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郑成功》

郑森内劲叠加,力贯刀身,出招迅如疾风,快若闪电,顷刻间只见刀光,不见人形,直把个崇祯皇帝看得呆了。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1-29 01:12:00 +0800 CST  
待郑森演练完毕,崇祯就迫不及待站起身来,拍着扶手高声道:“我tianchao竟有如此英才,中兴有望!中兴有望啊!”说罢转头对身后的吏部尚书谢升和礼部尚书王铎道:“新科一甲头名武状元,就是这个壮士,朕点了!”
……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1-29 01:13:00 +0800 CST  




节选自《郑成功》第二十一回 《锦官城独逞英豪 小金川力抗群番》


那巴扎土司说到此处,神情激动,原本就高原红的脸色更涨得如猪肝一般,对着天狞笑了好一阵才道:“简直是痴心妄想。告诉你们,我巴扎还想反了呢!眼下那张献忠还没来我处,他要是真的路过此地,我定要好肉好酒管待着,让起义军休养好力气,杀尽天下所有贪官污吏。”一番话惊悚恐怖,直听得郑黑二人心胆俱寒,楼内众番却心潮澎湃,高声附和。
原本一言未发的索贡头人蹭的站起,指着坐在席上两名年轻女子道,瞪着郑森和黑云鹤道:“实话告诉你们,大清皇帝已派使者与我们联络,用不了多久,满洲铁骑就会挺进青藏,帮我们打下四川。”
郑森顺他所指望去,只见两位年轻女子,一人身穿紫裘,一人身穿白裘,坐在贵宾席位上,心道:满清间谍果然神通广大,竟都来到这深山僻壤,只是不知这二人是否就是独孤燕正在搜捕之人。
“谁先出手?给咱们把这两个朝廷走狗撕成碎片?”巴扎土司一声号令,将他思索打断。郑森大惊,忙道:“且慢,请听我解释。”
这些人哪里会容他再言?郑森话音还未落,达赖早已从座中一跃而起,腾空探出一掌,朝黑云鹤头顶拍将下来。
郑森眼见情势危急,也顾不上多想,上前一把扯住黑云鹤,使劲一拽,总算是躲过了杀招。黑云鹤此时才回过神来,心砰砰砰跳个不停,一时惊魂难定。刚才虽说死里逃生,可达赖右掌紧紧贴着他耳畔而过,掌风刚劲,半边脸被刮得生疼。
达赖一击不中,旋身落地,紧接着一掌又重重拍至。郑森本不愿还手,生怕再生出什么事端。可二人已身处墙根,再无闪避之处,如不还手,必为掌力重伤。只得腾出左手,将真气提至丹田,倾尽全身内力,迎着来招硬生生对了一掌。
双掌相交,达赖只觉一股纯刚内力澎湃袭至,心中大惊,他自负武功非凡,普天之下除了四世班禅之外,再无敌手,故此招出手,只用了五成内力。他哪里料到,眼前这个少年军官,内功竟如此深湛。达赖惊慌之际,赶忙催动内力加之十成,可怎料仍没挡住,只觉得一阵刚猛无比的内力排山倒海般袭来,心口气血一阵翻涌,身子早已不听使唤,如在冰面上滑行一般平平后撤,双脚无论怎么使力也刹不住。
班禅一直冷眼旁观,此时见此情形,情知不妙,急忙起身离座,探出单掌去扶达赖。怎想左手刚刚触到达赖背心,就感到冲击而来的力道奇大无比,单掌绝对抵挡不住来势。情急之下,也不及细想,赶忙伸出右手,两掌一起用功,使出全身内力,方才止住了达赖的退势。
可怎想这么一来,着实惨了那达赖!他自己的十成内力,硬生生被郑森给顶了回来,再加上郑森和班禅使出的内力,三股真气在体内激撞,直震得五脏六腑悬空错位,耳中嗡嗡作响,突然间眼前一黑,全身便如散了线的木偶般瘫软在地。
变起仓促,众人都从座中惊起。那达赖乃密宗绝顶高手,在这康青藏川高原上,除了班禅,绝对再无敌手。众人见他出手,满以为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二人毙于掌下,怎料仅仅对了一掌,就瘫软昏厥。
其实此刻郑森也是惊魂未定,他自打出徒以来,极少与人比武。在西洋时多历战阵,回国后也偶逢纷争,但对手全是些寻常兵将,武功修为不是很高,临阵时绝无今日这般凶险。方才虽然单掌退敌,但眼见班禅出招接住达赖,心知他内力定是极强,说不定还在自己之上。
巴扎土司见此情景,心知今日眼前这位少年定是劲敌,两位活佛乃黄教领袖,达赖已重伤倒地,若班禅再有闪失,自己如何担当得起?想到此节,他已惊出一身冷汗,忍不住大喝一声。门外十余名武士番僧听到土司召唤,蜂拥般冲进堂内,只待班禅一声令下,就要扑上去擒杀郑森和黑云鹤。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1-29 01:16:00 +0800 CST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1-29 01:23:00 +0800 CST  
《郑成功》第三回
书山学海勤苦奋进 宝典奇经义赠英才

滴水恩受此中情,心忧连雨盼天晴。
古道忠魂君悲切,他乡埋骨不虚行。
——《忆石斋老人》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27:00 +0800 CST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33:00 +0800 CST  
来人气喘吁吁:“郑森,黄先生让你赶紧去书院一趟。”
郑森一看,原来是黄道周的家仆李安,道:“现在吗?”
李安道:“嗯,就现在,赶紧随我前去。”说罢把郑森拉上马,一路疾驰,直奔漳浦县城而来。
郑森已有九日没去书院了。就在智通大师受邀去了东山古来寺的第二天,江南四大名士来到漳浦,专程拜访黄道周。这四人分别是徐霞客1、林轩、陈天定、陈杨美,他们虽不是官场中人,却凭着文章学识和人品德行,早已名扬天下。时人津津乐道,合称其为江南四大名士。




(注释1:徐霞客——(公元1587-1641),江苏江阴人,本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与北朝郦道元齐名的著名地理学家。从二十二岁开始,一直到去世,三十多年间,他几乎全在旅行和考察中度过,行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著有传世奇书《徐霞客游记》。)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34:00 +0800 CST  
贵客临门,黄道周自是喜出望外,他深知徐霞客等人最爱山景水色,便与隐居漳州开元寺的好友张燮2一道,陪着四人在漳州地界游览观光,登灵通山、天峰山,观云动岩、风动石。书院无人主持,黄道周临走时布置好作业,便给学生们放了假。



注释2:张燮(xiè)——(公元1574-1640):明代著名学者,漳州府龙溪县人。(今龙海市,1960年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市。)有《东西洋考》一书流传于世,此书为对外贸易指南,是研究明朝商品经济和中外交流的重要历史文献。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35:00 +0800 CST  
作业不是太多,郑森还想多看些书,挑了一本书后,兀自在书房徘徊不走,在书橱前辗转半天,放下这本,复又拿起那本。黄道周见此情形,微笑着拍了拍他脑袋,特准他此番多借几本书。郑森欢喜不已,总共挑了六本书,高高兴兴回家自学。南宫敬所见《资治通鉴》,就是郑森这次借回来的。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35:00 +0800 CST  
郑森好学,视书籍为珍宝,爱惜如命。可他师徒二人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钱买书?于是只能到书院去借。
黄道周在这紫阳书院里,设了好大一座书房,整整三面墙壁,全部做成书橱,满满列着上千本藏书,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史学著作、散文集锦,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36:00 +0800 CST  
郑家虽说算不上什么达官显贵,高门望族,可毕竟是这八闽大地上数一数二的富庶巨贾。只不过郑芝龙海盗出身,虽积累了亿万家财,却始终为士大夫所瞧不起。他常因学识浅陋、位不尊贵而自卑,因此处处附庸风雅,希望子嗣日后能走上科举正途,步入官场,彻底扭转世人对郑家的看法。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36:00 +0800 CST  
黄道周系出世家名门,一身浩然正气。无论郑芝龙如何恭敬,在内心深处,黄道周总是瞧不起他的。寡廉鲜耻、唯利是图的商人本性,以及朝秦暮楚、拥兵自重的海盗习气,均是誓死捍卫封建纲常伦理的黄道周所不容的。
可常言说的好:吃人家最短,拿人家手软。紫阳书院开办这一年来,郑芝龙前前后后捐助的白银,竟有千两以上。黄道周虽自命清高,可就算他是孔孟再世,也要食人间烟火。他自己罪臣一个,被贬之后,俸禄早已断绝,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人总得吃饭。仅靠开书院的微薄收入,怎么能维持生计?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39:00 +0800 CST  
像郑芝龙这种既想附庸风雅,又天不怕地不怕的暴发户毕竟屈指可数。除了郑芝龙本人,赞助紫阳书院的,只有他的部将蓝锐一人。
蓝锐不是汉人,而是当地土著,五胡乱华之后千余年间,汉人不断大举南迁,徙往东南一带。漳泉潮汕一带,原来土著人丁稀少,怎能挡得住源源而来的汉人?汉人定居繁衍,其势日渐壮大,最后竟反客为主,把原来的这些当地土著,赶进山区,并称这些人为“山哈”。“哈”乃客人之意,“山哈”意思就是居住在山区的客人。从蒙元时起,官方文书中将“山哈”定名为畲,这些生活在闽南粤北山区的山民,就被称为畲民。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39:00 +0800 CST  
这个蓝锐,就出生于畲民聚集的漳浦县赤岭山区。在畲民中,蓝氏与盘氏、雷氏、钟氏并称为四大姓氏。蓝锐老早就听说黄道周的赫赫文名,他随郑芝龙一起被朝廷招安后,被派回老家漳浦,帅本部人马驻扎在东山岛上的铜山所。他见主帅如此看重黄道周,便把儿子蓝昊天也送到紫阳书院来,还时常赞助书院些银两,只不过不似郑芝龙那般出手阔绰罢了。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40:00 +0800 CST  
黄道周每年得郑家这多银子,对这郑家三兄弟,自然就要高看一眼,可无奈郑恩郑渡两兄弟,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天生的花花公子。漳泉两府世风浮躁,百姓贫穷念不起书,商贾子弟念得起书,却大半受不了此中辛苦,宁可经商挣钱,也不愿寒窗苦读。闽南书香门第,虽知黄道周乃当世大儒,可他毕竟是因讥讽皇上而被贬回原籍的罪臣,大都心存顾忌,不愿送孩子前来。故紫阳书院开办一年多,勉强只收了二十七八个徒弟。对其中九成弟子,黄道周都不满意,余下的一成学生,考个秀才中个举人估计不成问题,但要说日后出个封侯拜相的大人物,恐怕只有郑森一人有此希望,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聪明,而是这孩子求学的态度,实在端正至极。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41:00 +0800 CST  
他读书认真,稳重踏实,每日来得最早,又回得最晚,披星戴月,勤奋刻苦。他听课时聚精会神,课间也从不玩耍,而是抓紧时间温故知新,背书默写,从不敷衍,更喜自学。书院藏书如此丰富,却鲜有人借阅。唯有郑森一人,嗜书如命,一本刚还,赶紧再借一本,如饥似渴,日夜苦读。这黄道周虽说书生气很重,难免有些古板迂腐,终日在书院埋首伏案,两耳不闻窗外之事。对于郑森家事,虽从未主动过问,但郑森师徒的悲苦遭遇还是有所风闻,隐约知晓郑森母子过得不易。他几次找郑森谈话,委婉求证,不想这孩子骨气轩昂,刚毅无双,总是借故将话题岔开,对自己眼下境遇避口不谈。黄道周见他如此,心中更加感慨敬佩:经历如此悲苦,生活如此贫寒,却不坠青云之志,终日吃苦耐劳,力求上进。郑芝龙虽然赞助颇多,但每次交谈,多是希望郑渡郑恩二子,对郑森竟不提不问,好像郑森不是他亲子一般。郑家账房暗中听从颜氏安排,每季度来交学费时,也只交郑渡郑恩两人的,将郑森完全忽略。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41:00 +0800 CST  
虽是同父兄弟,风格却如此不同。郑渡郑恩两兄弟的表现,为黄道周所不齿。而郑森的表现,却令黄道周感慨万千。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黄道周遍览群书,博古通今,深知自古逆境人杰,无不先苦后甜,少时贫贱努力,日后方能富贵成名。郑森这孩子若能持之以恒,日后必成大事。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41:00 +0800 CST  
黄道周本欲将学费退还他,或将郑芝龙所赠的银两转予他,让他改善改善生活,可思来想去,终觉不妥,最后还是没有做声。此后他有意无意,在课堂上讲解珍惜时间与事业成功的关系,告诫学生人生易老、光阴迅速;时光如白马过隙,易逝而难返;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还常给学生们讲一些吃苦成才的名人励志故事的道理。诸如孙儆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匡衡凿壁借光,祖逖(ti)闻鸡起舞,李密牛角挂书,欧阳修荻草练字等等。郑森身处逆境,自然听得最为上心,也深知黄先生主要是讲给自己听,把这些默默记在心上,引为座右之铭。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42:00 +0800 CST  
郑森喜爱读书,日思夜想,盼望着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有一次实在忍耐不住,壮着胆子恳求黄道周送他几本书。黄道周如慈父般笑道:“孩子,不是为师舍不得赠书与你,而是这书非借不能读也3。自古成才之人,多是少年贫寒,无钱买书,只得找师傅去借,故倍加珍惜,不懂之处用笔记在草纸之上,日后找先生求教,务求甚解。”
郑森听了师傅所言,觉得在理,自此更加注重笔记,勤借勤还,勤学勤记。




(注释3:“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中国古代许多出身贫寒的文人名臣的共识。到了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为了阐述这一道理,特作《黄生借书说》一文。“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42:00 +0800 CST  
郑森想着想着,不知不觉已经进了城,来到紫阳书院。直到此时,李安才告诉他,之所以匆匆唤他前来,乃是因今晚要有贵客临门。
这位贵客,便是名动天下的辽东副总兵茅元仪。
话说这茅元仪,可是当世一位了不得的人物,四海之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浙江吴兴人氏,祖父便是国朝大儒茅坤。茅坤于嘉靖十七年考中进士,一生曲折,宦海沉浮数十年。他能文能武,青年时在广西一战成名。在文化上,他推崇唐宋散文,在文坛独树一帜,与王慎之、唐顺之、归有光合称为“唐宋派”。他承前人之说,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卷。此书刊行天下,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说也随之风行华夏。

楼主 独孤燕8  发布于 2015-12-18 23:44:00 +0800 CST  

楼主:独孤燕8

字数:93759

发表时间:2015-11-08 07: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02 22:36:06 +0800 CST

评论数:60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