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郑成功》

342
茅元仪道:“田中瓜儿苦后甜,自古英雄出少年。三个月来,我始终在观察你,知你志存高远,刻苦勤勉,日后定能成就大事。这《武备志》虽不是什么奇书,但毕竟凝聚茅家三代夙愿,积我半生心血乃成,当今天下只此一部。望你不辜负义父厚望,处盛世则为忧国忧民之贤臣,居乱世则为救国救民之英主。”
郑森双手捧着十册《武备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13:00 +0800 CST  
343
开席既晚,觥筹交错,酒过数旬,不知不觉已近黄昏。黄道周面色微红,情绪激动,正欲长篇阔论,忽闻院外一阵马蹄笃笃,紧接着一名信使飞奔入内,将一封书信呈递黄道周。黄道周不敢怠慢,赶紧拆开来信,仅仅扫了一眼,便即大惊失色……
(本回连载完毕,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14:00 +0800 CST  
344
第三回《书山学海勤苦奋进 宝典奇经义赠英才》注释部分
注释1:徐霞客——(公元1587-1641),江苏江阴人,本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与北朝郦道元齐名的著名地理学家。从二十二岁开始,一直到去世,三十多年间,他几乎全在旅行和考察中度过,行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著有传世奇书《徐霞客游记》。
注释2:张燮(xiè)——(公元1574-1640):明代著名学者,漳州府龙溪县人。(今龙海市,1960年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有《东西洋考》一书流传于世,此书为对外贸易指南,是研究明朝商品经济和中外交流的重要历史文献。
注释3:“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中国古代许多出身贫寒的文人名臣的共识。到了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为了阐述这一道理,特作《黄生借书说》一文。“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注释4:流传至今的《武备志》,最老版本据说为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所印,是否如此,尚待考证。鉴于1621年茅元仪才年仅28岁,就算他天生神童,不到而立之年就创作洋洋二百万字巨著一事也难以取信天下,而且与其他史料中记载的《武备志》历时十五年成书的记载相矛盾。故笔者在文中将《武备志》成书年代后推六年,即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这一年茅元仪三十四岁。出生书香名门,再兼十五年辛苦,终成兵法奇书,这样的事实较能为当代读者和观众接受,也符合《郑成功》全书推崇的“成功源于刻苦勤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此说明。
注释5:茅元仪——(公元1594—1640),浙江吴兴人,明朝著名文学家茅坤之孙。茅元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专家,历时十五年编成《武备志》一书,名扬天下,流芳青史。茅元仪是《郑成功》全书中又一重要的线索人物,他乃孙承宗袁崇焕时期的重要人物,在第三回出场,既承前启后,又凭借《武备志》一书贯穿全篇。他下次出场,已是七年之后,去世于苏州。正值郑成功北上长三角地区,抵达苏州寻访钱谦益之际。郑成功在苏州城中偶遇一个书童卖身葬主,一节之外,再生数枝。这个死于贫病欲葬不能的主人,正是茅元仪;而这个书童,便是日后凭《隋唐演义》一书名扬天下的著名作家褚人获。郑成功出手施救,可不想夏家两姐妹也要施此善举,不欢而散。中午在钱谦益家吃饭,再次相遇,于是明末清初一连串显赫的历史人物一同出场:空谷三隐(夏完淳、夏惠吉、夏淑吉)、秦淮八艳、钱谦益、陈子龙、金圣叹悉数登场。到了晚上,郑成功想起午间金圣叹之邀,借宿寒舍寺,再遇褚人获,同时偶遇冯梦龙(《三言》《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唏嘘长叹,言谈间才知道被葬之人,乃是义父茅元仪。郑成功悲痛欲绝,伏尸恸哭。第二日,郑成功一行雇船渡太湖,到吴兴,又见凌蒙初(《二拍》的作者)。再加上后来金丰、钱彩(《说岳全传》的作者)两位贫苦少年,至此明清交会之际,半数文学家尽数出场。
注释6:总兵——有明一代,总兵官这一官职一直存在。但考诸史料,其间变化颇多,情况也非常复杂。朱元璋起兵之初至建文朝,总兵官之授,专以委任出兵征讨之大将,故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景隆等皆历是职。然兵兴则授,事结则收。镇守一地的专职总兵官之设则始于成祖时。然兵兴则授,事结则收。《大明会典·兵部九》记载:“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镇一方者,曰镇守……其总镇,或挂将印或不挂印,皆曰总兵。”按照《大明会典》所载,共计设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廷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23镇。然《会典》于其始设之年皆曰“旧设”而无考。
明末朱国祯《涌幢小品·总督总兵》卷8曰:“文臣称总督,武臣称总兵,皆是虚衔。总兵之名见于元末,国初因之。中山王伐吴檄曰:‘总兵官准中书省咨’云云。至正统年始有定名曰总兵,曰副总兵。”(参见《郑成功的时代》中《明代军事制度演变》一文。)
注释7:茅元仪(公元1594-1640),黄道周(公元1585-1646),黄道周要比茅元仪大九岁,在书中,虽然论官职茅元仪为大,但二人兄弟相称,黄道周为兄,茅元仪为弟。)
注释8:巡抚——巡抚的本意是“巡行天下,抚军按民”,直到清朝时,“巡抚”才正式成为一省行政主管。郑成功之前的整个明代,巡抚是中央派出官员,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并非一省最高长官,故“巡抚”基本是动词,一般放在省名的前边。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16:00 +0800 CST  
《创作前期的叙事与描写》

目前,我自己对于《郑成功》全书的字数和章节,只是大概推算。由于全书涉及历史人人物和历史事件众多,时间前后跨度40年,加上相关历史背景介绍和烘托,连篇累牍,卷帙浩瀚。但文学作品重在精炼,四大名著,没有一部超过一百万字。当今长篇小说创作,动辄数百万字甚至上千万的规模,令读者头疼不已,让编辑也望而生畏。
诚然,现在稿费的多少,是以字数作为标准进行衡量的。但长篇小说不是记流水账,更不是日记集锦。
鉴于目前无法明确最终规模,为了谨慎期间,在创作前期,重点交待故事,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对于描写,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力求简洁,点到为止,力争三言两语,一笔带过。同时尽量避免大段大段的人物对白,给文章主线索故事脉络的发展演进,留下充足的篇幅保障。
我坚持认为,长篇历史小说就好比一株参天大树,创作过程中,应先把主干部分长好,等到主干封顶,不再望高生长了,把注意力转向枝叶,新陈代谢,生长随意。
到了整个故事收尾阶段,如同到了绘画创作的后期,一手端着调色盘,一手用画笔润色修补。对于画面略显单薄的地方,进行细节上的修补填充,如此精雕细琢,日久天长,最终形成定稿。
在《郑成功》和《郑成功的时代》两书的创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对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坚持严谨的态度,仔细查阅史籍,精心挖掘史料,力求在把故事讲得精彩的同时,还原历史真相。即使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必须需要演绎的时候,也力求在不违背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情节特别是细节进行适当虚构。真心的希望这一套《郑成功》,能够成为半部南明史,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学到实实在在的文科知识。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17:00 +0800 CST  
346
《郑成功》第四回:
华夷争雄血战金门 蛟龙无义杀妻戮子

黑云压海海欲崩,万炮争鸣万籁腾。
虎毒尚不食亲子,怎料恶龙弃旧恩。
——《忆金门旧事》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30:00 +0800 CST  
347
话说黄道周拆开来信,登时大惊失色,原来恩师徐光启病危,盼临终前能见他一面。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32:00 +0800 CST  
348
徐光启乃南直隶省松江府上海县人氏,自幼勤奋,曾拜葡萄牙传教士利玛窦1为师,学贯中西,通天文,识地理,尤擅西洋火器铸造。徐光启虽然博学,蜚声海内,但早年却科场不顺,直到四十三岁,方才考中进士,坎坷入仕,好在此后一帆风顺,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加封从一品太子太保,位极人臣。徐光启一生著译作品颇丰,其中《农政全书》、《几何原本》二书更是流传天下。崇祯六年(1632)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徐光启向皇上进献《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后,终于告老还乡,在出生地法华汇2买了百亩农庄,归隐田园。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33:00 +0800 CST  
注释1:利玛窦——(公元1552年-1610年),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大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受耶稣会委托,来华传教。利玛窦为中国带来了化学、几何学、地理学、冶金、机械等最先进的西方科学和技术,同时也将汉文化传播到西方,是大航海时代中西方科技和文化交流的关键人物。
注释2:“法华汇”——今上海徐家汇。大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十月初九,徐光启病逝,上海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先驱,将法华汇更名为徐家汇。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34:00 +0800 CST  
350
当年黄道周北上京城参加会试,主考大人便是徐光启。徐光启十分喜爱黄道周的文章,尤其欣赏他那笔好字,心中暗赞纵使颜柳3再世,也难写得这般刚毅坚韧,大气磅礴。得到主考大人的赏识,黄道周自然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入选翰林。然而,毕竟是新科入仕,收入微薄的黄道周在生活上十分拮据。徐光启深知年轻翰林在京城的不易,便频频接济,处处照应,帮助黄道周度过艰难时期。正因为此,黄道周对徐光启感恩戴德,始终执弟子之礼。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37:00 +0800 CST  
351
黄道周满腹经纶,胸怀天下,前些天收到朝廷诏命,他踌躇满志,坐卧难安,恨不得立刻启程北上,重归京师,一展雄图抱负。此刻又听闻恩师徐光启病危,哪里还再坐得住,他匆匆告辞离席,直往紫阳书院而来,一家人连夜收拾行囊,整装待发,并派管家李安赶往码头,告知海龙号船长明日启航之事。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57:00 +0800 CST  
352
当晚,郑森一直陪在黄道周身边帮忙。直到戌牌时分,方才收拾停当,黄道周站在天井中,望着正堂门楣上“紫阳书院”四个大字,感慨万千,过了良久,方才抚着郑森的头道:“孩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此番重归庙堂,不知何日才能返乡。本想带你一同赴京,可政务繁忙,唯恐耽误了你的学业。这一年来,学费之外,我半分未取。令尊所赠金银,虽是收下了,可都买了书。这一屋子藏书,便都是用令尊资助的银两所买,他本来希望你两个弟弟能读书成才,怎奈他二人都非成器之才。今日师傅做主,将这一屋藏书全部赠与你。当年宋真宗曾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你务要好好读书,莫负为师厚望。”
……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58:00 +0800 CST  
353
原来郑芝龙归顺朝廷之后,所属部队分驻于闽南五大水寨。东山岛上的铜山所,正是五大水寨之一。海龙号乃是郑芝龙水师主力战舰,原驻于中左所(即厦门),后应颜氏要求,移防于东山岛,以供郑渡兄弟随时差遣。这几日,黄道周起复高升的消息,早已传遍闽南。郑芝龙虽未登门拜访,但修书一封,遣人送至紫阳书院,信中说已拨出主力战舰海龙号,专门护送黄道周北上,同时传令蓝锐,让他将海龙号物资补足,移至漳浦港外,只等黄道周准备妥当,便即启程北上。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58:00 +0800 CST  
354
那郑渡郑恩听说黄道周要走,便也嚷着要回老家安平。管家拗不过他们哥俩儿,只得依了,当天收拾好行李,一行人晚上就住在船上。
好不容易挨到第二日黎明,寅初时分,众人便在码头聚齐。南宫敬和宫不悔依旧谨慎,混在东洋水手中间,早早上了福江号,智通大师、翁昱皇和郑森三人,则一直等到黄道周来了,帮着将行李搬上海龙号,方才登上自己座船。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2:59:00 +0800 CST  
355

两船收起铁锚,扬起风帆,结伴向北而行。
两船刚刚驶离码头,一位少年跑到码头上,他身体敦实,满头大汗,拼命朝两船挥手。
这位少年乃是蓝昊天,他前一天夜里才听说黄道周和郑森今日启程,故一大早就往码头赶,既为送师傅黄道周,也为了再见郑森一面,不想还是晚了一步。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3:02:00 +0800 CST  
356
蓝昊天学习成绩一般,但豪侠重义,明辨是非,对勤勉刻苦的郑森十分敬重。郑森也喜欢蓝昊天的憨厚正直与豪爽大气,在他心中,紫阳书院近三十名同学们里,只有蓝昊天一人称得上朋友。
此时郑森正站在船尾,见蓝昊天为自己送行,感动不已,目光也变得朦朦胧胧。他擎起右手,朝着蓝昊天使劲挥舞。
两船渐渐驶出浮头湾,蓝昊天的身影越来越小,最终从视线中消失。郑森放下手臂,呆呆地站了良久,直到母亲过来召唤,方才回到船舱。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3:02:00 +0800 CST  
358

漳浦与泉州相距不过百里,乘船沿着近海航线北驶,中途须经过漳州港外的金门和厦门。金厦两岛,原是大明水师的基地。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郑芝龙聚义十八芝,集结海船千艘从台湾启程,横渡海峡,进犯福建沿海,全歼大明水师,闽南五大水寨,尽数落入其囊中。那郑芝龙也不含糊,鸠占鹊巢,蟹寄螺壳,只用了短短数月,就将这大明水师的母港,改造成郑氏集团的大本营。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3:04:00 +0800 CST  
359
时值七月,东南季风劲吹,两船侧向顺风,迤逦而行,仅仅半日,便到了金门岛外。
此刻正值未末。暑天日毒,上午水汽受热上升,凝聚成云。晌午之后,日过中天,渐渐低沉,气温也随之降低,云中水汽便遇冷凝结,化作点点雨珠,倾泻而下,势如瓢泼。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3:05:00 +0800 CST  
360
今日也是如此,黑云沉沉,压在海面之上,暴雨顷刻即至。此时两船距金门港,只剩二十来里航程。
就在此时,只见东北方向海面上,茫茫一片白帆若隐若现。定睛看去,似是一众海船,渐行渐近。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3:06:00 +0800 CST  
360
正思忖间,众海船已从雨幕中穿出,密密匝匝,结队成群,足足有七八十艘之多,好不壮观。当先十几艘海船,艏艉4高耸,桅帆巨张,乃是西洋船型,全系三桅大船;余下五六十艘,也是三桅大船,却是中华福船造型。众舰船头直指西北,朝着金门港方向,疾驰而去。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3:12:00 +0800 CST  
361
每年六月至九月,台风频发,东南海疆,台风说来就来,气候瞬息万变。每逢这一时期,无论商船还是渔船,大都泊于港内,不敢冒然出海;就连大明海军水师,也绝不去远洋征战,每日上午在近海巡逻,到了中午只留一艘小船负责警戒,其余全部退入港内。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6-01-02 03:13:00 +0800 CST  

楼主:独孤燕8

字数:93759

发表时间:2015-11-08 07: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02 22:36:06 +0800 CST

评论数:60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