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杨鹏评点史记人物:楚人独有的精神气质从何而来?

在春秋时代的中国,楚人被中原人视为“非我族类”。楚人有着异于中原的文化和价值观,楚人心目中有高于君权的东西,在他们信奉的道理和原则面前,君王和他们是平等的。为什么楚国人会具有这种特殊的灵魂和性格?
楚国八百年进取扩张史
大家好,这是掌上国学院“杨鹏评点史记人物”。今天我们评点楚文王,从四个与楚文王相关的故事,来分析一下楚人活力的源头,分析楚文化的精神特质。
提到楚国大家就会想到屈原,想到屈原悲伤的投江以及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但如果大家把目光往后多看几年,就会发现,秦灭楚后第16年,公元前207年,秦国就被楚人所灭,是楚人建立了汉朝。可以说,楚国楚王是失败了,但楚人最后是赢了。这个现象非常值得分析。

地图里显示的楚国扩张趋势
楚国是春秋时期扩张力量最强的国家。楚国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江汉小国,一路发展成与晋国、齐国、秦国等黄河流域的中原国家相抗衡的、占有整个南中国的大国,形成了中国春秋时期国际关系的均势秩序:太极图秩序。
楚国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南方大国,我这里放了三幅地图,第一幅图是公元前700年左右,春秋前期的楚国,这时的楚国主要还在丹江和汉水的流域;第二幅图是公元前500年左右,这时的楚国已经占有了汉水、长江中上游和淮河上游地区;第三幅图是公元前300年前后,这时的楚国已经占有了汉水、长江和淮河流域。这三幅图显示了楚国近800年的历史,是一个非常进取扩张的历史。
为什么湖北人会说“我不服周”
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并不把楚人当成同族,楚人也并不认为自己属于中国人。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句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是针对楚人说的。大概在公元前587年,鲁国的鲁成公去晋国拜见晋景公,晋景公对鲁成公很不恭敬。鲁成公很生气,就想背叛和晋国的盟约,转而跟楚国结盟。当时鲁国执政的正卿叫季文子,他坚决反对。季文子反对鲁国跟楚国联盟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
对季文子来说,晋国人再无道,跟我们是一个民族,楚国人跟我们可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中国人。季文子就是《论语》中被公冶长赞美“三思而后行”的那一位。 季文子在鲁国执政33年,他的观点代表了当时中原各国的观点。
中原人不把楚人当中国人,楚人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中国人,不服从周王的管辖。直到今天,湖北人表示自己不甘心、不服气的时候,还是会说“我不服周”。周与楚长期对立,公元前977年,周昭王率军攻打楚国,死在了汉水。
公元前887年,周夷王时候,楚王熊渠称王,他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我是蛮夷,我不按照中国人的称号来称呼。熊渠后来为了避免跟周王室发生冲突,主动放弃了王号。但100多年以后,公元前740年,楚国的熊通再次称王,即楚武王,是今天的主角楚文王的父亲。此后的楚王就都称王了。
其实,自楚王熊渠称王以来,中国其实一直就是两大王权并存的局面:北方是周王权,南方是楚王权。中原各国都以周王室为天下共主, 比如说像齐国、晋国、鲁国,它们都是公国而非王国。所以,从公元前887年开始,中国就存在着南北对立的两个王朝:楚和周。
楚国称王,但是孔夫子写《春秋》的时候,写到楚王时,用的词仍然是楚子。这是对楚王的贬斥,孔子是站在周人的立场,认为楚王应当属于周王权治下的“公、侯、伯、子、男”中的子爵,所以叫“楚子”。孔子不承认楚国称王的事实。楚国与中原各国不仅是民族不一样,政权制度不一样,言语上也有差异,在思想、技术、货币和文化上也是自成一体。楚国实质上是一个完全独立于周王权的国家。
被司马迁篡改的楚人历史
楚人与中原人不是一个民族,但司马迁写《史记》,却把楚人写成是源于黄帝。《史记·楚世家》是这么写的:“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楚国的先祖是黄帝的孙子。但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楚帛书”、“包山楚简”还有“清华简”等考古资料,都证明司马迁把楚人的来源弄错了。

楚帛书(1942年出土)
“楚帛书”里有关于楚人创世记的描述,内容大意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二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这四子后来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四神开辟大地,化育万物。
1942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楚帛书”,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50年前后。里面有关于楚人创世记的描述:“楚帛书”上说伏羲女娲生了四个儿子,区别天地,化育万物。后来天地进入混乱,祝融和四个儿子,又重新恢复天地的秩序。“楚帛书”中重要人物,有伏羲、女娲、四个儿子,有炎帝、祝融等,里面完全没有黄帝。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这本书里,认为伏羲、女娲的传说源于苗族的神话。
1987年,在湖北荆门又发现了“包山楚简”,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16年前后。这里面有楚人向自己的祖先祭祀祈祷的祷词。楚人献祭的祖先有谁呢?有老僮、祝融、媸酓,媸酓即“蚩尤”。苗族的古歌中有诸多关于他们的祖先老僮、祝融、媸酓的唱颂。媸酓被列入祭祀之列,从“清华简”来看,楚王多称酓。《史记》里面的熊绎,在《清华简》里面就称酓熊。蚩尤氏族是东夷炎帝部族的祭司氏族,专门负责宗教祭祀和历法的制订,在楚人祭祀的祖先之列。《管子》这本书上说:“蚩尤明天道。” 这是祭司氏族。
楚人的王族来源是什么?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但以郭沫若和胡厚宣的“东来说”占主流。所谓“东来说”就是认为楚人的远祖最初是在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属于东夷的一支。后来因为战乱,才逐渐沿淮河西上,进入丹江汉水流域。
楚人“东来说”是有道理的。苗人现在的古歌都唱颂祖先来自东方的大河平原,丧葬词都唱死后灵魂要返回东方。这与楚人“东来说”是一致的。把黄帝说成是楚人的祖先,主要是司马迁的观点,考古资料完全不支撑这样的说法。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司马迁是太史,他写《史记》时面临一个任务,就是要为统一的汉王朝完成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历史叙事,司马迁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否则不利于统一的国家认同的形成。所以,司马迁把南方的楚国、北方的匈奴都写成黄帝的子孙。
话语即权力。历史写作往往是在客观史料基础上进行主观再创造,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政治需要。司马迁把楚人的祖先写成黄帝,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人都以黄帝的后人自居,可见,笔和文字的征服有时比剑的征服更深入、更持久。
雄主楚文王
楚国的开国国君是酓熊,《史记》里写成了熊绎。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027年,地点在丹阳。丹阳在现在的丹江上游。公元前689年到公元前675年,楚文王熊赀在位,熊赀跟齐桓公大体同时。熊赀把都城从丹阳迁到了郢都,这次迁都从山上进入平原,这是一个扩张的动作。楚文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很有成就,很有进取心。他当政期间,消灭了汉水东边的息国、邓国、申国和夔国等国家,扩大了楚国的版图,使楚国成为控制汉水流域的国家,同时势力波及到淮河上游,而且北上对抗中原。
葆申鞭笞楚文王
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很不相同,不同在哪儿?我们从与楚文王有关的四个故事就可以分析出来。这四个故事一是葆申鞭笞楚文王的屁股;二是鬻拳不给战败的楚文王开城门;三是楚文王向老丈人道歉;四是楚文王命名和氏璧。
我们先看一下葆申打楚文王屁股的故事。
据《吕氏春秋·直谏》记载:楚文王得到了好狗好箭,就去云梦这个地方打猎,三个月不回朝。又得到了一位美女,天天享乐,一年多不上朝。葆申就说:先王向神占卜,任命我为葆的职务,得到的神迹是大吉。现在你又打猎又娱乐,不理朝政,你这样做罪当鞭刑。
原文是:“先王卜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
“笞”就是鞭刑。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就位列于诸侯,请你换一种刑罚,别鞭打我,给我留个面子。葆申说:我敬受先王之命不敢废弃,你不接受鞭刑,使我废弃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于你,也不能获罪于先王。
楚文王只好趴下来接受鞭刑。古代叫象刑,就是象征性的打一下。楚文王被打了以后,就杀了猎狗,折断好箭,放走美女。然后积极理政,对外扩展,使楚国成为汉水流域的大国。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想,这个葆申是谁?他为什么有权力坚持要对楚文王动鞭刑?为什么楚文王还真的趴下来让葆申对他施行鞭刑?楚国这样的传统是怎么来的?
这个故事大家只要记住一点,在楚国,有规则高于君王权力的传统,有葆申这样的可以指责君王有罪、并且对君王动鞭刑的人,君王的权力受很大的约束。
鬻拳不让楚文王入城
第二个故事是鬻拳不给楚文王开城门的事。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领军与巴人作战,打了败仗。回到城门下时,负责掌管都城城门的官员叫鬻拳,闭门不让楚文王入城。

资料图
《左传·庄公十九年》里记载这个故事说:“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鬻拳葬诸夕室,亦自杀也。”楚文王在津打了败仗回来。鬻拳不开城门,不让他回都城。楚文王就只好重新带着军队去攻打黄国,打败了黄国,但在回来的路上生病,去世了。这位守门官鬻拳就自杀殉葬了。
君王战败就不能够回首都,这是什么传统?鬻拳这么坚持而且楚文王也不得不遵守。可见楚文化中有一些传统,有一些原则是超越君王的,是君臣都必须服从的。
大家记住就是这位鬻拳,他忠于传统,同时也忠于君王。但在传统和君王之间,他首先是要尊重传统的。
楚文王军门前向老丈人致歉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故事,就是楚文王向老丈人道歉。《说苑·至公》篇记载了楚文王的一件事,他征伐邓国的时候,让自己的两位公子出去找菜。两位公子抢了一位老丈人一畚箕的菜。楚文王听说以后让人把他的两位公子抓了,准备杀掉。但执法官认为不妥:说抢菜是有罪的,但不应当是死罪。但这位被抢的老者可不依不饶,他跑到军队的门前来叫喊说:“邓为无道,故伐之,今君公之子搏而夺吾畚,无道甚于邓。”邓国无道所以你来讨伐它。今天君王的公子抢了我一畚箕菜,他们比邓国更无道啊!然后老丈人就“呼天而号”。求告上天,嚎啕大哭。

畚箕的样子
楚文王就亲自到军门前向老丈人道歉,楚文王说的内容是这样的:“讨有罪而横夺,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爱子弃法,非所以保国也;私二子、灭三行,非所以从政也,丈人舍之矣。” 我是来征伐有罪的邓国,但是我的儿子却横夺了你的菜,这不是我的禁暴之意啊!凭借力气去虐待老人,这不是能够用来教育年轻人的。偏爱自己的儿子舍弃法律这不是可能保护国家的!“私二子”就是私爱自己的两个儿子,毁灭了禁暴的原则、教幼的原则和报国的原则,那我还从什么政呢?然后就向老丈人道歉。
我关心楚文王对一位普通老百姓的好态度,更关心这位老丈人的表现。他的菜被君王的公子所抢,这是在战争期间,他认为公子无道就在军队前呼天抢地,一定要争回公道。他似乎有一种文化自信,对楚文王有信心,他认为楚文王不可能随意杀了他,这位老丈人心中是有天道的。
命名和氏之璧
我们来看第四个故事,就是楚文王命名和氏璧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名。《韩非子·和氏》上是这么记载的,有一位和氏,他找到了一块玉石的原石,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楚武王,两位王都认为他是骗子,前后砍了他的左脚和右脚。“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楚文王即位以后,和氏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璞”就是玉石的原石,泪水哭干了哭出血来。楚文王听说了就派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悲哭啊?把血都哭出来了?这位和氏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我悲伤的是,明明是宝玉,你们却称为石头。我哭的是这个世界无公道可言!我哭的是这个世界冤枉我呀!

直到楚文王,卞和的宝玉总算是找到了明主
楚文王就让人打磨这块玉石,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玉。楚文王为了表彰和氏的精神,就把这块宝玉称为“和氏之璧”。这块玉石成了楚国的宝物,成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块玉璧。
楚人心目中有高于君权的东西
这四个故事中的四个人,葆申、鬻拳、老丈人、和氏,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在君王面前都不是唯唯诺诺的,他们都是认道理不认权力的。他们都认为有一些道理和原则是超越君王权力,是他们必须去坚持,而君王也必须去遵守的。在这些道理和原则面前,君王和他们是平等的。
楚人这种精神特征并非中原人的精神特征。春秋的楚人中君权是被严格约束的。楚人心目中有高于君权的东西,这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本课开篇用的是“楚帛书”的创世记的资料中可以提供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就是因为楚人信神、敬神。
“楚帛书”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天崩地裂,祝融和四子救天下。重整秩序以后,这样告诫天下人,“非九天则大逼,则毋敢蔑天灵。”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遵守九天之上的上天的旨意,就会有大的灾难逼近,不要去蔑视天灵。
这里出现了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天灵”。上天非常高远,“天灵”是上天之灵。上天之灵行于四方,主宰一切。保护正义,惩恶扬善。所以人不能够去蔑视“天灵”,上天高于君王,天灵高于君王的意志。人人都必须敬奉上天,顺从“天灵”,遵循天道。因为人人都有对上天的信仰,有对“天灵”的敬畏。所以,人人都有行道的权利,人人都可以不畏强权。
强秦终为楚人所灭
从与楚文王有关的这四个故事中,我想到了两种强大:一种是秦国的强大;一种是楚国之强大。这两种强有什么区别?
大家印象中强国最强的莫过于秦王朝了,秦王朝在公元前223年打败了楚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其实大家可能忽视了,秦国这种强只是君王朝廷之强。君王把国家的力量、国家的财富都聚集到个人手上,短期内看起来很强大,但是伟大领袖一死,民众就溃不成军。所以,秦国之强是强在伟大领袖上。
相比起来,楚国不是强在君王领袖,而是强在人民群众。葆申、鬻拳、老丈人、和氏这些人都有一个特征,就是特别较真,不畏强权,极有主动性,极有原则性。公元前223年秦国可以打败楚国朝廷的军队,但在心理上,打败不了楚国的民众。楚国的领袖被灭了,但是民众并没有被灭。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他们是楚人。项羽、刘邦等人跟着造反了,他们也是楚人。刘邦在公元前207年进入咸阳,秦国灭亡。刘邦军队中的军功之臣楚人占了大半。
历史证明了楚国之强才算真正的强大,人民群众之强,才算真强大,君王朝廷之强,只是昙花一现。最后是楚人摧毁了强秦,建立了稳定的汉朝。
楚人特殊的精神气质从何而来?
楚人特殊的精神气质从何而来?我觉得跟他们的宗教文化有关,就是跟祝融所说的“非九天则大逼,则毋敢蔑天灵”有关。千万不能够去违背天灵,蔑视天灵,所以葆申、老丈人、鬻拳、和氏,包括后来的屈原,这些人心中是有一个超越的准则、是有公理心的,这个公理心是被天灵所守护的。
大家可能会说,如果说楚人信神,是楚人民众活力的来源,那么周人也信神,为什么中原以君王为尊,以百姓为卑呢?为什么中原是强君主、弱民众呢?
这就有一个秘密。这就涉及中原与楚地的宗教的差异。中原的宗教是等级化的,比如《说苑》这本书上记载:“是故天子祠上帝,公侯祠百神,自卿以下不过其族。”这是说,祭祀上帝,这是天子的特权。公侯可以祭祀山川河流等自然神,卿大夫以下只能祭祀自己本族的祖先,这意味着天命只是抵达天子。
楚人祭祀权的分配情况,我们目前缺少实证的研究。但是《国语·楚语》这本书中,提到了东夷少昊时代的祭祀情况,它说:“民神杂糅”,指“民”和“神”杂糅在一起。神,指的是神职人员。“家为巫史”,指家家都可做巫史祭祀的这些事。“民神同位”,这样民众跟神职人员,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是说,东夷人人都是祭司。楚人来源于东夷,东夷远古的宗教传统,对楚人会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系统。楚人源于东夷,家家都可以为巫史,人人都可为祭司,民众跟神职人员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天灵面前人人平等,天灵的力量抵达每个人,每个人在天灵面前有平等的尊严。所以,屈原虽然不是王,地位没有王高,但是他在离骚这首诗里是这么写:“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对楚王说,让我来引导你的道路。
而周人的宗教信仰是等级性的。只有天子可以祭祀上帝沟通上帝,天子垄断最高祭权,最高的神权,天命的力量只抵达天子,民众远远低于天子,民众在天子面前是缺少平等尊严的,所以民众对国家的命运也不会去承担平等的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楚人活力的渊源,这种渊源就在于他们的祖先祝融定下的准则:“非九天则大逼,则毋敢蔑天灵。”楚人强在人民群众有信仰,正是这种信仰的力量,最后颠覆了强秦,建立了汉朝。
来源:“掌上国学院”微信公众号(sinoacademy)

楼主 自然风817  发布于 2017-11-10 19:28:00 +0800 CST  
“亡秦必楚”“楚炬秦灰”

楼主 自然风817  发布于 2020-04-19 14:36:00 +0800 CST  

楼主:自然风817

字数:6626

发表时间:2017-11-11 03: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2 05:14:38 +0800 CST

评论数:17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