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飞讲《西游记》系列(不是阴谋论)

《西游记》是谁写的?是一次写成吗?“元会运世”是抄袭吗?


本文作者李天飞,是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著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等。
他从猴年的正月初一起,为读者开讲《西游记》。《西游记》正好有100回,李天飞准备花100天讲完,每天讲一回。在他看来,读者“用100天的时间,大致了解到《西游记》的深层次内容,是不成问题的。”
本文首发微信订阅号“长安诗社”(changanshishe),原标题为《李天飞讲西游|第一回:装逼和牛逼》,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21:00 +0800 CST  
在讲之前,需要弄清楚两个概念。
第一,《西游记》到底是谁写的。很多人认为是吴承恩,其实这是一桩悬案。不好说是,也不好说不是。这个作者悬案吵了一百多年了,因为没有更多的材料,也吵不出什么结果来,但问题并不在这里,他叫吴承恩也好,张承恩也罢,都不过是一个名字。现在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来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西游记》这本书,是不是一个人写的?
很不好说,非常不好说。因为古代的小说,不像现在的作品,要宣布著作权的(不然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或茅盾文学奖颁发给谁呢?)。一本书就是一个人写的,顶多几个人合作,例如《红岩》(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两个人),但也一定要写清楚,写不清楚还会打架。
但是,古代的小说,可不这样,不但不标明作者,他们还刻意地避免别人知道,比如《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到现在也搞不清楚他真名是什么。这有几个原因,一是古代的小说不是多么体面的文学,正儿八经的文人,都要考科举,做官的,到了写小说换钱的地步,是很没脸面的。他们不愿署真名。二是宣传的需要,比如一部畅销书署上王小明、张建国,李大庆之类,谁能记得呢?当然不如一个“兰陵笑笑生”宣传作用强了。
现在贫道列几个人,看大家熟不熟悉?
李虎、张威、张戬、吴雪岚
这几个名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好吧好吧,他们分别是:
天蚕土豆(代表作《斗破苍穹》)、唐家三少(代表作《狂神》)、萧鼎(代表作《诛仙》)、流潋紫(代表作《甄嬛传》)。
说起真名,或许有些人也知道,但绝对比这些行走江湖的名字差得远。今天人写畅销书这样,古人也一样。
今天我们看到的最早的明代世德堂本《西游记》,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这个意思很含糊,我们不知道他是真的只是作了一番校对呢,还是确实是执笔者。因为这两种可能都存在。
现在这部书里有许许多多痕迹,表明这部大书未必是出自一个人之手,例如文殊菩萨的狮子精,在乌鸡国出现了一次,在狮驼岭又出现了一次,如果是一个人写的(或者说这个人是用心谋划的)他至于这么蠢么?这样的地方,我们讲到后来都会提到。现在我们只要知道,《西游记》未必是吴承恩写的,也未必是一个人写的,就够了。
第二、《西游记》是不是一次写成的?我们今人写的小说,基本都是一次写成的,不存在改来改去的情况。但越是通俗小说,越容易变动,远的不说,比如金庸的《射雕》,连载版和三联版就不一样,里面有个姑娘秦南琴被删掉了。这就是考虑到了故事是不是好玩。《西游记》是一个流传了很久很久的故事,今天你加一点,明天我加一点,就这样改了几百年。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西游记》,或者说,明世德堂本《西游记》,只不过是在这几百年的长河中的一个环节,既不是最终的定稿,也不是最初的初稿。只是碰巧它运气好,保留下来了(现存一共四部)。



台湾天一出版社影印世德堂本《西游记》。
有了这两个概念作为前提,我们就可以重新认识网上的一些有趣的讨论,例如说孙悟空为什么闹天宫的时候厉害,取经的时候不行了。这些其实都是有原因的,但并不是网上流传的那些原因,这些原因贫道将来会逐一解释——都可以从西游故事成书的过程来解释。网上之所以会流传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是因为都是以“《西游记》是吴承恩独立完成的一部著作”为前提的,认为此书前前后后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才会认为这里贯穿了作者的各种微言大义的设计。其实这样想问题是不对的。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22:00 +0800 CST  
装逼与牛逼——第一回 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这一回讲的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然后做了美猴王,求仙访道的故事。
有趣的是,这回书的开头并没有直接讲孙悟空的出世,而是大讲了一段莫名其妙的哲学。我们节引一点: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这段哲学,很多人都知道,讲的是宋代邵康节的“元会运世”说。那么我们会想:《西游记》的作者真有这点水平吗?写出这一段高深的文字,不得不查一查,一查就露馅了。从“譬于大数”开始,后面那一大段,都是抄的是元代吴澄的《答田副使第三书》。
吴澄是什么人呢?吴澄字幼清,元代杰出的理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吴澄当然是研究过邵康节的。这封信是吴先生给他一个朋友写的,里面的内容,是讨论易、太极、道等哲学概念的,很长很长。
好吧,这一段有什么用?后来有很多人写论文研究,为何《西游记》这里大讲“元会运世”,说实话,贫道搜集的很全,但也没有看出有什么非常靠得住的结论。当然,《西游记》对数字是很迷恋的,比如金箍棒的重,13500,大藏经的卷数5048。“元会运世”也只能说明,作者对这些数字很在意而已,至于真正的用处,恐怕拿来装逼的成分多。

吴澄(1249-1333),元代大儒


《西游记》这段的作者,先讲的邵雍,后抄的吴澄。但在写书的时候,很可能是倒过来,先抄了吴澄这一段,后觉得不讲讲元会运世的基本概念说不过去,于是又在前面加上了一小段。
我们平时被灌输了“吴承恩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西游记》又是一部“伟大”著作,即便在民间,也不少人认为这部书处处都有寓意的,就先入为主的以为“吴承恩(张承恩、李承恩)”在“创作”《西游记》的时候绝对不会装逼,这么大的文学家他怎么能装逼!其实何必不愿承认呢?实话说吧,《西游记》在过去就是一部通俗小说,跟现在网络小说某种意义上说一样一样的(现在的人们刷起点中文,元明时期朝鲜人都刷《西游记》、《赵太祖飞龙传》)。但是这部通俗小说毕竟要讲一个很大的话题,他怎么就不能装逼,不让他装逼他还活不活了?
况且装逼是一种本事,我们看现在的网络小说,平时可以随便编随便演,轮到必须装逼的时候,就看出水平差距来了。不信现在揪十个网络写手,让书里的人物吟个诗看看。估计有八九个马上露馅。《红楼梦》曹雪芹让每个人物都吟出诗来,吟的诗还符合个人的身份,这就不是装逼,是牛逼。
但是如果在不牛逼的情况下,还想写小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抄现成的。抄还是原创,这是判断装逼和牛逼的区别。
在过去时代,人们的阅读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西游记》这一段装了几百年,没有人发现。可是谁也没想到现在出现了电子检索,只要一查,这个逼就装不下去了。
当然,每个作者都有特长的方面,《西游记》作者的特长不在这里(这就更能证明他不是吴承恩这样的文人。他体现出的特长,偏偏就是吴承恩所不擅长的;他露馅的地方,偏偏就是吴承恩所擅长的。吴承恩的水平,自有《射阳先生文集》为证),他自有牛逼的地方,我们会在后面讲。这一段的作者,肯定是看过些书的,但他也未必真懂什么元会运世,就是从大伙儿不太注意的地方抄来一段牛逼哄哄的文字摆在这里,所以后来也不怎么见他提了,仅此而已。各位xdjm在这一百天里,不妨跟着贫道往下读,以后就会发现《西游记》里装逼和真牛逼的事还多着呢。
后来美猴王在拜访菩提祖师的之前,在山里碰上一个樵夫。美猴王问他:“你既然和神仙做邻居,为何不跟他修行?”樵夫说母亲老了,要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后来菩提祖师问猴王:“你姓什么?”猴王说:“我无性。”这几段,其实也是抄来的。樵夫那段,抄的是《坛经》和《祖堂集》,是慧能的故事。慧能出家前,砍柴为生,有人问他为何不去修行,慧能原话是“缘有老母,家乏欠缺。如何抛母,无人供给”。猴王说自己“无性”,作者有意混淆“性”和“姓”,这也是抄的禅宗五祖弘忍的故事。《传法正宗记》里记载四祖道信问五祖弘忍:“你姓什么。”弘忍时年七岁,回答说:“没有常姓,其性空故。”道信大为惊奇,就收他作了弟子。
然而不得不说,这两段尽管是抄来的,却抄得非常好!这就是会装逼等于真牛逼,也是南慕容可以和北乔峰齐名的道理。因为这猴子在宋元时期的西游记故事里,一出来就姓了孙了。从来没有说他这“孙”字怎么来的。后来祖师说:你是个猢猻(也写作胡孫),叫你姓“胡”呢,胡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按:《周易·姤卦》清魏荔彤通解:“老阴……取之不能生育。”)。姓“孫”呢,孫是子系,子是婴儿的意思,系是细小的意思(系本来的意思是丝线),正合“婴儿之本论”,猴王就姓了孙。
“婴儿之本论”,意思就是“‘婴儿’一词的本意”,因为《西游记》一个重要的主旨是讲内丹修炼的,而内丹术认为修炼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圣胎”,就是体内有一个虚拟的“婴儿”,这个婴儿就是你精气神凝结而成的。到一定的时候将他移出体外,原来的肉身就可以抛弃了。因为从逻辑上讲,猴王在花果山不可能有姓名的。祖师一见面给他取个姓名是情理之中,也是必然的事,但怎么写这个情节,一般的写手绝对会挠头。假如让菩提祖师随随便便一讲:“你就姓这个罢,你就叫那个罢!”,这也未免太窝囊了(《后西游记》的主角孙小圣,也算有点名气,他的本名其实叫“孙履真”,就是这么窝囊巴拉的起的,根本没有叫响),实在对不起我们猴哥!这里既要体现作者所要宣扬的内丹主旨,又要照顾猴子本来姓孙的历史传统,还要编得符合逻辑,这里面随便哪一条,都不啻一位武林大家催来的千钧内力,难不难?可是这位作者只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加上半个抄来的典故,弹指神通轻轻一弹,就一下子把“姓”、“猢狲”、内丹学以及故事发展的逻辑几道雄浑内力打为一片。就像张无忌在布袋和尚的口袋里,几十道真气交攻斗争之际,忽然一下子水火交融,霹雳也似一声大响,将布袋爆为千万碎片。这一爆,实在不亚于石猴出世的石破天惊!你看作者这功力是何等的非凡!就算是后世大高手曹雪芹亲来,在这一招上也不得不落了下风——他也不过只会折腾两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贾宝玉甄宝玉”而已。
而且,猴子以前并不叫“孙悟空”(就算有也没有叫响),而是叫“猴行者”或“孙行者”,“孙悟空”的大名,绝对是这位作者手里叫响的,这就是文文案策划的能力和品牌的价值。这个我们在后面还会分析到。贫道把四大名著加《金瓶梅》点作华山论剑的五绝:《西游》东邪,《金瓶梅》西毒、《三国》南帝、《水浒》北丐、《红楼》中神通,其中就考虑到了写作特色这个缘故。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23:00 +0800 CST  
内丹是什么?孙悟空为什么要炼它?


真的能长生不老吗?——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
这一回,主要是讲孙悟空学道修炼的故事。在祖师处学了长生不老术和各种本领。
本回是全书的一大关键。但是贫道看到很多《西游记》的导读,这一段总是要跳过去,大概涉及的东西玄而又玄。但我们今天决不回避问题,希望真真切切地讲清楚,而且是用我们现代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讲清楚:孙悟空的仙术是怎么练的。须菩提祖师传给孙悟空的仙术口诀,贫道将逐字逐句地讲解。
本文的原则是从现代人可理解的角度出发,尽量不用宗教术语解释宗教内容。也决不说什么“灵魂就是高能粒子”、“内力就是场能”这些没有经过证明的东西。只从实际的、可靠的史料和贫道所知见的修炼经验来谈这个事。
这篇文章很长,因为要讲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想了解的朋友需要有点耐心。
孙悟空学到的到底是什么
这一回,须菩提祖师教给孙悟空的本领,基本上就是所谓的内丹术。
内丹是什么?孙悟空为什么要炼它?祖师还传给孙悟空一首口诀,书里原文照录了,我们今天能不能据此口诀炼成?
这里插播一句:我们在第一回讲过,《西游记》是最爱东抄西抄的,唯独这一回他还真没抄,原创成分极高。包括那首口诀,都是他原创的(至少我现在没发现)——换句话说,他并不需要抄,他对这里面的道道门儿清的很。我们可以据此想一想,这位神秘作者到底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须菩提祖师问了孙悟空各种“旁门”(也作“傍门”),这个你学吗?那个你学吗?孙悟空一口咬定,不能长生,就是不学不学!于是祖师暗示他半夜到后房来,传他正宗的道法。在祖师看来,正宗的就是内丹术,目的是长生。内丹、长生。内丹、长生。关键的话说三遍。
内丹这个词,我身边的朋友们差不多分成两拨:知道的,门儿清的很(这不得不感谢众多修仙类小说,做了很好的铺垫);不知道的,和他讲内丹,也如坠五里雾中,甚至觉得你在宣传迷信。
内丹是什么,首先要知道“外丹”是什么。我们知道道教是讲究炼丹的。最开始的时候,拿着铅、汞这样的化学物品做实验,希望能炼出长生不老的金丹来。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些物质都是重金属,有剧毒,白白吃死了不少人。
到了宋代以后,道士们纷纷认为,炼这种实打实的外丹算是可以彻底放弃了。于是转而内炼,却借用了外丹的一些名词:认为人体就是一座大丹炉,体内的元神和元气就是药物。通过内炼的方法,将其凝结起来,然后形成“圣胎”,像一个小婴儿的形状。最后“出元神”,肉体就可以抛弃了。
内丹术在宋代,被很多人提倡,如张伯端(就是送给金圣宫娘娘刺猬衣服的那位紫阳真人,我们后面会讲到)、白玉蟾(都是内丹南宗),成为修炼的主流。金元时期,道教的全真派开始兴盛,创教祖师王重阳和丘处机、马钰他们,也是提倡内丹的(北宗)。到了明代,更出现了各种宗派。
道教的流派复杂,传授的道法也各不一样。如菩提祖师所说的动字门(多是房中术)、静字门(如辟谷,大家耐心读此文哈~~文末贫道会分享一个超好用的亲测有效减肥术)、术字门(占卜算卦)等,在北方全真道一家独大的立场看来,自然都是旁门了。
内丹术到现在仍然很盛行,百度贴吧甚至有“内丹吧”,专门分享各种经验。不必一提到内丹,就和封建迷信扯到一起。咱不用道教界的说法,用我们大俗人的话说,最起码最起码,也可算作一种心理训练。我所知见的人,是有炼到很多感应出来的,譬如能看见满屋中雷电滚滚,还能感受到口中有非常甜美的味道出现。当然,都是他们自述的感觉,但他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骗我。而且据他们说,有了一定的体验之后,行走时体态轻盈,看书精力集中,睡眠质量大大提高。因为没有实证过,所以就不多说了(提示:无人指导,切勿乱炼)。




几点注意事项
那么这法术到底是一个如何的炼法?说实话,一点都不神秘。《西游记》里只记录了须菩提祖师传给孙悟空的一首口诀,没有记录祖师的讲解,这里不妨结合这首口诀,以及文中零零散散的表述,代祖师讲解一下整个操练过程。
讲之前,要注意:
1、不相信的话,可以一笑置之;如果感兴趣,切不要自己乱炼。再次严正提示:这是改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系统,类似刷机。刷好了升级换代,刷坏了瘫痪歇菜。所有的丹经都说:必须要有老师指导。否则很容易炼出毛病来。别说孙悟空的本事,猪八戒的本事也炼不出来。况且贫道虽然自称贫道,却本是学术出版社的编辑,不是道士。这里讲的,也只能在知识的层面粗浅地谈谈。学者以做学问的态度研究道教,纵使一般的领域勉强搞搞,一个科仪、一个内丹,话语体系都在学问之外,需要真修实证,是很难摸到门径的。
2、这首口诀看上去高大上,其实只是道出了几个基本步骤,实在是个入门读物,还有不少废话(它要凑字数和韵脚),贫道解读的时候会剔除。
3、内丹这东西,一个人一个体验。对术语的理解,也一人一个看法。诸位朋友若有理解的分歧,还请多多包涵,贫道拜谢。
基础理论与准备工作
祖师传给孙悟空的口诀是这样的(一共十六句,其中有三字的,算半句)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26:00 +0800 CST  
第三讲:金箍棒明明是根实心铁棍,为什么要加个箍?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1128
这里是作者对金箍棒来历的考据,主要是对定子的历史研究,跳过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27:00 +0800 CST  
第四讲:弼马温是正四品官,可为什么孙悟空冏成那样?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1296

话说孙悟空闹了龙宫、地府后,被太白金星招安上天去,封作了弼马温。我们就从这个官儿说起。

弼马温的由来
弼马温这个名字的由来,对于熟悉的朋友来说,算是一个老梗了。所以这里简单解释下。


历史上并无“弼马温”一职。民间传说,猴子养在马厩中,可以避免马匹患瘟疫。“弼马温”的谐音就是“避马瘟”。这个传说实际上到底靠不靠谱不知道,但确实很早。《齐民要术》里就讲马厩里养猴,能消百病。《本草纲目》也说这个事。拴马桩的桩头,往往塑一个猴像,用意与此是一样的。更详细的解释,我们可以参见邢义田先生的文章、陈洪先生的文章,这里就不多展开了。贫道贴两个链接,请大家自行阅读。邢义田先生论弼马温 陈洪先生论弼马温 我们着重说的是后面的问题,孙悟空到底有多“冏”。

弼马温这个官很小吗?

弼马温这个官职,在《西游记》说来,他是御马监的“正堂管事”,是给玉帝养马的。我们知道,现在流行的《西游记》定型于明代,这里的御马监,自然是借用的明朝的“御马监”来的。御马监是明代宫廷里“十二监”之一,其余的还有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等等。都由太监来主管。

弼马温虽然官小,然而现实中的御马监,权力大得很。开始大概还只管管皇帝的御马,后来就有权力调兵遣将,例如正德时期的四万禁军,就归御马监管。这是个正经八百的实权部门!

御马监太监(这个“太监”是这个官的专称,不是阉人的通称)是一把手,正四品,下面的副手是从四品到正六品不等。这个官儿大得很,绝不是未入流!要知道,明代的地方知府不过是正四品,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北大清华的校长)不过是从四品。孙悟空若真是相当于御马监太监,绝不会亲自给马匹端屎端尿。我们查一查明代的史料,就会知道御马监太监每天忙活的是统筹规划、争夺马匹资源、拍皇上马屁,甚至还做钦差大臣,红的不得了。

还有,太监一定是阉过的人。孙悟空那个又没有丢……话说御马监在明朝,名声很差。我们如果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就会知道万历皇帝的老娘是李太后,李太后发迹后,一家子显贵。老爹李伟封为武清伯,这老家伙又贪又蠢,给戚继光的士兵造了许多假棉袄。李太后的弟弟李文进,万历的亲老舅,因为姐姐进宫,上赶着就自宫了(不忍看),跟姐姐入宫后,很快就升到御马监太监。我们的孙悟空焉能与这些人并列!


武清伯李伟,儿子自宫当上了御马监太监。
好冏的弼马温
所以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时,明代李卓吾(李贽)评本《西游记》在这里有一句批语:“老孙该造个冏卿第。”第,就是府邸。原来,还有一个养马的机构叫“太仆寺”,一把手就叫太仆或太仆寺卿(区别在于明代太仆寺给国家养马,御马监是直接服务皇上的)。周穆王有个出名的大臣叫伯冏,做过这个官。后世就管太仆叫“冏卿”。所以在熟悉明代官场的李卓吾看来,“弼马温”这个官是不小了,孙悟空该造个太仆的府邸来住才对。我们查一下明代官制,太仆寺少卿,是太仆寺的二把手,他就是正四品。

可是为什么孙悟空就“冏”成这个样子?从正四品变成未入流?李卓吾的这句话,其实是透露了消息。要知道,御马监是给皇上养马的,太仆寺是给国家养马的。太仆寺的养马点遍及全国各地,只要是适合养马的县,都设有太仆寺的马场,这种马场,学名叫“牧监”。

所以,孙悟空干的这个活,其实相当于马场的场长。在明代叫牧监监正(这是王文超先生的研究成果,参见《从弼马温论明朝的马政》)。说白了就是“县级养马场”。洪武二十八年之前,这个官一般是正九品的样子(“最低最小”),是官场的最底层。洪武二十八年,倒霉催的,这个官居然被革除了,当然就彻底“未入流”了!

明代的这种地方马场,在很多县都有设(归太仆寺管),比如天长县所设的,就叫天长牧监。贫道算了一下,一个牧监所管的马群,大致就在一千到几千的数量(再多了,一个县的力量就养不了了,参见《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年)。这和孙悟空在天宫清点的天马数量“止有天马千匹”,正好是差不多的。
牧监的一把手叫监正,二把手叫监副。这个监副也出现在了《西游记》里。1986版西游记演这个监副的是沙僧,大家注意过吗?


据说有一个监副是闫怀礼,反正贫道没认出来

冏卿你好,冏卿再见!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我们可以据此看一下孙悟空以及同僚们对待这个官职的心态。

在灵霄宝殿上,武曲星君向玉帝推荐孙悟空说:“天宫里各处都不少官,只有御马监缺个正堂管事。”这个“正堂管事”非常值得玩味。“正堂”,更多是对地方官的称呼,而不是对太监的称呼。明清的知府、知县叫正堂。一个县设一个牧监,所以也“正堂”起来了。“管事”,就更low了。一般就是指称财主家的总管,或者比较低级的头目。正如《水浒传》里林冲说“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草料场和马场,正算是差不多的平级单位。这个“正堂管事”,从武曲星君嘴里说,那就是嘴角撇着:“你以为是个正堂?其实你就是个管事。”但从当事人看来,那就是胸脯挺着:虽然我是个“管事”,但我总归算个“正堂”,透着那种小单位的头目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充大感觉。


县衙正堂,注意两侧的牌子,一般写作“某某县正堂”。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每个县,都有些冷衙门,比如气象、人防、减灾之类的。一些资历够,却挤不上,不能安排交通、公安这种地方,只能派到冷衙门去。这里面,确实埋没了不少真正的人才。但有些个别的人也有官瘾,你喊他一声“张局”,“李局”,他笑得抬头纹都开。一个县只有一个牧监,看上去,我要是当老二谁当老大的感觉,但其实就是个养马的。慢说省市级领导,就是当地知县,恐怕也正眼都不夹他(实际上的牧监和地方官应该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这个贫道没有深入研究)。从这个官职以及别人对它的称呼“正堂管事”,我们可以体会孙悟空的那种微妙心态,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反出天宫。事实上,今天在地方上投闲置散的官员,假如真有才能,自己辞职创出一番事业的,正自不少呢!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地方官员的名片,上面印着“某某办主任”,后面一个括弧“(正处级)”“(正科级)”,甚至还有直接印上“(享受正某级待遇)”的,这种心态,和孙悟空的“正堂管事”一样一样的。这些人,就是活在今天的“冏卿”们。


86版《西游记》里的武曲星君。
作者想的是一出,写的是另一出
所以说,作者笔下写的是太监的“御马监”,脑子里想的却是太仆寺的“牧监”。因为都有个“监”字,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又是写天宫的事,所以作者肯定起名字是往大里起,实际写,却只能写他见过、懂得的经验。御马监在深宫内院,他恐怕是没见过的。但散在各地的“牧监”,却是他所常见的,不信请看很多县都有“马场道”这个地名。从这里来看,这一回的作者,有才当然是有才,但恐怕不是社会上层人物。还有,戏曲小说往往喜欢把官场简单化。就如郭德纲和于谦唱过的“闻说老包要出京,忙坏了东宫与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老百姓顶多见过烙大饼、剥大葱,他要写皇家的事情,只能照他所经过、见过的事来想象。大饼大葱就是他所知道的最好吃的东西了。

天仙也不好当
孙悟空到了天宫之后,初来还觉得好玩,后来就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他“昼夜不睡,滋养马匹。日间舞弄犹可,夜间看管殷勤,但是马睡的,赶起来吃草;走的,捉将来靠槽”。

这一段很写实,但是下界凡人上了天宫,就像一个年轻毕业生刚考上公务员,虽然不再是个穷学生,但在新的工作单位,开始的时候必然要被使唤来使唤去。他们共同名字叫“新(gan)同(za)志(huo)”。

天宫是不是这样?还真是这样。我们翻一翻《太平广记》,就会发现有个仙人叫白石先生。这位白石先生,和古代那个长寿的彭祖是朋友,年纪比彭祖更大,靠修炼交接之道(就是房中术),活了2000多岁,每天煮白石头当饭吃。他是能升天的,但就是不肯。彭祖问他为什么?他说,天上多的是大仙大神,我去了只能伺候他们,比人间更苦,所以干脆乐得不去。

葛洪《抱朴子》也有类似的说法:“天上多尊官大神,新仙位卑。”需要伺候的还不止一个人,所以实在不值得为了登天辛辛苦苦。做个陆地神仙,实在是快活得很呢!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28:00 +0800 CST  
《西游记》第五回,我们的猴哥反出天宫,自立为齐天大圣,开始和天宫作对了。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来了,一直困扰着西游粉们:那就是猴哥前后的本领太不一样了: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能大战十万天兵。而取经的时候我们的孙行者反倒动不动就被虐得一塌糊涂,到处请神仙帮忙。在打黄眉怪、狮驼国的时候,甚至急得哭哭啼啼,简直就是猴哥人生的大污点啊!
这个问题,大概是网上最容易引起讨论话题的。贫道看过许多种解释:
解释一,紧箍咒是一道封印,封住了孙悟空的能力。
解释二,大闹天宫时神仙们保留实力,没有用最强法宝。但是神仙的下属下凡后,各种宝物都用了出来。
解释三,孙悟空五百年没有练功了,别的妖怪早就超过他了。
解释四,孙悟空要保护唐僧,瞻前顾后,有本事使不出来。
这些解释当然都很有趣,但有一点,都是默认《西游记》是一个情节必须前后照应的统一体为前提的。果然如此吗?今天贫道就要解释这个问题。
先祭出“齐天大圣”旗镇贴!此旗贫道今天早晨亲笔书写的哦!虐人和被虐的条件是什么
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主角什么情况下会虐别人,什么情况下会被别人虐?
装备?法术?武功?天时地利人和?
不是的,很简单,故事都是作者写的,作者想让你被虐,你就得被虐。想让你吃屎,你就得吃屎。
也就是说,猴哥虐人和被虐,取决于吴承恩喽?
也不是哦,说明您一定没有看贫道昨天推的那篇号外哦。赶紧补课赶紧补课。到本页最下端猛戳“李天飞讲西游|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吗”。看过那篇号外的童鞋我们继续。
继续追问:虐和被虐,取决于《西游记》的作者喽?
哈哈还不全面。要知道,作者写故事是要给读者和观众看的。观众如果不答应。作者写故事给谁看?比如《神雕侠侣》里非礼小龙女的尹志平,其实历史上是全真教的高道。道教徒众一致反对金大侠这么写,于是,金大侠不得不把他改名“甄志丙”了。这就是观众会反过来影响作者。
所以说,一个故事里的人物有多厉害,是作者和观众共同决定的。
《西游记》是一部积累了几百年的巨大著作。它不可能是由一个人花几年时间写成的。这部大书前前后后,不下几十个故事。这几十个故事,更不可能是一个人坐在家里随便编编就编成的。
西游故事的祖宗长什么样
贫道给大家讲两个最老最老的西游故事吧:
又忽遇一道野火连天,大生烟焰,行去不得。遂将钵盂一照,叫“天王”一声,当下火灭。
举步如飞,前遇一溪,洪水茫茫。法师烦恼。猴行者说:“但请前行,自有方便。”行者大叫“天王”一声,溪水断流,洪浪干绝。法师行过了,此是天宫助力。
这两个故事,都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面的,一般认为这是宋朝人讲的西游故事。其实就是火焰山故事和通天河故事的原型。那个钵盂,可不是唐太宗赐的,是北方毗沙门天王赐的,是一件可以召唤天王的法器。我们看这两个故事,猴哥都没有把困难自己搞定。今天《西游记》这两个故事,火焰山故事中,猴哥自己对付牛魔王,也是没有自己搞定。最后是托塔天王、哪吒加上四大金刚合力才把牛魔王制服。通天河鲤鱼精那么差,猴哥也没搞定,而是去请的菩萨。
唐代以来,毗沙门天王信仰十分兴盛。也就是说,这两个故事,其实是给毗沙门天王当软文用的。因为这里面出现的两次“天王”,和很多软文里“无意”带出来的客服电话一样一样的。那钵盂就是手机,嗯,还是驾驶模式下语音控制的。过河那个故事,赤裸裸到连手机干脆不用了,通信基本靠吼么?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要知道写《取经诗话》这位老兄的目的是什么?这种诗话,一般都是在寺庙里宣讲给信众听的,是用来宣扬佛法的。这几个故事,宣扬的是天王信仰。你在产品宣讲会上收到的传单,上面当然要带客服电话了!
如何避免狗血剧
所以说,西游故事一开始就是用来宣传佛教的。这两个故事,因为涉及到征服自然的险阻,很是壮伟。被人们喜欢,流传下来了,而且不断被翻拍。但我们要知道,后来故事对前面故事的翻拍,一般来说,不能改动它的大框架。强行改,会剧烈掉粉的。所以我们看最近电影《三打白骨精》,到最后,猴哥把唐僧一棍打死。贫道就心里想:看你怎么收场!结果剧情还是乖乖地让观音菩萨把唐僧的灵魂送回原体,依然保持了师徒四人取经的格局。假如这个电影拍成唐僧竟然没有复活,孙猪沙三人去取经,或者竟然散伙了,或者干脆就地开了个店,这种狗血我估计全国观众能吐槽吐到爆。
无论怎么改,师徒四人取经的整体不能破。
今天如此,古代也一样啊。比如火焰山故事,已经深入人心,后来的作者想翻拍,当然可以演成孙猴金箍棒一捣,在地下捣了个地道,师徒四人走地下钻过去,逻辑上也无不妥。然而新粉是无不妥,但这种剧情能被老粉观众们砸烂脑袋的。于是我们看到后来的元代《西游记杂剧》里,虽然不是天王帮忙了,孙行者也搞不定铁扇公主,而是请的观音菩萨,率领水部诸神把火灭掉的。这自然也和观音信仰有关。到了今天的《西游记》里,阵容就更强大了,天王、哪吒、金刚、各路神仙同时上场,才把牛魔王缉拿归案。这就是这个故事从祖宗那里,就没打算让主角出力,所以影响到今天的猴哥也low了。
这是第一种故事,从祖宗辈那里就注定了猴哥就是要请人的。不请人,就是狗血剧了。
猴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还有第二种故事。这种故事多是道教人士加入的,一般来说,没有祖宗辈的故事,或即便有也弱。这里,只要作者想在这里创造他的“天王”,也就是说,有超乎剧情本身的目的在,那猴哥也是注定要被虐的。
《西游记》这种故事很多,贫道只讲一个,红孩儿。
红孩儿在这里,算一个原创故事。这个会喷火的红孩儿,应该是与全真道有关的作者创出来,宣讲他的内丹术的。
这一回,猴哥败的很惨,很惨,甚至败到贫道都不愿看86版《大战红孩儿》这一集,因为太有辱我们猴哥形象了!作者在这里用红孩儿之火,来比喻内丹修炼时的“邪火”,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内丹特别讲“火候”,如果不慎,很容易危及生命。具体的情节,我们会在红孩儿那一回讲,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这里当然没有什么天王来裹乱,但是,作者却创造了他的“天王”,就是他的内丹理论。他就是要宣扬这个的。很清楚,这一回我们猴哥只是他操纵的木偶。一定要表演一个邪火攻心给大伙看。至于为什么是请菩萨来救?刚才我们说了,元代《西游记杂剧》,灭火焰山的火,确实是观音出手灭掉的。但在今天看的《西游记》,这位懂内丹的作者,可算逮着火焰山了,他要在火焰山作一篇实实在在的大文章。连观音他都看不上了!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才把观音灭火的情节挪到这里来了。至于他如何在火焰山做这篇大文章,又涉及到修炼的话题,贫道会在火焰山那一回讲。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齐天大圣也是凤凰男
那么,你把齐天大圣从开始限制下技能点行不行?写得那么牛干什么,后来又弱,拿观众感情开玩笑么?注意,又该看贫道昨天的番外篇了。凡是做这种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先想一想,这两个故事是一个人写的么!贫道反复说了,《西游记》不可能是一个人写成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和取经的孙行者,本来就是两个猴!两套故事是两拨人写的。
乍一听可能比较费解,但不知大家注意没有,贫道本文行文的时候,凡涉及到花果山时期的猴哥的,一律称齐天大圣;凡涉及到取经时期猴哥的,一律称孙行者。因为。这本来就是两套故事系统。这大概是在元代的时候硬拧巴到一起去的。
齐天大圣,是下一集我们马上要讲的。猴子多的地方,一般都有猴精的传说。比如四川、福建。这些猴精的故事越编越离奇,尤其是福建,包括广东台湾,特别明显。这些猴精故事,开始的时候就是骚扰一下百姓,后来就发展为把良家女孩抢到洞里霸占,再发展,就是连天兵都不惧了。当然,这些猴精故事里,最后也一般受到了镇压。但丝毫不影响当地百姓对大圣的喜爱和敬畏。当地人一般喊这些猴精为“某某大圣”(通天大圣、齐天大圣、丹霞大圣,我们这里只用“齐天大圣”一个名字代替)。这大圣身上,流动的是民间信仰的血液。他和山林,和乡土是息息相通的。
福建地区的齐天大圣信仰至今火爆。
行者呢?是中国北方和西域唐僧取经故事里的,讲的是唐僧取经,途中有一只神猴来保护,它的名字一般叫“某行者”(猴行者、孙行者)。这只神猴的原型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玄奘大师一个叫“石盘陀”的保镖,有人说是印度一只神猴名叫哈奴曼的化身,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但是,这个“行者”具有佛教的血统是没有疑问的。
“齐天大圣”在南方大山里生活了几百年,福建、广东一带的人们看得上他,把他捧得很高,到处讲他的英雄故事。因为这个地方相对闭塞,所以,大概元代以前,“齐天大圣”还没有和他地盘以外的故事发生过交流。这就很像《飞狐外传》里的南霸天,在胡斐到来之前,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对手。所以这套故事的剧情里,齐天大圣最多只被虐一回。这就看作者乐意看他最后逍遥自在还是被镇压了。
不知道哪位(或许是一群)天才的作家,发现了这位地方上的神灵。从齐天大圣傲岸不羁的原生故事中,他看到了大圣放射出的无限光芒——这正是追求生命自由的耀眼光芒,国人因温良懦弱而久已缺失的光芒!他说:“跟我来吧。大圣!我将让你扬名于天下!”
于是,齐天大圣跟着这位作家,走进了北方的故事系统。这时正是北方王朝一统天下的时代。这是一套取经故事的班底。然而现在这套班子似乎正在衰落,玄奘法师在民间的的故事,讲来讲去也不是那么好听了。而且原来的猴行者,由于有西域的血统,和本土文化各种不合。
如果说福建一带的崇山峻岭就是镇压住大圣无法发展的五行山的话。那么,放出大圣的救星,就是这位天才的作家!
于是,齐天大圣与猴行者合体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孙悟空。我们看到,今天的《西游记》,也是一个奇怪的结构,前面7回,讲的是齐天大圣出身故事;后面90多回,讲的是有孙行者的取经故事。这正是两套故事相结合的特征。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那往往是佛教人士和道教人士为了宣扬教义的设定。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可怜的猴哥就是要一次次被虐。虐得我们憋气又心酸。理解吧原谅吧,猴哥在这里,担负的任务实在是太重了……
然而这位猴哥,时不时也爆出一些惊人言论,好比他得知观音菩萨故意从太上老君那里借来,与师徒四人为难的。他就骂观音:“一辈子找不到老公。”又如他听到如来佛祖和大鹏精论亲戚,他就说:”论起来,佛祖还是妖精的外甥。“这些特征,正是从齐天大圣那个系统带来的。原来那个齐天大圣,有些言论实在惊人到不忍看。比如元杂剧里他说:“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的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晴,鍮石屁眼,摆锡**(打码)。” 登山观风景,就说:”好高山,好明月,我且拉一堆屎。“在今天的《西游记》里,已经改好了许多了!
李天飞讲《西游记》系列文章在新浪微博@李天飞大话西游 每日首发,本文原标题为《李天飞讲西游|第五讲:孙大圣和孙行者:我大闹天宫,你却到处被打爆》,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转载。李天飞是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著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等。他从猴年的正月初一起,为读者开讲《西游记》。《西游记》正好有100回,李天飞准备花100天讲完,每天讲一回。微信订阅号“长安诗社”(changanshishe)、李天飞的个人微信订阅号“仙儿”(xianer-xianer)也会相应发布相关内容。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34:00 +0800 CST  
孙悟空在花果山有六个结拜兄弟,为什么取经时都不见了?


今天贫道要讲话题是:孙悟空在花果山的六个结拜兄弟,为什么忽然都不见了?
孙悟空在花果山有几个结拜兄弟,分别是:平天大圣牛魔王、覆海大圣蛟魔王、混天大圣鹏魔王、移山大圣狮驼王(原文是犭它,这个字打不出,只能写成驼,大家注意)、通风大圣猕猴王、驱神大圣禺狨王。孙悟空自立为齐天大圣之后,这六位兄弟也纷纷自称大圣。可不知为什么,这几个兄弟后来全都跑光了。花果山大决战,你们不助拳,行;天宫斩妖台,你们不来劫法场,也行;镇压五行山,你们不来救我,把那个六字真言揭下来总不费什么力气吧?
最可气的是,取经路上,居然一个个都不见了……老孙又不是和你们借钱。所以清代的黄周星在《西游证道书》上气得批了一句:“禽兽之性,始为兄弟,终为仇敌。举一牛可以例其余。”
满街都是大圣
讲这个问题,先要揭一揭这七兄弟的老底。我们注意到,这七位兄弟,都自称“大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圣呢?
其实何止这些,贫道所见到的大圣,就有下面许许多多:通天大圣、弥天大圣、雪山大圣、雄威大圣、象鼻大圣、猪头大圣(千真万确,就是这个名字)、丹霞大圣、翻江大圣、搅海大圣、驱雷大圣、撒云大圣……好了好了,不八了。
福建丹霞大圣庙福建丹霞大圣庙
这些大圣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和宋代以后,流传在福建一带的一种信仰有关,这种信仰叫瑜伽教。这个教里的神仙,特别喜欢用“大圣”命名。东南沿海一带,只要出一个神仙,老百姓就喜欢叫他“某某大圣”。时间一长,自然满街都是大圣了。
福建一带的山里,猴子又特别多。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许多猴精的传说。这一点我们第五回也讲过了(页面末尾有往期文章链接)。像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就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当地的猴精。
齐天大圣也不是一个猴
今天是情人节,但大家或许忘了,《西游记》里,孙悟空也是个单身狗(猴)一枚。
但在明代以前的故事里,齐天大圣有兄弟,有姐妹,甚至有老婆,还有女儿!这是一大家子:齐天大圣、弥天大圣、通天大圣、耍耍三郎(以上公猴)、铁色猕猴、巫支祇圣母、龟山水母、泗州圣母(以上母猴,有的是一人多名)。这8位都是平辈的兄弟姐妹。
看过《闹得天宫却拿不下妖,为什么孙悟空战斗力前后差那么大?》的朋友,都已经知道:今天的《西游记》里,前面的齐天大圣和后面的孙行者,是两套故事系统里的,是两拨作者写的,本来不是一个猴(新朋友可翻到本页下方,看第五讲和号外篇),是硬拧到一起的。今天贫道更要再爆料:就算是大家都熟悉的“齐天大圣”,在早期猴精故事里,也不是一个猴!这个猴的各种早期故事,比如偷仙丹、御酒,是齐天大圣干的;保唐僧取经,是通天大圣干的;名叫孙行者的,是耍耍三郎;被压在龟山(五行山)底下的,是巫支祇圣母(这里就是个母猴,我们要单独讲);今天的《西游记》,集中火力,都给编到一个猴子身上去了,名字也固定下来了,就是今天的“齐天大圣”。
孙悟空的祖宗孙悟空的祖宗
昨天贫道没讲,是因为这个梗太毁三观了。有了昨天第五讲的基础,今天再进一层,接受连“齐天大圣”都不是一个猴的概念,就轻松加愉快了。
可怕的吸星大法
当人们开始喜欢一个文学形象的时候,这个形象就开始吸取各路英雄好汉的相似故事。就像炼成了吸星大法一样!像解缙、纪晓岚、阿凡提、诸葛亮、包公、鲁班,都是这种人物,人们喜欢把相关的有趣的事往这些人身上编,原来的主角反倒淹没了。对于人类,我们能理解;但是换成猴,我们就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了。
吸干各路文学形象的吸星大法吸干各路文学形象的吸星大法
今天齐天大圣,正是练就了这种可怕的吸星大法!他可不止吸收猴精的内力,古今通吃!内力深厚的如慧能、东方朔,也被吸去了一点。而内力浅薄的各种“大圣”,被吸干了内力后就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无人知晓了。
这里有几位大圣,虽说被吸取了“内力”,却得以在西游记中露个脸,作为孙悟空的把兄弟,它们是:
禺狨(yú rónɡ)王,禺,是一种长尾猿。这在《山海经》里就有,长得像猕猴,个儿比较大,红眼睛,长尾巴。狨就是金丝猴,又称金线狨。
猕猴王,也很简单,就是猕猴成精。
古代称为狨的金丝猴古代称为狨的金丝猴
驱神大圣禺狨王、通风大圣猕猴王,当然是两个猴精,是齐天大圣的老亲戚,是铁色猕猴或猕猴精的变种。他们属于被齐天大圣吸过内力的,在这里算是武功尽失的废人做陪场——不知怎么,贫道想起了武当派的可怜的俞岱岩。
狮犭它王,这个词是硬编的,实际没有叫“狮犭它”的动物。并不能说狮犭它就是狮子。为什么会这样?说来话长,贫道在狮驼岭那一回会详细地讲。这里大家只要知道,这里既不是一种动物,也不是狮子和骆驼就行了。这个狮犭它王,是作者误会了早期西游故事里的“师陀国”编出来的,今天不讨论它。无量天尊,贫道不打诳语。
所以,今天的《西游记》,把兄弟只有名字而没有故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几具吸干了内力的干瘪躯壳。这就是小说中残酷的丛林法则,只能允许最强的高手活下来!这就叫“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我们看这所谓的齐天大圣,这剧中的猴,随意被作者捧红踢开;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又何尝不是被更高级的规则摆布呢……
草台班演员,咔嚓掉算了
我们如果把《西游记》故事看成一台春晚——它比春晚还厉害啊,不仅全国人民都看,还要流传后世——所以各种神妖鬼怪都想上场。晚会的导演组,正是《西游记》的各种作者,就像春晚带着政治宣传任务一样,他们也有宣传任务,有的要宣扬佛法,有的要宣扬道教内丹术,有的要讽刺现实。
晚会的大腕分两大派,齐天大圣故事中的人物和取经故事中的人物,两边有点不兼容,需要添进人物,删掉许多人物。导演组说:这样吧,你们两边,都牺牲一点吧。于是,像猕猴王、禺狨王他们,就被咔嚓掉了。
别以为齐天大圣系统这边裁了许多,不公平。取经系统那边裁得更狠!贫道说几个:瞿波罗龙、野狐精、魔女国、长爪大仙,这些人物诸位都听说过吗?这都是明代以前取经故事里的,在西天路上做妖怪,因为不适合新故事,也被导演组咔擦掉了。猕猴王、禺狨王还在原著里保留了几个名字,算是登个字幕鸣谢一下。像瞿波罗龙、长爪大仙,连字幕都没上,就直接卷铺盖回家了。
牛魔王是反派男一号
为何牛魔王在后来有那么重的戏份呢?牛魔王是个特例。一来,他本来就是大明星,二来,他又是总导演的人。没!错!他是在《西游记》成书之前的老取经故事里就有戏份,虽说没红,但是,他有资本。
原来,牛魔王在元代杂居《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里是大反派,被锁魔镜镇压过,和孙悟空被五行山镇压很相似,还与二郎神交过手。凭着深入人心的形象,他,傍上了喜欢内丹术的总导演。他现在已经不属于齐天大圣系统或取经系统的任何一方了。总导演一句话:必须出演,不但要演,还要重头戏!
为什么?总导演——当然是意图宣讲内丹理论的那位作者,要借牛魔王来说事,要借牛魔王来大讲他的内丹理论。所以封他为与“齐天大圣”同义的“平天大圣”,要注意这个名字,贫道从没在别的故事中看到过。还把火焰山直接从铁扇公主那里硬抢,抢不过就安排联姻。红孩儿都是硬抢来的儿子(所以他并不长角,网上传红孩儿是谁的私生子,可以当娱乐说下),还有如意真仙等一圈亲戚。诸位看看原著,有哪一场大仗打得比降服牛魔王惊人?四面八方普天神圣同时到场!连如来降服大鹏都无法相比!诸位,如果您以为牛魔王被虐的很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试问哪个电视剧敢为这样的反派人物安排这样大的场面,好逆天啊,把主角的戏都抢了?这不是导演的意志是什么?这就是资源的倾斜,这就是导演的偏爱,这就是潜规则!
孩子,你就不是你妈生的!
剩下的,就是鹏魔王和蛟魔王两个了。这两位资料太少,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但是可以肯定,他们都是牛魔王的小弟。是牛魔王从魔王故事里带过来的——这是一个小弟套小弟的关系。我们看,牛、蛟、鹏,他们三个的名字是一样的,都叫魔王。在以牛魔王为大反派的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里,诸位可以看到,里面的反派全都叫魔王、魔君、魔女。此外,鹏魔王和后来的大鹏精,应该是有些关系,贫道到时候再讲。大概是这两位先天有些不足,作者在这里虽然想用他们,但剧情所限,没有实现,所以只在这里留下了两个名字。我们看,《水浒传》里有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教了史进武艺之后,也是这样忽然消失了。
孙悟空这六个兄弟,我们看出,心也不是一般齐的。他们的忽然消失,情况也是非常复杂的。艾玛,敲字累死贫道了。
牛魔王为什么也没助拳
那么,为什么二郎神打上门的时候,牛魔王也没有出来助拳呢?毕竟他们还有元杂剧中结下的前仇旧恨呢……答案是,避免狗血剧情!
在元代的二郎神故事里,二郎神和牛魔王狠打过一仗,那一仗的激烈程度,不亚于擒齐天大圣。这类故事的代表作就是《二郎神醉射锁魔镜》。牛魔王的本领,在观众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您想想,单对付一个孙悟空,二郎神自己根本没有胜算的。他得加上6个小弟、加上一条哈士奇、加上太上老君放暗器才能搞定。假如这里牛魔王还出场的话,等于二郎神的对手增加了一倍。那该把二郎神写成多厉害,或增加多少兵力才能对付孙、牛两个大神,观众才能信服?难道要12个小弟、两条哈士奇、观音菩萨再扔一个净瓶下来吗?这不是狗血剧是什么!
我们要认清两个前提,第一,孙悟空是主角。第二,主角这里必须败。好,西游主角是孙悟空,不是二郎神。安排牛魔王或其他人助拳,势必牺牲孙悟空的形象,因为这里必须让孙悟空众寡不敌,虽败犹荣。同时,也会影响二郎神在民众中的印象。而且在写作技术上,会把故事搞得很复杂。所以如果牛魔王助战,二郎神只能败走。
孙悟空必败的一场戏,只许二郎神开挂,不许孙悟空开挂
还有一个次要原因,牛魔王是导演的人,导演留着他是有大用场的,他内定只能演一号,怎么可能安排他这里助拳?
假如这个故事反过来,是以二郎神为主角的,那就无所谓了。别说牛魔王,孙悟空六个把兄全上都没有关系。这就像三英战吕布,把吕布打跑了。吕布确实厉害,刘关张三个人,任何一个单挑吕布,都可以写成赢不了。但哥仨一块上的话,吕布的结局就是必须败,三大高手群殴下全身而退,还能怎样?如果还写成吕布完胜,这故事就太狗血了。因为三国的主角是刘关张不是吕布,哥仨都打不过一个吕布,你让他们以后还怎么见人!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37:00 +0800 CST  
哪吒降牛魔王时“全身披挂”,可后来为什么越穿越少?


今天贫道要八的是托塔天王和哪吒太子这一大家子。
哪吒你还能穿得再少点吗
今天我们看到的哪吒的标准样子,一般是梳两个抓髻,围一个兜肚,荷叶超短裙,光着腿和脚。顶多加一个荷花披肩。好像从夏天到冬天,都是这样一身好清凉好清凉的打扮。哪吒弟弟你就不能多穿点吗?起码穿双鞋是不是?
哪吒在攻打花果山的时候,书上倒没有细说他穿的什么衣服。但是他帮孙悟空降服牛魔王的时候,见面第一句话是:哪吒太子厉声高叫:“大圣!衣甲在身,不能为礼。”说明他是有盔甲的。还有一次,孙悟空的金箍棒,被青牛精用金刚琢套去。没办法,请来了李天王和哪吒助拳。我们看哪吒的样子:
绣带舞风飞彩焰,锦袍映日放金花。
环绦灼灼攀心镜,宝甲辉辉衬战靴。
身小声洪多壮丽,三天护教恶哪吒。
真是全身披挂。战袍、腰带、护心镜、护甲、战靴,包裹得严严实实。这身打扮怎么可能被孙悟空挠脚心?真挠的话,大靴子一脚踹丫脸上!
事实上,我们看元朝人画的哪吒,也是这个样子的:穿袍子,穿靴子。穿得一点都不小清凉。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哪吒
其他的明朝小说写哪吒,也都是包裹得严严实实,请看这一段:
哪吒出阵怎么打扮?但见头戴红花紫金圈,身披八宝绣盔甲,脚穿绿线皂皮靴。
这是明朝另一部小说《南游记》里的。这里面,和《西游记》是一样的,甚至《西游记》里没说戴盔,他这里也戴了盔。另外有意思的是,这本书里哪吒上阵是骑马的。
更早期的哪吒,也是穿很多衣服的。比如《二郎神醉射锁魔镜》里面,哪吒是戴一顶“铃杵冠”,穿一件蟒衣战袍,还加一件坎肩。
但是奇怪的是,到了后来,哪吒的衣服就忽然变少了,难道是和日韩学的?虽然你梳两个抓髻装女生,拜托你毕竟是男孩子好不好,别穿超短裙了,就穿条裤子吧。人家女孩才不分四季光大腿
哪吒他爹是谁?
扒走哪吒的衣服的,不是《西游记》,而是《封神演义》。
我们知道《封神演义》这部书,内容是和《西游记》差不多的神魔小说,但其实比《西游记》更喜欢东抄西抄。而且,特别喜欢抄《西游记》(关于这一点,柳存仁和黄永年两位有讨论,这里不展开了)。贫道重复一遍,不要以为这些名著逼格多高,其实就是民间的消遣读物。或许有点寓意,但求之过深必然徒劳无功!还有拿《封神演义》里的神仙当道教正宗的神仙谱系的,这也是完全不靠谱的。
《封神演义》里的哪吒,就是从各种地方抄来的。我们看这位封神榜里的哪吒,手拿火尖枪,脚踩风火轮,腰里别着金砖。火尖枪是从红孩儿那里偷来的,风火轮是从华光那里偷来的,乾坤圈是从刚才说的那个“红花紫金圈”来。形象呢,是从红孩儿那里抄来的。因为红孩儿在《西游记》里是“也无甚么盔甲,只是腰间束一条锦绣战裙,赤着脚”。于是《封神演义》后的哪吒全都光腿赤脚了。
还有就是风火轮。我们看第一节元代的哪吒图,并不踩风火轮。《西游记》里的哪吒,虽然有个“火轮儿”,却似乎没说踩着走的。哪吒拿“火轮儿”当平衡车使,似乎也是《封神演义》的发明了。
除了抄红孩儿,《封神演义》也抄善财童子。我们看善财童子的形象,也是光腿赤脚的居多。有一本《封神真形图》,就是《封神演义》的人物画谱,就明明标上“善财童子哪吒”了!
贫道拍摄《封神真形图》里的”善财童子哪吒“
哪吒他爹是谁。有朋友说,是李天王、陈塘关总兵李靖啊,这是后来小说的提法。佛经里四大天王,这大家都知道。其中四天王天中守卫北方的的天王,叫毗沙门天王。毗沙门天王有一个三儿子,就是哪吒。这位三太子平时捧着宝塔,跟在天王左右值班。毗沙门天王,在唐代是非常兴盛的信仰。
哪吒的老爸毗沙门天王,又叫多闻天王
老实说,道教——贫道指的是正宗的道教。天上并没有什么天王。天王是佛教的神。
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个别道经里提到过,比如 “昆仑之山在黄曾天下,太微帝君或居中央,有四天王,各镇四边,各掌一方天下”(《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昆仑山王四天下品》)。这应该就是从佛经抄来的。因为道教经典的形成复杂的很,各家说法都不一样。
那么,《西游记》里为什么天宫有四个门,四大天王各看一座呢?这实际上是民间闹出的笑话。在佛教里,四大天王是镇守四方的一方,并没有说镇守一个门。四大天王看门,是老百姓闹的。
原来,“毗沙门”,是梵语音译,并不是一座叫“毗沙”的门。但是老百姓可不知道,顾名思义,还以为是一座天上的什么门。于是在民间,“毗沙门”天王,就成了镇守“毗沙”门的天王了。大伙儿一想:既然有了北方“毗沙”门,那自然也有东西南三个门。你们四个天王,看四个门去吧。于是就把四位天神彻底搞成四个门卫了!
《西游记》杂剧有这么一段:
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擎镇北方。
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
这里面已经明确地把李天王放在“毗沙门”下面了。
下面贫道出一道选择题,大家复习下:
请问,下列哪一道门是传说中天宫的大门()?
A.毗沙门 B.杜鲁门 C.所罗门 D.圣西门
以上哪座门是传说中天宫的大门
我们又发现,四大天王是有名字的,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就是多闻的意译。有人问,按你刚才的说法,李天王的原型就是毗沙门天王,但是,《西游记》里是另有一个看北门的多闻天王的,他和托塔李天王并不是一个人。那么天宫里岂不是有五个天王了?
李靖的躺枪
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认识:《西游记》里的天宫,既不是佛教的所谓的“天”,也不是道教的“天”,而是民间自编自创的一套体系。这里面加入了很多老百姓的想象,以及一些俗神。比如王母娘娘拉成玉皇大帝的老婆,就是这种民间原创的大发明。反正正宗的佛教、道教人士,是不会与之计较的,乐呵乐呵就得了。
李靖,大家都知道,他本是唐代开国元勋,很受民间崇拜,于是香火好得很。他不是神,却享受了神的待遇。这不新鲜,今天也有把开国元勋们供在庙里的事。这件事,体现了民众对他们的尊敬和怀念,并不能纯粹地认为是一种愚昧的行为。
和太上老君并坐的开国元勋,旁边小鬼伺候
由于李靖这个人,大伙很喜欢,就不断给他身上编故事。一个有名的故事,就是李靖代龙行雨,说他到一个地方借宿,正好这个地方龙王要下雨,缺人手,就请他补个缺。李靖自作主张,多下了二十滴,结果平地水深猛增二十丈。
这个故事本来讲讲就完了,谁知佛经中正好西方广目天王是管龙王的,他的名字叫“毗留博叉”。于是人们就把李靖编到这位“毗留博叉”身上去了。哪知道又闹了个笑话,“毗留博叉”天王,实在不如“毗沙门”天王有名。两个天王都“姓毗”,老百姓也分不清“毗留博叉”和“毗沙门”的区别,前者还更绕嘴。得了,就算你李靖是那个托宝塔的毗沙门天王吧!于是毗沙门天王和李靖合体了,成了托塔李天王。
但是这个笑话还没完,托塔李天王与公众见面后,毗沙门天王的另外一个名字“多闻天王”,也没被忘记。在不大懂佛典的老百姓心中,“毗沙门天王”与“多闻天王”,自然是两个人。于是在大家的编排下,李靖穿着毗沙门天王的一套装备,走马上任,做他的托塔李天王去了。剩下一个落寞的“多闻天王”,在北门当门卫。
李靖谋得了毗沙门天王的实际名分后,把他的部下也篡夺过来了。四大天王都有一堆属下。毗留博叉天王是管龙王的,毗沙门天王是管夜叉的。所以我们看李天王出征花果山的时候,有“药叉将催兵、鱼肚将掠后”。药叉当然就是夜叉的另一种写法。毗沙门天王还有十六诸天神王做助手,共同守护佛教的北方世界,这神王的首领叫“伊荼”。“鱼肚”就是“伊荼”的讹音。民间这样知道个读音就乱写的事很多很多。
于是,我们看到,曾经叫过“毗沙门天王”的多闻天王,成了光杆司令一个。他只能穿一身门卫服,二十四小时在“毗沙”门盯着了。名分没了,部下没了,名字里这个“门”字,反倒交我看着了。天下还有比这憋屈的事么!
金吒和木吒
在佛经里,毗沙门天王还有其他儿子,但哪吒的出镜率最高。久而久之,天王其他几个儿子,大家都忘记了叫什么名字,天王身边就永远跟着一位三太子了。
但是,哪吒是“三”太子这个身份,大家是忘不了的,大家一定会问:大太子和二太子,都叫什么?本来,毗沙门还有别的儿子,比如独健,但提的少,老百姓对他不熟悉,一点也不理会。于是,我们可爱的中国老百姓,就开始给天王编排儿子了。
继哪吒之后,先成为天王儿子的,就是木叉。
这个木叉,本来是唐代高僧僧伽大师的弟子,这位僧伽大师有两个弟子,一个叫惠岸,一个叫木叉,但是老百姓以为他们是一个人,传来传去,又把“叉”字写成“吒”字,于是得以与哪吒排行,成为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多说一句,木叉的“木”,也是个音译字,并不是五行里的“木”。
继木叉之后,成为天王儿子的,是君吒。
有人说,道长,你写错字了,他叫金吒。放心,没错,贫道《西游记》校注的底本,就是明刻世德堂本,就写作“君吒”。另外,有一本书叫《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写作“军吒”,这都一样。原来唐朝信奉的佛教神很多,有“军吒利明王”、“军吒利金刚童子”,唐朝有个文学家叫权德舆。他的孙子从小有病,取个小名,就叫“君吒”,就是借这位军(君)吒利明王或童子的威名镇一镇的意思。这和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小名叫毗沙门,意思是一样的。
左:世德堂《西游记》。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君吒或军吒什么时候又变成金吒了呢?这还是民间搞出来的笑话。原因很简单,因为老二已经叫木吒,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木的上面当然是金,读来读去,就变成金吒了!
这样说来,老三哪吒反倒是真正的老大,老大金吒反倒成了实际上的老三了!所以我们看,各种神话故事里,基本上都是哪吒戏份最多,木吒次之,金吒最少。原因正是木吒和金吒都不是亲生的,而金吒最后认的爹!
简单答疑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41:00 +0800 CST  
我们看,托塔天王家族,表面上看,是显赫极了,背景却是一连串的误会和笑话。三个儿子,有两个还不是亲生的!我想这个家族恰好和人间的某些家族相似。很多人上到一个显赫的位置,很可能只是一些偶然的机会,而背后还不知如何的一团糟。
这正说明类似《西游记》的各种故事,多半是从口头上传播的,而不是从书本上传播的——书本上传播,因为毕竟有依据,一般不会造成这种可笑的错误。只有口口相传,才会一错一大串。所以,如果我们觉得金吒、木吒,这里面有什么五行理论的微言大义,那实在是不靠谱的事!
有些研究得很深入的朋友,问我说:《西游记》就是一部丹经,问贫道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说,寓意当然是有的。但求之过深就不好了。比如清代道士悟元子可算逮着《西游记》了,在他看来,觉得里面全是微言大义,每一句都有深意。他批注第六回时说:“王母为老阴,属《坤》;惠岸为木,属《巽》。”慢说拿《周易》来比附通俗故事算牵强附会。就拿道教的说法,王母本是西华至妙之气所化,属金,配西方,怎么也算少阴而不是老阴。她既不是老太太,也根本就不是玉皇大帝的老婆。惠岸的那个”木叉“的木字,就是一个音译字,和五行的木扯不上半点关系。要真这么说,火奴鲁鲁的“火”,土耳其的“土”,普希金的“金”,克里木的“木”,难道都有五行寓意吗?我们看这种著作,就当一种借题发挥的再创作来看吧!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44:00 +0800 CST  
第九讲:告诉您《西游记》如何做特效,Duang~昨天贫道八了玉皇大帝的一家子,今天本来打算讲二郎神杨戬的,但发现有些问题,不提前交代一下,后面不好展开,所以贫道今天就从花果山的几场战斗入手,看看《西游记》里的一些隐藏的元素。花果山的战斗今天我们重点来解读花果山打斗的几场戏。第一场是巨灵神攻打孙悟空,“大圣轻轻轮铁棒,着头一下满身麻。巨灵神抵敌他不住,被猴王劈头一棒,慌忙将斧架隔,扢扠的一声,把个斧柄打做两截,急撤身败阵逃生。”然后哪吒又上,就换了一副样子。那哪叱奋怒,大喝一声,叫:“变!”即变做三头六臂,恶狠狠,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悟空见了,心惊道:“这小哥倒也会弄些手段。莫无礼,看我神通!”好大圣,喝声“变”,也变做三头六臂;把金箍棒幌一幌,也变作三条;六只手拿着三条棒架住。我们看,第一场和巨灵神的战斗,和《三国》里的武将单挑毫无区别。但是到了哪吒这里,就会发现:哪吒和孙悟空都会三头六臂。但是,这三头六臂,真的能增加战斗力吗?六根胳膊不互相碍事吗?事实上《封神演义》里哪吒刚长出三头六臂时,就发愁地对太乙真人说:“弟子长出这些手,丫丫叉叉,怎好用兵?”三头六臂的哪吒和孙悟空第二场,孙悟空和二郎神大战的时候,两个人都变了法像:真君与大圣斗经三百余合,不知胜负。那真君抖搜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面獠牙,朱红头发,恶狠狠,望大圣着头就砍。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如昆仑顶上的擎天之柱,抵住二郎神。在我们的印象中,二郎神从来都是一个俊俏小帅哥,他的法像为何是“青面獠牙,朱红头发”?孙悟空本来是个猴子,他变得和二郎神“嘴脸一般”,似乎也是青面獠牙、朱红头发了。另外那个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也和他猴子的本相太过不搭。孙悟空还有两次变法像,例如他从龙宫取得了金箍棒之后,在花果山撒欢,就使了一个法天象地的神通:“长的高万丈,头如太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ps,这里面有个bug,诸位看出来没有?清朝的黄周星看出来了,他在后面批了一句:“只是口太小了。”孙悟空还有一次大变身,就是和牛魔王大战的时候。牛魔王变成了一头巨大白牛时:行者也就现了原身,抽出金箍棒来,把腰一躬,喝声叫:“长!”长得身高万丈,头如泰山,眼如日月,口似血池,牙似门扇,手执一条铁棒,着头就打。贫道看到这不禁笑了,这一段比开头那一段高明了些:他把血盆改成了血池,这个比例就差不多了。我们看这些惊心动魄的描写,真是如身临其境,那么,这些三头六臂、青面獠牙的形象,都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密教神。我们看密教神的一个很大特征,就是喜欢变化忿怒身。这种忿怒身起到降服妖魔的作用,所以极其威猛可怖,六臂、八臂乃至更多臂的都有。这里写得很有分寸。巨灵神是道教的,不是密教的,所以不适合写成三头六臂或者能变身。哪吒本来就是密教神,他自然会这门本事。孙悟空作为主角,当然也得会这种法术。另外,擅长这种密教变身法术的,还有二郎神、青牛精等。六臂、八臂都是拿法器的。比如大威德金刚,手里分别拿着杵、勾刀、标枪、月斧、剑、箭、 人骨杖、费伦、金刚杵等。哪吒手里拿的斩妖剑、降魔杵、火轮儿,也是照着藏密神像编出来的。密教的这种化身,除了多头多臂之外,还很高大。据说这种忿怒身小者有人身的18倍大,大者如山岳甚至与天相齐。可见孙悟空与二郎神变化的大法身是如何惊人了。贫道现在上一张图,诸位看看,认得这是谁吗?观音忿怒相马头金刚这就是观音姐姐啊!观音的忿怒相:马头金刚。想不到观音姐姐还能变化出这副凶模样!忿怒身多用蓝色、红色。我们看中国传统绘画,用色不是这样的。元代永乐宫的壁画,是正宗的道教神仙。就是最威风的如白虎星君,也和我们凡人是一样的。只是穿的东西漂亮了点而已。他真的和敌人去打,也就是本色出场,抄家伙就上,和巨灵神一样的。很少有“面如蓝靛、发似朱砂”这样的神像。只有到了藏传佛教的寺庙中,才发现他们的颜色特别浓烈,蓝、红、白、绿、黄这五种特别纯的色彩。所以孙悟空就算是一只猴子,也会变出“青面獠牙,朱红头发”的忿怒身来,也就不奇怪了。左:元代道教壁画白虎星君。右:明代藏密唐卡唐僧师徒在流沙河边第一次遇到沙僧,他的模样是这样的: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清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我们看,这里一头红焰,两只如灯般的眼睛,以及蓝靛脸等,都是藏密神像的特征。另外,他脖子上挂的九个骷髅也是这样的。几乎藏密忿怒本尊都挂骷髅。骷髅项链具体代表什么,贫道没有学过藏密,不大清楚。有的说法是代表无明,有的说法是用来震慑恶魔,总之挂骷髅项链,也是密教的一个特征。不得不说,86版西游记在这方面确实高明,化妆师给沙和尚粘了一头的红头发,大概是实在不好把肤色全搞蓝,但还不忘记给他穿一身蓝衣服。道具组的衣服多了,为啥偏就能挑中蓝的?这正是导演懂得其中道理,虽然条件艰苦,但仍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藏密赤发蓝身的那个意思,这就是本事啊!至于最近的《三打白骨精》电影的那个颇具魔幻色彩的秃头沙和尚,导演大概是知道沙和尚应该是蓝的,于是照猫画虎地给他搞了一身蓝,恨不得眼珠子都滴两滴蓝墨水。殊不知这个形象的深层文化特征,竟然把代表力量的红头发取消了。估计化妆师是阿凡达看多了!嗯,九个骷髅也不见了,挂的佛珠这滴里嘟噜一串一串的,你以为你是辉子爷么?86版西游记和三打白骨精的沙僧西游记为何多密教元素其实《西游记》好看,密教元素多也是一个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战斗都好看。因为作者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他不能出力地写每一场战斗,比如这场:怒发泼妖魔,恼急猴王将。这一个专救取经僧,那一个要吃唐三藏。心变没亲情,情疏无义让。这个恨不得捉住活剥皮,那个恨不得拿来生蘸酱。真个忒英雄,果然多猛壮。棒来枪架赌输赢,枪去棒迎争下上。举手相轮二十回,两家本事一般样。这和三国、水浒里的武将交锋并没有不同,诸位如果不看上下文,知道这是孙悟空跟谁在打吗?西天路上使枪的妖精多得很,黑熊精、白象精、青牛精都使枪。起码这一段用在白象和青牛身上没有任何问题,然而这是写红孩儿的。如果不加入画面感特别强的描写,也只能就用这些套话来硬凑。而密宗是特别强调画面质感的。密宗神忿怒身的几个特点,一个是大,特别大,顶天立地;第二个是颜色特别鲜艳,怎么刺激你的观感怎么来。还有就是特别恐怖,青面獠牙,六头八臂,挂骷髅的,冒火焰的,踩尸体的,拿着残肢断手骷髅碗的。这样的形象吸收到《西游记》里来,自然有意思极了。《西游记》里的三头六臂,还不是很多。但是另外一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三头六臂就多得不可胜数,比如说万仙阵里的文殊广法天尊,现出一尊“法身”,“面如蓝靛,赤发红髯。浑身上五彩呈祥,遍体内金光拥护。降魔杵滚滚红焰飞来;金莲边腾腾霞光乱舞”。这也是密宗忿怒身的形象。藏密认为文殊菩萨的忿怒相是大威德金刚。这一段我们看,基本上就是照着大威德金刚的这一路形象来写的。《封神》之所以能占一席地位,也正是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些元素。现在我们看影视也知道,魔幻题材,一定是要大搞特搞特效的!特效不好看,就白瞎了。明代人一样懂得这个道理。《西游记》借用西藏、印度的密宗元素搞特效;这和今天的国产电影,都向好莱坞大片学特效是一样一样的。文殊菩萨的忿怒身大威德金刚我们中原人士,从上古就不太爱编特效剧。我们看本土的神话,都像写意画。细品之下,回味特别的隽永,但是看实际的描写,却非常简略。大家熟知的夸父追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还有庄生梦蝶、北冥大鹏也可算,在原文中就是寥寥百十个字而已。这其实是好事,不是坏事,您不觉得这几十个字分量很重吗?只要戳中后人的那个共鸣的点,再多的语言也就没有用了。空间是开放的,作者只是点到为止,想象力是留给读者的。这在古代本来也没什么,但是到了明代,尤其是晚明的那一百来年,当时大众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娱乐至死。他们只喜欢看特效片,看热闹故事,懒得自己去思考、想象。对前人那些寥寥几十个字的隽永故事,不爱看不爱想,也看不懂了!自然就有西游、封神这样的书出来,向当时的“好莱坞”学特效,替他们想象,在他们脑子里跑马圈地。一大批神魔小说是火了,可是国人的思维力,却这样在大片里渐渐萎缩了!网络语duang另外,《西游记》里很多地方都留有藏密影响过的痕迹,比如说在金池长老的观音院,明明是一座汉地寺院,里面的和尚偏偏“头戴左笄帽”,这种帽子,本来是老鼠精那一回里镇海寺的喇嘛戴的。《明史》记载,万历七年,西藏帕木竹巴政权首领札释藏卜进贡的东西里有一件“左髻毛缨”,应该就是藏传佛教徒所戴法帽,俗称“鸡冠帽”,顶上有绒穗聚拢的,名“卓孜玛”,“左笄”、“左髻”,恐怕都是“卓孜”的音译。所以说,密宗从西藏传来,经元代、明代,在中土已经非常兴盛。《西游记》吸收了许多藏密元素,写进自己的故事,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45:00 +0800 CST  
第十二讲:孙悟空为什么有尾巴?

贫道用了两期来专讲二郎神,有点冷落了我们齐天大圣了。贫道接下来两讲,就来讲二郎神和孙悟空的爱恨情仇。

贫道二郎神和孙悟空大战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今天就专讲这个问题。这就是孙悟空的尾巴。


原著是这样的: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然而,很快就被二郎神识破了。二郎神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个问题是:
孙悟空为什么有尾巴?
有朋友说:怎么还有这么弱智的问题!孙悟空是猴子,猴子当然有尾巴了!

然而贫道在先前的几讲里反复说了:《西游记》是一部复杂的作品,是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的。我们看事情,可不要看得这么简单。孙悟空凭什么一定要有尾巴?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孙悟空到底是什么动物?

有朋友说,当然是猴了,这个有什么问题么?

答案是有问题,至少不全面。因为灵长目动物也有很多种,我们人类也是其中一种,他到底可以分到哪一类里去呢?
在第五讲贫道已经提到了。齐天大圣故事,和猴行者故事,是两个不同的系统(页面下有第五讲、号外篇链接)。这两个故事里的主角,是两个猴而不是一个猴。西游故事为了丰富剧情,硬把齐天大圣故事派作猴行者故事的前传。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西游记》。

但是,齐天大圣的远祖们,是很多的。比如教越女剑法的白猿、《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的猿精申阳公、《古岳渎经》的无支祁等,他们都是齐天大圣的远祖,但是,它们似乎都是猿,而不是猴。

越女剑的故事,最早是汉代《吴越春秋》里的,又被被金大侠写成非常好看的《越女剑》,明说是一只大白猿。又如那位申阳公,书里就明说:”此怪是白猿精,千年成器,变化难测。“《古岳渎经》里也说这位无支祁:”锁之未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臂,雪牙金爪。”恐怕也是一只猿了。
如果勤翻古书就会发现,我国古代有关灵长目动物的神怪故事,猿比猴多得多了。《太平广记》猿的故事占三卷,猕猴只有区区几条而已。《白猿传》写了一个白猿精强抢民女的故事,这也是孙悟空的一个原型。就是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里,齐天大圣说“我轻舒猿臂”云云,似乎也是猿精。另外里面又有一个插科打诨的猕猴精,明显比齐天大圣猥琐多了。

猿与猴所以说,齐天大圣和猴行者的不同,除了一个是本土故事,一个是佛教故事外,还大致可以分为猿、猴的区别。虽然普通民众统称为“猴”,但在生物学上还是有分别的。猿比猴大,没有尾巴。所以我们看中国传统故事里,带有神性的一般是猿。
左:长臂猿。右:猕猴
在传统文化中,猿有许多高贵的品质,如性仁,不贪食多,善长啸,善引气(因为臂长),这很容易使人联想隐居的高士,所以,在传说故事中具备神性是很正常的。
这些属性,猴一般是没有的,一说猴就low了,比如”沐猴而冠“。古书上说“猿与猕猴不共山宿”,猿还看不起猴呢!《二郎神锁齐天大圣》里的猕猴精自己都说:“小圣乃花果山水帘洞猕猴大神是也。自太极初分,化生万物,各有异样,可不知怎麽又生下我这样尖嘴缩腮,毛手毛脚,这等碜东西来?”

《三国演义》电视剧三顾茅庐最后,诸葛亮的《卧龙吟》唱“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那是高士的情怀啊。猿与鹤一定同时出现,都是高逼格的动物。猴是断断没这地位的,它能和鹤搞双人组吗?鹤肯定不带他玩的,你找鸡玩去吧,不是有个“杀鸡吓猴”嘛!


而佛典里绝大多数都是猴,尤其特别声称是“猕猴”。例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既然自称“猕猴王”,其实就表明了他的西域血统,而一定是一只有尾巴的猴了。还有佛本生故事里的猕猴王,以及被认为是孙悟空西域远祖的神猴哈奴曼等。哈奴曼一定是猴而不是猿,他的尾巴是一件厉害兵器,而且尾巴曾被点燃过:
哈奴曼不慌不忙,跳下拱门,抽下一根铁门闩,嗖嗖舞将起来。他的大尾巴摔打在地上,发出炸雷般轰响,群魔吓得魂飞魄散,抱头鼠窜。哈奴曼就势用铁门闩扫地似地将他们一一敲死。
众魔兵大喜,闹闹嚷嚷把哈奴曼带到十头魔面前。十头魔咬牙切齿,下令点燃哈奴曼的尾巴,游街示众。众魔兵七手八脚地在神猴尾巴上缠上破布棉絮,又浇上油,点着了火,推推搡搡拉他上了街。 哈奴曼迅速缩小身体,挣脱捆缚,跃上城头。尾巴上的火呼啦啦燃烧,神猴从一个房顶跳向另一个房顶,顷刻之间,楞伽城内火光冲天,鬼哭狼嚎。熊熊烈火烧毁了楞伽城,只留下悉多被囚的无忧林。
贫道天天更新,没时间去查阅原典了,这里就抄两段网上的情节吧。基本意思差不多。
猴神哈奴曼,带着一条长长的尾巴
我们看到,哈奴曼非常善于使用尾巴的,既可以当鞭子用,又可以当火把用。危急时刻还靠尾巴救了他的命。

不要说哈奴曼,任何一只猴子,尾巴对它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猴子灵活地使用尾巴,岂不像我们人类使用双手一样天经地义!可是孙悟空就不是这样了。生为一只猴,又是猴子的首领美猴王,居然不会用尾巴!这简直就是猴界的奇耻大辱!不但不会用,这条尾巴还经常成为他的累赘。天下有这样笨的猴吗?
所以说,孙悟空不会用尾巴,很可能是先天的原因。他本来就是猿,不是猴,你硬给他安一条尾巴,他当然不会用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52:00 +0800 CST  
真是石猴吗?
有人说,今天的《西游记》里,孙悟空不是生来就是一只“石猴”吗,猴不就是带尾巴的吗?不但带尾巴,尾巴还变过旗杆呢。是的,齐天大圣和猴行者合体后,因为要让他的形象前后统一,总不能前面没有尾巴,后面忽然长出一条来。而且,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世德堂本《西游记》,是现存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第一回涉及石猴的地方,我们看都是怎么写的。
孙悟空出世: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千里眼顺风耳汇报: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
进水帘洞: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
发现了洞天之后:石猿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不错,您没看错,是石猿!不是石猴。
群猴进了洞: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 不错,也是石猿!
确立了地位: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有人说,为什么我看的今天各种地方出版的《西游记》全是石猴了呢?贫道说,那一定不是根据最早的世德堂本印的,或是声称是世德堂本,实际上没有认真地去校一遍,态度不认真地乱改一气。贫道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这部校注,是一个字一个字作了校勘的。
我们如果拿明代的其他版本来比较一下,这个事就更有意思了。

下图里,上面一行三幅图,是现存最早的世德堂本《西游记》,下面一行三幅图,是稍晚一点的杨闽斋本《西游记》。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三个“石猿”,有两个被保留了,一个改作了“石猴”。这正是杨闽斋本比较晚,他想统一成“石猴”,而没有完全统好的痕迹。

世德堂本和杨闽斋本的比较
世德堂本里面,也是石猿、石猴参半的。世德堂之前的版本,现在都见不到了,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猜测:越往前的版本,“石猿”越多;越往后,就通通改作“石猴”了。贫道一直强调,世德堂本绝不是一个最早的百回本,也不是最终的定本。按照这个趋势,我们推想,最早搞出孙悟空诞生于仙石这个创意的作者,他笔下一定是“石猿”而不是“石猴”。只是一次一次地翻印、流传,人们觉得猿不如猴好玩,就慢慢地改成“石猴”了。但是这种书就是个通俗读物,出版商不可能花大力气全部校对,里面不统一的地方,也不肯花时间改干净。所以就留下了石猿、石猴并存的局面了!
另外多说一句:《西游记》喜欢把孙悟空叫“心猿”,那么更可以推知,仙石里的那个胎儿,更有可能是猿种而不是猴种了。今天的孙悟空,是结合了猿和猴各种特征的混合体。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5:56: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十五讲:谁在为玉帝卖命




根据前几期的剧情发展,孙悟空被哮天犬咬了一口后,被捉住送入老君炼丹炉。他在里面要呆七七四十九天才出来。那么,在等待果木挂炉烤猴的这个空档中(好吧是焖炉我错了),贫道打算用几期来讲讲天界诸神。他们都在猴子造反的时候出过力,只是前些天被哪吒、二郎神等大V抢了眼。这就是贫道昨天发“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意思。
在开始这一讲之前,贫道还是先宣布一个概念:那就是,天宫并不是——或者并不全是道教的。
这句话乍听起来也很奇怪——天宫不是道教的,难道还是佛教的不成?我们不妨跳出这个思维定势,跟着贫道往下走。


神仙也有僵尸粉
我们先来看一份神仙名单。
这是宋代的一份神仙名单(选自《道藏》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因为太多,有好几千位,只能列几行,我们看这份名单,会感觉很陌生很陌生,不知这些神都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了:


【髙虚清明天帝、无想无结无爱天帝、太玄上梵快见天帝、大梵九玄中元炁阿城给道徳天帝、极梵洞微九灵炁带阿那天帝、玄天炁禅天诸惠天帝、太极无厓紫虚洞幽梵迦摩夷天帝、玄梵大行无量无所念惠天帝、无色玄洞㣲波罗荅惒天帝、玄上录梵灭然天帝、玉淸昌阳运机虚皇髙元道君、玉清皇老三天丈人道君、玉清无上三天玉童道君、玉清高上三天虚皇道君、玉清上皇玉虚道君、玉清洞虚三元太明皇上道君、玉清皇上玉帝玄君、玉淸太素髙虚上极紫微道君】……字多看得头大帝


这里大部分神仙,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过。而出征花果山的托塔天王、哪吒太子,根本就没在这份名单里。而二郎神在这里叫“齐天昭惠灵显清源真君”,不知排到多少名以后去了!
我们再随便翻一下《续道藏》(千真万确就是贫道随机翻的),又会发现这一页上有一大堆天王:
【速送魔宗大天王、斩灭邪根大天王、符命所讨大天王、明列罪原大天王、南山神咒大天王、威伏八方大天王、群妖灭爽大天王、万试摧亡大天王、南河水帝大天王、太伯龙王大天王、神咒流行大天王。普扫不祥大天王、洪水飞灾大天王、上召蛟龙大天王……】
如果只熟悉《西游记》的人看了这个,一定觉得《西游记》的天宫里只有五个天王实在是高效廉政极了!

其实这只是道教中千百万神仙的一个小角。只要翻翻《道藏》和《续道藏》就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经里,各有一大套稀奇古怪的天神、天仙、天王。名字还都不一样。这实在不稀奇。因为道教发展到《西游记》产生的明代,不知经过了多少朝代,产生了多少教派,这些教派不知编出了多少经典,里面不知编了多少神仙。假如将他们一个个历数出来,这是一个以万计甚至以十万计的数字!这还是有名有姓的,至于某某神将动辄“领兵吏三十六万骑”,那就更无法计算了。
我们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微博上动辄活跃几百万几千万粉丝,其实这里面有许多是所谓“僵尸粉”、“机器粉”。它们并不对应一个固定的大活人,而就是一个电脑自动生成的ID。用来凑数、壮声势的。道经里这些天帝、天王、神仙,绝大多数就像这些僵尸粉一样,都是编道教经书的这些人士写书的时候生编硬造出来的,笔头一动就编出来一个(佛教各种佛名也一样)。他们在信众心中根本就没有获得过地位,甚至只在这一部经中出现过。除了放在这里壮壮声势,看上去粉丝众多之外,其实就是然并卵。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神,或许曾经活跃过一段时间。随着历史变迁或教派的消亡,人们对他已经陌生了,不信仰它了,就对他不再关注了。这种虽然不是机器生成的,但也就此沉寂,相当于所谓“死粉”。
如何判断活跃用户
那么,如何判断哪些神仙是真粉、活跃粉呢?很简单,看民间信仰的兴盛程度,看庙宇里有没有塑他的像,看他在民间戏剧文学中出镜的频率。
我们再看一份名单,这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
佛祖、老子、孔子、玉皇上帝、后土皇地祗、东华帝君、西王母、梓潼帝君、三元大帝、四岳、四渎、许真君、三茅真君、惠能、宝志禅师、普庵禅师、关公、蚕女、赵公明、钟馗、神荼郁垒、司命灶神、福神、紫姑、南华庄生、观音菩萨、天妃娘娘、盘瓠、太岁殷元帅、慧远禅师、鸠摩罗什禅师、玄奘禅师、一行禅师、金刚智禅师、地藏王菩萨、青衣神、张天师、五雷神、电母、风伯、雨师、门神二将军、天王、哪吒太子、十八罗汉、清源妙道真君、驱邪院主、五通神…
这里面的神仙,我们看着就顺眼多了,熟悉多了。不错,他们就是活跃用户。而这些神仙,正是《西游记》天宫诸神的来源。不信我们去对比一下,《西游记》的天宫神仙名单和这个名单是很相符的。
所以在民间有人气的,未必在体制内有地位。就像赵忠祥老师在回忆录里写,一度有好多人以为他是央视的台长。但他实际只是一位主持人而已。托塔天王、哪吒、二郎神,这几位在民间的香火可谓兴盛极了,但在真正的道教神谱里面却默默无闻。犹如大家对许多明星、网红、大V,都是耳熟能详的,实际上他们的总人数并不多。国家多少机关、多少部委,地方上多少公务员,诸位都知道叫什么名字,管那一摊事务吗?这里面所有的人都列出来,绝对是一个大得惊人的数字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8:59:00 +0800 CST  
but,这些神仙都是道教的吗?谈不上,很杂、很乱。比如四岳、四渎,是道教产生以前就有的国家祀典。蚕女就是个民间传说故事。观音、罗汉是佛教来的。他们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民间信仰!
我们看《西游记》里,天宫里的活跃人物:玉帝、太上老君、四大天王、托塔天王、哪吒、王母娘娘,以及二郎神……为何如此庞杂,因为他们在这里,他们的名字虽然还是原来的名字,but,很难算是宗教意义上的道教或佛教神!他们是以民间信仰的形象出现在民众眼前的。
接地气才能读懂《西游记》
如果我们还不能区分民间信仰神和宗教意义的神灵,不妨想一想有些知名学者,他们在学术上自有一片研究领域,但因为喜欢参与公众话题,在媒体上也频频出镜。这时民众所见到的这个学者的形象,是他的公众形象,而不是学术界的形象。当然,他的公众形象和学术地位,肯定是一定的关系,但并不能等同。如果从这个公众形象,去判断他学术界的地位,那岂不是犯糊涂?
所以,有许多朋友问贫道:“《西游记》是宣扬道教的吗?《西游记》是宣扬佛教的吗?《西游记》是佛道之间的斗争吗?”甚至还有人问贫道:“《西游记》是佛教或道教的阴谋吗?观音菩萨是不是佛祖派来搞倒道教的?”


这些问题,贫道一天能接到几十个。当然,可以作为一种娱乐说一说,但真的让贫道讲的话,第一,这种问题,把我国宗教想得太过简单化了。第二,把正式宗教和民间信仰、正式宗教的神祇和民间信仰的神混为一谈了。第三,这是太不了解这些神仙的底细了。到了元明时期,民间所崇信的所谓道教也不是纯正的道教,佛教也不是纯正的佛教了。佛寺里供很多道教神、道观里也供很多佛教神。民间更是连孔子都拉来了。这里面肯定是有各大宗教的斗争和融合。但所有的斗争、融合,都是建立在民间信仰、群众喜恶的逻辑上的。
高层的佛教、道教人士,信仰或许还是很纯正的。但不要忘了,《西游记》只是一部通俗小说,它的受众面是底层大众。这里面出现的人物,自然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神居多了。
如果我们只因为天宫里有个玉帝,就认为他代表了道教,而观音菩萨是要来搞倒道教的话,那我们不妨看看和孙悟空在花果山打过仗的各路神仙都是什么来历,因为有前面几讲的铺垫,这里就好说多了,按出场顺序:
总兵元帅——托塔天王,佛教的毗沙门天王。他是几次征讨花果山的大元帅,他统辖的鱼肚将、药叉将,贫道早已说了,都是佛教的神王、鬼卒。
第一次先锋官——巨灵神,神话传说中劈开华山的河神。如果是河神的话,他属于上古的原始信仰,后来列入了国家祀典。要命的是,《道藏》的各种斋醮祀典的神仙名单里,就没有巨灵神这个名字!他只在一些仙人的传记里出现过,是上古的传说。
第一次交锋主力——哪吒,毗沙门天王的太子。
第二次先锋官——九曜凶星,来自印度的《九执历》。如果大家想听九曜的故事,贫道可以专章讲。
第二次征讨的帮手——四大天王,佛教四天王天的天主。
第三次交锋主力——木叉,僧伽大师的弟子。
最终降伏者——二郎神,最早的原型是毗沙门天王的太子独健,后来才被道教化。
另外推荐二郎神的观音菩萨,看上去更是十足十的佛教人物。
好家伙,除了巨灵神还是个社会招聘之外,这些替玉帝卖命的全都是佛教人物!难道玉帝居然成了光杆司令了?下面一帮佛教人士卖命地替他保卫道教政权永不变色?这到底是佛教的胜利还是道教的胜利?何必等到观音来才要搞倒道教?这些人手握重兵在天宫内外潜伏了这几百年还没搞倒道教?连玉帝外甥都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这份乱!
如果这样讲《西游记》里的阴谋论,贫道保证讲出N种好玩的解读。比如说,解释一:佛教手腕高明,天庭的兵权已经全面被佛教人士篡夺,他们马上就可以发动政变了。比如说,解释二:玉帝手腕高明,把一堆佛教人士笼络过来替他卖命,而把道教的实力保存了。比如说,解释三:既然二郎神原型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又是玉帝的外甥,那么玉帝派李天王出征,自然是派遣亲家喽。这些解释恐怕怎么说都行吧?当然,当当娱乐来说是可以的。只是有些朋友拿这些解释当成真理去读《西游记》,那果然是一当真你就输了!


许多朋友从《西游记》到处看到了佛道的斗争和阴谋,恐怕是因为太不接地气了,对老百姓的思想,尤其是明代民间的思想太隔阂了!完全是从人物标签上去认识神仙的。比如看见观音,就断定她是佛教的;看见玉帝,就断定他是道教的。这和我们文革的时候看见贫农就说是好人,看见地主就说是坏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阶级标签理论真的会使人头脑简单化……今天的我们,应该会用多元的、融合的眼光看问题。那紫微大帝贵为道教四御,又列在观音菩萨二十四诸天之内,难道就是道教派到佛教的卧底了?关公既在佛寺里做伽蓝,又在道观里做护法,难道就成了两面派了?


所以很多研读《西游记》的人士,都是这样想问题的。他们的研究方法,就是手里拿一叠事先写好的标签,先给《西游记》里的人物噼噼啪啪贴一圈,这个是佛教的,那个是道教的,有些看上去不清不楚的,就闭着眼摸奖似的抽一条,也给他贴一个。然后据此分析里面的佛道斗争——因为这样分析最省力!


他们有个潜台词:反正你吴承恩就是这么写的——一般这种人都乐意相信《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因为抽去这个前提,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麻烦。只要《西游记》有一个确定的作者,那么一切责任都可以往他身上一推。我忠实原著啊,你看你看你看原著啊,吴承恩就这么写的啊,分析错了不怨我啊。但是,这样分析出来的结果,自然就和过去拿阶级出身划立场一样,能有多靠谱?拿贫道考研的时候学过的几句马哲来说,这就叫:割裂地、静止地看问题!


与其费劲心思地这样那样解释,我们还不如跳出这个非黑即白的思路。事实上,来自佛教的四大天王、观音、二郎神等,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是越来越道教化了。或者至少说,是呈现出一种佛道混合的民间面目来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9:02:00 +0800 CST  
观音姐姐的转岗


就拿观音而论,他当然在佛典里是一位重要的菩萨。但是,她(他)从早期佛教到明清民间信仰,名字虽然还叫观音,但她的职能、任务,包括形象!早就被民间改造过了。用个学名就是“神格”发生了改变。神格变了,就像人格变了一样,可以不必当作原来的那位“观自在菩萨”理解了。我们看河北省吴桥县的碧霞祠,就供着道教的碧霞元君和观音菩萨并坐。平时也由道士来接受和管理香火。那么这个观音姐姐,其实已经是道教化的观音姐姐,或者民间化的观音姐姐了!

下面这张图,就是崂山太清宫的救苦殿,里面供奉三位:太一救苦天尊、观音菩萨、吕洞宾。这三位有意思极了,一位是道教天尊、一位是佛教菩萨、一位是儒家书生后来成了俗神(吕洞宾入道前是儒生)。这可是正规的道教场所,太清宫已经贵为“宫”(小的只能叫“观”),还是如此接地气,把天尊、菩萨和俗神放一起供养。从信众们这边说,这是民众的需要;从道长们这边说,这是真正的慈悲,当机说法,接纳信众。反过来,佛寺里也何尝不开一个财神殿,供比干、赵公明?这在主持寺观的高僧高道们,是非常自然的事。何以我们一帮红尘人士,反替他们捉急?说他们混淆了宗教的界限?这如果被一些对宗教有隔阂的死脑筋朋友看见,又该大惊小怪,说这是什么宗教的阴谋或者佛祖的卧底了!

贫道一再强调,《西游记》是一部积累了几百年的作品,并不是一个人一时写成的。从元杂剧《西游记》开始,就有观音寻找取经人的情节了,就有观音和玉帝互动的情节了。我们看元杂剧观音说“老僧为唐僧西游,奏过玉帝,差十方保官,都聚于海外蓬莱三岛”。如果坚执佛道对立的立场,大可以编出一通阴谋故事来。观音要奏过玉帝,才能请到保官;这十个保官分别是观音、李天王、哪吒、二郎神、九曜、华光,混有佛道血统;地点也是什么蓬莱三岛,又成了道教地盘了。另外元杂剧火焰山这一出,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二十八宿,也是受观音指挥的。这是元杂剧好不好,这里面能有什么阴谋论呢?又有什么阴谋,能带了这么几百年还没有变动呢?难道这一代一代的作者都商量好了,一定要把这个阴谋梗流传下去么?我们只能说,他们的身份已经脱离了纯宗教意义,已经成了民间俗神。观音已被民间化或道教化;这十个担保人,无非是民间比较熟的十位神仙而已。他们行事的逻辑,就是民间艺人按自己的理解,给他们安上的逻辑。只此而已!


那么,《西游记》中有信仰的斗争吗?答案是当然有!只是,并不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佛道斗争。这一点,靠一讲两讲说不清楚,请允许贫道讲完天界诸神再讲,因为这都是环环相扣的关系,欢迎诸位朋友继续追更!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9:04: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十六讲:玉帝的名字和老君的住处


我们接着昨天的话题继续讲。昨天我们分析过,《西游记》里的诸神,其实多是以民间信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和正式的道教还有一定的距离。有一位网友在评论中说得很好:“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的确是两个很容易混淆但是又必须分开讨论的话题。”接下来两期,我们就对天宫这些神仙详细的八一八。


玉皇大帝
贫道昨天说《西游记》的天界诸神都带着民间信仰的特征,玉皇大帝也不例外,我们还记不记得,在第一回里,玉帝有一个很长的名字,看似很高大上,其实不编还好,一编就把命名者(未必是作者)的底细编出来了。


原文在第一回,说孙悟空从仙石中诞生后:
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


那么这个名字有什么问题吗?有问题。“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这个名字很容易误导人,让我们以为这是他的官方全名。然而并不是。


玉帝作为道教众神中权力最大者,历代统治者、道教大师经常为他上尊号,比如“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比如“昊天金阙玉皇玄穹高上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天帝”(可参见《玉帝圣号同异考》),这里全称一共十八个字,并非官方的正式尊号,而是拼凑起来的。


“高天上圣,大慈仁者”,见《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功德品》,是玉帝的”十号“中的两个。“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见《弥罗宝诰》。而且,这区区18个字的尊号,居然就重了“高”、“天”、“上”、"大"四个字。因为他没想到前8个字和后10个字因为是两个来源,又都是些吹大气的词儿,所以用词一定会重复。就像古代帝王的年号,什么元嘉、嘉祐、嘉靖、嘉庆,不同朝代都喜欢用同样好听的字眼。不是说尊号一定不能有重字,而是说不能这样的欠讲究。


这两部道经,是明代玉皇信仰最习见的,所以也是最容易被顺手拿来拼凑一下。我们知道佛有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道教喜欢借鉴佛教,于是也给玉皇大帝搞“十号”。这十号是:


1穹苍真老,2妙圆清静。3智慧辩才,4至道至尊。5三界师,6混元祖。7无能圣主,8四生慈父。9高天上圣,10大慈仁者。
那么他为什么从“十号”里选第9、第10这两个呢?这十号当然从不同的侧面表述了玉帝的功德。但我们扒拉扒拉就会发现。也只有“高天上圣”和“大慈仁者”可充作比较庄重严肃的全称。顶多再加一个“至道至尊”。其他的,要么片面,要么不够肃穆,要么格局太小,要么有歧义,要么音节上不是整齐,比如总不能管玉帝叫“真老大帝”、“无能天尊”吧。
命名者在这里编出这么一个名字来,又把”昊天金阙“变成”金阙云宫“,挪到后面去,无非就是两个可能,一,表示是游戏之作,不是道教经典里的正式称呼。二,作者本来也不懂得道教科仪,随便拉出几个好听的词来编巴编巴就得了。也或许两者都有。他肯定代表一定的道教元素。但我们如果一定认为他就是道教的代表,在《西游记》里和佛教属于两个阵营,这就失之偏颇了。


贫道在讲王母娘娘那一期,专门讲过,玉帝的形成是非常晚的事。原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宇宙最高神,叫“上帝”。就连基督教的“上帝”,都是用这个名字翻译过来的。基督教一流传,人们一说“上帝”就以为是老外那个上帝。他的本意大多数中国人反倒不清楚了。


这个“上帝”,也单称“帝”,也叫“太一”,也叫“昊天上帝”。总之都是一个意思。玉帝呢,他在南北朝时期,还只是一个地位不高的神。但是随着历代统治者的追捧,文人的描写,玉帝地位就一路飙升上来了。宋朝的时候,玉帝在民间开始与“昊天上帝”合体了。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这个问题:“上帝”也好,“昊天上帝”也好,更像是一个职位的名字,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神的名字,它描述的是一种功能。比如我们称“市长”,既可以指代某一位姓张姓李的具体的官员,也可以指代这个职务。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有个故事,说天翁(就是天公)原来姓刘,下界有个叫张坚的人,有一只会说话的白雀,可以给他预报吉凶。刘天翁想方设法要害他,都被张坚避过去了。刘天翁就亲自下界,张坚故意设宴款待,席间偷了刘天翁的车,乘白龙上了天,夺了宝座,把天宫的门都关了。刘天翁赶紧乘剩下的龙追他,发现到了天宫进不去了。只好徘徊下界,到处生灾。张坚就封他为泰山太守,这才息事宁人。这也就是玉帝为何姓张的一个传说。民间故事中,阎王、城隍都是一个职务,是可以不停地换人的。玉帝成为“上帝”,只不过顺应了民意而已


另外多说两个问题:
第一,一个写小说的作者有没有水平,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给作品里的人物编的名字,编情节因为可以修修补补,或许还看不出来,编名字,就两三个字,还得符合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这是断断乎无可假借的。我们看金大侠编的名字,郭靖、杨康,寓意靖康之耻;杨过字改之(宋词人刘过字改之);程灵素,取自《灵枢》、《素问》又居然是个女孩名字而不留痕迹。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里编的上古人物的名字:小穷奇、女隗、小丙君……这就是水平。你再看那些网络写手给笔下的古人编的名字,女主就叫什么若萱,男主就叫什么李剑、贫道还见过给战国时期的荆轲女朋友起名叫“玲儿”的。这就low到爆了。


第二,如来见到孙悟空时,对他说:“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这也是一个很莫名的数字。根据佛典《俱舍论》、《大毗婆沙论》,每一小劫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道教以一万八百年为一小劫。这里一劫作“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的数目,是宋代大儒邵雍“一元”的年数。邵雍认为,一元之内,宇宙经历了一次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这里似乎是作者贯通儒、释、道三教的一种故意。


太上老君
刚才说玉帝名字带有一种民间的味道,太上老君的住处也是这种味道的。


太上老君住兜率宫、离恨天,我们去《道藏》里翻遍了,也找不到这两个地方的。兜率宫倒还靠谱一点,但那是佛经里的:三十三天之上有兜率天,兜率天的宫殿分内外院,其中内院是候补佛所居净土,由弥勒菩萨主持,为修佛者向往之处。这里的兜率宫也只能指这里了。


离恨天呢?道教经典一般认为太上老君住在”三清境“,从来也没个“离恨天”的说法。在佛教的宇宙观里,世界中心为须弥山,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所住的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如善法堂天、山峰天、喜见城天等,也并没有“离恨天”。这件事让钱锺书先生解释起来,也很为难,他在《管锥编·离骚经章句序》中认为,“离恨天”来历,可参见《大智度论·释萨陀波仑品》,称众香城有四娱乐园,其二名“离忧”,《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称南方经无数世界之后,有最后世界名“离一切忧”。这大概就是”离恨天“的来历。绕了三四个圈,总算是靠上边了。


“离忧”本来是“远离忧愁”,民间却以为“离忧”、“离恨”是“离愁别恨”的意思,所以元明戏剧中,常以“离恨”与“相思”并举,如《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卷八:“最高的离恨天堂,最低的相思地狱。”查应光《靳史》:“费长房缩不就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郑德辉《倩女离魂》:“三十三天觑了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最苦。”说句文词,这都是离别相思愁苦之极的具象比喻。我们现在不也说吗:“后悔药可没处买。”后悔药不过一种比喻,哪里真有一种药叫后悔药呢,古代神话里也没有啊!但居然网上就有卖的了。甚至某宝都将它设为敏感词,不让搜了。岂但这些,诸如脑残片、绝情丹都有实体的东西了。这就是民间娱乐的思维方式,我们真的不能按常规出牌的思路去理解。否则一认真你就输了。



其实这位太上老君,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像是一个“职位”。他是汉代人造的一个至高神。把“太上老君”派作周朝的思想家、写《道德经》的老子,大概也是在汉末硬拉上去的。话说张天师在山中修炼,忽然有五个神仙下降,第一个说:你好,我是你祖宗张良。第二个说:你好,我是王褒。第三个说:你好,我是太上高皇帝中黄真君。有意思的是第四个:你好,我是周朝的柱下史——这个自然就是老子了。第五个上来说:你好,我是“新出太上老君”。滴汗……“新出太上老君”是什么鬼?老鬼(ps,还真有这么一说)?贫道想起民国的相声“八德”:裕德隆、刘德智、周德山、马德禄……郭德纲。最后一个是新款德字辈的。


这个过程不是很长,太上老君和老子,大概因为都有个“老”字,就被拉到一起去了(这里用的是龚鹏程先生《道教新论》的说法)。


老君你好,老君再见……你和李馆长PK一下先……
那么,太上老君见了玉皇大帝,一个是太上道祖,一个是实权领袖,两位该如何分庭抗礼呢?


《西游记》里总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看86版西游记的处理。太上老君肯定不能站在文东武西任何一边的。也不可能向玉帝跪拜。于是86版西游安排的就是老君居中,鞠躬而不跪。其余天庭诸神全部跪拜。这也是无奈的安排了。不然的话,你是让太上老君和玉帝坐一起呢?还是让他骑在玉帝头上呢?孟子说:天下之达尊者,爵、齿(年龄)、德。这里就让一让爵位最高的吧。





那么实际上的道教是怎样处理的呢?在宋代的道教坛场上,是这样安排在一个平面上的:



这里,这部《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作者宁全真明确说明了他的态度:“设三清,座前留数尺许,通人行。又设七御座。盖玉清为教门之尊,昊天为三界之尊,各居一列,各全其尊。”他把三清安排到主席台后面去了。直接面向观众的是玉帝。


他把三界之尊、教门之尊作了区分,不得不说这是很有政治智慧的安排。道教这个区分三界之尊和教门之尊的传统,到现在还非常强烈地保持着。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9:14:00 +0800 CST  
道教就像一个大公司


这里再解释一下,很多朋友,对道教有些误解。他们认为道教的神谱,就像今天的国务院一样整齐有序。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把天宫比作一个开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公司。我们想:这个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可能永远不变化的吗?这个公司里大大小小的中层干部,可能永远是那个职位吗?就算他一直是那个职位,他可能永远受领导器重或者永远被嫌弃吗?这个公司就永远没有人退休,没有人跳槽,没有新员工加入吗?人间的公司不会的,天上的神仙组织也是一样的。


我国的道教,是一个非常庞杂的体系。当然历代都有道教大师在试图将这些神仙整理清楚,各自归位。但是架不住道教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不停地有新生力量加入进来。比如民间土生土长的一些教派、信仰;以及民间的各种俗神。只要闹出一定的动静,有了灵验的事迹,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一般就会进入道教的神谱,给他一个地位。我们看,这就是道教的智慧。


另外,过去还有一套国家祀典,比如五岳四海、山川风雨之神,这些往往也交给道教去经营。总之,道教是个筐,什么神基本都可以往里装。佛教的菩萨、罗汉,也一样被吸纳到道教中来。


其实任何宗教,只要进入了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佛教,二十四诸天里有紫微大帝。昆明筇竹寺里有一尊“耶稣罗汉”。这是把基督教的信仰都给借来了!



贫道认为,我们读古书,如果思维方式不和古人在一个频道上。那无论古人说什么,我们都会觉得奇怪,甚至觉得不可理喻。今天大多数青年人,接受的所谓“宗教”概念,基本上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西方人——怎么说呢,脑子比我们死性,特别强调宗教之间的分野,特别的非黑即白,所以一不如意就会打架。但是我们东方人的心态并不这样。据说有人去越南,看到当地人一烧香就是四柱,分别烧给玉帝、佛祖、上帝和圣女贞德。问他们:这能灵吗?答曰:管他呢,总有一个灵的吧!


孙悟空的名单
我们再从孙悟空回答日值功曹的一段话,好好品味一下《西游记》里的神仙。这是平顶山莲花洞那一回,日值功曹给孙悟空送信。孙悟空很自信地说,我有本事,把妖怪递解发配,那么怎样解配呢?他列了一串名单:


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的归佛,东方的归圣。北方的解与真武,南方的解与火德。是蛟精解与海主,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我老孙到处里人熟,发一张批文,把他连夜解着飞跑。


佛,当然是佛教的教主;阎王,也源于佛教。玉帝、真武、圣(指东华帝君),这都是比较纯正的道教神。土府,就是土地神,和阎王不一样,是从上古的“社”来的,是民间的信仰,比道教神早得很。海主,有两种可能,若是海神,则属于国家祀典。若是龙王,就是从佛经来的,但是民间小河小沟的各种龙王,又是从佛教转行到了民间俗神了。


这一段,只出现了八个神,竟然就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分类,像“海主”这样的神,下面又分三四种小类。可以看出孙悟空脑子里的诸神势力范围——其实就是老百姓心中的诸神势力范围,是何等的庞杂混乱了!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9:18:00 +0800 CST  
李天飞讲西游|第十七讲:读书少怎么编故事?


今天贫道继续讲几个天宫神仙,同时也分享一下贫道为这些神仙作注的“心路历程”。老实说,当年贫道给《西游记》作注的时候,翻遍了《道藏》,也没有任何结果。后来恍然大悟:不能从正规道教的角度来看这些天宫神仙,一定要从民间信仰的角度看这些神仙。于是,贫道就从戏曲、小说,甚至民间宗教里去找,果然找到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还通通带有非常强烈的地域色彩。所以虽然零碎,但今天不妨聊一聊。抛些砖头,希望能引来玉石。


三坛海会大神
哪吒虽然讲过了,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提。我们看《西游记》原著,第一次征讨花果山,玉帝“封托塔天王李靖为降魔大元帅,哪吒三太子为三坛海会大神”。“降魔大元帅”是个通用的名词,这个“三坛海会大神”,又是怎么回事呢?


假如我们仍然抱着哪吒是道教神的思路,去《道藏》里找,打包票你找不着。但是,如果我们到民间去找,尤其是东南沿海去找,就会有些发现了。线索就在这个“坛”字上。


原来福建、台湾等东南沿海一带,民间祭祀场通常叫“道坛”。“三坛”既可按左中右论,也可以按上中下论。而哪吒,正是这种道坛里的活跃人物。


哪吒一般被封为“中坛元帅”,又称“太子爷”、“罗车太子”,统领五方神兵。这样的神桌分上下二桌,上桌供奉主神,下桌较上桌略矮,放置香炉等供品,并供奉护法神哪吒,此处即称为“中坛”,神桌之下称“下坛”,多供“虎爷公”,又称“下坛将军”。这个下坛,有时候就是地面,甚至是一个墙洞。所以我们看到,“虎爷公”往往身上落满了土。上坛即主神位置,供奉的神仙各有不同。但是这位中坛哪吒的地位却是很稳定的。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的道教闾山派,咒语中常有“左坛龙树医王、右坛真武上帝、上坛普庵祖师、中坛哪吒太子、下坛黑虎将军”等内容。这里加封的“三坛海会大神”恐怕“中坛元帅”的“晋升”。海会,倒是一个通用词,指众多神灵聚会。我们不讨论它。


贫道很想找一张上中下三坛都齐全的照片,可惜没有。这里只给大家看一张中坛哪吒和下坛黑虎将军的照片,但“上坛”那尊神像因为身体大,也没有完全被挡住。这是台湾仁寿宫里供奉的。我们看到,“中坛太子”哪吒呆的地方,比他背后的“上坛”矮了一截。“虎爷公”就呆在桌子下的地面上吃香灰。



大概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大部分不是福建、广东、台湾的人,对这些信仰觉得没什么。但其实在这一带,哪吒信仰是十分兴盛的。另外,贫道不妨再回顾一下前十几讲零零碎碎提到的内容,看看今天《西游记》故事的可能形成地区。


又要涉及作者问题了
下面贫道罗列几个有意思的现象:
1、如果看过贫道第六讲的朋友,就会发现什么平天大圣、齐天大圣……这一堆大圣,如果不是懂得大圣信仰的话,是很难编出这么多大圣来的。大圣信仰大家还记得,就在福建一带的东南沿海。
可能内地的朋友对这种信仰不感冒,所以贫道说起来内地朋友也不大相信——贫道最开始也不大相信,后来接触过一些资料,发现福建简直就是盛产猴精的大本营!下面四格图是:左上:福建顺昌通天大圣、齐天大圣神位。右上:齐天大圣姐姐雕像(滴汗,猴子还有姐姐)。左下:田野间通天大圣神位。右下:遍布福建的大圣庙。



2、第一回的花果山,有一句话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木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这个“木火”,很多版本搞错了,写成“水火”,贫道校原本的时候改正了,是“木火”,几个明代刻本也都是“木火”。要知道根据后面说“连日东南风紧,把他送到西北岸前”,按古代五行配五方的观念,东方属木,南方属火。那么我国什么地方有东南朝向的海岸呢?


3、“东海之处耸崇巅”,我们要知道“东海”这一词的变化趋势。“东海”所指,因时而异。大抵先秦 时代多指今之黄海。秦汉以后兼指今之黄海、东海。明以后所指始与今之东海相当。这是《辞海·历史地理分册》的权威说法。


4、第三回我们讲金箍棒,所谓“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很可能是海船的锚椗,这一点,参见贫道的第三回。这种东西,内陆肯定是见不着。能编出这个梗的,一定是位熟悉海洋的人。而贫道也讲了,近几年出土的巨大椗杆,正是福建泉州一带!而当地正流传着三宝太监“镇海针”的传说。


5、第四回我们讲“弼马温”,我们又看出,这位作者,离京城似乎比较远,他顶多见过他们县的养马场。


6、这一讲,我们又得到一个信息:三坛海会大神。这个“坛”字,包括这个“三坛”,带着浓浓的东南沿海气息。


7、这是一句题外话,猴行者形象早于明朝,出现在泉州开元寺内北宋双塔。这座塔上正有一个猴形神将的像。被学界公认为猴行者的古老原型。



8、现存明代西游记的版本里,有李卓吾(李贽)评本,不管真的是李贽还是托名,李贽却是地地道道的福建人,而且,是泉州人(锚椗……开元寺塔的猴子……)!又有杨闽斋本,也是地地道道的福建刊本。日本庆应义塾图书馆又有一部闽斋堂本,是杨闽斋的儿子杨居谦刻印的。


9、就是最早的世德堂本,也脱不开福建的干系。因为这套世德堂本,最后是归了福建建阳熊云滨的手里,是他把这个本子补足的。它前面还有一篇陈元之的序,贫道不得不想起福建的“陈林半天下”,嗯,熊云滨的熊,也是福建大姓啊!我们看,明代《西游记》的主力部队,通通被福建人把持了。


10、这又是一句题外话,《西游记》老鼠精那一回,包括《封神演义》里,哪吒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闹了海。我们很难想象,一位山西人或贵州人写闹海的场面。那么什么地方对海洋神灵互动最多的呢?假如我们去厦门,看过祭祀妈祖的盛况,那场面,不是我们内地人所能想象的(所以不会是郭德纲所说的唐山口音的哪吒么?)。另外再多扯两句,大家不要作为《西游记》的证据看:《封神演义》里,哪吒的出生地“陈塘关”,第一个字是“陈林半天下”的陈,第二个字是东南沿海“海塘”的塘。李靖练兵和把守的要地叫“野马岭”,而福州福清县就有一座“野马山”,正是交通要道。为“大麦洋入莆门户”(清杜臻《闽粤巡视纪略》)。我们虽然不下结论,起码也开开脑洞先!


以上十条证据,除了第5条有些软弱之外,条条指向福建沿海。所以,恐怕可以这样猜测:今天百回本《西游记》故事的最终写定者——至少前七回的重要参与者,很可能是一位福建沿海或非常熟悉福建的底层文人!假如循着这个思路去找,一定能从福建找到更多的《西游记》证据。


附注一下:贫道是河北人,根本没有去过福建,福建朋友也不多,毫无推重某个地域的目的。只是读书的时候,发现了这些有意思的问题而已。最近如果有机会,贫道一定要到福建实地考察一番,相信能发现更多的和《西游记》有关的材料,姑且称之为“福建抓猴之旅”。


变种的五方五老
最后谈一个“五方五老”,虽然贫道限于学力,没有搞得太清楚,但也很有意思。
话说孙悟空管理蟠桃园的时候,在园里遇到七衣仙女。孙悟空问蟠桃会都请的谁。仙女们回答道:
上会自有旧规,请的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这个是五方五老。还有五斗星君,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各宫各殿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
我们来看这个名单,就很有意思。这里面出现了一个名词,五方五老,如下图:





but,我读书少不要骗我,五方五老是这么回事么?我们还是来翻翻道经里怎么说的。
原来五方五老的信仰,早在汉代就有了。他们实际上是五行之精,指东西南北中五方(或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神灵,又称五方五帝。现在我们只根据《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他们的名字分别是:


东方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号青帝,下应泰山;
南方丹灵真老三炁天君,号赤帝,下应衡山;
中央元灵元老一炁天君,号黄帝,下应嵩山;
西方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号白帝,下应华山;
北方五灵玄老五炁天君,号黑帝,下应恒山。


这个五方五老,本来是从古代的五方帝的信仰演变来的。古代认为有五行,五行有神;五行又配五方,五方也有神;五方又配五岳,五岳也有神;五岳又配五帝,五帝又配数目字……我们发现,这是一套打包合并的策略,凡是带“五”的相似产品,都被打包一起了。民众消费了任何一样,立即就会带出一串推荐产品。


但是呢,这种推荐产品太多了之后,大家也会烦。因为很多东西,谁也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就好比一三五七九,配东西南北中,大家根本不懂是什么意思。他们自有一套心目中的神仙。他们开始编造自己的“五方五老”了!


佛祖在西方,观音在南方,这两个算南方和西方的“老”没有问题。东方崇恩圣帝,就是东华圣帝、东华帝君,虽然名字有点不一样。北极玄灵是什么?贫道开始注《西游记》的时候以为他就是那个“北方五灵玄老五炁天君”,还有百度百科说是“北方北极玄灵斗姆元君”。后来发现这是不对的,因为这又混淆了民间信仰和道教经典的区别了。贫道看到清代《梨园集成》里有一出《闹天宫》,这里蟠桃会的情节和《西游记》一样,也列举了五个方位的神仙,是西天如来、南极观音、东王公、北极玄天上帝、中央黄角大仙。玄天上帝当然就是真武大帝。其他四位都能对上号。戏剧对小说一般具有传承性,那么这位“北极玄灵”,其实应该是真武大帝了。真武大帝在民间的信仰,在明代不要太兴盛!


最后一个黄角大仙,恕贫道才疏学浅,费了老鼻子劲,也没有找到可靠的来历。只查到有些地方有“黄角庙”,但不知是供什么神的。按五行和五方色,中央色为黄,而嵩山主神为中岳大帝,姓角,名普生。“黄角大仙”似乎就是指中岳大帝了。后来又有朋友告诉我,这位黄角大仙,很可能就是福建一带崇信的“黄大仙”。只是因为名字里有个“黄”字,就被拉作了中央的“老”了。因为黄大仙香火之盛,是我们这些北方人所不能想象的。所以贫道一直没有往他身上想。那么,这套“五方五老”,又带着东南沿海的气息了。


无论黄角大仙是谁,从“大仙”这个名字上看,具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这里的五方五老,实际上与道教的“五方五老”或“五灵五老”,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早已充分民间化了!我们看福建一带的民间,本来就是佛道通吃的,通吃程度,在全国足以数第一!这在宋朝就开始了。例如“左坛龙树医王、右坛真武上帝、上坛普庵祖师、中坛哪吒太子、下坛黑虎将军”。又有什么”保安广泽尊王、湄洲天上圣母娘娘、左高菱右高角二大神将、陈林李三宫夫人妈、观世音佛祖大菩萨”,真是荤素不忌、佛道通吃。在这种背景下,产生这样的“五方五老”,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多扯两句
贫道这两期,一直在强调看《西游记》,一定要本着民间的角度看。即便是里面的佛道二教,也一定要站在民间信仰的立场上来看。最后再多扯两句,作为开脑洞的材料。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想法,就是《西游记》灰常灰常高大上,是伟大的名著。而且教科书还生怕我们不重视,还列举了一大堆意义。但其实要知道,这在古代,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文学。而通俗文学,必然有一批通俗文学的作者。而这些作者如何的创作,心态是什么,我们一定要——起码要努力做到——理解之同情。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想象他们是今天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是擅长坐在家里查资料编故事的现代写手。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9:27:00 +0800 CST  
那么这些人,是如何的创作故事的?贫道讲两个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是刘宝瑞先生讲的,他在一段相声里说过。有一位写《三侠五义》的作者,他说他编三侠五义故事,素材就没有出他这个屋子。五鼠,就是他屋里的耗子。房梁上的耗子,他编了个钻天鼠卢方;地上跑的耗子,他编了个彻地鼠韩彰;墙洞里的耗子,他编了个穿山鼠徐庆;下水道的耗子,他编了个翻江鼠蒋平;还有一个金丝笼子里养的小白鼠,所以就编了个锦毛鼠白玉堂。小白鼠一蹬笼子就转,他就编了个白玉堂死在铜网阵里了。南侠御猫展昭是他的瓷猫枕头。北侠欧阳春是他墙上挂的一幅判官。所以欧阳春的形象,就是照着判官钟馗来的;双侠丁兆蕙丁兆兰,就是挂这幅画的两颗钉子。


第二个还是刘宝瑞讲过的《解学士》,讲解缙和蔡太师对对子,其灵感居然需要取决于眼下的事物。比如蔡太师出“铜盆冻冰金镶玉”,解缙看见墙上一幅《夏景图》,才能对“荷叶洒雨翠叠珠”。因为房间里毕竟有很多东西,解缙总能找到灵感。一来二去,蔡太师急了,下令把房间里的东西都搬出去,只剩空空如也的房间。然后出上联“风不摇,雨不扫,蟾不叫,钱不掉,一大仙张口笑”,这次难住了解缙,因为房间都搬空了,无处“找题”,忽然发现还有张象棋盘没拿走,立即就对了“车无轮,马无鞍,相无权,炮无烟,二人走红占先”。


我们看,这两个故事,不管真假,具有相同的性质,背后隐藏着相似的逻辑。我们知道像才高八斗的解缙,读了一肚子诗书,如何会因为房间搬空而找不到灵感?一位学养深厚的作家创作一部小说,如何需要从自己的房间里找题目?但这两个故事都是传统相声里的,流传了很多年,听众并不觉得它们不合逻辑。这正说明,这两段相声的作者和听众,都是文化不高的底层人士。说者觉得正常,听者也能接受。这种作者们搞创作,他们读的书本来就不多,所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眼前触手可及的事物,是一大灵感来源。这和我们受过高等教育,有海量资料可查的复杂思维方式,是有重大区别的!我们的知识库,建立在书本和信息中;他们的知识库,建立在现实生活中。不了解这个背景,我们就难以理解,锚椗也好,道坛也好,对一位通俗文学作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贫道想以一段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来结束本文。贫道不想翻译,大家可以细细品读这段话,看看在语言文字还没有发展、知识信息还没有爆炸的情况下,古圣先贤是用什么样的原始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这种思维方式,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之同情”上古文字,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之同情”起身草根的《西游记》: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楼主 幻想祸灵梦  发布于 2016-02-28 19:27:00 +0800 CST  

楼主:幻想祸灵梦

字数:14547

发表时间:2016-02-28 23: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5 19:42:31 +0800 CST

评论数:55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