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遂曹操的关中之战

一楼说明:
一、这个帖子会拖的很久。最近很懒。
二、很可能歪楼歪到我不想填坑。
三、主要是我自己想歪。
四、这贴属于想到哪写到哪,没提纲没规划,没准还没结尾。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1-26 23:09:00 +0800 CST  
先扯几句观念。


以统一为目标的人会不会同意在自己有能力征讨的范围内出现不受自己控制的势力?


天朝貌似一直以“一大统”为基点。统一的观点是根深蒂固的。


从西汉初期,从刘邦打倒项羽名义上统一开始,就逐步弄死异姓王,向实际统一前进,文帝开始着手安排削藩,景帝的七国,武帝的推恩,都是进行实质性的统一。


可以说任何一个有志统治者,统一都是前进方向。


和平是战争的红利……
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其实政治是战争的延续。
所谓政治得不到的用战争手段得到,其实是战争手段得不到的用政治手段得到。
政治手段的到,多多少少会有妥协在里面,然而用战争得到,才是实实在在握在手里。
天朝自古就是如果我能打服你,我凭什么还要跟你妥协?



发动战争与否,不在道义,不在强弱,而在所得与代价是否合理。哪怕不对等,只要合理,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一样会发动战争。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1-26 23:26:00 +0800 CST  
汉末,皇权旁落,群雄割据。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存活到最后,即使分裂百年,最后在“统一”的观念下,西晋还是统一了,也就是说,在天朝的观点里,统一是必然的,即使一代人完成不了,也往统一方向走。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总说鲁肃提出三分天下,然而最后一句“建号地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又有几人重视?三分天下就真的打算止步三分?




割据与妥协
张鲁【汉末,力不能征,遂就宠鲁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贡献而已。】
是不是作乱后接受朝廷封赐,就是被朝廷认可?就是朝廷允许你割据?
显然不是。
此时力不能征,当有余力的时候还会留你?
大魏吴王被讨了多少次?


还是最初的观点,任何一个有志的统治者都不会让自己的领地内出现不受自己控制的割据势力。


所以,昨日的妥协是必然的,因为我无力控制,今天的征讨也是必然的,因为我缓过劲来了。


围而后降杀无赦。投降?造反的时候干嘛去了?你投降后留着你是你还有留下的价值,杀了是明正典刑。


叛一次或许是形势所迫,态度好而且还有用,的确会宽大。降后再叛,还想再降?那就有点意思了。究竟是你白痴还是你把别人当白痴?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1-27 00:02:00 +0800 CST  
凉州祸乱
若说百年羌乱这是夸张,不过几十年还是有的,即使段颎最后号称彻底解决,也是余波不止。
威风八面的凉州三明,在官场上终于见识到另外一种谋略,一种吃人不吐骨头的谋略。皇甫规和张奂黯然出局,段颎终于抱起宦官大腿弄个身败名裂。


凉州内乱,与神奇的凉州刺史是分不开的。
历数数位凉州刺史,除了耿鄙还算正常,其他的都是神人。
梁鹄,一个汉末数一数二的书法家,一辈子除了写字,也不会别的了,让这种人在天下匪乱最重的凉州当刺史,的确不负众望的让凉州更乱了。
左昌,一个上任就贪污军费千万的神人。
宋枭,大神啊~~~~~一个上任就号称要让凉州家家抄写《孝经》,这样就可以平息祸乱……名士高人的思维通常与正常人不在一个维度,这个可以理解。


遥想当年韩遂还是个上书何进要诛宦官的有志青年。结果回家就卷入了一场反叛,自此犹如上瘾一样的干着造反这个刺激的工作。
从北宫伯玉到王国,然后自立。韩遂在造反上已经是轻车熟路,凉州造反界的老大,韩遂可以说是一览众山小,不过此时凉州造反界又冉冉升起一颗新星,以惊人的速度直逼老大韩遂,那就是马腾。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1-27 13:19:00 +0800 CST  
马腾崛起
马腾出身也是苦孩子,靠砍柴为生,伏波将军之后,这个头衔貌似无法让他当饭吃。
不过身在乱世,身体强壮就是本钱,应征入伍,讨贼有功受刺史赏识,当上军司马。
刺史耿鄙,前面也说了,在凉州刺史中算是少有的正常人,但正常人只是说他做事正常,而不是说他是合格的刺史。信任奸吏,纵容治中程球,搞的天怒人怨,是他一大功绩。


凉州刺史耿鄙有没有将军号,是不是有将军府。史料没说,不过看马腾官职能看出一二。
一、马腾为耿鄙军司马,军司马这个职务不是常规州武官,而是将军属官。
二、《通典》载:马腾因功迁偏将军。如果此记载属实,假如耿鄙没有将军号,属下反而是偏将军,那就有点搞笑了。
另外,凉州是匪乱高发地,刺史权重于它州,并不意外。
所以虽然没有史料没有说明耿鄙是不是有军府,但个人倾向是有。


中平四年四月,发生了一件意外,使马腾对自己的命运,终于有了选择权。


凉州刺史耿鄙集合六郡兵力,讨王国韩遂等。前锋失利,陇西太守李相如和凉州别驾反,杀刺史耿鄙。


摆在马腾前面两条路,一条是拥兵固守,等朝廷诏令。另一条,就是跟风造反。马腾果断的选择了后者。
【鄙司马扶风马腾,亦拥兵反叛】


马腾选择对吗?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过马腾的眼力决断是不可小觑的,因为马腾在选择命运的时候基本上就没错过……当然这是后话。


不过仔细想想,马腾能通过奸吏程球,在州里混到军司马,虽然军司马非州职,但耿鄙要从州里选将,还是会通过本职就是选属州吏的治中程球,毕竟他最信任程球。
第二,军司马是要职,如果那后世来比,就是费祎、魏延的职务。别驾虽然州职最大,但跟军职还是有差别的。军队哗变,军司马马腾丝毫不知情,貌似也有点说不过去吧。


所以此次叛乱刺杀太守耿鄙,虽然马腾没有直接动手,但瓜田李下,想脱干系是不可能了。马腾如此痛快的造反,看来也知道点内情,而且即使马腾不造反,追查责任,是否会被牵连也是未知,最关键的是马腾即使不造反,也没更好的前途,朝廷不会让马腾当凉州刺史。很有可能还是下任凉州刺史的军司马。


造反,反正朝廷对凉州匪患有心无力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反正在官也没多大前途。反正我手里有兵。反正……。造反的理由要多少有多少。


只是……想洗白就没那么容易了,不过这不是马腾这时候所考虑的。


而韩遂看这个新人,估计会有一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觉……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1-29 18:13:00 +0800 CST  
无神论
自古对宗教的态度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自古对神仙妖怪的态度大体也这样。
其实对什么都可以是这态度。


先贤有个比喻:《把梳子卖给和尚》这个故事,信的人是蝉,不信的人是螳螂,不信还宣传这个的是黄雀。
这个比喻我很认同,也很容易衍生其他比喻。
信法律的是顺民,不信法律的是刁民,不信法律还宣传法律的是统治者……
有原则的在被统治,没原则的在造反,自己没原则还要别人有原则的在治国……


皇权也一样,信的人在尽忠,不信的人在造反,不信还宣扬的在执政。




韩遂马腾等人显然是不信的那一类人。
无论干什么,要想比别人干的好都需要有敏锐的前瞻性,比别人多往前看一步。
造反也一样。
韩遂屹立不倒,马腾迅速做大,都是这个原因。
政治投机,对这个的要求又大了一步。
政治投机的理念就是:站在强者一边,这个强者是不是皇帝无所谓。
然而习惯政治投机的人,最终总会出现点问题,原因是:无论你怎么站在强者一边,你都不是强者。
树与藤的关系。
三国里政治投机的人不计其数,最终功成身退的人寥寥无几,最经典的由藤变树是刘备。


韩遂在干掉王国后,眼光就已经不在凉州了。
流寇始终是流寇,虽然自己在金城还有根据地,但始终是因为朝廷无力征讨才得以生存。
韩遂马腾等人也明白,自己作为藤的生长已经到瓶颈了,如果没有大树是很难往高了发展的。


第一颗大树董卓。
【初,董卓入关,说韩遂、马腾共图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起兵倚卓。】
董卓入京前,就跟韩遂等人打好招呼,不过边章韩遂并没立刻跟随董卓进京,因为前途未明,直到看见董卓在朝中各种威风,才写信投靠。
兴高采烈的来了结果,董卓被王允砍了……


第二颗大树李傕。
人都来了,总不能空手回去吧。
【遂屯郿,腾屯鄠。】
【韩遂、马腾等降,率众诣长安。以遂为镇西将军,遣还凉州,腾征西将军,屯郿。】
李傕新官上任就要解决韩遂马腾的问题,还好董卓死前把该铺垫的都铺垫好了。


其实此时的西凉叛匪们,对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思考了。韩遂一直屯凉州金城附近,马腾则屯在汧、陇之间也就是陈仓以西至陇山附近。日后杨秋战败跑到安定,估计他的地盘在安定。能乱不能治,这就注定凉州诸豪们最多只能为藤不能成树。


此时韩遂对现状尚无不满,而马腾却想得到更多。
【兴平元年,马腾从陇右来朝,进屯霸桥。】
【马腾等私求不获,腾怒,以益州牧刘焉宗室大臣,遣使招引,欲共诛傕等。】
双方就这么对峙起来。
韩遂坐不住了,好歹他也是老大,于是从金城赶来劝和,结果发现形势对己方有利,就果断加入对峙行列。
【韩遂率众来,欲和傕、腾,既而复与腾合。】
其实从实力对比上看,韩遂马腾是占优势的,不仅有自己的部队,刘焉也派人支援,朝廷内部也跑来几个路人甲,神马凉州刺史种邵、中郎将杜廪、侍中马宇。加上刘焉的儿子左中郎将刘范率领的五千叟兵。实力可以让李傕头疼很久。
可惜,兵败如山。
【任申,腾、遂勒兵屯平乐观,将图长安。傕使樊稠、郭汜及兄子李利击腾、遂,破之,邵、范等皆死,斩首万余级。遂西走,稠追之,遂谓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本所争者非私怨,王家事耳。与足下州里人,虽小有违,要当大同,欲相与善语,而不意后不可复。”乃交马共语,良久别去。】
韩遂的口才也是不错的,朝廷里无数火药桶,就差一火星。韩遂的这几句话,可以说点燃炸药的引信。
此次与朝廷翻脸,凉州叛匪们,虽败,却发现关中朝廷的实力,日趋衰退。果不其然,没过几天,朝廷诏令又下来了,还是安抚。把外强中干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羌将军。】


第三颗大树曹操
建安二年,朝廷在曹操的主持下,让谒者仆射裴茂督三辅诸军讨李傕。其中韩遂马腾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韩遂马腾,在这个重要时刻果断站在曹操了一边。

【建安三年,遣谒者裴茂诏关中诸将中郎将段煨等讨李傕,夷三族。】
【献帝起居注曰“传傕首到许,有诏高悬之”也。】
【郭汜为其将伍习所袭,死于郿。】
【胡才、李乐留河东,才为怨家所杀,乐病死。】
关中换了主人。
此时,西凉叛匪们终于攀附到一颗真正的大树。
只是……这颗大树尚在树苗阶段……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02 18:32:00 +0800 CST  
不打提纲果然容易漏
李傕郭汜在兴平元年做了个决定,这个决定对韩遂来说,是个打击。
【兴平元年夏六月丙子,分凉州河西四郡为痈州。】
【诏以陈留人邯郸商为雍州刺史,别典四郡。】


其实这也是韩遂自己能力问题,势与度的平衡,韩遂没有掌握好。
如果韩遂在当年,不跟马腾一起闹事,坚决做个和事老,两家退兵后,向李傕求这个雍州刺史,李傕不会不卖这个面子。
如果韩遂有了这个雍州刺史,可以合理合法插手金城、酒泉、炖煌、张掖四郡的税收、军事、民生。整合四郡的羌胡及其他叛匪。形成韩遂一家独大的格局。再往后下武威、安定、汉阳。彻底割据凉州。最后找机会进关中。完成由藤向树的转变。


其实即使没有这个合法的雍州刺史做跳板,韩遂完全可能自己纵横兼并。可惜韩遂并没有这份器量。马腾也没有,西凉叛匪们都没有,所以藤最终还是藤。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02 22:06:00 +0800 CST  
人生在世难免要脱几次鞋。


向某些势力妥协来换取一定利益,这个是创业阶段最常做的事。妥协阶段又称厚积阶段,不过不是什么人都会薄发的。貌似两宋就厚积到死……


人们处理问题,总会有先后顺序。这个顺序大体是依据:一、紧迫程度。二、重要程度。三、致命程度。这三方面综合数值来决定的。紧迫程度指剩余时间多少,重要程度指损失多少,致命程度指是否还有未来。……当你需要处理的问题越严重,需要妥协的地方就越多,当你要处理即紧迫又重要还影响未来的问题的时候,那你会向除此之外的所有问题妥协。因为这是你唯一选择。


曹操也经常妥协,早年向袁绍妥协,之后向臧霸妥协,又跟韩、马妥协,最后还跟孙权妥协一把。只是这些妥协在日后全连本带利全收了回来。曹老板可谓是创业路上妥协的典范。


建安三年,曹操借各种势力平定关中后,韩遂马腾回西凉,此时曹操正在跟张绣吕布交手,也没多余的实力,驻守关中,关中属于半放任状态。究其根本,主因还是关中基本上没人了……


造反界的韩遂和马腾,一个当前老大,一个未来之星,在某个节点必然会碰撞一下的。
马腾要前进,韩遂要捍卫荣誉。于是刚刚有点洗白的西凉叛匪们终于内讧起来。马腾不愧是进步最快,自身实力没的说,直接把韩遂打退了,韩遂不愧是老大,手下兄弟多,直接一个反击把马腾打出凉州。其中有个插曲,马腾有个很猛的儿子,韩遂也有个很猛的部将,于是火花啊~~~
【《魏略》曰:阎行,金城人也,后名艳,字彦明。少有健名,始为小将,随韩约。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
英勇的马超就这么成了阎行的背景。


建安四年,当马腾韩遂从凉州闹到关中的时候,关中来了个客人,要出使西蜀的卫觊,因道路不通只能滞留长安。目睹了,关中乱相,于是给荀彧写了封信,大意就是:流民朝廷不管,就会流入军阀当私兵。派个司隶校尉管理流民回归,这样能限制军阀扩张,并增强郡县实力。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不过把这个建议修改了。
因为曹操做了一个没有第二选项的选择题,题目是:动用所有能量对付()。A袁绍。
此时袁绍已经收拾掉公孙瓒,已经着手准备南下。曹操没有精力与实力,整理关中。……
妥协是不可避免的了。
钟繇在当年成为司隶校尉,首要任务不是治理流民也不是约束流寇,而是确保凉州流寇们不站在袁绍一边。后世只能从一些边角记载推测,钟繇是如何让关中军阀保持中立的,从记载来看,卫觊尚且滞留长安,而钟繇直接司隶校尉治弘农,也就是说,钟繇上任直接把关中割让给凉州军阀,相比袁绍用嘴糊弄张绣,曹操可是直接划地而治。韩遂马腾等人,用鼻子也能决定站在谁一边。
瓜分关中之后,凉州流寇们之间的摩擦也就容易调解了,互相卖钟繇一个面子,也就不打了。遣子入仕,钟繇的阶段性最大成果。确定依附的正式标志之一。不过,终归这也只是一个姿态。


袁曹官渡之战,关中诸将们,虽然买曹操胜,却没有为曹操真出一分力,究其原因还是曹操实力不如袁绍,无法看清袁曹到底谁最后能胜,或者说支持弱者,让关东继续乱下去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然而,官渡,仓亭两战之后,袁绍病死,袁氏大厦四分五裂,轰然倒地,二袁为了遗产,争斗不止。关中诸将不禁暗叹,买弱不过是制衡关东,如今反而成了胜盘,当下二袁弱势难道要易帜,转而支持二袁?


建安七年,命运的十字路口又一次摆在关中诸将面前,曹操攻黎阳,袁尚遣郭援、高干入河东,行围魏救赵之策。与此同时平阳匈奴单于作乱。
犹豫啊……
此前关中诸将一直暗通袁氏,在曹、袁之间摇摆。
这时候傅干站出来了,给马腾提了个醒:您要是还想两头观望,您就是自寻死路了,袁曹一旦分出胜负,胜的一方肯定会责怪您“不助”,这样您就是下一个要挂的人了。不如这时候选一个比较有前途的,您看此时袁氏在道义和实力上都远不如曹操,现在不过曹操没精力管理这块,您要是帮曹操把袁尚这次进攻打退,曹操必然会看重您。
马腾于是下定决心站在曹操一边。
张既带着马超和韩遂的援军,直奔河东。解了平阳之围,干掉了郭援,高干和作乱的匈奴单于投降。 此战过后,曹操拜马腾征南将军,韩遂征西将军,并开府。韩遂马腾又一次在官职上平起平坐。


此战单从结果很难还原确切战况,最大疑点就是:决战地点。
从文字上看无论是《钟繇传》还是《张既传》乃至《马超传》中记载,决战地点都是平阳。然而《贾逵传》中的记载则有另一种可能,
【初,逵过皮氏,曰:“争地先据者胜。”及围怎,知不免,乃使人间行送印绶归郡,且曰“急据皮氏”。援既并绛众,将进兵。逵恐其先得皮氏,乃以他计疑援谋人祝奥,援由是留七日。郡从逵言,故得无败。】
贾逵守绛邑,位于平阳正南,汾河以东,皮氏,位于绛邑正西,汾河以北。郭援的进攻是沿着汾水打下绛邑,然后向西,北渡汾水进攻皮氏,失败。最关键的是在进攻绛邑的时候【逵坚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有这么一条记载,显然匈奴单于很可能没在平阳,也就是说,渡河进攻皮氏,有可能是这场战役的决战地点。
不过此战马超庞德的勇猛固然很好,然而钟繇的借刀杀人才是最大亮点。不仅断袁尚一臂,还巩固了关中诸将与曹操的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此刻关中诸将与曹操的关系终于进入良性循环里,在之后的几年里,关中诸将不仅【北备胡寇,东备白骑】还在建安十年,帮助曹操平定河东卫固的叛乱。曹操也在这其间封马腾为前将军,要重点说明一下,从初平年间,韩遂和马腾的官职镇西、征西就在一个等级,日后的安狄、安羌,再往后的征南、征西。《典略》中主要记载的是马腾马超父子,所以没有记载韩遂的官职。但根据以往的情况韩遂此刻应该同样晋升为四方将军,很可能是后将军。


然而蜜月终有结束那一天,建安十一年春曹操平定高干后,彻底平定河北。昔日的树苗已经长大,另一场大戏,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序幕。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10 00:35:00 +0800 CST  
题外话,这次的更新,感觉内容有点太急了。如果写的平缓一点,细一点,可能效果更好。不过,在比较正规的贴子里用废话凑数,显然不是我的特长。所以大家凑活看吧。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10 00:49:00 +0800 CST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生变。所谓的“量变到质变”也是这个道理,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破瓶颈转为质变。不过放在人类这种有脑子的生物上,量变到质变就不再如公式一样了,出现了主动质变与被动质变,主动质变是当人类在某一方面发展为到瓶颈而只是看到瓶颈或在说只是预测到瓶颈而提起发起变化,被动则是如公式般发展到瓶颈被动的发生质变。不过主动求变的效果不如被动质变,因为主动求变而变,并没有达到瓶颈,也就是根基不稳,这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成功转变,也不会比被动质变的根基牢固。不过主动求变会在新领域比被动质变多一些准备和时间优势。
时机
时间与机会,时间一去不复返,机会一去不复返,不过时间不会停,机会也不会停止出现。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同样的机会,在不同的时间后果不同,不同的机会,在同一个时间出现不选择好后果更严重。


建安十一年,发生了一件事,一件当时谁也想不到会如此重要的事。那就是:武威太守张猛因私怨杀雍州刺史邯郸商。
擅杀朝廷命官是谋逆大罪。然而在之后4年里却没惊起任何波澜,这个结果估计张猛都没想到。原因其实不难分析:
一、雍州的设立,是李傕郭汜时期的事,对曹操而言,无所谓,凉州绝远在当时朝廷的实际控制之外的,中间又隔着关中,就是张猛当皇帝,对曹操而言也是无所谓的。
二、凉州的分裂割据一直存在,宋建第一个吃了螃蟹,韩遂又横行多年,可以说各郡有各郡自己的势力。
三、韩遂和马腾的冷战,令他们无力做其他事。

冷战是一个比拼耐力的战斗,作为老大的韩遂虽然被“张猛杀邯郸商”一事,小小的刺激了一下,然而实在无法无视马腾的存在而去解决张猛。
冷战期间最被动的就是马腾,关中众将中实力是坐二望一的,然而又实在无法取代韩遂,继续东进又没有空间,曹操已经解决北方,实力已然不是马腾可以对付的了。东无空间,西无退路,虽然有一定实力但被吞并或消灭只是时间问题,此时马腾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于是马腾主动求变了。


建安十三年,马腾做了个重大决定。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
【曹操将征荆州,而马腾等分据关中。曹操复遣议郎参钟繇军事张既喻腾等,令释部曲求还。腾已许之而更犹豫,既恐为变,乃移诸县促储偫,二千石郊迎。腾不得已,发东。太祖表腾为卫尉,子超为将军,统其众。】
【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於是徵为卫尉,以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徵为卫尉,腾自见年老,遂入宿卫。】
马腾向曹操投降了……
这个炸弹一下把韩遂炸晕了,把关中诸将炸晕了,把一切相关人员都炸晕了。
既然无法做强者,就要做强者身边的人,马腾把藤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既然没有出路,那就不要出路,投降还是可以做到的。
与其等着被韩遂吞并被曹操消灭,还不如给自己找另一条路。
韩遂还是曹操?
好歹韩遂跟自己也有杀妻杀子的大仇,虽然看在钟繇的面子不在争斗,但要投降韩遂是绝不可能的,那就只剩曹操了。

建安十三年的曹操已经不是建安四年那个四面楚歌的曹操了,北征乌丸刚回来的新科大汉丞相,带着乌桓骑兵秣兵历马的看着周边。
曹操要打荆州了,然而担心关中,毕竟那帮人干出什么都不意外。于是就做足威势然后写信让韩遂马腾等人来朝,虽然不知信中内容,不过大概其也能猜出一二……”嗨、伙计、我已经在考虑下一个对手了“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马腾来说,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身为大汉丞相的曹操,解决了荆州,还需要自己投降吗?即使需要到那时候再投降,自己的剩余价值还有多少?
投降也是要选时机的,马腾已经错过在官渡表忠心的机会,虽然在郭援、张固两次战斗中帮过曹操,但也只属于锦上添花,在马腾前面有两个例子,建安三年,臧霸投降曹操了,结果在之后的官渡大表忠心,平河北后又主动遣自己家眷和手下家眷入邺。现在臧霸在青徐可谓风生水起。另一个例子张燕,曹操平河北之后带着部下投降,现在也是安安稳稳。
马腾在某种程度上比不了臧霸和张燕,这两人都是一方老大,他们的投降,能替曹操解决实际问题,而马腾只是关中老二,最多起个示范作用。第二,时间上,马腾已经落后太多了,曹操已经过了需要雪中送炭的阶段了,马腾已经错过了很多必要的表忠心的机会。


十二月,带着无奈与遗憾,马腾上路了。张既为了不让马腾后悔,给足了马腾面子,让沿途太守大摆仪仗。宗族二百人入邺,马腾马休马铁到许昌当官。相当大的手笔,不过马腾也留了马超在关中典旧部,作为自己的保障。
留马超这是自保手段,与信不信任没多大关系。就像诸曹诸夏侯单独领兵时,监军护军一应俱全,这不是曹操不信任这些人,而是必要手段。在投降的初级阶段,留个后手以自保是人之常情,曹操也明白。既然马腾人都到了,这些自保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逐步取消。


马腾的投降对韩遂来说是个不小的震动,韩遂突然间失去了潜在竞争对手,虽然韩遂的权威确实加大了,但同样把韩遂逼到了绝路,昔日宋建吃了第一个自立的螃蟹,今日马腾吃了第一个投降的螃蟹。关中诸将看到了造反之外的一条路。韩遂必须要有所防备了。


马腾的投降使韩遂没有了后顾之忧,解决张猛这个擅杀刺史的人,终于在韩遂的规划表里出现了,然而韩遂还不敢动,因为他不确定曹操的意思。




建安十四年,韩遂派阎行去向曹操示好,曹操让阎行给韩遂带了封信,大意就是:当年你造反的原因,我知道了,过去的事就过去了,现在只要你投降,一切从优。……曹操的条件打动阎行,阎行不仅把自己家属送往邺城,还极力劝说韩遂投降。不过韩遂毕竟是当了半辈子老大,就算不想投降,也不能把话说死,“过几年在说吧”这个是很好的借口,毕竟马腾日后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建安十五年,观察了一年的韩遂终于要有动作了。此时曹操经历了十三年赤壁十四年巢湖的双线失利,威势大跌。韩遂认为此时曹操必然无力对付自己,于是,西伐张猛,一统雍凉,既然错过了上次一统雍凉的机会,这次就不会在放过。用既成事实的方式割据雍凉然而整合关中诸将,由藤变树,再伺机东进。韩遂的设想很好,执行起来难度也是不高。但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建安三年的曹操了……


曹操,全据青、幽、冀、并、徐、兖、豫、七州,司州、荆州、扬州各有一部分。此时从实力上说已经是二分天下,一分是曹操一分是其他了。会眼看着自己的附庸韩遂一步一步变强变大?投降曹操的有三种模式,一是臧霸,完全信任的委任,二是张燕,踏踏实实养老,三是马腾,自己来朝留子在外以自保。
曹操有没有实力,直接消灭关中诸将?有,但没做的原因就是得不偿失,如果能启用马腾模式解决关中,最终无论是转变成张燕模式还是臧霸模式都是最好的结果,省心省力。
然而韩遂的举动,令曹操不得不把解决关中诸将这个议题放在桌面上,因为曹操也明白韩遂讨伐张猛,只是开始,之后就不可避免的走上自立的道路。


关中诸将的未来钟繇卫觊各执一词,然而卫觊的分量显然不如钟繇,最终曹操选择了钟繇的计划。钟繇的计划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从其他史料来看不外乎这两点,一、利用韩遂不在。二、利用马超。至于钟繇的目标是诸将还是韩遂,不好说。原因在于韩遂已经遣子入仕而且是两次,“外讬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很可能针对的是没有送人质的诸将。至于马超所说:钟繇要我对付将军。很可能是夸大进而逼韩遂反曹。
钟繇的计划,很有可能是这样:趁韩遂不在,利用马超做内应,控制关中未送质子的诸将,进而剪断韩遂羽翼,在关中站稳后,逼韩遂就范。
如果顺利的话,韩遂在羽翼尽失,又有人质在朝的情况下,投降几率是很大的。


建安十五年,韩遂西讨张猛这颗火星点燃了叫钟繇的引线,引爆了叫关中的火药桶。


建安十六年,司隶校尉钟繇三千兵马入关中。……


关中大戏正式上演。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16 17:36:00 +0800 CST  
码点相关记载顺便写个小结
【十五年,将军韩遂自上讨张猛,猛发兵遣军东拒。其吏民畏遂,乃反共攻猛。】
【阎行为韩遂所使诣太祖,太祖厚遇之,表拜犍为太守。行因请令其父入宿卫,西还见约,宣太祖教云:“谢文约:卿始起兵时,自有所逼,我所具明也。当早来,共匡辅国朝。”行因谓约曰:“行亦为将军,兴军以来三十馀年,民兵疲瘁,所处又狭,宜早自附。是以前在邺,自启当令老父诣京师,诚谓将军亦宜遣一子,以示丹赤。”约曰:“且可复观望数岁中!”后遂遣其子,与行父母俱东。】
【司隶校尉锺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讬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太祖使荀彧问卫觊,觊以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若以兵入关中,当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


马腾投降曹操这个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一、改变了关中格局。
二、改变了曹操对外方针。
三、改变了曹操的战略规划。


本来关中双头政治,突然韩遂独大,使韩遂又有了扩展空间。
本来曹操对关中诸将不抱希望,突然马腾投降,使得曹操认为马腾模式,也是可选择的。
本来曹操在利益平衡上,江东和关中的价值,明显关中更高,马腾模式的出现使得曹操觉得关中其他将领也可能效仿马腾,于是首要战略目标就只能是江东了。


马腾这次求变,选择的时机,是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效果也很好,虽不能跟臧霸比,但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16 21:34:00 +0800 CST  
意外
意外有好有坏,最好的意外自己和周围人都受益,最坏的意外自己和周围人都受害。
不过,好的意外远不如坏的意外影响深远,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只要不出意外就可以了。
预测
为了不出意外,或者少出意外,人们总是会预测一些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做到准备周全以防止意外,但人们不会去准备极端几率下才会出现意外的准备。
比如:人们走在马路上不会因为前方有可能掉下一颗陨石正好砸到自己,而在马路上走之字形。
能预测意外的人,其实可有可无,真正可贵的是出现意外后解决意外的人。
预测意外,说白了就是事前泼冷水,把各种可能不管几率大小都说一遍,这种人其实很好当。
困难的是明知前面已经出现各种困难,计划已经无法进行的时候,克服困难,摆脱困局。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人种龙凤。




回顾一下,马腾与韩遂的关系……
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死仇。
关中诸将大多数都是从凉州来的,跟随韩遂为寇多年。
马腾让韩遂压了半辈子。
发生冲突的时候,又被韩遂杀了妻儿,此时诸将是韩遂的帮凶。
马超在冲突中也差点让阎行打死。
虽然后来不冲突了,但说解开这些死仇,是不可能的。


马腾也造了二十多年反了,在军事能力上还是自信不比韩遂差的,可总比不过韩遂,虽然官职一样,但就是千年老二。现在马腾终于走在韩遂前面了,第一个投降了曹操……


马腾的眼光不错,选择个紧要关口,投降了曹操,三年来,马腾一直和曹操维持相互保持距离的关系,双方都无法进一步相互信任,究其原因就是马腾在投降之后,没有为曹操出一次力,甚至还在关中保留相当大的一部分实力,这是曹操放心不下马腾的最根本原因。马腾也看出曹操无法完全相信自己所以更不敢轻意让马超进京。于是本来良性循环,却因为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导致有些陷入恶性循环……


建安十五年,韩遂征讨张猛,使得曹操必须着手解决关中问题。马腾的机会来了……
只要帮助曹操让关中诸将投降。
不仅是向曹操表忠心的绝佳良机————提升相互之间的信任度。
也是向韩遂报杀妻杀子之仇的绝佳良机————让马超找个机会弄死韩遂也不是不可能。
也是超过韩遂确立自己在关中诸将中老大地位的绝佳良机。————即使韩遂也跟着诸将一起投降,也会屈居马腾之下。


在马腾眼里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一切一切都是那么轻松自如,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幸福完美,美好的未来正在向他招手……


在韩遂及关中诸将眼里,马家从马腾到马超无疑都是叛徒……虽然马腾在的时候,和韩遂争斗,跟其他人也不和谐,但还算是共同进退铁板一块。此刻马腾投降曹操,留马超在关中,诸将看马超的眼神就颇有几分奸细的味道了……
马超的作用是保证马腾在曹操那里的安全,只要曹操动马腾,马超就造反……换句话说,只要曹操不动马腾,马超就没有造反的理由,甚至没有反对曹操的理由。因为马腾和曹操已经处在一个共同利益圈内了,是同一条战线上的人。
关中诸将不是傻子,马腾已经投降,只要曹操和马腾互相信任后,马超跟过去是板上钉钉的事。也就是说马超在关中不仅是马腾的代言人,还有可能是曹操的助力……
接近冰点的信任度,马超不是傻子,也应该能看出来……


这一切都在钟繇的预算内……
多年的司隶校尉生涯,看透了马家与诸将的关系,也看到诸将见脆弱的信任。这也是钟繇自信能成功的原因。


曹操此时装作要东征。钟繇入关,夏侯渊为后继,关内有马超做内应。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中……


意外出现了……


马超没有按钟繇的计划行事,反而把钟繇的计划泄露给关中诸将……
关中诸将傻了……
钟繇傻了……
曹操傻了……
马腾更傻了……


韩遂从武威回来也傻了……自己怎么又莫名其妙的造反了?阎行在旁边还在做最后的劝说,而马超这边却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语【前锺司隶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能说出这段霸气值爆表的话,估计从古至今也没有多少人……
韩遂见阎行还在劝自己就说:“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显然是下决心要反了。
至于韩遂有没有把马超的话放在心上,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说说马超为何要认韩遂做义父,很显然,因为马腾在曹操那里当官。如果想要关中诸将接受一个父亲在曹操那里做官的人,并且认可他是诸将中第二把交椅。自己不向韩遂大表忠心,并且当众宣布自己放弃老爹是不行的。不过话又说回来,马超连亲爹都能放弃,即使韩遂答应做他干爹,韩遂又真能信任他吗?


韩遂意料之中的被推举成首领主持这次叛乱。
这次叛乱规模很大,关中诸郡县有不少响应的,其实不响应也没办法,曹操控制不了关中,不响应除了等死也没别的选择了。弘农太守严干也只能尽最大努力分散居民避祸,河东的程银、侯选、李堪,之前就聚众闹事,这次也趁乱与韩遂等汇合,想投机一把。


曹操的部署:
一、钟繇和夏侯渊汇合。
二、调徐晃奔赴河东安抚。徐晃是河东人。
三、调曹仁北上至潼关阻挡关中诸将。
四、曹操亲赴西线,留门下督徐宣为左护军,督诸军从东线撤退。


建安十六年秋七月曹操亲临关中。


此时演员们已经全上台了……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21 01:06:00 +0800 CST  
码些史料并小结
【会(韩)约西讨张猛,留(阎)行守旧营,而马超等结反谋,举约为都督。及约还,超谓约曰:“前锺司隶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行谏约,不欲令与超合。约谓行曰:“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典略》曰:建安十六年,超与关中诸将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同据河、潼,建列营陈。】
【时又有程银、侯选、李堪,皆河东人也,兴平之乱,各有众千馀家。建安十六年,并与马超合。】
【韩遂、马超之叛也,弘农、冯翊多举县邑以应之。河东虽与贼接,民无异心。】
【韩遂、马超等反关右,遣横野将军徐晃屯汾阴以抚河东,赐牛酒,令上先人墓。】
【门下督徐宣从征到寿春。会马超作乱,大军西征,太祖见官属曰:“今当远征,而此方未定,以为后忧,宜得清公大德以镇统之。”乃以宣为左护军,留统诸军。】
【会以建策捕高干,又追录前讨郭援功,封武乡侯,迁弘农太守。及马超反,(严)干郡近超,民人分散。】
【太祖征马超,至弘农,曰“此西道之要”,以议郎贾逵领弘农太守。召见计事,大悦之,谓左右曰:“使天下二千石悉如贾逵,吾何忧?”】


没有码全,一些无关大局的记载没有写上。
其实这次就是一个表忠心的事件。
曹操征关中
马腾要向曹操表忠心,出卖的是关中诸将, 其实从马腾投降的那一天起就已经站在关中诸将的对立面了,这次也谈不上出卖。
马超要向韩遂表忠心,出卖的是老爹马腾和宗族近二百人……
区别在于,马腾的做法是按部就班脚踏实地,而马超则是全部建立在自己一厢情愿上。
最关键的就是马腾马超所付出的代价不同。


最后
马超认韩遂做义父是不是认杀母仇人做父,这个不一定,虽然韩遂杀了马腾的妻儿,但马超字孟起,有很大可能是庶出,不是马腾之妻的儿子。所以韩遂杀的大概不是马超亲生母亲。
不过~~~~这种事依旧只有马超做的出来,至少三国时期我没听说还有其他人会忍仇人为干爹……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21 11:51:00 +0800 CST  
决策
正确的决策是建立在正确的情报上的,至于正确的情报……那就只能赌了……
古代通讯不发达,斥候也没有望远镜,所以军营内的事,合格的主帅大体都知道,军营外十里,主帅估计也就知道十分之一,二十里之外知道二十分之一,百里之外知道百分之一……

自己知道的越少,对未知的就越疑惑,疑惑一多,神马多疑,恐惧,负面情绪就全来了……
先贤说的好:疑为间之根,所得不均,则疑;损失不等,则疑;责任不平,则疑;无故来拜,则疑;亲疏有别,则疑;主强客弱,客疑;客强主弱,主疑;主客均等,皆疑;有疑皆可间。
合战
不过是把所有手段用完,决定是否能扩大优势或是反败为胜的最后一招。


潼关
历史上第一次潼关之战打响了,至于潼关是谁建的,已经无法考证了。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天险关隘都不是绝对的,更像个系数,当在绝对的军事强度面前,即使加上系数也无法起到足够的作用。
两个战例
后魏孝昌三年,萧宝寅据关中,围冯翊未下,长孙稚等奉命讨之,至恒农,杨侃谓稚曰:潼关险要,守御己固,无所施其智勇,不如北取蒲阪,渡河而西,入其腹心,置兵死地,则华州之围,不战自解,潼关之守,必内顾而走。支节既解,长安可坐取也。稚从之,宝寅由是败散。
十三年,刘裕伐秦,前锋王镇恶自渑池径抵潼关,檀道济等自陕北渡河,攻蒲阪。秦主泓使姚绍督军五万守潼关,又遣兵救蒲阪。沈林子谓檀道济曰:蒲坂城坚兵多,未可猝拔,不如并力争潼关。若得之,蒲坂不攻自溃矣。从之。姚绍出战,大败。


任何既定方针都不是绝对的,潼关蒲坂一体,然而不是同时守住就万事无忧的。
不能苛求韩遂如何,就像不能苛求曹操在赤壁一样。


曹操与钟繇夏侯渊曹仁徐晃等人汇合了。
韩遂马超等关中诸将也逐渐聚齐了。
开始比拼战术了……


曹操起手式是声东击西。
盛兵陈于潼关,而北取蒲坂,并渡河于河西扎营。
韩遂起手式是趁火打劫。
徐晃等渡河之后势孤,直接让梁兴偷袭。曹操渡渭一半,让马超袭后。


【太祖至潼关,恐不得渡,召问横野将军徐晃。晃曰:“公盛兵於此,而贼不复别守蒲阪,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为军先置,以截其里,贼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作堑栅未成,贼梁兴夜将步骑五千馀人攻晃,晃击走之,太祖军得渡。】
【曹操与马超等夹关而军。操急持之,而潜遣徐晃、朱灵等夜渡蒲阪津,据河西为营。操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操乃得渡】
【曹操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校尉许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马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
【《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以上数条记载可以看出大概战役走势,简单的说就是:曹操的设想都实现了,韩遂的偷袭都失败了……
另有一条记载不得不分析一下……
【初,曹公军在蒲阪,欲西渡,马超谓韩遂曰:“宜於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遂曰:“可听令渡,蹙於河中,顾不快耶!”超计不得施。曹公闻之曰:“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一、“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从这里看,马超的设想就太过天真~~~~【曹操西征至蒲阪,与贼夹渭为军,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馀畜二十馀万斛。】现实远比马超的想法残酷,直到平关中也没见曹操缺粮,杜畿完美的供给了大军粮草。
二、曹操在蒲坂的时候,徐晃朱灵已经过河了,此时守渭北事倍而功半,原因很简单,渭北扎营,背靠渭水,主力在渭南,很容易因救援不及时,而被对方吃掉。所以马超这个想法同样很不妥。
三、马超的想法是打持久战,令曹操不战自退,而被韩遂否决,韩遂所谓“蹙於河中,顾不快耶”不论是不是半渡而击,其想法是以实战来打退曹操。
仔细分析一下形势与双方长处。
1、曹操的部队是个整体;关中是个松散的联盟。
2、曹操不怕久拖;关中诸将的凝聚力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则是未知。
3、关中诸将单从部队战斗力来说比曹操的部队要高。关东兵精,这也是曹操承认的。
4、关中诸将的单独执行战术能力,不如曹操手下将领。也就是将才程度不够。
综上所述,第三点依旧是马超的想法过于天真,韩遂从现实出发要与曹操进行实战的设想是没错的。
以上三点可以看出,马超在战略构想上是相当不成熟的,韩遂没有听他的是正确选择。至于曹操为什么这么说那就只有曹操自己知道了……毕竟曹操经常说“不喜的荆州,喜得蒯异度耳”这种很神奇的话,他说出什么都不意外。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26 23:51:00 +0800 CST  
小结一下
战役过程要是一次写完太长了。就分两段写。也许会是三段……


顺便解释一下松散联盟。
最简单的就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典型的松散联盟最后也因为某些问题而解散。关中诸将也是这样。或许在一开始会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一下,然而时间一长,就开始自我规划,如何在战斗中获得最大利益,以及如何让竞争对手受到重大损失,等等。


马超的驻守渭北,为什么是儿戏,就是因为马超不是基于现实而考虑的,在松散联盟里,让谁去渭北?去渭北驻守,相当于与大部队脱节,毕竟隔着渭水,这个任务已经接近于炮灰了。不会有人愿意去,如果关中诸将是个整体,那么在军令下,将军们不得不去,并且必须完成坚守任务。然而以松散联盟出现的关中诸将,军令的威力是没有那么大的,诸将执行起来效果也是打折扣的。韩遂没通过这个建议也是有原因的。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27 00:02:00 +0800 CST  
统帅的高下,取决于对战场过程的把控。在大致相互了解的情况下,如何把对手带到自己的节奏中,这是最能体现统帅等级的地方。当然还要看对手等级。
在统帅等级上韩遂虽然能看清自己优劣,但无法左右战局,只能逐步陷入曹操的节奏,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曹操从蒲坂渡河,延河道向南,韩遂马超见此,退出了潼关,据守渭口。
隔水相对,韩遂在渭南,曹操在渭北。
曹操要过河,就要在南岸先建立一个支点。然而韩遂马超守备森严,每每偷渡过去一部分人刚刚建立一个营寨的雏形,就被破坏,白白损失兵力。韩马乐得如此,曹操则头痛不已……
这时娄圭站出来了,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别营寨出现了“水灌沙城”,用沙起墙把水浇在沙上让水渗透下去并利用天寒冻住,以固定成墙。
曹操在渭南筑城的同时,还大量派了士兵在新建营寨里埋伏,马超等人果然又派兵来突袭,结果被打了一个伏击。


营寨建起来了,就预示着曹操就要过河,进入下一阶段了。韩遂马超回顾了一下战役进程,终于发现曹操是在步步为营的蚕食关中诸将的战略优势,此时战略天平已经不可逆的像曹操倾斜了。


此时,韩遂马超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遣使停战……割地请和……。我不知道曹操看到这封请和书是什么感觉,反正我的感觉就是,你俩当曹操是白痴啊~~~~先不说你割的地方是哪,请先给曹操个退兵理由……曹操果然不是白痴,直接拒绝了。


九月曹操正式渡河到渭南扎营。
双方在渭南,僵持住了,韩遂马超不会在退了,曹操也没有了继续蚕食的空间。然而统帅的等级差在此又一次体现了。
当韩遂只能被动的等待曹操来决定打不打的时候,曹操还有施展谋略的空间……


韩遂马超数次挑战,曹操避而不战。曹操越不战韩马二人越心虚,虽然日后曹操说自己是为了“骄兵之计”,其实韩遂马超不知道自己越来越被动吗?


第二次求和。这次求和马超下本了,不仅希望停战,还要送任子……
不知曹操看到这封请和书,笑了没有……
大概解释一下任子制度。两汉的任子制度,起源很难考证,有的说起自刘邦萧何时期。大意就是,天下太守级及其以上官员,任官满一定年限后,可以推荐一个亲戚入朝为郎官。一般是儿子、兄子。这样的制度,在和平时期是一般选材制度兼有恩宠最后亦发展成腐败制度。
不过,乱世就是人质制度了。在朝为官和入朝为质,又有多大区别?


马超啊~~~~你是不是嫌你的亲人在曹操手里的不多?还是打算把曹操笑死?
宗族近二百人啊~~~~二百人在曹操手里,你马超尚且造反,难道在加一个,你就不会反了?
人质制度,是向特定人物表忠心的制度,然而曹操会相信马超吗?
一个连老爹、兄弟、亲戚全不要的人,人质制度会对这种人起作用?


曹操笑着接受了,或者说韩遂马超认为曹操接受了。至于是不是真接受了,贾诩等人都知道……


怕什么来什么。
松散联盟最怕的就是用间,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拖用间的效果越好……曹操看透了关中诸将……


闲聊,真的是闲聊。
但马超是真不信,曹操跟韩遂只是闲聊。
哪怕是后来跟韩遂一起与曹操闲聊,也不信韩遂和曹操单独见面时是闲聊。


至于曹操与韩遂马超闲聊了几次,也已经无法推算了。
不过其中有两个插曲,一个是马超发现许褚貌似很猛就放弃了抓曹操的想法。二是曹操对阎行说要当孝子。
【曹操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校尉许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太祖与约交马语,行在其后,太祖望谓行曰:“当念作孝子。”】


虽然闲聊是为了用间,不过,曹操还是借机向关中诸将展示了一下肌肉。
【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


书信跟进。
【他日,曹操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


当主帅的威信尽失的时候,离破败就不远了……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28 01:41:00 +0800 CST  
小结一下
其实整篇文章就剩下一句话了~~~“合战,韩遂马超败走”。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3-12-28 01:53:00 +0800 CST  
决战,只有双方都想打的时候才会发生。
想打决战,原因只会有一个,就是认为自己会胜利。
曹操认为已经把战前准备在做的足够充分了。韩遂认为战斗力还有优势只要实战就能扳回劣势。
正奇
步兵是正,起兵是奇。正兵决定是不是会输,奇兵决定是不是能胜。正兵是胜利的基础,奇兵是胜利的手段。如果正兵水准不够,奇兵在强也没用。
史官

通常后世史书对战斗过程少有描述,估计是很难看到具体资料,或者说没有真正在战场上的战地记者。只能记载些只言片语。后人也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分析。


【操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
两句话的战斗。
什么是轻兵。
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思,大体有两个意思:
1、是轻装,也就是速度快,很多时候跟辎重相对。
2、是炮灰。
当轻兵出现在突袭战中,基本都是第一个意思。出现在合战中百分之百是第二个意思。


在合战中步兵的作用基本是扛住对方,骑兵用于从侧面突击。也是正兵与奇兵的具体表现。
一攻一守,在这场战斗力也是充分的表现出来。
其实,这种战法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冷兵器时代,无论古今东西方都是这套战术。所有华丽的战术都是这个核心战术的延伸。
正兵与奇兵,正兵因为它消耗大的特性,使得步兵成为正兵的第一选择。因为骑兵的机动力冲击力攻击力扰乱能力都很突出,所以成为奇兵的第一选择。


其实最核心的因素是:成本。


正兵它的作用无论说的多好听,其本质就是消耗敌人的精力、锐气、以及兵力,所以它无限接近于炮灰……
在炮灰身上就注定不会作过多的投入,也不会把价值高部队当炮灰。
不过,历史是发展的,战场中也是讲究平衡的。
就像前面说的,正兵决定一场战斗会不会败。也就是说,奇兵的投入再大,也无法替代正兵的作用,如果正兵抗不住,奇兵再强大也无法改变失败的结果。
所以,对正兵的投资与对奇兵的培养,都是必要的,可以偏重奇兵,但不能无视正兵。
由于对正兵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会有奇效。于是就出现向诸葛孔明这样正兵指挥MAX级人物,直接平推对方正兵,根本不会给你出奇兵的机会。


回到关中之战
论士兵战斗力,曹操略逊一筹。可论指挥,那曹操高出关中诸将N筹。
松散联盟还有个致命的地方就是,平时打劫,个个主动。真要决战,则都往后缩。究其原因也是成本。
打劫,无本万利。
决战,谁会为了别人而消耗自己的实力?
虽然韩遂是主帅,但这种时刻他能信任其他诸将吗?他能相信其他诸将会尽全力打赢吗?万一其他诸将保全实力导致战局失败怎么办?然而韩遂会心甘情愿用自己的嫡系部队为其他诸将争取胜利吗?
诸将心里也不信任韩遂,派谁去打都会被看成排除异己,全去战场能有多大?各派一部分,又无法统一指挥。
离间计达到了最大效果。
在带着如此复杂的心里情绪出战关中诸将,已经未战先败了。


关西兵习长毛,非精锐不可挡,却在合战中无法打败曹操的轻兵。
凉州羌胡擅骑兵,却败在曹操的纵虎骑夹击之下。
曹操没给关中诸将任何机会。


追击
关中诸将鸟兽散……
老大韩遂直接跑回凉州,马超也跑了,诸将中杨秋跑到了安定。有记载马超也跑到了安定,不过如果真到了安定,那显然是在曹操追到安定前又跑了。
曹操北征安定。
同时,派夏侯渊和徐晃为偏师别军,督朱灵等平隃糜、汧氐,会于安定。
杨秋投降了。
当曹操还想继续追击的时候,后院起火了。
苏伯田银作乱,曹操急让曹仁率七军赴河间平叛。


撤军是必然的了,留夏侯渊处理关中事务。杨阜急了……对曹操说:马超还没死,他对羌胡有恩,羌胡也信任他,大军一撤,马超必然为祸,那时候陇上诸郡县就不是国家能控制的了。曹操虽然认同,但是就利害关系来说,凉州如何远不如河北叛乱重要。曹操的规划中,凉州尚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地带。
曹操撤军了,苏伯田银的叛乱动静虽大,但灭的也快。
建安十七年,曹操返邺,献帝加曹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如萧何故事。
同年……
行征西护军夏侯渊行护军将军,督朱灵、路招等屯长安,击破南山贼刘雄,降其众。围韩遂、马超馀党梁兴於鄠,拔之,斩兴。
横野将军徐晃与夏侯渊平鄜、夏阳馀贼,斩梁兴,降三千馀户。
太祖徙出故韩遂、马超等兵五千馀人,使平难将军殷署等督领,以扶风太守赵俨为关中护军,尽统诸军。羌虏数来寇害,俨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俨复率署等攻之,贼即破灭。




自此关中大战,正式结束。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4-01-02 19:39:00 +0800 CST  
战事虽完,本文尚未结束。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4-01-02 19:41:00 +0800 CST  
附记一
关中的人口
人口普查这东西是最不可信的,基本上史料上的人口数字都是一个大概比例,比如蜀灭亡是的94万人,东吴灭亡是230万人。这两个数字单拿出来没有任何意义,蜀国实际人口远不止94万东吴也远不止230万。唯一的意义就是能大体看出东吴在人口上是西蜀的2倍以上。


人口户数,在官方记载里,唯一的意义大概也就是税收与徭役了。


或者说,在籍的户口,是优良的人口资源,所谓优良的人口资源就是:上了战场能打仗,回来能种田。
像隐户、门客、部曲这些非优良资源,都是无法直接给国家制造收益的,无论是税收、徭役、兵役对这些不在籍的人都是没多大效力的。……也不能说一点没有,只是要看庇护者的脸色。


流民产生的主原就是生产关系的破裂,百姓的生存底线受到外因突破的时候,就会产生流民。诱发这个外因的条件大体有四:一、天灾,二、苛政(酷吏税收徭役),三、兵役,四、战乱。


西汉最惨烈的一次大规模流民大概就是【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
对于流民政策,一般都是两手抓,安抚+管制。
不得不膜拜一下汉武大帝。
大帝不是不安抚,只是管制手段更霸气……


流民四散…………于是,做《流民法》并加“重赋”来限制……


本来就穷困的流民,再加“重赋”,于是就有相当一部分流民造反了。…………好,造反就连坐,【以法诛通行饮食,坐相连,郡甚者数千人】,一郡之地,能因为一些流民造反而连坐数千人……


连坐多了,实际上只能加大造反规模。…………于是,出《沈命法》【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御史暴胜之等奏杀二千石,诛千石以下,及通行饮食坐连及者,大部至斩万余人】


《沈命法》一出,地方官吏们更不敢把流民造反向上报了【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


从《流民法》到“重赋”到“连坐”到《沈命法》。大帝以暴制暴的霸气深深震撼了我。


其实关于流民也有比较好的总结。
【尧遭洪水之灾,天下分绝为 十二州,制远之道微,而无乖畔之难者,德厚恩深,无怨於下也。秦居平土,一夫大呼,而海内崩析者,刑罚深酷,吏行残贼也。夫违天害德,为上取怨於下,莫甚乎残贼之吏。诚放退残贼酷暴之吏,锢废勿用,益选温良上德之士,以亲万姓,平刑释冤,以理民命,务省繇役,毋夺民时,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黎元,咸安家乐业,不苦逾时之役,不患苛暴之政,不疾酷烈之吏,虽有唐尧之大灾,民无离上之心。经曰:“怀保小人,惠於鳏寡。”未有德厚吏良而民畔者也。】


貌似扯的有点远……
回到关中上
关中人口流矢,从董卓迁献帝于长安的时候就开始了。不过,董卓并没把战乱带来,所以此时还不算多,直到李傕郭汜的祸乱,关中向外出现大规模的流民,至韩遂马腾与樊稠等战于长平观之后,李傕等纵兵劫掠更是导致关中无人迹。


战乱持续的时间与关中人口数量成反比。


关中停止大规模战乱是在建安二年曹操派裴茂段煨讨伐李傕之后。此时关中已经只剩个空壳了。
韩遂马腾的占领关中时,是关中的稳定期,毕竟有了自己的地盘,需要人口来给自己提供军粮。而且稳定使得关中有重新有了吸引力来吸引从关中外流的人口,以及其他地方躲避战乱的人口。
于是,关中第一批回流的流民就这么出现了,由于曹操控制的朝廷无法对关中做有效的管理,导致这批流民大多成为关中诸将的私兵部曲。
关中大规模流民回归的契机是,建安四年卫玠滞留长安,看到关中现状的时候给荀彧的建言,希望朝廷派司隶校尉解决关中流民回归问题。
建安四年十二月,钟繇的司隶校尉正式上任,
建安五年,关中正式开放,官方号召流民回归,也加强关中诸郡县的建设,目的是制约关中诸将,于是流民扶老携幼的大量回归了。


人口流动。
司隶校尉钟繇,在职权范围内从关中迁民于河南,而河东侯成李堪等又将私兵千余家与关中诸将合并。


有战乱就有逃难,韩遂马超这次也一样,各种逃跑的,有往汉中跑的也有往山里跑的。而且虽然大战结束,韩遂马超的部下尚且在关中为寇,比较典型的就是梁兴。关中真正安定至少要几年之后。


乱后有治
张既从太祖破马超於华阴,西定关右。以既为京兆尹,招怀流民,兴复县邑,百姓怀之。
及关中破,护羌校尉杨沛代张既领京兆尹。
太祖征汉中,以扶风太守郑浑为京兆尹。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衤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於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


为什么特意提起以上三人?因为下面一条记载把他们都废了。
《魏略》:京兆从马超破后,民人多不专於农殖,又历数四二千石,取解目前,亦不为民作久远计。
(颜斐之前有四,前三者或为张既、杨沛、郑浑。)


威武啊~~~~霸气啊~~~~~
反正陈寿和鱼豢肯定有一个收米了~~~~不然不会有这么大反差。


不过关中从此不在有大乱,也逐渐安定下来。曹操从武都汉中也没少往关中迁人口。
安定的时间与人口数量是成正比的。
关中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富庶。

楼主 陈雪瑞  发布于 2014-01-15 22:57:00 +0800 CST  

楼主:陈雪瑞

字数:21847

发表时间:2013-11-27 07: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12 06:26:22 +0800 CST

评论数:22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