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捍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路线而斗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7-10-02 11:33:00 +0800 CST  
虽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30年代确立的,但它的基本特点则是在理论上确立之前,就已经在一些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形成。它是历史地形成的,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出,是时代生活的需要,也是文艺发展规律的体现,是对新的文艺和新的创作方法,在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早在19世纪,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希望有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来反映新的时代。
与其直接相关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自从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起,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就开始了。英国宪章派诗歌、德国无产阶级诗歌及法国巴黎公社文学就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端。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初,即俄国1905年革命后从高尔基的《母亲》和《敌人》的创作开始的。19世纪无产阶级诗歌,包括鲍狄埃等的巴黎公社文学,只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不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虽然科学社会主义在19世纪中期已经形成,它能够从理论上科学地论证社会主义必然要获得胜利的历史规律性,但是,这个时期的工人运动还刚刚开始。那些与工人运动有联系的作家、艺术家由于工人运动本身尚不成熟,他们还不能描绘出与工人运动有联系的整个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广阔的现实主义图画。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思想团结一致的千百万人民群众行动起来之后。换句话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同无产阶级革命的成熟阶段相联系的。只有到了第一次俄国革命时期,才具有这种革命的形势和特点。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正是在第一次俄国革命的高涨时期酝酿成熟的。这部作品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展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广阔画面,明确展示出这一革命的未来前景,通过对革命者的艺术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运行着的革命洪流,并为工人群众树立了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在这里,高尔基运用与过去艺术家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新时代给艺术提出的新课题。十月革命的胜利为艺术沿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尽管在革命胜利初期,苏联文艺界出现过许多具有各种不同思想倾向的文学流派和团体,但至2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文学中已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共同思想艺术倾向的重要作品,如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革拉特科夫的《水泥》、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与《好!》、法捷耶夫的《毁灭》、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第一、二部),以及阿·托尔斯泰、列昂诺夫、费定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继承并发展了高尔基在《母亲》创作中的基本原则。它们在忠于现实的基础上,力求对现实事件作出历史的全面的描与,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满腔的热忱,而且这些特点已成了苏联文学中的主导倾向。从20年代后半期起,许多苏联作家、理论家开始注意创作实践中这些日趋成熟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许多不同的创作方法的口号,如“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有倾向的现实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英雄的现实主义”等。其中“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理论家竭力主张“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这是把哲学上的概念直接搬用于艺术创作。1932年至1934年苏联关于创作方法问题讨论的最积极的成果之一,是促进了文艺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遗产的重视。讨论过程中许多人开始学习并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并且用俄文第一次发表了恩格斯致明·考茨基等的几封重要文艺书信,从而初步地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恩格斯早在1859年就已为未来的艺术勾勒过一幅蓝图:“较大的思想深度”、“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这里,恩格斯既预示了社会主义文学的前景,也指出了这种文学所应具有的特点:深刻的思想性和预见未来的本领,并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等人的文艺书信中又对现实主义和倾向性问题作了十分精辟的阐释。他认为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是说,艺术反映现实,不是孤立地、简单地摹写和重复现实,而是要从历史发展中来描写,要表现时代发展的主导倾向;并且明确指出,经过差不多半个世纪斗争锻炼的工人阶级“应当在现实主义领域内占有自己的地位”。列宁在论及文艺时,也首先强调了艺术和现实的关系、现实主义和倾向性(党性)问题。列宁关于托尔斯泰的一系列文章对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作了极高的评价,指出真正的艺术家,必定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恩格斯关于倾向性的理论。恩格斯在1885年曾认为,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品,只要对现实关系作真实的描写,能动摇资产阶级的乐观主义,引起对现存制度永世长存的怀疑,那么,作者即使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也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到20世纪初,人民群众已进入自觉革命的阶段。这个时期,读者的“圈子”改变了,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武装革命群众已成了客观现实的要求,因此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1905年他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学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同无产阶级公开联系的文学”,要求作家公开地、自觉地站到无产阶级革命方面来。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7-10-02 11:36:00 +0800 CST  
在初步学习和普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苏联文艺界得以从理论上对新的艺术方法作出概括,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


按照高尔基以及卢纳察尔斯基、法捷耶夫等人的解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对现实主义艺术进行改造的结果,是现实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合,或者说,是“以社会主义经验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的形象思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思想原则是:①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思想指南,认定生活连续不断地运动、变化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发展,一种在对立物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运动。因此,从革命的发展的观点,从矛盾斗争的观点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及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最基本的特点。②坚持列宁的党性原则。党性就是作家自觉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为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时代,国家和阶级的事业”,作家必须自觉地为工人阶级的事业工作,或者说,工人阶级的事业应当成为作家本人的事业,只有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度的真诚和丰富的感情。同时,党性并不是一种附加物,不是从外面贴到作品上去的东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党性是溶化在思想体系中的美学因素,作家的政治倾向性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社会主义思想进入作品应当不是作为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体现在形象里的作品的本质,只有当思想在作品中得到具体的、感情的体现,当智能和意志、善与恶、爱与憎、勇敢与怯懦、正直与伪善体现在活生生的、生气勃勃的形象里时,艺术作品才能成为完全合乎要求的、令人信服的东西。③肯定社会主义的现实,塑造正面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它的批判是针对过去、反对过去的残余。而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形象描绘事实、人物及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的方法来确立社会主义,来表现并肯定新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此相联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必须具有理想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这种理想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高瞻远瞩”,站得比现实更高,并且在不使人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把它提升到现实以上。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7-10-02 11:37:00 +0800 CST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首先是在苏联确立的,后来得到其他国家许多作家的赞成和拥护,已成了国际的文学现象。巴比塞、阿拉贡、贝希尔、安娜·西格斯、布莱希特、布雷德尔、伏契克、尼克索以及聂鲁达等都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在中国,周扬于1933年最早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介绍过来。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没有成为新文艺运动以及中国gc党领导下的解fang区文艺运动的主导性创作方法。当时一般的提法是革命现实主义。建国初文艺界的整风学习,开始普及和广泛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并确定为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创作方法。1952年周扬应邀为苏联《真理报》写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同时发表在1953年1月11日《人min日报》)一文。文章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一切进步作家的旗帜。中国人民的文学正在这个旗帜之下前进。正如中国新民主主义ge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ge命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人民的文学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文章提出判断作品是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标准是:“主要不在它所描写的内容是否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而是在于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发展中的生活真实”。这就廓清了对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生活斗争的作品的认识。从而正式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原则来分析、评价过去的ge命文艺现象。关于结合新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问题,周扬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在现实的ge命的发展中真实地去表现现实。因此,不能回避生活中的矛盾。要表现生活中的新的力量和旧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必须着重表现代表新的力量的人物的真实面貌,这种人物在作品中应当起积极的、进攻的作用,能够改变周围的生活。只有通过这种新人物,作品才能够真正做到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群众。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7-10-02 11:39:00 +0800 CST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忠实于生活真实、无产阶级党性和人民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艺术发展的最高级阶段,它发展了现实主义的一些特点:与生活现实,尤其与当代生活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联,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人物和事件的独特、个性化的形象表现社会发展和生活现象中的一般性的东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使真实性获得了新的特征,那就是要求作家更深刻更广泛地概括现实生活的本质,以揭示个人和社会的本质联系,把握住生活发展中的主导倾向,从而反映出生活由过去和现在向未来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因而,社会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依靠马列主义世界观,去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蓬勃生机,去充分反映新社会中的各种新人,表现出社会主义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审美理想正是通过新型主人公的塑造体现出来,它不是艺术家空想的结果,正相反,是艺术家对生活中新人的艺术概括,是对历史发展的一种科学预测,这正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当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有揭露,它要揭露敌人,揭露现实中的缺点和失误,也要坚决地否定旧事物,它的这种揭露和否定恰恰是为了鼓舞人民为争取新社会而斗争,正是为了团结并加强人民的力量。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7-10-02 11:41:00 +0800 CST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首先是在苏联确立的,后来得到其他国家许多作家的赞成和拥护,已成了国际的文学现象。巴比塞、阿拉贡、贝希尔、安娜·西格斯、布莱希特、布雷德尔、伏契克、尼克索以及聂鲁达等都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家。在中国,周扬于1933年最早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介绍过来。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没有成为新文艺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文艺运动的主导性创作方法。当时一般的提法是革命现实主义。建国初文艺界的整风学习,开始普及和广泛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并确定为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创作方法。1952年周扬应邀为苏联《真理报》写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同时发表在1953年1月11日《人民日报》)一文。文章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一切进步作家的旗帜。中国人民的文学正在这个旗帜之下前进。正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人民的文学也是世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组成部分。”文章提出判断作品是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标准是:“主要不在它所描写的内容是否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而是在于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发展中的生活真实”。这就廓清了对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生活斗争的作品的认识。从而正式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原则来分析、评价过去的革命文艺现象。关于结合新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实践,学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问题,周扬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在现实的革命的发展中真实地去表现现实。因此,不能回避生活中的矛盾。要表现生活中的新的力量和旧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必须着重表现代表新的力量的人物的真实面貌,这种人物在作品中应当起积极的、进攻的作用,能够改变周围的生活。只有通过这种新人物,作品才能够真正做到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群众。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7-11-05 20:42:00 +0800 CST  

楼主:马哲吧策划组

字数:5260

发表时间:2017-10-02 19: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21 13:07:19 +0800 CST

评论数: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