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之风日盛,然古玉造假甚多,试举数例,以警吧友

玉器作伪十三式
清末民初,就有人开始研究作伪的方法,赵汝珍《古玩指南》,陈性《玉纪》,张广文《王器史话》等书,记载了多种玉器作伪的方法。
1,煨头,一一将玉器用火烧烤,使玉色变为灰白,极似古玉中的”鸡骨白”古玩家又称之为”伪古灰古”。凡是煨头,其上必有火烧后形成的细裂纹,真鸡骨白则无。
2,羊玉一一用色泽好的美玉琢成古器,植入活羊腿中,用线缝合,数年后取出,会在玉上呈血色纹理,如同传世古玉,但细看则不如真玉温静。
3,狗玉一一将狗杀死,让狗血瘀结体内,把玉器放入狗腹内,缝合埋入地下,过数年后取出,玉上会生出土花斑纹,形如古玉。但破绽也很明显,即带有新玉的颜色和雕琢痕迹。
4,梅玉,一一以质地松软,质量较差的玉,制成器物,用浓度高的乌梅水煮,松软处会被乌梅水淘空,呈现出像水冲后的痕迹,然后用提油法上色,冒充”水坑古”此为梅玉。
5,风玉一一用浓灰水和乌梅水煮玉后,乘热取出,放在风雪之中,时间约一个昼夜则玉纹冻裂,玉发坚硬者,裂纹细若毫发,因其所冒充古玉牛毛纹有曲折,粗细不匀,伪者则不然。
6,叩锈一一此法产生于乾隆时,作法是用铁屑拌玉器坯料,然后用热醋淬火,放入潮湿地下数天,取出后再埋入交通要道地下数月取出,这时玉已为铁屑腐蚀,出现橘皮纹,纹中铁锈呈深红色,有土斑,宛然古玉。
7,提油一一用提出之法上色,称为提油。提油诸法中,以砂提为上,其色渗透入玉肌理,用灰煮作出的效果远不及此。

楼主 杨赟11  发布于 2013-11-09 06:05:00 +0800 CST  
8,老提油一一据说此法甚古。北宋宣和政和年间,有人用甘肃深山中所产的一种红光草,取其汁加入朱砂少许,腌于新琢成为玉器纹理之间,再用新鲜竹枝燃火烧烤,使红色入于玉器肤里,其色深透,红似鸡血。鉴定名家也往往不察,用重金购买(此法虽为作伪,但在现代也算是古玉了)
9,死玉一一玉埋入土中,如与金相近,时间长了会受其克制,黑滞干枯,易被人误认为是水银沁。
10,造黄土锈法一一把玉器涂上胶水,埋入黄土泥中,产生的黄土锈会随着时间的㢟长而越来越像古玉的黄土锈。
11,造血沁法一一用猪血和黄土混合成泥,放入大缸内,将玉器埋入其中,时间较长后,玉器上会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12,造黑斑法一一有两种办法可造出黑斑。一是用水煮热,架在铁篦之上,随烧随抹蜡油,不久就会出现黑斑;另一种做法是将玉料按古式作成,然后用旧棉花泡湿,将玉包好以柴火微微烧烤,待棉花干后再加水,当黑色入骨不浮在上面,又不发白,黑斑就做成了。
13,使旧似新,混新为旧之法一一玉有看起来像新玉,实际上是旧玉者,因为作伪者无法使新玉变似旧玉,所以将旧玉烫上蜡,使与新玉无别,以便混新为旧。

楼主 杨赟11  发布于 2013-11-09 06:35:00 +0800 CST  
以上13种方法,都是过去作伪者习用的伎俩。现在科技进步,作伪者手段自然也就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了。而且,这些方法偏重的是心色作伪方面,已经落伍了。最新的作伪方法,是全方面:多步骤的力求不露破绽和瑕疵,从而达到似真,乱真的较果。
现在就从几个方面,撮其大要,介绍一些最新作伪方法。

楼主 杨赟11  发布于 2013-11-09 06:42:00 +0800 CST  
你好!首先,新玉的价值是其本身玉质及工艺,古玉的价值除此外更有其背后所内函的文化,历史及考古科研等背景,这是不同层次的。其次古玉自汉以来大量使用和田玉,玉质绝不比新玉差,只是年代及出土原因使其玉质发生变化,如沁,冰裂纹等,但这也是古玉的价值体现之一

楼主 杨赟11  发布于 2013-11-09 15:41:00 +0800 CST  
且接昨日话题:古玉再造一一如果是古玉再改造,当然不易被识破,而且还能以次充好,因此常被作伪者使用。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玉大件,器形完好无缺者毕竟凤毛麟角,通常是残件,改作者须尽量按原来器物的造型及纹饰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对残器进行修补,对裂痕,进行染色,抛光,整残如整。比如一块已破碎的玉璧,如断成两半,可改成玉璜,如缺一小部分,就改为玦,如里面残缺,就磨去里面一层改为瑗,如外边残缺,则磨去外层改为环,这是做减法。
古玉后雕一一指利用素面器成器形不规整,雕琢不精的古玉进行再加工。例如,在古玩界,素面玉壁和有纹饰的玉壁价格相差数倍。将素面的或一面有纹饰另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雕琢纹饰。如此改头换面,再雕后的玉器,价格自然成信增加。这是做加法。

楼主 杨赟11  发布于 2013-11-10 04:38:00 +0800 CST  
新玉仿古,大致也可分为二种,姑且称之为”臆想仿古”和”临摹仿古”。
北宋年间,开仿古之滥觞,有些是根据出土器物仿制,有些则完全是根据臆想而仿制的,许多仿制品都外形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出现这种情况,在考古知识缺乏,出土器物稀少的宋代,自然在所难免。后来仿古者,包括宫廷仿制,往往都会参考一些考古资料中的图形,如《考古图》,巜古玉图谱》等书描绘的古代器物形状,纹饰来进行仿制。这时候仿制的器物有时会有几分形似。
”临摹仿古”是完全根据出土器物的外形,纹饰用新玉临摹仿制的仿品。例如,乾隆帝嗜古成癖,晚年曾大量仿制汉代玉壁,玉璜和玉佩。因为是按所临摹的器物仿制,包括外形,纹饰,甚至沁色,都一丝不苟,所以非常相似,足可乱真。在这类赝品中尤以宫廷玉匠精心仿制的玉器最难识别。因此,必须小心谨慎以对。当然,仿到这个水准,也可说是艺术品了。现在科技昌盛,博物馆有实物展览,有印刷精美的图录类图书,很多作伪者都是参照真实器物来临摹仿制,所以仿制品和真品非常相似,很有欺骗性。

楼主 杨赟11  发布于 2013-11-10 04:56:00 +0800 CST  
古玉大都是出土器,在地下埋藏千年,因为长年受水和泥土中矿物质的侵蚀,许多玉器外表颜色都会发生变化,出现各种”沁色”。沁色本是出土玉器的一种瑕疵,却也成了鉴定家辨别是否为真品的重要依据。
更何况,在许多嗜古者眼中,沁色不但不是瑕疵,反而是点铁成金的神来之笔,有许多富有诗意的名称用以形容这种沁色。许多作伪者自然见猎心喜,想方设法制造沁色的特殊效果。上面所列13式,就是五花八门制作这种沁色的方法中的一部分,可资参考!

楼主 杨赟11  发布于 2013-11-11 05:26:00 +0800 CST  
第一,查看玉材。玉材是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难作伪的。不同时代不同产地的玉材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良渚文化玉器,就不可能用独山玉,同样,红山文化,也不可能用蓝田玉。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察看器形。器形给人为是最直观的印象,根据器形,就可以大致判断它的制作年代,产地。因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很多器形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流行,比如玉猪龙只出现在红山文化,而不可能出现在三星堆文化。
第三,察看纹饰。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治玉工具和独特的纹饰,不仅前后朝代有别,即使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玉器纹饰也不尽相同。例如战国时期楚国制作的玉器和秦国制作的玉器,纹饰风格就完全不同,分辨彼此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察看工艺,”玉不琢,不成器”。一块玉石从璞玉变成玉器,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治玉时的锯片,钻孔,琢磨,抛光等加工情况是判断玉器真伪的重点。
第五,察看沁色,沁色是积千百年才慢慢产生的,其颜色深浅,形状是鉴伪的重点,从考古发掘的器物来看,所谓沁色往往是靠不住的,到目前出土的和田玉,就很少有沁色发生。比如,出土的唐代和田玉玉带板,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新,并无沁色。
当然,这五个方法要综合运用,全面考虑,千万不可拘泥,否则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楼主 杨赟11  发布于 2013-11-11 07:57:00 +0800 CST  

楼主:杨赟11

字数:2804

发表时间:2013-11-09 14: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5 08:16:34 +0800 CST

评论数:7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