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话找话:哈尔滨杂忆

杂记就是想到哪想起哪就写哪,不求条理,也没条理,杂乱是也。


火车凌晨到达哈尔滨。这是我刻意安排的,出游我都喜欢选择早上到达,这样最省时间,不浪费。公车站等了半个小时,还没来,有点冷,就走回去改搭地铁。我们定的酒店在道外区的承德街,出站还要走蛮长一段路。不知昨晚有没有下雪,街边都是雪,人来车往,就踩成了冰,硬硬滑滑,得很有小心。最漂亮是人家的屋顶和小院,铺满积雪,厚厚的,白白的,未经破坏,非常好看,真想就这么站着看上几分钟。小院雪地偶有数个脚印,颇有点“人迹板桥霜”的野趣,最是启人想象。静静停在小院子一隅的汽车,顶上也铺满积雪,像雪中沉睡的白鹤,虽在闹市,颇像乡野。生在岭南长在岭南,与冰雪无缘,未曾得见飘雪,更未曾见识如此雪景,凌晨又车小人稀,故有如斯浮想,北方朋友见了,自会笑我小见多怪,矫情过枉了。

还有一景,也曾让我惊叹。半空竟有云烟袅袅,不像雾那么朦胧,也不像云那么厚重,介于云雾之间,更像是袅袅白烟,在高楼顶上随风散聚,浓淡变幻,煞是神奇。山在缥纱云海间,但那是山,云雾因山起,自不奇怪,可这明明是人间,是繁华都市,若是云起雾涌,为何只在半空明灭,高楼下的人间依然冰雪清明?再说朝阳未升,由清朗天色却不难断,这将是个晴天,怎会烟凝云聚?不知有好少年没见过这么神奇的云烟了,不由暗叹,哈尔滨市真是个神奇地方,不仅冰天雪地,城中还有如此神奇之云烟。走近才发现,那些云烟是从一个个高耸入云烟囱中冒出,数了一下,不下三四根,正突突冒出清烟,难怪冷冽的空气,有股让人莫名其妙的烟味了。那是供暖厂吧?之后几天,都没这么早起床,心里只想着行程、景点、美食,没再注意这些白烟,虽然偶尔还是闻到淡淡的烟味。

到店放下行物,就赶急去看松花江。看地图离江边不是很远,就决定走路去,也顺便看看街景与雪景。才走不远,街对面有个大牌坊,里面隐约有些古建筑,看样子很像个景点,可能时间还早,不太见有人影,颇显冷清。女儿停下脚步,看着我,等我拿主意。现在的城市,多有这样的仿古建筑,没太大意思,我犹豫一下说下次再看吧,我们先去松花江,先去中央大街。没想之后出入,都坐公车,路都有些远,也很有些滑,不好走,站点就在酒店门前,搭车极方便,竟再没有在那牌坊经过,也就谈忘了。

直到最后一晚,女儿要尝当地美食,那家有名的包子店,在老道口的什么地方,循着导航摸去,竟然就在我们第一天路过那个牌坊内,那里是有名字的,叫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景区。后来才了解到,这不是新建的仿古区,确实是哈尔滨市的老城区,都是西式老建筑,和中央大街有些类似,只是没中央大街知名,以美食著称。我们曾问过一个哈尔滨人,在哪能吃到地道的哈尔滨风味,他想了想,说要到老道外,估计就是这里。我们赶到已是傍晚五六点,东北冬天黑得早,景区内灯火朦胧,一片灰阴,虽然老建筑优雅身姿历历在目,却多般难辨细节,只存轮廓。雾里看花,我们一边看,一边后悔来得迟,近在咫尺,却不知有这么好的去处,就只知流连中央大街。游人不多,小巷偶有三三两两的身影,幽幽如游魂,商铺多数经营美食,但普遍顾客不多。好不容易找那家包子店,竟在另一条街边,没想到几乎人满为患,我们都怀疑是不是整个景区的人,全挤到这里来。

这家包子店,除了包子,还有很丰富的配菜。也可以单点包子,但四个才起售,我们其实已吃过东西,只为了尝味,不为果腹。就凑了四种不同口味,记得有肉包,还有一种好像是鸡蛋馅的,味道我们都觉得很是一般,那个鸡蛋馅的尤为难吃,有点名不符实,怎么都说好吃?吃完,夜更深,小巷幽暗,行人更少,和中央大街的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真是不可同日而言。本来还想逛逛,见此情形,就走回旅馆。

第一天,我们径直走到松花江,平生第一次亲眼见到结冰的江河。长堤内外,唯余(白)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涛涛,大江如雪带,是谁裁下天上白云凝固在人间?不见人影,唯见雪上数行足印。我们东张西望一下,确实不禁止下去,就呼叫着“跑”下去江去。雪深及脚背,下面才是坚冰。刚开始还有些害怕,相互扶持,小心探步,渐渐胆子大了,也就撒开脚步,江上踏雪而行,溅雪飞玉,这感觉真是太棒,太过瘾了。开心得手舞足蹈,大呼小叫,对扔了一阵雪球,兴奋劲才慢慢冷静下来。中央大街就在前面,茫茫雪路只不知远近。踏了好长一段江雪,眼前一桥横江,不见车行,只有行人,就上岸上桥。桥是座古老的铁桥。后来我才醒悟,平时游人或行人就是从这铁桥走到江对岸的,对岸就是有名的太阳岛。只因江已结冰,可以通行,才没想到桥实际功用,还以为是座废桥,我真是笨。游人在桥上争相拍照留影,这里看江,松花江多少有点远上白云间的画面。美景当前,就是天气太冷,张口就滚滚白气,眼镜眨眼就蒙上水气,世界一片混沌,擦来擦去擦不清,妨碍观赏,讨厌死了。不知是当天气温太低,还是初来甫到还没适应,因为自第二天起,这情形就大为降低,否则真会心急跳脚,但第一天也气得不行。

事后,我才知道自己确实来得是时候,难怪火车上那个哈尔滨老人会这样说。若是早到,冰层还不够厚,就不能下江去。但若来迟了,也就见不到江上从无到有的变化。第一天,松花江上唯冰雪空无一物,人也不多见。第二天再来,却发现中央大街对着的这段江面,一晚间,突然凭空冒出了好多帐篷和游乐设设施,竟变成了一个大乐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们到达这天,极可能是刚准人下河去,顶多就早一二天,不会再早,否则游乐园早在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呀。估计这游乐园要到冰层变薄,才会撤消,可惜我却看不到了。

下了铁桥,有小贩在桥边骑辆三轮买冰糖葫芦,鲜红的冰糖葫芦满是小冰渣。这么冷的天,还有人买冰糠葫芦,大为惊诧,后来见得多了,才见怪不怪。冰天雪地,饮冰吃雪,会是怎样感觉呢?女儿很感兴趣,买了一根,一尝,大叫好吃,说是从没吃过这么好吃,这么过瘾的冰糖葫芦。用的不是山楂,而是葡萄,冰透的葡萄,脆爽非常,而冰冻几乎亦增了可口。后来在中央大街再买,总觉不及这根。中央大街的是放在食盒里,不是露天之故,才度至风味不同,抑或是山楂与葡萄的本质区别?
中央大街确实漂亮,建筑都非常有特色,据说云集了西方几个世纪的建筑风格,特别难得。对建筑我是一窍不通,看不出多少区别,就只觉得许多建筑都很美,很有特色,可以用古色古香形容,当然这古色古香是指西方式的。有印象大致有几座,一座是马选尔酒店,这是一开始就建成酒店的,都有百年历史了,一直是高档酒店。中央大街旧名中国大街,俄国人建中东铁路,这里还是荒地,工程运送物资,形成了一条土路,渐渐商侣云集,后由外国人设计建成,街面一律铺设一米长的花岗岩石板,还是原物,在当时造价不菲,说是黄金道,不全是夸张。马迭尔是中央大街上较早建设的,我不好意思进去参观,只在外面看了看外观。另一间是教育书店,我不知这是什么建筑风格,外观当然也是很有特色,很漂亮。后来才知道这是标准的巴各克建筑风格。最难得,是里面有些地方还保留当初的装饰格风格,极具欧陆情调,非常有特色。书店设有沙发茶座,兼买食品饮料,满室咖啡香味,远超书香。环境自然是无可挑,在这里看书,估计很容易受文化薰染。还有一座类似旅客服务厅,记得里面有旅程景点等资料介绍。最最让人惊喜,是里面有那种很古老的电梯,很窄,几乎无法两人并站,但深,可以站几个人。门是手动推拉,开关时当当作响。电梯还能使用,我们特意体现了一会,感觉仿佛真的走回了二十世纪初。

在中央大街,我们吃了三顿正餐。一次吃春饼,春饼这个名称,早已听闻,却一直不知春饼为何物,这才知道春饼就是卷饼。吃饺子,东北人爱吃饺子,东北饺子也有名,来了哈尔滨是不能不吃的,何况我们本身就真爱吃饺子。点了好几个口味的,总体感觉还不错,虽然有些不如妻子的韭菜猪肉饺子。这也不出奇,自家做的,更真材实料且料足。吃饺子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什么是腊八蒜,碧绿颜色真是好看极了,味道稍觉辛辣,很是特别,却是喜欢,添加了两次。最后是在华梅餐厅吃俄国餐,类似吃西餐的感觉,感觉还不错,吃这些外国餐,主要是尝个新鲜与新奇,在情调与氛围上西餐厅确实胜过中餐厅。我们没点红肠,别的地方都能吃到,就不必在此点了,点了个罐罐肉,味道很是不错。还有什么菜,时间太久,记不起了。

说到吃,在箫红故居附近吃的那顿饭也不能不提,可以说这是我们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吃饭。春饼,饺子,俄国餐,都算不上是吃饭,平时我们都是到沙窝居,在我看来这也是类似于快餐,至少不那么正式。只有这回,我们才是坐在餐馆点菜。说不能不提,是因为这顿饭,真得有特色,有东北特色,若没有这顿饭,我对东北风情印象,可能要少了三分,还是极重要的三分。首先,是其分量之大,是我平生未见,在我们哪足足可以分作三到四盘,可这里却只是一盘。我们当时唯有瞠目结舌的份,饭的量也是我们的两倍以上,难道东北人都这么能吃吗?我估计,就算不吃饭,光吃菜,我们父女吃撑了,也消来源不了一半呀。第二是,我无意中,点了东北的特色菜。但说来惭愧,我之前一点也不知东北菜的特色是啥,市侩的我只是挑便宜的点,“地三鲜”我不知是哪三鲜,估计是素的,便宜,就它。但没点肉也不行,这杀猎菜这么有趣,且有个猪字,估计有点肉,也不是太贵,好吧,就它。我真是后来,才知道地三鲜和杀猪菜是最具东北特色的菜呀,这无意中的巧合,真如神助。地三鲜,原来是辣椒,土豆,茄子,似乎是略略炸过或者火候很足,滋味很好,尤其是土豆有点薯条的味道。杀猪菜就更让我惊喜,原来是酸菜煮猪杂,其中有种红血肠,我最喜欢吃,酸菜也极酸爽,只恨菜太多,而肚子太小。我不知道,是这家菜做得好,还是这两道菜,都恰好对我们口味,总之,我们吃得很满意,对东北菜好感直线上长。后来还想再尝,但一想到那份量,觉得实在浪费,才作罢,却颇为无奈。

那天到索菲亚大教堂,已是薄暮时分,广场上已亮起了昏黄的灯,灯光里可看到雾气在浮动,也许是冷空气。教堂没我想象中的大,当然也不小,是我暗暗把它和我们的圣心石室教堂作对比。教堂很漂亮,最显著特点,就是穹顶上奇特的洋葱头,真像,也真好看,非常有特色。建筑材料是清水红砖,颜色和一般红砖稍有不同,红中带点紫,让整座教堂看起来好看又庄严。教堂平面近像十字形,中间主体最高,顶上就是饱满的洋葱头,前后左右是四个低得多的尖顶,叫帐篷顶,没洋葱头好看。我们绕着教堂走了几圈,前前后后远远近近各个角度看了几遍,却没有进去。走了一整天,有些累了,看完我们就回去休息。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哈尔滨的印象,其实就三点:中央大街、松花江、太阳岛。结冰的松花江比没结冰的好玩几百倍,有雪的太阳岛也是如此,否则,我对松花江和太阳岛的印象,肯定要大大打折扣。冬天的哈尔滨才是其特色呀,谁叫它是冰城呢。

松花江游乐园的游戏主要有要有三种,坐雪橇,拉雪橇是狗,一头或两头,吐着长舌,喷着热气,毛很长,很是威武。玩漂移,人坐在类似轮胎而有底的保护座上,四五六七个一串,马拉着(可能也有汽车)兜转跑,“轮胎”就随之荡来滑去,惹得坐客尖叫。还有开丁丁车,让你感受冰上开车的乐趣与刺激。还有人在冰上玩陀螺。我们小时候玩的都是小陀螺,不兴“抽”,拈着手一拧,让它在地上转,停了再拧。这时玩的都是大陀螺,扬手一鞭,动作敏捷,啪啪有声,冰滑,陀螺如旋风飞转,吸引不少人看。更有外地人,把鞋当滑板,在冰上滑来滑去,前仰后俯,欲倒不倒,尖叫连连。玩陀螺的,有可能是本地人,滑鞋的肯定是南方来客。

那天,我们去太阳岛玩,过江要穿过整个“乐园”,一路有人问玩不玩,玩不玩,漂移十元一个,十元一个。好不容易摆脱了这家,另一家又缠了上来,跟着你,不断游说,颇觉烦人。干脆稍稍避开乐园,走在边沿地带。这段江面的雪已扫得干干净净,露出了坚冰。冰面竟然有许多裂纹,有宽得可以塞进指头,还长得不见影,见了让人直担心:会不会突然崩裂?这担心当然是多余的,江面上不光有近百人,还停着不少汽车(估计汽车是那些开游乐场的),汽车多重呀都能在冰上跑,何况是人?
雪上走不滑,冰上走滑得很,走得人越多冰越滑。我们第一天江上踏雪而行,手舞足蹈,很是过瘾,冰上行就不行了,几乎不敢抬脚,都是小心翼翼趟着脚在冰上“滑”步。到了对岸边,有人把扫成堆的积雪,稍稍一弄堆成个粗糙雪人,我们第一次见到雪人,当然觉得新奇,女儿要合照,我拿着相机找角度,没留心脚下,一不小心,脚底一滑,跌了个四脚朝天。晚上背就有些不舒服,立即买了膏药,贴了几天,还是留下了小问题。

太阳岛之名,我是后来才知道,是岛上盛产鳊花鱼,女真话叫太宜安,久而久之就成了太阳岛。本来是荒岛,俄国人来后,喜欢到此避暑,渐渐成了俄人侨居的地方。如今的太阳岛,草木蓊葱,林间仍留有许多小洋楼,都是以前的旧存,更有一个俄罗斯风情园,不知是旧有,还有新建的,园内房子一律都是俄式小木屋。这个风情园是要收费的,其实没什么可看,没啥意思,宁愿意在岛上随意走走看看。在这里看雪玩雪,真是好地方,除了路,积雪不扫。尤其是在抗日纪念像前有块颇大的空地,一望如雪野,而后面是一弯白桦树,又似林海,抗日战土策马奔驰,仿佛真在林海雪源里出没。整个岛,我最喜欢这个景,最主要是那片白桦林,我喜欢白桦树,虽然落叶已尽,姿态仍然优美,它树难及。我就称这里叫林海雪源。巧得很,岛上有座小洋楼,说是曲波曾住,也是在这里曲波创作他的《林海雪源》。女儿说东北人喜欢玩雪,有个“压雪”游戏,人自然扑倒,痕深为胜。扑倒好几次,奈何积雪不厚,颇为怅怅。我大笑一试,竟也差不多,估计和穿衣太拥肿有关。

岛上没有想象的到处是枯树败枝,有不少松树,松针夹杂微雪,有如雪冠。一摇,雪如粉下。也有可能是我的注意力全给雪吸引,没怎注意枯树。我们坐观光车,抗日园下站是某园,但司机说冬天啥也没用,没人要去,车也不往,我们坚持要去看看。那原是个小湖,无树只有芦苇,一望茫茫雪,人鸟迹绝,闲亭一二,唯有草萋萋。景致清幽近似荒凉,和林海大异其趣,恍惚似有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清绝。一见大喜,大叫停车,司机说下了可能没车来接,没就没吧,我们走回去就是。车去后,天地一白,唯我父俩雪地跚蹦独行,如在幽谷,积雪很深。孤亭怅对苍茫,忽见雪花闪闪,开始以为大风扬起落雪,再看才知真是下雪,只是雪太微,感觉即不像柳絮因风起,又不似空中撒盐,竟然是,风扬白尘,朦朦欲扑面。天已薄暮而天降薄雪,也真是巧,站了好一会,渐见对方头上肩头开始露白。
最后悔,是第二天没有再去太阳岛看看,昨晚雪虽微,毕竟下过雪,第二天新雪应更漂亮。我们却按安排去看博物馆,不巧博物馆闭馆,就四处乱逛找俄式教堂看,当晚就离开了哈尔滨,结束了游程。看过索菲亚,其它教堂完全可以不看,看雪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也是最感兴趣的,唉我竟本末倒置了,是最大的憾事。

我们还去了呼兰河,对,就是为了去看箫红。我是现在才知道呼兰河就在哈尔滨流入松花江的,入口离太阳岛不远。从哈尔滨到呼兰河箫红故居却挺远的,搭公交车还得倒一次车,单程二个多小时,回来要四小时,很浪费时间,不过还是值得。箫红故居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有屋子八九座,后面有个小菜园,菜畦间有箫红和爷爷的雕像。这些都像《呼兰河传》中所描述。进门就是箫红像,挺像的,神情稍显悲苦,就是脚太粗,比例好像有些失调。故居离呼兰河不远,走二十来分钟就到,我们又看到长河落日圆,比松花江上的落日稍逊色。落日沉落,我们才回去,中途上车没有座位,只得走数站到总站上车,回到哈尔滨,已是灯明夜深,感觉仿佛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回来。买了瓶哈啤,父女对喝,没喝出好来,冷意与倦意却渐消。

在所有中国作家中,我对箫红最为同情。看故居展出资料,才知道汤唯演过金黄时代,回家后找来看了一遍,同情更深。电影中一个情景,我犹为难忘,箫红在旅馆等箫军回来,他们没钱了,箫红正饿着肚子。箫军回来了,带回半个大列巴,他们围着吃列巴。我所以难忘,不好意思,是因为大列巴让我觉得亲切,我没想到,电影中会出现大列巴,这是哈尔滨市特产,原是俄罗斯传入,我也买过一个,又干又硬。吃大列马列要配红肠,果酱一类东西才好,我们都是白嘴吃,自然欠佳。不知为什么,对哈尔滨,我印象最深,竟是大列巴,是什么原因,自己也说不清,很是奇怪。可能不管大列马好不好吃,在心里我其实早承认了它的特别,特别自教人难忘,是这原故吧?

为了回忆哈尔滨,我特地在网上买了秋林伊雅原味格瓦斯和秋林红肠,红肠未到,格瓦斯先到。很失望,我们在哈尔滨喝的也是秋林,但不是伊雅,想着没喝过,才买。就一个甜字,似乎没喝出面包味儿,我都有些怀疑是不是买到假货。难道伊雅就这个味道?也许,这回真断了我对格瓦斯的念想了。本来也想买个大列巴,差的不想买,好的又嫌贵,而且秋林的保质期注明只有五天,从哈尔滨发来都要三天左右,大的四斤,小的二斤,二天得吃完想想就算了,留些念想也许更好。
2021-2-1

下面是我喜欢的两个地方的照片,其实也很是普通,只是小见多怪
抗日园

另一地方



楼主 独庸生  发布于 2021-02-02 12:33:15 +0800 CST  

楼主:独庸生

字数:6808

发表时间:2021-02-02 20:33:1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05 17:49:04 +0800 CST

评论数:7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