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猪年收藏总结帖{唐宋封建}这是个尴尬的帖子~~

这是个尴尬的帖子~~
可能有的吧友看过我之前的那个精品帖子,好多钱币大家可能都看到了。。。
但是呢~~~那个帖子不是总结帖
我想发个总结帖,总结每年收的钱币。。(以后每年总结就发这帖子里了。)
哎呀~~~总之呢,这个帖子可能跟之前的帖子有90%的雷同。
所以呢~~~~吧友们,如果你们刷到可能会重复的占用你们的时间。
在此先像大家说声抱歉。
如果有人看过之前的帖子就略过吧。哈哈~~~谢谢大家
这次靖康镇楼。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15:00 +0800 CST  
骨贝币
仿海中贝形而刻,状如贝壳,正面中间刻一条缝,缝边刻为贝齿形。1985年出土于都吉台遗址的一座春秋墓中,骨贝盛在一盘内,大小共计200枚。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17:00 +0800 CST  
如果一定说和之前不一样呢。。。
就是这次我换了单反拍照。。
可能清楚点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18:00 +0800 CST  
鲁系铜贝
(不要问我为什么华夏公博两个标签,问就是我**)
是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商周时期贝币的种类有海贝、石贝、骨贝、铜贝和包金铜贝。考古发现主要有无文铜贝、保德铜贝、包金铜贝、蚁鼻钱等几种。商晚期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此时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青铜铸币应运而生。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
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铸币。它比西方金属铸币的发明者小亚细亚的吕底人开始铸币年代(公元前7世纪),要早几个世纪。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据考古材料分析,铜仿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仿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仿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铜贝的由来
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是钱币的始祖。商周时期贝币的种类有海贝、石贝、骨贝、铜贝和包金铜贝。贝币的诞生,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祖先生活物资的交换和流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不断的增加,交易范围不断的扩大,人们对贝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于货贝产地遥远南海 ,中国北方及中原地区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只有通过贸易交换和贡赋等渠道才能传到内地。所以出现了真贝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我们的祖先开始寻找各种代用品,就以其他材料仿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等。到商代晚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逐步成熟,又出现了用青铜铸造成仿铜贝。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其贝面凸起,还模铸一道贝齿。由于没有文字,古钱学家称为“无文铜贝”。
到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仿铜贝”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的就地铸造等优点,与其他“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流通领域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21:00 +0800 CST  
蚁鼻钱
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流通使用铜贝,是一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货币。楚国铜贝与商周时期无文铜贝有明显区别。楚国铜贝别称甚多,如鬼脸钱、蚁鼻钱、蚆壳、骷髅牌、瓜子金、拉拉子等,均指小钱之意。其面文有10种,有普通贝、鎏金贝、空壳贝、合背贝等。楚贝重量轻者0.4克,重者5.6克,多数2.5克-3.5克。有文铜贝始铸何时,目前见到最早者为商周时期,但均为素面,从出土有文铜贝的情况看,楚国铜贝可能是最早的,因此被钱币学家所重视,宋代已把有文铜贝收录到钱谱之中。
楚国铜贝多系出土文物,过去民间传世品甚少。因其长期埋入地下,通体锈绿,深入骨胎,后人难以仿造。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24:00 +0800 CST  
賹四化
旧称“宝四货”,误。战国后期齐铸环钱,时约在襄王复国后(前279年)。賹四化制作较賹化小钱工整;方孔,可见内外廓,背平素。径3厘米左右,重5~7克。据面文“四化’示值,有释值“齐法化”刀币四枚;又有释值“賹化”小钱四枚,因环为小币、刀为大币,“賹化”虽与“齐法化”并行然并不等值。
战国时期由齐国铸行的,圆形方孔的青铜货币,背平素。 文字为“益化,”益化钱分为三等,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直径长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直径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直径一般为2厘米,重1.30—2克。益化是我国币史上最早出现的方孔圆钱之一。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26:00 +0800 CST  
方足布
是指“布币”的裤足较为平直方正,所以被称为“方足布”。
历史渊源
当“尖足布”盛行于晋地的时候,郑、卫、宋诸国也开始铸造新币,它们以方足大布为基础,取长补短,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一、抛弃了容易折损的尖足,改为抗击力较强的方足。二、加宽颈部并在头部添加了两个突出的小耳朵,故称为“锐角布”或“有耳布”。这种钱币大约长4.5—6.5厘米,重13克。
样式变革
“方足布”郑国铸的较重较大,时间可能较早,宋、卫两国铸造的较小这些“布币”与“尖足布”同时流行,但其文字、轮廓、铸工、铜料都比较好,其中卢氏一个地方就曾出过“空首布”、“尖足布”、“方足布”等,其制造精美,是当时重要的铸币地区。稍晚的还有韩、隰氏、皮氏、阴氏、大阴、平周等,也相继铸造了新币。它们一方面采用宋、卫轻型有耳布(锐角布)的重量与形制,但却去掉了“空首布”的耳朵,另一方面也保留了许多“尖足布”的形制,创造出了典型的“方足布”。此时正是三家分晋,战国时代的开始。
战国时代虽然战争频繁,但工商业却比较繁荣。许多士大夫退而经商,也有很多人挟财入仕,可能是他们教给那些士大夫们铸钱牟利的方法,虽不能说完全出于商人之手,但也无法判定是出于政府之手。因为当时政府虽然已开始铸钱,却还未禁止民间私铸。总之,越晚官钱就越多,民间铸的钱就越少。
分类
战国初期,燕国的涿、益邑、纕坪、陶阳、渔阳、右明等地均铸有“方足布”,它们保有“尖足布”的特征,但体形略小。其中有光背的,有背面纪数的,也有背面纪“左”“右”“大”等文字的。燕国行用“方足布”,有史文记载,就其实物而观,铸造时间较早,流通的地区也很广,大多都是出自官炉。
在“方足布”中,较重的还是三晋所出的,计有北屈、大阴、汝阳、子阳、中邑、屯留、尹阳、平阳、平周、平留、平原、皮氏、宅阳、猗氏、梁邑、高都、襄垣、鲁阳、宜阳等等。这些地方所出的钱币,数量很多,也较为规律,大约长5厘米左右,重7—8克左右,最小的也有5克以上,铜质也很好,不易折损,使用收藏都很便利。但在流通期间购买力如何,单枚代表的价值是多少,无法考证。当时魏、赵两国都有当寽布或釿币流通,而赵也有“刀币”,魏国还有“圜钱”,彼此间该如何兑换,也不能确知。
三晋外,齐、鲁、宋、魏等国也曾铸行过“方足布”,如齐国的齐氏、齐阳、齐贝等,鲁国的邾邑、成邑,宋国的商城,魏国的母丘等,均有出土,数量也很多。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26:00 +0800 CST  
燕氏方足布(坪阴)
战国中晚期燕国所铸,两足成方型,档平,文字、形制与中原方足布有别,常见“左”、“右”等背文,种类也少于中原方足布。已发现的面文有“安阳(陶阳)”、“坪阴”、“襄坪”、“益昌”、“封化”、“右明新冶”、“宜平”等7种。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27:00 +0800 CST  
方足布——安阳(本枚为赵国安阳)
安阳 古邑名(非今日之安阳)
1. 战国赵邑。在今河北临城县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
2. 战国赵地。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三年(前296),“封长子章为代安阳君”。即此。西汉置东安阳县。
3. 邑名。本战国魏宁新中,秦改名。在今河南安阳市南。《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五十年(前257),“拔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后改为县。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30:00 +0800 CST  
方足布--平阳(可能是韩国货币,求老师指点)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33:00 +0800 CST  
燕一化
战国末年燕亡于秦(前222年)前后铸。时限晚于“明化”、 “明四”钱。一化钱方孔,面有内外廓,背平,少数铅钱有横写或直书“吉”字背文。径1.8~2厘米,重1.1~2.7克,颇有悬殊。形制及风格更近于秦汉之小钱。一化钱轻小粗陋,铸数及流通量均大于明化钱,流用至西汉仍可与半两,五铢等钱并行。一化钱中之传形及铅铸者较少;铅质一化可视为我国最早使用的铅钱。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34:00 +0800 CST  
秦半两
“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是一种普遍容易接受的观点。但也有人认为,圆形方孔是生产、加工的需要,是便于携带、流通和储藏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科学的制式)。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故称“半两钱”。

《史记 平准书 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35:00 +0800 CST  
西汉半两
秦始皇死后不久,天下大乱,战争不绝,每次动员都在数十万人,生产事业大受打击。秦灭亡后,楚汉相争,对峙五年大小战争七十二起,刘邦以一小股的兵力削平群雄,于公元前202年即汉皇帝位。西汉成立后,货币制度沿袭秦朝,在铜钱上仍用半两钱,直到汉武帝确立五铢钱制度,钱币重如其文之前,无论铜钱的实际重量大小,在名称上依然为半两钱。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36:00 +0800 CST  
西汉五铢
西汉时期的古钱币,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五铢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名。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西汉元狩五年,五铢钱率先在中原发行,至唐武德四年隋五铢废除,五铢钱历经沧桑700多年。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37:00 +0800 CST  
大泉五十
。“大泉五十”铸行时间虽然仅有13年,但其却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大泉五十”看似型制单一,但其版别多,内涵丰富,近年不断有新品种面世,尤其是背有纹饰、吉语及动物图案的版别发现极多基本情况
“大泉五十”品种从币值形态分有二大类四种。
详细情况
1.官铸的“大泉五十”钱径约28毫米,质重十二铢,出土实物合今制8克;
2.厚重型多系早期铸造,重量10克左右,实物中有重达15克者。
3.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废止宝货制允许“大泉五十”贬值、“枚俱值一,与新币并行流通”期间,民间熔毁厚重“大泉五十”盗铸的薄小“大泉五十”,实物径在26毫米,重在3克左右。
4.王莽新朝末年动乱时期私盗铸的“大泉五十”幺荷钱,实物质重在0.5克左右。
上述四种,厚重型及幺荷钱比较少,其他两种出土量较大,为常见普通品种。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38:00 +0800 CST  
小泉直一
西汉末年王莽政权所铸造的六泉之一,铜质精良,文字精美,悬针篆。篆体泉字中竖断为两截,乃王莽泉之特点,按照新莽货币制度一枚“小泉直一”相当于一枚五铢钱的价值,也是新莽布泉体系的基本单位。由于新莽货币制度目的在于利用虚值大钱快速搜刮民间财富,自然得不到民众的支持,六泉十布制度旋即即废。“小泉直一”虽然流通时间不长,但是由于是新莽货币体系的最小货币单位,铸造量极大,存世颇为多见,价格不高。如同新莽之“大泉五十”,“大布黄千”。 直径1.5CM,系新莽泉中铸造最粗者。六泉中除大泉五十外,小泉直一最容易见到。其他四泉,么泉一十,三级品。幼泉二,三级品。中泉三十,二级品。壮泉四十,二级品。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39:00 +0800 CST  
货泉
货泉是最常见的一种汉代钱币,它是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的产物。货泉从天凤元年起一直流通 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材质为青铜,尚见有铁质和铜夹铁者,钱文为悬针篆,泉中竖笔断开,(货泉饼者字纹多平夷,铸造粗劣)。
版别有传形,异书,异范,合背,合面,圆穿,横划,星号,月纹,决纹,剪边等近百种,一般径2.2--2.4CM,重约2.8--3.6克,初期可达5克以上。传世极丰。
王莽的币制改革是失败的,但莽钱制作精良,有“钱绝”之首,为后世所称道。“货币”、“货泉”堪称是王莽后期铸币的代表作,是莽钱中较珍贵的品种,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所值和收藏价值。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42:00 +0800 CST  
新莽布泉
新莽布泉为新莽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改革币制后铸,与货泉、货布文字气脉相通,与“货泉”之“泉”如出一辙,故将此泉系于新莽甚安。
新莽布泉为新莽时期第四次改革币制后所铸。直径2.6厘米,穿1厘米,布泉制作工整,内外廓坚挺精致,布泉二字作悬针篆分列左右,书体潇洒飘逸,与货泉、货布文字气脉相通,与“货泉”之“泉”如出一辙,此钱曾作为出入的符信使用。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42:00 +0800 CST  
王莽货布
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铸,与货泉并行,一布当货泉二十五,亦当暂行留用的大泉五十钱二十五枚。货布制作较“十布”厚实工整,面背及穿孔有廓,中竖线止于穿下,“货布”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书体潇洒俊逸。通长5.6厘米左右,平均重约16.5克。货布自天风元年至新莽灭亡(公元23年)铸行十年之久,与“大泉五十”、 “货泉”合为王莽三大“长命钱”,故传世较丰。世传合背货币,有泉家疑为赝品。
历史影响
许多家银行、金融机构都用“货布”的图案作为行业的标记,在我国人民币水印底纹中也能看到此种币的造型。因此,人们都将“货布”称为中国钱币的形象大使。
追溯货布的历史,货布的造型与古代最普通的生产工具锄、铲相似,在古币中有尖足布、平足布、空首布、桥足布等等。到了明代,在“博古图”中将货布这枚钱,列为象征财运的吉祥钱。
形制
货布的造型古朴,书法独特。被称为悬针体的篆书“货布”二字充满币面,在长达30毫米的笔划中,笔线仅宽0.36毫米。可以说,币面上的“货布”二字,准确地把汉代时的物质生产与商品交换,高度地概括了。在汉代王莽时期,其统治时间虽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统治者却进行了四次大的币制改革,把当时的造币工艺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从铜的冶炼到制模,都有不少的发明创造,也使今天王莽钱的收藏价值不断上涨。像金错刀、契刀、壮布、幼布、空首布、第布等,是万元或几千元一枚都难以求得的。
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常常用货布作为祝寿时的挂杖钱,或结婚大礼上的撒帐钱,或出嫁用的压箱钱,一些文人用它来作记扇坠,一些老人爱将它挂在烟荷包上。还有的一些地区的民俗是,在建房、建墓时,选上几枚货布埋在地下,祈祷能为后人带来好运。
系列
王莽在位十三年,共进行了四次币改革,铸行的铜质钱币先后有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六泉为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为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以及货泉、布泉、货布共二十一品。一朝铸行的货币种类如此之多,为历代仅有。在新莽货币中除小泉直一、货泉、布泉、大泉五十、货布、大布黄千较多外,其余诸品都很少见,尤以中泉三十、壮泉四十更为稀少。要集全以上“二刀”、“六泉”、“十布”者,那可谓真正的藏泉大家也。
悬针篆
所谓悬针篆,是小篆的一种,也叫垂针篆。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43:00 +0800 CST  
东汉五铢
是公元40年采纳马援的建议铸五铢钱。
早期发展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复汉,建元建武,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于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的建议铸五铢钱,史称东汉五铢或建武五铢。直径2.5厘米,重3—3.4克,比西汉五铢略轻,边郭较窄,铜色赭红,“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折,中竖两头变细;“金”字四点变长。
中期发展
早期东汉五铢形制较规整,钱文端正,面、背有横划后星点;中期后制作粗糙,钱体轻而大,直径增致2.6厘米,而重量减至2.8 —3克左右,钱面出现平浅横划;晚期东汉五铢更劣。铜色略黄,钱文笔画粗浅,常见错范或晕文、重文,重量减至2 —2.5克,除星纹、横划纹外,穿上另有“丁”纹,或数道短线纹,如无竖纹等。


楼主 唐宋封建  发布于 2020-01-26 16:45:00 +0800 CST  

楼主:唐宋封建

字数:83303

发表时间:2020-01-27 00: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9 22:15:47 +0800 CST

评论数:25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