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历史】说说那些不为人知的C组赛车第四集-日产GTP ZX-TURBO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2 22:01:00 +0800 CST  
忆昔C组全盛日,有一项比赛是不能不提的就是IMSA GTP的比赛,那时C组赛车主要有三个系列比赛参加,世界运动车锦标赛(WSC),IMSA和JSPC。各大比赛在规则方面有些许差别,但大同小异。在回顾了三部新C组时代的赛车之后,我们来到美国,看看这里的C组赛车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介绍的是日产历史上最成功的原型车-Nissan GTP ZX-T。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2 22:09:00 +0800 CST  
本文主要来自慕尚弯

历史上看,日产IMSA比赛计划的诞生并不是计划已久,而是一个经济上的考虑。1984年后日产中断了与March在原型车上和合作转而和Lola合作开发赛车底盘,于是在1985年劳拉(Lola)日产810首次露面,不过直到1990年也没有再开发全新的底盘。在1985年到1990年之间,日产的赛车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在此底盘基础上的赛车开发,在欧洲赛场一众厂队的激烈竞争下却迟迟不能取得成功,而在美国由于这里主要是962客户赛车的天下则依靠日产GTP ZX-T获得了成功。
新车在美国的首发是在1986年的波特兰,完全参赛则是在1988赛季。赛车的发展历经了三部曲,1986年由铃鹿在美国主持车体的开发工作,1987年赛季开始时替换上威斯曼的变速箱,1988年由特沃哈里斯重新设计了赛车的单壳体。还有就是用固特异的轮胎替换了普利司通轮胎。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2 22:38:00 +0800 CST  
补图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2 22:40:00 +0800 CST  
赛车的引擎采用了以日产的VG30ET为基础改进的引擎,它是日产VG家族中的一员,现在的VQ引擎家族就是VG家族的后代。3.0L排量,60度夹角的V6引擎,单涡轮增压,1988年规则下即单个57mm的空气限流器之下可以输出850匹的马力,1989年规则下即单个54mm空气限流器下可以输出大于750匹的马力。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2 23:01:00 +0800 CST  
1988年开始,车队的辛苦工作有了回报,在缺席赛百灵12小时和戴通纳24小时比赛的情况下拿下9场胜利,8个杆位和10个最快圈速,夺下车手冠军仅以一分之差屈居制造商亚军。到了89年车队更进一步取得10场胜利并拿下车手与制造商双料冠军。1990年之后逐渐被NPT-90所取代。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00:59:00 +0800 CST  

GTP ZX-T的散热器布置与Lola810类似,车体左侧布置有涡轮的中冷器,在它的前部上方是油冷。巨大的水冷在车体的右侧。前分流器让空气流经两侧的散热器。

冷却导管通过两侧门边紧贴单壳体的位置。前方的气动千斤顶也位于这个位置,可以起到分解气流的作用。

这就是散热器,油冷在图片右下中冷在图片左上。强大的制冷效果保证VG30引擎不至于过热。

在Lola810上,一旦气流穿过散热器就会水平的流过后轮上方。铃鹿重置了气流流经中冷和水冷的位置,用一个三角形的导管在后轮前方供气。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L/D(下压力与阻力的比值),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铃鹿补充道:“我一直在关注L/D值,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不过这样设计还带了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降低尾翼的高度从而降低赛车的重心。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01:53:00 +0800 CST  
今天暂时写到这里,明天还有不少内容,我们将进一步解析该赛车的设计特点。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01:56:00 +0800 CST  
I'm back 先补上该车VG30ET引擎的图两张。


下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进入引擎的空气是由车体左侧突出的进气口提供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0:41:00 +0800 CST  

到了1988年,特沃哈里斯重新设计了车体的浴盆结构。哈里斯1987年来到日产进入GTP的项目团队。之所以要部分重新设计是因为原车的一些结构对于赛车的修理调教非常不方便,比如说要换个发动机就要花上足足八个小时。显然对于赛车来说,你待在车房里的时间越多待在赛道上的时间就会越少。不仅如此,赛车的安全性也是迫使我们重新设计座舱的一个重要原因。唐德文多夫的事故表明原有的赛车在遭受严重碰撞后安全带位于碳纤维车顶的固定部位会被扯断。这样结果是极其致命的,唐十分幸运的活了下来。以上上这些问题都是新设计要着重改进的。
新的座舱的外部尺寸必须按原有的Lola810的座舱来设计以便能安装铃鹿为老座舱设计的车体覆件。新座舱由蜂窝铝打造,座舱的强度比原来的增加了50%。
由于日产美国赛车部门没有专门制造座舱的人,于是这个工作被外包给了吉姆查普曼。哈里斯先设计出结构图纸紧接着交给查普曼制造。所有的部件都是在位于英格兰工厂生产好之后被送往查普曼位于加州圣克莱门特的工厂组装完成。

原始的Lola810的悬挂是通过置于车体内装有弹簧和减震器的推杆发挥作用的。但是为了给散热器通风导管留出空间,悬挂被埋置于一个十分狭小紧促的空间之内。

前悬采用了很老式的设计,双叉臂配合置于车体外部的弹簧与减震器。

我们可以看到前悬挂依旧避开了通风导管,巧妙的前悬设计避免了重新设计车体的麻烦。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1:39:00 +0800 CST  

GTP ZX-T的成功是巨大的马力与巨大的下压力相得益彰的结果。

该车的文氏效应管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两侧管壁几乎是平行的,在文氏管前部稍稍扩张(图片的下方)。

后轮拱处的百叶结构。

原有扩散器尾部边缘的高度不符合IMSA的规定,所以变为了现在你看到的高度。其结果是顶部的甲板比我们现在的赛车高很多,这也反映出了扩散器高度与容积对其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GTP ZX-T的涡轮泄气阀出口直接吹向右侧的扩散器,原理和现在的吹气扩散器一样。作用就是增加下压力的同时不增加阻力。(这里需要说明前几年F1热议的吹气扩散器是指特别设置的引擎程序让赛车在松油门过弯时仍能有高速废气吹向扩散器的吹气扩散器,某些所谓F1资深车迷还以为吹气扩散器是纽威发明,实在是赛车知识缺乏的表现)。

弹簧和减震器置于扩散器外侧以减少其对气流的扰动。

铸镁材料的悬挂直接支撑车体,注意刹车通风直接吹向刹车活塞部位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2:16:00 +0800 CST  
我先去吃个饭,下午继续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2:17:00 +0800 CST  

GTP ZX-T的车身在1986年亮相的时,其设计背离了Lola810的设计初衷,特别是尾翼的位置和设定。在进行风洞实验时铃鹿就注意到尾翼越接近于文氏管,文氏管的作用就越强。铃鹿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现象的,那时不少赛车工程师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比如TWR的托尼索斯盖特。不过铃鹿系统并科学的归纳总结了这一现象并证实了这种效应的存在。
实验表明尾翼本身产生1833磅的下压力,而赛车此时全部下压力为5408磅。更为重要的是,尾翼的特殊效应产生的附加下压力为1575磅,这样由尾翼带来的下压力就高达3408磅超过了全车下压力的一半还多。注:原理就是靠近文氏管的尾翼下部充当了文氏管的成分,相当于延长了文氏管的长度,也就增大了下压力。
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对于铃鹿来说如获至宝,终于在多次调整后确定了尾翼的设置。支持车体的铝合金梁架同引擎的盖板整合到一起,尾翼也是如此。

铃鹿采用了分割型尾翼,由伯纳德潘兴设计,在1987年投入使用替代了Lola原有的单层设计。潘兴的尾翼下板中部有比尾翼后缘更长的以致产生一个向后的倾角。按照铃鹿的说法,大半径主尾翼前部设计是为了减小扰动气流带来的不利影响。

GTP ZX-T的尾翼产生的压力被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作用于车体外部终板,另一部分作用于变速箱的支撑架上。尾翼中部与车体的接口只用一个插销固定,所以尾翼及后盖板更换起来十分方便快捷。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4:15:00 +0800 CST  

前扰流翼在86年被加装到赛车上。在经过风洞实验后,他们发现可以增加440磅的下压力仅增加29磅的阻力。但是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这些脆弱的水平翼片仅能增加57磅的下压力。水平翼产生的涡流与流经车体侧方下部的气流产生有益的相互作用并且由此能产生该装置提供的下压力的87%。

前轮后方的通风口有助于高压气流远离车底,增加下压力阻力比值。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4:32:00 +0800 CST  
送上结构线图1张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4:35:00 +0800 CST  
技术参数:
设计者:空力部分: 铃鹿耀西
底盘: 特沃 哈里斯
引擎: 约翰 科内普
布局:中置引擎,后轮驱动
单壳体:蜂窝铝,钢笼结构
引擎:日产VG30ET, 3.0 升, 60°夹角 V6, 单涡轮增压
马力:1988: 850 hp, 57 mm 节流阀
1989: ~750 hp, 54 mm 节流阀
扭力:750-800 磅-英尺
变速箱:5前速休兰德变速箱
悬挂:前悬: 双叉臂
后悬: 双叉臂
刹车:四轮13英寸盘式刹车, 四活塞AP卡钳
轮毂:BBS
前轮: 13.0 x 17 英寸
后轮: 15.0 x 17 英寸
轮胎:固特异
前轮: 12.5 x 25.5 x 17.0
后轮: 14.5 x 27.5 x 17.0
车长:4800 mm
车宽:2007 mm
车高:1016 mm
轴距:2705 mm
车重:952.5 千克
油箱容量:120 升
全文完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4:50:00 +0800 CST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5:35:00 +0800 CST  






早期版赛车注意前方两侧没有扰流翼


中后期版车头两侧加装了扰流翼


动力力强劲的V6涡轮引擎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5:49:00 +0800 CST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5:59:00 +0800 CST  
好了,图文直播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楼主 Frederick2nd  发布于 2013-07-13 16:02:00 +0800 CST  

楼主:Frederick2nd

字数:2760

发表时间:2013-07-13 06: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31 09:49:16 +0800 CST

评论数:5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