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二次元审美时代已经到来?(有天鹰的例子)

讲述人——葛颖,生于1969年。1991年至1994年工作于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创作二部。1995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现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副教授。


以下正文


10月23日下午,SMG智造工场•咖啡学校十月系列“跨界者说”的第三场分享会在上海电视台举行,资深电影学者葛颖老师做客SMG机房咖啡,为大家掀起一波积蓄了十年的审美浪潮。


葛颖:我花了近一年时间看了大量我儿子喜欢的动画片,结果发现了一个新世界,里面玄机很大,反映出的问题也很严重。去年以来在影视方面,尤其在电影市场上面,我们和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分裂了。我们似乎已经完全进入了二次元的审美时代。




先说一下ACG这个词,是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也就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这方面最发达的是日本。


我儿子是95后,我长期在家里面跟儿子处于无法沟通的状态。他从小就喜欢看日本动画片,我一直试图灌输给他什么是好的动画片?我觉得我的判断肯定没有问题,毕竟我看过那么多片子,还不及一个小孩的审美?所以我试图跟他说这些东西,但他一直是比较回避的。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像宫崎峻这样的动画片?他说宫崎峻好吗?我说宫崎峻还不好吗?不要说日本,就是西方世界也认同。结果他问我:“新房昭之知道吗?”我不知道。他说你看过新房昭之的动画片后,就一定不会再喜欢宫崎峻的动画片了。


我觉得《小时代》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导演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相信大约在未来的5-10年间,除了他本人可能再没有我们学院的学生能打破《小时代》的票房记录。说实话在我看来,这部片子问题多多,但孩子们是那么爱它,我本人非常困惑这一点。


所以我的思考缘起在一年多以前,现在我将我的思考成果归为以下几个话题:


互联网究竟为青春带来了什么?


网络一代的青春从根本上不同于之前所有的青春,乃是由于他们的青春不是传统媒介塑造的。互联网有效地把咨询、知识和主流价值观分离开来。


比如说我这一代人从小开始受教育,我们了解世界是通过传统媒体来了解的,传统媒体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被主流价值观完全占领的一个领域,所以通过它来了解世界,它不光提供资询和知识,还把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当中给你了。而孩子们不一样,在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可以既得到咨询,得到知识,但却不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就像我儿子,他现在已经是大二,他的成长过程中几乎不看电视,根本谈不上看报纸。他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信息来得比我快,他都是通过互联网来的,而且他可以翻墙到外面看外网。我发现这一代小孩不得了!归根到底跟我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没有受到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辐射。


文化的生长是需要场域的,互联网为网络一代提供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更加便利的阅读平台,而是护佑了由同好聚集、交流碰撞引燃的创建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
互联网非常有意思,它可以聚集一批人,而这批人可以不在同一个地点,完全不认识,但是他们可以根据同样的喜好、同样的话题结成一个群落,然后在这个群落当中讨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你对这样的一群年轻人想要进行干涉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试图混进去,进入那些论坛,但发现很快会暴露,因为整个的用语是不对的,你的立场在里面也是不对的,要么你在里面完全装傻,所以我发现互联网真的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场域,有很多特质,如青春的叛逆可以在里面自由生长,根本上来说并不受到成人社会的干预。


每一代青春文化都会遭遇主流文化以不再适龄为由对你的强制拆迁,正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对青春文化的可持续性及由此累积的文化力量,便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
父母总是说你该长大了,单位的领导和老师也都会这样说,所以你往往被迫不再做孩子,但是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30多岁的人一旦进入互联网的空间当中完全可以重新是十几岁的孩子。这样的现象很多,还有“宅男宅女”。所以互联网不光是一个“去中心”的传播平台,重要的是维护另类,为异见歧见提供了很多场域。


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短暂的,过了就是过了,所以青春文化是一种断裂的经验。每一代都有,但每一代都会很快埋葬掉,你的经验无法完整地传承给下一拨人,因为每一代的青春都有所不同。但是互联网可能为青春文化带来连续性,在传统媒介时代,青春文化的悲哀在于没有属于自己的场域,所以老是要看别人的脸色。互联网时代的青春文化由于它的可持续性,最终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改变现在既有的文化。



什么是二次元审美?


二次元在日语中的原意是二维、平面,后来被用来专指ACG文化所构筑的虚拟世界,以实现与三次元所指涉的现实世界的对立。


那么二次元审美是什么意思?审美其实就是世界观,只是它从头到脚插满了大大小小情绪性的标签,显得比世界观更加生动且更容易辨识。二次元审美的核心是互联网虚拟属性和青春的特质共谋的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必须要信仰一个东西,就是觉得在网络当中存在和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一个“异世界”,这是我看了日本动漫之后从里面提炼出的一个词。你必须信仰它,觉得这个东西和现实世界是一回事,也是真实存在的。


而且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所有你在异世界当中的想象性劳作,比如说你上网跟人聊天或者对动画片发表自己的观点,所有你在互联网上干的事,你都不把它认为是一种虚拟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有现实价值的,如果说你的世界观达到这个地步,那么你就是二次元审美的一个执行者。


异世界不会凭空生成,建构它的材料来源于现实世界。但作为对立的存在,它一定会按照自己的逻辑对现实材料进行筛选、变形和重组,这个逻辑就是审美。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审美主体对材料的选择多集中于ACG领域,故此我们将这种审美命名为二次元审美。


既然网络当中如果我们确信真的存在这样的异世界,那它到底是什么?其实异世界刚开始的时候就是由ACG(动画、漫画、游戏)这三个东西提供了大量的图像素材,孩子们喜欢看,在网络上传播,进而开始讨论,异世界就在这个基础上面开始成长起来,开始被建构了。


所以我说异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变形的状态或者重新被整合的东西,它的材料肯定还是来源于现实世界,因为ACG大家知道也不是凭空生出来,虽然它和我们的真实世界相对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其实它还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曲折的反映。孩子们喜欢ACG,在搭建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异世界时,ACG成了他们的材料。而指导他们搭建的是什么?就是审美。


二次元审美关于“萌属性(令人激动的角色特质)”、“萌用语”的总计60多个类别的大约1000个标签,是对二次元角色全方位扫描后的特征概括,也是孩子们在异世界中思考人生、思考世界、互相交流的工具,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审美体验。


你会问异世界里有什么标志性的东西?二次元的审美究竟是什么样的?异世界中的人物都带有“萌属性”,所谓“萌属性”是能增加角色萌度的各种特征。


我好好看了一下,也学习了一下,我觉得很牛!简单讲就是“萌属性”有60多个种类的标签,是孩子们从ACG里面总结出来的。孩子们对人的性格的归类是跟传统归类不一样的,当然受到了ACG文化形象的影响。他们会带着这样的概念看人,会在现实生活当中根据这些概念来塑造自我,这是很有意思的。下面是我罗列的部分“萌属性”:


比如说现在孩子们都很爱的呆毛,头发像天线一样上面有一根毛翘起来,就叫呆毛,表达了某种性格。所以我们熟悉日本动漫,经常会看到人物有呆毛,一旦有了呆毛就知道这个人大致是什么样的人,现在到我们的街头看一下偶尔会看到有小孩不知道头发没有梳好还是故意搞呆毛,非常有意思。


从本质而言,二次元审美其实是一种建立在二次元作品对现实世界曲折呈现上的经验,它用萌化、少女化、拟人化的手段,软化了现实世界冰冷坚硬的运行法则,带有强烈的游戏感和青春乌托邦色彩。
首先是萌化,我本来觉得“萌”就是可爱,我儿子说不对,在日语当中是激动、亢奋的意思,萌化是能让你亢奋,我说我知道了,萌化很重要,让你热血沸腾的感觉。


其次是少女化,你会发现在二次元作品当中少女常常是表现的主体,男性在里面相对来说是陪体,整个日本社会对于少女形象的崇拜今天已经到了非常发达的程度,在ACG文化当中,男性角色在里面要么变成各种各样行动的陪衬,要么渴望也成为一个美少女。


最后一个就是拟人化,我一直想要让我儿子接受宫崎峻的作品,我说你不觉得宫崎峻画得很逼真吗?他说逼真有什么好?为什么要真?就是要不真。这个东西对我有相当的启发性,因为我们都知道从传统绘画到现代是一个不断走向抽象的过程,追求的就是不真,所以我把日本ACG文化当中二次元审美的画法,称之为“后印象式笔法”。


说到二次元审美对其美感的诠释,我还是举新房昭之09年非常轰动的动画剧集《化物语》作为例子。《化物语》的故事把日本民间鬼怪传说和校园题材进行嫁接,片子当中每1-2集描写一个少女,这个少女一定被魔鬼附体,要查出来这个鬼怪是谁,然后把它驱赶掉。


但我发现新房昭之片中想要表现的重点并不是驱魔,他的重点是表现魔鬼附身之后少女的那种美,病态的美。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老是觉得美的本身是我们对传统真善美的某种定义,但是到了二次元审美当中,这种异化的美反倒具有了时代性。


《小时代》说白了就是以二次元审美为核心的三次元形象产品,四个女孩的角色设计,分别是女王、无铁炮(超元气无脑女)、女神、地味子(勤勉乖巧),明显是萌属性性格标签。


《小时代》中有变身吗?其实基本上剧情中要解决困难和矛盾用的全是变身,只是这个变身经过了三次元的修改。


比如说第一集最后结尾时候碰到一个大问题,这边秀开始了,她们的服装却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怎么办?女主角们就在高架上面开始穿衣服了,把表演的衣服全穿上了,赤脚在高架上面奔向表演地点,这不就是变身吗?只是缺了旋转。


所以看明白了就知道原来《小时代》的设计思路在什么地方。所以激起那么大的粉丝效应。孩子们怎么会不激动呢?还从来没有在中国大陆的大银幕上看到二次元审美的元素,哪怕故事编得差一点又怎么样?护犊之心油然而生呵,所以就是要力挺!


我们这种人又不知道二次元审美,一看什么东西这是?现实合理性在哪里?里面要么就是很有钱,要么就是有困难了,舅舅就变校长了,现实当中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里面瞎掰,故事很拙劣,人物很可笑。我们的诉求和孩子们的诉求完全是两码事,人家不和你讨论这种东西,人家兴奋的是属于他们的审美标签现在终于占领大银幕了。这可能是第一步,以后会有更多。所以不得不承认这种二次元审美已经席卷而来,而且造成了两代人很大的审美分裂。


资本推动的二次元浪潮正在袭来



我先介绍一个当代非常重要的哲学家,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奈格里。他2004年来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做了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帝国与后社会主义政治》。在这个演讲当中他提出非常重要的观点,他说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称之为“非物质性劳动”。


非物质性劳动生产什么?生产想法、知识、信息、文本、语言、形象、情感、关系等等,而且他说这种新型的生产已经开始把传统的以工业制造为代表的生产,从强势地区逼入到从属地区当中。所以大家深刻地感受到为什么上海的城市功能要转型,就是要以非物质性生产为这个城市最重要的生产方式。


比如伦敦是全球创意之都,很多电视节目的创意都是从伦敦买来的。伦敦是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一个城市,以前工业化的痕迹特别严重,但是现在到伦敦看看,人家完全已经进入了非物质性劳动主导的城市形态,而把具体的物质性劳动排挤到从属地区。


当代生产的格局出现了低端与高端的分野,工业劳动生产物质,非物质劳动生产影响力,影响力左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选择,是决定性的,而影响力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审美。


你会发现,如果突然之间把孩子们在互联网世界当中那么多年的一种想象性劳作付诸于现实社会,在里面可以生产出很多东西。随着他们拥有经济能力之后,消费一定会推动这些,因为资本是无孔不入,只要有人消费,资本就会开发那个东西。


所以我们从大局观上会发现,二次元审美在互联网上孕育了那么多年,随着年轻一代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强,现在它确实开始从互联网世界反身回到我们的现实当中了!


从态势上看,二次元审美正通过二个大的路径向现实世界袭来,并已构成对现实的细节改变。


其一,形象生产及其衍生产品。ACG文化当中一些人物的经典形象和经典空间气氛,被分拆成各种造型元素,成为三次元真人的个性符号和空间标示。


这不仅直接催生了美拍、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视像工具类网络产品,更引导了现实中服装、配饰、美容美发、家居装潢、演出市场、电影等行业的产品变革。


其二,关系生产及其衍生产品。我们都很熟悉网上的交互产品的升级,从较早的BBS、博客,到QQ空间、QQ秀、微博、YY,并进一步迭代出现微信、陌陌、友加、炼爱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交类网络产品。


这些异世界中不断进化的交往方式,正在迅速改变现实世界中人群的组合、离散规则,以及与之相关的空间样式。由此导致通信、交通、餐饮、酒店、旅游业的产品升级。




二次元审美文化的漏洞是主流文化与之和解的入口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更重要的话题,就是我们怎么应对它?要发现应对之道先要发现二次元审美的漏洞。这关系到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我们说世界永远是属于年轻人,这是自然规律,但问题是文化权力的交接存在多种形式。如果两种代表性文化严重对立、深刻隔阂,彼此你死我活的争斗会让所属地区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


这显然是谋发展、图复兴的中国社会不愿接受的。网络一代目前尚没有能力担当文化的主导角色,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任由这些青春文化事件背后的审美分裂持续扩大,它将无可挽回地造成两代人在文化上的心结。不管未来他们接棒时的文化核心还是不是二次元审美,烙下的心结将会危及过渡的平稳展开。心结宜解不宜结,我们应该将二次元审美及其代表的网络一代的文化特质纳入主流文化的战略框架,理性地研判它们的优势与不足,寻找和解的途径,化解误会与歧见。


从文化属性上讲,二次元审美是一种关于“逃避”的文化。异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容纳少年烦恼与无因反抗的桃花源。虽然它对现实世界的矛盾与冲突有着曲折的呈现,但其提供的解决方式往往是一厢情愿或浪漫诗意的。


现在电视的收视率下降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们不看电视,其实孩子们对电视的情绪早在2001年的时候就爆发过一次。2001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译制了一部日本动画片叫《新世纪福音战士》,1995年首播时轰动日本,因为揭示了日本社会的一些深层问题,由于收视率很高所以我们买过来。


可是我们在译制时把有导向性的问题全部处理掉了,把人家的台词改了,片名改成了《天鹰战士》,最牛的是把人家的主题歌也改了,原本主题歌叫《残酷天使的纲领》,我们给改成《美丽天使行动纲领》,还填了中文词,让一个中国歌手唱了。搞完,过审了,深圳电视台第一个放,全国地面频道随后开始放。其实孩子们早就通过盗版碟看过这部动画片,一看怎么改成这样?抗议!那个事闹得很大。


从2001年开始,那拨孩子们就开始疏远传统媒体,尤其疏远电视,一批接一批疏远。那个时候网络在大陆刚开始流行,这一事件使许多年青人聚集在BBS上,开了很多论坛,大家开始是去那里泄愤,在那里骂娘,有人提出说我们不跟电视台玩了,我们自己在网络上筹建一个平台放动画片,大家都说好,结果网络上汇聚了各种人才,有很多是学外语的,说我来做字幕。也有学计算机的,说技术的事我来搞定。动画片的互联网时代就此拉开。


后来这群人在网上开始膜拜这部《新世纪福音战士》,膜拜的一个方式就是反反复复看,看完之后讨论,电视台越剪的地方他们越要讨论,反反复复。要知道精读一部作品会很有效果,最后他们提炼出来很多元素,这些东西都变成了二次元审美当中的一些重要标签。


去年我儿子专门给我推荐了一个日本的演唱会,我看了一下,把我给惊了!2010年的3月份在日本东京,现场售票2500张,一个多小时之内全部抢空,更多的人是通过网络直播观看这场演唱会,这场演唱会的主角是一个16岁的少女,身高1.58米,体重42公斤,而且她有标志性的东西,她长发及腰,头发是葱绿色,她在粉丝呼喊当中登场开始演唱,这个歌星名字叫初音未来。


这个歌星可能永远不会老,永远16岁,为什么?因为她其实是一个虚拟偶像,但问题牛就牛在一个虚拟偶像可以真实地登上三次元的舞台,所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那些粉丝们都差点昏过去,现场几近疯狂,简直就像我们信基督,而基督真的降临了,你能够想象吗?


我一直跟我儿子说你迷恋这些东西对你的现实学业有帮助吗?对你的现实人生有帮助吗?后来我发现孩子们的这种迷恋其实为他们带来一种安慰,他们之所以还能够坐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看书,正是因为这个虚拟世界实实在在地慰藉了他们的心灵。所以现在的孩子的特点,哪怕男孩都很乖,很听话,他很多所谓的逆反都消融在他的异世界当中。但另一方面,今天的孩子确实在应对现实困境时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浪漫,他们叫“脑洞大开”,我们叫“不靠谱”。他们的解决之道常常令我们哭笑不得。这个漏洞正是主流文化可以嵌入的地方。


第二个漏洞就是二次元审美源生于日本,虽经港台地区文化及大陆本土文化多年来的落地转化,但它的异国性仍然清晰可辨。这会使它与中国现实的进一步对接存在诸多口径上的失配。


比如谈到SNH48,我们社会对清纯可爱的少女其实是有审美需求的,SNH48确实有独到之处,这个团队如何更多的能够有一些上海特征?我们应该怎么进一步对之进行落地改造?这是我进一步在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主流文化圈内每一个人的重视,今天它已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而且不可阻挡的是背后有资本的推动,有它的消费推手,所以今天令我们觉得有点无奈的是,似乎已经不是你想背过脸去就可以视而不见的了。

问&答


问:对于这些年轻人,是应该认真跟他讲道理还是不太认真讲道理,还是我们要不要跟他们讲道理?


葛颖:我在那篇文章的最后提了一个比较具体的看法,我觉得我们现在首先做的一点是必须要听得懂他们说话。在网上没法跟他们说话,你一说话人家知道你不是他们这一类,把你踢出来。所以首先得先学会他们的语言,现在的问题严重到我们说的话都不一样。


我儿子已经大二,他根本不理你,跟他说这个东西他不反驳你,他就冷笑一下,没法跟他沟通,但是最近一年我们父子关系好了一点,我非常真诚地讨教他,我说你告诉我该看谁的片子?我好好看,看完了之后跟他讨论。这样交流之后,至少软化了我们的父子关系,我们之间话开始多了。


所以我觉得也不是说一定要让他听我的,也不是我完全听他,接触可能是第一位,在接触当中大家会寻找到某些共同的话题,我现在在谈话当中越来越把自己的审美给他,因为确实有很多年轻人,他的逆反有的时候完全没有道理,排斥很多很经典的东西。所以直面交流很重要,如果各操一套语言,事儿就麻烦了。

问:现在这么多人不看电视,如果把这些人吸引回到电视,我们能做具有二次元审美电视节目吗?


葛颖:前一阵子《盗墓笔记2》在上海演出,上海的评论家看了完全失语。在他们看来,这些演员口齿都不清怎么演话剧?但孩子们疯了,最牛的小孩从外地来,她买了最贵的票子却没有钱住旅馆,在剧场外睡觉。问她为什么这么疯狂,她说我喜欢,她居然爱的是连台词都听不太清楚的话剧,这就是一种审美。我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这就是审美分裂。谁说一定要听得清楚,谁说一部电影一定要叙事很清晰?不一定,我们真的要端正观念跟孩子们混了,否则真的会被消灭掉的。

问:对于我们传统媒体人来说您有什么好的建议?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传统媒体。


葛颖:这个不矛盾,因为互联网很多内容也是从传统媒体衍生出的,由于新媒体挤压,我们传统媒体包括平面媒体、电视媒体都有一定的颓势,这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不允许你有完整的等待性的内容,所以互联网就是一种适应碎片化、移动化的新型媒介。


我觉得对于我们传统媒体人,一方面要把节目碎片化,使节目能够从形式上更好地嵌入当代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就是自身的审美转化。虽然我们依然可以坚持60后、70后的审美,因为我们有这部分的观众需求,但是从发展趋势上来说,可能这个世界终究会走向一种新的审美,而这种新的审美正是从生活的边缘向核心突进的,所以我们居于中心却不可以放弃感受来自边缘的潮讯,时刻敏感,心才会不老。

楼主 青羽PainLegend  发布于 2014-11-10 16:45:00 +0800 CST  
其实别的他说啥我根本不在乎,大家在圈子里这么多年来,看得比他透彻多了,之所以搬运过来就是因为他是当时天鹰的负责人之一,那几句关于天鹰战士的历史蛮有价值的

楼主 青羽PainLegend  发布于 2014-11-10 16:47:00 +0800 CST  

楼主:青羽PainLegend

字数:8218

发表时间:2014-11-11 00: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7 17:24:04 +0800 CST

评论数:28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