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学习方式】【长篇连载】

学习能力是否是天生注定?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已经非常努力,成绩却还是不理想?

学渣是否一辈子注定是学渣,无法翻身?

有的人说,智商是天生的,学渣无论如何努力也成不了学霸,努力是没有用的,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如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话,那么这句话并没有错。

因为,学渣要想成为学霸,根本不需要努力。

学渣与学霸的区别,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学习的效率,更本质上是思维的方式。

广读书,勤思考,一朝顿悟,坐地成神。

曾经,我也是个学渣,每天点灯熬油,抱书苦读,却只能勉强混个中游成绩。而且,一旦某天偷个懒,脑子中的知识就哗哗的漏,过去学的全忘了,后面学的都不懂。

但现在,我可以二十小时掌握任何一个大学学科一学期的内容,随便拿过一张期末卷子就是满分——并且一年内无需复习,一年后再换一张卷子也还是满分。

如果只需要八十分,那么我看六个小时的书就可以,同样是数年不忘。时至今日,我已经看了一百多门学科的上千本书,目前正在向着全学科进军。

羡慕我的效率吗?

你想拥有这样的效率吗?

你在担心你可能看不懂我的文章、从而难以掌握这样的效率吗?

只要你已满十六周岁,没有智力障碍,没有其他大脑疾病,那么你绝对可以理解本文的全部内容。

本文将避开大量复杂的专业术语,用最浅显的语言、用最契合一般人思维的模式与节奏,来讲解一个学渣究竟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思想升华、蜕变。

————————————————————

可能有人想问,既然学渣要想成为学霸,只需要一个顿悟,那么我为什么不直接把那个“顿悟得到的道理”告诉大家呢?那多省事!何必搞这个大长篇的贴子。

对于这种问题,我想说——知道什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吗?

顿悟的内容,不是文字所能够完全描述的。就算我把它直接用文字告诉你,你也难以理解这些文字。

不信?

那就试试。

以下是最高级的思维模式的道理:

“对于学到的每一个新知识,都明晰它与已知的全部知识点之间的一切基本联系与复合联系,并明确各级联系的紧密程度,从而全角度明确新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推演知识搭配所导致的可能诞生的空白新知识点分支。”

我把答案告诉你了,并且没有用哪怕一个专业术语。

可你理解这段话了吗?你看着这段话,你是否头疼?你是否认为,要达到这样的思维模式会非常困难?你是否又开始产生了自我否定、绝望、放弃的情绪?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想把答案直接说出来的原因——半点积极作用没有,反而会造成负面效果,打击听众的兴趣。

不过各位放心,正文中不会出现这种让人一看就头大的、反人类的学术风格语言。

全篇预计十万字,不定期更新。

————————————————————

如果你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回帖问询,按照“我原本想做到什么、于是我做了什么、可是却发生了意料之外的什么、最后我只得到了什么”的四段结构来描述。如果没发生意料之外的事,那就把那条删掉。其他三条必须要有。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1 14:57:00 +0800 CST  
二楼勿回,楼中楼作为补充项。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1 15:00:00 +0800 CST  
参考目录:
第一章:理论基础——认识思维模式
1.1:整块乱麻——苦恼的学渣
1.2:知识组块——学渣也能取得好成绩
1.3:完全归纳——将九十九分变成一百
1.4:多级归纳——知识量暴涨
1.5:双向结构——百分百学习效率
1.5.2:学如静水行舟,摇桨便进
1.6:群向折叠——百分之千万学习效率
1.6.2:学如顺水行舟,不动也进
1.7:完全统筹——组合推演,洞见未知
第二章:战前准备——明确你的定位
2.1:现实——残酷但并非无力改变
2.2:爱好——废墟中的乐园
2.3:梦想——缥缈的净土
2.4:理想——让梦想不再缥缈
2.5:目标——短期、中期、长期
第三章:拿好工具——做到自律
3.1:脱敏疗法——逐级改变
3.2:心理暗示——对着镜子给自己打气
3.3:心理明示——战前四吼
3.4:克服心魔(一)——诱惑转移
3.5:克服心魔(二)——强化损失
第四章:实战开始——生活作息
4.1:睡眠——充足、深入、规律
4.2:饮食——营养、均衡、规律
4.3:运动——适量、全面、无序
4.4:清洁——适频、认真、无序
4.5:学习——专注、方式、无序
4.6:思考——专注、方式、无序
4.7:记录——专注、方式、无序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1 15:58:00 +0800 CST  
声明:

本文内容为本人原创文字,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据为己有。若要传播,最多任选两篇内容转载,随后附带本帖链接。(一个楼层中的内容算作一篇)

请尊重原创文字,如果抄袭满天飞、大家都在等复制粘贴,那么原文谁来写?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1 16:02:00 +0800 CST  
第一章:认识思维模式

从前有一个人,拿着一把卷了刃的钝刀,在那里卖力的砍柴。他从早砍到晚,一整天辛辛苦苦,只砍了一筐柴,而且柴的形状也不规则。

而另一个人,用一把锋利的刀,一天只砍一个时辰的柴,能砍两筐,并且形状也规则、整齐。

第一个人看到第二个人的柴,又多又好,他很羡慕,于是他更加卖力的砍柴、更加小心地控制着柴禾边缘的整齐度。

你说,他傻不傻?

他为什么不把刀磨得锋利一些后,再砍柴呢?

磨刀不费砍柴功,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

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明知道这个道理,却还犯与第一个砍柴工相同的错误呢?

同样是背诗,有的人要一小时,可有的人却十分钟就可以;同样是学数学,有的人如听天书,可有的人却不仅一听就懂、而且还能举一反三……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差距根本不是努力程度的事——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努力?

因为他们不相信磨刀。

他们认为刀是不可以改变的,钝刀永远是钝刀,快刀永远是快刀。他们给快刀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天才”;他们给刀的快钝程度也起了个名字,叫“天赋”。

他们把一切责任都抛给“天”,认为智商由天注定,他们能做的就只剩努力。

于是他们挥起钝刀,卖力的砍着柴。偶尔在疲惫间闪过一个磨刀的念头,也转瞬便被“磨刀是不可能磨刀的”这想法给抹杀了。旋即抱怨老天,为什么给了自己这一把钝刀,为什么自己的智商不够高。

但智商真的是由天注定的吗?真的是不可以改变吗?

笑话。

除了大脑疾病的患者外,所有人的大脑都蕴含着无限的潜力。

你只是还没遇到过改变智商的方法,还没见过磨刀石——也有可能你虽然见过磨刀石,但你并没有认出它来,于是与它擦肩而过。

但现在,这里,又一个磨刀石出现了,而且上面还刻了字:“这是磨刀石”。你还打算再错过吗?

————————————————————

什么是智商?

所谓智商,从本质上讲,就是思维模式,大脑记忆与处理知识的模式。

那么,问“如何提高智商”,本质上就相当于是问“如何升级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一共至少有七级,一般学生都是处于第二级,学霸学神们在第三级。

接下来,就将逐一介绍它们记忆结构的原理、学习的成果与效率、以及如何升级到更高级思维。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1 16:56:00 +0800 CST  
1.1:第一阶段——整块思维

想象下面的场景:

你现在手边有一本书、一件衣服、一个手机、一袋零食。

你需要把它们收起来。

正好你手边还有一个箱子,于是你把它们都扔进了箱子里。

箱子就表示你的大脑,那些衣服和书籍之类的就表示各种知识。

这就是整块思维的思维模式——

大脑就是一个知识容器,每学到一个新知识,就把它背下来,记在大脑里。

初生的婴儿、中年老年文盲、没受过教育的偏远地区孩童、患有大脑疾病的人,都是这种思维模式。

大脑处于整块思维模式的人群,占据了全国七成的人口、城市四成的人口。

这种思维模式是最原始的,也是最低级的,属于智慧生物的本能。

为什么它低级?

因为它的局限性太大了。

这种思维,只等处理少数的几个知识,一旦知识量略多,大脑就会一片混乱。

比如,小学生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问他八乘八等于几,他知道是六十四;问他两位数乘一位数怎么算,他知道列竖式;但问他十八乘八等于几,他就不会算了。

这样的事多了后,家长失去耐心,要么暴跳如雷,要么绝望弃疗。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家孩子是不是**。

在受过教育的家长看来,孩子知道两位数乘一位数需要列竖式,也背下了八乘八等于六十四,这道题就本该结束了——但为什么孩子居然就不会算十八乘八呢?这太不可思议了,孩子到底怎么想的?

这就是思维模式的区别。

受过教育的人都会进入第二阶段的思维模式,但刚上小学的孩子还仍然处于第一阶段。在孩子的大脑里,大量知识乱七八糟的混作一团,他看到“十八乘八”后,根本就联想不到“两位数乘一位数”,更不要说进一步的“列竖式”和“八乘八”了。

一级思维的孩子在看到“十八乘八”后,要从记忆中寻找“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八乘八”——就相当于让一个人拿着一件衣服,然后从装了几百件衣物的大箱子里寻找与它配套的唯一裤子、鞋子、帽子。

太困难了。

为什么我们本能的思维会如此低级?

因为在我们的祖先猿猴阶段,一个个体一生只需要学会收集食物、躲避敌人等少数几件事情,因此本能的一级整块思维就足够使用了。就像让一个人在一个只装了四五件物体的箱子里找东西,一下子就能找到。

但我们现在不同。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知识进入我们的大脑,因此如果继续用整块思维的话,那么大脑这个知识箱子就会因为装了太多东西而过于杂乱,导致我们根本无法在需要的时候,找出我们的目标知识。

这就是一级思维——整块思维的弊端。

在下一篇里,我们将介绍如何解决“整块思维无法处理较多信息”的问题,并且引出二级思维——组块思维。

————————————————————

回顾本篇流程:

1.对“整块思维”的诠释:各条知识相当于各个现实中的物件,而大脑相当于一个统一容纳各个物件的箱子。

2.思维层次处于整块思维的人群:婴幼儿,偏远地区穷困儿童,成年文盲,各年龄段的大脑疾病患者。

3.整块思维的局限性:只能处理少量知识,一旦知识量略多,大脑就会一片混乱。

4.整块思维的例子:明明会列竖式和八乘八的孩童,居然不会做“十八乘八”。

5.整块思维作为本能的历史原因:猿猴时期不需要学太多知识,整块思维已经足够使用。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1 19:23:00 +0800 CST  
1.2:第二阶段——组块思维

上面说到,处于整块思维的孩子,根本无法学会多位数乘法,只能死记硬背。

但死记硬背终归不是办法,背会了18*8,下一道题17*7又不会了。

于是,到这里,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出现了——人的思维模式可以主动改变,进化。

每个人都将从头经历思维变化的过程,再强的学霸也有处于整块思维、掰着手指头算数的童年。每个人天生都是一级整块思维,这是写在基因里的,没有人是天才。

超忆症也仍然是一级整块思维,只不过超忆症将整块思维发挥到了极致——他查找记忆的速度极其快,一秒钟可以在箱子里翻一亿件衣服。但箱子还是那个箱子,思维模式并没有变化。(超忆症:一种大脑疾病,绝对的过目不忘,能记起人生中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无法忘记。全球出现过九十例)

而且,超忆症只是在前三级思维有显著优势,第四级思维时它就基本没什么用了,第五级思维时超忆症反而是累赘。

好像跑题了,说回来。

其他动物无法学会乘法,但人类可以进化自己的思维——

一个合格的老师会告诉孩子:遇到乘法时,先数它的位数,如果有一个数字超过两位,那么就列竖式,并按照竖式的运算规则,套入九九乘法表,最后算出答案。

这一句话,将“乘法”、“数位数”、“多位数”、“列竖式”、“竖式运算规则”、“九九乘法表”、“计算”这七条信息,统一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团体。

就像在一个装了几百件衣服的箱子里,把七个皮肤扎成一团,一旦抽出来一件衣服,那么另外六个衣服就会一起跟着出来。

老师这一段话,相当于告诉孩子的大脑:大脑,听好了,把这七个信息结成一个信息团、信息块,一旦需要用到其中某一个信息,其他六个立刻一起跟着出来。

这就是组块法,把一些相关联的信息组成一块。

如果孩子认真听了老师的这句话,仔细理解了,那么收到指令的大脑就会执行这个命令,将与“乘法”相关的七个信息组成一块。这样一来,孩子只需要再做几道乘法题,加固一下组块的牢固度,那么它就成了一个固定的组块,以后的乘法题就都会做了。

这就是人类学会乘法的原理。

但只有一个乘法组块,并不能算是拥有了组块思维。什么才算拥有了组块思维?那就是当一个人的大脑中含有大量组块,以至于大脑已经习惯了组块的处理方式,并对于未来接收到的每一组新信息,都能将之自然而然的自动组块——这样才算拥有了组块思维。

下面的例子都只是有了信息组块,但不算拥有组块思维:

说到笔,你能想到纸;说到数学语文,你能想到英语;说到洗澡,你能想到沐浴露;说到床,你能想到睡觉。

笔纸、语数英,这是刻意的记忆组块,不算组块思维;但洗澡与沐浴露、床与睡觉,这些不是刻意的组块,但为什么仍然不算组块思维?因为这属于条件反射,这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东西。

组块思维,是要一次接收信息,就能自动组块的。比如看书时,数学书里有一章同时讲了“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这两件事,如果提到勾股定理,你就能想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那么这才算拥有了组块思维。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

对你来说可能非常正常,但对于孩童、文盲来说,你哪怕教会了他们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提到其中一个,他们也很难想到另一个。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孩子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时,都会逐渐拥有组块思维。组块思维也是“联想”这一能力出现的根本原因,组块的牢固程度决定了联想能力的强弱。组块越牢固,联想越轻松。

而且,事实上,信息组块并不是丁卯分明的,而是模糊的。一个组块包括了核心范围和外层范围,核心范围的信息关联很牢固,外层范围的信息关系则疏远。但外层范围的某几个信息可能又会组成一个新的组块,像俄罗斯套娃那般,一个组块套一个组块,甚至套多个组块。

教育让新时代的人均思维提升到了二级组块思维模式。但很遗憾的是,初中生就基本掌握的组块思维,到了大学里,学生们还仍然是普遍处于组块思维。

就如同一个孩子如果能在三四年级掌握组块思维,那么他就会名列前茅一样——一个学生如果能在硕士之前掌握三级思维,那么他必将超越大多数人,取得优异的成绩。

有的人问,为什么我们需要三级思维?二级组块思维已经很好了啊!

事实上,我们通常说的学渣,就是对处于一级思维、一二级思维过渡、二级思维这三个状态的人的统称。

因为当知识过多时,知识组块所包含的信息会发生重叠,一个信息会出现在多个组块中。比如“乘法”,它需要出现在“九九乘法组块”里,也需要出现在“多位数乘法组块”里,还需要出现在“分数乘法组块”、“小数乘法组块”、甚至“除法组块”、“乘方组块”、“多位数乘方组块”、以及未来的爆炸般增长的千百个方程、函数、微积分组块中。

随着信息的积累,组块的数量会以指数级增加,最终甚至要反过来超过信息的数量。

而且这个现象在初中就会发生,初一初二。

见下一篇↓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1 20:35:00 +0800 CST  
(接上文)

组块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联想,但却在个人知识量达到初一下学期的水平后,它反过来又增加了大脑的负荷。

于是他们学的很累,知识越来越多,组块更是越来越多,大脑越来越疲倦,效率越来越低。

对于一些新信息,大脑已经无力去组块了,导致了他们虽然拼力背下了公式,但由于没有信息组块、不会联想,进而不会做题;

更可怕的是,由于大脑的超负荷,导致曾经的组块在松动、不再牢固,联想能力越来越差,以前会做的题现在都不会做了。

不学习的话,没知识;学习的话,学不会,学的赶不上忘的快。这种绝望,导致他们要么干脆放弃学习,沉迷游戏,放纵自己;要么继续坚持,但最后崩溃,跳楼。

学渣是相对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掌握组块思维,那么他无疑是学霸。但如果一个孩子都上了高中了,还仍然是组块思维,那么他妥妥的学渣无疑。

初中时,用组块思维虽然艰难,但努力,吃点脑营养,还是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高中,哪怕是高一,单纯的组块联想也无法支撑那庞大的知识量,它会压垮你的大脑。

这时候,要么做一个普通人,要么朝着第三级思维模式进军。哪怕无法达到第三级思维模式,只要你脱离了第二级思维、达到了二三级的过渡状态,那么你就有了考上一本大学的资格。

在下一篇里,我们将介绍如何解决“组块太多、超出大脑负荷”的问题,并引出第三级思维模式——分类思维。

————————————————————

本篇总结:

1.整块思维死记硬背的缺点:单是一个乘法,就有无数种组合。如果不能学会运算,只是死记硬背乘法答案的话,那么就算背会了18*8,之后遇到17*7也还是不会。难到要把全部的乘法都背下来?

2.所谓天赋:人人平等,每个人生来都是一级整块思维,学神小时候也有掰着手指头算数的经历。超忆症也仍然是整块思维,只不过超忆症患者的知识检索速度极快罢了。

3.信息组块的建立:用一段话,讲几条信息统一到一起,同时将那段话记下来。随后做几道题,训练一下大脑,加固一下组块的牢固度。

4.组块思维的产生:积累大量知识组块,让大脑习惯性的对于每一组接收到的信息,都将其自动组块。

5.组块思维出现的年龄段: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在引导孩子的组块思维,并让孩子产生一个个信息组块;有的孩子在三四年级时,就能自主的产生信息组块——那就意味着真正拥有了组块思维,这就是所谓的天才、神童。大多数孩子会在五六年级时产生组块思维,并就此持续到老年生命结束。

6.组块思维的优点:增强联想能力,强化对学到的知识的应用能力。两个信息在一个信息组块中越接近,那么在刺激其中一个信息后,联想到另一个信息就越容易。信息组块分为核心部分和外层部分,没有明确的边界,而且信息组块之间可以互相嵌套,整个大脑可以看做是一个大组块。一条信息可以属于多个组块。

7.组块思维的局限性:当信息过多时,组块的数量反超信息的数量,导致大脑的负荷增加。这个情况在初一下学期就会开始初步显露,并且对于追求高分的人,他们在高一时的学习量将对大脑的负荷达到超出人类生理极限的程度。

8.大脑超负荷的后果:难以形成新的知识组块,新知识学不懂,强行背下来后也不会应用;曾经已有的知识组块开始崩溃,旧知识飞速遗忘,学的赶不上忘的快。最后要么放弃高分,混在中游;要么直接厌学,沉迷游戏;要么不服输,继续高强度奋斗,最后大脑崩溃,精神失常,跳楼自杀。

9.完美的解决办法:改变并升级思维模式。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1 21:36:00 +0800 CST  
1.3:第三阶段——分类思维

上文说到,当知识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组块思维会导致大脑负荷严重。

那么,此时,如何给大脑减压,就是我们要做的关键之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保留组块思维所带来的高效联想能力,并削减组块思维所导致的大脑压力。

那么,如何才能给大脑减压、而且还不影响组块思维的联想效率?

这看似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它并不是真的无解。

答案是知识分类。

学过计算机的人都知道,真正消耗内存的,并不是你实际应用的东西,而是那些为你“可能”做出的应用而准备的、却没被应用的东西。

比如最常见的各个工具软件的自动保存功能,每五分钟保存一个文件,为了防止停电可能带来的数据丢失。又比如一个应用软件背后的各种程序文件,一个几G的软件,其本身可能只有几十M,其他的都是各种数据与程序。

而且,计算机已经是高度精简的了,摒弃了很多无用的信息——但组块思维下的大脑却并未经过精简。

对于每一个信息组块的核心,大脑都需要将其他全部信息一个不差的归为这个核心信息组块的外层部分。而我们在应用时,基本联想不到、也不需要联想到那些外层信息。

这些组块的庞大外层结构,占据了大脑的九成九九九的处理能力(处理能力:可以理解为手机的运行内存)。如果我们能把这一部分全部割弃掉,解放大脑,那么对于大脑的计算能力的提升将会是非常大的。

而且割舍掉它们,对联想能力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应该把这些严重增加大脑负担的组块外层信息,与组块核心信息分离。那么,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实现它呢?

那就是,圈出一个圈来,把所有相似的信息圈到一起,与外面的其他信息完全隔绝。

相当于你在一个大箱子中放进了一个绝对封闭的小箱子,这个小箱子里只放手机、充电宝、数据线等手机相关的东西。

组块思维让手机与数据线缠到一起,但还是扔在了箱子里,与其他物件接触。在通过手机找数据线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会接触到其他的如衣服、零食等物体。对于大脑来说,在寻找联想目标(数据线)的时候,每考虑到一个信息(衣服零食),都是一次对计算力的消耗。

但放了个小箱子就不一样了。小箱子规定了手机、数据线等与其他物件的严格边界——折射到大脑,就是不仅让这部分信息与其他信息完全隔绝、不浪费大脑计算能力,而且还让里面的组块更加坚固、不容易溃散。

还是用数学来举例,你可以将代数部分圈出来,用一个小箱子把它们收进去;然后将几何部分圈出来,用另一个小箱子把它们收进去。

于是,分类思维的雏形就诞生了。

这个方法看起来很不错,但慢慢的你会发现,这样画圈并不合理,因为“坐标系”既是代数又是几何,代数与几何之间有关联,不能把它们完全隔绝,不能把它们分成两个小箱子。

那么,要怎么画圈才正确呢?似乎每个信息之间都有不可割舍的联系,也许不存在正确的画圈方法?是不是根本就不能画圈?

这就是三级分类思维的难点,也是很容易令人陷入魔障的地方。

先说一下答案:存在正确的画圈方法。正确的画圈方法是解析原理、找出对立统一的项。

什么叫解析原理、对立统一?

比如,物质的原理是元素周期表。对立:每个元素各自独立,不存在任何一个物质既属于元素A、又属于元素B的状态(分子BA是A属于BA,不是BA属于A。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不要弄错)。统一:各种元素组成了一切物质,不存在任何一个物质不属于这些元素。

那么,对于我们学习的知识,也将其解析出对立统一的原理:比如数学,应该将其分为哪几类?答案,其实大部分人早就接触过,但却并未在意,于是与那个磨刀石、与那次成为学霸的机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所有数学老师的必修课,数学核心素养。我相信,很多老师也都会给自己的学生讲述数学核心素养。

但认真听、仔细理解它的学生,太少。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对立统一。

问自己的数学老师,或者百度“数学核心素养”,你将会得到它们的具体解释,以及分别如何锻炼的方法。

这就是六个圈,六个小箱子。将全部的数学知识,都各自分配到各自的箱子里。

对于“数学抽象”的一切知识,都没多少必要需要联想到“逻辑推理”内的知识,这就是对立。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逃不开这六个角度,这就是统一。

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分类方式。

一旦分好类,再看几本书、做几道题锻炼一下这种分类模式,养成习惯,那么你就真正的拥有了三级分类思维。

掌握分类思维,将大箱子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箱子,然后当进行一个箱子里的检索时,不考虑其他箱子——这样一来,极大的减轻了大脑的负担,你知识组块的数量可以暴涨千百倍,而丝毫不用担心大脑超负荷。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1 23:45:00 +0800 CST  
(接上文)

二三级过渡思维就是将数学分为代数、几何、其他这样的分类方式,它可以让人在初高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三级分类思维是将数学分为对立统一的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让人在大学毕业前都一直出类拔萃。

注意,二三级过渡思维中的“将数学分为代数、几何、其他”,不是指你随口这么一说分类,就真的分类了的。而是要让你的大脑也意识到这个分类标准,从而让一个以某个代数知识作为核心的知识组块,只包含代数范围的内容,不包含任何非代数的内容。

举个例子,就是比如你看到一个方程y=x∧2+x,能瞬间反应过来“它属于代数,并且知道它与几何完全没有关系”。

但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个方程可以作为一个函数,画出图像,从而与几何有关系。不仅是关系,而且还是密切关系,因为几何图像都是函数。

所以二三级过渡思维是半错误的、非常脆弱的。要么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最后退化成二级组块思维,要么研究方法、或者得到方法、最后进化成三级分类思维。

你曾得到过一个方法(老师教的核心素养),但你错过了它。现在你又得到了它,可千万别再错过了。

三级思维可以让一个初中生在中考前,学半年,从卡在全区二百多名、怎么努力也就是二百多名、极限了,极速提高到区排名个位数、半数科目满分、半数科目几乎满分。并且高一时一整年,全校一千二百人,一直排名第一,并甩开第二名二十多分。

三级分类思维,是常规思维的最高等级。直到硕士中期,三级分类思维的局限性才会表现出来——“知识组块的数量”乘以“知识组块占用的大脑容量”的结果,再度达到大脑负荷的临界值。如果不追求出类拔萃的话,三级分类思维足以让人混到博士毕业;但如果要求全学会学懂,那么三级分类思维最多支持到硕士毕业——这对一般人来说也足够了。

总结本篇内容:

1.三级思维的要求:保留知识组块带来的高效联想能力,并降低复杂组块导致的大脑压力。

2.三级思维的答案:分类思维,精简掉每个组块的大量的外层无用信息,将一些具有某种共同点的信息分成一类,与其他信息完全隔离。这一类信息内部的各个组块,与此类外的信息完全无关。

3.三级分类思维的难点:经常按照不恰当的标准来分类,难以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即难以找出真正对立统一的原理。

4.三级分类思维难点的解决:教育部已经替学生们找出了所有学科对立统一的原理,那就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所有教师的必修课,你问老师,老师都会给你讲;你百度搜,百度上也都有系统的理论。

5.三级分类思维的养成:在组块思维的基础上,了解学科核心素养,并从核心素养的各个角度分别锻炼。直到养成习惯,不仅对于学到的任何一个知识、都能将之解析成各个核心素养,而且对于学到的新学科新领域,也能下意识的想到要解析它对立统一的原理。

6.三级分类思维与二级组块思维的效率差距:对于大脑中的信息,每个人检索的速度不同,但除了超忆症患者之外,其他人的差别都不大。一般来说,检索可以覆盖信息的90%,也就是说,在一级整块思维与二级组块思维的模式下,一个人每学十个知识,就有一个知识无法理解。三级分类思维将数学信息分为六类,每一类的效率仍是90%,但最后的总效率却并不是90%*6/6=90%,而是1-(1-90%)∧6=99.9999%。每学一百万个知识,才会有一个不理解。

7.二三级过渡思维的状态:比如将数学分成代数和几何来思考,但函数与解析几何却将二者统一。二三级过渡思维是半错误的,不稳定的,脆弱的。要么自我怀疑,再度跌落回二级组块思维;要么找到真理,升入三级分类思维。

8.三级分类思维的年龄段:如果能在初中掌握三级分类思维,那么中考将是二线城市全区数一数二的层次;如果能在高中彻底掌握三级分类思维,高考也将在全区名列前茅,排名个位数;大学里掌握三级分类思维,可以取得不错的工作;一般人会在大学里逐渐潜移默化的养成分类思维的雏形,并在大四后期或者初入硕士时彻底掌握三级分类思维(一般人:“一般”,是仅针对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并考的上硕士的人来说的)。

说句题外话,为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生做的工作,初中学历的也能做?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式一样,都是二级组块思维,都是大众水平。

为什么硕士就很吃香?因为大多数的硕士,都彻底掌握了三级分类思维,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与大众不一样了。

为什么硕士叫研究生?为什么到了硕士才开始研究项目?因为只有分类思维才能解析出新事物的原理,才能得到新的有价值的结论。

回顾一下二级组块思维与三级分类思维的运行模式的区别:

二级组块思维,是对于收到的每一组新信息,都将其自动组块,便于以后想到其中一个信息时,立刻联想到其他的相关信息。

(见下文)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2 13:42:00 +0800 CST  
(接上文)

而三级分类思维,是在自动组块的基础上的同时,对于接收到的每一个新知识,都将其自动解析成对立统一的原理,与曾经其他相关知识的解析相互印证。如果出现已有原理所无法表示的内容,那么就成立新的原理。并且,对于接收到的每个新领域的内容,都会下意识的尝试去解析出它对立统一的原理。

所以三级分类思维,是创新的根本。二级思维的大众,只能学习别人的内容,却无法产生对学习之外内容的推测,一辈子只能走别人走过的路,所以一辈子只能给别人打工卖命。(推测,不是瞎猜。合理的、有严谨逻辑根据的、能让人信服的猜想,才叫推测;不严谨的、凭直觉的,那叫瞎猜)

这里再多说几句,仔细讲一下如何培养三级分类思维。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掌握三级分类思维就足够了,三级分类思维对他们来说是最实用的、最有价值的。

三级分类思维能够创新的具体表现可以表现在哪里?我举个例子,比如写小说,要构思一个火系招式。

这时候,二级组块思维的人会如何思考?他们会根据“火系招式”对应的各个组块,联想其他信息。由于学校里没有老师教“火系招式”,所以他没产生过坚固的信息组块,所以此时的联想稍稍困难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们可能会想到“佛怒火莲”、“凤凰流星雨”、“烈火天降”等其他小说或电影里出现过的火系招式,然后以其中的某个为原型,略微修改一下,就成了自己要的招式。

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很正常、如果要你来设计你也会是这样做的话,那么就说明你的大脑也是处于二级组块思维的模式。

三级分类思维的人会如何设计?

第一步与二级组块思维一样,也是根据信息组块,联想其他火系招式。

第二步,发现这是新知识,于是下意识的常识去解析它们对立统一的原理。先常识将相似的招式分为一类,比如“凤凰流星雨”、“烈火天降”、“火陨流星”,然后分析它们的区别——凤凰流星雨是短时间攻击,烈火天降是长时间攻击,火陨流星是长时间物理+火焰攻击。

于是得到了两个原理:攻击时长,伤害种类。如图一。

接着,又根据佛怒火莲与它们的区别,得到第三个原理:发射地点。如图二。

然后,对“发射地点”这一原理进行扩充,如图三。

再然后,对三个原理都进行扩充,如图四。

再然后,依次解析其他招式,发现有的招式无法用这三个原理完全解析。于是得到了第四个原理:压缩形式。如图五。

之后还可以继续得到第五个原理、第六个原理……并且对每个原理内的信息条都进行进一步扩充。

最后,从每个原理中选出来一条,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一个火系招式。一共有数不胜数的可行的招式方案。

这就是分类思维——对于每一个新领域的新知识,都会下意识的尝试去解析出它对立统一的原理,并根据原理,组合出各种未知的新内容。(比如从图五中的“火球在目标周围凝聚”、“火球在目标体内凝聚”等配合“长时间持续爆炸”,这就是全新的创意)

现在理解二级组块思维和三级分类思维的差距在哪里了吗?

注意,三级分类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主动分类思考,从而让大脑习惯这种思维模式。

如果你每天认真培养它,认真练各科的核心素养,尝试用学科核心素养的思维去学习,那么只需要三到六个月,你就会拥有分类思维。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2 14:37:00 +0800 CST  
(接上文)

什么时候才能“完全掌握”四级分层思维?我不知道。不过,当一个人掌握五级思维后,就会出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他的一级思维完全消失了,他完全掌握了二级组块思维。

可能有人要问,“四级分层思维已经可以理解全部知识了,为什么还需要升级啊?四级分层思维不是挺好的吗?”

那是因为四级分层思维还有局限点。

比如,当相同款式的衣服重复买了一百件、一千件以后,它们没有区别,无法分类,这时候怎么办?

再比如,当衣服数量极端暴涨,导致层数激增,一件衣服要被分在一百层分类之外。虽然可以顺着分类找到它,但翻目录翻了一百层,累都累死了。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第五级思维:结构思维。

下一篇里将具体介绍五级结构思维。

————————————————————

本篇总结:(忽略前面三千字的“信息组链”部分)

1.三级分类思维的局限性:99.9999%的理解率,会在知识量超过一百万条时,出现第一个不理解的知识点。并且随着知识量的继续增长,不理解之处越来越多。

2.三级分类思维局限性的解决办法:四级分层思维,达到99.99……%的理解率,从而理解无限多的一切知识。

3.提问——四级分层思维只能削减组块外层结构的影响,但内层结构仍然在持续增长,终有一天会挤满大脑:的确如此,但那一天是亿万年后了。大脑的容量极大,内层结构占用的极少,而外层结构之所以占用得多,原因是外层结构会让大脑陷入死循环,通过无穷循环来榨干大脑的运行能力。

4.“完全掌握”、“掌握”、“无意识”:每个人都会无意识的出现过各级思维模式的表现,但只有当一个人可以有意识的用某种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时,才能说他掌握了、拥有了这个思维模式。至于完全掌握,那是指这个思维模式以下的其他各级思维,已经完全消失了、被取缔了。一个人从三岁记事开始,就完全掌握了一级整块思维,并在他掌握五级思维时,完全掌握二级组块思维。

5.四级分层思维的优点:兼并了一级整块思维的学习能力、二级组块思维的联想能力、三级分类思维的解析能力,并且拥有了四级分层思维独特的整理与总结能力。依靠着整理能力,原本大量的独立信息被一个统一的多层关系树网给整合了起来,各个独立信息变成了这个庞大的多层关系树网上的一个个节点,从而让个人对各个知识点的地位有了清晰的认知,可以在学习之前就从全方位明白学了某个知识点会有什么作用、做事之前就从全角度明白做了某件事会有什么影响,从而在做决定之前能预先做出合理的分析与正确的判断。

6.四级分层思维的局限性:第一,由于分类是要根据各个信息的“不同”之处进行分类的,而分层思维本质上是多级分类,因此四级分层思维无法处理大量的相同信息。第二,因为对知识的回忆与应用时,需要一层一层的逐级检索,而随着知识量的增长,层数越来越多,所以这样一来检索就比较麻烦。

7.四级分层思维的年龄段:高中掌握分层思维,轻轻松松上清北;大学掌握分层思维,考研无压力,并且在大三实习时初步显露/展示能力,就会有无数公司抢着要;研究生掌握分层思维,稍稍努力就能上博士,而且研究研究,还能不时的在正规期刊发表几篇论文;博士掌握分层思维,努努力,cell/nature/science不是梦,毕业更是一次过,无压力。一般人会在有资格发表cell/nature/science时掌握四级分层思维。(一般人:同上篇,这里的“一般”是相对于其他发cell/nature/science的人而言的)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7 15:41:00 +0800 CST  
这是20楼的内容,被隐藏了


楼主 1181807822  发布于 2019-06-17 19:01:00 +0800 CST  

楼主:1181807822

字数:13645

发表时间:2019-06-11 22: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06 16:11:16 +0800 CST

评论数:9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