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三体》中的政治和道德哲学

第一楼照例空出来。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17:29:00 +0800 CST  
这是中山大学2016年度核心通识课“《三体》中的政治与道德哲学”第一讲的全文。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张曦老师主持讲授。所有知识产权属于权利人。本转载已获得授权。第二期已更新,阅读更多请移步至公众号。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17:30:00 +0800 CST  
【引言】


刘慈欣确实是一个好作家,在我们这个时代写了《三体》这部小说。我想大家应当和我一样,在阅读《三体》的过程中,对作家的辽阔宏大的想象力产生了极大的尊敬和推崇。
刘慈欣的这种高超的想象力,借助汉语文学的优美笔触,最终在纸上化为罕见的美学表达。比如说,在阅读一根纳米线割断“审判日”号巨轮这个片段时,我们就可以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美与壮观。在描述这个场景时,我们感受到作家文字的冰点温度,感受到创作氛围中呈现出的一种夸张的静谧与恬淡。
正是在这种静谧和恬淡中,刘慈欣让我们感受了一种淡淡的、静静的充满了死亡的暴力美学。

《三体》是一部科幻作品。不过,在这门课中,我们看待《三体》的视角,并不仅仅着眼于《三体》的科幻性。我们的视角聚焦于《三体》故事的灵魂部分。在《三体》的世界中,吸引我们的,将是各种各样的人,和他们在故事线中逐步表现出的人性状态。

人和人性问题,实际上是构成一切小说意义和价值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对于现实的人的关切,科幻小说是不会成立的。所有宏远辽阔的幻想,所有以宇宙或未来为故事背景的畅想,要想在故事中幻化出奇妙的文学力量,都必须依托于它对“像我们这样的生灵,在灵魂最深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我们究竟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问题的回答。
实际上,随着我们课程的推进,大家会逐渐发现,《三体》小说不仅是一部好的科幻小说,而且也是一部好的纪实小说;它不仅描述宇宙和未来,而且描述地球和现在。在某种意义上,你甚至可以说,刘慈欣在这部小说中,陷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最深的焦虑。刘慈欣受这种焦虑困扰,企图克服,但最终没有成功。
整部《三体》,都充斥着刘慈欣对现代中国人人性境况的不满和批判。平庸、狭隘、短视、焦躁的丑陋人性境况困扰着他,他无力解决。在允许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人物“程心”活下去的同时,刘慈欣扔出了“二向箔”,毁灭了所有陷在这种人性境况中的人。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我们将会用专门一节课来加以讨论。
《三体》这部小说里面记载的全是人,活灵活现的、自私自利的、蝇营狗苟的、随时为了过好日子可以不顾明天的、短视的、狭隘的、我们这样的人。这种类型的人是特别的,只存在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世界之中。我们这个时代之前,人不是这样的;我们这个时代之后,人是未知的。《三体》探索的问题是:我们这种人,叫做现代中国人的这种人,此时此刻的中国人,整体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一个宏大的富有美学意义的灭亡和毁灭面前,我们这样的人表现出什么样的特质?究竟还有没有什么东西最终能救赎我们?《三体》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基调是极端黑暗、灰色的。在我读过的科幻小说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像《三体》这样对现实的人性持有如此悲观灰暗的心态。也许,为了理解《三体》,在这门课中,我们需要增加一点社会经验,要进入到我们这个时代最深的恐惧和焦虑当中去。当然,也许你们太小了,小到也许还不能理解我们这个时代背后的恐惧和焦虑,小到还不足以理解人性中最隐秘最幽暗的那个部分。那么,我只好帮助你们稍稍加强一点理解。我想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我怕你们听了这个问题以后陷入深深思考而导致心理问题。(大家鼓掌)好的,既然你们都让说,我作为一个教学机器只能尊重你们的意思。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房价这么涨下去,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来怎么办?这个问题你们要冷静地悄悄地一个人独处地想一想,想到后脊梁骨出汗发凉就别再想了。在这门课中,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一步步地把刘慈欣看到的那个狂躁不安的人性世界撕开来拿给你们看。接着我们再一点点的把它合上,去思考中国人的希望和出路。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17:31:00 +0800 CST  
【课程内容】


这门课的名称是“《三体》中的政治和道德哲学问题”。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当我们思考问题时,究竟什么样的思想姿态,才能叫做“哲学地思考”?当我们思考问题时,究竟什么样的思想姿态,才能叫做“政治哲学地思考”?当然,以及,什么才是“道德哲学地思考”?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17:31:00 +0800 CST  
1、 何为哲学思考


哲学并不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很小的孩子就有能力问出哲学问题。比如一个五岁的孩童,可能会问他的父母,月亮会不会掉下来?是啊,我们凭什么说月亮会一直挂在那儿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讲一个story、甚至一个theory。
我们所讲的这个故事、这个理论,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挑战和质疑,于是我们就不断改造这个故事、这个理论,使它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充满证据支撑。某些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已经不能自圆其说了,于是就用一种更有解释力的故事和理论,来取代原有的故事或理论。
在某种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哲学思考就是给出这样一种故事或者理论的过程,就是我们在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时所试图给出的基本图式。
这个图式的特点,在于它是由概念组成的。这些概念依靠某种骨架结构支撑,彼此勾连在一起。支撑这些概念的骨架结构,就是包括因果关系以及其他逻辑关系在内的思维关系。
我们人这种生灵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能力,就是我们能够逻辑化地表象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我们所经历过的历史。通过概念和逻辑,我们最终认识这个世界。
比如说,当我们需要吃东西的时候,我们脑子中会出现一系列的概念,比如:吃、食物、麦当劳、楼下、楼下的转角、麦当劳店、店里的服务员,所有的这些思维被因果关系、逻辑推理连结在一起,就构成了“饿就下楼走到转角处找麦当劳的服务员买汉堡包缓解饥饿”的事件。

这是我们太熟悉不过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不对?所以,哲学思维并不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几乎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同学都有用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一旦我们能够非常熟练地开展哲学化思考时,我们就会逐渐掌握一种直达本质的能力。可以超越事物表象上的纠结和模糊,直接看到问题的要害。
所以,如果我们打算对《三体》做一些哲学思考,那么,我们实际上也就是打算把《三体》作品当作我们思维的对象、把它仅仅作为一个作品来看待。我们试图用概念和逻辑,重构《三体》故事中最深的东西,把这些富有哲学意蕴的东西提炼出来加以检视。在所有这些事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合理的“作品—读者”关系,那就是我们不崇拜作品,而是思考作品、诠释作品。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17:31:00 +0800 CST  
2、 何为政治哲学思考


那么,当我们试图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作品,不管是《三体》,还是其它作品,我们究竟又是在做什么呢?我们首先来看看什么叫做“政治哲学思考”,或者说当我们运用政治哲学思考时,我们究竟是在思考些什么问题。
我们都生活在政治世界之中。不生活在政治世界的“权能”,不是属于神,就是属于兽。这样说,只是因为人这种生灵,是必然要过社会生活的。人没有办法以纯粹个体的方式有意义地存在于世间。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个思想。表面上看,鲁滨逊依靠自我奋斗,好像可以一个人在荒岛上过活。但卡尔·马克思却洞察到了事情的真相,发现在鲁滨逊开始过他的孤独自处、自力更生的荒岛生活时,他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器物还是思想观念,都是他曾经生活过的社会世界赠予他的,都是他从那个社会世界学习来的。可见,即使对于鲁滨逊这样的人来说,除了“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到他所处的“历史进程”。

一个孤零零的、从来没有被社会世界打下过烙印的鲁滨逊,是不可能在人的意义上存在的。那样一个鲁滨逊,不可能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只能是离群索居的长得人模人样的禽兽。虽然我们都是禽兽,但我们是某种有教养的禽兽。这种教养,恰恰就来自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政治世界。
政治生活在本质上来说,就是我们这样的不得不过一种特殊生活形式的生灵所必然要过的那种生活。政治生活就是我们人这样的生灵,通过创制有秩序的共同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活动。在这个有秩序的共同体中,我们开展生活,定义自身。
所以,政治哲学思考,实际上是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究竟是什么样的生灵;第二,像我们这样的生灵,究竟可以、应当过什么样生活,以及实际上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当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时,我们在思考可能的政治秩序形态。但建构政治秩序的毕竟是人,而人是会变化的。人可能生活在三体星出现之前,也可能是生活在三体星出现之后;可能是生活在大广播年代之前,也可能是生活在大广播年代之后;可能是生活在蓝色空间号上,也可能是生活在苍茫宇宙的某个未知角落中。
不一样生活境遇中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正是这些差异,使他们在建构政治秩序时,遭遇了不一样的给定条件。
改变这些给定条件,我们就不仅会改变第二个问题,而且甚至也改变了第一个问题: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比如说,在《三体》中讨论未来社会和蓝色空间号的时候,刘慈欣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焦虑。他发现,一旦某些关键变量改变,人性中最糟糕的部分就会暴露出来,而政治秩序也不得不依照人的全新样式来获得架构。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17:32:00 +0800 CST  
3、 何为道德哲学思考


那么,什么是对道德的哲学思考呢?道德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类设置,它思考关于对和错的问题。整部《三体》,其实就起始于一个元层次的怀疑论、一个元层次的道德疑问:我们称之为“对”的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对?我们称之为“错”的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错?我们称之为“道德”的那个东西,是不是根本就是一连串的胡扯?这个怀疑论的产生,本身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焦虑。
普遍的观点也许认为,对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有益的就是对的,对绝大多数人的生存有害的就是错的。但刘慈欣不这么想,如果他是这样想的,那这个小说应该有个happy ending,应该是正确的大多数人得到拯救才对。但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样。刘慈欣在整部小说对大多数人的判断持有的是一种接近于鄙视的态度。他以一种道德上中立的姿态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这个世界的命运掌握在极少数有判断力的人手中,这个世界未必会被毁灭;但如果这个世界掌握在群氓的手中,这个世界一定会瞬间被毁灭。
在小说中,刘慈欣只用了15分钟,就让地球世界处在了毁灭的边缘。他从来没有相信过大多数人的意志代表了“对”。实际上,他意识到,一个平等主义的时代,很可能是庸俗不堪的,是真理荡然无存的,是对变成错、错变成对的时代。一个平等主义的、布尔乔亚的“末人世界”最终遭到毁灭,是刘慈欣整部小说中非常有思想性的部分。刘慈欣在《三体》中表达的是一个“道德荒漠”的基调,那就是他不相信任何道德上理所当然的东西,他不相信所有的我们已经建立的称之为“价值观”的那个东西真的是坚如磐石、不可置疑、不可摧毁的。

刘慈欣自己在何为对错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一方面,他用了前两本和第三本的80%想说明这个世界是混乱一团、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但另一方面,在作品的最后,他又提出了一个语焉不详的观点,认为这个世界大概存在一种隐秘的道德正确。
比方说,当程心坚决要把人造小宇宙的能量还给大宇宙的时候,她说这是因为她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召唤,做了一个她认为正确的事情。她给出的理由是:假如所有拥有小宇宙的人都不把能量还回去,那么大宇宙就没有了。但如果这个宇宙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片混乱的话,有没有大宇宙究竟又有什么意义呢?在《三体》第三部中,刘慈欣无数次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甚至直到结局,也无力化解这个困扰。
但在刘慈欣的隐约直觉中,也许某种隐秘存在的因素,确认了这个世界中的对和错。同学们可以回想,当罗辑画出的宇宙坐标被摧毁的时候,地球上有一种意见认为冥冥宇宙之中存在着一种正义的力量,这是地球上一些人的观点,这是认为存在着“自然正当”的观点。存在着一种从神秘的角度来看一定存在的对错观。这里所说的神秘,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穷尽我们的能力也无法把握到的,通过哲学思维方式本质把握都无法认识的。在这样一个观点看来,无论有没有利益,无论利益的主体多么具体,在这些庸庸碌碌的主体和无穷无尽的利益之上,都存在着一个“永恒应当”的问题,也就是从某种我们无法把握的角度来看,我们都有一个对的标准、也有相应地去做对的事情的责任。
这个思想实际上也是刘慈欣在刻画程心这个形象时始终摆脱不掉的想法。小说的最后,程心把能量还回给大宇宙的时候,她身边有个人跟她说,你这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选择做觉得自己应当承担责任的事情。程心确实是这么个人。但我们是不是真的有义务去做永恒正当的事情?以及,是不是真的有一个永恒正当的东西呢?这些问题,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都会讨论到。借助《三体》三部曲,我们将会去思考“我们称之为道德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道德哲学的根本问题。

这里,我们还需要稍稍深入思考一下,所谓的“某种隐秘存在的因素”究竟可能是什么。在我所说的意义上,某种因素是“隐秘存在的”,只是说通过我们的理智,我们不能完全对其加以理解的。它并不一定是一个神学宗教意义上的神秘观念。实际上,我们所生活的宇宙在构造上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性究竟有没有某种内在秩序,这些问题我们都不了解,因此这对我们来说都是神秘的。如果,就像苏格兰启蒙哲学家那样,我们认为人性和我们的宇宙一样,在构造上都是有秩序的,那么,我们或多或少就倾向于相信,存在某种隐秘的因素,来确保了这种秩序有条不紊。在《三体》中,刘慈欣或多或少相信有这么个东西,他批判人性,但他也莫名其妙地相信人性中有某种很宝贵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剧透一下后面的课程,来说明这一点。
通过阅读《三体》,我们会发现,第一部中所描写的三体人对待地球文化的态度,和后两部中的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在第三部曲中,刘慈欣也许是接受了西方科幻小说的某种影响,也许是他的思想有变化,不管怎样,我们从文本中可以看到,刘慈欣开始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人性中的柔软、爱、温暖和感动的因素是人性中符合自然世界构造和内在秩序的因素。
在这里,请大家注意,西方科幻小说中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刻画一种独特的生灵,这种生灵没有人性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情感能力。他们拥有人所不能拥有的理智能力,但是缺乏情感能力,从60年代开始我们在西方科幻小说中看到了大量这样的设想,比如《星际迷航》中的瓦肯星人。从第二部开始,刘慈欣向这个传统靠拢投降。如果三体人像第一部所描述的那样充满谋略,这部小说要么就不会继续,要么将是惊人伟大的小说,因为刘慈欣要想象一个前所未有的人性,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17:33:00 +0800 CST  
【结语】


如何看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的道德,是《三体》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刘慈欣思考质疑一切道德观,从对人性的最大程度的怀疑、悲观、否定和批判出发,把我们称为道德世界的那个东西打得粉碎。程心本身则是一个矛盾重重的角色,但刘慈欣选择了程心。也许我们不能把程心简单当作一个人物角色来看待。实际上,程心在很大程度上被刘慈欣当作人性困境的解决方案(resolution)。但直到最后,刘慈欣也没有办法通过程心来完成对普遍人性的救赎。他选择了一个伟大的解决,就是让程心和极少数人类存续下来,而让像你、像我、像我们大家这样的人都被一张“二相箔”给灭了。还有比这更惊人的对“人性之难”问题的解决吗?这是个多么充满了美学意蕴的灭亡和毁灭!
刘慈欣在面对现代中国人的人性境况时,很困惑,他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哲学家在思考这部作品,他是想着写着、写着想着。程心这个人物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理解、复杂多面、充满矛盾的。她充满了女性的阴柔,最后又表现了男性的气概。等我们把程心这个角色分析清楚了,我们大概也就能读懂《三体》和刘慈欣的所思所想,知道其实刘慈欣是没有能力面对这个时代最深的困惑、承受这个时代最深的恐怖和焦虑的。
整部《三体》,在我看来,实际上就是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中国人人性境况的一次纪实。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科幻作家,比刘慈欣更加痛恨这个时代的人性境况,痛恨到要用一个“二相箔”把所有苟活着的、虚假的、阴暗的、自私的人都毁灭了,独独留下来一个程心、一颗脑。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小说非常有意思,这部小说也许是两百年、三百年以后的人研究我们这个疯狂又绝望的时代的很好的文本,它记载的都是我们的想法。它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真实精神状态的记载。正是因为这部小说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对我们来说是新的,所以,在座的各位才会看得那么的投入、感到那么亲切。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17:34:00 +0800 CST  
@厉风@血染图腾@江藤纪之介全文转载,已获授权,申请加精。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17:35:00 +0800 CST  
求关注求关注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20:13:00 +0800 CST  
放一下这学期将要讨论的话题,希望大家能够支持我们,关注我们!


1、叶文洁和杀虫剂隐喻
2、黑暗森林和三体人性
3、英雄荣光与现代社会
4、充裕和“最后的人”
5、宇宙社会的政治猜想
6、太空中的政治
7、灭亡阴影下的平等主义
8、程心与刘慈欣的人性困惑
9、三体与道德世界的本质

楼主 Sun孙泡泡  发布于 2016-10-11 21:35:00 +0800 CST  

楼主:Sun孙泡泡

字数:6713

发表时间:2016-10-12 01: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8 17:12:21 +0800 CST

评论数:9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