分别担任曹魏宗室曹休、曹真的军师。从二人之前担任过的职务来看,都曾担任过侍中,不过赵俨后来又出为河东太守、后又转拜典农中郎将。
总结上面的共性,本人以为曹丕上台后,虽然定都于洛阳,但是许昌作为曹操迎汉帝,建朝廷之制的发家地,所以曹丕依然酷重颍川士人,用他们为曹家大将的军师。同时侍中是皇帝的身边的亲近官员,都是有名望、才学、人品的贵重之士担任,所以二人都有过侍中的经历,曹丕派二人出为曹休、曹真军师,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起监督作用,更多也是曹魏朝廷集权的表现,以近臣出为外藩,随从征讨,增大朝廷对地方的威信,毕竟曹丕代汉名望尚浅,仍需增加影响力。最后赵俨虽然曾被外放为河东太守,又为典农,不过河东郡被曹操称作是“股肱郡”,“天下河东最先定”,前任太守杜畿被征为尚书、后守司隶校尉,又为尚书仆射,表明当时河东太守的履历也是至关重要的。

2、徐邈虽然未曾担任过侍中,也不是颍川人。但是他在曹丕继位后“历谯相,平阳(当为阳平,详见《集解》钱大昕注)、安平太守”,谯、阳平(魏郡东部)以及颍川典农中郎将均为名守。尤其是在曹丕称帝后,曹魏有五都,《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立石表,西界宜阳,北循太行,东北界阳平,南循鲁阳,东界郯,为中都之地。
至少徐邈曾经在三地为二千石(邺虽非在阳平,但是仍然相近),特别是徐邈担任的颍川典农中郎将,治下包括先前汉帝所在的许昌,而《徐邈传》中又称他在当地“所在著称”,后来曹丕见到他后说“名不虚立”,因此在后来曹丕南征,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留督许昌时,徐邈也直接从颍川典农迁为抚军大将军军师,足以证明曹丕让本地有名迹的郡守直接担任军师,正是如同曹操让南阳太守杨俊担任曹仁军师(见上论述)一样。

小结:曹丕即位后,虽然帝王本军不再有军师(如陈群从曹丕,无军师),同时四军师皆废。不过予率大军征讨孙权的曹真、曹休以及留守许昌的司马懿皆设有军师。其意义上更多已经从曹操时期的征讨四方选用名士镇抚敌境,变成了曹魏朝廷中央集权需要,以担任过近臣侍中的出为军师以声扬朝廷之威。同时颍川典农燕国名士徐邈为司马懿军师也是辅佐镇将宣扬德教之意,抚慰地方。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7:00 +0800 CST  
下面起,自魏明帝曹叡到西晋所有能查询到的军师人物(且是可以得知担任军师之前是什么职务的人)

《三国志辛毗传》:出为卫尉。、、、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亮卒,复还为卫尉。

《三国志裴潜传》:明帝即位,入为尚书。出为河南尹,【转太尉军师】、大司农,封清阳亭侯,邑二百户。入为尚书令,奏正分职,料简名实,出事使断官府者百五十馀条。丧父去官,拜光禄大夫。正始五年薨,追赠太常,谥曰贞侯。

《三国志杜袭传》:魏国既建,为侍中,与王粲、和洽并用。、、、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及践阼,为督军粮御史,封武平亭侯,更为督军粮执法,入为尚书。明帝即位,进封平阳乡侯。诸葛亮出秦川,大将军曹真督诸军拒亮,【徙袭为大将军军师】,分邑百户赐兄基爵关内侯。真薨,司马宣王代之,【袭复为军师】,增邑三百,并前五百五十户。以疾徵还,拜太中大夫。

《三国志赵俨传》:明帝即位,进封都乡侯,邑六百户,监荆州诸军事,假节。会疾,不行,复为尚书,出监豫州诸军事,【转大司马军师】,入为大司农。齐王即位,以俨监雍、凉诸军事,假节,转征蜀将军,又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正始四年,老疾求还,徵为骠骑将军,迁司空。

《晋书杜预传》:文帝嗣立,预尚帝妹高陆公主,起家拜尚书郎,袭祖爵丰乐亭侯。、、、泰始中,守河南尹。、、、时虏寇陇石,【以预为安西军司】,给兵三百人,骑百匹。、、、数年,复拜度支尚书。、、、祜病,举预自代,因以本官假节行平东将军,【领征南军司】。及祜卒,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给追锋车,第二驸马。、、、其后征为司隶校尉,加位特进,行次邓县而卒,时年六十三。

《晋书卫瓘传》: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除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寻迁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东将军,增封菑阳侯,以余爵封弟实开阳亭侯。泰始初,转征东将军,进爵为公,都督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加征东大将军、青州牧。所在皆有政绩。除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护乌桓校尉。、、、咸宁初,征拜尚书令,加侍中。、、、太康初,迁司空,侍中、令如故。

《晋书刘寔传》:泰始初,进爵为伯,累迁少府。咸宁中为太常。转尚书。杜预之伐吴也,【寔以本官行镇南军司】。顷之为大司农,又以夏罪免。、、、后起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元康初,进爵为侯,累迁太子太保,加侍中、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冀州都督。九年,策拜司空,迁太保,转太傅。

《晋书王戎传》: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袭父爵,辟相国掾,历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坐遣吏修园宅,应免官,诏以赎论。迁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受诏伐吴。、、、征为侍中。、、、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转中书令,加光禄大夫,给恩信五十人。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齐王冏起义,孙秀禄戎于城内,【赵王伦子欲取戎为军司】。博士王繇曰:“濬冲谲诈多端,安肯为少年用?”乃止。惠帝反宫,以戎为尚书令。

《晋书傅祗传》:祗字子庄。父嘏,魏太常。、、、服终,为荥阳太守。、、、入为侍中。、、、除河南尹,未拜,迁司隶校尉。、、、期年,迁光禄勋,复以公事免。氐人齐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迁卫尉,以风疾逊位,就拜常侍,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寻加光禄大夫,门施行马。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

《晋书卷五十九》:东海孝献王越,字元超,高密王泰之次子也。、、、东海中尉刘洽劝越发兵以备颖,越以洽为左司马,【尚书曹馥为军司】。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7:00 +0800 CST  
先说明一下,《晋书》中“军司”即军师,因为要避讳司马师的“师”字。
这里本人先补充一下上面的一条军师记载,因为不知道卫将军羊祜的军师徐胤之前和之后的官职是什么,所以上面并没有加进来。
《晋书羊祜传》: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假节,散骑常侍、卫将军如故。、、、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閤之下,侍卫者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由于担任军师的这串名单人数众多,本人也不便于一个个来说了,只是把所有人的异同之处全部列举出来:

1、什么级别的官员、将军才会设有军师?
大将军军师(杜袭、辛毗),大司马军师(赵俨),太尉军师(裴潜)、卫将军军师(徐胤)、镇西军师(卫瓘)、镇南军师(刘寔)、安西军师(杜预、傅祗)、太傅军师(曹馥)。赵王司马伦因有多个儿子,不知道哪个儿子欲用王戎为军师,也不知道这些儿子所任何职,故不算在内。

根据《通典》的职官十八,秩品一的魏末晋初官员品级来看,这份名单里最高可至大司马、大将军、三公,最低也达到安、镇将军,就算算上文帝时期的抚军、上军、征东,在官品列表也都是二品。所以根据品级列表来看,应当是在一品到三品之间才会设有军师。

2、在军府内担任军师的这帮人之前的职务都有什么特点?
担任过侍中的有:辛毗、杜袭、赵俨、卫瓘、傅祗
担任过尚书的有:裴潜、杜袭、赵俨、刘寔、王戎(尚书,仆射)、曹馥
担任过河南尹的有:裴潜、杜预、傅祗(未拜)
这个特点证实军师选用均出自于朝廷和京畿长官(《傅子》: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畿,兼古六乡六遂之士),侍中的特点上面已经提到过,为天子近臣。而东汉后事归台阁,尚书权重,也多为名臣。由此可见魏晋时期的军师由朝廷委派入军中并非属官,而且也并非简单的监军之职。因为在东汉时,诸将军多不常置,皆临战而设,战后则罢。到魏晋时正逢战乱之际,包括魏国大将军、大司马都要领兵外出,地方也有征、镇、安等将军驻守,所以朝廷为了掌控军队,需要在军中声扬朝廷之威,以镇将帅之心,做到出师而有名,所以特选此类朝廷名臣担任军师。此外《赵俨传》:初,俨与同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云。
除了陈群和曹丕交好,为镇军大将军外,其它三人均曾担任侍中、尚书,也都被外放为军师,尤其是在明帝时期辛、杜、赵依然还被外任为军师,这就表明颍川士人于魏文、明时期多为朝廷之表。

最后总结:军师的发展从东汉初的君王本州郡有名望的士人、豪强(方望、韩歆),到汉末变为军阀根据地士人的名望(卢植、荀攸等),后曹操为了扩大霸府权、名,增置四军师(荀攸、钟繇等),又保留了从军作战的军师,选用皆为征战所向州郡的士人(华歆、成公英)。曹丕称帝后,为了增强朝廷在地方军中威望、加强中央集权,开始任用朝廷腹心所在的近臣、名守为大将的军师(徐邈、辛毗、赵俨),后面曹叡到西晋选用军师标准与曹丕时雷同(其中辛毗、赵俨又在曹叡时担任过军师,与颍川有特别的关系)。

楼主 風定軒窗飛豹腳  发布于 2019-06-21 08:48:00 +0800 CST  

楼主:風定軒窗飛豹腳

字数:13135

发表时间:2019-06-21 16: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12:26:00 +0800 CST

评论数:1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