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港媒采访大刘

看得出记者做过功课,故转。
没要授权(方。



——末日
未来——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34:00 +0800 CST  
二楼自占。



——末日
未来——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34:00 +0800 CST  
全人类的小说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36:00 +0800 CST  
Q 香港中和版的《流浪地球》是你的第一本繁体中文小说集吗?这些年来,你出版的小说集不下十几本,每一本选篇都不同,这本对你有什么特殊意义?
A 《流浪地球》并不是我的第一本繁体中文小说集,早在二OO四年,我就在台湾出版过两本选集,分别是为《爱因斯坦轨道》和《流浪地球》(所以以《流浪地球》为名的书最早竟然是在台湾出版的),但销量很小,不为人知。香港的选集则是我第一次在香港出版自己的作品。在大陆科幻的一段空白时期,香港的科幻作家倪匡和黄易曾经在大陆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我当然也期望香港读者能够看到我的科幻小说。这里有一个让我困惑的事实:我的科幻小说在英语世界有着上百万册的销量(包括电子版),在德语、法语和俄语国家也有很大的销量,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但在台湾、香港、韩国和日本却没有什么市场。读者很少(香港版《流浪地球》市场不错,但可能是受到电影的影响。《三体》在台湾销量很少,在韩国第一版仅售出四百多本,日本至今没有正式出版过我的作品。)同为亚洲地区,本应该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和理解,我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36:00 +0800 CST  
Q 你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于人类从外向文明转为内向文明、专注发展IT技术而不是热衷于探索宇宙的担忧,有趣的是,“向内”与“向外”这两种倾向被融合在你的新作《黄金原野》中,这是一种写作意义上的和解么?你曾说想在未来创作中尝试IT领域,《黄金原野》是否预示着这方面的转型?
A 其实IT技术与外向的太空探索并不矛盾,相反,太空探索离不开IT技术。只是有一个让人担忧的事实:人类的技术发展并不均衡,与IT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宇航技术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几乎停滞不前。不知道这是与技术本身有关,还是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取向。IT是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我是电脑工程师出身,当然也想写这方面的小说。我倾向于科幻小说是一种在时空上向外、向远方扩展的文学,我自己如果真的写这类科幻小说,我想也会是“外向”的。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37:00 +0800 CST  
Q 在《流浪地球》的小说中,面对即将来临的太阳爆发,人类为地球装上发动机,带着地球一同逃离太阳系。进行电影改编时,郭帆导演认为这体现了华人对故乡的眷恋,你一开始认为这只是为了科幻美学,事后仔细回想才觉得这个作品“确实体现了一种深层、文化上、哲学上的回乡意识”。请问你如何看待这种潜意识?
A 我一直认为,在科幻小说中,人类是做为一个整体出现的,这也是科幻小说文学视角的最为可贵和不可替代之处。在创作科幻小说的过程中,我一直把自己置身于全人类的一员的位置上,并没有刻意去彰显中国的特色。我曾经说过,西方读者读我的作品,我更希望是因为这些作品是科幻小说,而不仅仅因为它们是中国的科幻小说。但我毕竟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华文化的浸润中长大,不管是否有意识,中国文化的背景和因素都会在作品中表现出来,虽然有时候这种表现是比较曲折迂回的。《流浪地球》就是一个例子,把地球做为一艘飞船,体现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故土情节,虽然如前所述,我可能在写作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我的其它作品中,中国文化背景也经常以各种方式体现,比如《地火》、《乡村教师》和《赡养上帝》等小说中就直接描写了中国最基层的社会生活,包括矿山、农村等,当然也描写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在我的主要作品《三体》三部曲中,也有着大量的中国因素,特别是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下对末日灾难的观念。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38:00 +0800 CST  
Q 你小说中的角色多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精神,有着自己内心坚定的理念并为之驱动,几乎每部作品都带有悲壮和牺牲的元素,这是你所崇尚的小说美学吗?
A 在我的小说中,世界设定往往都是末日和大灾难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下,人性只有两种极端的选择:要么彻底的理想主义,要么彻底地放弃和堕落,我们现实中的中间状态倒是变得不正常了。在两种选择中我大多选择了前者,不可否认,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牺牲和献身精神在这个时代都已经有些过时,科幻小说可能是其最后的栖身之地,这是我做这种选择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可能与我这一代人的经历有关,这是很容易理解,就不多说了。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39:00 +0800 CST  
Q 在《乡村教师》和《山》两篇作品中,你用了相同的架构,立足于地球上的普通人,再把科幻的核心构思嫁接于其上,选择这种结构是出于何种考虑?
A 这种结构在科幻小说中是经常出现的,尤其适合于中国的读者。因为西方的现代科幻小说,经常是把读者拎起来直接扔到未来或遥远的太空中,然后再在故事中一点一点地透露出小说的世界设定,但中国的读者还不适应这样的叙事模式,他们希望从现实到想像间有一个过程,就像是风筝,不管飞多高,总有一根细线与大地相连。在审美意义上,让平凡的现实与空灵震撼的想像世界同时出现,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让我们对这两个世界都有了更深的感受。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0:00 +0800 CST  
宇宙可以理解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0:00 +0800 CST  
Q 在《朝闻道》中,霍金最后提问:“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外星人表示他也不知道。这个问题似乎超出了科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的形而上领域。《乡村教师》中也讨论到宇宙是否可以理解。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A 我认为宇宙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也正是科学所持的基本信念。我不同意科学的尽头是哲学,事实上,进入现代以来,在科学的冲击下,哲学已经日益式微和衰落,在认识世界方面越来越显的无力,现代哲学已经放弃了古典哲学认识宇宙的雄心,转而研究一些更低层的琐碎问题。即使从哲学史上看,与科学相比,哲学从来没有给出一个能够得到广泛证实和认可的世界图景。在现代社会中,哲学日益边缘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渐渐成为只在学院中存在的东西。哲学不可能成为科学的尽头,它自己倒是在走向尽头。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0:00 +0800 CST  
Q 《朝闻道》里讨论到抽象之美与具象之美,在你的创作中,哪一种美才是你所追寻的?在现实中如果有追寻至美却不得不殉道的机会,你会如何应对?
A 我个人认为,在文学中,抽象之美和具象之美都是重要的,它们不可能相互替代,只是在科幻小说中,抽象之美有更多的表现,但具象之美同样是科幻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否则科幻小说可能就脱离了生活的源泉。只是与主流文学相比,在科幻小说中,具象之美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举个例子:曾有主流的评论家认为,神话中的有嫦娥和玉兔的月宫才是美的,而现实中荒凉的月球没有美感,但在科幻小说中,现实的月球同样具有宇宙和大自然的美学价值。小说中的人物并不能代表我自己,我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有现实中的责任和生活意义,在任何情况下,我都不可能为追寻美而殉道。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2:00 +0800 CST  
Q 你从不否认亚瑟•克拉克对你创作风格的影响,可否谈谈你对他的继承与发展?
A 确实是克拉克的作品让我产生了最初的创作的冲动,他的小说中有着基于科技的丰富的想像,有着对太空的广阔和神秘的生动描述,可以说我的创作风格最初直接来自对克拉克的模仿,我自己后来的作品,包括《三体》系列等,都受到克拉克深刻的影响。虽然在现代世界科幻文学中,科幻小说正在把目光从星空收回,投向人类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克拉克的这种曾经是主流的科幻小说现在已经边缘化了,但我仍然很执着地沿着他的方向走着自己的创作之路,仍然向他那样,描述人类对遥远的时空的探索。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2:00 +0800 CST  
Q 你曾经提到俄国作家对你的作品产生过影响,可否具体谈谈?
A 在科幻文学之外,对我产生最大影响的是俄罗斯文学,这与时代有关,但也不完全是,因为在我上初中以后,欧美的文学,古典的和现代的,也已经大量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我想俄罗斯文学可能与我的某些美学理念更为契合,其所深植于大地的那种厚重感,对历史的全景式的宏大视角,是我在创作中努力追求的,当然做的并不完美。另外,俄罗斯文学对我的影响也不全是正面的,托尔斯泰那种凝重缓慢平实的文笔,在我的小说中也有所显现,但这样的文笔毕竟已经过时,更不一定适合科幻小说。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3:00 +0800 CST  
科技与人文不可分割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4:00 +0800 CST  
Q 就想像之丰富,构思之新奇而言,你和特德•姜在这方面都很突出,所不同的是,你通常由技术和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为起点,选择独特的角度,衍生出合理的想像;而特德•姜则通常从哲学与人文科学(包括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此你怎么看?
A 特德•姜是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家之一,第一次看《巴比伦塔》,曾惊为神作。其实,他的人文科学的角度也是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比如你提到的《你一生的故事》中的语言学,其所产生的跨越时间的效应,就是用光子被介质折射来解释的,甚至在原小说中还画了图解。其实,在科幻小说中,即使是基于科技的想像故事,都离不开人文的内容,因为任何科幻的世界设定都有人参与其中。只是我的创作理念更侧重于从科技角度来表现人文内容。我也尝试过从人文科学中获得科幻创意,比如《赡养上帝》和《赡养人类》这两篇小说,但这种创意也不可能完全离开科技。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4:00 +0800 CST  
Q 请问你如何看待女性科幻作家(例如,耳舒拉•勒古恩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桃莉丝•莱辛,赵海虹,郝景芳,夏笳等)的作品确实与男性作家作品不同的风格和视角?
A 这也可能是后天的生活和社会经历所致,但也有许多女性科幻作家,如国内的淩晨和刚出现不久的王诺诺,很难仅凭其作品判断作者的性别。即使你提到的赵海虹和郝景芳,她们的一部分作品,如郝景芳描写火星社会的长篇小说,也不是传统女性视角的作品。值的一提的是,在近年来的美国,女性作家在主流科幻文学中占据了绝对优势,连续三届雨果奖的长篇小说奖都由同一位女性作家获得,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能够很深刻地反映世界科幻文学的走向。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5:00 +0800 CST  
Q 《带上她的眼睛》被选入了大陆语文课本,请问你如何看待科幻作品进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体系?
A 《带上她的眼晴》是进入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不是小学。以前的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科幻小说是代表现代的文学,是向前看的文学,能够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是沟通文科和理科教育的一座桥梁。在这些方面,科幻有着传统文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做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幻小说进入学校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在去年的高考中,语文试卷中也出现了我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微纪元》。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6:00 +0800 CST  
Q 这本小说集中的《流浪地球》和《乡村教师》都进行了电影改编并在今年春节档上映,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两部电影改编?
A 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电影在中国可能应该五到十年后才会出现。具体的评价,这两部电影在不同的方面各有长短和得失,《流浪地球》在精神气质上与我的作品更契合,在内容上也有更多的关联,同时由于其题材属于主流科幻,直接面对好莱坞科幻大片,因而更受观众的关注和期待,同时不可否认,也得到了观众更多的宽容,我想这是其取得超高票房成绩和口碑的重要因素。《疯狂外星人》的故事是在策划《乡村教师》剧本的过程中产生的,两者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生活在社会基层的普通的中国人遇到外星人的故事,与《流浪地球》相比,《疯狂外星人》在电影艺术上要更成熟一些。但最重要的是,这两部电影一同取得了中国科幻电影划时代的突破,必将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6:00 +0800 CST  
文字采访|王侃瑜
一九九零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彗星科幻优胜,出版小说集《云雾2.2》(上海文艺,2018)。

楼主 失路失路  发布于 2019-05-05 22:47:00 +0800 CST  

楼主:失路失路

字数:4533

发表时间:2019-05-06 06: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7-09 10:32:28 +0800 CST

评论数:9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