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8+8等于几吗?——日常语言哲学

所以说你们想多了。



楼主 镜子文明  发布于 2016-11-13 21:21:00 +0800 CST  
Ordinary language philosophy
日常语言哲学
你知道8+8等于几吗?
这个调查问题并非我的原创,而是来自我学长的老师,但是却又引发了新的问题。那位老师在讲到日常语言哲学时设计了这个问题“你能计算8+8等于几吗?”,意在指明“言外之意”这个概念:就字面来回答的话,应该是“知道”,但是这个信息是没有价值的,这个问题是有言外之意的,即要求被提问者回答8+8的答案(16)。他开了个玩笑,如果他遇到这个问题回答“知道”,这说明他患上了自闭症,因为自闭症人无法完成对言外之意的逻辑判断。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长发现课上真的有人回答了“知道”。为了重复这个现象,我就跑到体吧来做了一个调查,现在原楼层已经有75楼,我计数出了10个“知道”。这就非常奇怪了,按照常理,我们身边不应该有如此之多的“自闭症患者”,因此那位老师的设问很可能就有问题。
于是就延伸出一个猜想:言外之意是不是应该在一个语境下才能产生。因此就有一个后续问题“小李在剁手节买了8元钱的零食和8元钱的饮料,你能计算他花了多少钱吗?”,我把它发在刘吧了,可惜没人回。如果这个猜想属实的话,回复中应该不会有人回复“能”。
从体吧吧友的回复来看,我又想到了新的东西。在75个回复中,除了原先设计时可以料想的“知道”和“16”外,还有很多跑偏的答案,什么+8s啊之类的#(滑稽)。我觉得,严格意义上说,这也算是读出了言外之意,并且是对以上那个猜想的证明。贴吧是一个滑稽轻松的环境,这就可以被视为一个预加的语境,使得吧友们的回复集体跑偏。
于是,我继续推论,觉得设问形式也会影响言外之意。比如,“你能计算8+8等于几吗?”这个问题太常识了,除了对小孩,我们一般是不会对这种程度的常识设问的,因此,一个预设的语境就会被脑补出来,被提问者就会联想到提问者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回答也自然而然地偏离“知道”这样形式化的答案。我设想,如果去数学吧提问你知道∫x*sinx吗,也许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
用“言外之意”来描述以上的现象其实是非常粗糙的,但胜在通俗,否则我就不能驾驭了,讲解太过细分的内容对我来说要求太高了,毕竟只是业余爱好者,查资料也查的粗糙,以下引用一段,各位可自行领略日常语言哲学的这部分内容。
奥斯丁认为,哲学界诸多争论无果,由于学界所用的术语并不真实。那些争论,不外是胡乱运用术语的把戏。奥斯丁主张,有些句子并无真假可言,说话就是做 事。以前,一般认为语句只有描述功能。奥斯丁则以为语句还有些非描述功能。人说话,除了表意,还有非表意。以言行事的行为有五:判定,如「宣判」、「确 认」;实施,如「任命」、「撤销」;约束,如「许诺」、「祈求」;举止,如「感谢」、「道歉」;阐释,如「记述」、「回答」。
塞尔师承奥斯丁。塞尔并不完全接受奥斯丁的理论,然两者之间的差异甚烦琐,不便在此细谈。且看看另一个较有趣的理论:间接言语行为。试看「你说话的声 音可否降低点?」这句,表面是询问,实际是请求。换言之,这是一句间接履行句。我们首先分析的是字面意义,继而还要探查说者和听者的共有背景,以及听者的 理解和推理能力。例如请求别人关门,可以以下询问、建议、提醒、描述、埋怨等等的形式表达:
* 你可否把门关上?
* 我能否请你关门?
* 你最好在进来时把门关上。
* 你进来时好象忘记了一件事啊。
* 嗳!好冷噢,原来门没有关上。
再看一段对话:
男:今晚一起出外吃饭好吗?
女:我要在家温习。
男生以询问表达请求,女生以陈述回答,言外之意[塞尔用的术语是「语力」]是「今晚不可一起出外吃饭」。

楼主 镜子文明  发布于 2016-11-13 21:21:00 +0800 CST  
后续有关于日常语言哲学渊源的科普,明晚再发。

楼主 镜子文明  发布于 2016-11-13 21:22:00 +0800 CST  

楼主:镜子文明

字数:1492

发表时间:2016-11-14 05: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8 13:07:31 +0800 CST

评论数:7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