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库



按:总体不错,故推荐给大家,对于基础入门有一定参考价值。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0:14:00 +0800 CST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2:06:00 +0800 CST  
■马克思主义哲学:


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从内容上看,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上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看,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这种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2:07:00 +0800 CST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是发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哲学上最杰出的成就是辩证法。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而且“绝对精神”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在哲学史撒谎能够,他是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方式系统地常熟了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哲学家。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圆洞、变化、发展的过程。但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是唯心的,而且也是不彻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对之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杰出代表。他的重要成就是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统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还批判了宗教和神学,是一位杰出的无神论者。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总的说来没有超出旧唯物主义的圈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缺陷。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中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克服了它的缺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2:08:00 +0800 CST  
■科学主义:


对科学的社会作用的一种见解,与反科学主义相对立。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是一种必然法则,社会科学完全可以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它们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科学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后发展起来的。


■人本主义:


一般在与“科学主义”相对的意义上使用。指某些西方哲学理论、学说或流派。有时亦泛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尺度的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发源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认为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这种意志是非理性的,不受制约的。在对待社会和人生态度上,叔本华宣扬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尼采鼓吹“超人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演变为存在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其重要代表。这种哲学声称关注个人的存在,主张“人就是自由”,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2:10:00 +0800 CST  
■一元论:


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与“二元论”、“多元论”相对。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由物质派生,意识也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万物都由精神派生。


■二元论:
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本原。与“一元论”相对。它认为这两个本原各自独立、性质不同、互不联系、平行发展。


■多元论:


认为事物产生、发展是由多种本原、因素等决定的哲学学说。有多种表现:(1)本体论中的多元论,认为世界由许多本原构成。(2)认识论中的多元论,认为真理是多元的,对于同一事物对象,各个个人或阶级集团各有他们自己的真理。(3)历史观中的多元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文化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目的论:


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某种目的所决定的唯心主义学说。目的论反对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的决定论原则,把只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范畴推广运用于自然界,将目的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原则。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2:13:00 +0800 CST  
■本原:


亦称“始基”。构成世界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事物的唯物主义学说。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或阶段。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反对先验论,主张反映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它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


以机械的观点看待自然界、人以及人的认识的唯物主义哲学,16世纪至18世纪在西方盛行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典型形式。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世界的一切现象,把多种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活动的一种形式,抹煞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性质上的差别,并进而否认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差别。


■旧唯物主义:


与“新唯物主义”相对。泛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它在认识论上,没有把人对自然界、环境、外部世界的认识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而是看作一种静观的、被动的和机械的照相式活动,不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批判的、革命的意义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因而又被马克思称为“直观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有三个严重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2:16:00 +0800 CST  
■庸俗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的最肤浅、最粗俗的形式。19世纪50年代流行于德国。它承认物质是惟一的实在,否定上帝的存在,宣传无神论,但庸俗地解释意识、思想与物质的关系。把意识直接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取消了意识与物质的区别,用生存竞争来解释社会进步,用遗传规律来解释阶级的不平等,用气候和食物差别来解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种族集团所独有的思想方式。它没有依据当时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的缺陷,把唯物主义推向前进,反而使唯物主义庸俗化和倒退。


■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自发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但自称为不可知论的哲学倾向。


■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为表明新哲学的性质而提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标志,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只能得出人本主义的结论,而新唯物主义得出的是共产主义的结论。


■辩证唯物主义:


研究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事物的解释,既是唯物主义的,又是辩证的和历史的。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因强调社会实践和创立科学的实践观而得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本质特征。“实践唯物主义”,除了强调实践的极端重要性外,也强调人类实践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性,强调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新唯物主义:


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相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划时代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


■战斗唯物主义:


列宁对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称呼。列宁认为,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批判的,因此,必须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同形形色色唯心主义思潮、各种迷信、僧侣主义作斗争。要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宣传无神论,没有战斗性,就不是唯物主义。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2:19:00 +0800 CST  
■原始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最早形态。它作为科学思维的对立物,从人们关于事物本原的抽象中,通过使一般脱离个别,变成神化的绝对而产生。它同原始万物有灵观念有密切联系,在这种理论中尚未达到把世界万物彻底精神化。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即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根本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认为“感觉”、“自我意识”是真实存在的,是本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精神”(理念、绝对观念)先于物质世界独立存在,是第一性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是它的产物或表现。


■唯我论:


一种只承认自己个人存在的哲学观点。主观唯心主义者或从个人的感觉经验出发,或者从个人的精神活动出发,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其结果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惟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是世界上惟一的实体,而外部物质世界只能存在于自我的感觉中。


■绝对唯心主义:


以“绝对”为最高原则的哲学学说。认为“绝对”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它是超自然、超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世界上一切现象,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的思想都是由这种客观的精神派生的。


■唯意志论:


亦作“唯意志主义”,心理学中又称为“意志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中的一种唯心主义思潮。在哲学上,歪曲、夸大意志的本质和作用,主张将意志、情感本能冲动置于理性(理智)之上,即意志高于理性,而且将意志看作宇宙的本质基础、真相,认为意志“创造”世界万物。


■思辨哲学:


从概念出发进行纯粹逻辑思维,推演出整个客观实在,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维的一般法则的哲学。它坚持理性思维通过概念达到必然性的知识或真理的认识,以扬弃主客观的对立,达到具体的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统一为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的“思辨哲学”,主要是指德国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2:22:00 +0800 CST  
■存在:
有两种含义:(1)与“思维”、“意识”相对,是物质的同义语。指客观世界、物质、自然、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等独立于意识以外的客观存在。(2)亦作“有”。与“无”相对,是对无的否定,指世界上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非存在:
亦译“无”、“非有”、“不存在”,与“有”(存在)相对。


■自然界:
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指具有无限多样性的宇宙中的一切存在,与“物质世界”或“宇宙”概念相当,包括社会。狭义指与社会相对立的自然,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总体对象。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而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构成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物质不灭: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主要内容之一。指物质存在具有的无限、永恒、绝对的性质。物质不仅从数量上说是不灭的,从质量上说也是不灭的。物质本身具有不断转化的能力和条件,任何个别事物都不是从“无”中产生的,而是从它物转化而来的,事物的灭亡也并非变为“乌有”,而是转化为别的物质形态。


■运动:
运动是标志事物、现象变化的哲学范畴,是宇宙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事物运动的根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静止:
亦称相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即物质运动在一定范围内的某种相对稳定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是物质之间未发生位置移动,处于机械平衡状态;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保持质的稳定性。


■时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先后顺序、过程之间的间隔长短、事物存在和过程的延续久暂。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空间: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一切物质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共存和相互作用的标志。所谓“四维空间”,是指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综合。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6 22:26:00 +0800 CST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绝对性指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指受物质运动特性限制的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是相对的。




■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有限性: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是无限的,时间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的持续性都是有限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是无限的,空间的有限性是指任何具体事物的广延性都是有限的。


■要素:


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要素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系统的性质。与“系统”相对。在系统中,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存在差别性,要素之间又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要素和系统既相依存又相转化。要素具有层次性,同一要素相对于由它和其它要素组成的系统是要素,相对于组成它的要素时则是一个系统。同一要素在不同系统中其性质、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


■实在:


亦作“实有”。指在认识的现象后面的现实存在的事物,也可以指宇宙、不以意识为转移而存在的东西,与“现象”相对。由于实在是指现象背后的事物,因而有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不同理解,前者认为实在是物质的东西,后者则认为是精神的东西。


■客观实在: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的物质世界。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能为人的意识所感知和反映。


■实在论:


又译“唯实论”、“实在主义”。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称为“朴素实在主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般译为“唯实论”,与“唯名论”相对;在近现代哲学中一般译为“实在论”或“实在主义”。近代以来的某些自然科学家,用它表达自发唯物主义思想,以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唯物主义。19世纪下半叶以来,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等具有折衷主义色彩的哲学流派,用它表示超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之上。意志主义、生命哲学、绝对唯心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尤其是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特点的哲学流派,用它表示承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以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20世纪初在欧美流行的作为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的实在主义,则是新实在论。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9 14:03:00 +0800 CST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思想领域,通常称精神世界。“客观世界”指在人们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主观世界的对象和内容由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的形式则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观世界有时也指人的反映和认识能力


■物:


与意识相对的一切可感知的客观实在东西,一切主体活动的客体对象。


■实体:


通常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与“现象”或“幻象”相对。实体有其属性,但自身不是一种属性,实体的存在表现为属性的变化。实体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最重要的方面。




■辩证法:
在欧洲哲学史上,辩证法这一术语曾在各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过。在古希腊,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辩证法的创立者”的芝诺的论辩方法,是最初意义的“辩证法”。芝诺的辩证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思维自身的矛盾运动和这种运动对于对象自身矛盾的接触;一是指通过揭露对方论点中的矛盾而探求问题的方法。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做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柏拉图还把认识理念的方法,从低级概念到高级概念的“思想进程叫做辩证法”。黑格尔关于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思想,已成为辩证法的通常涵义。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经历了三种基本的历史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与“主观辩证法”相对。其基本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客观辩证法可分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虽离不开有意识的人有目的的活动,但它仍然是受客观辩证法规律的支配。


■主观辩证法:
亦称“思维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体系,就其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来说,它是客观辩证法,就其理论形态或观念形态来说,又是主观辩证法。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9 14:06:00 +0800 CST  
■唯心辩证法:


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学说。这种学说的特点是在把客观物质世界归结为精神的基础上,论证精神、概念的辩证运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


亦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它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法发展史上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客观世界自身存在着辩证运动,唯物辩证法就是对客观世界这种本质关系的自觉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


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观察分析事物的钥匙和具体、科学地解决矛盾的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理论基础”。


用来研究自然界,总结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自然辩证法;用来研究社会,总结社会的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历史辩证法(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用来研究思维,总结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就是辩证逻辑。


■自然辩证法:


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19世纪中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前人的辩证思想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创立。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标志着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基本确立。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1)自然界辩证法,即辩证自然观。(2)自然科学辩证法,即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论。 (3)自然科学研究的辩证法,即自然科学认识论、方法论或简称自然科学方法论。 (4)自然科学各部门的辩证法,即各门自然科学哲学。 (5)技术辩证法,即技术哲学、技术论。自然辩证法在当代已经发展成为科学技术哲学。


■历史辩证法:


(1)社会历史过程自身的辩证法,即一般辩证法在历史领域里的特殊表现形式。(2)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过程的理论,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在历史领域中相结合的产物。


■庸俗进化论:
亦称“庸俗发展观”,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庸俗化的形而上学发展观,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是英国斯宾塞。庸俗进化论认为自然界现存的秩序是一种渐进过程的产物,并且把这种渐进性当作一般的公式,提高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并引到社会科学领域里来。它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飞跃、质变;承认进化,否认革命;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9 14:09:00 +0800 CST  
■循环论:


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只是不断地循环往复简单地周而复始的发展现。


循环论否认事物前进上升运动,实质上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用循环论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就是历史循环论。


■社会运动:


亦称“社会历史运动”。客观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是以人为主体、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的活动,包括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等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运动的根本源泉和动力。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的根本区别点,在于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社会的运动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的运动发展过程。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社会运动也不是直线上升的,中间也会出现曲折和停滞。


■思维运动:


人的理性活动,人脑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及其他逻辑方法反映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思维运动的生理机制是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思维运动具有抽象概括性的特点,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一般特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规律:


亦称“法则”,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规律具有稳定性、重复性的特点,是事物中稳固的东西。它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规律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切领域。任何规律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按其根本内容来说可分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


■规律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绝对性指其客观必然性,人们不能违抗它;相对性指任何规律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且任何规律也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才能出现重复有效性。


■规律性:


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中所固有的稳定的规定性。一般指事物现象形态及其发展过程中固有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以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性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固有的本性,事物的规律性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与必然性是同一序列的范畴。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19 14:11:00 +0800 CST  
■决定论:


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普遍存在着因果制约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与“非决定论”相对。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


■非决定论:


否认世界上一切事物具有因果制约性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与“决定论”相对。它无限夸大偶然性、自由意志,宣扬神秘力量。


■宿命论:


(1)认为历史发展由一种不可抗拒、不可避免的神秘力量(天意或命运)所决定的宗教和唯心主义学说。它完全否认人的自觉能动性,要求人们完全听任命运的安排,不作任何改造自然和社会现实的积极努力。(2)割裂自由和必然、偶然和必然的辩证关系,承认必然而否认自由和偶然,承认客观规律性而否认自觉能动性的机械唯物论观点。它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发展知识、对事物因果关系、现象和本质关系缺乏辩证了解,从而陷入对必然的夸大,陷入盲目性。


■机械决定论:


又称“形而上学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完全排斥偶然性,并把这种必然性仅仅归结为机械必然性的理论。17至18世纪流行于西欧。主要代表人物为荷兰斯宾诺莎、法国拉普拉斯和霍尔巴赫。认为在事物已知状态中,已蕴藏着以后必将出现的一切状态的可能性,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机械地被决定了的过程。看不到不同的物质运动有不同的因果联系和运动规律,把机械运动当作因果制约的唯一形式和各种事物运动的唯一规律,把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看成是预先规定的。认为只要人们知道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又知道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便可一劳永逸地预言宇宙问一切事物任何时间地点的运动状态。机械决定论在社会历史领域常表现为宿命论,否认人们的自觉能动性。由于否认偶然性,又导致将必然性神秘化。

■对立统一规律:


即“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规律”。亦称“矛盾规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中的普遍起作用的辩证法规律。它揭示出事物或现象内部都存在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对立面,这两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包括: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的相互联结,斗争的绝对性和同一的相对性。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认为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对立面的斗争是无条件、绝对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中普遍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和根本规律,贯穿和统摄着辩证法的全部内容,提供了理解和说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是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27 22:45:00 +0800 CST  
■一般与个别:


与个别相对的一般有两种含义:(1)指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共同之点。(2)指事物之间在本质上共同之点,即与必然性相等。个别,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一般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本性,它具有客观普遍性。一般与个别是对立统一关系。


■同一性:


(1)在辩证法中,指“辩证同一性”(或统一性)。亦称“矛盾同一性”、“具体同一性”。与“形而上学同一性”相对。同一性概括为两种情形:(a)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2)亦称“抽象同一性”。指“形而上学同一性”,它绝对地看待事物的同一,排斥任何差别和变化。(3)指符合、一致。(4)指共同性。特殊性的对称


■斗争性:


对立面的互相排斥和互相否定。与“同一性”相对。矛盾斗争性既存在于统一体趋向破裂和转化的剧烈运动的状态,也存在于统一体相对稳定和静止的状态中。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促使事物或矛盾的发展起着重大或决定性的作用。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矛盾斗争的特点和形式也不同。


■异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与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又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异化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丧失了能动性,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异化活动是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被克服。


■本质:


事物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与“现象”相对。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的。本质相对现象来说乃是一种间接的存在。本质决定现象。它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事物的本质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而要靠抽象思维去把握。


■本质和规律:


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认清事物的本质,就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本质比规律宽广,事物的本质往往由一系列规律来体现。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27 22:50:00 +0800 CST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亦称“肯定否定规律”,是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否定,同时它又被后一个阶段所否定。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的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往往重复出现旧的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这种周期性的螺旋式发展,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根本特点,也是区别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主要特点。否定之否定是回复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事物不断地被扬弃,不断地变化、更新。由于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偶然事件的影响,这个过程也可能暂时发生逆转、倒退和偏差等现象,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出现曲折,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前进性,以最一般的形式总括了事物自身矛盾运动过程的全貌。


■有限与无限:


反映物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辩证性质的一对哲学范畴。有限指有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一定限度的、有始有终的。无限指无条件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没有限制、无始无终的。有限和无限是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客观矛盾,是物质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的辩证联系。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对立的统一。


■相对与绝对:


相对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特殊的;绝对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既包含有相对的方面,又包含有绝对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的关系。


■相对主义:


片面夸大事物和认识的相对性,否认事物和认识的绝对性,最终否定事物客观存在和可知性的学说。与“绝对主义”相对。相对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割裂事物的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认为相对只是相对的,相对中并无任何绝对的东西。在认识论上,它夸大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从而最终否认了人有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根源。

■绝对主义:


把事物和认识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与“相对主义”相对。主要特点是,把绝对与相对完全割裂开来,只承认绝对性,否认相对性。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凝固的、僵硬的,否认事物的流动性、可变性,否认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客观必然性。在认识论上,绝对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可以一次完成,标榜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无数相对真理所构成。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极端,但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27 22:52:00 +0800 CST  
■范畴: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范畴凝结着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取得的科学认识的成果,又是人们进一步认识的起点。它是变动的、发展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深化过程相一致,并表现着科学发展的总结和要求。范畴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的一定体系中存在。任何范畴都是包含诸种要素的概念系统,范畴的本质表现在构成它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中。诸种范畴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对立的范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转化。


■本质与现象: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隐藏在现象后面并表现在现象之中。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它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构成。现象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外部表现。本质是比较单一的、稳定的东西,现象则丰富多彩、变动不居;本质是内在的、隐蔽的、深的,只有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则是表面的、外露的,直接呈现在人们的感官之前。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假象:


亦作“映象”、“外观”,事物本质之表面的或歪曲的映象。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对本质的歪曲映象的意义上来使用“假象”这一概念,认为假象是客砚的,它是由本质所决定,并且表现本质,它是人的感官对客观对象的不真实的反映。


■内容与形式:


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它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形式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内容与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原因与结果:


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因果性是客观物质性,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本身所固有的。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原因和结果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指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向;偶然性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不稳定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客观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两种情况。必然性是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一般是指事物非本质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以及使之带有这样或那样特征的作用。必然性只有通过大量的偶然事件才能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通过复杂多样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内容。偶然性中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楼主 马哲吧策划组  发布于 2016-11-27 22:55:00 +0800 CST  

楼主:马哲吧策划组

字数:12501

发表时间:2016-11-17 04: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22 13:38:43 +0800 CST

评论数:4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