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抛砖引玉系列

这两天抽空瞄了几眼Jeff T.Reardon写米军42-43年夜战技术演进的论文,里面按时间线分析了所罗门群岛战役期间几次夜战的具体经过和各级指挥官的总结经验。涉及技术层面的东西基本没有,但关于43年瓜岛战役结束之后的那几次海战,分析感觉还挺有意思,随便写点读书笔记凑合一下吧……
反正是坑,欢迎各路聚聚吐槽。

楼主 Stargazer986  发布于 2018-05-29 03:00:00 +0800 CST  
1.战前关于夜战的认识小结。
美国海军在间战时期极端重视昼间的战列线决战取胜,对夜战时尽量考虑避免的。海军学院的推演里认定巡洋舰在16000-20000码距离上对抗日巡能占据优势,但进入15000码以后就嗝屁了,而假想的驱逐舰雷击距离只有9000码。可想而知,这种打法根本没法搞什么夜战,哪怕是昼战也要尽量指望白天迅速搞定。而对于长途奔袭马绍尔群岛反推日本人的一穿到底作战计划,有个理论是进攻方要比防守方多出50%战列舰就可以打,理论上海军15比9打日本人应该很轻松,反正尽量不要打夜战就行了。
但是完全不搞又不行,41年的条令里还是提出来要打,基本形式是用1个巡洋舰分队(4艘)带1个驱逐舰中队(2组8艘),先用大炮点名打开口子,然后驱逐舰冲上去雷击。


这里按分队方法可以排两种阵型,Y型或者W型,有一个特点就是集中兵力,把驱逐舰跟巡洋舰绑定在一块了,没什么主观能动性。考虑到夜战指挥不利,这种办法很不实用,后面瓜岛会暴露出来。再加上41年雷达开始逐渐上舰,但没几个人真的会用,准备工作整体上可以说是一团糟。


这个是尼米兹在埃斯佩兰斯角后提到条令时讲的用法,但这个条令几乎没在实战中起效过……

楼主 Stargazer986  发布于 2018-05-29 03:16:00 +0800 CST  
2.瓜岛战役期间历次海战小结。
国内相关中文著作都一大堆讲到烂了,详情略过,讲几个小结的重点。
A.阵型问题。
上面可以看到轻型舰艇夜战条例要求排一个Y字或者W字阵型前出,但埃斯佩兰斯角海战(斯科特)和第一次瓜岛夜战(卡拉汉)都没有这么干,而是直接用的单纵队形抢T头。斯科特的理由是自己的队伍指挥不灵,分队要出事,只能用最容易下令的战列线拦截。卡拉汉是抄他的,没抄好挂了,然后被尼米兹和金在电报里疯狂吐槽:你为什么不听?为什么?
when in doubt,battle line!
烟鬼李开始直到后来的库拉湾海战都有在用,但这样一来驱逐舰就根本没法前出雷击了,夜战基本流程就是双方打一个照面然后跑路,驱逐舰基本没有出手的机会。再加上日本人鱼雷射程和火炮射程都远远超出美军的预想雷击距离,驱逐舰基本就是打酱油+送人头,连下面的舰长都一肚子气。
甩锅流程:
TF指挥官(驱逐舰没卵用)→哈尔西(应该给驱逐舰更多表现机会)→尼米兹(日本人鱼雷射程比我们远)→金(驱逐舰吃干饭长大的吗)→驱逐舰舰长(你们不给我表现机会)→TF指挥官(条令里这么讲的啊)→……
第二次瓜岛夜战看起来战果很显赫,但实际上只是双方用战列舰取代了夜战部队里原本给重巡的核心位置而已,打起来互相恶心对面,大家都不讨好。
B.装备问题。
萨沃之夜就暴露出雷达不顶事了,USS Blue作为前出哨舰让三川在几海里外溜了过去,自己过了几天又被江风当面雷击处分居然还没认出对方,丢脸到姥姥家


第二次瓜岛夜战烟鬼李提出缺乏无焰发射药,日军配上以后晚上索敌就很困难,自己傻乎乎像个靶子。
在有雷达辅助的情况下通常夜间炮击战距离也不超过10000码,鱼雷根本用不上。

C.水兵素质和训练问题。
特纳提出TF62的舰只缺乏夜战训练,且只有一个巡洋舰分队(澳大利亚,堪培拉,芝加哥)有过共同编队行动的经验。塔萨法隆戈海战后驱逐舰指挥官也提出自己的部队被抽调去各个舰队搞护航,基本没怎么配合作战过。
瞭望哨的观察练习之前主要针对昼间飞机、战舰等目标,夜间训练几乎没有。

41年太舰内部小规模对抗演习时一支重巡分队轻松打穿过驱逐舰的夜间屏护,金梅尔指出过这个问题,但没有引起重视。
萨沃之战前10天尼米兹曾下发命令要求重视夜战防火问题,打夜战前要尽量卸掉舰面包括油漆、油毡布、水上飞机在内的各种易燃物,但没怎么执行。之后从埃斯佩兰斯角开始这个规定就都在做了。
萨沃之夜当天是瓜岛登陆,日军的飞机一直在陆续空袭,加上还要做反潜巡逻,水兵忙了一天高度疲惫。
P.S.太舰总在此后发明了一个新的备战模式Condition I-Easy,允许水兵在战斗位置上进食和睡眠,但不拖累应战速度。埃斯佩兰斯开打之前斯科特也特意安排水兵在黄昏的时候休息,保证了晚上的战斗力。

楼主 Stargazer986  发布于 2018-05-29 03:44:00 +0800 CST  
3.瓜岛战役后的大体发展。
尼米兹在42年11月发布了No.5 TB-42作为新的夜战准则,但是这个准则跟41年那套东西没什么实质性变化,就加了一句话


然后43年1月PAC-10条例出炉,关于夜战部分也就一句话:参考附录里的No.5 TB-42
这下驱逐舰舰长们就特别不高兴……
驱逐舰指挥官出身的哈尔西就给尼米兹写信建议改革:

Ironically, at the end of April Halsey wrote Nimitz a brief proposal of cruising instruction changes that were far more insightful than anything contained in PAC-10. He suggested three strategies to help achieve surprise in nighttime attacks. First, he recommended slower speeds to reduce ships’ phosphorescent wakes. Second, he suggested that gunfire be withheld until the destroyers’ torpedoes were given a chance to hit the enemy. And lastly, he advised that destroyer skippers should fire torpedoes immediately, without waiting for the approval of the task force commander, assuming the range and angle to the target are good.
大意就是不要把驱逐舰再跟巡洋舰搞捆绑营销了,让他们放手出击。当然考虑到尼米兹没有修改PAC-10,可以认为这个话说得并没有什么卯月……

楼主 Stargazer986  发布于 2018-05-29 03:54:00 +0800 CST  
4.伯克时期之前


第一次是在维拉湾,梅里尔打的伏击战,距离很近而且效果不错。


第二次,库拉湾5-6日

第三次,科隆班加拉岛12-13日

这三次作战美军的技术装备已经比较靠谱了(IFF不知道有没有装,不过不变阵问题不大)
主要特点是作战海域还是很狭小,第一次交火冲进来的时候离岛屿14000多码,敌舰就在9000码距离上等着。第二次接敌距离也在13000码左右,第三次是10000码,IJN有逆电探的话很早就能发现,8000多米一样能开火还击,射程优势就比较小。但这里编队还是采用PAC-10那个捆绑体制,被长程雷击吃得死死的。


库拉湾的作战计划,纯雷达校炮的最大有效火控距离是10000码,打照明弹辅助的话有信心打1w3.科隆班加拉的经验则表明As these two battles demonstrated, a crowded radar scope usually led to many misses.
火力效率还是太差。

楼主 Stargazer986  发布于 2018-05-29 04:29:00 +0800 CST  
5.阿利伯克
伯克的战术其实没啥特别的,就是突出一个莽,让驱逐舰前出到可以正常雷击的位置,然后炮雷齐上就行了。


放在类似槽海这样的狭窄海域,因为对方规避范围极为有限,所以让驱逐舰前出到一定位置以后齐射,再打直角舵转开是可行的,比如维拉湾

本质上还是抢T头,不过分队了。
这个夜战战术有几个限制:两队指挥官必须沟通极佳(自带IFF),不然要误伤;敌军只能向一边规避,就算雷击失败,也会正好撞到A2队的炮口上;我方处于背靠陆地的防御位置而不是在外侧的主动拦截位置,这样之前遇到的杂波干扰问题也没了。
假如地形再开阔一点就会变成这样:


伯克自己的驱逐队丢完一波鱼雷以后拐出去花了一个小时才拐回来,中间还有好几个误击。
这一仗的炮战距离确实达到了2w码,应该说是美军夜战炮术的巅峰之作。


制定计划,明确优势,发扬火力,紧密协作,一气呵成。
打到这份上其实可以说是完虐了,虽然对某些技术装备的要求还是有点高了……

楼主 Stargazer986  发布于 2018-05-29 04:43:00 +0800 CST  
6.圣乔治角海战


传说中的31节伯克
这一仗很出名,但是有一个关键点,当晚暴雨能见度极低,只有4000码,而伯克小分队的雷达索敌距离是22000码……
Fortunately for Burke, typical Solomons weather conditions prevailed this night ¨C overcast skies and frequent rain squalls, which limited visibility to about 4,000 yards
Burke’s ships detected and reported the presence of a radar contact approaching from the east approximately 22,000 yards away.
——标准的月黑夜风高,适合拦路打闷棍啊

射击风格一如既往地玩接近战,反正这次没带大船,随便浪



追击过程,暴雨+炮口焰+开火震动,不但自己的雷达不能好好工作,还把我舰瞭望的眼睛闪瞎了。
========================================================
这段时间美军在技术上优势已经很明显了,主要是无明显短板,各环节可以互补。维拉湾、库拉湾、科隆班加拉岛历次海战里前置的航空侦察都做得很烂,缺乏对日舰来袭的早期预警,但用雷达哨舰强行前出多少缓解了一点。
根据对日舰雷击战术的理解,大舰保持距离机动,驱逐舰利用灵活优势走位。早期预警做得好就能拦截,不过走位战术在拦截的时候实际上只能用一次,后面就是拼命追,要不拼脸赌第一波的战果。
分队战术必须依赖各部队指挥官紧密合作,如果不是长期搭档或者互相闻名,恐怕很难随便组队就能做到这一点。而1944年TF58/38时期的各巡洋舰驱逐舰分队,夜战时大都要从各大队里临时抽调加强给烟鬼李,恐怕很难打出这种配合,不过按照条例行事积极行动应该没问题。

楼主 Stargazer986  发布于 2018-05-29 05:05:00 +0800 CST  
7.发扬光大
尼米兹一开始是对伯克战术表示怀疑的,因为这个战术违背了间战时期海军一贯强调的集中兵力原则


他认为,在开阔水域,这个战法并没有什么卯月,反而容易被侧面包抄的敌军刷人头。


尤其是在IFF比较辣鸡的时候陷入夜战,可能会比较被动
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这个想法有可取之处,驱逐舰的主动出击精神是值得鼓励的!


苏里高部分运用了这个战术,其实去看下那张航线图就一清二楚,标准的侧面埋伏——前出雷击——回转跑路套路。PT小艇倒是真没什么功劳,各小队的DE玩这套把戏太熟练了(5.28点三根香遥祭和纱小姐)。
=========================================================
说下感想
其实像40年以前双方假设的那种风平浪静开阔水域大规模夜战几乎已经不可能了,哪怕不考虑飞机也不可能,因为1-2次接触就会分出胜负,输的那方要不跑路要不死光,大半夜追击整个舰队一直不跟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利用地形优势半道设伏是最理想的情况,但做架空的时候考虑这个,前置情报工作必须要做好。日军打埋伏/截击非常依赖水机提前侦查和逆电探预警,美军靠PT小艇、潜艇、哨舰雷达反而比较好。
大英……好像什么都可以拉出来打一打,小分队战术也一直玩得很好,主观能动性超强。
大概就这样,欢迎补充~

楼主 Stargazer986  发布于 2018-05-29 05:38:00 +0800 CST  

楼主:Stargazer986

字数:4812

发表时间:2018-05-29 11: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1-18 08:50:13 +0800 CST

评论数:5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