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021

记录阅读轨迹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08 10:15:43 +0800 CST  
一本《奥丽芙·基特里奇》居然读了两个年头。此小说出版于2008年,2009年荣获普利策小说奖,以它改编的美剧又在豆瓣上打了9.3的高分,可见此书的份量。改编的美剧我没有看过,是怕影响阅读的效果。此小说的体例也不是那么严格,汉译本版权页上虽标注的是短篇小说集,但你硬说它是长篇小说也不为错;十三个短篇的篇目说成是长篇小说的章节名完全没有问题,我所读的长篇小说有不少都是这种形式。女主奥丽芙·基特里奇在所有的篇目里都有出现,虽然有些只是被提及,但多少改变了故事的走向。比如说在《瓶中船》里,茱莉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准备离家出走时,对她妹妹讲起了她曾经的老师奥丽芙·基特里奇的一席话:“不要惧怕自己的饥饿。如果你对自己的饥饿感到恐惧,那就证明你是这地球上又一个蠢蛋,与其他人无异。”也就是这句话坚定了茱莉挣脱母亲的抓住阻拦,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涨潮》里也有类似的情节。
这个短篇集的基调是消沉的,难以消融的隔膜永远挡在人与人之间,不说与他人,就是最亲近的人——夫妻、情侣、母子,姐妹等等亲人之间,也无法正常的沟通与交流。人们试图改变,可结果却越来越糟,甚至走向了反面,尽管最后一个短篇《河流》给这种灰色的基调抹上了几笔靓丽的色彩。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08 11:49:57 +0800 CST  
误 读
《瓶中船》里茱莉对奥丽芙·基斯里奇在她上七年级时说过一段话:“不要惧怕自己的饥饿。如果你对自己的饥饿感到恐惧,那就证明你是这地球上又一个蠢蛋,与其他人无异。”这番话让茱莉产生了误读。茱莉是和她妹妹聊天时说起的这句话,这时正是茱莉的未婚夫害怕婚姻不敢进教堂结婚抛弃茱莉的时候。茱莉知道未婚夫对她的爱,但她母亲因为怕自己的孩子再受到伤害,不惜开枪赶走来见茱莉的未婚夫,这让她陷入了两难之中。这句话其实很是突兀的,不好理解,茱莉以前也一直是认为奥丽芙是在说吃的。奥丽芙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其背景是怎样的呢?让我想起小说集里的另一个短篇《绝食》。小说里有个女孩子因为绝食导致心脏衰歇而死,可能这件事可能引发了奥丽芙的感触,而在课堂上对着学生们讲了这番话,希望孩子们珍惜自己的生命,茱莉可能恰巧就在这帮学生当中。这也许是我的猜测,但读完全书,只有《绝食》与这句话有些关联;不然,这凭空冒出的一句话就失去了支点,无法改变小说的最后走向。
……“没人知道是什么意思。”……
“那到底是什么意思?维妮问。”
“哎呀,就是那个意思。我想大多数人当时都以为她是在说吃的。我是说,当时我们才读七年级——哦。对不起,小傻瓜——但随着时光流逝,我越来越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这句费解的话成了茱莉的救命稻草,迈出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步。
这或许也是我的误解。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08 14:14:46 +0800 CST  
周志文的“记忆三书”是我2020年年末阅读上最大的收获。《家族合照》是“记忆三书”最后一部,读完了却是2021年年初,是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句读话且不管是谁说的,也且不管可以无限延伸出其他含义,我只想说把它用在《家族合照》第一辑“家族合照”上是恰如其分的。大时代背景下,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纠葛,往往折射出人性中最幽微的一面。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09 10:36:17 +0800 CST  
读村上春树短篇集《去中国的小船》两篇。《去中国的小船》和《穷婶母的故事》这两个短篇,没多少日本小说的影子,非常欧化,特别是《穷婶母的故事》很拉美有风范。在《去中国的小船》里读到村上对中国人的态度,这与他反战和谴责日本侵华的思想是一脉相存的。他所结识的三个中国人都犹如浮萍,来去太突兀,而且中国对村上来说好像是个不太真实的梦。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10 14:44:25 +0800 CST  
读完《去中国的小船》。这是村上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七个短篇风格各异,可以说是出手不凡。最近这十余年村上一直在诺贝尔奖上陪跑,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小说家了。之前我只读过几页《挪威的森林》,其他的一概没有读过,读了这部短篇集后,准备陆续读读他的短篇小说集。我一直以为他是以英语写作的日本作家。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14 21:35:58 +0800 CST  
给短篇小说设置一个所谓严肃的主题是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亵渎,也是束缚。任何艺术都有它的社会功能,有意义也,无意义也罢,它们其实只是排遣孤独的方式之一种。《下午最后的草坪》是对逝去青春的失落和怅惘,《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是孤独的呼喊(手上的气味就是印证),《悉尼的绿色大街》是对廉价侦探小说的戏仿,无聊,无意义,但有趣。这是我们短篇小说所缺少的东西,我们的短篇太沉重,不好玩。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15 11:39:31 +0800 CST  
读村上的《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这是他第二个短篇小说集。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16 14:14:10 +0800 CST  
林斤澜为当代短篇大家,被誉为“短篇圣手”,其短篇成就与汪曾祺不相上下,但其文命却截然不同。汪曾祺生前身后都备受人推崇,而林斤澜的就冷清得多,仅只圈内人的敬仰。林的短篇生涩,江的短篇温润;生涩就难懂,喜欢的人就必然少,温润就亲和,喜好的人肯定多些。其实汪曾祺也并不好懂。现代作家中废名也是以跳跃式的语言、诗词的意境、禅宗的空灵来经营小说,故而奇僻晦涩,曲高而和寡。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以他的故乡温州人与事为题材,将现实与奇幻融为一体,描绘了温州一幅幅温州梦幻般的风俗画图。汪曾祺虽然说林将温州话融入到小说语言之中是成功的,可他同时也说林斤澜的小说不好懂,刘庆邦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出版社各显神通纷纷推出纪念性选集,书市又热闹了一回。一转眼林斤澜也去世十年有余,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林先生的纪念集《冷的光——林斤澜逝世十年纪念文集》。起名“冷的光”似有所指吧!
“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举办了四期,本集“附录三”收录了所有获奖者的授奖者词。四届的杰出奖有八名,一届两名,分别为:刘庆邦、邓一光、王蒙、范小青、苏童、王祥夫、莫言和毕飞宇。刘庆邦、苏童、王祥夫的短篇我都爱读,但更偏爱王祥夫一些,因王祥夫更“黄”和“邪”。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19 14:05:13 +0800 CST  
写了个读林斤澜短篇小说《溪鳗》的解读文字,莫名其妙的就没了。我说这就是篇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20 13:38:42 +0800 CST  

重读艾丽丝·门罗的《熊从山那边来》。小说因改编电影《柳暗花明》(又名《远离她》),又获多项国际电影大奖的提名而为观众、读者所熟知。此小说收录于她的短篇小说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2013年11月译林版)里,在此之前《世界文学》(2010第一期)就有李文俊先生翻译的一个文本,大多数读者可能是通过这个文本而认识艾丽丝·门罗的。其实早在2009年李文俊先生就翻译了荣获当年国际布克奖的短篇小说集《逃离》,可惜在当时没有引起广大读者的足够关注,直到门罗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她的名字才红遍中国大陆。

《逃离》和“艾丽丝·门罗作品”(套装7册)我都有收藏,但“艾丽丝·门罗作品”这7册我都是在省图借来读的,我的这个套装还没有拆封呢。这恰好印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老话了。这套作品集我陆续读了近两年时间,也许是我的记忆力不好,读的时候很激动,也很有感触,但书中的内容和情节却记不太清楚了。这个短篇集《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我肯定是读过,但这篇《熊从山那边来》却硬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这回重读相当于是新读了。门罗从来都不是以情节取胜,她的优势在对细节的处理和微妙委婉的心理描写上面,此外,她对小说时空变幻的把控真是应付自如、出神入化,——她把人物在时间跨度中历经的种种遭遇和拨弄,都交由时间去发酵酝酿——我很少看到短篇小说里有如此的时间跨度和时空转换,还能够保持小说内在的统一和完整的。不过这种优势和特色太过鲜明往往会产生造成一些弊端(也不能说是弊端,但一时又找不到更准确的词),我不知道大家的没有这种感觉:我读她的小说集也有十好几本,但我能记住的人物和情节少得可怜,而且再拿起其中某一本,仅通过篇目也不能回忆起小说里的内容,只有读上个七八页才能想起个大概来。我甚至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出现了问题,可这种情况在我读过的其他作家那里很少出现过。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不会再读他们的作品,而她的作品却一读再读,为什么?谁叫我喜欢她呢!

这篇《熊从山那边来》只是她众多短篇小说里的一篇,也谈不上更喜欢,也不比其它短篇写得更好,当然也不坏了。她的作品除极少数的几篇,几乎都保持着同一水准,这是非常难得的。小说篇名取自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英美非常流行的一首名收《熊到山那边去》的儿歌,意思是熊要翻过山去体验另一种向往的生活;门罗反其道而行之,既然这边的熊要过去,那么那边的熊也一定想过来,所以就奖儿歌名改成了《熊从山那边来》。这有点像钱锺书将婚姻比喻成“围城”,“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熊到山那边去》的含义并不仅指婚姻,是指人们对生活的选择,一旦选择了其中一种生活,就意味着放弃千万种生活,婚姻相对狭义一些。

就这个短篇而言,门罗将女主设定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是否隐喻人们在婚姻中要学会有选择的隐忍和遗忘呢?小说的开篇以三个自然段来介绍背景,到下一个自然段开始时间跨到五十年后,显得太突兀、生硬,我不喜欢。结尾也来得太突然,虽然小说里有伏笔,也像是生造的一个高潮。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21 12:42:58 +0800 CST  
门罗的短篇都比较长,但又达不到中篇小说的字数。按惯常的标准,中篇小说的字数在3万到12、3万之间。西方没有中篇小说这个概念,中篇小说应该是新时期中国大型文学刊物摧生的一种文体,八九十年代,《中篇小说选刊》是文学青年必读书。我自己就买了好几年的《中篇小说选刊》。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的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按字数标准,在中国只能算是中篇,但还是以长篇小说名义出版发行,你能说它是中篇吗?如果再较真些,只是在长篇小说前面加个定语“小”。当然了,小说的容量不能仅以字数来衡量,在门罗的授奖词里有这么一句话:“难怪艾丽丝·门罗常常能用30页的篇幅说得比普通小说家用300页的篇幅还多。”30页只是个概数,她的许多短篇翻译成汉字有50多页瞠不止。
许多人把短篇小说当成睡前的读物,花费个十余分钟,读完后能够安宁入睡;但门罗的短篇不在此列,以我阅读的速度,她的短篇大约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之间,而且特别费精神,读完了不但不能立即入睡,估计会失眠的。所以我读她,是正襟危坐的,丝毫没有消遣的意思。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21 17:57:25 +0800 CST  
玛格丽特·杜拉斯就像个絮絮叨叨的老女人,《情人》里说“我在十八岁就已经老了”,所以说她在我的印象当中一直都没有年青过。湄公河渡船上臂肘支在船舷戴着浅红色男式呢帽穿镶金条带高跟落鞋少女那只是个梦而已。梁家辉演得真好!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22 22:41:20 +0800 CST  
杜拉斯的《物质生活》是本谈论写作的书,尽管她另外有本谈写作真相的《写作》。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23 10:08:39 +0800 CST  
看到这么多作家、名人推荐《夜晚的潜水艇》,动了心,想找本来读读。不过内心里对这种出版不到一年、且众口赞誉的书是充满了疑虑的。有人说过只读出版两年内还有人不时提起的书,我虽认为有些绝对,但人的时间有限,有所选择是应该的。九篇小说读了六篇,那个收获文学榜排名第八的《音乐家》没有读,对这种中国人写外国人的题材我从来是不读的。我以为自己的东西都没弄明白就去写别国的、而且需要一定专业素养的东西,都是在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仅我读过的几篇而言,想象力是有的,但仅此而已,作为短篇小说是完全不成熟的。我看到了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芥川龙之介、布鲁诺•舒尔茨、汪曾祺等人的影子(有人说有还格非的,对话不用引号像是学苏童的?),就是没看到他自己的。这部作品妥妥的是一部习作,却被人说成是集大成之作,那些写推荐语的作家、名人要么是在说假话,要么是没有读过其中的任何一篇作品。
虽然说不上喜欢,不过此小说集还是有可喜之处,终于没有读到半吊子乡村题材和大学青春题材了。在题材上是丰富多彩了,但梦又多了些,这是没有生活底蕴造成的。在语言上也开始有所追求,虽然远没有形成风格,可毕竟是可喜的。汪曾祺的语言不是不能学,但他的语言是和他题材他的生活态度分割不开的,学他的目的是形成自己的风格。我读的这几篇中偶有神来之笔,但大多数是在模仿。
说了这么多,他还是有才气的,我是学不来的,这种小说我也写不出来。真是羡慕他的年青啊!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24 10:53:35 +0800 CST  
读完夏目漱石的《心》。对现今精致的利已主义的泛滥不啻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此书写于一百多年前,现在来读并不觉得过失,可见人性的弱点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善的。小说写得很干净、清晰,不故弄玄虚。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26 17:13:47 +0800 CST  
张悦然出了本《顿悟的时刻》,是她在专栏和小说鉴赏课讲稿的结集。我喜欢作家的小说课,而不喜欢教授专家的小说课,是因为作家有实践经验,教授则理论多于实践的缘故。当然了,现在作家纷纷到大学当了教授,既授课又写作肯定是最好的了。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28 10:26:12 +0800 CST  
王祥夫的短篇小说既苦涩又好玩。他的短篇基本不写什么大事(什么是大事?),而是往小里写,不过别看都是生活中的些微小事,经他那么一演绎,往往总能揭示点什么东西,继而引发我们的深思。他的短篇集《为什么不去跳舞》中有个短篇《街头》就读起来令人唏嘘不已。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位衣着光鲜的“小三”样的姑娘,开着百万宝马倒车时将哑巴修车摊上一辆自行车给撞倒了,却反倒怪哑巴的自行车将她的豪车刮伤,要哑巴赔钱。哑巴跟她理论时又把她的衣服弄脏了。女人叫来一个男人,男人不分青红皂白用打气筒将哑巴的头砸得鲜血直流,而且要哑巴要么赔偿三千元,要么能姑娘胯下钻过。在这期间,哑巴一直“呀呀呀呀”的把事情说清楚,但越急越说不出来,只能发出“呀呀呀呀”的无助的声响。看热闹的人有为哑巴出头的,但都没有帮上什么忙;他想钻胯但又被出头帮忙的餐馆老板拉住不让。后来俩人拉拉扯扯地进到餐馆里。别人还以为哑巴是拿钱去了,可哪知道哑巴出来,手里拿一把刀,直接将男人给捅死,又跑到车边将姑娘也捅死了。
就这么个事,王祥夫在小说里将哑巴的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的同情心一下就让我们站在了哑巴的一边,对那一对“狗男女”简直是同仇敌忾了。我们当然知道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可我们对哑巴抱有深深的哀怜和惋惜,有时候我们想想自己何尝又不是哑巴呢?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1-29 14:57:18 +0800 CST  
正经地读完刘庆邦的短篇小说集《杏花雨》。过去除读过一些短篇小说年选外,国内的短篇小说集很少有能够读完的,记得完整读完过的整本小说集的只有王祥夫、谈波、苏童等少数几位。那些个新晋作家的短篇小说集我也曾买过不少,但基本上都处于没有拆封的状态,以待有机会去读了。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2-24 13:21:44 +0800 CST  
读了一下午的小说,晚上想换人脑筋,就拿出《闲话开卷续编》来读。《续编》是毛边本,从图书馆借来还没有裁开,读,就得自己来裁了。家里也没有裁纸刀,就拿水果刀来代替吧。在图书馆能够借到毛边本,而且还是没有裁开的毛边本,对我而言真是个意外惊喜,现在边读边裁,感觉自己像中了大奖一样眩晕,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买书这么多年,只是前几年在武大豆瓣书店买过一本毛边本,买来也不是用来读的,主要是想把玩把玩,以免有朋友说藏书不上档次。其实我买书并不是想藏,而是用来读的,在版本上,有平装就不买精装,有旧书就不买新书,有便宜书就不买贵重的书的。只是我这人念旧,自己读过或参考过的书多少与自己发生过一定关系,生过情,不会轻易卖掉或送人,所以家里才慢慢积攒起来几千册书籍来。到了最近这几年,与书话的网友交流,才开始讲究起来,买过一些装帧漂亮的书籍来装装门面的。
《开卷》是本小型的民间读书杂志,一年十二期,所刊多为名人大家有关读书怀人的文章,从2000年4月创刊到如今已有20多年时间了。《开卷》杂志我没见过实物,只在旧书网上看过图片,但“开卷书坊”我倒买过一些,目前出到第十辑,也不是每辑都买,都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才买,几年下来也买了十余本。这套书之前2003年开始吧《开卷》还出过三辑“开卷文丛”,我有幸买过第一辑和第二辑中的几种,其中就包括子聪的《开卷闲话》。《开卷闲话》是杂志主编董宁文先生收信编稿、传递读书信息期间的“闲话”,没有统一的体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有“读者来信”、“校对”、“人物简介”、“讲座信息”等,但凡与读书有关之事之人物,都广为收录,深为读书人所喜欢。从“开卷文丛·第一辑”开始“闲话”起,直到后来的“开卷书坊”出到第十辑,这《开卷闲话》就成为定例,辑辑都编这么一本,将它们连贯起来,就可以当作民间这二十年来的书人书事的简史来读。
我在裁书的过程中,听到纸张发出的“呲呲”声,竟然有种意料之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不知道藏书家们买来毛边本裁不裁开来读,如果裁,那么裁书的时候是否与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楼主 一石三鸟2016  发布于 2021-02-24 23:26:40 +0800 CST  

楼主:一石三鸟2016

字数:11151

发表时间:2021-01-08 18:15:4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3 06:33:39 +0800 CST

评论数: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