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就是龙卷风

轉自:理科學者(網名)



節選
" 龙的原型是一种自然天象,就是那个时代经常肆虐的龙卷风"


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何新在《龙:神话与真相》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5:00 +0800 CST  
《说文》“蛟,龙属,无角曰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而飞。置笱水中,即蛟去。”[注13]
为什么笱能够驱蛟呢?
这就要从龙卷风的形成原因探究:龙卷风是一种气旋:空气绕龙卷的中心竖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空气气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被强化为绕轴心向上的更大的涡流。


《说文》中所说的笱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捕雨篓,呈长圆柱体。由于横放在水中破坏了水的旋转,池水很难形成漩涡,对龙卷风的形成起破坏作用。
所以说可以使“蛟去”,这里也透露出古人对龙卷风的认识,通过破坏水涡的切变力来阻止龙卷风的形成。同时也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龙卷风是风和水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5:00 +0800 CST  
一,先秦历史文献里关于龙的记载:
龙在自然界活动是有季节性的,大约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间。这点可以从《说文》中找到依据。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注3]
可是这种鳞虫之长很奇怪,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我们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它是长条的动物,变幻能力很强。“欲小则化为虫蝎,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管子•水地》[注4]
龙出现的时候一定伴随着云,而且是乌云。“云气多黑润者,其下有蟠龙。”《通卦验》“龙举而景云属”《淮南子》注意这里景作影解释,意思是当龙向上升腾的时候,有云气如影随形。
更奇怪的是,龙在中国各地出现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易•系辞》里总结了这种现象:
“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
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
赤龙入藏生赤泉,赤泉之埃上为赤云。
白龙入藏生白泉,白泉之埃上为白云。
玄龙入藏生玄泉,玄泉之埃上为玄云。”[注5]
比较一下《辞海》给龙卷风下的定义:“范围小而时间短的猛烈旋风。直径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中心气压很低。……常出现在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下,云形呈漏斗状下垂。如达地面,破坏力极大,人、畜、器物常被卷至空中带往他处;经过水面时,常吸水上升如柱。龙卷风移动速度每小时约数十公里,所经路程,短的只几十米,长的可超过一百公里。”实际上,龙所具有的不同颜色是由于龙卷风发生地的地面地理情况决定的。黄龙发生于黄土地带,赤龙和黑龙也是由其裹挟的土壤的颜色决定的。青龙则是水生龙卷(蛟龙),阴霾下显示青色。而白龙也是水龙卷,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白色。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5:00 +0800 CST  
在秦汉以前古籍中龙的名目繁多,长相各异。有有鳞的,有无鳞的;有长角的,有不长角的;有半透明的,也有带不同色彩的;有垂髯的,有流漦的。仅名称就有龙 螭龙、虬龙、蛟龙、蟠龙、虺龙、夔龙、应龙、螣蛇等等。这恰恰说明龙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非常符合龙卷风千姿百态的运动特点。上古时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到的龙卷风形象姿态各不相同,这是古籍和传说中龙没有一个标准原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商子•农战》中所记载“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把龙(螣)和螟蚼蠋等虫灾相提并论,这样的“一出而民数年不食”的危害恐怕只有龙卷风才能够产生类似的破坏性。而每当应龙再次出现时,又会伴随大雨。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5:00 +0800 CST  
三、用龙卷风解释先秦古籍中龙的概念:
下面我们试着用龙的原型是龙卷风的结论去解释有关上古龙的神话传说,来印证这个推论的可信性和正确性。先看《史记•封禅书》,这里要确定一个前提,写入《史记》的事件应该被看作是曾经发生的历史事实。
“后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注17]
解作:(禹)往后十四代,到了孔甲为帝,孔甲有淫德,好神祀,神被亵渎,有二龙离去。就是说孔甲之世,先后有两次龙卷风。龙的出现则被视为德行的象征。龙卷风原是“潜龙在渊”的,是祥瑞。因为孔甲亵渎了神,所以龙不再庇佑他,先后离开。这两次龙卷风应该是没什么破坏性的,所以仅仅是“天象示警”否则就不是“二龙去之”了。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皇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注18]这里的黄色和青色龙卷风都是祥瑞,“止于郊”是龙卷风来了止步于城外。这里的木德是因为青龙的显现而被定义的。如果青龙对祭坛和城乡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那就是“天象示警”,就不是“夏得木德”了。
再来看《易经》涉及到龙的乾坤二卦。
乾,天也。所以乾卦六爻以龙为意象。“初九:潜龙勿用”。龙在自然界活动的季节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间。初九时间范围是农历正月二月,是龙的蛰伏期。所以大人也是深居简出的。同样到了农历十月以后再见到龙也是不利的。所以有“上九:亢龙有悔”之说。龙在冬天的蛰伏地是地下,亢龙升腾过高所以有悔。此爻为了劝戒为人君者不可将事情发展的到极端,所谓“物极必反”。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凡是遇见龙的季节(农历三月到十月)都是利见大人的。其中渊字当解释为“回水”,是呈回旋状的水面,也就是龙卷风的初生之地。
坤卦中仅有一句涉及龙“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注19]这里引发一个疑问:龙是和谁在战斗?坤卦的上六,“龙战于野”是阴发展到了极至与阳相搏的状况。这里暗含了古人对龙卷风的一种理解,是阴阳二气相搏形成的。“其血玄黄”玄是乌云的黑色,黄是土地的颜色。所以龙的“血液”是玄黄色。
这样对乾坤二卦的解释是不是比目前形形色色的注解要贴切一些呢?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6:00 +0800 CST  
四、作为天气现象的龙卷风
龙卷风看起来像一条巨大的鳞虫,在海上裹挟的着水时它是半透明的(明),在陆地裹挟土的时候,它是各地不同土壤的颜色(幽),初起时细而短,升腾时巨而长,它总是伴随云的出现,尤其是乌云的出现。它的活动季节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间的农历二月下旬到十月下旬。这些和上面古籍里所记录的龙都十分贴切。
黄帝是在黄土高原上被龙卷风卷走的,所以有黄龙“垂胡须下迎”,这黄龙就是裹挟着黄土的一条龙卷风。和皇帝站在一起的群臣后宫等人位于龙卷风中心,所以从上而去。所谓龙髯不是黄帝的胡髯而是龙卷风的尾巴正在离地而去,所以“余小臣不得上”。黄帝上天以后,人们长时间以为他只是仙去并没有死。 晋代张华《博物志•史补》云: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像黄帝,帅诸侯以朝之. 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为新帝。
另一个例子见于《庄子•逍遥游》的记载: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注8]
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常常把神话和史实混为一谈,把上古时代的图腾和自然现象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些神话,问题其实没有那么深奥玄妙。
而列子也是被龙卷风裹挟到很远的地方,以致走了十五天才回到家。.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郑国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中部一带,都城在现在的河南新郑,是龙卷风多发地。你看庄子把列子写得神乎其神,其实连龙卷风漩涡中的列子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所在。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6:00 +0800 CST  
《说文》“蛟,龙属,无角曰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而飞。置笱水中,即蛟去。”[注13]
为什么笱能够驱蛟呢?这就要从龙卷风的形成原因探究:龙卷风是一种气旋:空气绕龙卷的中心竖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空气气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被强化为绕轴心向上的更大的涡流。《说文》中所说的笱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捕雨篓,呈长圆柱体。由于横放在水中破坏了水的旋转,池水很难形成漩涡,对龙卷风的形成起破坏作用。所以说可以使“蛟去”,这里也透露出古人对龙卷风的认识,通过破坏水涡的切变力来阻止龙卷风的形成。同时也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龙卷风是风和水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为什么在亚洲地质情况和大气状况没有出现剧变的情况下,中国的龙卷风突然出现在北宋的史籍中?它以前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在史书中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答案是:它应该叫龙(陆地的龙卷风)或者蛟龙(水面的龙卷风)。这里罗列八例古史志上和龙卷风有关的雨异的记载,类似的情况在我国各地的省志、县志中还有很多。现代气象学认为这类雨异现象产生的原因绝大多数是龙卷风所致(参见上文《辞海》龙卷风定义),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龙卷风在我国绝不只是在先秦卷走了黄帝和列子:
周成王三十四年,雨金於咸阳。(竹书纪年)
汉惠帝二年,宫中雨黄金、黑锡。(陕西通志)
汉成帝鸿嘉四年秋,雨鱼於信都,长五寸以下。(汉书)
宋太宗至道二年四月,福建县廨雨黄黑豆;又长乐、太平二乡雨黑豆,皆坚实异常。(八闽县志)
宋高宗绍兴二年,宣州天雨钱。(江南通志)
元英宗至治元年,雨铁,民舍山石皆穿,人物值之多毙。(云南通志)
明武宗正德八年六月,代州八角等地雨鱼,皆黑,小者寸许,大者二、三尺。(山西通志)
顺治十六年三月十九日,汀州寧化雨麦,拾者呼为铁米。(福建通志)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6:00 +0800 CST  
四、朝野对龙的敌视态度:
奇怪的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和老百姓对于龙的态度古今大不相同。《礼记》中记载了各种祭祀种类和方式,却没有对龙的祭祀,甚至祈祷禳灾的例子也很少。在《礼记正义》卷16中甚至有这样的记载“季夏之月……命渔人伐蛟”。[注14]可见蛟龙与统治者之间敌意也颇深。这个记载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先秦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蛟龙是一种水中生物,能够危害百姓,必欲驱之。第二,每年选择在季夏,就是风季以前命渔师讨伐蛟龙,证明蛟龙为害人类的季节确实在农历5月开始进入猖獗期。
又例:“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后三岁,黄龙见成纪。文帝乃……下诏曰‘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朕祈郊上帝诸神……’”《史记•封阐书》[注15]这是巧合,因为成纪在六盘山附近正好是黄色土壤,所以出现黄色龙卷风。其实在三年中可能有很多次龙卷风,但是汉文帝知道的只有这次黄龙。而且这次郊祈不是因为龙卷风为害百姓,而是“异物之神见于成纪,无害于民,岁以有年”,汉文帝是特地来感谢龙卷风这个“异物”的。(关于龙分五色参见本文注5)
东汉一代,纬谶盛行,龙被视为不祥。民间就更奇怪了,每年阴历二月二民俗为龙抬头,据说是龙的生日。其实这正是“见龙在田”即龙卷风开始活动的时间。小孩们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这是要吃掉龙,使灾害消弭于无形,也就是防患于未然的做法。这种习俗远古就有了,据《风俗通》记载夏至煮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麻蓼名曰‘菹’”为什么吃的是龟而不是龙呢?因为一、自古龙不可生得,就是人们从来没有抓住过龙;二龟被视为龙物即龙的同属。《淮南子•要略》记载“操舍开塞,各有龙忌”许慎注解说“中国以鬼神之事曰忌,北胡南越皆谓‘请龙’” [注16]许慎的见解是精辟的,中国人对龙的态度正是“敬鬼神而远之”。从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上至统治者下至百姓对龙(陆龙卷)和蛟龙(水龙卷)的态度也是一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从先秦到唐代之间,龙的词义多出了一个义项,这也可能后世对龙的认识产生混乱的原因。《尔雅》“马,八尺以上为駥”。由于古音中駥龙相通,在《礼记正义•月令第六》疏里就变成了“马八尺以上为龙”, 马变成了龙,在很多秦汉的著作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如:
帝赐之(孔甲)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左传•昭二十九年》
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后汉书•南蛮传》
今王四年,碧阳君之诸御产二龙。《开元占经》引《纪年》
东汉时出了一个龙马说,大意是伏羲画八卦有龙马负图,把马和龙嫁接在了一起。顾颉刚先生就疑心这是刘歆伪造的。其实根据此前的文献记载,五帝都是乘云的,因为云的形象多变,时常幻为龙形或马形,故有此演变。此后一直到唐代,仙游文学盛行,龙被普遍作为神仙之御入诗。我们在建安文学和李白的诗歌中就经常看到这种描写。龙终于成了天上神仙界的一员。从潜龙在渊、藏于深泉到位列仙班。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6:00 +0800 CST  
六、对龙的原始恐惧的原因和结论:
上古之人为什么对龙卷风如此崇拜并畏惧呢?
首先,龙的客观存在是上古时代人类常见的历史事实。在《山海经》《史记•封禅书》等先秦古籍中有大量遭遇龙的历史记载,龙被认为可能是某种动物或某几种已知或未知的生物。后世史书不断有记载强化了对龙的存在的坚信不移。
其次,一条浑浊的玄黄的巨龙拔地而起上达于天,这样奇怪而恐惧的天象就令古人不能理解,这种壮美的景观给人的震慑力可想而知。这是那个历史年代的人们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上古的人们普遍认为龙是一种动物,一种比鳄鱼和虎豹熊罴更凶暴的野兽。从本文开始引用的古籍记载中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很多神话学者也在孜孜不倦地寻找龙的动物原型。有关研究龙的动物原型的著作比比皆是。
第三,龙卷风难以抗拒的破坏力确实给上古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它引发的“一出而民数年不食”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深远的创伤。从而龙逐渐被视作一种超自然力量对上古民众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恐惧。
第四,当黄帝及随臣七十多人被龙卷风裹挟上天以后,龙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皇权和上天之间的联系纽带,从此被赋予了一重神秘的皇权色彩和天的意志。继而成为氏族的崇拜对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被口口相传成为一种神话。又经过千百年文人的以讹传讹的渲染演变成为今天整个中华民族的龙的文化。
龙的原型不是某种动物,也没有史料证明它是一个图腾。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就是上古时代的龙卷风。有关龙的传说从一开始就不是神话而是一种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事实。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6:00 +0800 CST  
龙移是龙卷风地面移动情形.
但是韩愈的时代应该已经知道它是龙卷风了
它不再是龙_一种动物了,诗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韩愈还写有《龙说》,大概意思是说,云只不过是龙吐出来的气,但龙如果离开了云,则“失其所凭依”。可见在韩愈看来,龙还是真实存在的,跟龙卷风不是一回事。


龙从云,风从虎是沿用的传统认识.龙卷风是沈括第一次在历史上揭示,韩愈应该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俩都是北宋人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6:00 +0800 CST  
农业民族靠天吃饭,
所以,第一崇拜太阳——王
第二崇拜雨神——龙


龙从云,行雨


龙,其实是历代封建帝王们为维护、神化自己的天之骄子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形象,博采众动物和自然天象中与这种维护和神化有强化作用的理想创造。你只要看一看龙从古代到清末的形象演变及成型就足可以证明这一点了。

楼主 繁星满天188  发布于 2020-07-27 14:36:00 +0800 CST  

楼主:繁星满天188

字数:5940

发表时间:2020-07-27 22: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23 17:12:05 +0800 CST

评论数:1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