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解更无法欣赏的一段爱情——《安娜?卡列宁娜》读后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在中国,一个人就算没听说过列夫·托尔斯泰、不知道《安娜•卡列宁娜》这部小说,十有八九也听说过《安娜•卡列宁娜》开篇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仅是这,应该就可以看出托翁的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
其实,早在初中时,我就看过《安娜•卡列宁娜》的开头,后来又不止一次地尝试看这部小说,依然只看了开头。我已记不得一次次阻碍我看下去的是那么多长长的容易搞混淆的名字还是似乎永远看不到结尾的篇幅。我决定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把书看完。然而我发现,哪怕文中像“奥布隆斯基”和“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这般的频繁切换已经极少会对我造成困扰,完成《安娜•卡列宁娜》的阅读对我来说仍然不容易——我前后花了三个月才看完。不是小说晦涩难懂,实在因为我对内容无法感兴趣,而它还那么长。
安娜的确勇敢,可是如果所有人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因此不能幸福,这勇敢就是匹夫之勇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从始至终都不曾同情过安娜,也从未羡慕过她和弗龙斯基的那段爱情,甚至我觉得安娜的丈夫才是可悲值得怜悯的。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错误:弗龙斯基是贪恋安娜的美貌和由此散发的独特魅力,安娜则是被弗龙斯基的追求给她平静如死水的婚姻生活带来的刺激和新鲜感冲昏头。俊男美女之间的一见钟情实属正常,然而奢望仅仅靠着漂亮的容颜来维系一段持久的爱情也是荒谬。弗龙斯基是当时俄国上流社会一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他也有一些优点,对安娜也不算坏,然而纨绔子弟身上的轻浮和浪荡也一点儿不少,他那肤浅的爱情根本承受不了安娜飞蛾扑火般的决心,这就注定了安娜的悲剧结局。这段爱情我无法理解更无法欣赏,故事读得艰难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相比较与安娜的这条主线,另一条平行的主线列文的经历对我的吸引力还大一些。虽然列文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但他和基蒂的爱情更接地气,让我心生欢喜。
虽然就个人喜好来说,我无法给《安娜•卡列宁娜》更多积极的评价,但就小说的伟大程度来讲,我不敢有半点微词。《安娜•卡列宁娜》描写的人物众多,而稍微重要一些的人物都有其独特又鲜明的个性。不仅如此,在小说里,我们可以知晓那个时代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上流社会里普遍的爱情婚姻状况,一个变革的时代里不同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当时俄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等等。可以说,如果你想大致了解一下19世纪的俄国,又不愿意读一些略显枯燥的历史著作,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从《安娜•卡列宁娜》中找到答案。
楼主 海北棕榈树  发布于 2017-04-27 09:45:00 +0800 CST  
@不再掩饰 1楼 2017-04-28 07:11:00

不管怎样,安娜在火车站初识弗龙斯基的一段的确经典,可谓句句妥贴。赵鑫珊先生曾说为了一曲《爱情的欢乐》,他如果有机会来到作曲家的墓前,当“脱下我的帽子,毕恭毕敬地静默三分钟。”(《我和玛蒂尼的<爱情的欢乐>》),那么,我如果有机会来到托翁墓前,也当为了这一段完美的描写,向他致敬。
—————————————————
您说的很好,佩服!回头一定要再看那一段。
楼主 海北棕榈树  发布于 2017-04-28 10:44:32 +0800 CST  

楼主:海北棕榈树

字数:1255

发表时间:2017-04-27 17: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29 01:40:57 +0800 CST

评论数: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